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体系-“10 改进”理解与应用培训指导材料(雷泽佳编制2024B0)_第1页
质量管理体系-“10 改进”理解与应用培训指导材料(雷泽佳编制2024B0)_第2页
质量管理体系-“10 改进”理解与应用培训指导材料(雷泽佳编制2024B0)_第3页
质量管理体系-“10 改进”理解与应用培训指导材料(雷泽佳编制2024B0)_第4页
质量管理体系-“10 改进”理解与应用培训指导材料(雷泽佳编制2024B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质量管理体系-“9绩效评价”之“10改进”理解与应用培训指导材料质量管理体系-“10改进”理解与应用培训指导材料改进总则目的和意图:确保组织能够识别并利用改进的机会,通过策划和实施有效措施,实现预期的结果并提升顾客满意度,包括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纠正或预防非预期的影响,并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绩效和有效性,从而持续满足顾客的要求和期望。对“不符合、纠正措施、改进和持续改进”的理解;不符合(不合格):未满足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未满足明示的需求或期望:那些明确说明、书面规定或合同中提出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未满足通常隐含的需求或期望:这些需求或期望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但在行业或特定情境下是被普遍理解和接受的;未满足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这涉及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或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等强制性要求。纠正: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纠正的目的:旨在消除已经发现的不合格情况。当产品或服务被发现不符合要求时,纠正是一种直接针对这个问题的行动;实施的时机:纠正可以与纠正措施一起实施,也可以在纠正措施之前或之后单独实施,这取决于问题的性质和紧急程度;纠正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替换不合格的产品、重新加工、退款、提供替代服务等。纠正的示例清单纠正类别纠正的目的适用产品适用服务适用过程返工使产品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所有制造类产品-生产过程替换不合格产品确保顾客获得符合要求的产品所有产品所有服务产品交付前或交付后重新加工使产品通过进一步处理符合要求所有可再处理的产品-生产过程或售后服务退款赔偿顾客,解决不合格产品带来的问题所有产品所有服务产品销售或服务提供后提供替代服务在无法提供合格产品或服务时满足顾客需求-所有服务服务提供过程中报废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或进一步使用所有不可修复或处理的产品-生产过程或产品检验过程中赔偿顾客表达歉意并重建顾客信任所有产品所有服务产品销售或服务提供后调整工艺参数确保生产过程能够产出合格产品所有制造类产品-生产过程增强检验和测试及时发现并处理不合格品所有产品所有服务产品或服务提供前顾客沟通维护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所有产品所有服务产品销售或服务提供全程纠正措施:为消除不合格的原因并防止再发生所采取的措施核心目的:纠正措施的核心目的是消除不合格的原因,并防止其再次发生。这与仅仅解决当前问题的“纠正”行动有所不同,纠正措施更注重长远和根本的解决方案;原因多样性:一个不合格情况可能由多个原因导致。因此,在进行纠正措施时,需要全面分析并找出所有可能的原因,以确保问题的全面解决;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的区别: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有所不同。纠正措施是针对已经发生的不合格情况,目的是防止其再次发生;而预防措施则是针对潜在的不合格情况,目的是防止其首次发生;持续改进的一部分:纠正措施是组织持续改进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识别和解决不合格的根本原因,组织可以提高其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从而减少未来不合格情况的发生。纠正措施的示例清单纠正措施类别目的内容与要求适用范围典型示例修改或优化流程消除流程缺陷,防止问题再发生分析流程瓶颈,优化步骤,确保流程有效性和效率生产、服务流程等优化生产线上的工作流程员工培训与教育提升员工能力,减少人为错误根据不合格原因提供相关培训,确保员工掌握必要技能所有员工对操作员进行设备操作再培训设备维护与更新确保设备性能,提高生产效率定期检查、维护设备,必要时更新或替换老旧设备生产设备、检测设备等更换老化的生产设备改进供应链管理保证原材料和部件质量稳定与供方沟通,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审核机制采购、供应链管理定期对供方进行质量审核增强检验与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增加检验频次,引入新的检验设备和方法,实时监控生产生产过程、产品检验引入自动化检测设备引入新的质量控制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稳定性引入先进的质量控制方法和管理工具生产、质量管理实施六西格玛管理建立经验教训总结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对不合格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形成文档和分享质量管理、问题解决建立问题台账和经验分享平台调整或重新设计产品提升产品性能,满足顾客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和顾客反馈调整或重新设计产品产品开发、设计改进产品设计以满足新功能需求改善生产环境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调整生产车间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清洁度等生产车间、环境管理安装空调系统以控制车间温度建立或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全员参与质量管理,提高有效性设立奖励机制,表彰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的员工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设立质量管理改进奖励计划纠正和纠正措施的区别说明表比较方面纠正纠正措施定义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为消除不合格的原因并防止再发生所采取的措施目的消除已经发现的不合格情况消除不合格的原因,并防止其再次发生实施时机可与纠正措施一起、之前或之后实施通常在纠正之后进行,以预防未来再次发生焦点直接针对已发现的不合格情况侧重于分析并消除不合格的根本原因性质短期、直接解决问题长期、预防性解决问题解决方案的范围狭窄,仅限于当前不合格情况广泛,涉及整个系统或过程的改进原因分析可能不涉及或较少涉及全面分析并找出所有可能的原因效果立即解决问题,但可能无法防止再次发生从根本上预防问题再次发生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区别说明表比较方面纠正措施(CorrectiveAction)预防措施(PreventiveAction)定义为消除不合格的原因并防止再发生所采取的措施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目的防止不合格再次发生防止不合格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发生实施时机不合格发生后进行在不合格发生前进行,预防性的实施焦点解决并消除已发生的不合格原因识别并消除可能导致不合格的潜在原因性质事后纠正与改进事前预防与控制原因分析针对已发生的不合格进行全面分析针对可能导致不合格的潜在因素进行分析解决方案设计并实施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来消除原因制定预防性措施以降低潜在不合格的发生概率效果评估通过问题的解决和防止再发生的情况来评估效果通过潜在问题是否得以避免来评估预防措施的有效性改进:提高绩效的活动活动的目的:改进的核心目的是提高绩效,任何能够帮助组织更好地实现其目标的活动都可以被视为改进,包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顾客满意度、减少浪费、提升产品质量等。活动的形式:改进活动可以是循环的,也可以是一次性的。循环的活动通常涉及持续改进的过程,例如通过PDCA(计划-执行-检查-行动)循环来不断优化某个流程或产品。一次性的活动可能包括引入新的设备、技术或方法来立即提升绩效;活动的范围:改进不仅限于产品或服务本身,还包括与之相关的所有过程和体系。改进活动的范围可以从小步幅的持续改进到整个组织的重大改进。小步幅的持续改进:这是一种渐进式的改进方法,通常针对特定的流程、操作或产品,目的是通过一系列小的、逐步的改进来提升效率和质量。如生产线上的小调整、软件界面的微调、顾客服务流程的优化等;整个组织的重大改进:通常涉及组织结构、文化或战略的重大变革,旨在实现更高层次的目标或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组织合并与收购、引入新的管理系统(如ERP、CRM等)、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实施等。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在质量管理体系中,改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旨在确保组织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顾客期望。通过定期的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数据分析,组织可以识别改进的机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其整体绩效。持续改进:提高绩效的循环活动循环活动:持续改进不是一个单次的活动,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每次改进后,组织都应该重新评审其目标、评估绩效,并寻找新的改进机会,从而开始新一轮的改进循环;提高绩效:持续改进的核心目的是提高组织的绩效,包括产品和服务质量、生产效率、顾客满意度、内部流程效率等方面;方法和工具:为了实现持续改进,组织需要利用一系列的方法和工具,如内部和外部审核发现、数据分析、管理评审等;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在持续改进的过程中,组织通常会采取纠正措施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同时还会制定预防措施来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改进和持续改进的区别说明表比较方面改进持续改进定义提高绩效的活动提高绩效的循环活动目的提高绩效,包括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等不断提高组织的绩效,涉及多方面如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等活动形式可以是循环的或一次性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每次改进后重新评审和寻找新机会活动范围不仅限于产品或服务,还包括相关过程和体系同改进,但更强调持续的循环改进过程与质量管理体系关系是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一个持续过程是质量管理体系中核心和持续的活动,旨在不断适应变化方法和工具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和工具,但未必是必需的通常利用内部/外部审核、数据分析、管理评审等方法和工具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可能涉及,但不是核心通常包括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防止问题再次发生产品与服务质量改进的系统性考虑:组织在确定如何进行质量改进时,需要综合并系统地权衡以下多个方面的因素:技术差距和质量水平差异:组织应识别自身与行业领先者或竞争对手在技术能力和产品质量上存在的差距;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产生这些差距的具体原因,从而确定改进的方向和目标。行业发展及顾客要求变化的应对能力:组织应密切关注行业动态,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可能的变化;应定期评估顾客需求的变化,确保产品和服务能够持续满足市场和客户的期望;提升组织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以便及时调整策略,满足新的市场需求。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应用和设计创意水平:组织应重视技术创新,包括研发新的技术、优化现有技术等;提升技术应用能力,确保新技术能够有效融入产品和服务中;鼓励设计创意,通过独特的设计提升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建立发现和纠正不合格的机制:建立一个有效的质量检测和控制体系,及时发现产品和服务中的不合格项;针对常见的质量问题、潜在的风险以及客户的反馈,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计划;确保这些措施得到有效执行,从而持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根据组织的发展、业务的变化以及内部管理提升的需求,开展管理创新活动:随着组织的发展和业务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管理流程和方法;鼓励管理创新,通过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工具和技术,提升内部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这些创新活动应与组织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保持一致,以推动整体业绩的提升。改进机会的确定与选择;组织应明确并抓住改进的机会,通过实施相应的措施,旨在更好地满足顾客的期望和需求,同时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包括:改进产品和服务:组织不仅需要确保当前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基本要求,还应具备前瞻性的视角,预测并满足未来的需求和期望。组织应对市场趋势有深入地了解,持续创新,以确保产品和服务能够与时俱进,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和顾客需求;纠正、预防或减少不利影响:当出现问题或不利影响时,组织应迅速反应,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来解决问题,并预防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绩效和有效性: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运营的核心,因此,不断提升其绩效和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组织应定期对体系进行评价和评审,识别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改进方式示例清单改进类别内容和要求目的适用范围典型示例纠正措施-识别不合格-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消除原因-验证效果防止问题再次发生所有出现不合格项的场合产品缺陷纠正,顾客投诉处理预防措施-评估潜在风险-制定预防措施-监控实施效果预防潜在问题的发生可能出现质量或安全问题的场合设备预防性维护,安全检查持续改进-识别改进机会-制定改进计划-实施并评估效果不断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所有可改进的过程和活动生产线流程优化,减少浪费创新和重组-识别创新机会-设计创新方案-实施并评估效果实现突破性改进,提升竞争力需要重大变革的场合引入新技术,业务模型创新应对未来需求-监测市场和顾客需求-调整策略以满足未来需求保持与市场需求同步需要适应市场变化的场合开发新产品,调整服务策略精益生产/精益管理-消除浪费-提升价值流效率-持续改进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制造业、服务业等生产流程5S管理,单件流生产,看板管理六西格玛-定义问题-测量性能-分析原因-改进控制提高过程能力和产品质量需要减少变异和提高质量的场合DMAIC流程(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敏捷开发-快速迭代开发-及时反馈和调整-团队协作提高开发效率和响应速度软件开发、产品设计等创新领域Scrum,Kanban等敏捷方法持续改进文化-培养员工改进意识-鼓励尝试和容错-分享学习经验建立持续改进的组织文化所有组织和文化层面的改进员工建议系统,改进案例分享改进活动的阶段实施。组织在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时,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或者并行开展以下活动,以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并验证改进效果。调查;当出现不合格情况时,组织应进行全面的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深入挖掘现有或潜在不合格的根本原因;调查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建议。识别原因;在调查的基础上,组织需要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分析,精确确定导致不合格的根本原因,为后续的改进措施提供准确的靶点。识别措施;根据识别出的根本原因,组织应确定适当的解决措施;这些措施应旨在从根本上消除问题,防止其再次发生;验证;在实施改进措施之前,必须进行必要的验证或确认;这一步是为了确保所识别的措施在理论上是有效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实施;经过验证后,组织应实施所识别的改进措施;实施过程中要确保措施的正确执行,并监控其效果。评价有效性:改进措施实施后,组织需要对其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实际数据和反馈来确认实施的措施确实已经解决了问题;如果问题未得到完全解决,可能需要回到前面的步骤进行迭代或调整改进措施。不合格和纠正措施不合格的潜在来源和其类型不合格来源(类型)示例清单不合格来源内容描述不合格原因影响或后果设备故障或维护不当生产或检测设备发生故障或未得到适当维护设备老化、缺乏定期维护或操作不当生产中断,产品质量受影响,增加维修和更换设备的成本人为错误操作人员未按照标准操作流程执行工作或疏忽大意培训不足、注意力不集中或工作态度问题产品质量不稳定,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生产效率下降内外部审核发现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发现的问题流程执行不到位、记录管理不规范等可能导致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失败,需要改进以满足标准监视和测量结果检验、监测过程中发现的产品或服务缺陷生产工艺问题、原材料质量问题或操作失误产品质量不达标,客户满意度下降,可能引发退货或索赔顾客投诉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不满意产品设计缺陷、服务流程不完善或质量问题客户满意度下降,品牌形象受损,可能引发退货或索赔外部供方的问题供方交付问题或进货质量问题供方管理不善、质量控制不严格或沟通不畅生产中断,产品质量不稳定,增加成本环境因素环境条件不符合生产或存储要求,如温度、湿度、尘埃等环境控制系统故障、管理不当或外部环境变化产品损坏、性能下降,可能影响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不合格输出生产或服务提供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品生产过程控制不当、设备故障或人员操作失误资源浪费,成本增加,客户满意度下降员工已识别的问题员工通过日常工作发现的问题工作流程不合理、设备老化、培训不足或工作环境不佳工作效率受影响,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影响员工满意度上级或责任人的观察或过程巡查管理层或负责人在巡查中发现的问题执行力度不够、管理漏洞、监督不到位或沟通不畅运营效率受影响,可能存在风险和管理成本增加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产品、服务或过程未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对法律法规理解不足、执行不到位、故意违规或监管不严格可能面临法律处罚,品牌形象受损,失去市场信任,甚至导致企业倒闭担保索赔顾客因产品或服务质量问题提出索赔产品设计缺陷、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服务不到位或误导性营销经济损失,品牌形象受损,客户满意度大幅下降,可能引发法律纠纷不合格处理与纠正措施不合格的应对与后果处置当出现不合格情况(无论是产品、过程还是服务质量上的不符合,或是来自客户的投诉),组织都应立即响应;组织应对不合格进行及时控制和纠正(比如隔离不合格品、暂停有问题的服务流程等),防止问题扩大;组织应妥善处理不合格导致的后果(包括与客户沟通、退换货、赔偿损失、内部整改等)。不合格原因分析与纠正措施需求评审;在应对不合格的同时,组织需对不合格进行详细的评审和分析,以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通过分析确定不合格产生的具体原因(可能是设计缺陷、过程控制失效、人为错误等);组织应评估是否存在或可能发生类似的不合格,以便采取更广泛的预防措施。实施纠正措施;根据不合格原因的分析结果,组织应制定并实施针对性地纠正措施。纠正措施可能包括改进产品设计、调整生产或服务流程、提升员工技能、更换供方等。纠正措施有效性评审;纠正措施有效性定期评审:纠正措施实施后,组织应对其有效性进行定期评审,确保问题得到根本解决;验证纠正措施的实施与问题纠正:组织应通过收集和分析证据来确认纠正措施已经得到实施或问题已经得到纠正,可以通过观察过程绩效、评审相关的成文信息以及收集其他形式的数据和反馈来完成;防止新问题的产生:组织应确保纠正措施没有导致新的不合格问题的产生。在评审过程中,除了关注原始不合格问题是否已经得到解决外,还需要检查是否有新的质量问题出现,可以通过对产品的持续检测、客户反馈和市场调研等方式进行;与外部供方的沟通与纠正措施评价:当确认不合格问题是外部供方的原因所致时,组织应迅速与外部供方沟通,并要求其采取相应的纠正和纠正措施。在此过程中,组织还应对外部供方所采取的纠正措施进行评价,以确保其有效性。纠正措施的调整与优化:如果纠正措施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组织需重新评估和调整措施,直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风险与机遇的更新及策划调整;更新风险和机遇的必要性: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原先识别的风险和机遇可能会发生变化,新的风险和机遇也可能会出现;纠正措施评审后的考虑:在对已采取的纠正措施进行评审后,组织应重新评审与之相关的风险和机遇。这是因为纠正措施的实施可能会改变原有的风险状况,或者暴露出之前未被识别的风险和机遇;与策划期间的对比:组织应对比当前的风险和机遇状况与策划期间的设定,检查是否有任何差异或遗漏,包括检查是否在策划期间已经对所有的风险和机遇做出了有效的处理措施;策划的更新:一旦发现新的风险或机遇,或者发现原有的策划存在不足,组织就应及时更新其质量管理体系策划,以确保其持续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与6.1的关联:该条可能涉及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的策划。因此,在更新风险和机遇以及相应策划时,应确保与6.1条的要求保持一致。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如果不合格反映出质量管理体系存在根本性问题,组织可能需要考虑对体系进行变更;变更可能涉及流程优化、职责调整、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改进,以提高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不合格和纠正措施控制流程表一级流程二级流程流程输入流程控制内容流程输出检查与监控点应形成的证据性材料不合格应对-不合格信息,包括投诉对不合格进行应对应对措施应对措施的有效性不合格记录,应对措施记录控制与纠正控制不合格不合格及应对措施采取措施控制和纠正不合格纠正后的产品或服务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纠正措施记录处置后果-纠正后的产品或服务处置不合格导致的后果处置结果处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处置结果记录评价原因评审和分析不合格不合格信息评审和分析不合格情况不合格原因分析报告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合格原因分析报告确定不合格原因不合格原因分析报告确定导致不合格的具体原因确定的不合格原因原因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不合格原因分析记录类似不合格分析已确定的不合格原因分析是否存在或可能发生类似的不合格类似不合格的分析结果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预见性类似不合格分析报告采取措施-确定的不合格原因实施消除不合格原因的措施实施的纠正措施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纠正措施实施记录评审有效性-实施的纠正措施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评审结果评审的准确性和公正性纠正措施有效性评审报告更新风险和机遇-评审结果更新在策划期间确定的风险和机遇更新的风险和机遇更新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更新的风险和机遇记录变更质量管理体系-更新的风险和机遇需要时变更质量管理体系以适应新的风险和机遇变更后的质量管理体系变更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质量管理体系变更记录保留成文信息组织应保留成文信息,作为下列事项的证据:不合格的性质:当发现产品或服务不合格时,组织应详细记录不合格的具体性质,包括但不限于不合格的具体描述、严重程度、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涉及的产品或服务;针对这些不合格随后所采取的措施:可能包括暂停生产、隔离产品、返工、报废、降级使用、通知并与顾客协商等,作为组织对不合格情况处理过程的证据。纠正措施的结果:当组织采取纠正措施以解决不合格问题后,应保留这些措施的结果记录。这些记录应详细反映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包括措施的具体内容、实施时间、实施人员以及实施效果等。这些成文信息是评估纠正措施有效性和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汽车制造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不合格与纠正措施案例【背景】某知名汽车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多起车辆油漆喷涂不均匀的质量问题,导致客户投诉增多。企业迅速响应,按照ISO9001:2015的要求,开展了一系列的不合格处理和纠正措施。不合格应对与后果处置(10.2.1a))应对措施:企业立即暂停了涉及问题的生产线,对已经生产出的车辆进行全面检查,并将存在喷涂问题的车辆进行隔离。后果处置:对于已经销售的受影响车辆,企业主动联系客户,提供免费的重新喷涂服务,并致以诚挚的道歉。不合格原因分析与评价(10.2.1b)):评审和分析:企业组织了一个跨部门团队,对喷涂工艺进行了全面的评审和分析,发现喷涂设备的喷头存在堵塞问题,且喷涂车间的温度和湿度控制不稳定。确定原因:经过深入调查,确定主要原因为喷涂设备维护不足,以及车间环境控制系统老化,导致喷涂质量不稳定。类似不合格判断:团队还评估了其他生产线,发现类似问题有可能在其他喷涂车间发生。实施纠正措施(10.2.1c))设备维护:增加了喷涂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清洁频次,确保喷头畅通无阻。环境控制:升级了车间的温度和湿度控制系统,保持在最佳喷涂条件下工作。评审纠正措施有效性(10.2.1d)):在实施纠正措施后,企业持续监控了喷涂质量一个月,发现喷涂不均匀的问题显著减少,客户满意度大幅提升。更新风险和机遇(10.2.1e)):此次事件让企业认识到设备维护和车间环境对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因此在未来的产品策划中,增加了对设备预防性维护和环境监控的投入。变更质量管理体系(10.2.1f)):针对喷涂工艺,企业修订了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相关程序,加强了对喷涂设备和车间环境的定期检查要求。保留成文信息(10.2.2):企业详细记录了不合格的性质、所采取的纠正措施以及纠正措施的结果,包括设备维护记录、车间环境监控数据、客户满意度调查等,作为持续改进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依据。持续改进目的和意图;质量管理体系持续优化,提升业务流程与绩效:确保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始终保持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保持并持续优化组织的业务流程,以实现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输出,满足顾客需求和期望,同时提高组织整体绩效和市场竞争力;实施改进措施,提升产品一致性,实现组织长期发展:通过不断寻求和实施改进措施,包括提升输出、产品和服务的一致性,以提高合格水平、优化过程能力和降低过程变异,从而提升组织的整体绩效,满足并超越顾客和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实现长期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识别持续改进的需求与机会;组织应考虑分析和评价的结果(见9.1.3)以及管理评审(见9.3)的输出,以确定是否存在需求或机会,这些需求或机会应作为持续改进的一部分加以应对。分析和评价的结果(9.1.3)应用于持续改进说明表分析和评价项目分析和评价结果如何应用于持续改进适用范围a)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识别出产品和服务与规定要求的符合程度根据不符合项进行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的调整,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适宜性、有效性b)顾客满意程度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调查结果针对不满意项进行改进,提升顾客满意度,例如改进产品设计、提升服务质量适宜性、有效性c)质量管理体系的绩效和有效性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数据和效果评估根据绩效和有效性评价结果,调整质量管理体系流程,提高效率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d)策划是否得到有效实施检查策划活动的实施情况,包括计划、目标、时间表等对未有效实施的部分进行重新策划和调整,确保策划活动的有效执行适宜性、充分性e)应对风险和机遇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评估应对风险和机遇所采取的措施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风险和机遇应对策略,提高措施的有效性适宜性、有效性f)外部供方的绩效外部供方的交货期、产品质量、服务等绩效指标根据外部供方绩效进行供方管理,包括激励、辅导或替换供方等适宜性、有效性g)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需求识别现有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制定改进计划,实施改进措施,例如培训、流程优化、技术更新等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管理评审输出(9.3.3)应用于持续改进说明表管理评审输出结果管理评审输出事项如何应用于持续改进适用范围a)质量管理体系总体评价-根据评价结论,识别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制定具体的改进计划和措施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b)改进的机会1)评价与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宜性监测内外部环境变化,调整策略以适应新的环境,确保体系的适宜性适宜性2)方针、目标、中长期规划的适宜性及其改进根据组织发展,定期审查和更新方针、目标和规划,确保其与实际相符适宜性3)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分析过程和体系的有效性,通过优化流程、引入新技术等方法提高效率有效性4)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与服务质量的改进收集顾客反馈,针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持续改进,提升顾客满意度有效性5)组织整体绩效的改进设定关键绩效指标,持续监控并改进组织整体绩效有效性6)相关方提出的改进要求积极响应相关方的改进建议,将其纳入改进计划并实施适宜性、有效性7)其他方面的改进不断探索和识别新的改进机会,促进组织的全面发展和提升适宜性、有效性c)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变更体系的变更根据新法规或修订的法规要求,及时调整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其合规性适宜性、充分性过程的变更优化工作流程,引入新技术或方法,提高过程效率和质量有效性产品和服务的变更根据市场需求和顾客反馈,改进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市场需求有效性d)资源需求当前或未来的资源需求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合理配置和调整资源,确保体系的持续运行和改进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持续改进的方法和工具;可考虑多种方法和工具来开展持续改进活动,包括但不限于:根本原因分析、8D、FMEA、因果图、六西格玛、精益或改善、标杆对比和自我评价模型。根本原因分析:这是一种深入探索问题核心原因的方法,旨在找到导致问题出现的最根本因素,从而进行有效改进。定义: 根本原因分析是指通过询问发生了什么、如何发生以及为何发生,来探索与一个事件或不符合有关的所有可能因素的实践,以便为防止其再次发生提供输入;应用目的:通过逐步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加以解决,以帮助组织及相关方发现问题的症结,并找出根本性的解决方案;焦点:预防。识别多个引起失效的因素,包括与沟通、能力、疲劳、设备或程序有关的因素。RCA(根本原因分析)实施流程表阶段RCA(根本原因分析)实施步骤RCA(根本原因分析)实施要点1.事件发生与RCA判定--2.提出问题开展顺序:情景简述-确认事件类别事件发生过程3.组建RCA小组团队需包括固定团队和事件相关团队-4.事件回顾与调查开展顺序:搜集资料-事件回顾调查-整理资料-5.确定主要问题开展顺序:差异分析-确认问题环节工具与手法:头脑风暴、鱼骨图分析;及时处理6.近端原因分析找出近端原因-7.确认根本原因-工具与手法:故障树分析8.对策拟定与实施-工具与手法:屏障分析、行动计划表、PDCA9.改善效果确定开展改善行动工具与手法:指标对比、管控分析、后续计划10.标准化与总结SOP-实例:生产设备故障RCA实施流程阶段RCA(根本原因分析)实施步骤1.事件发生与RCA判定生产线上的某台关键设备突然停机,导致生产中断经过初步检查,发现设备内部存在故障,需要进行RCA分析2.提出问题情景简述:生产线关键设备停机,生产受到影响确认事件类别:设备故障3.组建RCA小组组建了一个由设备维护工程师、生产线主管、质量控制人员等组成的RCA小组,共同分析问题原因4.事件回顾与调查搜集了设备停机前后的相关数据、维护记录、操作日志等资料通过事件回顾调查,了解了设备停机的详细过程和现场情况整理资料后,发现设备在停机前曾出现异常声音和指示灯闪烁5.确定主要问题通过差异分析,确定设备内部某个部件的故障是导致停机的关键问题环节6.近端原因分析经过检查和分析,发现故障部件的电源线存在短路现象,导致部件过热并最终损坏近端原因是电源线质量问题7.确认根本原因通过故障树分析,确定根本原因是设备采购时未对电源线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导致使用了质量不合格的电源线8.对策拟定与实施制定了屏障措施,加强设备采购时的质量检查,确保电源线等关键部件的质量符合要求同时,制定了行动计划表,对已有设备进行电源线更换,并加强设备的预防性维护9.改善效果确定通过指标对比和管制分析,发现设备故障率明显降低,生产线的稳定性得到提升制定了后续计划,持续关注设备运行状态,并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和预防性维护10.标准化与总结将本次RCA分析的经验和教训总结成SOP(标准作业程序),明确设备采购、质量检查、预防性维护等流程和要求,以便未来类似问题的预防和处理8D问题解决步法:一种结构化的方法,用于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