自然辩证法课件_第1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_第2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_第3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_第4页
自然辩证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科学发展与自然观演化

2一、自然的概念和自然观的意义

1.自然的概念“自然”一词出自道家,其本来含义是自然而然、本然、固然,即事物自身本性体现的状态。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关于自然的意思:一是指生长着的事物的生长;二是指生长着的事物所长出的内在的东西;三是指天然物体原初的运动之根源。

3一、自然的概念和自然观的意义

广义的自然界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具有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客观物质世界。此物质世界是以自然的方式存在和变化着的。人的意识也是以自然方式发生的物质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自然可以作为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的同义词狭义的自然界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即自然科学所研究的无机界和有机界。可以理解为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目前一般的理解而言,自然多是指狭义的自然。4一、自然的概念和自然观的意义

2.自然观的概念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体观点,具体地说就是有关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以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的重大成果为基础,并且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划时代的发现,必然会改变自己的形式。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种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0世纪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总结概括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产生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自然观与一般的自然科学理论的区别就在于它的立足点、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是哲学的,它是对整个自然界的整体把握和抽象概括。5一、自然的概念和自然观的意义

3.自然观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意义首先,自然观是科学技术理论的思想基础其次,自然观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对自然界及其关系的总体认识,将决定着人们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进一步认识和改造自然(包括认识和改造人自身)。6自然观的演化最初,人们尝试用魔咒来使大地丰产,来使家禽牲畜不受摧残,来使幼小者降生时平平安安。

接着,他们又祈求反复无常的天神,不要降下大火与洪水的灾难;他们的烟火缭绕的祭品,在鲜血染红的祭坛上焚燃。(原始或神话的自然观)后来又有大胆的哲人和圣贤,制定了一套固定不变的方案,想用思维或神圣的书卷,来证明大自然应该如此这般。(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但是大自然在微笑——史芬克斯式的笑脸。注视着好景不长的哲人和圣贤,她耐心地等了一会——他们的方案就烟消云散。接着来了一批热心人,地位比较卑贱,他们并没有什么完整的方案,满足于扮演跑龙套的角色,只是观察、幻想和检验。

(近代科学诞生)

从此,在混沌一团中,字谜画的碎片就渐次展现;人们摸透了大自然的脾气,服从大自然,又能控制大自然。(机械论自然观)变化不已的图案在远方闪光;但它的景象不断变幻,却没有揭示出碎片的底细,更没有揭示出字谜画的意义。

大自然在微笑——仍然没有供出她内心的秘密;她不可思议地保护着猜不透的史芬克斯式之谜。摘自—丹皮尔的《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7原始神话自然观史前人类已经能制造工具,进行狩猎等活动,但那时还没有任何具有严格确定性特征的理论知识,没有文字,只有口头文化。这种状况使得他们只有通过想像来认识事物,把宇宙万物看成是自己生命生活的一部分,是活的有机体。他们认为,宇宙中所发生的事情是由那些看不见的力量,如神所控制的,对这种力量进行某种仪式操作,就能够控制自然和社会。在他们的自然观中,拟人化的神对自然以及人类的干涉具有无限性。到了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诞生了。当时,科学还处于萌芽状态,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是以思辨和直观的形式进行的,古希腊的朴素自然观由此开始形成。8二、古代科学技术与朴素唯物辩证自然观1.朴素自然观的科学背景

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技术技术:纺织技术建筑技术

数学:欧几里德(公元前330年~前275)几何学科学力学:阿基米德(约公元前287~前212)

静力学天文学:托勒密(公元90年——168年)地心说医学:希波克拉底(约前460年至约前370年)体液学说92.古代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万物的本原

(2)宇宙论

10(1)万物的本原:元素论和原子论本原:希腊文原意是“开始”的意思,即构成世界的根源、元素、始基或共同基础,万物起始于它,又都复归于它。本原概念的提出,是古希腊人对纷呈杂多的现象世界进行整体性、统摄性把握的开端,它不仅说明了自然万物的初始状态,而且通过探求这个统率万物的隐藏的内在实质,追溯其生灭过程,揭示自然界固有的整体关联。11元素论的几种观点泰勒斯(公元前625年~公元前547年)是古希腊第一个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不是用超自然的因素去解释自然,而是用自然本身去说明自然。12阿纳克西曼德(B.C.611—546年)

:无限者阿纳克希米尼(B.C.585——525年):气赫拉克里特(B.C.540-480年):火一切皆流,无物常驻“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万物都根据逻各斯生成,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列宁给赫拉克利特的学说以极高的评价,认为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

赫拉克利特13恩培多克勒(B.C.490-B.C.430):四根说他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一种,而是四种,即水、土、火、气四种元素,万物是由这四种元素构成的。万物的生灭和性质之差异是由于这四种元素不同混合的结果。他把这四种元素称之为“万物之根”。公元前五世纪阿纳克萨戈拉创立了“种子说”。他把世界本原确立为“种子”,世界万物是由各自的种子形成的,种子具有各种不同的性质,数目是无限多的,体积是无限小的,它们是构成事物的“最初元素”,种子说成为原子论的萌芽。14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B.C.384~322)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四种元素:水、土、火、气。亚里士多德既认为万物由四种元素水、土、火、气组成,这四种元素是永恒存在的,又认为这四种元素具有可被人感觉的两两对立的性质。进而推论世界万物的本原乃是四种原始性质:冷、热、干、湿,而元素则由这些原始性质依不同比例组合而成。我们今天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这是其唯物的一面。同时,亚里士多德又认为性质是第一性的,物质次之,把“性质”当成了万物的“本原”,把万物当成了“性质”的产物,颠倒本末,从而难逃唯心主义的泥沼。亚里士多德15古代原子论留基伯(500B.C.——460B.C.)最早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坚硬不可入、运动不停息的物质微粒,即“宇宙之砖”;原子在性质上相同,但在大小和形状上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形状大小不同的原子在组成时的数目和排列不同,由于原子在无限虚空中彼此吸引和排斥、分离和结合,构成自然界的各种对象和万物和运动。16对原子论的继承和发展德谟克利特(460

B.C.——370B.C.)进一步发展了原子论:认为世界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所谓虚空,就是指空虚的空间,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伊壁鸠鲁(Epikourus,公元前342-270年)认为,原子除有形状、次序和位置之外,还有重量这一性质,有垂直下落的运动,也有偏离直线的斜线运动,从而造成原子间的偶然碰撞。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17原子论的特点与意义元素论,试图用一种或几种自然界的物质,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做出统一的解释,试图把一些自然物归结为另一些自然物,但结果并不令人信服。原子论则主张世界是统一的,自然现象可以得到统一的解释,但不是在宏观层次上将一些自然物归结为另一些自然物,而是将宏观的东西归结为微观的东西,这些微观的东西就是原子。自然界之所以千姿百态、千差万别,就在于构成物质的原子在形状、大小、数量以及排列顺序上有不同。这样原子论就把自然事物质的不同还原为量的差别,使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得到了解释。用抽象的物质实体解释世界;从统一性出发具体解释世界的多样性。18(2)宇宙论

关于宇宙的起源和演化:阿那克西曼德被认为是“宇宙演化学的始祖”。他认为,无限者自身虽没有固定的性质或形态,但从无限者的运动中,通过运动,分离出一些具有固定性质或固定形态的对立物。首先分离出来的对立物是冷和热、湿和干。对立物分离出来之后就形成一种漩涡运动,冷而湿的东西由于较重而凝聚在中心,热而干的东西由于较轻而散布于外围,形成了一个火球,把冷而湿的东西围在里面,一部分被烤干成为地,未干的部分就是水,水又蒸发而成为云或气。19由于气的膨胀,那包围在外面的整个火球也就破裂为许多像车轮一样的火环,火环上具有孔道,从这些火环上的孔道所显现出来的火就是日、月、星、辰等天体。天体绕地而旋转,地像一个圆柱体,悬浮于宇宙的中心,永久保持平稳而不移动。这就是著名的宇宙起源说。古代自然哲学关于宇宙起源和演化的思想,虽然有不少想象和虚构成分,但是它将整个自然界看作是由物质元素在宇宙中逐渐形成的,并且把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归于事物内在的力量,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20关于宇宙的结构托勒密的《天文大全》——地心说,影响深远。托勒密于公元二世纪,提出了自己的宇宙结构学说,即“地心说”。其实,地心说是亚里士多德的首创,他认为宇宙的运动是由上帝推动的。他说,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球体,分为天地两层,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所以日月围绕地球运行,物体总是落向地面。地球之外有9个等距天层,由里到外的排列次序是: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和原动力天,此外空无一物。21希腊化时期的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约公元前310—230年)第一个尝试测量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并正确提出地球的面积小于太阳。他甚至天才地提出太阳中心说,认识到地球和行星围绕太阳旋转并进行自转。埃拉托西尼(公元前275—195年)是历史上第一个用正确的数学方法准确测出地球周长和直径的人。他还通过观察太阳高度的变化测量出黄道与赤道的交角。22中国古代的哲人对世界本原问题也做过许多探讨,提出了许多观点。八卦说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五行学说(试图用人们日常习见的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说明世界万物的本原和物质多样性的统一)。阴阳五行说(阴阳说和五行说的合流),讲阴阳和五行相配合,解释季节更替和天象变化,是最初的阴阳五行说的自然哲学特征。元气学说(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原始的气,气聚物生,物死气散)。

23

3.古代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占主导地位)。直观地整体地从客观世界自身去寻找世界的本原;猜测思考世界的整体性、统一性问题。基本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力图从自然界本身来解释自然界,这标志着人类摆脱愚昧,走向科学的第一步。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充分地注意到世界是一个运动变化着的世界;从事物的联系、变化、演化、运动方面来看待事物;看到自然界的矛盾现象,并把对立面的对立统一作为事物发展的动力。但由于当时科技的落后,没有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这种自然观只能是朴素的。总之,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是唯物辩证的,但又是朴素的、直观感性的、猜测思辨的,对事物进行直接的观察,得到直观的结果。这表现了人类的幼稚性;它从总体上把握自然界,把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形态,缺乏实验科学基础,这是主要的缺陷。244.古代自然观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局限性一方面在哲学上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马克思博士论文.doc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后得到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恩格斯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25古代自然观正确地把握了自然界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能具体说明自然界的联系;这种自然观想从自然界本身寻求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但缺乏足够的经验知识,对部分和细节不清楚,对于这些不清楚就用哲学来进行思辨和猜测,用猜测来填补知识的空白,用思辨来编制自洽的理论,这样就难免许多牵强附会、令人难以接受的内容。因而古代人的自然观是笼统、模糊和思辨的。古代自然观本身的缺陷,使得它不得不让位于另一种自然观。26三、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17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多年,其中公元5世纪到公元15世纪,宗教神学成为欧洲统治一切的力量,形成了神权和政权合一的社会,西方史称“中世纪”。这一千年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段。十一世纪之前常称为黑暗时代,这时西欧在基督教神学和烦琐哲学的教条统治下,人们失去了思想自由,生产墨守成规,技术进步缓慢,数学停滞不前。十一世纪以后情况稍有好转。271.中世纪的科学技术:停滞状态

欧洲自公元3世纪初,基督教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统治一切的力量。所以此时欧洲的科学技术发展缓慢,学术研究气氛沉闷。当时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从万事万物中发现上帝的存在。因此,刚刚破土而出的古代科学幼芽遭到摧残,古希腊人的探讨精神被扼杀,欧洲科学进入了停滞状态的黑暗时期;技术由于生产的需要而得到缓慢发展,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中世纪的自然观。282.中世纪自然观的特点宗教神学自然观极力宣扬上帝创世说,认为自然界及其万物是上帝(神)在虚无中创造的按照上帝的创造和安排,地球是宇宙不变的中心,各天体的位置和运行都由上帝安排,地狱就在我们的脚下自然界万物自己是不能运动的,是在上帝的推动下运动的,运动服从造物主的目的人类也是上帝创造的,人类不能理解上帝的目的,更不能改变上帝的意志,一切都服从造物主的安排,人们只能服从,不能有任何疑问,更不能有丝毫不同意见或者反对意见。293.中世纪自然观的历史地位宗教神学自然观在本质上是唯心的,与古代自然观相比是一种倒退。这种自然观在历史上对科学的发展起着严重的抑制作用,对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起着束缚和压抑的作用。30四、近代前期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社会前提

工商业的发展,使商人和工场主的经济实力日益雄厚。他们不仅极力扩大欧洲各国间的贸易,又再次想到东方去寻找市场和黄金。在此欲望的驱使下,开始了大规模的航海探险活动。

航海活动首先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同时又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航海活动和地理大发现,使人们看到了一个新的地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扩展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和知识领域。这样不仅使科学特别是天文学、地理学有了现实的经济价值,而且使科学变成了大众的科学。航海活动为天文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经验事实,推动了科学观念上的突破和新学科的建立。31(2)文艺复兴运动为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文艺复兴运动,是14-16世纪出现在欧洲近代史上的一次著名的思想文化运动。从学习古典文化开始。人文主义思想,以及对于人性的重视,是这场运动的重要核心思想之一。成果:破除了人们对神圣不可侵犯的信条的迷信,培育了自由研究的精神,造成了欧洲近代文学和艺术的繁荣,造就了一批巨人;引导人们去观察和研究自然和现实世界,培育了一批富有新鲜活力并有所建树的自然科学家,导致了科学发展的转折,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做了重要准备。这一时期,自然科学中的新发现,新进展,证明了宗教神话、上帝创世等学说的不合理性。宗教神学的唯心论和烦琐哲学,不能给我们提供科学的知识,只有依靠经验,依靠科学实验,才能认识真理。

32“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那时没有一个著名人物不曾作过长途旅行,不会说四五种语言,不在几个专业上放射出光芒。列奥那多·达·芬奇不仅是大画家,而且也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他在物理学的各种不同部门中都有重要的发现。阿尔勃莱希特·丢勒是画家,铜板雕刻家,雕刻家,建筑师,此外还发明了一种筑城学体系,这种筑城学体系已经包含了一些很久以后被蒙塔郎贝尔和近代德国筑城学重又采用的观念。——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文艺复兴运动还使长期以来工匠与学者之间相互隔离的状况得以改变,实现了手艺工人和学者的早期结合。实验科学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诞生的。33(3)宗教改革运动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开辟了道路资产阶级首先打起“文艺复兴”的旗帜,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展开反封建的斗争,接着又以“宗教改革”的形式,掀起了反对教会特权的运动,倡导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民主自由思想开始萌发。宗教改革运动首先在德国开始,这次运动的代表人物为马丁路德(1483~1546)。继路德之后,法国人加尔文(1509~1564)又发展了新教。新教很快传播于欧洲各国。中世纪的欧洲,科学变成了神学的附庸。宗教改革运动对科学摆脱神学的束缚起了积极作用,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34近代科学之所以诞生在欧洲而不是亚洲、美洲,是有其深刻的的历史必然性的。这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彻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而地理大发现则提出了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它们共同召唤着呼之欲出的科学革命。35十字军东征大翻译运动大学的创立航海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诞生1113141516马可波罗游记来自西方的推动力来自东方的推动力1543近代科学产生的原因362.近代科学的主要成就(1)近代科学的诞生——哥白尼的日心说近代自然科学是在16世纪问世的,其诞生的主要标志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一书的发表。这是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洪流中,第一次代表自然科学向神学下挑战书,宣布自然科学开始摆脱神学而独立发展。在《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行星第一定律行星绕太阳的运行轨道是一个以太阳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行星第二定律

行星到太阳的矢径在相等时间内划出相等的面积行星第三定律行星公转的周期的平方与它同太阳的距离的立方成正比用数学方法描述自然规律(2)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开普勒: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定律,被誉为天空的立法者;38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和抛物体的轨迹理论,为机械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牛顿:提出了力学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39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

40在这部著作中,牛顿概括了开普勒、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以及他自己的科学成就,提出了力学的三大定律(惯性定律、运动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和太阳系内的行星的运动统一在相同的物理定律之中,实现了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这四大定律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运用这些定律,牛顿把星星、地球和自然界所有的力量都放在了他的天平上。欧洲的知识阶层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而牛顿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方法。它不仅是16、17世纪科学革命的顶点,而且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划时代标志。41爱因斯坦指出,在牛顿以前和以后,“都还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地决定着西方思想、研究和实践的方向”。18世纪英国著名诗人、主教亚历山大·蒲柏(A.Pope,1688-1744),以《圣经》《创世纪》述说上帝创造光照亮大地的格体写成的颂辞(墓志铭):NatureandNature'slawslayhidinnight;Godsaid,"letNewtonbe!"andallwaslight.……“自然与自然规律隐匿于暗夜之中上帝说,‘让牛顿出世吧’于是,一切都变得光明”。42(3)近代医学的发展1543年比利时医生维萨里解剖人体:《人体结构论》1553年西班牙神父、医生塞尔维特发现肺循环1628年英国医生哈维:心血运动论43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和特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空间和时间中的位移,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

44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静止不变的、互不联系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而已,没有质变;把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归于外力的推动。总之,形而上学自然观最基本的观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这也是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基本特点。454.机械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原因(1)机械自然观的形成,受制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的限制(2)机械自然观的形成受制于自然科学发展的水平(3)机械自然观的形成受制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465.

机械自然观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局限性

历史作用:

①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自然观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②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③机械唯物主义强调经验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这种研究方法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是当时认识史上的一个进步。要科学地描述自然界的总画面,首先要弄清楚构成这副总画面的各个细节。对自然现象作分门别类的研究正是达到这个目的的必要步骤。47历史局限性:(1)机械性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但它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否认了无机界和有机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48机械性人是机器霍布斯人钟关节齿轮心脏发条神经游丝49(2)形而上学性

孤立地考察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撇开它的广泛的联系,不是把自然界看作是运动,而是看作是静止的,不是看作是变化的,而是看作是永恒不变的。(3)不彻底性机械唯物主义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认为自然界是孤立于人的实践领域之外的原始的自然存在物。这种观点必然导致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50在人类认识自然界的历史当中,形而上学自然观是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但是,它不承认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辩证性质,不能理解引起自然界中种种运动、发展、变化的真实原因。结果只好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恩格斯对此不无遗憾地说,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向神学下了挑战书,牛顿却以神的第一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一时代。51五、近代后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近代后期的自然科学成就①天文学: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发表《宇宙发展史概论》,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康德52把上帝赶出宇宙的拉普拉斯

1796年,法国著名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也提出了类似的星云假说。后来,人们将这两个假说合称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把上帝赶出宇宙的拉普拉斯53弥漫状星云54星云微粒的旋转55扁平的盘状星云56康德——拉普拉普斯星云假说的意义它是从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以来,第一次把发展的观点带进了天文学并且用物质内部吸引与排斥的矛盾运动作为太阳系起源和演化的机制,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同时,它使牛顿的所谓“上帝的第一次推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进一步贯彻了唯物论的原则,从而把天文学从神学自然观和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恩格斯对康德提出的星云假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说它是在传统僵化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而且称它“包含着一切继续进步的起点”,即为其他学科带来了方法论的启示,其他学科“如果立即沿着这个方向坚决地继续研究下去,那么自然科学现在就会进步的多。”57②地质学A、法国比较解剖学家、古生物学的创始人居维叶(1769—1832),继承了水成说,提出了“灾变论”,它的代表作是《地球表面的革命》。诺亚方舟故事有可能被佐证.doc居维叶58②地质学B、英国地质学家莱尔(1797——1875)在1830年出版了《地质学原理》,基本上继承了“火成论”的观点,提出了地质渐变论的进化理论,与居维叶的灾变论针锋相对。59

③物理学上的两次重大理论综合

A、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形而上学自然观认为无机界之间没有联系,而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不但揭示出热、光、电、磁、机械能和化学能等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且还定量的揭示出无机界之间相互转化的当量关系。

英国实验物理学家焦尔(1818——1889)60③物理学B、电磁转化理论。1865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提出了联系着电荷、电流、电场、磁场的基本微分方程组,构成了电动力学的科学基础。

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61④化学18世纪下半叶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建立了氧化燃烧理论,推翻了燃素说。燃烧氧化理论的建立开辟了化学研究的新领域,并且在研究方法上将数学、物理等知识与化学相融合,开展了定量分析的新方法,使化学发展成为一门可以用数字表示的真正的科学。62提出科学原子论的道尔顿

19世纪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这是化学理论上第一次伟大的辩证综合,是继拉瓦锡化学革命之后,化学发展史上又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里程碑。63意大利的阿夫加德罗引入分子概念,建立了原子-分子学说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用无机物人工合成了尿素,打破了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的界线。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到19世纪下半叶,一经发现了63种化学元素。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对新的事实材料进行了分析、比较后,发现了元素周期律,说明化学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的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变化。他据此预言了一些未知元素,后来都被一一证实,由此奠定了化学的科学基础。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化学元素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同时也为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提供了有利的证据。64⑤生物学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植物是由细胞组成的65共创细胞学说的施莱登和施旺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指出动物也是由细胞组成的,从而建立了细胞学说。66进化论1809年法国人拉马克发表了《动物学哲学》,首次提出了进化的概念。67探索进化足迹的巨人:达尔文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建立了系统的生物进化论6819世纪自然科学的特点与价值分门别类地收集材料进入相互联系地整理材料。——分门别类的研究→自然界各过程的联系;——机械运动的研究→各种运动形式的特殊本质从研究并存的事物进入探索时间相继的过程。——既成事实的研究→自然过程的变化发展6919世纪的科学不仅是关于自然界存在图景的科学,而且也是关于自然界演化图景的科学。暴露出机械自然观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局限性,要求建立新的自然观和新的思维方式。70近代科学与现代科学的比较简单性→复杂性本原性→涉及到道德、伦理、社会无机界→有机界兴趣→利益探索自然→经济效益、生活质量712.辩证唯物自然观的创立和基本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72(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自然科学基础从运用观察、实验等经验方法收集积累材料阶段,进入到对所获经验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说明的阶段。从用机械运动的观点进入到用联系和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研究自然界的阶段,逐步揭示了自然过程的辩证性质。总体上说,18、19世纪的自然科学不仅是关于自然界存在图景的科学,而且也是关于自然界演化图景的科学。存在图景:从唯物主义看待自然,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从存在图景到演化图景:自然界中一切有限的事物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

哲学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中出现了辩证思维的思想,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提供了理论资源。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头脚倒立的唯心主义辩证法重新颠倒过来,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结合起来,以物质自身的内在矛盾构建了历史上最为完整、严密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73(2)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无限多样的形态和结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及其运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高级运动形式由低级运动形式转化而来,并包含着低级运动形式,但是,不应将高级运动形式归结、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自然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自然界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改变,而且有质的改变;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是能够被人类认识的,意识只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74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一)劳动在人类诞生过程中的作用1.劳动促进了从猿到人的生理转变2.劳动促进了从动物心理向人的意识的转变3.劳动促进了从古猿猿群向人类社会的转变75直立行走被认为是人类进化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从此解放了前肢,使其转化为功能灵活的手。

劳动推动了人脑的复杂化和完善,为人类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促进了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劳动和以劳动过程为基础的其他实践过程,使人与自然的能量和信息交换日益频繁。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引起了人自身的变化。劳动使猿的前肢功能得以发展,逐渐转变为人手;直立行走使人的视觉开阔,听觉和立体视觉发达;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是人类社会进化的起始标志。76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森林古猿脱离森林生活身体直立语言产生脑容量增加人类社会思维产生古猿猿群人手猿手77人类产生的根本机制在于劳动

(劳动创造了人)劳动需要有专门的器官(猿手——人手)手的变化导致全身的相关变化劳动是一种集约化活动:语言——意识古猿猿群——人类社会人的生活受两方面规律决定:自然规律社会规律78人的新进化

体外进化:人类各种器官的延长,即人所制造的各种工具及其功能的进化体内进化:人的精神方面的进化,包括思考方式的演变和科学技术、文化水平的提高79

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一)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二)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的内涵人类的产生,人的能动性力量的加强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变化,最终造就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801.人对自然的依赖性(1)人类生命有机体的构成依赖于自然界。(2)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3)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依赖于自然界。(4)人依赖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人类的精神文明。81雀之灵著名舞蹈演员杨丽萍说:我的舞蹈基本取材于大自然,我觉得这种东西才是自然和生命最本质的东西,它最值得我们去体现。

82客观自然界是发展人类精神文明的客观基础,它为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比如科学规律、原理、定律、音乐、舞蹈、绘画、小说等都是人类在依赖自然界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它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83总之,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不能脱离自然界,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之间保持持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842.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1)人类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是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实现的。(2)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的能动作用,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3)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能够认识和驾驭自然规律为自己服务。853.实践是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以实践作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这是因为:首先,劳动既创造了人,又是人的第一个实践,正是这一实践使得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而成为与自然界互为对象的自然存在物;其次,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入了解自然现象,

揭示自然规律;再次,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因此,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实践问题。86

实践是人具有能动性的一个基本标志。人作为有意识和有意志的自然存在物,

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

按自己的主观愿望不断改变着自然界的本来面貌,这是人具有能动性的一个基本标志。人的实践能力的表现又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即人又具有受动性。人的受动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的生命、意识、活动起因于作为客体的自然界,必然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实践作为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体现了能动性和受动性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的双方,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87能动性以受动性为基础,人不能滥用自己的意志和能动作用,而要尊重客观规律受动性以能动性为主导,人通过自己的能动活动能够提高对受动性的认识和控制能力。总之,实践是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实践把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界紧密地联系起来,使人与自然界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共同演化、共同发展。88

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在人与自然界对象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不断发展,自然界也不断进化,并打上了人类的烙印,从而使自然界逐渐从天然自然演化出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二)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的内涵(一)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三)自然界的分化891.天然自然是指人类尚未认识到的那部分自然。天然自然是原始发生着的自然界,是先于人类历史存在的自然界,它是独立于人类主体之外,未被纳入人的认识和实践范围而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着的原生的自然界。902.人化自然人类科学认识所及,从而可观测的那部分自然界。人类和人化自然构成一个双向的通信系统,人通过对自然信息的获取、传输、加工和使用等步骤来揭示自然界的性质和规律,实现科学研究的任务。而自然界通过人类信息的介入,实现自然的人化过程。人化自然随着人类信息手段的逐步完善而拓展,其拓展过程一般由自然科学史来表征。913.人工自然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人工自然是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人工自然包括受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的生态环境和人工自然物。

人类和人工自然构成一个调控系统,人凭借自己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变革、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

人工自然随着人类控制手段的逐步进化而拓展,其拓展过程一般由技术史来表征。

92人工自然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最低一个层次是人工控制的自然。就是用人控制的手段,把野生动物、植物或天然地貌保护起来,使之维持天然状态。第二个层次是人工培育的自然。例如,人工培育的动植物,转基因动植物等。第三个层次是人工制造的自然物。即人类创建天然自然界中没有的事物,包括人创造的人工自然物和人工自然体(建筑物、矿山、铁路、农田、牧场等),人改造了的自然环境(人造运河、人造森林、人造水库、人造天体等),以及人们克隆的各种动物、组织和器官等等93人工自然9495人工自然既是一个社会范畴,也是一个自然范畴,同时还是一个历史范畴。作为一个社会范畴,人工自然是被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是社会化的自然,是人类社会劳动和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自然概念,人工自然是对象化的自然,是人类所面对的整个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被人类活动所变革的那一部分自然;作为历史概念,人工自然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扩展,体现出自身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拓展的过程。964.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相互联系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都是客观存在物,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都服从同样的自然规律;天然自然是人工自然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工自然从天然自然转化而来。97相互区别第一,天然自然作为自在之物,自然规律自发的起作用,它的演化是缓慢的、不显著的;人工自然作为人的智慧的物化,是人能动地运用自然规律的结果,它的变化是十分迅速的。第二,天然自然只具有自然属性,服从于自然规律。人工自然则不同,它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既服从于自然规律,又服从于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规律。第三,天然自然的状况对人类的早期文明有更大的影响,古代的几大文明区域都与大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关。在近现代,天然自然的资源条件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富裕程度仍有重要的影响,

但相对来说,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天然自然的关系趋于减弱,

而更多地依赖于人工自然。985.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

从人化自然中所获得的信息是变革自然的依据。人工自然是人化自然拓展的物质条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交错发展。

人化自然的扩大可以不改变自然界的自发过程,而人工自然的扩大则以自然过程的改变为条件,其结果是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被打破和重建。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随着农牧业向工业的发展,以及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环境恶化的趋势日益加剧,人和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这就提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问题。99按认识水平划分自在自然人类尚未认识到、没有和人类构成对象性关系的自然无限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人化自然人类观察所及并感知其信息的自然有限无法超越人的认识水平是人的意识对自在自然的反映其拓展过程由自然科学史表征按实践水平划分天然自然人类尚未改造过以及人类仅观察到而尚未打上人类实践铬印的自然无限是不依赖于人存在的客观实在人工自然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包括:a、受人类实践活动直接影响和控制的自然,但没有彻底改变自然的本来面貌;b、人类利用自然界的材料所创造出的自然界没有原型的人工自然物有限无法超越人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实践水平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改造、创建的属人的自然其拓展过程由自然技术史表征自然界的划分100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1、远古时期的低层次和谐大约在3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人类。最初,人由古猿进化而来,就自然属性而言,人与其他动物没有本质区别,一样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一样经受着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一样在弱肉强食的生物链中物竞天择。在这一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界是主导方面,自然界以自身演化的规律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整个生态系统可以按照生物的功能和生存方式,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极生态相。这个时期的人类不过是自然界固有的生产、消费、分解三极生态相中的一部分。人类只能盲目地、动物式地适应自然、屈服自然,受自然的主宰和支配。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原始的协调,低层次的和谐。

1012、农业文明时期基本和谐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即大约1万年前,人类进入了原始农业阶段。这时,人类制造工具的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工具的质量、功能、数量有了飞跃发展。劳动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了极其重要的价值,人类从动物中分化、独立出来,人类的生存方式也从狩猎采集为主转变为谷物生产和动物饲养为主。从此,人类由依靠大自然恩赐的食物采集者转变为日益摆脱大自然束缚、掌握自己命运的食物生产者。农业文明的产生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是人类理性的体现。在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上是和谐的。1023、工业文明时期基本不和谐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从此,科学技术有了飞跃发展。人类凭借科学技术这个强有力的武器,在控制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获得了愈来愈多的前所未有的物质和消费品。同时,人类自身的生产也有了长足进步,世界范围内的人口激增使人类的总量以几何级数增加。人们普遍认为,人是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们需要物质就能得到物质,需要能量就能得到能量,似乎地球上的土地、牧场、淡水、森林、矿石、煤炭、石油等都是为人类而准备的。地球成了人类攫取资源的仓库和倾倒废物的垃圾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人类从大自然的依存者、顺从者变为改造者、对抗者,形成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关系。103三、生态自然观

地球生态是一个动态的自组织系统引发生态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1041、生态系统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是一个动态的自组织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生产者”(绿色植物、具有自养能力的低等菌类)、“生物消费者”(动物)、“生物分解者”(微生物)、“无机环境”(空气、水、矿物质、土壤、阳光等)等诸要素组成;这个生物链条在太阳和宇宙物质环境的作用下保持着动态平衡,而人本身就是这个链条的一个要素;生态系统中的一切过程都休戚相关,处于相生相克的非线性作用下的动态平衡;105生态平衡(ecologicalbalance)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生态平衡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人工自然的出现,则改变了这一动态平衡,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会使许多生物濒临死亡或灭绝。1062、生态问题人类实践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两重性:积极后果:如荒原变良田、荒滩变城市、兴建水利工程防治洪涝灾害等消极后果:乱砍滥伐、滥采、滥牧、无处理排污造成土壤侵蚀、土地沙化、森林枯竭、河流污染;大量燃烧石油、煤炭造成温室效应、大面积酸雨等在人类社会早期,消极后果的影响是有限的。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活动的加剧,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已远远超出自然界的自我再生能力,甚至濒临自然界自我再生能力的极限,生态系统朝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方向迅速恶化,从而引发了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问题、生态和环境污染问题)。107生态问题的演变远古时代:人类由于过度采集和狩猎,消灭了一个地区的许多物种,破坏自己的食物来源,被迫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遇到的生态问题古代: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产生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虽然解决了人类早期的生态问题,但也随着农业的发展,造成了森林被过度砍伐和土地被破坏的生态问题,如尼罗河中下游、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和黄河中游这三大世界文明发祥地都曾遭遇过生态环境问题近现代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使人类进入到使用机器大工业体系把资源转化为产品的工业经济时代,促进了人类文明的空前繁荣,但随之而来的是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大量增加、部分资源趋于匮乏甚至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失衡等恶果。如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108109110触目惊心的生态问题

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随处可见:天空昏暗、空气污浊、污水横流、垃圾围城……,连远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DDT等农药残余,蓝天碧水已经成为许多人儿时的记忆和遥不可及的梦想。

物极必反,人类对大自然无休止的征服和索取终于酿成了环境污染的苦果!

111……2001年北京沙尘暴112

……2002年11月,沙尘暴逼近澳大利亚113水污染许多河流已变得又黑又臭、水质发生变化水污染对人体健康有害。特别是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在土壤中积累并被植物吸收,再加上不适当地使用化学农药,会使大量残留的有害物质散布到田间,继而污染粮食、蔬菜等农副产品,引起疾病。

水污染来源114供应水污染

2005年全国发生了两起重大饮水污染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和广州自来水污染事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生活。

消毒液的使用使桶装水高锰酸钾超标

115红水污染黄河116

2007年3月25日,湖北宜昌市宜昌开发区万年村的三岔河下游污染令人触目惊心,各种污水和生活垃圾在此汇合,通过东山运河后进入长江。据中国水利部披露,2005年全国污废水排放总量达717亿吨,其中2/3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造成90%的城市地表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117

黄河的一些支流污染也是触目惊心,2005年黄河干支流中,劣五类水质河长占31.2%;有的黄河支流,实际上已经成为一条排污沟,全程都是劣五类水。

而所有这一切中,地处河南的黄河支流天然文岩渠前孙东村是一个极端的典型,严重的水体污染使得5年内数十人死于癌症,河中鱼虾绝迹,村民们守着水却无法灌溉农田。水污染成为黄河水源匮乏的主因。

118总之,水污染已成为人类自己的大敌,如果我们不从现在开始防治,那将来终有一日会失去水,失去生命!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的眼泪!

119重金属污染

对什么是重金属,目前尚没有严格的统一定义,在环境污染方面所说的重金属主要是指汞(水银)、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元素。重金属不能被生物降解,相反却能在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下,成千百倍地富集,最后进入人体。重金属在人体内能和蛋白质及酶等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它们失去活性,也可能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累积,造成慢性中毒。

重金属元素由于某些原因未经处理就被排入河流、湖泊或海洋,或者进入了土壤中,使得这些河流、湖泊、海洋和土壤受到污染,它们不能被生物降解。鱼类或贝类如果积累重金属而为人类所食,或者重金属被稻谷、小麦等农作物所吸收被人类食用,重金属就会进入人体使人产生重金属中毒,轻则发生怪病(水俣病、骨痛病等),重者就会死亡。所以我们不要过量地进食海产,每次进食前一定要把海产彻底煮熟,以免吃入细菌。日本的水俣病,就是因为烧碱制造工业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在经生物作用变成有机汞后造成的;骨痛病,则由炼锌工业和镉电镀工业所排放的镉所致。汽车尾气排放的铅经大气扩散等过程进入环境中,造成目前地表铅的浓度已有显著提高,致使近代人体内铅的吸收量比原始人增加了约100倍,损害了人体健康。120皮蛋和蔬菜正成为重金属污染的主要食品,皮蛋中铅的平均含量最高超过国家标准限量值的8倍!

受到重金属污染伤害的儿童

目前中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据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121富营养污染含植物营养物质的废水进入水体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藻类大量繁殖,并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从而导致鱼类等窒息和死亡。我国的滇池、巢湖、太湖等地都受到很严重的植物性营养物的富营养污染

每年夏天气温上升,加之富营养化严重,均要引起蓝藻爆发,造成严重污染。滇池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污染最严重的一个。122太湖蓝藻爆发导致当地饮用水危机123巢湖蓝藻爆发其实蓝藻并非一无事处,也可变废为宝。它在生长过程中、能大量吸收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净化水体。只是蓝藻死亡后、会腐烂分解,加重水体污染。如果适时打捞,加以开发利用,不但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能变废为宝。

124“蓝藻”事件告诉我们什么改善环境每个人都有责任在滇池、太湖、巢湖不断富营养化过程中,来自市民的生活污染占据着很大比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想到过要从改变生活方式做起吗?必须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

企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超量地消耗着水资源,蓝藻事件告诉我们,对资源取之有度,才能使财富实现正效应,否则,富裕只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糟。太湖、滇池、巢湖等地的蓝藻接连暴发,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富营养污染密集暴发阶段。原因是我们向大自然排放了太多的污染物,水体消纳不了,水污染由是而生。

125光化学污染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烟雾,这种烟雾会引起呼吸道疾病、降低能见度、损害植物等1944年美国洛杉矶首次发生光化学烟雾,此后东京、墨西哥城、兰州、上海及其他汽车多、污染重的城市,都曾出现过,目前已成为许多大城市的一种主要空气污染现象。

美国洛杉矶发生的光化学污染126灰霾的珠江三角洲光化学污染加剧了灰霾的形成

127固体废弃物污染即垃圾污染。包括城市垃圾、工业废弃物等。美国在20世纪60-80年代把这些固体废弃物进行填埋、用土壤覆盖;后来发现填埋场下面的地下水水质受到污染;80年代后期,开始治理受到严重化学污染的地下水,但地下水的治理很难;发达国家便将有害废弃物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也愿意接受,一来这些废弃物里还有东西能够利用,二来发达国家还会支付一些处理费。实际上这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权益,最终受害的还是发展中国家。128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酸雨所谓酸雨,正确的名称应为「酸性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造成雨水酸化的污染物很多,其污染来源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为自然物质,其二为人为物质。前者如:火山爆发喷出大量的硫化物及悬浮固体物,自然水域表面释放的硫化氢,动植物分解产生有机酸,土壤微生物及海藻释放的硫化氢、二甲基硫及氮化物等,都会使雨水之pH值降至5.0左右;后者则为工业化后,燃料的大量使用,燃烧过程中产生CO、SO2及悬浮固体物,排放至大气环境中,经光化学反应生成硫酸、硝酸等酸性物质使得雨水之pH值降低,形成酸雨。139酸雨对人类及自然生态的影响●酸雨因pH小于5.0以下,造成土壤、岩石中的有毒金属元素溶解,流入河川或湖泊,严重时使得鱼类大量死亡。●水生植物和以酸化水质灌溉的农作物,因累积有毒金属,将经由食物链进入人体,影响人类的健康。●酸雨会影响农林作物的叶子,同时土壤中的金属元素因被酸雨溶解,造成矿物质大量流失,植物无法获得充足的养分,将枯萎、死亡。●湖泊酸化后,可能使生态系统改变,甚至湖中生物死亡,生态系活动因而无法进行,最后变成死湖。●腐蚀建筑物、公共设施、古迹和金属物质,造成人类经济、财物及文化遗产的损失。●刺激人类眼睛和皮肤,对人体造成伤害被酸雨破坏的树木重庆是受酸雨危害严重地区之一。重庆的嘉陵江大桥,锈蚀速度每年为0.16毫米,远超过瑞典斯德哥尔摩每年0.03毫米的速度。1982年6月18日晚,重庆市下了一场酸雨,市郊2万亩水稻田叶片突然枯黄,好像火烤过一样,几天后局部枯死。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140……酸雨的危害141森林锐减过度砍伐和开垦使全世界森林面积减少了30%。森林减少会导致水土流失、洪灾频繁、生物物种减少、气候变化等。

1998年,我国发生了一场特大洪灾,很大原因是长江上游的森林砍伐太多,没有了调节雨量的自然森林区。上游的森林就像天然的蓄水池,如果上游有充足的森林,下游的水量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调节。森林的锐减与土地荒漠化也有直接联系,在我国西北地区和非洲等地,由于过度放牧和重用轻养,使越来越多的土地退化为荒漠。142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正以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减少,每1小时就消失1个物种。在世界上640种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占1/4。生态环境破坏、资源过度开发、环境质量恶化、特种入侵,是造成物种灭绝的“灾害四重奏”。

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地面温度增加听起来可能有很多优点,如冬季会暖和些、植物产量会高些、庄稼可多收成一季。负面影响非常严重。温度增加会使南北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对沿海城市构成威胁。有一个太平洋岛国只有海拔4.5米,人口不多,海平面上升使得整个国家受到威胁,需举国搬迁。他们向澳大利亚求救遭到拒绝,后来新西兰接受了他们。这又成了政治问题。臭氧层破坏臭氧层位于地球上空10到15公里处,由于工业中生产和使用的化学物质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将臭氧分解成O2和O而导致。它会导致人得许多病,动植物系统也会受到严重影响。143关于导致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现在世界上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是美国,其次是中国。美国认为,虽然他们的排放量很高,但总量却是一直在下降的,能源利用效率高,已达到80%。而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直在上升,能源利用效率低,只有30%多。因此,美国就想和中国进行排污权的交易。(《京都协定书》中规定,排放量大的发达国家应承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义务,而发展中国家暂时没有减排义务。于是,美国想把中国由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而得到的削减排放量算在他们帐上。)中国不同意。中国环境专家提出两点:一是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虽然高,但按人均,中国则在世界上排第几十位;二是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美国是发达国家,现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大部分是发达国家已经排放的,而中国向大气层排放的还很少。虽然目前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减排义务,从长远看来,将来有朝一日发展中国家也要有减排义务的。1443、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主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主张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首先,马克思将自然—人—社会看作是一个统一的系统,把自然本身的发展、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看作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其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把自身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树立人与自然休戚相关、生死相依的生态意识。再者,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与人的和谐是互为条件、融为一体的,人关心自然,实际上就是关心社会的发展、关心人类自身的利益。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道德意义正是根源于此。145可以说,人工自然的每一步扩大,都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扩大,同时也意味着向自然索取的领域和力度的扩大。我们以为在不断的战胜自然,但事实上,自然也在不断的报复我们。因此,人类要解决由人工自然的发展而引发的生态问题,不应消极的去维持自然平衡,而应运用系统、联系的观点看待人工自然和整个自然界的关系;运用系统的整体性原理,辩证地看待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既要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又要充分估计人类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从而作出趋利避害的最佳选择。总之,人既不能做自然的奴隶,也不能让自然成为人类的奴隶。既要反对片面夸大能动性的无节制开发的征服论,又要反对片面夸大受动性的消极适应自然的宿命论。人和自然之间需要的是协调发展。146

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人与自然谐调发展的可能性对全球性问题的深入认识,使人们逐渐改变了对待自然的方式。今天,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睦共处、协调发展的文明,国际社会对此已经形成共识。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可能的。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147(1)主体方面的可能性主要是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使人类的认识得到了提高。首先是认识到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对立统一。要调整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148其次,人类已经认识到,必须改变以往的价值观念。当今人们认识到人类不能仅仅向自然界索取,而且还要考虑到给予,主动参与自然平衡的重建。在自觉地建立自然平衡方面,人类已经做了许多方面的努力,并取得了相当成功的进展,如广泛地植树造林、设立各种自然保护区、重建人工生态平衡、大力进行环境教育、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各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等等。149(2)客观方面的可能性一是自然界中还有未受到干扰和破坏的部分,通过与这些部分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就可以对整个生态平衡的恢复提供生机;二是从资源、能源方面看,所谓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只是人类对它利用的历史性。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增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提高自然界对人类的承载能力和人类对自然界的调控能力,由此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150

三、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1.人与自然谐调发展的可能性2.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1)更新观念

151(1)更新观念

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传统观念只讲人是自然的主人,片面追求满足人的需要,对自然界进行掠夺式开发;而新的观念要求把人和自然看作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把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相统一起来,以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待自然界,即将人的伦理原则贯彻到自然界中去,作为一种生态伦理原则,把自然界看作是与人相依存的伙伴或朋友,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152二是对发展的理解,要改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生产发展、生活改善和社会进步的唯一指标的传统观念,要把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要改变无限制地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无限制地向自然排泄废物的传统观念,把改造自然和促进自然界的再生产能力、保护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在生产中要克服只顾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急功近利的错误观念,树立从整体出发,从大局出发,从长远利益出发的观念。153

三、、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1.人与自然谐调发展的可能性2.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1)更新观念(2)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

154(2)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只有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才能给人和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提供可能性。而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必须依赖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现代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展示了美好的前景。例如可望通过生物技术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如无土栽培、基因食品等;在资源方面,前面说过可以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开发新的领域,如海洋、太阳能、风能、波浪能以及再生性能源核能等,同时还可以进一步采用新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且可以通过技术的开发,收旧利废,循环利用;155在材料方面可以用大量的人工合成材料取代有限的天然材料;在环境治理方面也出现了多种技术和措施,如生物净化技术和建立人工生态环境等。由此可见,通过发展科学来完善我们的认识能力,通过发展技术来完善我们的实践能力,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地组织人类生产活动,发展经济,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途径。156对于科学技术,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要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真正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就要不断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促进社会的进步,这就是第三个途径。157

三、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1.人与自然谐调发展的可能性2.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1)更新观念(2)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3)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促进社会进步

158(3)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促进社会进步

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归根结底,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不协调。因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受社会调节的,人的需求也就是社会的需求,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分析是认识人和自然关系的革命性转折,它提出了人与人的关系在处理人和自然关系上的重要性,为正确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奠定了思想基础。159一些发达国家通过不合理的资源消耗,实现其经济增长。如美国居然以发展经济为由,公然退出减少温室气体的《京都议定书》。因此,2002年九月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各国首脑会议上,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发言时,引起了会场一片骚乱,许多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的环保政策表示不满。小资料160这些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是导致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本原因。因此,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调整社会关系,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树立全球观念,对各种实践活动进行优化组合,加强计划性,才能消除种种混乱和不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