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历史必考题模拟含解析_第1页
2024中考历史必考题模拟含解析_第2页
2024中考历史必考题模拟含解析_第3页
2024中考历史必考题模拟含解析_第4页
2024中考历史必考题模拟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页/共14页中考模拟检测卷(一)试题历史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指出:“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能够支撑这一论述的是A.西周的分封制 B.秦国的商鞅变法C.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D.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符合“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B项正确;西周的分封制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汉武帝解决地方割据的措施,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经济上实行均田制,不符合“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排除D项。故选B项。2.著名学者余英时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这一制度是()A.分封制 B.郡县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符合材料中的说法,D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是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属于地方政治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察举制是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标准是孝廉,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乾隆五年(1740年)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出现此“要求”的原因是A.国力增强 B.经济发展 C.人口激增 D.开垦荒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乾隆五年(1740年)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于1791年宣布”固定丁口,永不加税”的养民政策加上雍正推行“摊丁入亩”,二者等于逐步取消人头税,并将其并入土地税,乾隆六年,经过清朝初期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全国人口再次突破一亿,而到了乾隆五十七年,人口竟然已经突破了三亿,乾隆时期的人口激增使得粮食减少,人民生计出现问题,所以出现了开垦减税等的“要求”,所以C符合题意;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是因为人民生计出现问题,所以出现了开垦减税等的“要求”,所以“国力增强”不满足要求,所以A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是因为人民生计出现问题,所以出现了开垦减税等的“要求”,所以“经济发展”不满足要求,所以B不符合题意;人口激增是出现了开垦减税等的“要求”的原因,开垦荒地不是原因,所以D不符合题意。4.史学家陈旭麓认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每一步都伴随着新旧之争。”每一步的“新旧之争”产生的共同影响是A.加深了民族危机B.改变了社会性质C.推动了近代化进程D.促进了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每一步都伴随着新旧之争。”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是学习西方的第一步,“中体西用”指的是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技术的运动,是近代化的开端,由此可知,题干描述的内容的共同影响是推动了近代化进程,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5.据统计,1927年11月后,中共中央各类文献中频繁出现""割据"一词,如"暴动割据"农民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地带""割据区域"等。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A.固守原有革命道路 B.被迫实行战略转移C.反思城市中心道路 D.主张工人阶级暴动【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的“暴动割据”“农民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地带”“割据区域”,我们可以看出中共中央认为不一定要在全国同时进行大规模革命可以在某一地区先取得成功,说明对革命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开始反思城市中心道路,而且认为可以在农村建立根据地,C项正确;材料说明对革命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开始反思城市中心道路,而且认为可以在农村建立根据地,没有固守原有革命道路,排除A项;被迫实行战略转移是长征,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主张工人阶级暴动”,排除D项。故选C项。6.有学者评价:“邓小平开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他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努力从经济上改造这个国家。”“全新的道路”指的是()A.农村包围城市 B.推行计划经济 C.实行改革开放 D.坚持一国两制【答案】C【解析】【详解】由题干中的“他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努力从经济上改造这个国家”,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所以C项符合题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当时推行市场经济,而不是计划经济,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7.“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郁窄的一隅,生活着五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材料反映的是A.阿拉伯文明 B.古罗马文明 C.法兰克文明 D.古希腊文明【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地形多山,易形成小国寡民的社会,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所以工商业发达,较早产生民主思想。古希腊雅典的城邦民主政治开创了西方现代民主制度的先河。因此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的是古希腊文明。D项正确;阿拉伯文明起源和发展一直在西亚,排除A项;古罗马文明,起源于意大利中部台伯河入海处,排除B项;法兰克文明与法兰克王国相关,排除C项。故选D项。8.有人说∶"(西欧)在一个庞大的封建农村社会旁边,站起来了一个弱小的市民社会,这个社会虽然弱小,却充满了生机,它是在封建社会的主流体制之外不断发展的,形成了新的价值标准,创造了新的文化。"这段话主要描述()A.城市的复兴和自治 B.庄园的经济和地位C.帝国的分裂和衰亡 D.大学的兴起和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站起来了一个弱小的市民社会”可知,这里的“市民社会”指的是城市。根据材料“这个社会虽然弱小,却充满了生机,它是在封建社会的主流体制之外不断发展的,形成了新的价值标准,创造了新的文化”可知,这反映的是城市的复兴和自治,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庄园,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帝国的分裂,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大学,排除D项。故选A项。9.有学者认为,1688年的“光荣革命”没有流血,过程不像一场革命,结果却是地地道道的革命,更完成了1640年以来未完成的历史任务。材料中的“历史任务”指的是A.废除君主制度 B.永久避免内战C.制止强行征税 D.终结个人专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688年的“光荣革命”没有流血,过程不像一场革命,结果却是地地道道的革命,更完成了1640年以来未完成的历史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后英国通过《权利法案》,限制了君权,确立了“王在法下”和“王在议会”的原则,从而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起了君主立宪政体,D项正确;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保留了君主制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永久避免内战,排除B项;制止强行征税只是其表面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0.苏联某一时期,富农占全体农民的3.3%,中农占61.1%,贫雇农占35.6%。工业中,私营企业包括小工业和手工业占整个工业生产的23.9%。在批发商业中,私人资本占全部交易额的1/4,但在零售商业方面,则是私人店铺占统治地位。上述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新经济体制改革【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富农占全体农民的3.3%,中农占61.1%,贫雇农占35.6%”“工业中,私营企业包括小工业和手工业占整个工业生产的23.9%”等信息可得出当时苏联富农、私营企业、私人资本、私人店铺等都有存在,因此可以判断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允许部分中小企业交给私人资本家来经营,承认商品流通和商品买卖,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否认商品流通和商品买卖,将全部企业实行国有化等,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斯大林时期推行的农业集体化政策将个体农业经济改造成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因此不存在富农等阶层,此外斯大林体制也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除C项;新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11.长沙市灵官渡又名朱张渡口,该名称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宋代两位理学大师朱熹、张拭,他们在"朱张会讲"时经常在此渡口乘船往来,众多学子求学问道也多经过这个渡口,遂成一时之盛。追根溯源,下列哪位湖湘思想家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A.屈原 B.胡安国 C.周敦颐 D.欧阳玄【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敦颐是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他是理学鼻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他最先举起了新儒学的大旗,为新儒学在思想文化、哲学政治领域开疆辟土、攻城略地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C项正确;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排除A项;胡安国,学者称武夷先生,后世称胡文定公,建宁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学者,胡安国把史学引入理学,为南宋儒学的建设引入新的思想内容与方法,排除B项;欧阳玄以史学成就最为突出,同时也以诗文闻名天下,排除D项。故选C项。12.近年来,讲好红色板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已经悄然成为一种风尚。下列红色故事主题与长沙相关的是()A.蔡锷--再造民国第一人 B.刘少奇-人民公仆C.彭德怀--横刀立马大将军 D.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刘少奇为湖南省长沙市人,在抗日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设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被称为人民公仆,B选项正确;蔡锷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辛亥革命时期他在云南领导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1915年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政体的护国战争。被孙中山称为再造民国第一人,排除A项;彭德怀为湖南湘潭市人,在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多次打败日军,在长征路上被毛泽东称赞为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排除C项;贺龙生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的一个家庭,20岁的贺龙在家乡组织了20多名农民拉起队伍,向别人借了两把菜刀,带着组织起来的农民趁夜色闯入盐局砍死队长缴获了步枪,这个故事为两把菜刀闹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道小题,13题10分,14题14分,15题14分,16题14分,共52分)13.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大一统"情怀己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吐一秦朝疆域图图二西汉疆域图图三清朝前期疆域图

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郑成功(1)据材料一,图二与图一相比,我国疆域出现的最大变化是什么?图三与图二相比,我国疆域在西南地区出现的主要变化是什么?图三的这种变化最早发生于哪一朝代?(2)材料二中,"贵国"是指哪一国?"余既来索"成功之后,清朝为加强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采取了什么措施?【答案】(1)图二与图一相比:疆域面积在西北方向大大增加或疆域向西北扩张或西域(今新疆地区)并入西汉版图。图三与图二相比:青藏高原(西藏、青海)归于中央管辖;变化最早发生的朝代:元朝。(2)贵国:荷兰;措施: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图一、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与图一相比,我国疆域面积在西北方向大大增加,疆域向西北扩张或西域(今新疆地区)并入西汉版图;根据材料一图二、图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三与图二相比,青藏高原(西藏、青海)归于中央管辖;根据材料一图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三的这种变化最早发生于元朝。【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贵国”是指荷兰。明朝弄掉,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14.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1926年,前香港总督全文泰在其题为《香港之将来》的演讲词中强调"香港是英国在华的宝贵财产",认定香港的前途取决于英国的海空军事实力。他建议英国政府应趁国民党政府"纷扰无能"之机,"使中国能够很光荣地同意永远割让新界(香港的一部分)与英国。"——据《一份殖民主义者的自供状》(中国第二历1史档案馆)材料二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谈到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时也承认∶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英国在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英国不情愿而又不得不做的。——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材料三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曾说∶他在"这一周改变了世界"。毛泽东听到后,也说了一句∶"是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么?我看还是世界改变了他。"(1)请你用史实说明香港问题的最初由来。从材料一至材料二,英国对香港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指出英国态度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是"尼克松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论证充分。)【答案】(1)史实: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转变:从坚决占有香港、不肯归还中国到不情愿又不得不归还给中国;(意思相近即可,要体现变化)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2)本大题采用分层赋分层次1:从材料中提取明确的观点。层次2:有明确的观点,提供了1例以上相关史实,且小论文结构完整。层次3:在层次2的基础上运用了2例以上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层次4:在层次2的基础上运用了2例以上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表述简洁,逻辑严密。示例1:我认为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中国角度:20世纪70年代,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先后爆炸成功,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长期敌视孤立遏制中国的政策归于失败;这一时期,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在中国北部陈兵百万,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美国角度:20世纪60年代,美国深陷越战泥潭;70年代遭遇经济危机,经济发展陷于停滞,经济地位相对下降。同时期苏联军事实力大大增强,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世界角度: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不结盟运动影响力日趋扩大;西欧、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与美国竞争激烈,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从以上三个角度任选两个角度,运用史实并加以论述)正是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尼克松访华冲破意识形态的束缚,主动缓和与中国的关系,企图利用中国去平衡苏联势力。示例2:我认为是“尼克松改变了世界”。对美国:尼克松通过访华,使中美结束了长期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并最终建交;也改善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不利地位;对中国: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以及众多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对世界:中美关系的改善,结束两国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有利于缓和亚太地区和世界的紧张局势;(从以上三个角度任选两个角度,运用史实并加以论述)由此可见,大国关系的和平稳定有助于地区和平。尼克松访华之旅不仅改变了中美两国,而且改变了整个世界。【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投降,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根据材料“香港是英国在华的宝贵财产”“英国在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英国不情愿而又不得不做的”可知,英国对香港问题的态度史实: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转变:从坚决占有香港、不肯归还中国到不情愿又不得不归还给中国。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这是一道论述题目。首先亮明观点,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论述。需要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论证充分。例如:我认为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亮明了观点。论述可以从三个角度。中国角度、美国角度、世界角度。

15.农作物种类的不断丰富和交流见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因为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二1861年,棉纺织业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业,为欧洲商人带来巨大财富,也使美国因棉花出口而跃入世界经济的中心舞台,但是,美国南方棉花种植独特的经济体制与北方工业化和刚刚出现的自由劳动相冲突,给这个新生国家带来危机。以至英国商人担忧,全球棉花市场的最大原料供应链可能被切断。——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材料三随着欧洲和美国棉花制造业的衰退,棉花帝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商人,(它们)是从全球采购其品牌商品并向全球消费者销售的大型公司。——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1)根据材料一指出,"哥伦布交换"与早先的物种交流有什么不同?结合所学回答"欧洲航海探险"对欧洲社会转型具有怎样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欧洲棉纺织业在生产组织形式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近代清政府开展了一场"自强"运动,"仿效西法",其中"心忧天下,好为人先"的湖南人在纺织业领域也曾引领潮流,请举一例说明?(3)材料三反映了当今世界怎样的发展趋势?以具体史实说明21世纪初的中国是如何顺应这一趋势的?【答案】(1)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为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资本原始积累、开拓世界市场;(2)由手工工场转变为机器工厂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或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左宗棠创办兰州织呢局(3)经济全球化趋势;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举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或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等;(任答一点)【解析】【小问1详解】依据材料“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分析可知,"哥伦布交换"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依据材料病结合所学知可知,欧洲航海探险为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资本原始积累、开拓世界市场。【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变化是由手工生产到大机器生产,由手工工场到手工工厂;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因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蒸汽机广泛使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现代工厂制度确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清政府开展了一场"自强"运动,"仿效西法",指的是洋务运动,左宗棠是代表人物之一,是湖南湘阴人,兰州织呢局是洋务运动期间左宗棠委派人员创办的官办民用工业,它是我国机器毛纺织工业的雏端。【小问3详解】依据材料“(它们)是从全球采购其品牌商品并向全球消费者销售的大型公司”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朝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我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我国举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或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等16.国家间关系错综复杂,影响着世界和平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应从“时代”、“格局”和“人”三个层面来看待战争缘起和战争责任。从“时代”看,现代条件下(含义之一是全球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经济和技术的迅猛提高,是20世纪初可能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从“格局”看,20世纪初两大对立的同盟体系和军事集团的新格局的形成,为从局部战争演化为全面战争埋下了祸根……——摘编自潘人杰、李巨廉《关于世界大战起源问题的若干思考》材料二当二战的序幕刚刚揭开,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显然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分成英法、美国、苏联和世界各国人民几股力量,没有形成拳头。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势力虽处于劣势,却狼狈为奸,先后在东非、东亚和中欧燃起战火。——摘编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材料三在鸦片战争之后的100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被西方称之为“东亚病夫”,但到1940年情况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一方面,到1940年中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已抗击日本的侵略达十年之久另一方面,号称世界陆军大国法国,在德国的疯狂侵略面前只一个多月便拱手称臣了两者相较,人们不能不重新估价中国的实力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能力不得不重新认识中国的国际作用,给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以应有的地位不能不考虑在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重组时,注意中国的作用和影响。——据杨成竹的《二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确立及其思考》改编(1)根据材料一,从“时代”条件角度分析“20世纪初出现世界性的大战”的原因“20世纪初两大对立的同盟体系和军事集团”走向全面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初期反法西斯力量没能阻止法西斯侵略的原因。后来哪一组织的建立改变了这种状况(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哪一战役体现了中国战场“1940年情况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2分)请用相关史实说明国际社会“不能不考虑在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重组时,注意中国的作用和影响”这一观点。综上所述,我们今天应该如何避免战争【答案】(1)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经济和技术的迅猛提高;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2)原因:反法西斯力量各自为战;组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3)战役:百团大战;史实: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如何避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反对战争,反对侵略等;做一个和平崛起有担当的大国,努力提高自身国力;对侵略行为不能姑息纵容,应及时制止;警惕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等;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关注发展中国家与弱小国家的发展等;(任答一点)【解析】【小问1详解】依据材料“应从“时代”、“格局”和“人”三个层面来看待战争缘起和战争责任。从“时代”看,现代条件下(含义之一是全球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经济和技术的迅猛提高,是20世纪初可能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从“格局”看,20世纪初两大对立的同盟体系和军事集团的新格局的形成,为从局部战争演化为全面战争埋下了祸根”分析可知,原因是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经济和技术的迅猛提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1908年,奥何帝国企图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遭到寒尔维亚的强烈反对,1914年6月,奥何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为了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小问2详解】依据材料“当二战的序幕刚刚揭开,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显然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分成英法、美国、苏联和世界各国人民几股力量,没有形成拳头。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势力虽处于劣势,却狼狈为奸,先后在东非、东亚和中欧燃起战火”分析可知,原因是反法西斯力量各自为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日、意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以后又有21个国家在宣言上签字,《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小问3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下半年,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这次战役的主要目标是破费日军交通线,摧股散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百团大战历时数月,战果辉煌,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子其产党和人路军的感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要避免战争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反对战争,反对侵略等,做一个和平崛起有担当的大国,努力提高自身国力,对侵略行为不能姑息纵容,应及时制止,警惕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等,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关注发展中国家与弱小国家的发展等。

中考模拟检测卷(二)试题历史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1.考古学家在野外考古中出土“耒耜、破碎陶器、碳化稻谷、动物头骨”等。由此可以推测,这遗址属于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答案】D【解析】【详解】由题干中“耒耜、破碎陶器、碳化稻谷、动物头骨”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这是河姆渡人,河姆渡人已经过上了原始农耕生活,他们会种植水稻,制造陶器,使用耒耜等工具,饲养猪、狗和水牛,D项正确;元谋人、北京人还没有过上原始农耕生活,排除AB项;半坡人已经过上了原始农耕生活,但是他们种植粟而非水稻,排除C项。故选D项。2.《盐铁论·非鞅》中载:“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其后并六国而称帝业。”这说明商鞅变法A.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B.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C.稳定了封建社会秩序 D.使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其后并六国而称帝业”,可见材料说明通过商鞅变法所采取的措施,最终实现统一天下,故B符合题意;材料无关军队战斗力,排除A;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信息,排除D。故选B。3.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儒、道、墨、法 B.法、儒、道、墨C.墨、儒、法、道 D.法、道、墨、儒【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指的是法家;“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指的是道家;“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指的是墨家;“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指的是儒家。D项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择D。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认为周朝“失在于制,不在于政”,认为秦朝“失在于政,不在于制”他所说的周朝“制”和秦朝的“制”分别指的是()A.分封制、郡县制 B.郡县制、分封制C.分封制、科举制 D.科举制、郡县制【答案】A【解析】【详解】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周王实行分封制。此后,伴随着王室衰微,诸侯实力的增强,中国历史出现了诸侯争霸称雄的局面。因此说周朝“失在于制,不在于政”的“制”指的是分封制。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但是,秦朝的暴政却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因此说秦朝“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的“制”指的是郡县制,A项正确;B项顺序错误,排除B项;科举制是隋朝确立的,排除C、D两项。故选A项。5.汉武帝刘彻在位时(前141前87),西汉王朝的统治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下不属于汉武帝统治措施的是()A.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派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D.实行休养生息【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刘彻在位时(前141--前87),西汉王朝的统治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文帝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在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充盈,出现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故选项D不属于汉武帝统治措施,符合题意;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专制统治,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汉武帝先后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促进汉朝与西域各民族的交流,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6.以下史实最能证明新疆地区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是()A.丝绸之路的开通 B.宣政院的设立C.西域都护的设置 D.班超出使西域【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宣帝时设立西域都护府,统领西域各国,标志着新疆地区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项正确;丝绸之路的开通不是新疆地区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证据,排除A项;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设置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排除B项;班超出使西域不是新疆地区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证据,排除D项。故选C项。7.汉武帝时,曾花重金向西域的大宛国购买汗血宝马。从西域沿古代丝绸之路送汗血宝马到汉朝,应走的路线是A.西域—玉门关—河西走廊—长安 B.西域—河西走廊—阳关—洛阳C.西域—河西走廊—玉门关—长安 D.西域—长安—阳关—河西走廊【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逐渐开通,该商路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经西域、中亚,到达欧洲,若从西域返回,则为西域——玉门关--河西走廊——长安,A项正确;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起点是长安,洛阳不符合,排除B项;按着先后顺序应该是先玉门关再河西走廊,排除C项;应该是先河西走廊最后长安,排除D项。故选A项。8.以下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示意图,其中“A”是()A.曹魏 B.前秦 C.后魏 D.北魏【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出现了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之后出现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逐渐强大起来。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南北朝长期的分裂割据时期,呈现政权并立的特点,这一时期各民族出现了交往、交流和交融,出现了民族融合的特点,D项正确;曹魏是三国时期的,排除A项;前秦是十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排除B项;后魏也是北魏,一般称北魏,排除C项。故选D。9.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开放的社会,使唐朝达到鼎盛时期的统治皇帝是: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唐玄宗统治前期由于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D项正确;唐高祖、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唐朝没有达到鼎盛,排除ABC项。故选D项。10.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A.秦汉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C.宋元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隋唐时期国家长期统一,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对外开放活跃,国力强盛,因此是封建社会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B项正确;夏商周时期对应的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排除A项;明清时期对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排除C项;秦汉时期对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排除D项。故选B项。11.下列不符合“古代对外友好交往”这一主题的是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文成公主入藏 D.郑和下西洋【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迷,唐朝时期唐太宗送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汉藏两族的联系,属于古代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不符合“古代对外友好交往”这一主题,C正确;玄奘西行推动了中印友好交往,鉴真东渡推动了中日友好交往,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地区的友好交往,ABD都符合“古代对外友好交往”这一主题,不符合题意。故选C。12.作为宋代的基本国策,它有效地防止了大将夺取皇权,有利于政权的巩固,有利于吸引知识分子参政。这一“基本国策”是()A.奖励耕战 B.重武轻文 C.重文轻武 D.闭关锁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它有效地防止了大将夺取皇权,有利于政权的巩固,有利于吸引知识分子参政”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宋时期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重文轻武,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的弊端重现,宋太祖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宋太祖还控制了军队的调动,并经常调防军队,还增加科举名额,C项正确,排除B项;商鞅变法实行奖励耕战,排除A项;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13.宋元时期,我国科技水平居于世界前列。下列不属于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的是()A.火药广泛用于军事 B.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C.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D.造纸术的发明及改进【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在两汉时期,不是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指南针应用与航海事业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都是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14.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巩固统治,在政治上采取了一些列措施,强化皇权,下列措施属于地方改革内容的是A.废除丞相和中书省 B.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C.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D.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答案】D【解析】【详解】明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使行省的权力分散,D项正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属于中枢机构的调整,排除A项;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和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也都属于中央官制的调整,排除B和C项。故选D项。15.大河流域是人类上古文明的摇篮。下列不属于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是()A.金字塔 B.《汉谟拉比法典》 C.佛教 D.雅典民主政治【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雅典民主政治属于古希腊文明,而古希腊位于爱琴海地区,属于海洋文明,因此不属于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D项正确;金字塔属于古埃及文明,而古埃及发源于尼罗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属于古巴比伦文明,古巴比伦发源于西亚两河流域,佛教属于古印度文明,而古印度发源于恒河、印度河流域,因此ABC项都属于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排除。故选D项。16.生活在公元2世纪的约翰,沿地中海旅行了一圈,却始终没有走出“国门”,请问这里的“国”指的是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西罗马帝国 D.查理曼帝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沿地中海旅行了一圈,却始终没有走出‘国门’”说明地中海是其“内湖”的罗马帝国,公元二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地图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帝国的“内湖”,B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版图不包括整个地中海地区,排除A项;西罗马帝国是由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而来的,时间上与题干不符,且西罗马帝国的版图也不包括整个地中海地区,排除C项;查理曼帝国即法兰克王国,800年时,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加冕礼后,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排除D项。故选B项。17.下表是对日本发展历史的归纳,其中的空白表格①②处对应的事件分别是()时间事件影响5世纪大和政权兴起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646年①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1868年②走上资本主义道路A.大化改新设幕府于镰仓 B.明治维新大化改新C.大化改新明治维新 D.大化改新武士集团兴起【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表格和所学知识,646年日本孝德天皇时期开始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性,这次改革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时期开始大力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进行改革,史称明治维新,这次改革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C项正确,排除B项;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日本由此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8.下图所示是欧洲13世纪生产关系出现的新现象。它说明A.租地农场的出现 B.资本原始积累血腥性C.工业革命的兴起 D.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化【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商人提供手工业者原料、工具并付给工资,而手工业者出卖劳动力并提供产品,这说明当时欧洲出现了手工工场,这种雇佣关系表明手工业方面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化,有利于推动欧洲社会的转型,D项正确;租地农场是在农业方面,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欧洲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没有反映对外殖民扩张,排除B项;工业革命兴起于18世纪60年代,与题干中所述“13世纪”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9.14--16世纪的西欧,开始冲破神学的桎梏,肯定人性,挑战大海的惊涛骇浪,寻找出路。“肯定人性”与“寻找出路”分别是指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新航路的开辟B.新航路的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C.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D.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冲破神学的桎梏,肯定人性”指的是反对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的人文主义思潮,即文艺复兴运动;“挑战大海的惊涛骇浪,寻找出路”指的是1500年前后的新航路开辟活动,D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反对的是封建君主专制,排除AB项;C项顺序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20.英国《权利法案》规定“不经议会批准,国王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被总统否决的法律”。两个法律文件的共同影响是()A.防止出现专制统治 B.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度 D.实现了国王“统而不治”【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英国《权利法案》规定:“不经议会批准,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決的法律。”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共同目的是防止出现专制统治。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治开始确立起来。1787年宪法是由制宪会议制定的,它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他们之间相互牵制,故选A;《权利法案》不是“三权分立”,B错误;美国是联邦制,C错误;美国没有国王,D错误。21.历史学家爱德华·拉津斯基曾这样评述:“对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奴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其中的“一张脸孔望着过去”指的是()A.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B.改革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和土地使用权C.改革对俄国实现近代化的目标具有积极作用D.改革没有使俄国的专制制度发生本质性的改变【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农奴制度的废除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俄国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俄国走上路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是俄国农奴制的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一张脸孔望着未来”指的是废除农奴制度,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张脸孔望着过去”是指农奴制的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D正确;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属于“一张脸孔望着未来”,排除A;“改革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和土地使用权”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改革对俄国实现近代化的目标具有积极作用”属于“一张脸孔望着未来”,排除C。故选D。22.“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世界历史新局面”的历史事件是A.巴黎公社 B.十月革命 C.新中国成立 D.古巴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17年的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世界历史新局面,也为俄国社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B项符合题意;A项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与题干“打破”信息不符;C项新中国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与题干“开创”信息不符;D项古巴革命是在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与题干“开创”信息不符。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23.1933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立即成立国家复兴管理局应对危机。联邦政府通过大规模举办公共工程,扩大就业刺激消费;通过提高劳工地位,提高劳工待遇,缓和社会矛盾。这些措施的突出特点是()A.稳定社会秩序 B.调整资本主义制度 C.国家干预经济 D.国家控制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立即成立国家复兴管理局应对危机”“联邦政府通过大规模举办公共工程,扩大就业刺激消费;通过提高劳工地位,提高劳工待遇”和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这些措施的突出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C项正确;稳定社会秩序是这些措施的作用,但不是突出特点,排除A项;调整资本主义制度是罗斯福新政的实质,但不是突出特点,排除B项;“国家控制经济发展”夸大了干预经济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24.漫画标题为《合不来》,反映了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它可用来解释()A.美苏冷战的起源 B.欧洲联合的趋势C.苏联解体的影响 D.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的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于是,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因此据题干关键信息“国家利益”可知,漫画《合不来》,反映了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它可用来解释美苏冷战的起源,A项符合题意;B项与漫画信息主旨不符,排除;C项1991年苏联解体,使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排除;D项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是在1942年,排除。故选A。25.某国际组织条约规定:“通过加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和建立经济和货币联盟,包括最终引入本条约规定的单一货币,特别是通过建立一个没有内部疆界的区域,促进经济和社会平衡和持续的进步。”该条约涉及的国际组织最有可能是()A.欧共体 B.世界贸易组织 C.联合国 D.欧盟【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条约中的“联盟”是欧洲联盟,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本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欧盟各国将逐步使用单一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成员国公民有统一的欧洲护照,不同国家的人可以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故D正确;欧洲共同体是包括欧洲煤钢联营、欧洲原子能联营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共同市场),其中以欧洲经济共同体最为重要,故A错误;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是调解纷争,加入WTO不算签订一种多边贸易协议,它是贸易体制的组织基础和法律基础,还是众多贸易协定的管理者、各成员贸易立法的监督者、以及为贸易提供解决争端和进行谈判的场所,该机构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其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占世界的绝大多数,因此被称为"经济联合国",故B错误;联合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旧金山签订的《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并促进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故C错误。综上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35分)26.变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常态,回看历史,寻找促成历史发展变化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会发现人类文明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制度的变化】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1)根据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材料中“思想学术的繁荣”指哪一事件?依据所学分析这一时期的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14-17世纪,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出现了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手工工场是指经营者将生产者集中在一个场地内进行生产,他们提供生产工具和原材料,生产者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租地农场是在庄园制度瓦解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它以农场为生产的基本单位,主要依靠雇佣自由的工资劳动,这是一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摘自《历史学习新视野》(2)根据材料二,分析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在使用劳动力上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们的出现使欧洲逐渐出现了怎样的社会转型?【国家政策的变化】材料三列宁说:“当我们用‘强攻’”的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后,我们则必须改变。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大国崛起》(3)材料三中苏俄和美国各自做了怎样的政策调整?这些调整有何共同特点?(一点即可)【国与国关系的变化】材料四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浮光掠影一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六个阶段…②轻视阶段(1840年1905年)…④赞赏阶段(1937年1945年)…⑥敌对阶段(1949年~1958年)。——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的对华态度由轻视到赞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材料五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欧洲政治家清醒地认识到,要重振欧洲,必须实现欧洲的统一。为了缓和民族仇恨,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为了更好的利用欧洲的资源,振兴经济,必须重新组织欧洲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生活。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5)根据材料五概括,促使欧洲重组的原因有哪些?【世界局势的变化】材料六“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刘金质《冷战史》材料七这个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面对人类社会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一方案赢得了世界的一片叫好,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的思想更是温暖了世界。——摘自新华网(6)对比分析材料六中“世界新秩序”和材料七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何本质的区别并分别列举两例史实体现这一区别。(7)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应从这些变化中汲取哪些有益的借鉴。【答案】(1)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百家争鸣。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2)都使用雇佣劳动力。有利于欧洲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3)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4)中国的抗日战争牵住了日本大量的兵力,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提高了国际地位(5)“二战”后,西欧国家沦为二等国家,受到来自苏联和美国的威胁与控制;为了缓和民族仇恨,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为了更好的利用欧洲的资源,振兴经济等。(6)“世界新秩序”的目的是称霸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在于合作共赢。“冷战”结束后,美国相继发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而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成立亚投行等(7)适时进行符合国情的改革;改革要抓住关键(或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建设人才;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等【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材料中“思想学术的繁荣”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诸多学派,他们彼此之间的互相批驳,互相争论,形成了思想文化的活跃局面,史称“百家争鸣”。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制度向封建社会制度过渡,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而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2)根据材料二“手工工场……生产者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租地农场……以农场为生产的基本单位,主要依靠雇佣自由的工资劳动”,可知手工工厂和租地农场在使用劳动力上的共同之处是使用雇佣劳动力。结合所学知识,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表明在手工业和农业方面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因素,推动了欧洲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3)依据材料三“(列宁说)当我们用‘强攻’”的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后,我们则必须改变”、“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和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列宁领导下的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而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面对经济大危机,实行罗斯福新政。这些调整的共同特点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4)依据材料四可知美国的对华态度由轻视到赞赏,发生在1937年-1945年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由此分析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抗日战争牵住了日本大量的兵力,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这说明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提高了国际地位。(5)根据材料五概括促使欧洲重组的原因,据“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得出“二战”后,西欧国家沦为二等国家,受到来自苏联和美国的威胁与控制;据“为了缓和民族仇恨,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为了更好的利用欧洲的资源,振兴经济,必须重新组织欧洲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生活”得出为了缓和民族仇恨,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以及为了更好的利用欧洲的资源,振兴经济等。(6)依据材料六“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材料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六中“世界新秩序”的实质目的是美国称霸世界,而材料七中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目的是合作共赢。分别列举两例史实体现这一区别,“冷战”结束后,美国相继发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而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成立亚投行等。(7)综合上述材料,依据材料一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术繁荣的百家争鸣,可得出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建设人才;依据材料三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和美国相继进行改革。调整经济政策,可得出适时进行符合国情的改革,改革要抓住关键(或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依据材料五中二战后欧洲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以及材料七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可得出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等。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现代化(近代化)的世界进程是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飞跃,是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发展的转折,也是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张的过程。现代化进程最早开始于西欧,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而自发转变,被称为原发性内发型的现代化;日本主要是外部刺激,进而回应和学习,被称为传导性外发性现代化。但这些国家的现代化都属于资本主义模式。二十世纪初的现代化彻底打破了资本主义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北非的一些国家推翻了殖民主义,也建立起现代政治体制。到二十世纪末,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主动加入或被动卷入了现代化的历史潮流。这些都充分证明了“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必然进程”这一论断的正确性。——摘自《20世纪世界历史的时代特征》(1)提炼材料的观点,根据材料提示及所学写一篇历史小短文,对上述观点用材料中涉及的六个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史实明确(结合4个历史时期,每个时期至少一例史实论述),表述成文,字数200字左右。材料二近代中国面临西潮冲击,…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主动承认西方文明,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即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罗志田《中国的近代大国的历史转身》(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史实(每个方面一例)。【答案】(1)观点: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必然进程。论述:现代化(近代化)的世界进程是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飞跃,是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发展的转折,也是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张的过程。现代化进程最早开始于西欧,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而自发转变,被称为原发性内发型的现代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均是这种情况;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主要是外部刺激,进而回应和学习,被称为传导性外发性现代化;这些国家的现代化都属于资本主义模式。二十世纪初的现代化彻底打破了资本主义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北非埃及为代表的一些国家推翻了殖民主义,也建立起现代政治体制。到二十世纪末,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主动加入或被动卷入了现代化的历史潮流。这些都充分证明了“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必然进程”这一论断的正确性。(2)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解析】【小问1详解】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观点必须正确,史实准确,能支持观点,如,观点: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必然进程。论述:现代化(近代化)的世界进程是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飞跃,是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发展的转折,也是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张的过程。现代化进程最早开始于西欧,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而自发转变,被称为原发性内发型的现代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均是这种情况;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主要是外部刺激,进而回应和学习,被称为传导性外发性现代化;这些国家的现代化都属于资本主义模式。二十世纪初的现代化彻底打破了资本主义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北非埃及为代表的一些国家推翻了殖民主义,也建立起现代政治体制。到二十世纪末,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主动加入或被动卷入了现代化的历史潮流。这些都充分证明了“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必然进程”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即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可知,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中考模拟检测卷(三)试题历史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15分)1.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到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敢把乾坤力挽回”。这些诗句共同体现了中国近代进步人士强烈的A.实业救国思想 B.君主立宪思想C.民主共和思想 D.爱国主义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林则徐的名句体现出对国家的社会责任感,谭嗣同的名句体现出台湾被割让的爱国思想,秋瑾的名句体现出救国的思想。三句诗体现出共同思想是爱国主义,故D符合题意;实业救国是通过兴办实业进行救国,排除A;君主立宪是维新派思想主张,排除B;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倡导的思想,排除C。故选D。2.吴玉章在《辛亥革命亲历记》中提到:“辛亥革命的胜利,也使五四运动不可避免。因为人民在经过了这样一次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后,精神上和思想上获得了相当大的解放……比较容易地接受新的革命理论。”以上材料论述的是A.辛亥革命的背景 B.辛亥革命的经过C.辛亥革命的特点 D.辛亥革命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这样一次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后,精神上和思想上获得了相当大的解放……比较容易地接受新的革命理论”。可知表述为辛亥革命后带来的影响,因此D项正确;辛亥革命的背景为清朝的封建统治激化矛盾,因此排除A项;辛亥革命的经过是由四川保路运动引起,经过武昌起义,最终南方各省独立,成立中华民国,因此排除B项;辛亥革命的特点是向西方学习的近代中国先进分子,对西方的政党政治也十分关注,因此排除C项,综上所述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3.有历史学家称赞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以下关于五四运动的史实中,最能体现“群众运动”这一特点的是()A.提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B.广泛开展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斗争C.后期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D.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答案】B【解析】【详解】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名学生,到天安门广场和东交民巷使馆区举行集会、游行等抗议活动。6月5日,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声援学生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义的革命的开端,B符合题意;ACD项都与五四运动相关,但不是最能体现“群众运动”这一特点的内容,排除。故选择B。4.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我们要了解“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三十万同胞,在黑暗中挣扎;三十万,三十万冤魂,在地里哭泣”这段历史,我们最应该去的纪念馆是()A.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B.新四军纪念馆C.九一八纪念馆 D.渡江战役纪念馆【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三十万同胞,在黑暗中挣扎;三十万,三十万冤魂,在地里哭泣”可知钟山代指南京,根据所学可知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以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同时屠杀的还有放下武器的士兵达到三十万以上,因此要去了解这段悲惨的历史,应该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故选A;BC与材料中“钟山”不符,排除;渡江战役是解放南京,推翻南京政府的战役,不符题意,排除D。故选A项。5.某中学生的学习笔记有“千里跃进大别山”“北平和平解放”“占领南京”等关键词。据此判断,这位同学学习的专题是()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抗美援朝战争 D.解放战争【答案】D【解析】【详解】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三大战役的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由此可见,上述材料均与解放战争相关,故D符合题意;北伐战争从1926年到1927年,红军长征从1934年到1936年,抗美援朝战争从1950年到1953年,均不包含上述史实,排除ABC。故选D。6.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分六集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下列选项是其前四集的名称,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应集中在A.《千年巨变》 B.《峥嵘岁月》 C.《中国新生》 D.《伟大转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新生》是指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当家作主;西藏和平解放从政治上,抗美援朝从军事上,土地改革从经济上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因此,应集中在《中国新生》,故C项正确;A项是鸦片战争,B项是中共民主革命历程,D项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均与题干“前四集”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7.下图反映了我国某时期公私经济成分比例。与此现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西藏和平解放 B.抗美援朝战争结束C.土地改革完成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干图片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项正确;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与公私经济成分比例无关,排除AB项;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仍然是私有制,与材料中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8.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材。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遭迹等。如果我们要研究袁隆平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的贡献,以下可作为一手史料使用的是A.《袁隆平传奇) B.袁隆平遗留的手稿C.电影作品《袁隆平》 D.某同学的课堂笔记【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遭迹等”和所学知识,袁隆平遗留的手稿是当事人直接记录或留下的珍贵资料,可作为一手史料使用,B正确;《袁隆平传奇》、电影作品《袁隆平》属于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不具有一手史料价值,AC排除;某同学的课堂笔记属于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获取的关于袁隆平的相关知识,但不具有史料价值,D排除。故选B。9.“用最迅速最深入的方式将希腊文化灌注到亚洲”,而“东方的影响也以席卷一切之势涌入西方”。历史学家布恩的观点反映出亚历山大的扩张A.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B.中断了东西方文化发展进程C.打通了亚欧商贸通道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汇【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用最迅速最深人的方式将希腊文化灌注到亚洲”、“东方的影响也以席卷一切之势涌入西方”可知亚历山大的东征,在客观上把希腊的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的文化深入到希腊文化的过程,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故D符合题意;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故排除A;中断了东西方文化发展进程表述与史实不符,B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商贸方面的信息,C排除。故选择D。10.“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各地,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这反映的时代是A.原始社会的人类文明 B.封建时代的欧洲社会 C.封建时代的亚洲社会 D.走向近代的欧洲社会【答案】B【解析】【详解】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自那时起,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11.哥伦布曾说:“如果我能得到他们(君主)的一些援助,我将把他们想要的任何数量的黄金、香料……都奉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