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必考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4高考必考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4高考必考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4高考必考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4高考必考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页/共13页高考模拟检测卷(一)试题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1.西周统治者从商朝灭亡的教训中,得出人事第一的基本观念,形成了“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同时重视各类祭祀,举行多种宗教仪式,王侯的朝廷中更有祝、宗卜、史等专门的宗教职官。这说明西周时期A.神权与统治权紧密结合 B.“德治”思想开始出现C.国家管理意识发生改变 D.政治文明高度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代的政治最大特点是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任何决策都需要占卜,因而忽视了人本身的作用和力量,因此走向衰亡,西周建立后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即从重视神到重视人,C项正确;神权与统治权紧密结合是商代的政治特点,西周已经开始重视人的作用,排除A项;德治是孔子的思想,排除B项;D项的表述过于绝对,西周时期的政治文明还很稚嫩,排除D项。故选C项。2.《后汉书》载:“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伴(相等)于首令。财赂自营,犯法不坐,刺客死士为之投命”。这说明东汉后期的豪强地主()A.形成强大的地方势力 B.发展成为累世公卿C.通过经营货殖敛财致富 D.形成自给自足的田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大量兼并土地的现象,说明东汉豪强势力膨胀,A项正确;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排除B项;C项经营货殖敛财致富只是手段之一,排除C项;材料不是田庄经营,排除D项。故选A项,3.如表21040-1080年江南东路南北部各州城镇数量,据此可知,当时这一地区区域划分江南东路南部江南东路北部年份1040年1080年1040年1080年各州诚镇数量饶州:10饶州;9江宁府:10江宁府:19敏州:7缺州:7太平州:9太平州:14信州:8信州:8宣州;9宣州:10江州;5江州;9泡州:14池州:14城镇数量合计南康军:7南康军:9广德军:2广德军:3增长13.5%36.4%A.坊市制度已经被打破 B.城市的政治功能减弱C.城镇化水平领先全国 D.商品交易市场的扩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040-1080年江南东路南北部各州城镇数量增多,比重增长。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北宋时期,随着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市场的扩大,使得江南地区城镇数量增多,比重增长,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坊市制度,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了江南东路南北部各州城镇数量的情况,无法得出“城市的政治功能减弱”,排除B项;材料只是涉及江南东路南北部各州城镇数量的情况,没有其他地区的城镇情况,无法得出“城镇化水平领先全国”,排除C项。故选D项。4.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已任”的情怀。该思潮的出现主要是针对当时知识界的A.训诂考据之风B.贪污腐败之风C.佛道大盛景象D.致力工商之风【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经世致用”思想要求把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和训诂考据之风,故A项正确。经世致用主要是针对当时训诂考据之风而提出的求学主张,与贪腐之风无关,排除B。经世致用思想产生的背景与佛道大盛景象无关,排除C。知识界在当时不可能出现致力工商之风,排除D。5.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二十五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命调时间调出省兵数调往方向1841年1月6日贵州1000广东1842年3月24日甘肃1000浙江1842年6月1日山西1000江苏A.西南地区军备废弛 B.清朝无法动员全民抗击英军C.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D.清朝统治具有地域歧视倾向【答案】C【解析】【详解】从表格的执行情况可以看出,鸦片战争爆发后的的半年甚至两年时间才从各地调兵,这一过程太漫长,反映出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西南地区军备废弛,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对军队的调动,不能证明是否可以动员全民抗击英军,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存在地域歧视倾向,排除D项。故选C项。6.1898年,《时务报》、《申报》、《湘学报》等近代报刊杂志被视作“金科玉律”,被读书人争相购买,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也被视作“屺上天书”受到士子的追捧。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科举考试新制的出台 B.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C.民族危机的空前加深 D.近代化需要实用人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得出,当时正值戊戌变法时期,而维新变法中,要求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因此《时务报》、《申报》、《湘学报》等近代报刊杂志才会被视作“金科玉律”,A项正确;ABD项都与其有关,但不是直接原因,排除BCD项。故选A项。7.史家陈旭麓说:“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失去了城市,在退出城市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又得到了农村,这种得与失,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自觉选择的结果……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这种选择A.坚持攻打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B.是从城市向农村的自觉退却C.以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为代表 D.无视国情对革命的制约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中国共产党从城市退到农村是基于当时实力和国情的现实考量,是一种自觉的退却,故选B;基于现实因素,中共最终自觉退到农村,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并没有坚持攻打城市为中心,这是看到了国情对革命的制约,排除AD;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建于抗日战争时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C。故选B。8.刘少奇在1956年政治报告中道:“美国政府对于我国的态度至今还远不是现实的和合理的”,“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都需要和平”,“事实证明,铁幕不在我们这一边。我们的门是对一切人敞开的。”这反映了我国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要求 B.外交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C.有意放弃“一边倒”外交战略 D.置身于美苏冷战对峙之外【答案】A【解析】【详解】刘少奇的言论指出了造成中美关系的关键是美国对中国的敌视,而且明确提出中国追求和平,不排斥任何尊重中国主权的国家,这种外交意识反映了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外交要求,A项正确;这一时期外交并未有突破性进展,排除B项;材料内容坚持的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与“一边倒”无关,排除C项;当时中国并不能置身于冷战之外,排除D项。故选A项。9.“苏格拉底案,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在规定的时间内,苏格拉底为自己作了辩护。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以多数票判其死刑。”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观点错误的是A.苏格拉底案,在程序上符合雅典的制度和法律,是合理合法的B.苏格拉底案是典型的冤案,反映了雅典民主被少数贵族操纵的现象C.雅典的直接民主制是进步的,但是也会出现“多数人的暴政”的结果D.苏格拉底案,也体现了雅典民主的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的特点【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苏格拉底最终被判处死刑表明,民主政治可能产生多数人的暴政。格拉底一案的审判过程显示,程序公正并不必然表示结果公正,所以说合理合法是错误的,此题选A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10.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不但是文学家、哲学家,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植物学家。伏尔泰在英国期间深入研究了牛顿的物理学新成果,后来写下科学著作《牛顿哲学原理》。康德在46岁之前的主要著述都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由此可知A.启蒙思想与自然科学精神思维相近B.自然科学发展推动了欧洲国家进步C.自然科学是启蒙运动的前提和基础D.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造就启蒙运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卢梭、伏尔泰和康德的成就都包括思想和自然科学方面,说明启蒙思想与自然科学精神思维相近,A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启蒙思想的产生有促进作用,启蒙思想也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但不能说自然科学是启蒙运动的前提和基础,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排除D项。故选A项。11.据统计,农业集体化政策推行后,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苏联农村中的牲畜,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经营方式落后、缺乏后劲 B.国家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敌人破坏及自然灾害严重 D.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为适应苏联工业化的需要,斯大林又实行了农业集体化,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这不仅超越了当时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且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出现题干中所描述的情况。分析选项,D项符合题意。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12.20世纪60年代中期,众多领域的学者们在发展贫困人民的事业时经常使用“帝国主义剥削”、“新殖民主义”、“核心与外围”、“盈余分配”、“两极分化”、“主导依赖关系”和“屈从的发展”等术语。这些“术语”的出现反映了A.西方优势地位的最终形成 B.冷战格局下国际形势紧张C.福利国家的建设势在必行 D.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材料“术语”从政治、经济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对抗性来,结合“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时代大背景,可知是冷战的产物,体现了当时国际形势的紧张,B正确;西方优势地位的形成大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建设福利国家的信息,排除C;经济全球化在题干中并未体现,排除D。二、非选择题(一)必考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据《天工开物》记载,明代高粱、玉蜀黍、番薯等开始普及,“燕、泰、晋、豫、齐、鲁诸道,蒸民粒食,小麦居半,而黍、稷、稻、梁仅居半;西极川、云、东至闽、浙、吴、楚腹焉,方长六千里中,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粮食生产以外,也有为满足衣着生产的棉、麻、苧等,还有染料蓝靛、红花等以及其他手工业生产原料,蚕桑的栽育几遍天下。棉花种植,“江花出楚中”“北花出畿辅、山东”“浙花出余姚”“姚邑之北乡濒海……每至秋收,贾集如云,东通闵粤,西达吴楚,其息岁以百万计,邑民资是以生者,十之六七”。——摘编自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材料二1920年《北四省灾区视察记》道:“因日本人近来在内地办的纱厂很多,而且棉花出口也很厉害,棉花的需要既多,人民争趋其利,广种棉花,几有每年连麦全不种的……粮食遂陷于空虚状态。”据部分地区1921-1925年农家调查材料表明,农民消费资料中,自给部分占65.9%,购买部分占34.1%,而在购买品中,如山西,“八口之家,无一人之身无洋货者”。1933年,湘、鄂、皖、豫、赣五省主席联电国民党中央,称:“外洋米、麦同时输入倾销……(国米)销愈疲,价值愈落,农民所需耕种各费罄谷之值,不能抵偿。”——摘编自刘彦威《世界市场体系下的近代中国农业》(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出现的变化及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建议。【答案】(1)发展状况:外来农作物开始普及;小麦种植主要在北方;经济作物种植品种多;蚕桑栽育普及;区域性棉花种植中心形成。(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成因: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统治者实行重农政策;农业传统与自然环境影响;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交纳赋税的需要;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2)变化:棉花种植增多;外国商品倾销;粮食生产陷入困境。(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影响:自然经济不断走向解体;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冲击农村经济,造成农民日益贫困;密切了与世界市场联系;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3)建议:有效整合土地资源;重视粮食优良品种培有推广;重视粮食生产和安全;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有序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详解】(1)发展状况:根据材料“据《天工开物》记载,明代高粱、玉蜀黍、番薯等开始普及”可知,外来农作物开始普及;根据材料“燕、秦、晋、豫、齐、鲁诸道,蒸民粒食,小麦居半,而黍、稷、稻、梁仅居半;西极川、云、东至闽、浙、吴、楚腹焉,方长六千里中,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可知,小麦种植主要在北方;根据材料“粮食生产以外,也有为满足衣着生产的棉、麻、苧等,还有染料蓝靛、红花等以及其他手工业生产原料”可知,经济作物种植品种多;根据材料“蚕桑的栽育几遍天下”可知,蚕桑栽育普及;根据材料“‘江花出楚中’‘北花出畿辅、山东’‘浙花出余姚’”可知,区域性棉花种植中心形成。成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从国家层面看,统治者实行重农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传统与自然环境影响;根据材料“每至秋收,贾集如云,东通闵粤,西达吴楚,其息岁以百万计,邑民资是以生者,十之六七”可知,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民交纳赋税的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2)变化:根据材料“因日本人近来在内地办的纱厂很多,而且棉花出口也很厉害,棉花的需要既多,人民争趋其利,广种棉花,几有每年连麦全不种的……粮食遂陷于空虚状态”可知,棉花种植增多、粮食生产陷入困境;根据材料“八口之家,无一人之身无洋货者”可知,外国商品倾销。影响:根据材料“据部分地区1921-1925年农家调查材料表明,农民消费资料中,自给部分占65.9%,购买部分占34.1%”可知,自然经济不断走向解体;根据材料“棉花的需要既多,人民争趋其利,广种棉花,几有每年连麦全不种的……粮食遂陷于空虚状态”可知,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根据材料“外洋米、麦同时输入倾销……(国米)销愈疲,价值愈落,农民所需耕种各费罄谷之值,不能抵偿”可知,冲击农村经济,造成农民日益贫困;根据材料“八口之家,无一人之身无洋货者”可知,密切了与世界市场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3)建议:开放型试题。从整合土地资源、重视粮食品种改良、重视粮食安全、优化种植结构等角度分析。具体而言:有效整合土地资源;重视粮食优良品种培有推广;重视粮食生产和安全;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有序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中国的时间制度与观念悄然变化。现象120世纪30年代有报纸报道:上海人“白天的时候,各人有各人应办的事”,忙碌的工作着;“午后五点钟”后,上海人又是一番享乐的“闹忙”。同期有作家描写:内地小城虽有“邮政局和电报局”,但这里的人们“永远是很迟缓,很懒散。晚上10点一过,小城就成了‘狗’的城市”。现象2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当天即发布《改用阳历令》,废帝王纪年而为国家纪年,又推举阳历为国历,然阴历仍占据民国初年社会主流。1928年后南京国民政府强力推行国历运动,但与阴历有关的民俗文化仍然支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政府只好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适。现象3新式工厂对于钟点时间有明确而硬性的要求。有作家这样描写上海工人上班情形:“大家都急忙的出了门,在临着臭沟的乱泥路上奔着”。在工人们的回忆里,准点上班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大事,每个人的神经处于极度焦虑紧张的状态。对上述三种现象,任选一种现象作简要评述。(只选现象不作评述不给分综合上述,请用一句话概括其所贯穿的主题。【答案】评述:现象1:上海工作与娱乐生活的快节奏反映了上海工业经济的发达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地小城虽有新式通讯工具但生活节奏很慢,体现了内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滞后。上海与内地时间节奏的差异说明了工业文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和生活观念的差异。现象2:政府推行国历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倡导向西方学习,具有进步性;阴历的广泛使用体现了传统民俗文化扎根民间。政府与民众围绕纪年问题的矛盾与妥协说明了现代与传统的相斥相容。现象3:新式工厂严格时间规定反映了工业经济的要求,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工人们的焦虑体现了工厂劳动对他们生活方式的冲击。效率与焦虑的矛盾说明了工业文明既推动了社会发展,也增加了人们的心理压力。主题:人类文明在交流、冲突、动荡、融合中变化、发展。(其他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题,解答时候要依据表格提供的信息进行解读,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分说,表格第一个信息显示的是上海与内地时间节奏的差异,说明从经济文明地区差异性回答;第二个信息体现的是政府推行国历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倡导向西方学习,结合所学分析说明即可;第三个信息说明工业革命带来时间的矛盾,结合工业革命史实回答即可,最后提炼出主题即可。(二)选考题:15.材料1901年后,清政府开始尝试建立一支采用西式武器、西式训练的新式国家常备军。1903年12月4日,清政府在中央设立“练兵处”,作为主管全国新军编练和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1904年9月12日,练兵处奏准颁布新军《营制饷章》,内容涉及军制、营制、军官选任、士兵招募、军队训练和调派、官兵的奖惩和赏罚、军服军械以及卫生和后勤运输的标准和统一,以及各级大小军官薪水和各弁目兵丁饷银及各骡马、军械的开支等等。练兵处还先后制定和颁布《新定陆军学堂办法二十条》《陆军小学堂章程规则》等章程,由中央和各省分别设立各类军事学堂,培养急需的新式军事人才。为弥补国内军事教育之不足,练兵处选派陆军留学生赴日学习,留学经费由练兵处和各省各半筹措,至1908年7月,派赴留日陆军留学生已不下一千人。至1911年,编练成军的新军计有14个镇、18个混成协及1个禁卫军和4个标。——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军事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军事改革的影响。【答案】(1)特点:模仿和学习西方的军事制度;中央设机构统一规划;制定统一的章程和标准;改革内容全面、系统;重视军事教育;国内教育与留学教育相结合。(2)影响:促进了中国军事近代化;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加重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负担,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新式军队和新式人才为革命党的反清斗争提供了力量。【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清政府开始尝试建立一支采用西式武器、西式训练的新式国家常备军”可知,清政府模仿和学习西方的军事制度;根据材料“清政府在中央设立‘练兵处’,作为主管全国新军编练和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可知,清政府在中央设机构统一规划;根据材料“练兵处奏准颁布新军《营制饷章》”“练兵处还先后制定和颁布《新定陆军学堂办法二十条》《陆军小学堂章程规则》等章程”可知,清政府制定统一的章程和标准;从制定的章程内容来看,此次改革内容全面、系统;根据材料“由中央和各省分别设立各类军事学堂,培养急需的新式军事人才……练兵处选派陆军留学生赴日学习……至1908年7月,派赴留日陆军留学生已不下一千人”可知,清末军制改革重视军事教育,国内教育与留学教育相结合。(2)影响:从近代化角度看,清末军事改革促进了中国军事近代化;改革中重视军事教育,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以及各级大小军官薪水和各弁目兵丁饷银及各骡马、军械的开支等等”和“留学经费由练兵处和各省各半筹措”可知,改革加重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负担,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末军事改革培养的新式军队和新式人才为革命党的反清斗争提供了力量。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艾威格描写了1914年要去参加战争的奥地利人的激动心情:“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之后,人们对1914年的战争到底了解些什么呢?他们根本就不了解战争,甚至几乎没有好好考虑过,他们只是通过学校的读物和博物馆里的绘画对其有些了解。神奇的骑兵穿着亮闪闪的军服发起进攻,致命的一枪总是直穿心脏,整个战争就如同一首强烈的胜利进行曲—我们会在圣诞节回家……’,1914年的一月新兵们高兴地向她们的母亲喊道,这些年轻人真的担心会错过这场可能是他们一生当中最奇妙、最令人感到兴奋的经历……那就是为什么他们会在载着他们驶向被屠宰境地的火车上还能尽情喊叫、高歌的原因。”——《昨日世界》,海尔姆特·里波格等译,1943年(1)根据材料,概括欧洲人对1914年战争的态度。(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人对1914年战争态度的原因。【答案】(1)态度:欧洲人对1914年战争充满狂热;并幻想1914年战争会很快结束。(2)原因:欧洲列强强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国家间的仇恨;欧洲各国都宣称他们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一战前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局面使得人们思想麻痹;人们对战争及其巨大灾难性缺乏真正了解;以往欧洲战争的短暂也使人们相信1914年战争会很快结束和年轻人的热情冲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欧洲人对于一战的态度,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欧洲人对1914年战争的态度,可以根据材料“神奇的骑兵穿琦亮闪闪的军服发起进攻,致命的一枪总是直穿心脏,整个战争就如同一首强烈的胜利进行曲——‘我们会在圣诞节回家……’”等信息归纳得出。(2)欧洲人对1914年战争态度的原因,应当联系教材所学,从一战爆发前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各国对战争的欺骗性宣传以及人们对战争的错误认识等方面来回答。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管仲(前723-前645年),齐桓公时出任齐相。他认为,要在诸侯争霸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必先争人”“圣王卑礼”以待天下之贤。他强调“选贤论材,而待之以法”,即通过立法规定人才标准和选择人才的程序。并提出“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管仲还提出“三选制度”,即乡长进贤、官长选贤、国君考察用贤的三级举贤制度。——摘编自王奕《管仲的人才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材料二晏婴(前578-前500年)对齐景公说:臣强而专,就是不忠,兄弟强而专,就是不悌,故“治天下若委裘,用贤委裘(指君主任贤举能)之实”。国之不祥有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苦此者。”其不免与孔子的贤人政治主张一样,其结果必然是“人存政举,人亡政废”。——摘编自张祥浩《晏子人才思想述评》(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管仲与晏子人才思想的异同。(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管仲与晏子的人才思想。【答案】(1)同:都重视人才,任人唯贤。(言之成理即可)异:管子强调依法选用人才;晏子强调人才品德。(言之成理即可)(2)简评:冲击了当时的世卿世禄制;二者的人才思想变化反映了齐国治国思想变化;促进了齐国的发展;为后世人才选拔提供借鉴。(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异同:同:依据材料一“必先争人”、“‘圣王卑礼’以待天下之贤”、“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材料二“治天下若委裘,用贤委裘(指君主任贤举能)之实”、“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可以得出都重视人才,任人唯贤。异:依据材料一“通过立法规定人才标准和选择人才的程序”可以得出管子强调依法选用人才;依据材料二“其不免与孔子的贤人政治主张一样,其结果必然是‘人存政举,人亡政废’”可以得出晏子强调人才品德。【小问2详解】简评:依据材料一“必先争人”、“‘圣王卑礼’以待天下之贤”、“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通过立法规定人才标准和选择人才的程序”、“乡长进贤、官长选贤、国君考察用贤的三级举贤制度”,材料二“治天下若委裘,用贤委裘(指君主任贤举能)之实”、“其不免与孔子的贤人政治主张一样,其结果必然是‘人存政举,人亡政废’”并结合所学可知,冲击了当时的世卿世禄制;二者的人才思想变化反映了齐国治国思想变化;促进了齐国的发展;为后世人才选拔提供借鉴。

高考模拟检测卷(二)试题历史一、选择题1.西周的有铭青铜器由周王室和王臣制作的占大多数,由诸侯国制作的为数甚少。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王室王臣的青铜器几乎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列国诸侯、卿大夫甚至卿大夫家臣铸造的器物。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形势的变动 B.礼乐制度的发展C.中央集权的式微 D.治铸技术的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西周由诸侯国制作的为数甚少……春秋战国时期,王室、王臣的青铜器几乎消失”,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代表着王权,西周时期王室强大,诸侯势力相对弱小,所以主要是王室王臣制作青铜器,但是到西周后期,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权力下移,列国诸侯、卿大夫甚至卿大夫家臣都可铸造青铜器,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礼乐制度,排除B项;先秦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技术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2.汉代察举中的明经科,是最重要的特科之一,即通晓经学。西汉时,不少人以明经为高官,如孔安国、贡禹等均以明经举为博士,韦贤、韦玄成父子以明经人仁先后官至丞相。这说明,汉代A.提倡经世致用成为时代主流 B.察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依据C.儒学对人才选拔的影响显著 D.思想活跃有助于官员选拔【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而明经科是汉代察举制中最重要的特科之一,有不少人以明经而成为高官,这体现了儒学对汉代人才选拔的重要影响,C项正确;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但材料没有体现经世致用成为时代主流,排除A项;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依据,而察举制以道德为选拔标准,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并不活跃,排除D项。故选C项。3.如表所示为宋代耕牛贸易摘录。据此可知,宋代时间摘录太宗时期(976—97年)贷陈、蔡州(河南地区)民钱。以便其买牛而耕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拨常平钱贷麟、府、丰州(与西夏边境地区的州府)曾经被西贼劫按耕牛的人户买牛高宗建炎二年(128年)拨五万贯贷淮东(江苏安徽地区)人户买牛A.官府推行抑商政策 B.农耕技术实现了突破C.小农经济得到维护 D.牛耕生产区域差异大【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显示,政府拨钱给农户买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小农经济得到了维护,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重农政策,排除A项;“实现了突破”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区域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4.吴仁敬等在《中国陶瓷史》中写道:“明人对于瓷业,无论在意匠上、形式上,其技术均渐臻至完成之顶点。而永乐以降,因波斯、阿拉伯艺术之东渐,与我国原有之艺术相融合,对瓷业上,更发生一种异样之精彩。”由此可知,当时A.朝贡贸易获得快速发展 B.中外文明交流较为活跃C.西学东渐之风颇为兴盛 D.中国陶瓷技术领先世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而永乐以降,因波斯、阿拉伯艺术之东渐,与我国原有之艺术相融合,对瓷业上,更发生一种异样之精彩”可知,明朝时期,随着中外文明交流的活跃,中国制瓷业出现了新的发展景象,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朝贡贸易,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体现了当时中外文明交流较为活跃,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比较,无得出中国陶瓷技术领先世界,排除D项。故选B项。5.1871年,王韬在初刊的(法国志略)中说:“欧洲各国法律……皆成于国会所定,故其为法以护人民权利为主,民权愈增而国家元气日愈充厚。上下之情通,君民之交固,国家有大事,千万人之心为一心。近世欧洲列国雄视宇内,职是之由。”由此可知,王韬A.主张改革现行政治 B.推崇西方立宪政体C.肯定西方司法制度 D.探究法国崛起缘由【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君民之交固,国家有大事,千万人之心为一心。近世欧洲列国雄视宇内,职是之由”可见王韬主张君主立宪政体,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王韬的观点,并不能说明改革现行政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肯定西方的司法制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各国强大的原因,不单指法国,排除D项。故选B项。6.张謇在创办大生纱厂时。为集资与股东约定了8%的官利(无论企业盈亏,每年必须兑现,带有传统高利贷的特征),从1895年筹建到1899年投产,共支付官利息金17000余两,占到纱厂开办总成本的58%.这反映了当时A.民族工业遭受封建盘剥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C.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D.官督商办模式备受欢迎【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从1895年筹建到1899年投产,共支付官利息金17000余两,占到纱厂开办总成本的58%”可见当时民族企业支付给官府的利息占比非常高,体现民族工业遭受封建盘剥,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排除B项;甲午战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但材料无体现,排除C项;这一时期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是官督商办,排除D项。故选A项。7.如表所示为《蒋介石日记》的部分内容(1940年9月15日)。由此可知,当时的蒋介石时间内容1940年9月15日“今日以共匪猖獗坐大,谋害党国,而且其凭借俄国外援,麻醉民众,消灭民族,其为害甚于倭寇,而绝非可以政治与道义感召也”“倭寇以我三年抗战乃知中国之不可屈服,则其心理与政策已经改变,而我抗战之目的已达,且倭寇孤立已无外援,故不患其再来侵略。即使来侵,以我之军力与西南基础尚在,亦有恃而无恐也”A.坚持持久抗敌,弘扬爱国精神 B.维护独裁统治,消极抗日C.借助国际力量,挑起国共纠纷 D.接受国共合作,共御外侮【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其为害甚于倭寇,而绝非可以政治与道义感召也”、“我抗战之目的已达,且倭寇孤立已无外援,故不患其再来侵略”等信息可知蒋介石认为共产党带来的危害要超过日本的侵略,由此说明蒋介石是要维护独裁统治,消极抗日,B项正确;蒋介石是在积极反共,消极抗日,AD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蒋介石并不是要挑起国共纠纷,排除C项。故选B项。8.在2004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60届会议上,中国第11次挫败西方一些国家的反华议案,在支持中国的28票中,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占26票,其中亚洲10国,非洲15国,拉美1国,其他两国是俄罗斯和乌克兰。这反映出当代中国A.多边外交取得重大成就 B.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密切C.打破了西方的外交孤立 D.被世界多数国家所认可【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在支持中国的28票中,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占26票”可知发展中国家与中国关系密切,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多边外交取得重大成就,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打破了西方的外交孤立,排除C项;“被世界多数国家所认可”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9.据统计,在克里斯提尼时代,雅典约有100个村社;到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的村社已增至近180个。村社划分的标准为地域而非宗族,氏族制度已经变成地区制度,“居民在政治上变为地区的简单的附属物”。这些变化反映了古代雅典A.氏族贵族的消亡 B.邦畿的有序扩张 C.民主政治的发展 D.居民结构的优化【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因此根据材料“村社划分的标准为地域而非宗族,氏族制度已经变成地区制度”可知反映的是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C项正确;氏族贵族并未消亡,排除A项;材料与城邦的扩张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居民结构的优化,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0.18世纪末,美洲大陆的种植园先后生产了大量销往欧洲的烟草、蔗糖、咖啡、棉花及其他商品,同时进口各类必需品,如谷物、鱼、布匹.枪炮及金属制品等。这反映了当时A.从事黑奴贸易获利丰厚 B.世界的联系得到加强C.殖民争霸斗争异常激烈 D.太平洋贸易规模巨大【答案】B【解析】【详解】“美洲先后生产了大量销往欧洲的烟草、蔗糖、咖啡、棉花及其他商品,同时进口各类必需品”,这说明美洲大陆与欧洲贸易规模扩大,反映出世界联系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美洲与欧洲之间的商品贸易,并非奴隶贸易,也不能说明殖民争霸斗争激烈,排除A、C两项;美洲与欧洲之间的是大西洋,排除D项。故选B项。11.如图为墨西哥画家里维拉创作于20世纪初的壁画《城市的鬼节》。这幅画描绘的是热闹的墨西哥鬼节,画面中带着墨西哥农夫宽檐帽的骷髅乐手在弹着吉他,许许多多的人在城市的街头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仪式,画面由以黑、白、蓝、褐为主调的传统色彩搭配。该作品A.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B.表达了对工业文明的反思C.体现了印象画派的特征 D.反映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墨西哥鬼节是墨西哥的传统节日。墨西哥画家里维拉创作于20世纪初的壁画《城市的鬼节》,描绘的是热闹的墨西哥鬼节,画面中带着墨西哥农夫宽檐帽的骷髅乐手在弹着吉他,许许多多的人在城市的街头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仪式,画面由以黑、白、蓝、褐为主调的传统色彩搭配,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对工业文明的反思,排除B项;作品体现的是现实主义画派的特征,排除C项;“反映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属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2.1979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成千上万住在市政建房和新市镇中的人们第一次投票支持我们,是因为他们想要有购买他们自己住房的机会。”随后英国进行了“政府向后撤”的公有住房私有化改革。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A.政府放弃了对经济的干预 B.经济繁荣助推福利制度完善C.凯恩斯主义丧失主导地位 D.恢复传统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政府向后撒”反映了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管控,而凯恩斯主义是加强对经济的干预,C项正确;“放弃了”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经济繁荣,排除B项;“恢复传统自由主义”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与八卦等理论。从文化整体观的角度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注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和谐,带有某种类似经验性、直觉性、模糊性的特质。从历史趋向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贯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的方向发展,注重个人修养,形成了以追求自身强健和延年益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提倡“胜固可喜,败亦无忧”,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逐渐减弱。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以西方哲学为基础,在重外在、重分析、重与大自然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注重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现代医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就历史发展趋势而言,西方传统竞技体育始终向着竟争性、惊险性、健美性等方面发展。在价值追求方面,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强调更高、更快、更强,忽视了竞争中的道德教育,提倡竞争,超过对手。——摘编自陶晓雯《试论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材料二中世纪西欧的社会变迁削弱了竞技体育与宗教、教育、娱乐等依附载体之间的诸多联系,竞技体育形态在人文思潮的浸润下呈现出了近代完整形态一独立性。一方面,西方竞技体育对其他事物的依附性减弱;另一方面,其运动方式逐渐丰富。在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古罗马体育被重新发现,学界谓之找到了“现代体育的开端”。在西欧文明“脱胎变骨”的同时,西方竞技体育的文化影响力从区域化的地中海文明向外辐射整个欧洲大陆,而竞技体育的形态特征也从区域化转为地域化。具体表现为:运动形态独立性的呈现;观念形态规范性强化;组织形态专门性显现。——摘编自刘为坤《论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形态之嬗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和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不同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竞技体育向近代化转型的背景及影响。(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知识,谈谈中西体育文化对你的启示。【答案】(1)不同点:中国传统体育以“天人合一”等思想为理论基础,西方传统体育以西方人文主义哲学为基础;中国传统体育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传统体育注重科学知识在体育中的运用;中国传统体育朝着增强礼仪、表演性的方向发展,西方传统体育始终重视竞技性;中国传统体育重视将体育和个人道德修养相结合,西方传统体育更强调竞争结果;中国传统体育重参与、轻结果,西方传统体育提倡对胜利的追求。(答出四组不同点即可)(2)背景: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古罗马竞技体育文化的发掘;人文主义的发展;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提高;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影响:催生了近现代西欧体育产业;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规则意识;加强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交流;客观上推动了运动科学及医学的发展;西方竞技体育对结果的强调,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狭隘民族主义思想。(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3)启示:体育可以成为不同国家文明交往的桥梁,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美乒乓外交;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可以折射出其综合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参与并主办各类世界级体育赛事,折射出其综合国力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为人们从事体育锻炼提供了坚强的物质保障。(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详解】(1)不同点:依据材料“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于天人合一、開阳、五行与八卦等理论。”、“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以西方哲学为基础”,得出中国传统体育以“天人合一”等思想为理论基础,西方传统体育以西方人文主义哲学为基础;依据材料“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注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和谐”、“注重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现代医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得出中国传统体育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传统体育注重科学知识在体育中的运用;依据材料“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贯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的方向发展”、“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强调更高、更快、更强,忽视了竞争中的道德教育,提倡竞争,超过对手”,得出中国传统体育朝着增强礼仪、表演性的方向发展,西方传统体育始终重视竞技性;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国传统体育重视将体育和个人道德修养相结合,西方传统体育更强调竞争结果;中国传统体育重参与、轻结果,西方传统体育提倡对胜利的追求。(2)背景:依据材料“竞技体育形态在人文思潮的浸润下呈现出了近代完整形态一独立性。”,得出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古罗马竞技体育文化的发掘;人文主义的发展;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西方竞技体育的文化影响力从区域化的地中海文明向外辐射整个欧洲大陆,而竞技体育的形态特征也从区域化转为地域化”,得出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提高;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催生了近现代西欧体育产业;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规则意识;加强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交流;客观上推动了运动科学及医学的发展;西方竞技体育对结果的强调,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狭隘民族主义思想。(3)启示: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体育可以成为不同国家文明交往的桥梁,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美乒乓外交;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可以折射出其综合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参与并主办各类世界级体育赛事,折射出其综合国力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为人们从事体育锻炼提供了坚强的物质保障。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美国、中国历年GDP(国内生产总值)一览表(单位:亿美元)1951年1958年1962年1966年1969年1976年1992年2001年2018年美国380446725856787898461825363377101280204940中国3285294657567841516488013248134073——摘编自世界经济信息网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任选一个时期(由表中任何两个相邻或者不相邻的时间点作为起止),概括比较这一时期美国和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答案】示例一:时期:1954~1958年。趋势:中美两国经济都发展较快。阐释:二战后,美国采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自由资本主义模式导致的盲目竞争的弊端,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我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使中国经济发展加快。综上所述,这一时期中美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表明:经济体制适时调整、政策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示例二:时期:1992~2001年。趋势:美国经济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发展速度超过美国。阐释:美国克林顿政府执政时期,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大力发展信息经济,加强经济外交,实行以开拓国外市场为核心的贸易政策,扩大出口,利用两极格局解体的时机扩大海外实力和国际影响。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改革目标,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扩大对外开放和中外经济交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长期稳定;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科技条件和人才资源。这一时期,美国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各自的国际地位,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综上所述,这一时期中美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表明:经济体制适时调整、政策创新和经济全球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小论文形式的考试题,首先按题干要求选择两个时间段得出趋势,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如选择1954-1958年,可得出两国经济都发展较快;如选择1958-1962年,可知趋势是美国发展迅速,而中国出现负增长的趋势,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或选择其他时间段进行分析。下面就选择““1954-1958年”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美国在二战经济模式是改变是主要原因之一;中国国家独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要原因。示例如下:趋势:中美两国经济均快速发展发展。原因:二战后,美国采取国家国有经济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自由资本主义模式导致的盲目自由竞争的弊端,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恢复经济的基础上,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使中国经济发展较快。其它答案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鄂豫边区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中的一个重要战略区,也是我党在中原地区抗日的前哨,被敌人长期分割,在敌、顽、我尖锐复杂的斗争环境中逐步成长壮大。鄂豫边区的发展壮大有很多因素,整风运动的有效开展是重要因素之一。1942年4月,鄂豫边区党委成立了边区党委整风学习总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李先念等6位同志组成,负责领导边区党政机关和部队的整风运动。鄂豫边区整风运动可以分为初期整风和全面整风两个时期。由于当时边区特殊的斗争环境,初期整风以文件学习为主。随着边区环境的改善,领导人也逐渐开展了全面整风,制订了详细的整风计划、步骤、办法,并认真执行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许多干部在整风中深刻认识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重要性,初步学会了分析、综合的能力,知道了观察研究解决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变动和矛盾中来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摘编自陈建成《鄂豫边区整风运动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概括鄂豫边区整风运动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鄂豫边区整风运动的意义。【答案】(1)特点:具有阶段性;效果显著;切合实际。(2)意义:推动了鄂豫边区的发展壮大;促进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边区的传播;提高了广大干部的素质;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条件。【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鄂豫边区整风运动可以分为初期整风和全面整风两个时期”得出具有阶段性;根据“制订了详细的整风计划、步骤、办法,并认真执行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出效果显著;根据“许多干部在整风中深刻认识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重要性,初步学会了分析、综合的能力,知道了观察研究解决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变动和矛盾中来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得出切合实际。(2)意义根据“在敌、顽、我尖锐复杂的斗争环境中逐步成长壮大。鄂豫边区的发展壮大有很多因素,整风运动的有效开展是重要因素之一”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通过整风运动推动了鄂豫边区的发展壮大;促进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边区的传播;提高了广大干部的素质;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条件。16.材料1956年,英国伙同法国、以色列侵略埃及,企图延续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但遭到惨重失败。这场战争使英国人认识到,英帝国已彻底衰落了,不应该再用传统的军事力量来维持自己的地位。当时的英国保守党政府却没有吸取战败的教训,反而与美国一起,大力发展核武器,与苏联对峙。整个世界陷入了白热化的冷战之中,反战和平运动开始酝酿。1954年,氢弹爆破成功,哲学家罗素意识到核武器将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发表了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号召全世界用和平手段解决任何争执。一时间,反战和平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958年年底,全英国以核裁军为目的的组织超过200个,到1960年,全英国和平组织已有近500个。许多当时建立的民间反战和平组织迄今还存在,成为反战的核心力量。1968年,美、苏、英三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极力敦促无核国家达成《核不扩散条约》。——摘编自吕丽塔《英反战运动改变冷战局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反战运动兴起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反战运动的侧重点及积极影响。【答案】(1)背景:二战后冷战格局的出现;英国侵略埃及失败;英国实力相对衰落: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发表;英国保守党政府发展核武器;英国政党之间斗争激烈。(答出四点即可)(2)侧重点:核裁军。积极影响:在国际社会上制造了巨大的反战舆论声势.掀起了反战高潮:客观上推动了大国进行核裁军,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解】背景:根据材料“英国伙同法国、以色列侵略埃及,企图延续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但遭到惨重失败”可知,英国侵略埃及失败;根据材料“英帝国已彻底衰落了,不应该再用传统的军事力量来维持自己的地位”可知,英帝国已彻底衰落了,不应该再用传统的军事力量来维持自己的地位;根据材料“发表了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可知,《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发表;根据材料“当时的英国保守党政府却没有吸取战败的教训,反而与美国一起,大力发展核武器”可知,英国保守党政府发展核武器;结合当时的整体背景可知,二战后冷战格局的出现;结合当时英国的国情来看,英国政党之间斗争激烈。【小问2详解】侧重点:根据材料“1958年年底,全英国以核裁军为目的的组织超过200个”可知,核裁军。积极影响:根据材料“许多当时建立的民间反战和平组织迄今还存在,成为反战的核心力量”“美、苏、英三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极力敦促无核国家达成《核不扩散条约》”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在国际社会上制造巨大的反战舆论声势、掀起反战高潮、客观上推动大国进行核裁军、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等角度进行分析。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范蠡(公元前536年一公元前448年)去越如(入)齐之后,主要从事经商活动,他把自己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用于商战谋略中,故所谋必成。范蠡主张商品“务完物",质高货真,不可“居贵”,“逐什一之利”即可,"财币欲其行如流水”,要“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故“致背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史记越世家正义》盛赞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数与贫交疏昆弟”。——摘编自侯同江、韩立祥《商圣范蠡评传》(1)根据材料,归纳范蠡的经商理念。(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蠡经商得以成功的有利因素。【答案】(1)经商理念:诚信经营,薄利多销;要使商品和货币流通周转起来;经商的预见性(或注重未雨绸缪)。(2)因素:春秋战国之交商业环境宽松;铁器、牛耕的使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范蠡的经商理念和商业精神先进;齐地良好的经商氛围和交通条件;乐善好施赢得亲友支持。【解析】【详解】(1)经商理念:依据材料“质高货真,不可居贵,逐什一之利即可,‘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得出诚信经营,薄利多销;依据材料“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得出要使商品和货币流通周转起来;依据材料“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得出经商的预见性。

(2)有利因素: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之交商业环境宽松;铁器、牛耕的使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范蠡的经商理念和商业精神先进;齐地良好的经商氛围和交通条件;乐善好施赢得亲友支持。

高考模拟检测卷(三)试题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公东征后,将殷都旧地封给康叔,建立卫国。周公反复告诫他,要实行文王“明德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在“商政”的基础上,加强周法的统治。这些措施()A.践行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B.体现了华夷观的形成发展C.构建了众星拱月的格局 D.促进了商民对西周的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周公要求康叔明德慎罚,在“商政”的基础上,加强周法的统治,这样有助于取得殷商遗民的认同,D项正确;当时儒家尚未产生,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商民不属于少数民族,排除B项;众星拱月指的是分封制本身的作用,但是材料强调的是对殷商故地的统治策略,排除C项。故选D项。2.对比下面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地图的变化,这一变化A.缘于北方农业耕作技术退步 B.反映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C.说明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 D.体现南方游牧经济发展迅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从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南移,北方很多耕地变成了牧区,主要是由于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南下,北方政局动荡,农耕经济遭到破坏,游牧区扩大,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大量北民南迁,推动了南方农耕经济的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可见政局变化影响了中国的经济格局,C项正确;题干所给图片信息不能反映当时的北方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情况,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是在唐中后期,排除B项;农牧分界线南移并不能体现“南方游牧经济发展迅速”,排除D项。故选C项。3.唐太宗年间,上层社会开始流行女扮男装。有学者认为这与唐朝统治者具有少数民族血统有关。也有学者指出,隋和唐初的统治阶层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进而提出这一现象是粟特人随着唐朝开拓疆域大批入境所致。这反映了A.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解释 B.史观不同引发学术争论C.研究旨在突破前人观点 D.史实拓展推动史论深化【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对唐朝上层社会开始流行女扮男装的现象,有学者只是简单理解为与唐朝统治者具有少数民族血统有关。有学者认为隋和唐初的统治阶层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进而提出这一现象是粟特人随着唐朝开拓疆域大批入境所致,这是对前一观点的发展,这反映了史实拓展推动史论深化,D项正确;材料没有明确这些学者所处的时代,不能体现“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解释”,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史实拓展推动史论深化,没有体现出“史观不同引发学术争论”,排除B项;史学研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突破前人观点”,排除C项。故选D项。4.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以苏汉臣为代表的宫廷画师们创作了大量象征多子多福、人寿年丰的婴戏题材作品。但据学者考证,这与当时民间社会普遍流行“计产育子”等自觉控制人口数量的习俗又有所矛盾。据此可知,宋代宫廷婴戏题材画A.反映出宋代经济的繁盛 B.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C.表达了民众的心理需求 D.蕴含一定的教化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宫廷画师们创作了大量象征多子多福、人寿年丰的婴戏题材作品,与当时民间社会普遍流行“计产育子”等自觉控制人口数量的习俗又有所矛盾,说明宋代宫廷婴戏题材画意在倡导民众生产和生育,蕴含着一定的教化作用,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宫廷婴戏题材画蕴含一定的教化作用,没有体现宋代经济的繁盛,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宫廷婴戏题材画蕴含一定的教化作用,没有体现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表达的是统治者的意图,而不是民众的心理需求,排除C项。故选D项。5.清朝在边疆地区实行朝觐制度。其中蒙、藏、维等边疆民族上层逢年过节赴京觐见皇帝的制度称“年班”;朝廷邀请边疆民族上层至木兰行围狩猎,并于避暑山庄赐宴的制度称“围班”。这一制度的实施A.意在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B.体现出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C.有利于巩固国家大一统局面 D.保证了边疆地区的政局稳定【答案】C【解析】【详解】“年班”制度和“围班”制度加强了少数民族上层和中央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巩固国家大一统局面,C项正确;这些政治制度首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而非促进民族文化交流,排除A项;因地制宜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这些举措有助于边疆地区稳定,但是“保证了’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6.由于轮船招商局等企业的股票购买者大都得到了丰厚的股息回报,19世纪80年代初,人们把购买股票作为一种理想的投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大量资金纷纷投向上海股票市场,各种中外股票大量发行。这说明。A.列强操纵近代中国经济 B.近代金融市场趋于成熟C.洋务运动进入深化阶段 D.新型经营形式得以发展【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起到了诱护作用,而洋务运动出现的股份公司等新的经营形式也影响到了整个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说明洋务运动使新型经营形式得以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不能体现列强对中国近代经济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中的内容并未体现金融市场趋于成熟,只是作为新兴经济的产物,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洋务运动的深化阶段,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7.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A.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D.民国时期重视平等和法制意识的培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可知民国时期课本强调法律平等,以此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平等观念和意识,D项正确;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是民主共和,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课本内容,无法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根本”用词不当,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8.林伯渠在陕甘宁边区第一次政府工作报告里曾说:“候选名单公布以后,每个乡村都热烈地参加讨论,有的批评某人对革命不积极,某人曾经反对过革命,某人曾经贪污过,某人曾经是流氓,某人曾吸食鸦片,等等;有的选民则公开涂掉其名字。”这说明A.“三三制”原则得到落实 B.革命根据地初步试行村民自治C.国民革命推动了农民运动 D.革命政权的民主建设成效显著【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候选名单公布以后,人民关注程度很高,被选举人很多不良现象被检举揭发,可谓“成效显著”,D项正确;“三三制”原则应体现在民主政府中民主党派、党外人士在政府中担任相应比例的公职,材料讲的是一般选民,没有特别体现民主党派、党外人士,排除A项;村民自治应体现村民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材料只体现了选举层面,未述及“治”的层面,排除B项;据“陕甘宁边区”可以判断当时是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对世界局势认知的不断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战争的危险性是一直存在的,世界大战的危险已经迫在眉睫,并在国内做好早打、大打及打核战争的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世界战争不可避免”,但不是“迫在眉睫”,有可能争取延缓战争的爆发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个主题这种变化A.随着国际格局的剧变而变化 B.受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影响较大C.是中美关系改善的根本原因 D.推动了第三世界的不结盟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领导人对世界局势认知的不断变化”可知,冷战时期,受国际局势影响,以及党的工作重心强调阶级斗争,所以预言战争爆发的危机。改革开放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对国际局势的判断也随之发生变化,B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国际格局对认知有影响,但并非国际格局的剧变,排除A项;中美关系改善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第三世界的不结盟运动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10.从13世纪起,西欧许多国家的劳役和实物地租逐渐被货币地租取代,英国的货币地租甚至占了支配地位。反映市民利益的世俗文化逐渐发展,唯名论哲学和罗马法开始复兴。这些现象反映了A.西欧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B.中世纪货币地租的发展C.农村的自然经济的瓦解 D.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欧许多国家的劳役和实物地租逐渐被货币地租取代,英国的货币地租甚至占了支配地位”可知,西欧的庄园开始解体,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城市发展,A项正确;B项是材料现象,设问强调现象反映的本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村的自然经济的瓦解,排除C项;材料强调西欧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没有涉及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11.下图是1533年德国画家小汉斯·荷尔拜因创作的绘画作品,画中人物是法国驻英国大使丁工特维尔和他的朋友法国拉沃尔地区主教塞尔维,两人身后的架子上摆放着天体仪、地球仪、数学书、新教赞美诗等物品。这一作品反映出

A.新教思想得到了欧洲各国的普遍支持 B.西欧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C.浪漫主义绘画追求对生活细节的描绘 D.启蒙运动促进了科技进步【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画作对人物的刻画真实自然,栩栩如生,画中主人展示的物品主要是天文、数学、新教用品,因此该作品体现了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欧洲各国对新教普遍持支持态度,排除A项;浪漫主义绘画出现在19世纪前期,排除C项;启蒙运动开始于17世纪的欧洲,排除D项。故选B项。12.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末,饮茶已经非常普及,上层贵族优雅地啜吸着盛在弓形陶瓷茶杯里的上等春茶,而下层普通民众喝着盛在有缺口的陶土杯子里的劣质红茶,尽管茶叶有贵贱之别,但其流行程度不分伯仲。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社会阶级差别的日益淡化 B.中国茶叶完全占有英国市场C.社会贫富差距的逐渐缩小 D.工业革命及世界市场的扩大【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可得出,茶从奢侈品变成了日常可见的商品,这主要是受世界市场联系加强的影响,更多的茶叶输入到欧洲,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阶级差别淡化,也不能体现差距缩小,排除AC项;B项太绝对,排除B项。故选D项。13.英国殖民者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滥砍滥伐后,终于认识到“过去六十年的愚蠢错误和漫不经心所酿成的恶果”,于19世纪中后期在印度各地设置了以保护森林、获得税收为主要目标的森林管理机构。这一转变()A.有利于印度收回部分经济主权 B.旨在尽可能的维护经济侵略成果C.表明英国放松了对印度的侵略 D.预示着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答案】B【解析】【详解】英国殖民这在印度各地设置了以保护森林、获得税收为主要目标的森林管理机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延续对印度的殖民侵略,维护现有的经济侵略成果,B项正确;英国设立的机构依然是殖民机构,并不会导致印度收回经济主权,排除A项;这一时期英国对印度的侵略并未放松,排除C项;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后就到来了,排除D项。故选B项。14.十月革命后,列宁主持制定了原有工业区及乌拉尔、西伯利亚等新工业区的建设计划。至1937年,苏联主要工业区生产指数如图所示:(1913年指数=1)由此推知,列宁主持制定上述计划的目的是()A.优化国家经济布局 B.应对德国法西斯战争威胁C.建立完整工业体系 D.完成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后,列宁主持制定了原有工业区及乌拉尔、西伯利亚等新工业区的建设计划。原有工业区位于苏联西部,而乌拉尔、西伯利亚等新工业区位于苏联中部和东部,这种规划有利于优化国家经济布局。在此基础上,经过斯大林时期的前两个五年计划的工业建设,到1937年,苏联主要工业区生产指数大幅度提高,说明列宁主持制定上述计划的目的是优化国家经济布局,A项正确;列宁主持制定材料中的计划时,德国法西斯尚未形成,排除B项;苏联完整的工业体系建立于斯大林时期,排除C项;列宁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这与题意不符,且列宁的直接过渡没有成功,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5.下图反映出这一时期A.经合组织国家对社会治理的关注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规模渐趋膨胀C.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发展迅猛 D.发达国家更注重发展混合经济【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可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要国家公共社会开支占GDP百分比始终都在上升,这表明经合组织国家对社会治理方面给予了高度的关注,A项正确;图示无法体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规模渐趋膨胀,排除B项;材料考查公共社会开支发展状况,而非经济区域集团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混合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55分。其中第16题15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把古代中国与中亚、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来中国学者对此历史概念做了如下解释:丝绸之路:以古代中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中国西运的货物以丝绸制品影响最大,故得名。通过丝绸之路,古代亚欧国家和人民互通有无,友好往来。材料二3世纪、中国书籍传到日本。《旧唐书》记载“开元初又遗使来朝”,“所得锡赉(指钱币)”则“尽市文籍”。遣唐使的使命不尽相同,但购书一直是其主要任务。随着宋明之际民间贸易往来的增加,大量中文图书输往日本。(1)有学者发现,在史料中几乎没有找到遣唐使大量进口丝绸的记录,主张将唐代中国与日本等东亚国家之间的交通道路另行命名。请你依据材料二为此交通道路拟一个名称,并参照材料一进行解释。材料三人类文明交流的部分史料区域时间史料非洲前13世纪埃及雕刻中出现赫梯战车形象欧洲前5—前1世纪塞浦路斯、撒丁岛和马赛出现许多用腓尼基字母书写的碑文亚洲1世纪《汉书·地理志》关于“殷道衰,箕子去朝鲜建国,教其民以田蚕织作”的记载亚洲646年日本颁布《改新之诏》,全面学习“法式备定”的唐代制度亚洲771年阿拉伯天文学著作《信德欣德》运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美洲15世纪哥伦布给国王的信中提到“携带有种马、母马、骡子和其他的禽类、大麦和各种果树等”运往美洲欧洲1750年普鲁士政府法令规定“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物。”亚洲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践行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原则(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文明的交流与进步”为主题,任选三个角度,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答案】(1)书籍之路;以古代中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往东经陆路到朝鲜半岛或由海路到日本的通道。因中国东输的物品以书籍影响最大,故得名。通过书籍之路,中国古代的先进文化东传并深刻影响东亚国家,东亚各国的文化也传入中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2)文明交流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经济交流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原产美洲马铃薯从美洲传到欧洲并进一步传到世界各地,丰富了饮食种类,改变了饮食结构,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商周时期,中国养蚕缫丝技术传到朝鲜,有利于朝鲜丝织技术进步。文化交流促进文明进步。字母文字传到东西方,推动文化发展与交流。阿拉伯人将印度人发明的数字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了科学文化进步。制度交流推动政治文明的进步。日本学习唐制,开展大化改新,走上封建道路;南京临时政府学习西方民主制度,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进政治近代化。文明交流的方式多元,内容丰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推动人类共同进步。【解析】【详解】(1)名称:根据材料可知,东亚地区交流的主要是图书,因此命名为书籍之路。解释:根据材料一可知,解释内容包含路径、主要内容和影响,因此具体解释如下:以古代中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往东经陆路到朝鲜半岛或由海路到日本的通道。因中国东输的物品以书籍影响最大,故得名。通过书籍之路,中国古代的先进文化东传并深刻影响东亚国家,东亚各国的文化也传入中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2)根据材料中所涉及的文明交流的内容,可得出文明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