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九年级地理教案_第1页
粤教版九年级地理教案_第2页
粤教版九年级地理教案_第3页
粤教版九年级地理教案_第4页
粤教版九年级地理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粤教版九年级地理教案粤教版九班级地理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一般又非常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缘由。

3.培育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一般性和非常性。

情感、立场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援助同学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确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2.非常的行星的非常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的理由:是地球非常性的详细表达,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进展规律。

教学难点:

1.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理由:同学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而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究地球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一)地心说——日心说——星系说——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讲解并描述)从古代以托勒密为代表提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16世纪哥白尼提出的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事实上把宇宙看成是太阳系;再到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作为宇宙的代名词;再到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我们对宇宙认识不断深入。

二)现在人类认识的宇宙

1、宇宙是形态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

天体类型: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建议)老师结合课本图1.1分别介绍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天体的定义以及蟹状星云、土星、狮子座流星雨、哈雷彗星的突出特征。对彗星在运行轨道上不同位置彗尾的长短、方向的改变规律及形成缘由可作适当补充。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就形成了天体系统。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建议)老师画出天体系统层次表并结合按天体系统层次顺次分别介绍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

3、宇宙的演化过程

各种天体不是同时形成,各有其发生、进展、衰亡的历史。而整体的宇宙那么经受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的演化过程。

二、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一般行星(参阅教材第3页表1.1)

附表1九大行星的数据分析表

行星分类成员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公转周期自转周期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附表2地球各项指标在类地行星及九大行星中排位

地球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公转周期自转周期

在类地行星中排

在九大行星中排

二)地球又是一个适于生物生成和繁衍的行星

1、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贯比较稳定。

从太阳系的诞生到地球上有生命的痕迹,中间经受了漫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太阳没有明显的改变,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贯比较稳定,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2、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地球四周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和共面性,这样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3、地球自身具备有生物生成所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

平均温度15c:地球与太阳距离太近,温度就过高,那么热扰动太强,原子不能结合在一起,也就不可能形成分子,更不用说生命物质。地球与太阳距离太远,温度过低,分子将牢牢结合在一起,以固态和晶体存在,生物也无法生存。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保存大气,形成大气层。经过漫长的过程,演化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成分。

大量的液态水:地球内部温度上升使结晶水汽化;地表温度渐渐下降,在地面低洼处形成了原始的大洋。

粤教版九班级地理教案2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改变规律。

2.使同学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技能目标

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改变。

【教学重点】

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改变。

2.阅读和画太阳照耀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改变

【教学过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

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

①范围:23°26′N―23°26′S

②周期:一个回来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⑤易混淆的概念:回来年与恒星年(比较法)

3.昼夜长短的改变规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

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

即:1)假设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涌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涌现极夜现象;

2)假设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涌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涌现极夜现象.

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来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处处涌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处处涌现极夜现象.

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来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处处涌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处处涌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

4.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规律

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

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假设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肯定比这还小.

②规律:1)空间改变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

2)时间改变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转变.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来线之间来回运动,所以它的空间改变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转变.(归纳演绎法)

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列图,并解说)

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

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

5.四季的划分

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

6.五带的划分

①以南,北回来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②同学争论:1)假设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

2)假设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

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

粤教版九班级地理教案3

《地球的圈层》

习者水平分析:

1、地球内部圈层内容虽然简约,但比较理论化,无法让同学用“眼见为实”来感受,所以通过实物比拟的方法来描述地球内部结构(如地球内部圈层就像一个鸡蛋剖面一样)是一种比较好的“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的好方法。

2、关于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同学在中学只能是看到过,在高中物理中还没学到该部分的内容。所以,我们地理老师就应当充当一回物理老师,要全面的把纵波和横波的相关知识讲清讲透,由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好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讨论,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详细的教学中,首先掌控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依据地震波速度的改变,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改变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是莫霍面一个是古登堡面。依据这两个面,我们可以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亲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会有更具体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体统的良性进展,为人类造福。否那么,会使生态系统恶性进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进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B、用详细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

3、情感立场与价值观

A、初步培育同学的整体意识,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

B、初步培育同学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

C、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掌控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地球内外部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画图分析法、合作争论法

教学过程

老师行为

同学行为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探究地球内部圈层

活动

中国古代对大地有一种说法:我们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间,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阴间。阴间又分18层,所谓18层地狱么?你认为我们住的地底之下真的有18层吗?那我们的地球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同学们的猜想都很有意思,想听听我的猜想吗?我认为地球内部结构就像是一个熟鸡蛋的结构,你相信吗?

不信是吧!我这里有一个熟鸡蛋(小刀切开,展示给同学看)同学们能把看到的情景描述一下吗?

(可对同学的描述进行鼓舞性评价)

那么我是怎么知道地球内部结构也像这个熟鸡蛋呢?(自问自答)

是不是我也把地球当鸡蛋一样用这把小刀给切开呢?或者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孙一样,可以到地下去看看呢?或者又像凡尔纳作品《地心之旅》中的主人公一样一个火山口进一个火山口出呢?(都不可能)

(有感而言:上天不易,下地也挺难)

那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来探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物质呢?

老师总结:那么,人来是如何利用地震波来实现对地球的“-”呢?

认真阅读课本21页第一段和第二段内容,并结合图1.25,完成以下问题:

1、地震波、纵波、横波的概念

2、对比纵波和横波,完成以下表格

地震波类型

纵波

传播速度

通过的物质

横波

依据第一和二题的结论,分析: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是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深入探究:假如是在水面上呢?你的感叹又会是什么?为什么?)

4、什么叫不连续面?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个不连续面呢?请在图1.25中找出不连续面的名称以及他们所处的大略深度。

5、不连续面把地球内部分成几个圈层,分别叫什么?

6、地震波在通过不连续面时,波速会不会改变?假如会,是如何改变的?(深入探究:据此你能推想出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吗?)

7、依据你的理解,地壳的厚度会匀称吗?请举出实例说明

(最末,老师可对比验证地球内部圈层的确很像一i个鸡蛋的内部结构)

1、画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要求:只看鸡蛋不看书)

2、完成后,老师给出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分为外核和内核的相关知识和数据,再次让同学在已完成的示意图中做出上述内容。

3、然后,老师在给出软流层和岩石圈的相关资料,让同学与同学可相互纠错。续作出软流层和岩石圈在地球内部圈层的相对范围

4、最末可依据完成的示意图提问:地壳等于岩石圈?请说出它们的差异?

过度:通过上述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地下世界很“精彩”,其实地表世界“更精彩”,接下来我们在探究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

同学回答:不是!

同学各抒己见

同学:想!

同学思索

某一同学:由外向里共分三层,即蛋壳蛋白和蛋黄;厚度有差异,蛋壳最薄,蛋白次之,蛋黄最末

同学哄笑

同学争论,答案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钻探技术、火山、温泉、遥感、地震波等等。

同学阅读,小范围内合作完成上述7个问题

同学相互纠错

同学回答下列问题

从同学掌控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进入学习情境,引起同学思索和求证-,激发学习-。

培育初步的观测技能。

培育同学阅读归纳技能,读图、析图技能,实际应用技能和合作技能。

提高同学作图技能、读图技能和知识应用技能

探究地球外部圈层

课堂小结

请依据图1.27和资料1,回答以下问题

1、你认为地球外部圈层主要有哪几层?各自的范围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2、举例说明为什么地球外部圈层是人类生存和进展的须要条件?

3、探究:你认为岩石圈是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还是属于内部圈层?

老师小结:(完整版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和地球之间有了一次亲切的接触,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地球这个“精彩’的、充斥生气的家园。同时,也让我们清楚的感受到人类的生存和进展离不开这个家园,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所以,请同学们一起行动起来,伸出你我双手,自觉的去爱惜她、爱护她、珍惜她、由于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每位同学,可任选一题,完成以下探究:(字数:200—300之间)

选题一:假如将来,人类真的发现了一种能到地球深处的“船“,你认为,这样的”船“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选题二:以“一颗小水滴的旅行“为题,写一篇地理小论文。

同学阅读、争论回答

课后探讨

通过阅读材料,培育同学提取、分析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技能

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培育探究精神。

粤教版九班级地理教案4

《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较为系统、具体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同学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进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缘由。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方面的区分应在教学中引导同学加以对比。使同学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在本质上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从而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这一基础上,同学就较简单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缘由了。

图3.3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单元的其他内容的基础,教学中应在分析各个案例和“活动”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从而达到娴熟应用的目的。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在于援助同学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改变与区位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内容,以提高对同学探究技能和读图分析技能的培育。活动l和活动2在教学时应出示地图,让同学找到孟买、罗马、江西泰和县的地理位置。使同学建立空间概念,进而援助他们分析这三个地区的地理区位条件。活动3是“我国-带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迁”,教学中需要出示一些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改变资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种作物的市场价格,最末引导同学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详细问题详细分析,而且要用进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同学分析地中海农产品种类及消费地的改变,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较,使同学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方法和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缘由,同时训练同学的读图分析技能。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l.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改变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缘由,训练同学读图分析技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援助同学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改变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以详细案例引导同学理解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行区域比较。

粤教版九班级地理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掌控各地带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进展水平和进展速度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2、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是自然、社会和经济等缘由综合作用的结果。培育同学综合、辩证地分析问题的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2)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2、难点:如何理解三个经济地带差异性的历史缘由和现实缘由,以及各地区将来的进展方向。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具学具预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争论法等。

六、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两节我们从自然方面看了我国的区域划分和各区的差异。现在让我们从经济方面来看一看我国的区域划分又是怎样的?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它和从自然方面划分有何不同,它们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板书]1.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提问]请同学回答一下我国三大自然区是如何划分的?(可找同学回答,也可同学们集体回答)。

[承转]对。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主要以自然因素为依据,在我国,气候和地貌是决断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那么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呢?是依照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进展水平不同来划分的。

[板书]划分依据: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进展水平东部(12个省市区);中部(9个省区);西部(10个省市区)

[活动]取出教学挂图《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设疑]请同学们看图,想一想经济地带的划分和自然地域的划分有什么不同?它们又有何联系呢

[总结]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不同之处:1、划分依据不同。(前面已说)2、界线不同,自然区的界线是与自然因素有关的,而经济区是以省级行政区界限划分的。3、范围不同,东部和中部经济区的区域大致和东部季风区重合(其中中部包括西北干旱半旱区的一部分),西部经济区包括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大部分和整个青藏高寒区。

它们的联系:自然条件的优劣有经济社会的进展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