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总复习一轮历史配通史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配套PPT课件 第4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课时练 第17讲 明至清中叶的国家治理、经济生活和文化交流_第1页
2025届高考总复习一轮历史配通史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配套PPT课件 第4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课时练 第17讲 明至清中叶的国家治理、经济生活和文化交流_第2页
2025届高考总复习一轮历史配通史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配套PPT课件 第4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课时练 第17讲 明至清中叶的国家治理、经济生活和文化交流_第3页
2025届高考总复习一轮历史配通史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配套PPT课件 第4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课时练 第17讲 明至清中叶的国家治理、经济生活和文化交流_第4页
2025届高考总复习一轮历史配通史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配套PPT课件 第4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课时练 第17讲 明至清中叶的国家治理、经济生活和文化交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讲明至清中叶的国家治理、经济生活和文化交流高考总复习一轮复习GAOKAOZONGFUXIYILUNFUXI2025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2023北京海淀二模)明代六科给事中和十三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官”,又称“言官”。“考选之例,优者授给事中,次者御史,又次者部曹用。”科道官是进士出身的佼佼者,可以得到迅速的提拔,如果贪赃枉法,会受到比普通官员更为严厉的惩处。这样的制度设计说明(

)A.朝廷重视对官员的监察B.朝廷内部腐败现象严重C.君主勤于政事善于纳谏D.优秀人才普遍得到重用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科举优秀者授给事中,反映了朝廷对监察官员的重视,侧面体现了朝廷重视对官员的监察,故选A项;材料仅体现了监察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并未说明朝廷吏治状况,与君主是否勤政无关,排除B、C两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2.(2023河北名校联考)清朝都察院为总的中央监察机构,除军机处外的在京衙门,都受科道稽察,六部、理藩院等还须接受双重稽察。地方上,提刑按察使司是地方最高级别的司法监察机构,督抚也兼有监察地方的职责。这反映出清朝(

)A.制度运作的规范性B.官员选拔机制的完善C.监察主体的多元性D.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C解析

依据材料“督抚也兼有监察地方的职责”可以看出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体系具有多元性和多重性,C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3.(2023福建南平三模)明代是城隍信仰发展的转折点。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发诏书,所有县级以上的城市都要建造城隍庙,后向下扩展到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镇,构建起了和行政等级完全一致的城隍信仰建制。城隍信仰建制旨在(

)A.强化君权神授的主流意识B.利用民间信仰为统治服务C.促成城隍文化的全面繁荣D.顺应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B解析

据材料可知,朱元璋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城隍信仰,有利于利用民间信仰加强对基层的教化,进而为其统治服务,故选B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4.(2024广西柳州摸底)大审,是明朝的会审制度之一。由皇帝命司礼监太监,会同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的长官,对累诉冤枉的囚犯进行复核审理。经大审,有人获减刑,有人因供养父母,以可矜的名义免除死罪发落。重罪、疑难案件仍须具疏上请,由皇帝决定如何处置。这反映了(

)A.司法审判的公正和独立B.司法制度向近代化转型C.儒家思想主导司法实践D.皇权在司法领域的彰显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皇帝在司法审判中具有最终的决定性作用,反映了皇权在司法领域的彰显,故选D项;由材料可知,司法审判始终由皇帝主宰,并不能体现司法审判的独立,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司法制度才逐渐向近代化转型,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儒家思想只是影响司法实践,而不是主导司法实践,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5.(2023广东二模)乾隆四十四年,刑部议定“既有定例,则用例不用律”。若案件没有相应的条例依照,则用“比照法”去“比引科断”,例如“奴婢诽谤家长,比依骂家长律,绞”。这一规定体现出,清代(

)A.人身依附关系加强B.法律判决有随意性C.定例具有最高权威D.司法实践律例并用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据材料可知,刑部在定罪量刑时,优先采用案例和条例,反映出清代司法实践律例并用,故选D项;据所学,清朝前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而非加强,排除A项;法律判决有随意性与材料“既有定例,则用例不用律”等内容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奴婢诽谤家长,比依骂家长律”可知,还是要依律判决的,所以不能得出定例具有最高权威的结论,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6.(2023河北4月适应性训练)在明代,习仪与纠仪成为朝廷典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习仪是指以习学、演练的方式使百官熟练掌握正确的典礼,纠仪则以纠劾、处罚的方式保障典礼的敬谨、有序。可见,明代的习仪与纠仪(

)A.固化了官员的政治认知B.突出了监察权力的异化C.标志着文官制度的成熟D.有利于国家形象的塑造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代的习仪与纠仪有利于塑造符合当时国家形象的礼仪文化,扩大中国形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故选D项;习仪与纠仪主要表现在礼仪教化方面,是为了树立国家对外形象,与官员的政治认知无关,排除A项;习仪与纠仪属于国家礼仪教化的范畴,与监察权力无关,排除B项;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以科举制为依托,成熟于唐宋时期,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7.(2023广东汕头二模)明太祖曾以通俗文风亲自编订《大诰》,收录了236个案例(判例),颁之郡县,规定“每里置塾……聚生徒教诵御制《大诰》”,强令全体臣民讲读遵守,并将这些案例“撮其要略,附载于律(《大明律》)”。这些举措(

)A.有利于法律向社会基层普及B.以加强中央集权为首要目的C.推动了中华法系的正式确立D.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太祖规定乡里居民必须熟悉法律,有利于法律向社会基层普及,故选A项;明太祖的《大诰》是训诫天下臣民必须严格遵守的律法,其目的主要是加强君主的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为首要目的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成书于唐朝的《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8.(2024河北唐山摸底)一条鞭法简化了赋役项目和征收手续,以银代役,赋役合一,但带有浓厚东南地域色彩。在南方推行较为顺利,在北方推广时却遭到强烈抵制。这种差异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兼并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C.白银流入数量D.民户数量多寡B解析

一条鞭法简化了赋役项目和征收手续,以银代役,赋役合一,这适应了南方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而北方商品经济发展并不发达,所以在北方推广一条鞭法就遭到了强烈抵制,故选B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9.(2023湖南长郡中学月考)根据明朝的档案记录,明朝中后期,地处江南,商业高度繁荣的浙江湖州某县,其官方户口登记人口,在30年的时间里,减少了二成。当地户口上30年间并未增加一个男丁,妇女在册人口只有总人口20%。这种现象反映明朝中后期(

)A.长期战乱导致人口大锐减B.工商业繁荣使人口流出C.赋役变革冲击了社会治理D.商业发展导致粮食减产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明朝实行一条鞭法,将徭役和地租合并,以土地为纳税依据,减少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它没有刻意限制人口流动,也不注重人口普查,所以存在大量瞒报户籍现象,这对社会治理有不利影响,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国家相对太平稳定,并未长期战乱,排除A项;工商业繁荣会导致人口由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向工商业繁荣地区流动,当地是商业高度繁荣的地区,应该是人口大量流入,排除B项;明朝商业发展会推动该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明清时期,高产作物引进,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0.(2023北京东城一模)康熙五十一年,颁布诏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于雍正二年为始,(直隶省)将丁银均摊地粮之内,造册征收”。至雍正七年,全国14个省份陆续效仿推行。这一系列变化说明(

)A.政府加强对户籍的管理,便于赋役征发B.赋税由征收粮食布帛开始变为征收银两C.资产作为征税标准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D.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据材料可知,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政策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使资产作为征税标准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故选C项;摊丁入亩是赋役制度,无法体现对户籍管理的加强,排除A项;赋税征收银两开始于明朝一条鞭法的实施,排除B项;摊丁入亩的实施推动人口增长,但材料没有体现资源危机,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1.(2023浙江临海、新昌两地模拟)下面是明代财政收入的统计数据表。下列对其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年份米麦(万石)布(万匹)绢(万匹)宝钞(万锭)银(万两)1430年397920.594.17388.932.91552年265913.332.02414.4243.31621年278012.920.68.1755.2A.推进国家财政的货币化B.突破“工商食官”格局C.出现了当铺等金融机构D.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据材料可知,1430—1621年,明代财政收入中米麦、布、绢、宝钞总体降低,尤其是1621年宝钞暴跌,而银收入增长迅速,这为明代白银货币化提供条件,故选A项;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突破“工商食官”格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当铺兴起于南北朝,在唐朝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世界货币指被各国普遍接受、在国际商品流通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2.(2023河北调研)洪武八年(1375年)起,明朝发行“大明通行宝钞”作为法定货币,严禁白银流通。然而,明廷滥发宝钞,短短半个世纪宝钞的价值已经缩水为发行初期的1%左右。市场日益排斥宝钞,白银用于民间交易的比例大增。这一变化(

)A.导致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B.表明传统制钱被人们抛弃C.助推银元成为法定货币 D.加快了白银货币化的进程D解析

明洪武八年发行纸币宝钞,禁止白银流通,但由于宝钞缩水贬值,市场排斥宝钞,白银用于民间交易比例大增,白银受到更多的青睐,白银货币化进程加快,故选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3.(2023湖北十一校高三联考)明末清初,儒家群体中出现了一种明显的趋势,即越来越多的儒者强调省察改过的道德实践,伴随这一趋势的一个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儒家修身日记的大量涌现。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

)A.深受程朱理学影响B.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C.背离唯心主义哲学思想D.抛弃了传统义利观念B解析

根据材料“越来越多的儒者强调省察改过的道德实践……儒家修身日记的大量涌现”可知,儒家学者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故选B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4.(2023辽宁沈阳一模)下表是明清时期徽州地区乡约或家训的内容。据此可知当地(

)记载出处“圣谕十六条首著‘敦孝悌以重人伦’,良有以也。”休宁古林黄氏《祠规》“百姓无君臣之分,只有钱粮是奉君王的。……每年钱谷务先完粮,而后做别事。”南关许余氏《家训》“王法者,朝廷所设,以治吾民者也。……故为绅为士为民皆当畏法。”绩溪梁安高氏《祖训》A.出现了皇权的基层下渗 B.官府大力推广倡导乡约C.完善了乡土成员的保障 D.实现了乡约与法律合流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三则材料均蕴含了对皇权的尊重与畏惧,说明了明清时期出现皇权的基层下渗,故选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朝廷或官府的态度,排除B项;据材料“每年钱谷务先完粮,而后做别事”可知百姓要按时缴纳租税,这不是对乡土成员的保障,而是要满足国家的赋税征收,排除C项;三则材料中,只有绩溪梁安高氏《祖训》中有关于法律的要求,而其他两则材料均未涉及法律,不能得出乡约与法律合流,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5.(2024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考试)万历年间,学者吕坤认为:“守令之政,自以乡约保甲为先”,乡约保甲原非两事,本院捧读高皇帝《教民榜文》,及近日应行事列,谓乡约所约者此民,保甲所保者亦此民,但“约主劝善,以化导为先,保主惩恶,以究诘为重,议将乡约保甲总一条鞭法”。这一观点意在说明(

)A.官方开始有意识地渗入乡约B.政府和民间结合助推基层治理C.保甲制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D.古代乡约制度有利于教化百姓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据材料可知,保甲和乡约相结合,乡约主教化,保甲主惩恶,这说明政府和民间共同管理有利于基层治理,故选B项;材料能体现官方利用乡约进行教化,但无法体现“开始”,排除A项;C、D两项只是反映材料中的局部信息,不是完整概括材料主旨,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6.(2023山东滨州二模)在康熙帝的组织和倡导下,编成了介绍西方数学知识的百科全书——《数理精蕴》,成为当时人们学习和研究西方数学的教科书。该活动(

)A.推动了中国向近代化转型B.体现出对西学的开放心态C.表明统治者放弃夷夏观念D.动摇了传统科技的地位B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康熙帝统治时期,在其“组织和倡导”之下,编成《数理精蕴》,该书主要介绍“西方数学知识”,据此可知,该活动能够体现出当时对西方知识采取了比较开放的心态,故选B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7.(2024北京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白银货币化促进了明代的社会转型,也即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这一进程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进程一:农民从纳粮当差(服役)到纳银不当差,导致了劳动力市场形成。进程二:促进了农业走向商业化的过程。进程三:促进市镇兴起,推动中国近代城市化的进程。通过海外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中国对白银的需求在这一时期是促使全球贸易诞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是凭借本土的变革需求主动走向全球,成为全球化的一部分。在16世纪,全球经济体系并不是西方创造的,明代中国曾积极地参与全球经济体系初步的建构,为此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摘编自高寿仙《洗尽铅华始见真:明代白银货币化与中国向近代的转型——访万明研究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材料二

白银货币化,使朝廷不能凭借国家权力,把发行货币作为聚敛财富、解决财政困难的手段。白银货币化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国家无法像印纸钞时那样轻易地把大批社会财富聚于自己控制之下。正是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和白银在民间的普遍使用,才对朝廷所长期坚守的钱钞货币体系构成致命冲击。实际上,白银货币化冲垮了钱钞本位而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摄取社会财富的难度和成本,专制的国家经济权力由此受到严重削弱。——摘编自陈昆、杨小玲《论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社会影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材料三

白银作为贵金属货币,并不等同于财富,只是作为交换手段和价值符号的货币,只代表着一种兑现财富的能力。所以,通过国际贸易,以大量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换取“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也不能成为工业原料的白银,并不一定获得真正的利益。中国输出的商品是以资源的高耗费为前提的,包括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而西方输出的是贵金属,这些贵金属是从殖民地掠夺而来的,西方人并没有为此支付应有的成本——没有为此耗费自己的生存资源。这意味着白银流入越多,中国民众赖以维持基本生存的资源流失越多,白银加剧了中国下层民众,特别是农民的贫困。——摘编自李宪堂《白银在明清社会经济中生发的双重效应》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根据所学,简要说明白银货币化的形成。

参考答案

明清时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白银货币化的诸方面影响。参考答案

白银货币化是推动明代社会开始向近代转型的一个重要原因,白银货币化促进了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城镇化的进程。白银货币化使中国经济主动地走向世界,促进了全球经济体系的形成。白银货币化使封建政府不能通过发行货币来搜刮社会财富,削弱了封建国家的经济权力。白银只是一种贵金属货币,不能成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西方用殖民掠夺得来的白银换取中国耗费大量劳动力和资源生产出来的商品,加剧了中国下层人民的贫困化。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8.(2023天津河东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乡约起源于宋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