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上海市虹口区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含详解_第1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虹口区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含详解_第2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虹口区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含详解_第3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虹口区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含详解_第4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虹口区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含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上海市虹口区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2022.11

第一部分阅读(60分)

一、古诗文(24分)

(一)默写与运用(12分)

1.古诗文默写

①一水护田将绿绕,<.(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②,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③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浪淘沙》其一)

④,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⑤小文来到江南古镇,看到草长莺飞的水乡美景,不禁想起杜牧《江南春》的诗句:,。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乙】

时有人馈东坡美酒六瓶。甫至阶前,失手跌碎。其人大惊,东坡笑曰:“馀沥犹可压惊也。”因并破瓶内酒赏

之,而作诗日:主人惠我以佳酿,未至阶时喷鼻馨。不意青州六从事①,翻成乌有一先生久

【注】①[青州从事]好酒的代称。②[乌有先生]即无有,汉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虚拟的人名。

2.【乙】文中的“东坡”就是【甲】诗作者宋代文学家(人名)。【乙】文中的诗歌与【甲】诗在形式上都

属于。

3.下面关于【甲】诗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黑云”和“白雨”二者的颜色形成强烈对比,给人画面感。

B.“翻墨”“跳珠”这两个喻体选择巧妙,生动地描绘了暴雨突至景色。

C“卷地风来忽吹散”中一个“忽”表现出暴雨匆匆而来的特点。

D.“望湖楼下水如天”描绘出乌云散去后水天一色美好景色。

4.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东坡)因为酒瓶破了把酒一起奖赏给他。

B.(东坡)于是把破瓶里的酒一起奖赏给他。

C.(东坡)因为酒瓶破了把酒一起赠送给他。

D.(东坡)于是把破瓶里的酒一起赠送给他。

5.【甲】诗【乙】文展现了多面的“东坡”形象,创作【甲】诗的他是一个的人;【乙】文中的他还是一个

______的人。

二、现代文(24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丁香结(节选)

①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

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学年,

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儿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

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②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

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学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③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

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④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

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丕

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6.结合加点词写出丁香花颜色的特点。

(1)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孽自。

(2)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

7.请从第③④段中找出作者由“丁香结”想到的内容:(1)衣襟上的盘花扣;(2)—;(3)。

8.文末说“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结合句式分析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对台戏

曾颖

①那是1985年,我15岁,县里学电视节目搞起了歌咏比赛,那阵势像过节一般热闹。

②当时唱歌的主流是美声和民族唱法,通常是把话筒立在面前,男的穿中山装,女的穿大红裙,唱得字正腔

圆,而拿着话筒边扭边唱流行歌曲会被看成是不正经的行为。

③就像所有十五六岁的年轻人一样,那时的我和同学们都向往新鲜而活溃的事物。为了寻找一首新歌,可谓

裴个,发?。或在夜深人静时偷听电台,或跑到省城去买翻录带,或用录音机对着电视机录制嘈杂的歌曲。总之,

那时的我们将“新”作为衡量一首歌的唯一标准。

④但担任歌咏比赛评委的爷爷奶奶们不这么认为。初赛那天,全班报名的14个人中有12个被淘汰了。最惨

的一位同学上去一亮相,还没张嘴,就被吆喝下来了。因为他把村衣的下角绑在肚子上,自以为很酷,台下的评

委却看着很不顺眼。

⑤同学们原本志在必得,以为可以凭新歌风光一把,不想被横空伸出的巴掌拍得满地找牙。顿时,所有失落

变成义愤,我们感觉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待遇,干是决定要做点儿什么,来表达我们的不满,并证明我们的存在。

⑥同学中有人会弹吉他,通过弹吉他,又认识了会其他乐器的小哥们儿,他们同样在歌咏比赛的初赛和复赛

中落马。很快,一支汇聚了吉他手、小提琴手和鼓手的乐队成立了。经过几天偷偷地排练,我们居然练成了好几

首曲子。

⑦歌咏决赛仍在剧场举行。我们决定把我们的舞台放到剧场正对的街上。为了显示与剧场里那些穿中山装、

大红裙的选手不一样,我们都搞了夸张且前卫的造型。有人故意把衬衣的袖子撕掉:有人用黑色和红色的颜料在衣

服上拍出手印:有人把裤腿剪掉一截,用针线缝成帽子戴在头上。

⑧当剧场里的音乐响起时,我们这支穿着奇装异服的乐队,也开始演奏乐曲。很快就吸引了一大帮年轻人,

而且圈子越扯越大,人越来越多。剧场里也陆续有人出来,加入我们的观众群,气氛很热烈。我们唱对台戏捣乱

的目的,初步达成了。

⑨起初,大家还是按排练的乐曲唱歌,后来,开始接受点歌,其至人群中开始有人跳出来和我们一起唱。那

一刻,我们发现,在平静小县城的各个角落,其实隐藏着那么多和我们一样渴望唱新歌、渴望过与以往完全不同

生活的人。许多我们自以为新潮的歌,大家都会唱。每一曲都是以独唱开始,以合唱结束。

⑩那天的演唱,虽然歌声、乐器和技术都很粗糙,但我们第一次用一种破茧成蝶的勇气,向世人证明了我们

的存在。那一年,我15岁,报纸和广播里正忧心忡忡地担心“70后”孩子们难当大任,就像现在很多人批评“90

后”“00后”一样。但我们用稚zhu6的声音,表达了我们的存在。

⑪那天激动得有些跑调的演唱,成为我青春记忆中抹不去的注脚,每每于夜深人静时,悠然萦绕在我的梦

中。

(有删改)

9.根据拼音写汉字。

稚zhuo()

10.阅读文章第③一⑨段,完成下面的填空。

寻找新歌

想出风头

11.比较下面两段文字,本文中的“费尽心思”和《竹节人》中的“挖空心思”表达的情感一样吗?请写出你的理

解。

A.为了寻找一首新歌,可谓费尽心思。

B.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

12.如果“10后”的你加入文中的这支乐队,会设计一个怎样“夸张且前卫的造型”?请为第⑦段补写一句话。

有人___________

13.有同学认为把标题改为“对台戏”更简洁合适,你觉得呢?谈谈你的看法。

三、综合运用(12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本学期《开学第一课》以“语文学习”为主题,分为“预习准备”“单元读写”“名著阅读”三个篇章。语文赵

老师、课代表小明作为嘉宾,与六年级同学们共上“第一课”

14.【预习准备】小明分享了他的一些预习方法,你认为不合适的一项是()

A,预习《草原》时,朗读课文中表现草原风光的优美语句。

B.预习《古代诗歌三首》时,借助课后注释了解诗词内容。

C.预习《七律•长征》时,搜集有关资料,了解长征历史。

D.预习《狼牙山五壮士》时,欣赏相关电影。

15.【单元读写】赵老师带领同学们关注各单元导语(如下表),请根据表中的“方法举例”概括第三单元的“导

语摘录”。

导语摘录方法举例

圈划相关语句,归纳景物

第一单元关注课文中景物描写

特征。

第二单元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勾画整体、刻画局部。

读人生故事,要多融入情

感体验;

读科普文章,要带着理性

第三单元—思考;

读古代诗歌,要关注体裁

和情感表达方式。

16.【名著阅读】

(1)赵老师建议略读和精读相结合,读过《童年》的你认为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A.本书用第一人称叙述了阿廖沙三岁到十岁期间童年生活。

B.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如乐观的“小茨冈”、执着的“好事情”。

C.第二章写外祖父打“我”,又探望“我”,从此一改专横残暴的性格。

D.主人公阿廖沙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善良的人。

17.赵老师还给台下同学展示了读书笔记,请你帮忙把空白处补充完整。

人物档案卡片

人物:外祖母

帮忙调解家庭纠纷一

典型事件:-品质:②

①J

_____d

第二部分写作(40分)

18.作文题目

在作品中,大家看到了这样一群少年:坚强不屈的小战士、制作竹节人的同学、勇敢的阿廖沙,还有用演唱

证明自己的15岁孩子。在生活中,你是否也发现了不一般的少年呢?

请以“这个少年不一般”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不得抄袭;(3)字迹工整。

2022-2023学年上海市虹口区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第一部分阅读(60分)

一、古诗文(24分)

(-)默写与运用(12分)

1.古诗文默写

①一水护田将绿绕,o(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②,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③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浪淘沙》其一)

④,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⑤小文来到江南古镇,看到草长莺飞的水乡美景,不禁想起杜牧《江南春》的诗句:,。

【答案】①.两山排网送青来②.野旷天低树

③.浪淘风簸自天涯④.明月别枝惊鹊⑤.千里莺啼绿映红⑥,水村山郭酒旗风

【详解】默写题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

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的“网、淘、簸、涯、莺”等字容易写错。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乙】

时有人馈东坡美酒六瓶。甫至阶前,失手跌碎。其人大惊,东坡笑曰:“馀沥犹可压惊也。”因并破瓶内酒赏

三,而作诗日:主人惠我以佳酿,未至阶时喷鼻馨。不意青州六从事®,翻成乌有一先生久

【注】①[青州从事]好酒的代称。②[乌有先生]即无有,汉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虚拟的人名。

2.【乙】文中的“东坡”就是【甲】诗作者宋代文学家(人名)。【乙】文中的诗歌与【甲】诗在形式上都

属于o

3.下面关于【甲】诗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黑云”和“白雨”二者的颜色形成强烈对比,给人画面感。

B.“翻墨”“跳珠”这两个喻体选择巧妙,生动地描绘了暴雨突至的景色。

C.“卷地风来忽吹散”中一个“忽”表现出暴雨匆匆而来的特点。

D.“望湖楼下水如天”描绘出乌云散去后水天一色的美好景色。

4.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东坡)因为酒瓶破了把酒一起奖赏给他。

B.(东坡)于是把破瓶里的酒一起奖赏给他。

C.(东坡)因为酒瓶破了把酒一起赠送给他。

D.(东坡)于是把破瓶里的酒一起赠送给他。

5.【甲】诗【乙】文展现了多面的“东坡”形象,仓蚱【甲】诗的他是一个的人;【乙】文中的他还是一个

______的人。

【答案】2.①.苏轼②.绝句3.C4.D

5.①.才思敏捷②.心胸豁达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主人惠我以佳酿,未至阶时喷鼻

馨。不意青州六从事,翻成乌有一先生”从体裁上看,都是四句一首诗,属于绝句。“东坡”是宋代文学家苏轼

的号。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理解和分析。

C.“卷地风来忽吹散”意思是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暴雨匆匆而来”说法错误;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

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重点词语:因,于是;并,一起;赏,赠送。句意:(东坡)于是把破瓶里的酒一起赠送给他: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评价。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

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

“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由此可见,苏东坡是一个才思敏捷的诗人;乙文中的苏东坡没有因为

失去美酒而责备来人,反而送酒给那人并口占一绝打趣这件事,表现出苏东坡心胸豁达的性格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乙]当时有人送给东坡六瓶美酒。送酒的人刚走到台阶前,失手跌倒打碎了酒瓶。那个人大惊失色,东坡笑着

说:“瓶中残酒还可以给你压压惊。”于是就把瓶子中的残留的酒赏给那个人,并作了一首诗:“主人送给我美

酒,还没走到跟前就闻到酒的香气,谁知碰巧出意外,六瓶美酒成乌有。”

二、现代文(24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丁香结(节选)

①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

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学目,

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

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②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

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③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

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④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

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

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6.结合加点词写出丁香花颜色的特点。

(1)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聿自。

(2)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

7.请从第③④段中找出作者由“丁香结”想到的内容:(1)衣襟上的盘花扣;(2)一:(3)o

8.文末说“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结合句式分析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6.(1)突出丁香花晶莹洁白的特点。

(2)“渗”字形象地写出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的特点。

7.①.不顺心的事②.人生中的问题

8.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意思是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和问题要解决,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正因为如此,

人生才多彩多姿,表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1)结合第①段“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分析,可知这里的丁香花是白色的,“透出”表

明丁香花是晶莹剔透的,故‘'莹白”指的就是丁香花,突出了丁香花晶莹、洁白、光亮、透明的特点。

(2)“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中“渗”字原指液体慢慢地透出,结合第②段“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

的画,线条模糊了,”可知原本是紫色的丁香花,结合第②段“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可知

紫色的丁香在白色的雨结合在一起,“渗”字在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

自然交融的特点,突出雨中丁香色彩的流动性,极富动感。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结合第④段“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可知,由“丁香

结”联想到了不顺心的事;

结合第④段“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可知,由“丁香结”联想到了人生中的问题。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分析。

结合第④段“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

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可知人生中的问题不可能完全解决,否则生活就

会变得过于简单而缺乏挑战和趣味性。“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是反问的修辞手法,意思是每个人一

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和问题要解决,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正因为如此,人生才多彩多姿,作者用这种反问句

式强调了人生中问题存在的必要性,以及解决问题的积极作用。表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对台戏

曾颖

①那是1985年,我15岁,县里学电视节目搞起了歌咏比赛,那阵势像过节一般热闹。

②当时唱歌的主流是美声和民族唱法,通常是把话筒立在面前,男的穿中山装,女的穿大红裙,唱得字正腔

圆,而拿着话筒边扭边唱流行歌曲会被看成是不正经的行为。

③就像所有十五六岁的年轻人一样,那时的我和同学们都向往新鲜而活溃的事物。为了寻找一首新歌,可谓

裳个斗或在夜深人静时偷听电台,或跑到省城去买翻录带,或用录音机对着电视机录制嘈杂的歌曲。总之,

那时的我们将“新”作为衡量一首歌的唯一标准。

④但担任歌咏比赛评委的爷爷奶奶们不这么认为。初赛那天,全班报名的14个人中有12个被淘汰了。最惨

的一位同学上去一亮相,还没张嘴,就被吆喝下来了。因为他把村衣的下角绑在肚子上,自以为很酷,台下的评

委却看着很不顺眼。

⑤同学们原本志在必得,以为可以凭新歌风光一把,不想被横空伸出的巴掌拍得满地找牙。顿时,所有失落

变成义愤,我们感觉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待遇,干是决定要做点儿什么,来表达我们的不满,并证明我们的存在。

⑥同学中有人会弹吉他,通过弹吉他,又认识了会其他乐器的小哥们儿,他们同样在歌咏比赛的初赛和复赛

中落马。很快,一支汇聚了吉他手、小提琴手和鼓手的乐队成立了。经过几天偷偷地排练,我们居然练成了好几

首曲子。

⑦歌咏决赛仍在剧场举行。我们决定把我们的舞台放到剧场正对的街上。为了显示与剧场里那些穿中山装、

大红裙的选手不一样,我们都搞了夸张且前卫的造型。有人故意把衬衣的袖子撕掉:有人用黑色和红色的颜料在衣

服上拍出手印:有人把裤腿剪掉一截,用针线缝成帽子戴在头上。

⑧当剧场里的音乐响起时,我们这支穿着奇装异服的乐队,也开始演奏乐曲。很快就吸引了一大帮年轻人,

而且圈子越扯越大,人越来越多。剧场里也陆续有人出来,加入我们的观众群,气氛很热烈。我们唱对台戏捣乱

的目的,初步达成了。

⑨起初,大家还是按排练的乐曲唱歌,后来,开始接受点歌,其至人群中开始有人跳出来和我们一起唱。那

一刻,我们发现,在平静小县城的各个角落,其实隐藏着那么多和我们一样渴望唱新歌、渴望过与以往完全不同

生活的人。许多我们自以为新潮的歌,大家都会唱。每一曲都是以独唱开始,以合唱结束。

⑩那天的演唱,虽然歌声、乐器和技术都很粗糙,但我们第一次用一种破茧成蝶的勇气,向世人证明了我们

的存在。那一年,我15岁,报纸和广播里正忧心忡忡地担心“70后”孩子们难当大任,就像现在很多人批评“90

后”“00后”一样。但我们用稚zhu6的声音,表达了我们的存在。

天激动得有些跑调的演唱,成为我青春记忆中抹不去的注脚,每每于夜深人静时,悠然萦绕在我的梦

中。

(有删改)

9.根据拼音写汉字。

稚zhuo()

10.阅读文章第③一⑨段,完成下面的填空。

寻找新歌|比赛出局||⑵||街上演唱|

想出风头⑴表达不满(3)

11.比较下面两段文字,本文中的“费尽心思”和《竹节人》中的“挖空心思”表达的情感一样吗?请写出你的理

解。

A.为了寻找一首新歌,可谓费尽心思。

B.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

12.如果“10后”的你加入文中的这支乐队,会设计一个怎样“夸张且前卫的造型”?请为第⑦段补写一句话。

有人___________

13.有同学认为把标题改为“对台戏”更简洁合适,你觉得呢?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9.拙10.(1)证明存在;(2)组建乐队;(3)获得认可

11.一样,两个词都表达出作者急切、欢乐、充满期盼的情感。

12.有人穿上奶奶大花袄。

13.不可以,“青春对台戏”明确写出年龄特征,与文章内容相呼应,让作者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稚zhu6——稚拙:幼稚笨拙。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提炼概况。解答此类题目,要认真研读文章,梳理思路。

作者比赛出局后,感觉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待遇,第⑤段“于是决定要做点儿什么,来表达我们的不满,并证明我

们的存在”可知,第一空:证明存在;

由第⑥段“同学中有人会弹吉他,通过弹吉他,又认识了会其他乐器的小哥们儿”“一支汇聚了吉他手、小提琴

手和鼓手的乐队成立了。”可知第二空:组建乐队;

由第⑧段“很快就吸引了一大帮年轻人,而且圈子越扯越大,人越来越多。剧场里也陆续有人出来,加入我们的

观众群,气氛很热烈”,第⑨段“起初,大家还是按排练的乐曲唱歌,后来,开始接受点歌,其至人群中开始有

人跳出来和我们一起唱”可知,第三空:获得认可。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要理解词语的含义,结合文章语境进行分析。

费尽心思:挖空心思,想尽办法。形容千方百计地谋算。挖空心思:形容费尽心思,想尽一切办法;

A.作者向往新鲜而活溃的事物,喜欢新的歌曲,通过偷听电台、买翻录带、录制嘈杂的电视歌曲等方式,想尽办

法获得新歌曲。“费尽心思”体现了作者因热爱新歌曲,敢于尝试,表现出热烈、快乐、期盼的情感;

B.《竹节人》以回忆性文笔通过对做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与感受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眷恋。

“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作者通过给竹节人起名字,表现出对竹节人的热爱以及

欢乐、喜悦之情。

故两个词都表达出作者急切、欢乐、充满期盼的情感。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发散性思维。解答本题,可以结合文章内容适当发挥。

“有人故意把衬衣的袖子撕掉:有人用黑色和红色的颜料在衣服上拍出手印:有人把裤腿剪掉一截,用针线缝成

帽子戴在头上。”这些对于担任歌咏比赛评委的爷爷奶奶们来说相当另类。例如:有人穿上奶奶的大花袄。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是否可以更换标题。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青春对台戏”着重强调青春,文章中第①段“我15岁”明确写出作者的年龄,以及下文所做的疯狂的事情,正

好符合青春期喜欢新鲜事物,叛逆,不与众相同的特点;“对台戏”没有年龄局限,与下午内容关联性较小,不

能充分体现作者的情感。所以,标题不能改为“对台戏”。

三、综合运用(12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本学期《开学第一课》以“语文学习”为主题,分为“预习准备”“单元读写”“名著阅读”三个篇章。语文赵

老师、课代表小明作为嘉宾,与六年级同学们共上“第一课”

14.【预习准备】小明分享了他的一些预习方法,你认为不合适的一项是()

A.预习《草原》时,朗读课文中表现草原风光的优美语句。

B.预习《古代诗歌三首》时,借助课后注释了解诗词内容。

C.预习《七律•长征》时,搜集有关资料,了解长征历史。

D.预习《狼牙山五壮士》时,欣赏相关电影。

15.【单元读写】赵老师带领同学们关注各单元导语(如下表),请根据表中的“方法举例”概括第三单元的“导

语摘录”。

导语摘录方法举例

圈划相关语句,归纳景物

第一单元关注课文中的景物描写

特征。

第二单元学习场面描写方法勾画整体、刻画局部。

读人生故事,要多融入情

感体验;

读科普文章,要带着理性

第三单元—思考;

读古代诗歌,要关注体裁

和情感表达方式。

16.【名著阅读】

(1)赵老师建议略读和精读相结合,读过《童年》的你认为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A.本书用第一人称叙述了阿廖沙三岁到十岁期间的童年生活。

B.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如乐观的“小茨冈”、执着的“好事情”。

C.第二章写外祖父打“我”,又探望“我”,从此一改专横残暴的性格。

D.主人公阿廖沙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善良的人。

17.赵老师还给台下同学展示了读书笔记,请你帮忙把空白处补充完整。

人物档案卡片

人物:外祖母

帮忙调解家庭纠纷一

典型事件:-品质:②

_____①J/

【答案】14.D15.如何阅读不同题材的文章16.C

17.发生大火时,勇敢救火他勤劳、善良、乐观、智慧。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预习方法。预习指学生事先自学将要讲授的功课。

D.不合适,“欣赏相关电影”不属于预习学习的内容;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习方法。

根据表格提示第一单元“导语摘录:关注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方法举例:圈划相关语句,归纳景物特征”,第

二单元“导语摘录: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方法举例:勾画整体、刻画局部”可知,方法是根据导语内容的具

体实施,根据第三单元”方法举例:读人生故事,要多融入情感体验;读科普文章,要带着理性思考;读古代诗

歌,要关注体裁和情感表达方式”可知,涉及到了“人生故事”“科普文章”“古代诗歌”,这些题材不同,重

点学习的内容也不同;所以可写导语摘录“如何阅读不同题材的文章”。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

C.“从此一改专横残暴的性格”有误,外祖父吝啬贪婪、专横残暴,未曾改变;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

外婆善良慈祥,爱亲人,爱邻居,爱所有的人。她心甘情愿把生活中的一切压力都承担下来而毫无怨言。生活的

困苦、丈夫的殴打、儿子的忤逆……都熄灭不了她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光。她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与诗意的劳动妇

女,她能歌善舞,善于讲形形色色的传说、童话、民间故事。她帮忙调解家庭纠纷,作坊起火时,所有的人都惊

慌失措,只有她冲进火海,抢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盐。表现了他勤劳、善良、乐观、智慧的一面。

第二部分写作(40分)

18.作文题目

在作品中,大家看到了这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