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知识幻灯片_第1页
春节的知识幻灯片_第2页
春节的知识幻灯片_第3页
春节的知识幻灯片_第4页
春节的知识幻灯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关于春节的知识幻灯片花的缤纷,叶的凋零,乃至一滴水的坠落,都能引发无限感触,那么,节日呢?三千年的咀嚼,那些节日,早已不再是一个个单纯的日子,它牵系的是一个民族的感情,是一个民族跳动的心…...第2页,共1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寄托了一个民族对故人的哀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诠释了一个民族对团圆的渴望……

春节,一个节日何以持续了几千年?也许在你的心中,春节就是穿穿新衣,收收红包,放放鞭炮……可你真正想过春节的中国含义了吗?往事随风,当鲁迅的阿Q随风而去,当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随风而去,当保尔生命的意义随风而去……我们的春节还剩下什么?反仅剩下一个单纯的日子吗?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漫漫五千年的文化积淀,难道就是这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吗?我不甘心,于是我架了一叶扁舟,去追寻那逝去的往事……

我来到了古代,听说这里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第3页,共1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刚好这天是除夕,我走在乡间的土路上,只见村村寨寨的人们都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走着走着,我来到了桃花村,桃花村的人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关心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老人不肯,就说:“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我藏在婆婆家里,看老人要干什么。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第4页,共1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诉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内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祝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第5页,共1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我驾着我的一叶扁舟,来到了唐朝。人们仍旧过着春节,而且比古代更加热闹了,他们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着红对联,定睛一看,有的贴着“一年春作首,六畜猪为先”,有的贴着“春雨丝丝润万物,红梅点点绣千山”,还有的贴着“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五花八门,各不相同。到了晚上,我来到一个人家门前,刚一敲门,就有一个人来给我开门,并邀请我与他们共进晚餐(年夜饭)。我进去之后,发现他们一大家子人都围坐在桌前,说说笑笑。只见他们的桌子上摆着各式各样的饭菜。主食有馄饨、饺子、长面等等。我问道:“为什么过年一定要吃这些呢?”有位老人向我解释说:“馄饨: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使气之轻清上浮着为天,气之重浊凝着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防。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长面:也叫长寿面,预祝长寿百年。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如意)、吃杏仁(幸福来)、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鲜菜(三阳开泰)、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更比一年高)……第6页,共1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吃完年夜饭,我与一些小朋友放鞭炮,来到院子里,只听见那些小朋友喊着:“放炮竿了,放炮竿了!”只见一个小孩拿了一根很长的竹竿,点燃之后,让竹竿逐节燃烧,发出爆破只剩。放完鞭炮,他们全家老小聚坐在一起,说说笑笑,那位老人又满脸笑容地对我说:“这叫做守岁,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的寿命。听到这,我心里顿时一亮,冲出去,坐上我的小舟,回到我的书桌前,写下我一时的感受:人们为什么要过春节,为的是保平安、图吉祥、沾好运。这不正是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吗?第7页,共1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还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赶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比现在的大象还大几倍,比老虎还凶几十倍。专门吃人,而且一吃就是几十个人,被它吃的人数也数不过来。老百姓可遭了殃。有一天,“年”又来了,有个年轻人恨极了,说:“与其让它吃掉,还不如和它拼了,反正都是一死。”他拿把劈斧冲了上去,好多年轻也跟着冲了上去。可他们不是“年”的对手,年轻人都被“年”吃掉了。此后,“年”变得更凶恶了,老百姓个个怨气冲天,恨声震地。冲天的怨气惊动了天上的太白金星,震地的恨声惊动了地下的地王菩萨。太白金星和地王菩萨一商量,就派神农老祖到大地收“年”。神农手执打兽鞭,对准“年”的屁股就是一鞭。凶猛的“年”竟乖乖伏地不动了。神农奔上几步,一只脚踏在“年”头上,怒吼道:“畜牲,你吃人无数,作孽极深,今天你的末日到了。”说罢,从腰间拿下两片瓜钵,对准“年”就一合。比象还大的“年”竟一下合在瓜钵里了。神农把装“年”的钵埋在地底下,临走时他再三叮嘱说:“这钵埋在地下,将来会长出瓜来,这瓜不能破,一定要说它不破。”后来,那个埋钵的地方真的长出瓜来,百姓就按照神农“不”的话音,把它叫成“北瓜”。神农除“年”的那天正巧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把这一天叫做“过年”,即避过“年”和除去“年”的意思。这天,北瓜供在堂上,以示压邪,大概是后人根据年俗传统附会的。不太可能是“年”的起源。

第8页,共1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第9页,共1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春节扫尘的由来

每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人们喷刷房子、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古称“扫年”。

扫尘习俗起源于尧舜时代,从古代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中演变而来。到了唐宋时期,“扫年”之风盛行。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十二月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至今民间流行着“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谚语。

在民间还流传着一则传说,扫尘习俗是因通州(今南通)佃农为迎接玉帝的年粮而来。早先,这里的佃农一年忙到头,除纳粮交租外,所剩无几。他们祈求灶王爷在腊月二十四日上天奉本时多说好话,以便玉帝开恩,从天仓拨点恩赐,在除夕前降下年粮——米雪,让他们饱饱地吃顿团圆饭。为了迎接玉帝的恩赐,佃农们每年都在腊月二十八日前,将宅院里外打扫得清清爽爽,以迎接天赐年粮,这样年复一年,春节扫尘的民族风俗一代代延续流传下来。第10页,共1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春节守岁的由来

守岁,即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打牌、聊天、放鞭炮、包饺子......守岁习俗始于南北朝,梁朝的庚肩吾、徐君倩,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拜年的由来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便流传开来。

第11页,共1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春节放爆竹的由来

放爆竹是我国人民春节时借以助兴的习俗。这一习俗源于汉魏时期,南北朝风俗书《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据说古时,住在山区的人,常得寒热病(可能是今天的疟疾)。当时被认为是恶鬼作怪,于是为了一年平安无事,便在农历元旦时就用火燃烧竹子,发出巨大响声,把山鬼驱走,因最初的爆仗是烧竹子,故称“爆竹”。唐朝称“爆竿”。后亦称“爆仗”。火药发明后,爆竹采用硫磺做火药,外面裹有厚纸,并插上引线,用火燃放引线后,体积骤然扩大,结果把外面厚纸炸开,因而发出巨响。约在此时,放爆竹在消灾去邪的同时,亦有了庆祝之意。现放爆竹只有象征欢乐的意思了。

春节贴春联的由来

每逢春节,我国民间家家要贴春联。

春联的起源还要从桃符说起。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櫑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的时候,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到了五代的时候,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一联,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春节贴对联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了。王安石诗中就写过:“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红纸书写春联始于明朝。

第12页,共1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贴门神的由来

以前,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买张门神贴在门上,一是表示吉庆,二是为了“避邪驱魔”。

关于门神的来历,战国时代的一部著作里有这样一个神话记载,东海度朔山中,有一棵盘曲3000里的巨大的桃树,其枝伸向东北方的鬼门,所有的鬼怪来往皆从此出入。树下有二神,一名神荼,一名郁櫑,专门监视鬼的行为,发现哪个鬼胡作非为,便用草绳捆起来喂老虎吃。于是,人们就在两块桃板上,画上神荼和郁櫑的像。置以门侧,以御百鬼骚扰。这是传说中最早出现的门神形象。

经过历代演变,门神的内容也不断发生变化。唐代的门神已不是神荼、郁櫑,而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敬德。相传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因恶梦而生病,半夜三更时分,常听到鬼叫。这事被大臣们知道后,就推荐开国名将秦琼和尉迟敬德全副披挂,在门外彻夜守卫。没出几夜,太宗的病果然好了。尔后,他就命画工画了秦琼和尉迟敬德的像,贴在门上,借以镇邪避祟。这个作法,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后来,门神又不断增加了新的内容。人们把秦琼和尉迟敬德的像(也有其他圣贤的像)贴在前门迎客,把传说中的捉鬼能手钟馗的画像悬于后门上赶鬼,自以为前后把得紧,野鬼钻不进了。

除夕不杀鸡的由来

旧时,在浙江舟山过年不许杀鸡,这就很奇怪了。因为在过年这样的喜庆日子里,中国人都要大摆筵席,而筵席上往往离不开鸡。为什么舟山会流传下这么一个习俗呢?

第13页,共1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据说明朝未年,鲁王逃到了舟山,辅佐鲁王的是舟山人张名振。张名振是东海抗清名将,屡次击败清军。1651年的除夕,清兵趁张名振率兵远出作战之机突袭定海城,清军逢人便杀,他们相约,一直杀到鸡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