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南省益阳市南县重点中学高三(上)月考历史试卷(8月份)(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益阳市南县重点中学高三(上)月考历史试卷(8月份)(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益阳市南县重点中学高三(上)月考历史试卷(8月份)(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益阳市南县重点中学高三(上)月考历史试卷(8月份)(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益阳市南县重点中学高三(上)月考历史试卷(8月份)(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湖南省益阳市南县重点中学高三(上)月考历史

试卷(8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黄帝故事是中国传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中又有很多不同的主题,如黄帝与蚩尤及

炎帝大战;黄帝制定种种文物制度的文化英雄形象;黄帝为五帝之首,是各代王室的共同祖

先。总之,不同部族(群),有不同的黄帝传说。材料意在说明()

A.中华文明具有多元特征B.黄帝是古人虚构的人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萌芽D.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形成

2.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

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

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军事理论的形成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D.地形地势的利用

3.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推行“官(管)山海”之策:李悝实施“平汆法”;商鞅主张“农战”,

奖励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发展等。这反映了当时()

A.重农抑商已成为各国的共识B.国家重视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

C.变法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D.社会转型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

4.有学者在考察“百家争鸣”时引用了如下文献,该学者意在说明诸子百家学说()

内容出处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庄子•天下》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繁扰而不说……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

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汉书•艺文志》

A.有共同的文化根源B.以儒家思想为根基C,逐渐走向融合统一

D.各持主张互相争鸣

5.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屈民以申君”,要求臣民必须服从君主;同时也提出“屈君以申

天”,君主必须要服从天意。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就可以永保太平。这()

A.适应了封建正统的需要B.保障了西汉政权的稳固

C.体现了限制君权的思想D.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6.如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

7.南朝梁武帝即位之初便组建治礼机构,该机构历时11年制定出涵盖国家、社会和人民生

活的礼仪体系。梁武帝还修建很多寺庙,其中有两座以其父母命名,他每月都亲自去祭拜。

这说明()

A.梁武帝倡导儒家思想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南朝时三教合归于儒D.五代时期社会动荡

8.820年,唐宪宗下诏:“自今以后,宜准例三年一定两税,非论土著、客居,但据资产差

率。”该举措意在应对()

A.社会动荡引发的民户流动B.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迁移

C.经济重心渐趋南移的挑战D.藩镇割据造成的国家收入锐减

9.唐朝,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但尚书令多阙而不设。对此,《新唐书

•职官志》解释:因为唐太宗担任过尚书令,所以臣下都不再担任这一职务。但《新唐书•太

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由此可知,对于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合理解释

是()

A.皇帝不在意中书令职位B.借此削弱尚书省的权力

C.唐朝基本遵循避讳制度D.三省体制由此开始瓦解

10.北宋使用地方行政体制分离制,在每一高层政区建立多个机构,高层行政组织的数目数

倍于高层政区数,中央的行政幅度剧增。以北宋熙宁以后为例,全国共二十三转运使路,每

路有漕、宪、仓三个机构,高层行政组织数超七十个。这一制度设计主要目的是()

A.稳定国家行政成本B.提高中枢决策效率C.强化君主专制权力

D.分化地方行政权力

11.在目前已知的南宋以来的耕织图中,大都是以“江南”为具体描绘区域的,正可谓“图

中江南时时现”。以“华北”为描绘区域的元代杨叔谦的《农桑图》,虽受到皇帝重视与褒

奖,却未被广泛临摹、刊刻。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元代农耕文明的破坏B.绘画艺术的地域差异

C.历代士人的江南情怀D.经济重心转移的影响

12.宋代盛行论财婚姻,商人“榜下捉婿”成为一种婚姻文化,这一现象遭到士大夫的批评。

理学家张械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这反映

了当时()

A.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显著提升B.商品经济发展引发观念冲突

C.门第族望不再是婚姻的要求D.科举改革导致社会阶层流动

13.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

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

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

期()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14.明末湖州府沈某在所著《农书》中追述说,百年以前“人(即雇工)司攻苦,戴星出入,

俗柔顺而主尊”,到他所处的时代,雇工“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造成这种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

A.明末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B.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的渗透

C.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D.明末主雇之间的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变

15.清初督抚的设置,基本上仍沿袭了明代的外差制度“因事而设”的特点,定鼎北京之后,

督抚的设置由北而南向四周,进一步在控制的疆域内逐渐重建和扩广,拥有了办事机构和办

事人员,确立了对布政使、按察使两司的统属关系和对地方的职责。据此可知,清代督抚制

度的确立()

A.构建了地方权力制约机制B.削弱了清国家政策的稳定性

C.导致了地方冗官现象加剧D.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16.康乾时期,华夷观念发生了新变化。其中“华”的主体逐渐从专指汉族扩展到包括满族

在内的各民族,而“夷”则专指外国人,特别是西方殖民者。该变化主要表明()

A.统治者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B.清朝疆域得到了开拓和巩固

C.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D.世界局势影响传统文化观念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波斯帝国的交通网络由主要城市之间的御道和连接各地方村镇的普通道路组成。御

道作为交通网络的主要干线,沿途所建驿站的位置均保持相等的距离,利用信使和专门挑选

的快马传递信件,优质的道路建设和维护使得军队等大型往来人员均可通行。普通道路往往

较为狭窄,沿途所建驿站的位置并不等距,很难在暴雨等极端天气过后保持畅通。无论是御

道还是普通道路,波斯帝国都会定期派巡查员检查道路情况,清理路面上倒塌的树木和其他

妨碍正常通行的因素。波斯人的道路系统并不对民间商人开放,所有执行公务的人员在各级

道路往来通行时,都需持有国王或地方总督签发的旅行许可文件。文件中一般会标明岀行人

数、目的地以及人员车马在驿站中所得补给的种类和数量,有时还会特别标注该许可文件在

旅途往返均可使用。

一-摘编自李智《从苏美尔到波斯:古代西亚驿路体系的发展与特点》

材料二元朝政府建立了遍及全国的驿站制度,水陆站共计1500处左右。驿站以大都为中心,

沿着几条交通干线,一直通达各边疆地区。忽必烈统治时期,在蒙古帝国驿站的基础之上,

在全国范围之内实行驿站制度,以元大都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贯通东西、南北的较为

发达的交通网络。过往的使臣或传递情报者持圣旨令牌可换乘铺马。元朝的驿站具有为元朝

政治、外交、经济、贸易、商业、宗教、文化服务的多重功能。元朝的官员、王公、驸马,

中外使臣均可利用驿站。元代的驿站制度,在合理的距离内,在适当的地点设立站点,通过

一系列的站点将交通线路连接起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驿站交通网络。元代除驿站、急递铺

之外,还有运输货物的递运站,分为马运、水运和车运等不同交通方式。一一摘编自乌云高

娃《元代驿站、客馆的建设及经济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波斯帝国同元代驿路体系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代驿路体系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内涵

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

的形成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多民族的交融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多民族不断交融、共同创造的历史。

外来文明的吸

中华文明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雅与俗的互动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

中华文明实现变革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以复古为革新,叩借复古之名行革新之

以复古为革新

实。

——摘编自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19.白银之路

材料一白银之路像一条丝带一样环绕世界,贵金属最后都流向了一个地方:中国。其中原

因有两个。其一,中国辽阔的疆域和高度发展的社会使它成为一个奢侈品生产国。中国有能

力满足巨大的出口市场需求,而且还能相应的提高产量。大量白银流向中国的第二个原因是

贵重金属之间的汇率失衡。在中国,白银和黄金的价格比例一直在6:1左右浮动,中国白银

价格几乎是16世纪初欧洲的两倍。这便意味着欧洲的白银能在中国市场上购买到比其他地方

更多的货物,这让他们越来越愿意从中国进口。

材料二白银的大量涌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十分复杂,随着16世纪和17世纪来自美洲的白银

流入中国,中国的文化、艺术及学术开始蓬勃发展。流向中国的大多数白银被用于一系列改

革,尤其是完善经济货币化。鼓励自由劳工市场的繁荣以及刺激对外贸易等项目。如此大量

的白银流往中国,不可避免地导致白银价格下降,引起物价上涨,给17世纪的中国造成了严

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概述16世纪以来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原因。

(2)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角度说明白银流入中国带来的社会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黄帝传说系列的来源不止一个,组合方式不止一个,涉及领域也不止一个,

这说明黄帝可能是不同文化中的英雄,反映了中国古代早期具有多种不同的文明,进而说明中华

文明具有多元的特征,A项正确;

黄帝是古人虚构的人物表述绝对,排除B项;

当时尚未产生国家,更谈不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萌芽,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黄帝传说有不同版本,体现的是不同,排除D项。

故选:Ao

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

答能力。

2.【答案】B

【解析】A.军事理论的形成并不会导致各个诸侯国实力都有所增强,故A项错误;

B.根据材料“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

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并结合所

学可知,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即土地国家所有制,再由国家分封给诸侯,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阶

段,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此时统治集团的主要经济收入,由奴隶生

产改成由农民缴纳租税,封建社会的战争的形态也随着社会变化逐渐有了改变,生产方式的变革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故国家军事实力增强,故B项正确;

C.奴隶社会实行的是分封、宗法和礼乐制度,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方式的变革会引起

政治制度的演进,故C项错误;

D.不同诸侯国军事实力均有所进步与地形地势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Bo

本题考查了夏商和西周,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夏商和西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潮兴起,一些大的诸侯国纷纷加强国家对工

商业经济的干预与控制,以实现富国强兵,B项正确;

“官(管)山海”“平汆法”未涉及重农抑商,排除A项:

材料并未体现经济发展的情况,且管仲所在的春秋时期尚未建立封建经济模式,排除C项;

商鞅实行抑制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排除D项。

故选:Bo

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需要考生掌握各国改革的内容及特点。

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

4.【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

可知,尽管庄子认为诸子各执一端而越走越远,肢解了古人的道术,但仍然传递出诸子同源的意

思。结合“以为其礼繁扰而不说……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可知,《淮南子》认为墨家虽然和儒家

思想有差异,但两者都有“三代”文化的根源。而“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说明《汉书》认为诸子百家均有着六经的共同基础。由此可知,该学者意在说明诸子百家学说有

着共同的文化根源,故A项正确。

B.不符合材料意思,排除;

C.材料未体现逐渐走向融合统一,排除;

D.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

5.【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提出'屈君以申天',君主必须要服从天意。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

就可以永保太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的思想,有利于树立君主权威,

但同时强调君主要实行仁政,君主要按照“天道”约束自己的行为,体现了限制君权的思想,C

项正确;

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主张适应了封建正统的需要,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保障了”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

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属于其影响,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故选:Co

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把握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题干主旨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和时空观

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6.【答案】D

【解析】隋朝建东都洛阳的原因,是因为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各方面的经济供应不足,关中面积

狭小,粮食供应不足,为了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所以进行了京畿变迁,故选择D;

隋朝早期迁都的时候并没有面临需要减少制度变革的阻力,故排除A;

B选项不属于隋朝京畿迁移的主要原因,故排除B;

隋朝将都城由长安到洛阳,都属于中原地区,未体现出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故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的相关内容,重点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

的基础上分析材料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的相关内容,侧重于考查考生在掌握识

记的基础上分析材料,提取信息予以作答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南朝梁武帝即位之初便组建治礼机构,该机构历时11年制定出涵盖国家、社

会和人民生活的礼仪体系。梁武帝还修建很多寺庙,其中有两座以其父母命名,他每月都亲自去

祭拜。”可知,梁武帝建立治礼机构,制定礼仪系统,还将寺庙以父母命名,这都体现了梁武帝

倡导儒家礼仪思想,A项正确;

材料描述的是倡导儒家思想,没有体现民族融合信息,排除B项;

隋朝儒学家提岀“三教合归儒”的主张,排除C项;

材料描述的是倡导儒家思想,没有体现社会动荡信息,排除D项。

故选:Ao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佛道思想,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佛道思想,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

题的能力。

8.【答案】A

【解析】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要求主客户都要纳税,强调每三年依据资产核定一次税率,意

在应对当时社会动荡引发的民户流动,稳定政府税收,A项正确;

据所学,唐朝后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藩镇割据等引发的动荡,并非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

项;

材料没有区分南北地域,不是为了应对经济重心渐趋南移的挑战,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意在应对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推行,造成政府财政收入下降的

局面,排除D项。

故选:Ao

本题考查了赋税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赋税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B

【解析】A.材料未能体现,排除;

B.根据材料“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

还曾担任过中书令”可知,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真正原因是尚书令职权过大,皇帝借此削弱尚书

省的权力,故B项正确。

C.避讳只是表象,不是实质,故C项错误,排除;

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0.【答案】D

【解析】据材料“北宋使用地方行政体制分离制”“每一高层政区建立多个机构”等等可以得出

北宋分化地方行政权力,D项正确;

机构众多,官员数量也会增多,加大国家行政成本,排除A项;

机构太多,职责划分过细,不利于提高效率,排除B项;

地方行政体制分离制主要是为了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强化君主专制,排除C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耕织图中“江南”之所以会受到如此重视,归根结底是与“江南”在唐

宋以后的重要地位相关的,南宋以后,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D项正确;

A项表述不准确,元初农耕文明遭到破坏,但政府起用汉臣后,也实施了劝课农桑的措施,农业

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而且材料的时间点针对的是南宋以来,并非仅指元朝,排除A项;

绘画艺术的地域差异与农耕图突出江南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

“士人的江南情怀”是“图中江南时时现”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

能力。

12.【答案】B

【解析】A.材料体现了人们婚姻观念的变化,不能看出商人社会地位的显著提高,排除:

B.根据材料“盛行论财婚姻”、“榜下捉婿”、“婚姻结好,岂为财物”、“治其尤甚者,以正

风俗”等信息分析可知,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引发观念冲突,B正确;

C.材料体现的是婚姻观念的冲突,“门第族望不再是婚姻的要求”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D.材料无关科举改革,排除。

13.【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记载了缙绅马少卿同意了浙江商人蒋生与女儿

的婚事,并且认为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基于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原理,可知,

小说中马少卿在女儿婚姻问题上不在乎蒋生商人的身份,同时认为“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

这一行为折射出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D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据所学,封建社会纲常礼教束缚未被打破,排除A项;

B项说法错误,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时期,题干涉及时间是明代,时间不相符,

排除B项;

材料不能体现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明末湖州府沈某在所著《农书》中追述记载,百年之前,雇工还比较顺从主人话语,但

是现在却非得酒食款待才行,结合所学可知,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雇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商品经济的影响,并不是社会矛盾的尖锐,排除A项:

从雇工的出现,可以看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排除C项;

明末主雇之间的关系,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排除D项。

故选:Bo

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A.材料没有体现地方权力之间的制衡,故A项错误;

B.清代督抚制的确立与发展,经历了由外差制向地方制转化的过程,适应了当时淸朝政治统治稳

定的需要,故B项错误;

C.地方冗官现象加剧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D.根据材料“定鼎北京之后,督抚的设置由北而南向四周,进一步在控制的疆域内逐渐重建和扩

广,拥有了办事机构和办事人员,确立了对布政使、按察使两司的统属关系和对地方的职责。”

可知,清代的督抚制度由最初的临时派出官员发展到后来有了自己的衙署,拥有办事机构和办事

人员,并且确立了对布政使、按察使两司的统属关系和对地方的职责,这反映出督抚成为有效连

接中央与地方的中介,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需要,故D项正确。

故选:Do

本题考查了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

能力。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其中'华’的主体逐渐从专指汉族扩展到包括满族在内的各民族,而‘夷'

则专指外国人,特别是西方殖民者。”并结合所学可知,康乾时期,华夷观念的新变化是从传统

的华贵夷贱到华夷一家,清朝疆域内的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而随着西方的崛起和殖民侵略,“夷”

开始专指外国人,特别是西方殖民者,故世界局势影响传统文化观念,D项正确;

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对外政策,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清朝疆域得到了开拓和巩固,B项不能解释“'夷'则专指外国人”,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的信息,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清朝边疆危机,解题关键是结合所学清朝疆域的奠定

和边疆危机的表现并全面解读材料信息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清朝边疆危机,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

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同:官方主导驿路体系的建设;设立有管理驿路的体制;管理较为严格。

异:波斯帝国的驿站主要由官方进行使用,元代则是面向更多人群开放;波斯帝国主要由陆路交

通组成,元代驿站形式更加多元,元代驿站功能更加多样。

【小题2】意义: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增

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中外文化交融。

【解析】1.同:结合材料“无论是御道还是普通道路,波斯帝国都会定期派巡查员检查道路情

况”“元朝政府建立了遍及全国的驿站制度”“所有执行公务的人员在各级道路往来通行时,都

需持有国王或地方总督签发的旅行许可文件。文件中一般会标明……”“过往的使臣或传递情报

者持圣旨令牌可换乘铺马。”等信息进行概括。

异:可由“波斯人的道路系统并不对民间商人开放”“元朝的驿站具有为元朝政治、外交、经济、

贸易、商业、宗教、文化服务的多重功能”“元代除驿站、急递铺之外,还有运输货物的递运站,

分为马运、水运和车运等不同交通方式”等信息进行概括分析。

2.结合材料“驿站以大都为中心,沿着几条交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