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必背知识+真题回顾】2022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_第1页
种群和群落-【必背知识+真题回顾】2022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_第2页
种群和群落-【必背知识+真题回顾】2022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_第3页
种群和群落-【必背知识+真题回顾】2022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_第4页
种群和群落-【必背知识+真题回顾】2022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0种群和群落

1.核心概念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必修2Pli4)

(2)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必修3P62)

(3)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

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必修3P62)

(4)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以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

衰退型三种类型。(必修3P63)

(5)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必修3P63)

(6)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

境容纳量,又称K值。(必修3P67)

(7)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必修3P71)

(8)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必修3P72)

(9)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必修3P73)

(10)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

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必修3P73)

(11)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必修3P73)

(1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必修3P73)

(13)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必修3P78)

(14)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

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必修3P80)

(15)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

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

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必修3P80)

2.要语必备

(1)教材黑体字

①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必修3P60)

②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

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必修3P66)

③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必修3P67)

(2)易混重难点

①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前者适用于植物及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

小的动物,后者适用于身体较大、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必修3P60、P62)

②种群密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

而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则可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必修3P62〜63)

③理想状态下无环境阻力,种群增长可呈“J”型曲线模式,无K值;现实状态下,种群可呈

“S”型曲线增长,有K值,且在K/2处,增长速率最快。(必修3P67)

3.长句模板

(1)种群密度的决定和影响因素(必修3P62-63)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注意:如果是主要决定因素则只答

前两者)。

(2)简述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种群的空间特征(必修3P74〜75、P63)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上大多数群落表现出明显的分层现象,水

平结构上常呈镶嵌分布。种群的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

局,主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三种类型。

(3)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复杂的意义(必修3P74)

植物的种类多并且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也能为动

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4、易错提醒

一、种群

1.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逐个计

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估算的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

2.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草

本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目。

3.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都是常用的

取样方法。

4.从种群特征角度考虑,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5.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种群常见的空

间特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6.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另一种表现形

式。同数学方程式相比,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

下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

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和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7.“J”型增长模型的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

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人倍。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

为:Nt=N0Xto

8.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

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

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9.从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斜率可以看出增长速率先增大至K/2后减小至零。

10.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

称K值。

11.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

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滴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

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

12.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13.测定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取样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测定某块地植物类群丰富度的

取样方法是样方法;测定昆虫卵、蚊虫和跳蛹的种群密度的取样方法是样方法;测定酵母菌的

种群密度的取样方法是抽样检测法;测定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是记名计算法或

目测估计法。

二、群落

1.对于独居性生物如老虎,在一定范围内,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越激烈,对于群居性生

物如蜜蜂,在一定范围内,种群密度增大,有利于种内互助,超过这个范围之后,种内斗争也

越来越激烈。对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间所需资源或空间重合度越大,竞争越激烈;从

数量上看,数量越多并越接近的两个种群间,竞争一般最激烈。

2.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3.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

类似的分层现象。

4.群落的演替有两种类型,其中比较漫长而艰难的是初生演替,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

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5.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

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

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

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6.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在我国,退耕还林、

还草、还湖,退牧还草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生态工程。

5、重温真题

1.(2021•江苏•高考真题)某地区积极实施湖区拆除养殖围网等措施,并将沿湖地区改造

成湿地公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公园生物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公园建成初期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在繁殖季节,白鹭求偶时发出的鸣叫声属于行为信息

D.该湿地公园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

替。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

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

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

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详解】

A、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该公园生物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

B、公园建成初期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但并不是没有形成垂直结构,B

错误;

C、在繁殖季节,白鹭求偶时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错误;

D、该湿地公园具有旅游观赏和对生态系统调节等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

接价值,D正确。

故选D。

2.(2021•海南•高考真题)农业生产中常利用瓢虫来防治叶蛾。某小组研究瓢虫的饥饿程

度和密度对其捕食作用率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塔送的是()

瓢虫密度(头/皿)

A.在相同条件下,瓢虫密度越高,捕食作用率越低

B.饥饿程度和叶蛾密度共同决定了瓢虫的捕食作用率

C.对瓢虫进行适当饥饿处理可提高防治效果

D.田间防治叶蛾时应适当控制瓢虫密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是研究瓢虫的饥饿程度和密度对其捕食作用率的影响,实验的自变

量是瓢虫密度和饥饿状态,因变量为捕食作用率。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AD、据图可知,在相同条件下(饥饿状态相同条件下),瓢虫密度越高,捕食作用率越低,故

为保证较高的捕食作用率,田间防治叶蛾时应适当控制瓢虫密度,AD正确;

B、本实验的自变量为饥饿程度和瓢虫密度,因变量为捕食作用率,据图可知饥饿程度和瓢虫

密度(而非叶蛾密度)共同决定了瓢虫的捕食作用率,B错误;

C、结合题图可知,在瓢虫密度相同的情况下,饥饿24h和饥饿48h的捕食作用率均高于未饥

饿的捕食作用率,故对瓢虫进行适当饥饿处理可提高防治效果,C正确。

故选B。

3.(2021•湖北•高考真题)酷热干燥的某国家公园内生长有很多马齿宽属植物叶片嫩而多

肉,深受大象喜爱。其枝条在大象进食时常被折断掉到地上,遭到踩踏的枝条会长成新的植株。

白天马齿宽属植物会关闭气孔,在凉爽的夜晚吸收CO,并储存起来。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A.大象和马齿宽属植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B.大象和马齿范属植物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C.水分是马齿宽属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D.白天马齿览属植物气孔关闭,仍能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2、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双方的生活都要受到很大影

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

【详解】

A、大象和马齿宽属植物属于不同种生物,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和发展,存在共同进

化,A正确;

B、酷热干燥的某国家公园内生长有很多马齿览属植物叶片嫩而多肉,深受大象喜爱,因此大

象和马齿宽属植物存在捕食关系,B错误;

C、酷热干燥的某国家公园内生长有很多马齿宽属植物,酷热干燥缺少水分,因此水分是马齿

览属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C正确;

D、白天马齿览属植物会关闭气孔,但在凉爽的夜晚吸收C0?并储存起来,这些CO?在白天释放

出来供给马齿览属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因此白天马齿宽属植物气孔关闭,仍能进行光合作用,

D正确。

4.(2021•湖北•高考真题)20世纪末,野生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和小相岭等6大山系。

全国已建立熊猫自然保护区40余个,野生熊猫栖息地面积大幅增长。在秦岭,栖息地已被分

割成5个主要活动区域;在岷山,熊猫被分割成10多个小种群;小相岭山系熊猫栖息地最为

破碎,各隔离种群熊猫数量极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熊猫的自然种群个体数量低与其繁育能力有关

B.增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环境容纳量

C.隔离阻碍了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熊猫小种群内会产生近亲繁殖

D.在不同活动区域的熊猫种群间建立走廊,可以提高熊猫的种群数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最高环境容纳量(简称“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

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环境容

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

【详解】

A、动物的繁育能力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故熊猫的自然种群个体数量低

与其繁育能力有关,A正确;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改善生存环境,进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野生大熊猫的根本措施,B

正确;

C、隔离(地理隔离等)导致熊猫不能相遇,阻碍了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熊猫小种群内会产

生近亲繁殖,C正确;

D、由于地理阻隔导致大熊猫不能相遇,熊猫种群数量增多,在不同活动区域的熊猫种群间建

立走廊,可以使熊猫汇集,多个种群集合成为一个,熊猫的种群数下降,D错误。

故选D。

5.(2021•辽宁•高考真题)辽河流域是辽宁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为恢复辽河某

段“水体一一河岸带”的生物群落,研究人员选择辽河流域常见的植物进行栽种。植物种类、

分布及叶片或茎的横切面见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丙二一

水面乙/甲:眼子菜(沉水植物)35

]1/乙:菩菜(浮水植物)斑出

甲/丙:芦苇(挺水植物)©

---1一〃丁:蛇床(湿生草本植物)©

注:右侧为对应植物叶片或茎的横切面示意图,空白处示气腔

A.丙与丁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四种植物都有发达的气腔,利于根系的呼吸,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不同位置上植物种类的选择,遵循了协调与平衡原理

D.生态恢复工程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

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

力的基础。

【详解】

A、丙与丁的分布是由地形的起伏导致的,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

B、四种植物生活在水体——河岸带,都有发达的气腔,利于根系的呼吸,体现出生物对环境

的适应,B正确;

C、不同位置上植物种类的选择,充分利用了环境资源,遵循了协调与平衡原理,C正确;

D、生态恢复工程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抵抗力稳定性增强,D

正确。

故选Ao

6.(2021•辽宁•高考真题)辽宁省盘锦市的蛤蝴岗是由河流入海冲积而成的具有潮间带特

征的水下钱滩,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滩涂贝类的重要产地之一,其中的底栖动物在物质循环和能

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科研人员利用样方法对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

地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滤食性的双壳类、碎屑食性的多毛类和肉食性的虾蟹类等。下列有关叙述

正确的是()

A.本次调查的采样地点应选择底栖动物集中分布的区域

B.底栖动物中既有消费者,又有分解者

C.蛤蝌岗所有的底栖动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D.蛤蝌岗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详解】

A、采用样方法调查物种丰富度要做到随机取样,A错误;

B、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滤食性的双壳类、碎屑食性的多毛类和肉食性的虾蟹类等,则底栖动物

中既有消费者,又有分解者,B正确;

C、生物群落是该区域所有生物的集合,蛤蝴岗所有的底栖动物只是其中一部分生物,不能构

成了一个生物群落,C错误;

D、蛤蝌岗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B。

7.(2021•山东•高考真题)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

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

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

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

()(结果取整数)

A.66只/公顷

B.77只/公顷

C.83只/公顷

D.88只/公顷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

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中有5只

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故可将第一次标记的鼠的数量视为39-5=34只,第二次捕获

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设该区域该种鼠的种群数量为X只,则根据计算公式可知,

(39-5)/X=15/34,解得X七77.07,面积为一公顷,故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

于77只/公顷。B正确。

故选B。

8.(2021•山东•高考真题)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

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

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e

G-

O

21X105slx

))

喇5

辣0N

糊0

燃n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

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答案】A

【解析】

【分析】

题干分析,L玻璃缸不放螺,做空白对照,M中放入100只螺,则M中藻类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为甲藻数量增加,乙藻和丙藻数量减少,甲藻成为优势物种。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1中,随着

时间的变化,甲藻数量减少,乙藻数量先升后降,丙藻数量慢慢上升,据此答题。

【详解】

AB、结合两图可知,在放入螺之前,甲藻数量多,乙藻数量其次,丙藻数量较少,放入螺之

后,甲藻的数量减少明显,乙藻其次,丙藻数量增加,说明螺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

>内藻,且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A正确,B错误;

C、刚引入螺时,因为螺偏好吃甲藻,甲藻数量下降,乙藻竞争压力减少导致其数量上升。乙

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很可能是甲藻数量太少无法满足螺的食物需求,螺开始大量捕食乙藻而

导致乙藻在峰值之后下降,C错误;

D、生态系统是由该区域所有生物和生物所处的无机环境构成,甲、乙、丙藻只是该区域的部

分生物,D错误。

故选Ao

【点睛】

9.(2021•浙江•高考真题)某森林中,高密度的某昆虫幼虫取食落叶松,影响松树的生长,

最大松针长度减小,来年幼虫的食物质量变差,导致该昆虫密度下降,使松树得到恢复。反过

来随着食物质量的提高,幼虫数量又有所增加。幼虫的密度(虚线)与落叶松的最大松针长度

(实线)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松*t长度

A.该昆虫幼虫的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

B.食物是该昆虫幼虫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C.该昆虫幼虫与落叶松处于同一捕食食物链中的不同环节

D.该昆虫幼虫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落叶松的种群数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落叶松与该昆虫幼虫为捕食关系,存在负反馈调节。

【详解】

A、根据图示,该昆虫幼虫的种群数量与落叶松种群数量存在负反馈调节,呈周期性波动,A

正确;

B、两者由捕食关系形成反馈调节,食物是该昆虫幼虫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B正确;

C、该昆虫幼虫与落叶松分别为被捕食者和捕食者,处于同一捕食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初级消

费者,C正确;

D、该昆虫幼虫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不仅包括落叶松的种群数量,还包括天敌的数量、

寄生生物或数量、竞争者的数量,以及环境因素等,D错误。

故选D。

10.(2021•浙江•高考真题)下列关于原生质体和细胞计数的叙述,错误的是()

A.测定植物原生质体的密度时,可用血细胞计数板

B.红墨水不能进入活细胞,可用于检测细胞的存活状态并计数

C.涂布分离法和划线分离法均能得到单菌落,都可用于细胞计数

D.酵母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可用比浊计测定其密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

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划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

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

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其中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用来进行微生物的

计数,而平板划线法不能。

【详解】

A、可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原生质体进行计数,一般计数总数不少于300个细胞,A正确;

B、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红墨水中的色素分子不能透过细胞膜,当细胞死亡后,

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红墨水中的色素分子能进入细胞,所以可用红墨水检测细胞的存活状

态并计数,B正确;

C、划线分离法不能用于细胞计数,C错误;

D、酵母细胞的密度与浑浊度指标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所以酵母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一段

时间后,可用比浊计测定其密度,D正确。

故选C。

11.(2021•湖南•高考真题)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

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食草动物进入早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

B.图中点a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C.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D.过度放牧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分析图形:食草动物与植物属于捕食关系,根据被捕食者(先增加者先减少)、捕食者(后

增加者后减少)进行判断:二者的食物链之间的关系为:植物~食草动物。

2、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能力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所限制,生

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

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详解】

A、早期食草动物进入草原生态系统,由于空间、资源充足,又不受其他生物的制约,所以食

草动物的种群数量的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增长,A正确;

B、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该种群在该环境

中的稳定平衡密度。而图中a点的纵坐标对应的数量为该食草动物的最大数量,所以环境容纳

量应小于a,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食草动物过多会导致植物数量的下降,食草动物数量的下降又会导致植

物数量的增多,属于典型的负反馈调节,C正确;

D、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过度放牧使得草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

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致使草原退化,D正确。

故选B。

12.(2021•河北•高考真题)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鸟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

者对某湿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典型湿地季节性湿地中度退化湿地严重退化湿地

湿地特征常年积水季节性积水无积水完全干涸,鼠害严重

生物多样性指数2.72.42.11.5

鸟类丰富度2517129

注: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生物多样性水平

A.严重退化湿地中的鼠类吸引部分猛禽使得食物网结构最为复杂

B.因湿地退化食物不足,鸟类死亡率增加导致丰富度降低

C.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湿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数据,随着湿地退化,退化程度越严重,积水越少,并且生物多样性指数和鸟类丰富

度都下降。

【详解】

A、严重退化的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而且鸟类丰富度也最低,故食物网结构最简单,A

错误;

B、丰富度是物种数目的多少,鸟类死亡率增加会使种群密度下降,不会导致物种数目减少,B

错误;

C、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错误;

D、湿地具有可以蓄水调洪、补充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因此湿地的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

值影响最大,D正确。

故选Do

13.(2021•河北•高考真题)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NaOH与CuSO,配合使用在还原糖和蛋白质检测实验中作用不同

B.染色质中的DNA比裸露的DNA更容易被甲基绿着色

C.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时,以多种有机溶剂的混合物作为层析液

D.利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推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检测还原糖时使用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会产生砖红色沉淀,检测蛋白质时使

用双缩胭试剂,会产生紫色反应;

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采用甲基绿口比罗红染色剂对细胞进行染色,DNA

会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会被口比罗红染成红色;

3、在提取和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实验中,采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采用纸层析法,利用层析液

分离不同的色素;

4、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性,可以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

【详解】

A、斐林试剂分为甲液和乙液,甲液为质量浓度0.Ig/mL的NaOH溶液,乙液为质量浓度0.05g/mL

的CuSO,溶液,检测时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再与底物混合,在加热条件下与醛基反应,被还

原成砖红色的沉淀;双缩麻试剂分为A液和B液,A液为质量浓度0.Ig/mL的NaOH溶液,B

液为质量浓度0.01g/mL的CuSOi溶液,检测时先加A液,再加B液,目的是为Ci?+创造碱性环

境,A正确;

B、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在用甲基绿对DNA进行染色之前,要用盐酸处理,目的

是让蛋白质与DNA分离,有利于DNA与甲基绿结合,裸露的DNA没有与蛋白质结合,更容易被

甲基绿着色,B错误;

C、分离绿叶中的色素用纸层析法,用到的层析液由20份石油酸、2份丙酮和1份苯酚混合而

成,C正确;

D、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土壤中的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身体微小,

具有避光性,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然后统计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推测土壤动物

的丰富度,D正确。

故选B。

14.(2021•河北•高考真题)烟粉虱为害会造成番茄减产。研究者对番茄单作、番茄玫瑰邻

作(番茄田与玫瑰田间隔1m)模式下番茄田中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及其天敌进行了调查,

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番茄植株不同部位成虫数量(头叶)

种植模式若虫(头叶)天敌昆虫多样性指数

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

番茄单作22.73.20.816.51.2

番茄玫瑰邻作1.40.20.11.82.2

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

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改变

C.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

D.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由番茄单作转为番茄玫瑰邻作,可以显著降低番茄植株不同部位烟粉虱成

虫数量,降低烟粉虱若虫的数量,同时增大天敌昆虫的多样性指数。

【详解】

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的若虫与成虫的比值由16.5:26.7变为1.8:1.7,年龄结构发生

改变,A正确;

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在番茄植株不同部位的分布比例并无变化,仍然是上

部叶最多,中部叶次之,下部叶最少,所以空间分布类型没有改变,B错误;

C、由单作转为邻作,增加了玫瑰,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改变,C正确;

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发生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玫瑰吸引

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D正确。

故选B。

15.(2021•江苏•高考真题)数据统计和分析是许多实验的重要环节,下列实验中获取数据

的方法合理的是()

实验内容获取数据的方法

调查某自然保护区灰喜鹊的种群密使用标志重捕法,尽量不影响标记动物正常活动,

度个体标记后即释放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摇匀后抽取少量培养物,适当稀释,用台盼蓝染色,

化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调查高度近视(600度以上)在人

③在数量足够大的人群中随机调查

群中的发病率

探究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温度设置0℃、37℃、100C三个温度进行实验,记录实

验数据

A.实验①B.实验②C.实验③D.实验④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1、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

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

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

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2、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

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

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

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详解】

A、灰喜鹊属于活动范围广、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应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

且标记尽量不影响标记动物正常活动,个体标记后即释放,A正确;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摇匀后抽取少量培养物,适当稀释,用台盼蓝染

液染色,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在观察计数时只计不被染成蓝色

的酵母菌,B正确;

C、调查高度近视(600度以上)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

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C正确;

D、探究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温度时;应围绕37.0C在梯度为0.5℃的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

若设置0℃、37℃、100C三个温度进行实验,不能说明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37.0℃,D

错误。

故选ABCo

16.(2021•辽宁•高考真题)灰鹤是大型迁徙鸟类,为国家H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研究者

对某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灰鹤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灰鹤种群通常在同一地点集群夜宿,经调查,

该灰鹤种群数量为245只,初次随亲鸟从繁殖地迁徙到越冬地的幼鹤为26只。通过粪便分析,

发现越冬灰鹤以保护区内农田收割后遗留的玉米为最主要的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统计保护区内灰鹤种群数量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

B.可由上述调查数据计算出灰鹤种群当年的出生率

C.为保护灰鹤,保护区内应当禁止人类的生产活动

D.越冬灰鹤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量的一部分

【答案】AD

【解析】

【分析】

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

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

取样,不能在分布较密集或稀疏的地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标志重捕法的具体操作为: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

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

来估计种群密度。

3、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详解】

A、灰鹤数量较少,个体较大,统计保护区内灰鹤种群数量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A正确;

B、题干中信息只能说明初次随亲鸟从繁殖地迁徙到越冬地的幼鹤为26只,不能说明新生个体

只有26只,故不能计算出灰鹤种群当年的出生率,B错误;

C、越冬灰鹤以保护区内农田收割后遗留的玉米为最主要的食物,则不能禁止人类的生产活动,

应当合理安排人类的生产活动,C错误;

D、粪便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量的一部分,因此越冬灰鹤粪便中的能量属

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D正确。

故选AD。

【点睛】

17.(2021•山东•高考真题)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

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30

10

)

0181624

种群密度(个,cnP)

A.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降低

B.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D.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32个/cn?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

【答案】BC

【解析】

【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群增长率逐渐降低,当种群密度达到24个cn?,种

群增长率为0,说明其数量达到最大。

【详解】

A、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资源空间有限,所以出生率降低,A正确;

B、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n?时,种群增长率最大,但由于种群数量少,所以此时不是种群

数量增长最快的时刻,B错误;

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不一定降低,例如当种群密度为lcm1增

长率为30%,增长量为0.3,而当种群密度为8个/cm'时,增长率大约20%,增长量为1.6,C

错误;

D、从图中看出当种群密度达到24个cn?,种群增长率为0,说明其数量达到最大,可以推测

当种群密度为32个/cm'时,种内斗争进一步加剧,出生率将小于死亡率,增长率为负值,D

正确。

故选BCo

18.(2021•湖南•高考真题)有研究报道,某地区近40年内森林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了

80.9%。该时段内,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挤占和蚕食自然生态空间,致使森林生态

系统破碎化程度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

B.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C.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

D.农业和城镇建设需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答案】AD

【解析】

【分析】

1、垂直结构:

(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2)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

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

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

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

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2、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

称。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

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

【详解】

A、植物的空间结构可为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植物可以

形成更复杂多样的空间结构,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A正确;

B、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挤占和蚕食自然生态空间,致使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

增加,动物栖息地减少,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错误:

C、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生物,而不是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

的活动,C错误;

D、农业和城镇建设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策略,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

人的需要,又不损害下一代人的利益,D正确。

故选ADO

19.(2021•河北•高考真题)我国麋鹿经历了本土野外灭绝、圈养种群复壮、放归野外等历

程,成功建立野生种群。2020年,我国麋鹿分布点已从最初的2处发展至81处,数量超过8000

只,基本覆盖麋鹿野外灭绝前的栖息地,展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慧。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A.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密度

B.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

C.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内斗争最小

D.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

【答案】AB

【解析】

【分析】

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在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

群时,可以逐个计数。

2、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

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

护。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例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

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一旦人工繁育成功,

就可以将这些野生生物回放野外。

【详解】

A、由于麋鹿数量较少,个体较大,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糜鹿种群密度,A正确;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

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B正确;

C、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为小2,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条件下,种群数量最少

时,种内斗争最小,C错误;

D、据分析可知,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易地保护,D错误。

故选ABo

20.(2021•海南•高考真题)海南坡鹿是海南特有的国家级保护动物,曾濒临灭绝。经过多

年的严格保护,海南坡鹿的种群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恢复。回答下列问题。

(1)海南坡鹿是植食性动物,在食物链中处于第营养级,坡鹿同化的能量主要通

过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2)雄鹿常通过吼叫、嗅闻等方式获得繁殖机会,其中嗅闻利用的信息种类属于=

(3)为严格保护海南坡鹿,有效增加种群数量,保护区将300公顷土地加上围栏作为坡鹿驯化

区。若该围栏内最多可容纳426只坡鹿,则最好将围栏内坡鹿数量维持在只左右,

超出该数量的坡鹿可进行易地保护。将围栏内的坡鹿维持在该数量的依据是o

(4)海南坡鹿的主要食物包括林下的草本植物和低矮灌木,保护区人员通过选择性砍伐林中的

一些高大植株可增加坡鹿的食物资源,主要依据是0

【答案】(D二呼吸作用

⑵化学信息

(3)213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4)一些高大植株去除后,草本和低矮灌木可得到更多的阳光、水分等资源,生长发育加快,

可为坡鹿提供更多的食物资源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

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

学物质;(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

2、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1)海南坡鹿是植食性动物,以植物为食,故海南坡鹿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二营养级;坡鹿同化

的能量主要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⑵嗅闻的对象是能产生气味的物质,故该信息种类属于化学信息。

⑶结合题意可知,海南坡鹿是海南特有、曾濒临灭绝的国家级保护动物,故建立自然保护区

的目的应是能让其增长速率最大,因此若该围栏内最多可容纳426只坡鹿(K值),则最好将

围栏内坡鹿数量维持在213只左右;因213只的数量时该环境的K/2值,在该数量下种群增长

速率最大,有利于海南坡鹿数量的快速增加。

(4)影响植物分布和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由于高大植株在光照资源的竞争中占优势,导致

林下的草本植物和低矮灌木获得阳光较少,长势差,海南坡鹿的主要食物来源减少,故保护区

人员通过选择性砍伐林中的一些高大植株,让草本和低矮灌木可得到更多的阳光、水分等资源,

生长发育加快,可为坡鹿提供更多的食物资源。

21.(2021•湖北•高考真题)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面积最大和空间尺度最长的一种交错带。

近几十年来,该区域沙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成为我国生态问题最为严重的生系统类型之

-o因此,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成为促进区域退化土地恢复和植被重建改善土壤环境、

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生态措施之一研究人员以耕作的农田为对照,以退耕后人工种植的柠条

(灌木)林地、人工杨树林地和弃耕后自然恢复草地为研究样地,调查了退耕还林与还草不同

类型样地的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总个体数量常见类群数量总类群数量

样地类型优势类群(科)

(只)(科)(科)

蜉金龟科、蚁科、步甲科和巾触叟

农田45610

科共4科

柠条林地38蚁科910

杨树林地51蚁科67

自然恢复平腹蛛科、鲤金龟科、蛟姑科和

471115

草地拟步甲科共4科

)

u"光照强度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样地中,节肢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产生的原因是。

(2)农田优势类群为4科,多于退耕还林样地,从非生物因素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与农田中

较高有关(答出2点即可)。

(3)该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草措施对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的恢复效应比退耕还林措施

(填“好”或"差”)o

(4)杨树及甲、乙两种草本药用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和甲相比,乙

更适合在杨树林下种植,其原因是O

【答案】(1)自然恢复草地自然恢复草地植物的种类多,可为节肢动物提

供更多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⑵水、无机盐(矿质营养)

⑶好

(4)杨树林下光照强度小,而乙比甲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低,弱光下乙净光合速率高

【解析】

【分析】据表分析可知,以耕作的农田为对照,退耕后人工种植的柠条(灌木)林地和弃耕后

自然恢复草地的节肢动物总类群较大,说明恢复效果较好,退耕后人工杨树林地节肢动物总类

群较小,恢复效果较差。据图分析可知,乙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较低,适合在光照较弱

的条件下生长,属于阴生植物。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据表可知,自然恢复草地的总类群数是15,因此物种

丰富度最高,草地自然恢复草地植物的种类多,可为节肢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因此自然恢复草地节肢动物更多。

(2)农田与其他退耕还林样地相比,人们会在农田中灌溉和施肥,从而使农作物产量提高,因

此从非生物因素的角度分析,农田优势类群更多的原因是水和无机盐。

(3)据表分析可知,退耕后人工种植的柠条(灌木)林地、人工杨树林地的节肢动物总类群分

别为10和7,弃耕后自然恢复草地的节肢动物总类群为15,由此可知退耕还草措施对地面节

肢动物多样性的恢复效应比退耕还林措施好。

(4)据图可知,乙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比甲植物,杨树林下光照强度小,而乙比甲的

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低,且弱光下乙净光合速率高,因此和甲相比,乙更适合在杨树林下种

植。

【点睛】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光合作用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

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2.(2021•北京•高考真题)北大西洋沿岸某水域生活着多种海藻和以藻类为食的一种水虱,

以及水虱的天敌隆头鱼。柏枝藻在上世纪末被引入,目前已在该水域广泛分布,数量巨大,表

现出明显的优势。为探究柏校藻成功入侵的原因,研究者进行了系列实验。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划分,柏枝藻属于o

(2)用三组水箱模拟该水域的环境。水箱中均放入柏枝藻和甲、乙、丙3种本地藻各0.5克,

用纱网分区(见图1);三组水箱中分别放入0、4、8只水虱/箱。10天后对海藻称重,结果

如图2,同时记录水虱的分布。

£°无水虱组

i

O,.24

w0,

l08.

-9

2

0..

图1图2

①图2结果说明水虱对本地藻有更强的取食作用,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与没有水虱相比,在有

水虱的水箱中,o

②水虱分布情况记录结果显示,在有水虱的两组中,大部分水虱附着在柏枝藻上,说明水虱对

所栖息的海藻种类具有0

(3)为研究不同海藻对隆头鱼捕食水虱的影响,在盛有等量海水的水箱中分别放入相应的实验

材料,一段时间后检测,结果如图3(甲、乙、丙为上述本地藻)。

图3

该实验的对照组放入的有

(4)研究发现,柏枝藻含有一种引起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若隆头鱼吞食水虱时误吞柏校藻,

会将两者吐出。请综合上述研究结果,阐明柏桂藻成功入侵的原因。

【答案】(1)生产者

(2)柏桂藻重量增加值明显提高,而本地藻的变化则相反选择性/偏好性

(3)隆头鱼和水虱

(4)因柏枝藻含有令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能为水虱提供庇护场所,有利于水虱种群扩大。水

虱偏好取食本地藻,有助于柏椽藻获得竞争优势,因此柏校藻能够成功入侵。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

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柏枝藻属于植物,

能进行光合作用,故其为生产者。

(2)

①由图2可知,与没有水虱相比,有水虱的本地藻甲、乙重量增加值比柏枝藻重量增加值要低,

甚至本地藻丙重量增加值为负值,说明本地藻丙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故与没有水虱相

比,在有水虱的水箱中,柏枝藻重量增加值明显提高,而本地藻的变化则相反。

②在有水虱的两组中,大部分水虱附着在柏枝藻上,说明水虱更喜爱柏核藻,体现了水虱对所

栖息的海藻种类具有偏好性。

(3)

本实验研究不同海藻对隆头鱼捕食水虱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为海藻的种类,因变量为水虱的

生存率,故实验的对照组应不放海藻,直接放入隆头鱼和水虱,观察统计水虱的生存率。

物种成功入侵的原因可大致归为食物、空间资源充足,天敌少,物种之间竞争弱。由于柏棕藻

含有一种引起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则隆头鱼对附着在柏枝藻上的水虱捕食少,导致水虱数量

增多。又因为水虱更喜欢取食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