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2讲文化常识(讲义)(原卷版+解析)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2讲文化常识(讲义)(原卷版+解析)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2讲文化常识(讲义)(原卷版+解析)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2讲文化常识(讲义)(原卷版+解析)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2讲文化常识(讲义)(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2讲文化常识目录历年文言文阅读试题都以传记文为首选体裁,但是对于游记散文、议论性文章,在复习中也要多留心们202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预计依然会考传记性文章。在第2道选择题中一改往年单纯考查文化常识,加入了对重点实词或虚词的考查,古代文化常识题和或文言语句题,几是必考题。实词题一般会考查单音节词,偶尔也会掺杂一两个双音节词。文言翻译题常因实词(特别是活用)、句式等落实不到位,而成为整个文言文阅读中最易失分的题。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是为文言翻译这个重头戏做准备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车辆。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2.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3.会同: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会,诸侯相见。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4.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端,古代用整副布做的礼服。章甫,古代礼帽,用布制。5.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替国君主持赞礼盒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寡人之于国也》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2.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3.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4.粟:谷子,脱壳后成为小米,也泛称小米。5.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劝学》1.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3.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过秦论》1.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2.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3.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4.合从(从,通“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5.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6.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履至尊,登帝位。六合,天地四方。7.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8.俯首系颈:意思是愿意服从、投降。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9.迁徙之徒:征发的人。指陈涉被征发戍守渔阳。10.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11.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12.一夫作难:指陈涉起义。作难,起事,首事。

13.七庙隳:宗庙毁灭,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七庙,天子的宗庙。14.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15.陶朱:春秋时越国范蠡,他帮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回到陶,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为富人的代称。16.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17.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国。《师说》1.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2.百工:各种工匠。3.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5.传: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②人物传记。6.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祝福》1.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2.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窦娥冤》1.缥缃:代指书籍。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4.祗(zhī)候:比较高级的衙役。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7.《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8.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辛弃疾词两首》1.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2.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3.封狼居胥: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拿来主义》冠冕:(1)指仕宦的代称。《北史·寇洛等传论》:“冠冕之盛,当时莫与比焉。”(2)指第一;首位。《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钟嵘《诗品序》:“此皆五言之冠冕。”(3)指体面。《官场现行记》第五十六回:“有些老一辈人见他话说得冠冕,都说,‘某人虽有嗜好,尚还有自爱之心。’《苏武传》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的历史,作者班固。2.丈人: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3.节: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4.假吏:临时充任的官吏。5.斥候:侦察兵。6.阏氏:匈奴单于的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7.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四夷:为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8.奉车: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9.后土:地神,相对皇天而言。10.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11.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12.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13.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14.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滕王阁序》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2.下榻:在某地住宿。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典故:豫章太守陈蕃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稚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3.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4.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6.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用此指投军报国。7.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8.投笔:投笔从军。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考点一1.直称姓名(或名)(1)用于自称。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例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3)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例如: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张衡传》)(4)尊者对卑者称名。例如:求,尔何如?(《论语》)(5)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例如:夫子何哂由也?(《论语》)2.称字、号、斋名、谥号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1)称字。例如: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2)称号。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3)称谥号。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4)称斋名。例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3.称官名、爵名(1)称官名。例如: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与妻书》)(2)称爵名。例如: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柳敬亭传》)4.称籍贯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5.称郡望例如:唐代诗人韩愈系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6.几项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7.唐代还有种特殊称呼,即以曾祖兄弟的长幼排行来称呼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例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张籍为水部员外郎,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8.特殊称谓(1)职业+人名。例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2)姓+之+人名。例如: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3)封地+人名。例如:商鞅姓卫,商为其封地。一、姓氏称谓1.谦称(1)王侯自称。【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例如:朕为始皇帝。(《史记》)【寡人】古代诸侯王的谦称,后用作皇帝的谦称,译为“我”。例如:寡人闻赵王好音。(《廉颇蔺相如列传》)【孤】古代王侯的自称,汉以后盛行,译为“我”。例如: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赤壁之战》)【寡君】对别国人谦称本国君主。例如: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传》)【不榖(ɡǔ)、不善】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辞,译为“我”。例如:齐侯曰:“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朕为始皇帝。(《史记·秦始皇本纪》)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赤壁之战》)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左传·僖公四年》)(2)一般人自称。【仆】谦称,译为“我”。例如:仆非敢如此也。(《报任安书》)【愚】愚蠢的人,谦称,译为“我”。例如: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壁之战》)【某】代替自己的名字,谦称,译为“我”。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小人】谦称,译为“我”。例如: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鄙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浅薄。【不才】本意为没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例如: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报刘一丈书》)【不肖】即“不才”、“不贤”,旧时表谦卑的自称,自谦自己没有本事,不能继承祖辈德行,多用于长辈死后。【不敏】不聪明,常用来表示自谦。【不佞(nìnɡ)】同“不才”。例如: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战国策·赵策》)【贱子】谦称自己。例如: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无家别》)仆非敢如此也。(《报任安书》)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壁之战》)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报刘一丈书》)3)女子自称:女子自称【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译为“我”。例如: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并序)》]【贱妾】女子自称。例如:贱妾留空房。[《孔雀东南飞(并序)》]【婢子】受奴役的女子,谦称,译为“我”。例如: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左传·僖公十五年》)(4)自称家人【家严】亦称“家君”、“家尊”,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家慈】旧时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辞。旧俗有“严父慈母”之说,故有此称。【舍弟】对人称自己的弟弟,谦辞。(对人称比自己辈分小或年龄小的家里人,称呼前常加“舍”字)【拙荆】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荆”本为一种灌木,荆钗布裙为古代贫寒人家妇女的穿着,故以此代称。又作“山荆”、“荆室”。【贱息】古人对自己子女的谦称。例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触龙说赵太后》)【犬子】对人称自己的儿子。例如:同犬子,祝龟龄,天教二老鬓长青。(《鹧鸪天·为老母寿》)又指对别人儿子的鄙称。例如: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三国演义》)【弱息】称自己的子女,犹言“小儿”、“小女”。也可专指女儿。【息女】古人对人称自己的女儿。例如: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汉书·高帝纪》)【小女】对人称自己的女儿。例如:贫贱有小女。(《宋史》)2.敬称【陛下】对帝王的尊称,译为“您”。例如: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史记·秦始皇本纪》)【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是对已死皇帝的敬称。例如: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史通称谓》)【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殿”即“宫殿”,“殿下”本为宫殿的陛阶之下。汉代在称天子为“陛下”的同时,称太子、侯王为“殿下”。三国开始皇太后、皇后也称殿下。唐以后只称皇太子、皇太后、皇后为殿下,侯王不称。(2)称臣子【麾下】古代对将帅的一种尊称。“麾”是古时军中将帅指挥用的旌旗,为将帅指挥权力的象征,故以此称之。例如: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三国志·吴志》)【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所用的敬辞,表示尊敬对方,译为“您”。例如: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刺秦王》)【执事】管事的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译为“您”。例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阁下】尊称,译为“您”。例如: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与于襄阳书》)【左右】身边侍候的人,近臣。例如: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也用作称呼对方的客气语。例如: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报任安书》)【君】尊称,译为“您”。例如: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冯谖客孟尝君》)(1)称君王。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史记·秦始皇本纪》)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殿”即“宫殿”,“殿下”本为宫殿的陛阶之下。(2)称臣子。【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男性谦称,可译为“我”。例如: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老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多指年长者。例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战国策·赵策》)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三国志·吴志》)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刺秦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与于襄阳书》)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报任安书》)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冯谖客孟尝君》)(3)称师、长【夫子】尊称,译为“老师”或“您”。例如: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②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齐桓晋文之事》)【丈人】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与今之“岳父”不同,译为“您”。例如:至江上,欲涉,遇一丈人。(《吕氏春秋》)【老】对老年人的尊称。如张老、谢老等。【父(fǔ)】周代贵族取字时,在字前加伯仲叔季以示排行,而在字后加“父”或“甫”以示性别,后多用“父”或“甫”作为男子的美称。另用“父”作为对老年男子之尊称或称呼从事某种行业的人,如渔父、田父等。另读fù,父亲或男性长辈的统称。如祖父、伯父、舅父等。【亚父】亚,仅次一等的。古代侯王往往称自己尊敬的贤臣为“亚父”。意为仅次于父亲的人。例如: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母】古代对贵族女子的一种美称或泛指女性长辈。周代贵族女子取字时,字前要加姓,姓前加孟(伯)仲叔季排行,字后加“母”或“女”以示性别,如姬原母、孟姜女等。另泛指女性长辈,如祖母、伯母、姑母、舅母等。【膝下】古代儿女对父母的敬称。往往用于书面语。例如: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孝经·治经》)【爷】旧称父亲或尊贵者。例如: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高堂】古称父母为高堂。【泰山】旧时呼妻父为泰山。【先考】对已故父亲的敬称,又称“先君子”。【先妣(bǐ)】对已故母亲的敬称。(4)称朋友、同辈的人【先生】尊称,译为“您”或不译。例如: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史记·平原君列传》)【卿】尊称,译为“您”。例如: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世说新语·德行》)【子】尊称,译为“您”。例如:子路曰:“愿闻子之志。”(《论语·公冶长》)【公】尊称,译为“您”。例如: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吾子】尊称,比称“子”更亲热,译为“您”。例如: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传》)3.年龄称谓襁褓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齿龀、龆龀(tiáochèn)指儿童换牙时,七八岁。总角、垂髫、总髫指幼年儿童。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笄(jī)年指女子十五岁。总发、束发、成童借指男童、少年。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之年三十岁。不惑之年四十岁。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花甲、花甲子、耳顺之年六十岁。古稀七十岁。耄(mào)耋指高寿,老年。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期(jī)颐一百岁。4.谥号、庙号、年号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表扬的、批判性的、同情的。庙号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汉以后历代帝王都有庙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年号纪年的名称,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改元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也有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新年号,亦称“改元”。5.名、字、号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古人通常在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的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称杜甫为杜工部。二、官职科举1.中央官职秦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下设九卿,合称“三公九卿”。隋唐时期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一般来说,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2.地方官职秦、汉地方上最高行政机构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地方上主要行政机构是州,州官称刺史。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除在直隶州设知州外,还在地方设知府。宋代全国大约分二十个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3.任职授官、爵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名)(《史记·蒙恬列传》)即军中拜授。(《汉书·翟方进传》)除臣洗马。(《陈情表》)拜亮为丞相。(《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上善其言,征拜为郞。(《论衡·命禄》)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荀)彧荐嘉。(《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举孝廉不行。(《张衡传》)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战国策·秦策二》)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北史·魏收传》)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与韩荆州书》)(陈涉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孔丛子·答问》)4.提升职务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谭嗣同传》)5.调动职务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史记·淮阴侯列传》)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千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宋史·理宗纪》)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张衡传》)6.兼职又领扬州刺史。(《晋书·谢安传》)羊舌鲋摄司马。(《左传·昭公十三年》)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苏武传》)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7.降级免职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国语》)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8.科举考试相关知识院试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考场府、县省城贡院京城贡院皇宫主考人各省学政中央政府特派官员礼部侍郎或钦差大臣皇帝参加者童生(儒生)生员及监生举人贡士中者名称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日期三年之内两次子、卯、午、酉年八月乡试后次年三月会试后同年四月第一名案首解元会元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9.与教育相关的内容(1)古代学校有“庠(xiánɡ)”“序”“太学”。“庠”和“序”是地方学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2)“太学”是古代最高学府。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3)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监(jiàn)生。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三、地理常识1.江指长江2.河指黄河。3.崤指崤山4.函指函谷关5.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6.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7.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8.江左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9.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10.三秦指陕西一带地区,古代为秦地。项羽灭秦之后,把秦地分为雍、塞、翟三部分,故称三秦。11.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又名“关东”。有时“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12.河北、河南分别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四、礼俗常识1.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2.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一头。3.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4.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和王后去世。5.薨(hōn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五、历法1.纪年法(1)干支纪年法。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与妻书》)(2)帝王年号纪年法。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3)王公年次纪年法。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廉颇蔺相如列传》)(4)年号和干支兼用。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梅花岭记》)2.纪月法(1)序数纪月法。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游褒禅山记》)(2)时节纪月法。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古诗十九首》)(3)地支纪月法。荒村建子月(农历十一月),独树老夫家。(《草堂即事》)3.纪日法(1)干支纪日法。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2)序数纪日法。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三元里抗英》)(3)特定称谓纪日法。①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阎典史传》)②望大月十五、小月十六叫“望”,“望”的第二天叫“既望”。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③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登泰山记》)(4)传统节日纪日法。①元日农历正月初一日。②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日。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③三元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称为“三元”。【方法指导】第一步:依据积累直接判。主要指依靠平时教材知识、历史知识、生活常识等直接判定正误。1.分类串记法①科举记忆法。明清时期科举共分四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中榜者为“秀才”,乡试中榜者为“举人”,会试中榜者为“贡士”,殿试中榜者为“进士”。举人中的第一名为“解元”,贡士中的第一名为“会元”,进士中的第一名为“状元”。一个考生,倘若能连获上述三个第一名,那他就是“连中三元”了。②雅号记忆法。“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诗囚”孟郊、“诗狂”贺知章、“诗奴”贾岛等。③文体记忆法。教材所选的古文,一般都是按“语录体、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这四种文体优选的文章。《论语》,语录体,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者对孔子言行思想的记录,共20篇492章;《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编年体,是按年代顺序编写的史书;《国语》《战国策》,国别体,是分国叙述的记言史书;“二十四史”,纪传体,是记载帝王、诸侯王、社会各界著名人物事迹的巨著,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他均为“断代史”。④基数记忆法。殿试一甲等(状元、榜眼、探花);汉代二京都(洛阳、长安);政务三省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星宿四象分(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夜晚五时段(一更、二更……五更);许慎六书创(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人有七情欲(喜、怒、哀、惧、爱、恶、欲);方位八荒地(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古国九州天(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儒家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父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2.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例如记忆官职变动:任、拜、除、征→迁、擢、拔→调、转、徙→罢、贬、左迁授官职→提升官职→调动官职→免除官职或降职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便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3.分清易混法文化常识中有一些易混知识点要分清,例如“谥号”“庙号”“年号”等的区别。常见“号”的区别:①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②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唐朝以后,由于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③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发起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④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明代以后,基本上是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年号是乾隆,因此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⑤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为尊者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多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第二步:回归原文慎推断。这一步相当于文言文实词含义的推断,要结合语境,从文中搜集相关的信息,加以推断。1.根据已知推断①联系生活积累。如一些考题中关于“陛下”的解释,可以联系古装电视剧,臣民对皇帝敬称“陛下”等。②联系所学教材。初高中语文教材课下注释及附录文章中的专用词语、古今异义、文学知识等很多都属于古代文化常识。如“迁”旧时指升迁,可以联系《苏武传》“稍迁至栘中厩监”;“拜”“除”,指授予官职,可以联系教材《陈情表》“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2.根据词语推断通过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分析,或联系相关词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如“吏部”一词,可以联系成语“刀笔之吏”“贪官污吏”“封疆大吏”“门生故吏”推断,“吏部”应该和官员有关。再如:“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联系“罢黜”一词,“黜”应指降职;结合“陟罚臧否”一词,“陟”应指升职。3.根据语境推断揣摩文言专用词语的含义,需要联系上下文。如某考题中的一项考查“移疾”,由原文中的“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与“寻卒”,可推断该项对“移疾”的解说:“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为错误。4.先易后难排除在答题过程中,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意思,这是运用排除法的前提条件。其次,根据自己的积累,把不符合题干意思的选项排除,从而缩小辨析范围,提高命中率。(2023年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2023年新高考2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夫为人A所B陷而欲胜D敌E不亦难乎F臣故曰无术焉G苻坚之类H是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14.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2022年新高考I)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2022新高考II卷)文言文阅读(本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吴汉,字子颜,南阳人。韩鸿为使者,使持节,降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遂鼓而进,贼兵大破。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吴汉兵守成都,公孙述将延岑遗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吴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封汉广平侯。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疾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对曰:“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病甍,奏谥曰:“有司议宜以为武。”诏特赐曰忠侯。(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D.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

第02讲文化常识目录历年文言文阅读试题都以传记文为首选体裁,但是对于游记散文、议论性文章,在复习中也要多留心们202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预计依然会考传记性文章。在第2道选择题中一改往年单纯考查文化常识,加入了对重点实词或虚词的考查,古代文化常识题和或文言语句题,几是必考题。实词题一般会考查单音节词,偶尔也会掺杂一两个双音节词。文言翻译题常因实词(特别是活用)、句式等落实不到位,而成为整个文言文阅读中最易失分的题。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是为文言翻译这个重头戏做准备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车辆。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2.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3.会同: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会,诸侯相见。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4.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端,古代用整副布做的礼服。章甫,古代礼帽,用布制。5.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替国君主持赞礼盒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寡人之于国也》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2.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3.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4.粟:谷子,脱壳后成为小米,也泛称小米。5.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劝学》1.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3.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过秦论》1.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2.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3.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4.合从(从,通“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5.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6.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履至尊,登帝位。六合,天地四方。7.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8.俯首系颈:意思是愿意服从、投降。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9.迁徙之徒:征发的人。指陈涉被征发戍守渔阳。10.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11.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12.一夫作难:指陈涉起义。作难,起事,首事。

13.七庙隳:宗庙毁灭,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七庙,天子的宗庙。14.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15.陶朱:春秋时越国范蠡,他帮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回到陶,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为富人的代称。16.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17.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国。《师说》1.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2.百工:各种工匠。3.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5.传: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②人物传记。6.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祝福》1.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2.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窦娥冤》1.缥缃:代指书籍。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4.祗(zhī)候:比较高级的衙役。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7.《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8.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辛弃疾词两首》1.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2.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3.封狼居胥: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拿来主义》冠冕:(1)指仕宦的代称。《北史·寇洛等传论》:“冠冕之盛,当时莫与比焉。”(2)指第一;首位。《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钟嵘《诗品序》:“此皆五言之冠冕。”(3)指体面。《官场现行记》第五十六回:“有些老一辈人见他话说得冠冕,都说,‘某人虽有嗜好,尚还有自爱之心。’《苏武传》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的历史,作者班固。2.丈人: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3.节: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4.假吏:临时充任的官吏。5.斥候:侦察兵。6.阏氏:匈奴单于的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7.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四夷:为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8.奉车: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9.后土:地神,相对皇天而言。10.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11.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12.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13.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14.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滕王阁序》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2.下榻:在某地住宿。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典故:豫章太守陈蕃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稚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3.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4.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6.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用此指投军报国。7.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8.投笔:投笔从军。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考点一1.直称姓名(或名)(1)用于自称。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例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3)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例如: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张衡传》)(4)尊者对卑者称名。例如:求,尔何如?(《论语》)(5)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例如:夫子何哂由也?(《论语》)2.称字、号、斋名、谥号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1)称字。例如: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2)称号。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3)称谥号。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4)称斋名。例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3.称官名、爵名(1)称官名。例如: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与妻书》)(2)称爵名。例如: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柳敬亭传》)4.称籍贯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5.称郡望例如:唐代诗人韩愈系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6.几项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7.唐代还有种特殊称呼,即以曾祖兄弟的长幼排行来称呼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例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张籍为水部员外郎,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8.特殊称谓(1)职业+人名。例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2)姓+之+人名。例如: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3)封地+人名。例如:商鞅姓卫,商为其封地。一、姓氏称谓1.谦称(1)王侯自称。(1)王侯自称【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例如:朕为始皇帝。(《史记》)【寡人】古代诸侯王的谦称,后用作皇帝的谦称,译为“我”。例如:寡人闻赵王好音。(《廉颇蔺相如列传》)【孤】古代王侯的自称,汉以后盛行,译为“我”。例如: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赤壁之战》)【寡君】对别国人谦称本国君主。例如: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传》)【不榖(ɡǔ)、不善】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辞,译为“我”。例如:齐侯曰:“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朕为始皇帝。(《史记·秦始皇本纪》)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赤壁之战》)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左传·僖公四年》)(2)一般人自称。【仆】谦称,译为“我”。例如:仆非敢如此也。(《报任安书》)【愚】愚蠢的人,谦称,译为“我”。例如: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壁之战》)【某】代替自己的名字,谦称,译为“我”。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小人】谦称,译为“我”。例如: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鄙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浅薄。【不才】本意为没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例如: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报刘一丈书》)【不肖】即“不才”、“不贤”,旧时表谦卑的自称,自谦自己没有本事,不能继承祖辈德行,多用于长辈死后。【不敏】不聪明,常用来表示自谦。【不佞(nìnɡ)】同“不才”。例如: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战国策·赵策》)【贱子】谦称自己。例如: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无家别》)仆非敢如此也。(《报任安书》)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壁之战》)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报刘一丈书》)(3)女子自称:女子自称【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译为“我”。例如: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并序)》]【贱妾】女子自称。例如:贱妾留空房。[《孔雀东南飞(并序)》]【婢子】受奴役的女子,谦称,译为“我”。例如: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左传·僖公十五年》)(4)自称家人【家严】亦称“家君”、“家尊”,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家慈】旧时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辞。旧俗有“严父慈母”之说,故有此称。【舍弟】对人称自己的弟弟,谦辞。(对人称比自己辈分小或年龄小的家里人,称呼前常加“舍”字)【拙荆】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荆”本为一种灌木,荆钗布裙为古代贫寒人家妇女的穿着,故以此代称。又作“山荆”、“荆室”。【贱息】古人对自己子女的谦称。例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触龙说赵太后》)【犬子】对人称自己的儿子。例如:同犬子,祝龟龄,天教二老鬓长青。(《鹧鸪天·为老母寿》)又指对别人儿子的鄙称。例如: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三国演义》)【弱息】称自己的子女,犹言“小儿”、“小女”。也可专指女儿。【息女】古人对人称自己的女儿。例如: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汉书·高帝纪》)【小女】对人称自己的女儿。例如:贫贱有小女。(《宋史》)2.敬称陛下】对帝王的尊称,译为“您”。例如: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史记·秦始皇本纪》)【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是对已死皇帝的敬称。例如: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史通称谓》)【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殿”即“宫殿”,“殿下”本为宫殿的陛阶之下。汉代在称天子为“陛下”的同时,称太子、侯王为“殿下”。三国开始皇太后、皇后也称殿下。唐以后只称皇太子、皇太后、皇后为殿下,侯王不称。(2)称臣子【麾下】古代对将帅的一种尊称。“麾”是古时军中将帅指挥用的旌旗,为将帅指挥权力的象征,故以此称之。例如: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三国志·吴志》)【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所用的敬辞,表示尊敬对方,译为“您”。例如: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刺秦王》)【执事】管事的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译为“您”。例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阁下】尊称,译为“您”。例如: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与于襄阳书》)【左右】身边侍候的人,近臣。例如: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也用作称呼对方的客气语。例如: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报任安书》)【君】尊称,译为“您”。例如: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冯谖客孟尝君》)(1)称君王。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史记·秦始皇本纪》)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殿”即“宫殿”,“殿下”本为宫殿的陛阶之下。(2)称臣子。【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男性谦称,可译为“我”。例如: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老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多指年长者。例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战国策·赵策》)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三国志·吴志》)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刺秦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与于襄阳书》)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报任安书》)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冯谖客孟尝君》)(3)称师、长【夫子】尊称,译为“老师”或“您”。例如: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②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齐桓晋文之事》)【丈人】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与今之“岳父”不同,译为“您”。例如:至江上,欲涉,遇一丈人。(《吕氏春秋》)【老】对老年人的尊称。如张老、谢老等。【父(fǔ)】周代贵族取字时,在字前加伯仲叔季以示排行,而在字后加“父”或“甫”以示性别,后多用“父”或“甫”作为男子的美称。另用“父”作为对老年男子之尊称或称呼从事某种行业的人,如渔父、田父等。另读fù,父亲或男性长辈的统称。如祖父、伯父、舅父等。【亚父】亚,仅次一等的。古代侯王往往称自己尊敬的贤臣为“亚父”。意为仅次于父亲的人。例如: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母】古代对贵族女子的一种美称或泛指女性长辈。周代贵族女子取字时,字前要加姓,姓前加孟(伯)仲叔季排行,字后加“母”或“女”以示性别,如姬原母、孟姜女等。另泛指女性长辈,如祖母、伯母、姑母、舅母等。【膝下】古代儿女对父母的敬称。往往用于书面语。例如: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孝经·治经》)【爷】旧称父亲或尊贵者。例如: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高堂】古称父母为高堂。【泰山】旧时呼妻父为泰山。【先考】对已故父亲的敬称,又称“先君子”。【先妣(bǐ)】对已故母亲的敬称。(4)称朋友、同辈的人【先生】尊称,译为“您”或不译。例如: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史记·平原君列传》)【卿】尊称,译为“您”。例如: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世说新语·德行》)【子】尊称,译为“您”。例如:子路曰:“愿闻子之志。”(《论语·公冶长》)【公】尊称,译为“您”。例如: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吾子】尊称,比称“子”更亲热,译为“您”。例如: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传》)3.年龄称谓襁褓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齿龀、龆龀(tiáochèn)指儿童换牙时,七八岁。总角、垂髫、总髫指幼年儿童。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笄(jī)年指女子十五岁。总发、束发、成童借指男童、少年。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之年三十岁。不惑之年四十岁。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花甲、花甲子、耳顺之年六十岁。古稀七十岁。耄(mào)耋指高寿,老年。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期(jī)颐一百岁。4.谥号、庙号、年号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表扬的、批判性的、同情的。庙号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汉以后历代帝王都有庙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年号纪年的名称,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改元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也有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新年号,亦称“改元”。5.名、字、号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古人通常在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的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称杜甫为杜工部。二、官职科举1.中央官职秦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下设九卿,合称“三公九卿”。隋唐时期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一般来说,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2.地方官职秦、汉地方上最高行政机构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地方上主要行政机构是州,州官称刺史。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除在直隶州设知州外,还在地方设知府。宋代全国大约分二十个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3.任职授官、爵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名)(《史记·蒙恬列传》)即军中拜授。(《汉书·翟方进传》)除臣洗马。(《陈情表》)拜亮为丞相。(《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上善其言,征拜为郞。(《论衡·命禄》)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荀)彧荐嘉。(《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举孝廉不行。(《张衡传》)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战国策·秦策二》)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北史·魏收传》)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与韩荆州书》)(陈涉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孔丛子·答问》)4.提升职务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谭嗣同传》)5.调动职务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史记·淮阴侯列传》)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千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宋史·理宗纪》)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张衡传》)6.兼职又领扬州刺史。(《晋书·谢安传》)羊舌鲋摄司马。(《左传·昭公十三年》)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苏武传》)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7.降级免职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