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高三年级上册开学检测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高三年级上册开学检测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高三年级上册开学检测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高三年级上册开学检测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高三年级上册开学检测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江苏省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

一、现代文阅读(材料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曹雪芹植根于传统文化,塑造了千姿百态的红楼群芳,欧丽娟教授提出重像

视角,即选取书中外貌性格相似之人或古代文人雅士,与众金钗进行映射、类

比,以重新理解红楼佳人。

书中宝、黛、钗等诸多形象考论多涉及重像手法,如从家族、人生、婚恋三

个方面,认为贾宝玉的重像有荣国公、甄宝玉与薛宝钗。林黛玉的重像从形到

神相对较多,既有“貌合”的晴雯、尤三姐,又有“情投”的妙玉、茗玉,也

有西施、飞燕、娥皇、女英等历史人物,用这些红颜薄命而才华出众、性情高

傲的女性,来烘托黛玉的才情貌。相较而言,欧丽娟多偏爱薛宝钗、贾探春这类

德才兼备的女子,其重像多取自古代的文人雅士。借杨妃摹钗之美貌,以孔子

之“时”、屈原之“洁”、陶渊明之“雅”,言宝钗之情性,赞美其周全大体、

藏拙含蓄的“山中高士”之风。赞贾探春为“泱泱大气的将相雅士”,选颜真

卿、王羲之、苏东坡等名士来映衬其“才自精明志自高”的磊落人格。重像来

源众多,有的是作者借人物之口道出,如王夫人曾言晴雯眉宇间长得像林黛玉;

有的是在回目中直接点明,如第二十七回的“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

泣残红"。重像解读法将诸钗合成群像。丰富了个体形象的内涵,较之前人的

“影子说”,更富有系统性。

通过“重像”,读者既可感受“本”与“像”多角度的相似性,同时也能品

析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拥黛还是拥钗,自清代起,读者争议不断。《三借庐

笔谈》记载邹强和老友许伯谦,就曾因此“一言不合,遂相撷L齿吾,几挥老拳”。

拥黛者怜颦卿身世而爱其聪颖,贬钗袭之柔奸,如涂瀛称“林黛玉人品才情,

为《红楼梦》最”。拥钗者多爱钗袭稳重而宽厚,憎晴黛之乖僻,如王希廉评

“黛玉一味痴情,心地偏窄,德固不美,只有文墨之才;宝双却是有才有德”。

近代俞平伯云:“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尽其妙莫能相

下。”他提出的“钗黛合一”说,影响至今。在钗黛拥抑的问题上,给宝钗以

应有的褒扬,是值得肯定,也是达成共识的。就此,欧丽娟教授提出要打破

“读者的刻板印象”,“重新理解红楼人物”,为钗袭翻案。

读者若要客观看待钗黛拥抑问题,还应回归文本寻找依据。脂砚斋曾言:

“钗黛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在作者心目中,钗黛二人本无高下

之分,其中蕴含着作者主张儒道兼美的审美理想。总之,红楼佳人身上兼具丰

富的文化基因,由此升华为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文学意象或艺术符号。

(摘编自曹立波《品读〈红楼十五钗〉中的视角与新见》,有删改)

材料二:

我这本书(《金陵十二钗花语》)从《红楼梦》中的判词古曲、衣食起居、人

物对话、自然环境等描写中捕捉花木信息,辅以植物学知识考证,并结合对

《红楼梦》中人物的出身、性格和命运的分析,揭示这些人物与花木之间的深

层关系。

我过去研究林黛玉,总以为与她紧密相连的芙蓉花是荷花,因为荷花俗称水

芙蓉。《红楼梦》第四十回里写黛玉喜欢李义山的一句诗“留得残荷听雨声”,

可见她对荷花并无所谓,宁愿欣赏残破的荷叶。

进一步细读文本,便能发现书中有“恰好八月(指农历八月)时节”“园中池

上芙蓉正开”以及“却是个人影从芙蓉花中走出来”“那诔文即挂于芙蓉枝上”

等词句,说明此处提到的芙蓉花在农历八月左右开花,生长在岸上,黛玉可以

藏在花丛中,树枝可以挂诔文。而荷花一般在农历六月左右开花,八月已接近

尾声了,且生长在水中,黛玉也不可能从水中走出来,宝玉也不太可能将诔文

挂到水里去。反观木芙蓉,大约在农历八月开花,比较喜欢湿涧的环境,经常

生长在池塘岸边,这与小说的情节全都符合。所以,写《金陵十二钗花语》的

时候,我修正了我以前的观点,做出了一个新的解释:象征林黛玉的芙蓉花不

是水芙蓉,不是水中的荷花,而是地生的木芙蓉。木芙蓉又名“拒霜花”,没有

浓烈的香味。它虽不像牡丹那样被众人追捧,但也风姿绰约,有幽静之美,其

花语为纤细之美,象征纯洁。这与林黛玉的性格也比较符合。

《红楼梦》中关于贾元春的判词里有“榴花开处照宫闱”,可见象征她的是

石榴花。平时,我们在公园里见到的石榴品种通常是花石榴,花瓣多,少结实。

但我们食用的石榴通常来自果石榴这个品种,它开的花花瓣相对花石榴要少一

些,比较能结果。那么,进一步分析,象征元春的是花石榴还是果石榴呢?她

在皇帝身边得到宠爱,还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在封建社会,进了宫,能

长久地获得皇帝的宠爱,光靠美貌是不行的,还要给皇帝繁衍后代。贾元春年

前可能怀孕了,所以皇帝很喜欢她,因此她的判词里出现了“榴花开”。石榴

本身有“多子多福”的寓意,但是贾元春开的石榴花“照宫闱”了,表示最后

并没有结果,她最终的结局当是悲剧性的。

副册里面有一个女孩子,叫甄英莲,后来改名香菱,她在抽花签时抽到一个

并蒂花。“并蒂”意为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的两朵花,自然界中很多种花都

可能长成并蒂的样子。文学作品也常提及“并蒂莲”,通常用此比喻恩爱的夫

妻。由此可以推测,香菱抽出的这个并蒂花可能是象征香菱和薛蟠的关系,暗

示他们之间的感情比较好。虽然总体来看薛蟠是一个恶棍,但他对母亲、妹妹

是有感情的,那么他对香菱应该也是真心的。为了买香菱,他和人打了一架,

出了人命官司。曹雪芹常常用各种花来象征这些女子的人格、性格、气质乃至

暗示她们今后的命运轨迹和结局。

(摘编自刘心武《〈金陵十二奴花语〉创作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黛、钗三人的重像较为丰富,有注解人物某一方面特质的单一重像,

也有共同来诠释人物特点的一组重像。

B.以众多的古代文人雅士为重像,赋予宝钗形象以积极的内涵,有利于人们

重新审视、全面认识薛宝钗的形象。

C.钗黛拥抑问题一直争议不断,而俞平伯和脂砚斋的观点有一致性,他们认

为钗黛名虽两人,却无高下之分。

D.并蒂花通常比喻恩爱的夫妻,香菱抽中这一花签,暗示她与薛蟠之间的感

情融洽,其悲苦的命运得以扭转。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重像视角”丰富了《红楼梦》中个体形象的内涵,比前人的“影子说”

更富有系统性,更接近曹雪芹本意。

B.经众家解读,千姿百态的红楼群芳不再是个性化的具体人物,而是成为具

有永恒魅力的文学意象或艺术符号。

C.刘心武对于“榴花开处照宫闱”的分析,符合判词“虎兜相逢大梦归”的

寓意,与贾元春的人生结局相吻合。

D.《金陵十二钗花语》涉及的植物学知识虽较牵强,但揭示的《红楼梦》人物

与花木间的关系却令人耳目一新。

3.下列选项,不属于借花喻示人物悲剧命运的一项是()

A.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B.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C.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D.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4.材料二中,作者是如何逐步阐述“象征林黛玉的芙蓉花是木芙蓉”这一观点

的?

5.鲁迅评《红楼梦》说:“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

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请结合两则材料,对《红楼

梦》的人物研究加以综述,列出综述要点。

二、现代文阅读(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嘱咐

孙犁

①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他在门口遇

见了水生嫂,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②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

看见她的白布封鞋,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儿,还是水

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进院

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

③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29岁,头发虽乱而黑,

脸孔苍白,可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织自纺的棉衣和屋里

的陈设,她的身上心里,都表现出有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关口。

④水生告诉女人,自己在外想家。“我们可常想你,黑夜白日,你能猜猜我

们想你的苦吗?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

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这

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

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明天我撑冰

床去送你。”

⑤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

人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

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你去看看,爹这一辈子为了我们。

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人照顾了全家。

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得

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

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

雨里,多冷多热,老人背上孩子跑,累得哮喘咳嗽。是这苦日子、遭难的日子、

担惊受怕的日子把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⑥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

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推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

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

面汹汹地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

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

停了一会儿,轻轻地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

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

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她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

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

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躲在后方,

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

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⑦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照在冰床上。女人

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

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如今国民党又和日本一

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逼死。你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地打

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⑧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吧。”女人忍住泪,

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个“你”字,生动再现了水生见到多年未见的妻子后既高兴又显得

有点木讷,不知道从何说起的情景,具有个性色彩。

B.水生八年抗战回来,在门口和女人打招呼,女人先是因为水生的回来而欣

喜地笑,后又哭了。

C.“低下头去”“无力地仄在炕上”,写出了女人听说水生明天又要去参加

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时,内心充满了失望和怨恨。

D.在送水生去参加战斗的路上,女人坚持一定要水生去爹的坟前看看,是因

为八年来,爹为了支持水生的革命,付出了太多。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出了

主人公情感的起伏变化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B.本文善用细腻的神态描写,比如多次用“呆”字揭示水生嫂的内心情感世

界,“呆”中见深情,"呆”中凸显人物性格。

C.作者借水生嫂的叙述,将水生爹这样一位理解革命、支持亲人投身革命、

期盼革命胜利的老人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D.作者善于运用平原地区农村生活的口语,使文章读来通俗易懂,既增添了

文章的乡土气息,又符合人物特定身份。

8.《嘱咐》的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但很有特色。请结合《荷花淀》,分析两篇小

说景物描写的特色和作用。

9.小说中多用对话,这种叙事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

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从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

甥'往今罩,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日:“晋国和乎?”对曰:“不和。

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日:“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

兔,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遂归晋侯。秦伐赵,赵求救于

齐,齐欲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

愿见,后盛气而揖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

少子补黑衣之缺。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日:“甚于妇人。”然后及

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子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后既修,则言: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长安君遂出质。范雎

多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辨士也。彼一

见秦王,必夺君位。“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

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日;

“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杀身成

名,何为不可?”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阂天、周公之忠圣。今秦王

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雎

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秦始皇迁其母,

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请谏,王召镇将

本之。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吕甥之言出于义,左

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剧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

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谏说之难》)

【注】①阴饴甥:名饴,又名吕甥,晋国大夫,封地在阴,是晋侯的外甥。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

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雎竦|A|然失其宿|B|怒|C|忘其故|D|辩|E|敬受|F|命|G|延|H|入为上客

II.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盟,特指诸侯集合结盟,如《过秦论》中“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

秦。

B.寤,觉悟,明晓,与《诗经・关雎》中“寤寐求之”的“寤”用法相同。

C.见,表被动,相当于被,受到,与《陈情表》中“慈父见背”含义不同。

D.烹,将犯人投入锅中烹煮,又称镌烹、汤镇,与大辟、凌迟等同为死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因作《说难》而死,可见自古以来劝谏就是难事;明知道对方会拒绝

却最终能劝说成功,劝谏又是难能可贵可喜之事。

B.阴饴甥利用回答问题的机会,巧妙地点明了晋国的舆论倾向,借助君子和

小人的不同认识,请秦穆公权衡利弊,宽恕晋侯。

C.触龙劝说赵太后,采取迂回策略。他从为儿子谋差事谈起,指出爱儿子就

要让他有功于国,从而说服太后让长安君作人质。

D.茅焦能成功劝止秦始皇放逐母亲,表面上看是强谏,其实是揣摩到了秦始

皇内心深处不愿被人视为桀纣之类暴君的心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

(2)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14.蔡泽是如何游说范雎并取而代之的?请简要概括。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寒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3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

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

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

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在异域历尽艰难困苦的苏武,骤然见到汉使者,表现出极为激动、

复杂的感情。

B.颔联下句借“羊归”“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在绝塞牧羊的单

调、孤寂生活。

C.颈联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流露出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

武帝的追思。

D.尾联中“空”“哭”两字形象生动,使作者悼念苏武的悲伤之情跃然纸

上,真实感人。

16.本诗与杜甫的《蜀相》都塑造了一身正气之英雄,具有撼人心魄的感染力

量。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适《燕歌行》中,""通过前方的急报侧面写出了敌人

进攻速度之快,“"则直接描写了敌军侵袭时的来势汹汹。

(2)教育应该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呵护其天性。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

“,”与这种理念完全契合。

(3)“门”是古诗常用意象,其“开”与“关”往往寄寓了作者不同的心境。

杜甫《客至》中,“”写出迎接客人来访的欣喜;陶渊明《归

去来兮辞》中,""写出诗人隐逸幽居的淡然。

六、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樱花林分东西两排,中间有一条小路隔开。东侧的一排,粉红花朵的樱花树

中间,穿插着几棵白色花朵的樱花树,粉白相间,清新、雅致又俏媚,春天的

味道足足地蕴含其中。西侧的那一排,大片大片的粉红花朵的樱花树中间,穿

插着几棵已经冒出密密麻麻嫩绿新叶的不知名的树,绿意盎然,粉绿相配,古

朴又典雅,是①的“万粉丛中几点绿”之美,和“万绿丛中一点红”相比,

又是另一番风韵。一簇簇的樱花开满了枝丫,挤挤挨挨,成串成串,粉嫩如绢,

洁白如雪,令人②。微风吹来,花枝摇曳,让我不禁想起了朱自清先生笔

下《春》里的句子:“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而我眼

中的樱花,也像小姑娘那娇羞粉嫩的脸蛋儿,纯情动人,惹人爱恋。

樱花林,在阳光下呈现片片浪漫的氤氟粉红和无瑕的莹亮雪白,曼妙妩媚,

恍如梦幻,令人③;路边的行人也禁不住驻足观赏,不时拿出手机拍下这

绚烂夺目的景象。

花儿盛开,蝴蝶自来。盛开的樱花,吸引了不少前来观赏的人,人们赏花时

的笑容都像这樱花一样灿烂。小朋友穿着的多彩春装,像蝴蝶一样,在花间的

小路上嬉戏,使樱花林更增添了春意盎然。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

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相关数据显示,九零后、零零后群体中,“断亲”成为一种常态。有人认为,

与其说是年轻人变了,处。社会的变化使很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