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拓展讲义:文言文之特殊句式-2023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原卷版)_第1页
专题07 拓展讲义:文言文之特殊句式-2023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原卷版)_第2页
专题07 拓展讲义:文言文之特殊句式-2023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原卷版)_第3页
专题07 拓展讲义:文言文之特殊句式-2023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原卷版)_第4页
专题07 拓展讲义:文言文之特殊句式-2023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7文言文之特殊句式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学会区分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重点掌握倒装句的四种类型。知识梳理知识梳理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例:1)“……者,……也”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登泰山记》)2)“……,……也”式: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登泰山记》)3)“……,……者也”式: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4)“……为……”式: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5)“乃、皆、即”等:皆口腹自役。(《归去来兮辞》)二、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例: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有标志词语。例:1)“动词+于”式: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2)“受+动词”或“受+动词+于”式:有罪受罚。(《左传·哀公六年》)3)“见+动词”或“见+动词+于”式: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为+动词”或“为……所……”式: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5)“被+动词”式: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3.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1)省略主语:(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2)省略谓语: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3)省略宾语: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4)省略兼语: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5)省略介词: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4.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①否定句(句中有“不、弗、未、非、否、无”等词语)中,代词做宾语时前置。例: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古之人不欺余也。(正常语序)②疑问句(句中有“谁、孰、胡、奚、何”等)中代词做宾语时前胃。例: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夫晋、有何厌?(正常语序)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例:句读之不知,感之不解。(《师说》)3)介宾结构后置用介词“于”“以”组成的介宾短语,一般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①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介词之前。王曰:“何以知之?”(何以:以何)(《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介词宾语是方位词,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项王、项伯东向坐。(东向:向东,面朝东。)(《鸿门宴》)③介词结构“于……”“以……”常放在谓语动词后做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做状语。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4)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例:①“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式。例: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式。例: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b.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③“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式。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伙黄泉,用心一也。(《劝学》)④“中心词+数量词”式。例: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荆轲刺秦王》)专项练习专项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A.客有吹洞箫者 B.而今安在哉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D.徘徊于斗牛之间2.下列句子按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凌万顷之茫然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⑥而今安在哉⑦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⑧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⑨不拘于时A.①⑦\②④⑧\③⑥\⑤\⑨ B.①③⑦\②④⑧⑨\⑤\⑥C.①⑦\②④\③⑥\⑤\⑧⑨ D.①③⑦\②⑧\④⑤⑥\⑨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B.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C.英雄无觅,孙仲谋处。D.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4.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④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⑥不拘于时⑦生乎吾前

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⑨爱其子,择师而教之A.①⑤/②⑦⑧/③/④⑨/⑥B.①⑤/②③⑧/⑥/④⑦/⑨C.①④/②③⑧/⑥/⑤⑦/⑨D.①④/②⑦⑧/③/⑤⑨/⑥5.下列选项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①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②不拘于时D.①转徙于江湖间

②于其身也6.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拘于时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C.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林觉民《与妻书》)D.灭六国者,六国也(杜牧《阿房宫赋》)8.下列各组句子句式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句读之不知

而今安在哉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B.蚓无爪牙之利

客有吹洞箫者

崖限当道者C.不拘于时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何为其然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9.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开荒南野际 B.桃李罗堂前 C.狗吠深巷中 D.何以解忧10.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拘于时 B.函谷举 C.洎牧以谗诛 D.赵尝五战于秦11.下列选项中,文言句式不同类的一组是(

)A.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C.句读之不知

蚓无爪牙之利D.客有吹洞箫者

凌万顷之茫然1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状语后置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为国以礼 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13.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句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鸡豚狗彘之畜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⑥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⑦不拘于时

⑧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⑨非我也,岁也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C.①②/③④/⑤⑨/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⑧/⑤/⑥/⑦/⑨14.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一项的是(

)例句:异乎三子者之撰A.此盗跖居民间者耳 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C.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D.而刀刃若新发于硎15.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亚父者,范增也A.此天子气也B.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C.得复见将军于此D.吾属今为之虏矣16.下列各句中与“夫晋,何厌之有”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不吾知也 B.莫之能御也C.异乎三子者之撰 D.技经肯綮之未尝17.下列各句,与“蚓无爪牙之利”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渺渺兮予怀C.客有吹洞箫者 D.固一世之雄也18.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句读之不知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甚矣,汝之不惠19.下列各句中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A.而又何羡乎 B.相与枕藉乎舟中C.客有吹洞箫者 D.舞幽壑之潜蛟20.下列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A.不拘于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何以解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草屋八九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拓展提升拓展提升阅读下文,完成练习。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选自杜牧《阿房宫赋》,有删改)(秦始皇)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①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漏,入火不燕,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淡。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于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注】①天极、阁道、营室皆为星宿名。(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2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负:承担C.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爱:吝惜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2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D.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23.下面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戍卒叫,函谷举。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B.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C.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D.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25.下列文化常识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D.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26.翻译下列句子。(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分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帝曰:“今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27.下列选项的句式与例句“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相同的一项是(

)A.臣之所好者道也 B.苟以天下之大C.虽董之以严刑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29.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忧,指遭遇母亲丧事。古代有丁忧守制的传统,官员需要去职守孝,一般三年。B.豫游,意思是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C.参知政事,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等合称“宰执”。D.经术,指经学,解释诸子百家经典中的字面意义、阐明书中蕴含义理的一种学问。3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富有担当。他早年就立下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为宫之后推行变法以践志,由此可见他以天下为己任。B.王安石见解独到。他曾向皇帝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财力困乏、风俗败坏,根源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政令精神。C.王安石勇于变法,他认为经学可用来治理世务,而改变风俗,建立法令制度是当今最急迫的事情,神宗认为他说的是正确的。D.王安石固执己见。他不管对错都坚持己见,甚至有人对他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3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2)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32.根据文本,王安石变法最终流产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三、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

就:趁着、顺便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检验C.而绝江河

绝:横渡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借助34.下列各句与例句文言特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5.下面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B.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C.本文是一篇说理性兼抒情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D.本文善用比喻阐述道理。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王珪,宇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时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硅推诚进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②他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此其所以亡也。’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③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麦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选自《新唐书》)36.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乃附下罔上(同“网”,陷害)

戒奢以俭(用)B.臣本事前宫(侍奉)

李牧连却之(使……退却)C.贼其夫而纳其室(杀害)

率赂秦耶(大概)D.陛下矜其性命(怜悯)

戍卒叫,函谷举(兴起)3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所谓知恶而不去也

则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