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模拟(仿新高考II卷)-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卷(解析版)_第1页
第五模拟(仿新高考II卷)-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卷(解析版)_第2页
第五模拟(仿新高考II卷)-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卷(解析版)_第3页
第五模拟(仿新高考II卷)-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卷(解析版)_第4页
第五模拟(仿新高考II卷)-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卷

(仿2023年新高考II卷)

第五模拟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本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2年春开始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大成果,就是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文明诞

生五千多年”这一历史性结论。

中华文明的一些重要因素早在一万多年前已经出现,到5500年前左右,已经在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各要素及人地关系方面发展到较高水平,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财富积累,社会分工日渐复杂,人口数量与聚落不断增加;城市数量日渐增多并出现区域中心

城市,者队邑、聚的城乡聚落分层结构形成;少数人占有大量财富并形成权势阶层;包括礼制

在内的精神文化不断丰富,出现跨族群跨文化的社会流动。到5300年至5000年前左右,在长

江下游的太湖平原南部,终于出现了第一个国家文明——良渚文明。这个地域性国家文明拥有

三层城垣环绕的都城、建设在人工高台上的王宫、最早的“太仓”、玉礼系统、制玉制石制陶制

漆等国家官营手工业经济系统、观象授时系统、发达的水利系统和农田耕作系统、祭坛式王陵、

“国民”精神符号系统甚至早期文字等。其统治区域可能是整个太湖平原地区乃至宁绍平原一

带。良渚国家文明延续了大约1000年。

就在良渚文明诞生后不久,长江中游也出现了屈家岭文明,黄河中游出现了陶寺文明、石

罪文明、河南龙山文明,淮河流域和济水流域出现了大汶口文明、山东龙山文明等地域性文明。

这些中华大地上出现的初期国家文明既是各个地域文化连续万年发展的结果,也是彼此间在物

质、政治、精神、社会等各种文明要素不断交流提升中创造而成。

初生的中华文明保存着血缘与地缘的有机结合,构建了“家国一体”“法祖尊贤”的最初形态,

通过天文观测和农时季节的有机结合创造了“天人合一”“敬天礼神”的思维模式,通过族群内部

分工和协调奠定了“仁政德治”“民惟邦本”的政治思想,通过跨族群跨文明互动与交流生成了

“协和万邦”、多样共生的文明间和平交往的理念;在经济方面,形成了由国家控制的农业、高

技术和官营手工业,即最初的“公田”"工商食官'’体制及公共水利工程形态等。我们不否认中华

早期文明时代存在暴力、战争、阶级冲突,但从总体上看,良渚文明、屈家岭——石家河文明

等的衰亡并不是战争的结果。

在距今4400年前后,中国大多数区域性文明进入衰亡期,而中原夏文明却从龙山文明时

代进入到属于自己独尊的时代,从蚌埠禹会村、登封王城岗,到新密新若,再到偃师二里头,

一个涉及淮河流域并立足黄河中游伊洛河流域——即后来称为“天下之中''的地方,建立了中国

最初的广域性“王国”,中华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它开启了中国乃至东亚文明的“青铜时

代考古学家发现的二里头遗址以及二里头文化便是这一文明的具体实证。

从二里头夏都王宫,到偃师商城王宫、安阳澄北商城王宫,其功能布局一脉相承,即左祖

庙、右王宫的结构,突出表现了华夏文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此过程中,华夏文明的另

一重大成果——成熟的甲骨文系统亦即后来的汉字系统也在中原诞生。此后,继承夏商文明的

西周文明把中华文明带入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以“封邦建国”和“礼仪文明”为特征的统

一国家阶段,这也为日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建立开辟了先河。

(摘编自贺云翱《国家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内涵》)

材料二:

良渚文化,从1936年施昕更发掘良渚镇所在的棋盘坟等遗址,并于1938年出版大型考古

报告《良渚》开始,就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梁思永先生首先把以黑陶为特征的良渚遗存划

归龙山文化的杭州湾区。20世纪50年代,江浙沪一系列相关遗址的发现,证明良渚遗存明显

有别于山东龙山文化。夏鼐先生遂于1959年首先将其命名为良渚文化。此后在杭州湾和太湖

流域陆续发现了许多良渚文化遗址。其中江苏吴县(今属苏州)草鞋山和张陵山等地更发现了

玉琮、玉璧等重器,说明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中国特有的玉器时代。

更大的突破发生在1986年。首先在浙江余杭长命乡西北一处人工堆筑的土山上发现了良

渚文化贵族的大墓,其中的第12号大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和多件漆器,包括重达6500克

被称为玉琮王的特大型玉琮。更加重要的是其四面各刻画了两个神人兽面纹,线条之精细与表

情之神秘令人叹为观止。这座大墓也是迄今发现的良渚文化中最高等级的大墓,因而被称为良

渚王之墓。本书作者刘斌正是这座大墓的发掘者。他精细的清理工作使我们能够一睹这位良渚

王的尊容。198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余杭安溪乡的瑶山发现了良渚文化的祭坛以及

埋葬于祭坛上的12座良渚文化大墓。

刘斌的考古工作极为精细,同时又不忘对整体遗址群的全面考察,把宏观和微观巧妙地结

合起来。2006年因居民房屋拆迁安置而发现了葡萄皈遗址石块垫底的黄土堤,这引起了刘斌

的思考与关注,随即于2007年跟踪调查勘探,最终发现了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良渚古

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着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

文明发展阶段。这是继20世纪殷墟之后中国考古界的又一重大发现,将极大地推动中国文明

史研究的进程和考古学发展。考虑古城不可能孤立存在,周围一定有相关的配套设施。刘斌他

们发现良渚古城之后,一方面对城内外进行细致的调查发掘,另一方面又进行大范围铺网式的

调查,不但新发现了上百处遗址,对良渚古城的内外遗址功能布局也有了全面认识,更加令人

震撼的是超大型水利工程的发现。

另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还在临平茅山遗址发现了大面积的水稻田,及由6个环壕组

成的玉架山环壕聚落。大型水稻田的发现和玉架山环壕聚落的发现,是我们认识良渚高度发达

的文明社会的基础。在玉架山考古现场,每个环壕内的墓葬从良渚早期到晚期都有,持续1000

年,反映了中国古代超稳定的血缘家族社会。近几年又在德清雷甸镇发现了大规模的玉器作坊

群,反映了良渚古城周边的专门化生产方式。至此,一个东方古国的雄伟面貌便呈现在世人面

前,良渚已经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2019年7月6日,在世界遗产评审大会上,良

渚古城遗址理所当然地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考古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摘编自严文明《考古是科学也是艺术(序与跋)》,有删节)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南部出现良渚文明,长江中游出现屈家岭文明、黄河中游出现陶寺

文明、石明文明等,可以推测古代文明多诞生于水源丰茂地区。

B.中华大地上出现的初期国家文明及其彼此间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等各种文明要素

不断交流提升,使各个地域文化在连续万年中得以发展。

C.江浙沪一系列相关遗址的发现,明显推翻了梁思水先生把以黑陶为特征的良渚遣存划归

龙山文化的论点,因此夏鼐先生首先将其命名为良渚文化。

D.玉架山环壕聚落的发现反映出中国古代血缘家族社会的超稳定性,而大规模的玉器作坊

群的发现则是良渚古城周边专门化生方式的有力证明。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早期文明的消亡与早期文明时代存在暴力、战争、阶级冲突并没有直接联系,不过

良渚文明、屈家岭——石家河文明的衰亡是例外。

B.中国大多数区域性文明进入衰亡期,而只有中原夏文明得以保存并发展至新时代,这个

中国最初的广域性“王国”开启了中国乃至东亚文明的“青铜时代”。

C.刘斌是良渚文化贵族大墓的发掘者,他的考古工作极为精细,同时他们又对整体遗址群

进行全面考察,最终发现了良渚古城和令人震撼的超大型水利工程。

D.良渚古城的发现,将极大地推动中国文明史研究的进程和考古学发展,在2019年世界

遗产评审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理所当然地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3.(3分)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广义的“文明”与“文化”同义,但材料一中所讨论的“文明”是指人类在数百万年发展中最

终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一种高级社会形态和成果。

B.《乡土中国》中说:“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

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

C.文明的诞生经历过漫长的历程,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学探索,首先是中华文明各要素包

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等的起源探索。

D.良渚遗址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史,大量玉器雕饰精美,上面的纹饰

主题神人兽面纹,是良渚先民仁政德治政治思想的体现征。

4.(4分)材料一的论证结构是什么?请简要梳理。

5.(4分)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考古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的理解。

【答案】1.B2.A3.D4.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先总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的最重大成果,引出对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的探讨;接着对良渚文明、屈家岭文明等地域性文

明以及中原夏文明进行阐述,并从政治思想和经济方面对初生的中华文明进行解读;最后阐述

华夏文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及汉字系统的诞生。5.①考古通过对考古遗物、遗迹

等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人类历史上的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所以考古是一门

科学;

②考古还可以使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因果不当。材料一第三段中说的是“这些中华大地上出现的初期文明,既是各个地域文化连

续万年发展的结果,也是彼此间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等各种文明要素不断交流提升中创

造而成的”,选项将一部分果变成了因。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屈家岭——石家河文明的衰亡是例外“错误。从原文“我们不否认中华早期文明时代存在暴

力、战争、阶级冲突,但从总体上看,良渚文明、屈家岭——石家河文明等的衰亡并不是战争

的结果”来看,原文的意思是屈家岭——石家河文明的衰亡并不是战争的结果,选项与原文相

悖。

故选Ao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D.“上面的纹饰主题神人兽面纹,是良渚先民仁政德治政治思想的体现“错误。从原文“首先在

浙江余杭长命村西北一处人工堆筑的土山上发现了良渚文化贵族的大墓,其中的第12号大墓

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和多件漆器,包括重达6500克被称为玉琮王的特大型玉琮。更加重要

的是其四面各刻画了两个神人兽面纹,线条之精细与表情之神秘令人叹为观止”来看,选项于

文无据。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首先,要指出文章的结构类型:其次,要分析文章的主要论证过程,即

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还要厘清作者的逻辑思路,即先后之间的逻辑关系。

由“2002年春开始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大成果,就是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文明诞生

五千多年’这一历史性结论”可知,先概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大成果,引出对中华文明

的重要因素的探讨;

由“中华文明的一些重要因素早在一万多年前已经出现……到5300年至5000年前左右,在长

江下游的太湖平原南部,终于出现了第一个国家文明——良渚文明”“就在良渚文明诞生后不

久,长江中游也出现了屈家岭文明”“在距今4400年前后,中国大多数区域性文明进入衰亡期,

而中原夏文明却从龙山文明时代进入属于自己独尊的时代”可知,接着按时间顺序分别解说作

为第一个国家文明的良渚文明、作为地域性文明的屈家岭文明等以及“独尊”的中原夏文明,并

从政治思想和经济方面对初生的中华文明进行解读;

由“从二里头夏都王宫,到偃师商城王宫、安阳渔北商城王宫,其功能布局一脉相承,即左祖

庙、右王宫的结构,突出表现了华夏文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可知,最后阐述华夏文明“以

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及汉字系统的诞生。很显然材料一属于总分的结构。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由“其中江苏吴县(今属苏州)草鞋山和张陵山等地更发现了玉琮、玉璧等重器,说明良渚文

化已经进入了中国特有的玉器时代”“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

识,标志着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刘斌他们发现良渚古城之后,一方

面对城内外进行细致的调查发掘,另一方面又进行大范围铺网式的调查,不但新发现了上百处

遗址,对良渚古城的内外遗址功能布局也有了全面认识,更加令人震撼的是超大型水利工程的

发现”可知,考古通过对考古遗物、遗迹等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人类历史上的文化、政治、经

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所以考古是一门科学;

由“更加重要的是其四面各刻画了两个神人兽面纹,线条之精细与表情之神秘令人叹为观

止”“至此,一个东方古国的雄伟面貌便呈现在世人面前,良渚已经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

件。2019年7月6日,在世界遗产评审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理所当然地被评为世界文化遗

产”可知,考古还可以使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

(本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战士

孙犁

那年冬天,我住在一个叫石桥的小村子。村子前面有一条河,搭上了一个草桥。天气好的

时候,从桥上走过,常看见有些村妇淘菜;有些军队上的小鬼,打破冰层捉小沙鱼,手冻得像

胡萝卜,还是兴高采烈地喊着。

这个冬季,我有几次是通过这个小桥,到河对岸镇上,去买猪肉吃。掌柜是一个残废军人,

打伤了右臂和左腿。这铺子,是他几个残废弟兄合股开的合作社。

第一次,我向他买了一个腰花和一块猪肝。他摆荡着左腿用左手给我切好了。一般的山里

的猪肉是弄得粗糙的,猪很小就杀了,皮上还带着毛,涂上刺眼的颜色,煮的时候不放盐。当

我称赞他的肉有味道和干净的时候,他透露聪明地笑着,两排洁白的牙齿,一个嘴角往上翘起

来,肉也多给了我一些。

第二次,我去是一个雪天,我多烫了一小壶酒。这天,多了一个伙计:伤了胯骨,两条腿

都软了。

三个人围着火谈起来。

伙计不爱说话。我们说起和他没有关系的话来,他就只是笑笑。有时也插进一两句,就像

新开刃的刀子一样。谈到他们受伤,掌柜望着伙计说:

“先还是他把我背到担架上去,我们是一班,我是他的班长。那次追击敌人,我们拼命追,

指导员喊,叫防御着身子,我们只是追,不肯放走一个敌人!”“那样有意思的生活不会有了。

伙计说了一句,用力吹着火,火照进他的眼,眼珠好像浮在火里。

掌柜还是笑着,对伙计说:“又来了,''他转过头来对我,“他沉不住气哩,同志。刃卜时,我

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十步,又赶上去,被最后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他直到现在,还想

再干干呢!”

伙计干脆地说:“怨我们的医道不行么!''

“怎样?'‘我问他。

“不能换上一副胯骨吗,如能那样,我今天还在队伍里。难道我能剥一辈子猪吗?”

“小心你的眼!”掌柜停止了笑,对伙计警戒着,使我吃了一惊。

“他整天焦躁不能上火线,眼睛已经有毛病了。”

我安慰他说,人民和国家记着他的功劳,打走敌人,我们有好日子过。

“什么好的生活比得上冲锋陷阵呢?”他沉默了。

第三次我去,正赶上他两个抬了一筐肉要去赶集。我已经是熟人了,掌柜的对伏在锅上的

一个女人说:“照顾这位同志吃吧。新出锅的。对不起,我不照应了。”

那个女人个子很矮,衣服上涂着油垢,正在肉皮上抹糖色。我坐在他们的炕上,炕头上睡

着一个孩子,放着一个火盆。

女人多话,有些泼。她对我说,她是掌柜的老婆,掌柜的从一百里以外的家里把她接来,

她有些抱怨,说他不中用,得她来帮忙。

我对她讲,她丈夫的伤,是天下最大的光荣记号,她应该好好帮他做事。

这都是一年前的事了。第四次我去,是今年冬季战斗结束以后。一天黄昏,我又去看他们,

他们却搬走了,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他说:

“那才算个战士!反‘扫荡’开始了,我们的队伍已经准备在附近作战,我派了人去抬他

们,因为他们不能上山过岭。那个伙计不走,他对去抬他的民兵们说:你们不配合子弟兵作战

吗?民兵们说:配合呀!他大声喊:好!那你们抬我到山头上去吧,我要指挥你们!民兵们都

劝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废的人耽误几个有战斗力的。他对民兵们讲:你们不知道我吗?我

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

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临别他说:“你要找他们,到城南庄去吧,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

一九四一年于平山

文本二:

不正面描写敌人,一味关注我方军民人情美人性美,必然无法正面和具体描写战争或战斗

场面,这样会不会掩盖至少是让读者看不到战争本身的残酷,一定程度上美化了战争?尤其当

作家代表战争受害者一方时,这种未能充分表现战争的残酷而一味追求美好的写作方法,会不

会本末倒置?

孙犁的“抗日小说”确实不经常写到大规模战争场面。小规模的战斗,也避免描写血腥屠杀。

无论敌人覆灭或我方牺牲,都以极俭省的笔墨轻轻带过,战斗场面始终放在远景。

最有名的是《荷花淀》,写刚刚成立的游击队成功地伏击一船日军,整个战斗只用了短短

两句话:“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手榴弹把敌人的那

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这之前和之后,年轻媳妇们的欢歌笑语,她们在背后对解救

她们的丈夫们的充满娇嗔和自豪的议论,远远超过枪弹的声音,才是小说叙述真正的主体内容。

但孙犁的“抗日小说”并不完全回避残酷。他写“残酷”,不是具体的战斗或敌我之间的流血

与死亡,而是‘'北方人民''在日本强加给中国的这场战争中遭受的极度的贫穷与苦难。战场上的

残酷转移到人民的日常生计的艰难,体现为日常性的贫穷、哀伤、凄凉与恐惧,这些内容的震

撼力,即使孙犁的唯美的笔致,也不曾令其减少分毫。“北方人民”日常性的贫穷、哀伤、凄凉

和恐惧,是孙犁小说无须明言的背景,因此他更加需要在这满目疮痍的背景中寻找美好的安慰

和激励。他的任务,不是在纸上重复当时的中国读者放眼皆是的‘‘残酷",而是用“北方人民’’的

坚韧、乐观、无私和美好来战胜“残酷

表现战争中的残酷,孙犁完全有材料,但他节制了笔墨,留出更多的空间来表现他想要表

现的。有节制的表现更容易让读者发挥想象,具有更大的暗示性,所以他丝毫不担心这样节制

的描写会冲淡战争的“残酷只有从未经历战争的磨难、不知道"残酷”为何物的某些当代作家,

才会拼命渲染“残酷”,生怕读者看出他不会写“残酷”。在这方面,孙犁的“含蓄”和某些作家对

战争的“残酷”的刻意渲染,是有区别的。

(摘编自都元宝《孙犁“抗日小说”的“三不主义”》)

6.(3分)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绘了北方冬天农村的景象,暗示了宁静、祥和的时代气象,展现了乡村军民

劳动生活的画面。

B.小说将一般的山里的猪肉与残废军人卖的猪肉进行对比,以后者的干净和美味表现军人

敦厚的品质。

C.小说描写“我”和肉铺的老板及伙计聊天的场景,闲谈中流露出战友之间的革命情谊,表

现了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D.小说写伙计不爱说话,一说话总会提到打仗,表明伙计强烈的杀敌抗日的愿望,为后文

写他打胜仗作了铺垫。

7.(3分)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日小说是中国现当代小说家表现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浴血奋战,抵抗直至打败日本侵

略者的小说。有战争期间发表的,也有战后发表的。

B.孙犁,现当代著名作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创作了《荷花淀》《风云初记》等小说。

他的小说以正面描写刀光剑影的战争场景见长。

C.反“扫荡”是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为粉碎日伪军“扫荡”所进行的以军事打

击为主的斗争。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就发生在此期间。

D.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

更为突出。用于文学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8.(6分)文本一的“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6分)《战士》是孙犁的一篇“抗日小说”。请从选材立意、虚实处理、创作目的三个角度分

析这篇小说的特点。

【答案】6.A7.B8.①“我''是小说的线索,通过“我'’的见闻将四个不同时空的故事

片段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叙事自然流畅。②“我”是小说的叙事者,通过“我”的视角叙述了“我”

与因伤残而从事卖肉工作的战士们的交往,以及“我”听说的他们的事迹,表现了战士的不屈服

于命运、勇于斗争的精神。③以“我''的第一人称叙事,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9.①选材

立意:《战士》叙述了伤残战士卖肉以及带领民兵打伏击的故事,着意表现战士积极乐观,坚

强不屈,英勇抗敌的精神品质。②虚实处理:《战士》通过实写战士们的交谈来虚写他们在战

场上负伤的事迹,通过实写村干部的话语虚写了伙计带领民兵伏击敌军的情节,避免了对战斗

场面的直接描写。③创作目的:《战士》的时代背景是“残酷”的抗战期间,小说写掌柜虽然伤

残却不丧失生活的希望,伙计虽然伤残却敢于与敌人战斗,作者意在用乐观、坚韧、无私和美

好来战胜“残酷”。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暗示了宁静、祥和的时代气象”错,小说描写的环境虽然表面上宁静、祥和,但是在战争的

环境中,危机四伏。

故选Ao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

B.“他的小说以正面描写刀光剑影的战争场景见长”错,他的小说一般不正面描写战争场景。孙

犁的小说有“诗体小说”之称,如《荷花淀》虽然写的是抗日战争的事情,但是小说并没有正面

描写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通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第一次,我向他买了一个腰花和一块猪肝……”"第二次,我去是一个雪天,我多烫了一小

壶酒……”"第三次我去,正赶上他两个抬了一筐肉要去赶集,我已经是熟人了……”“第四次我

去,是今年冬季战斗结束以后……”可知,"我''是小说的线索,将四个不同时空的故事片段有

机地组合在一起,叙事灵活自由,节奏明快流畅,故事结构严谨。

由“我有几次是通过这个小桥,到河对岸镇上,去买猪肉吃。掌柜是一个残废军人,打伤了右

臂和左腿。这铺子,是他几个残废弟兄合股开的合作社”“当我称赞他的肉有味道和干净的时候,

他透露聪明地笑着,两排洁白的牙齿,一个嘴角往上翘起来,肉也多给了我一些”“他沉不住气

里,同志。那时,我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十步,又赶上去,被最后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

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民兵们都劝他,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废的人耽误几个有战斗力

的,……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

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等可知,“我”是小说的叙事者,叙述了“我”与因伤残而从事卖肉工

作的战士们的交往,以及“我”听说的他们的事迹,凸显了战士的不屈服于命运,勇于斗争的精

神。

"我''是第一人称叙事,"我的见闻和经历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选材立意:由“掌柜是一个残废军人,打伤了右臂和左腿。这铺子,是他几个残废弟兄合股

开的合作社”“正赶上他两个抬了一筐肉要去赶集”“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

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

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等可知,《战士》叙述了伤残战士卖肉以及带领民

兵打伏击的故事,着意表现战士积极乐观,坚强不屈,英勇抗敌的精神品质。

②虚实处理:由“谈到他们受伤,掌柜望着伙计说:‘先还是他把我背到担架上去,我们是一班,

我是他的班长。那次追击敌人,我们拼命追,指导员喊,叫防御着身子,我们只是追,不肯放

走一个敌人!””“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他说:‘那才算个战士!……你看,

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可知,《战士》通过实写战士们交谈来交代他们在战场上负伤

的事迹,以及通过实写村干部之口交代了伙计带领民兵伏击敌军的情节,避免了对战斗场面的

直接描写。

③创作目的:由“他摆荡着左腿用左手给我切好了。……当我称赞他的肉有味道和干净的时候,

他透露聪明地笑着,两排洁白的牙齿,一个嘴角往上翘起来,肉也多给了我一些”“他沉不住气

里,同志。那时,我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十步,又赶上去,被最后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

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等可知,《战士》的时代背景是抗战期间,战争的“残酷”自不待

言,但小说写掌柜虽然伤残,不丧失生活的希望,伙计虽然伤残,但敢于与敌人战斗,他们用

乐观、坚韧、无私和美好来战胜“残酷”。

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

(本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日:“朕观前代,谗佞之徒,皆国之蠡贼也。或巧言令色,朋党比周。

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注血衔冤。此事著于史籍,不能耳道。至如齐、隋

间谗谙事,略与公等言之。斛律明月,齐朝良将,威震敌国,周家每岁斫汾河冰,虑齐兵之西

渡。及明月被祖孝征谗构伏诛,周人始有吞齐之意。高颇有经国大才,为隋文帝赘成霸业,知

国政者二十余载,天下赖以安宁。文帝惟妇言是听,特令挨斥。及为炀帝所杀,刑政由是衰坏。

隋文既混淆嫡庶,竟祸及其身,社稷寻亦覆败。朕每防微杜渐,用羊谗构之端,犹恐心力所不

至。前史云:'猛兽处山林,藜蹩为之不采;直臣立朝廷,奸邪为之寒谋。'此实朕所望于群

公也。”魏征日:“臣尝观自古有国有家者,若曲受谗谐妄害忠良必宗庙丘墟市朝霜露矣。愿陛

下深慎之!'’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太子保傅,古难其选。成王幼小,以周、召为保傅,

足以长仁,致理太平,称为圣主。及秦之胡亥,始皇所爱,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篡也,

诛功臣,杀亲戚,酷烈不已,旋踵亦亡。以此而言,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弱冠交游,惟柴

绍、窦诞等,为人既非三尊,及朕居兹宝位,经理天下,虽不及尧、舜之明,庶免乎孙皓、高

纬之暴。以此而言,复不由染,何也?”魏征曰:“中人可与为善,可与为恶,然上智之人自无

所染。陛下受命自天,平定寇乱,救万民之命,理致升平,岂绍、诞之徒能累圣德?但经云:

'放郑声,远佞人。'近习之间,尤宜深慎。''太宗日:“善。”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杜谗》)

10.(3分)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

若A曲受B谗懵C妄害D忠良E必宗庙F丘墟G市朝H霜露矣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指详细地、详尽地,与《陈情表》“臣具以表闻”中的“具”词义相同。

B.绝,指杜绝、摒弃。《三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绝”不是此意。

C.寝,睡觉,也指止息,文中指后者,与成语“按甲寝兵''的"寝''意思不同。

D.三益,友直、友谅、友多闻,语出《论语・季氏》中孔子所说“益者三友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考察前代的历史,认为那些谗佞奸邪的人,用花言巧语和谄媚讨好的方式取悦

人,结党营私,相互勾结,是危害国家的败类。

B.齐将斛律明月和隋臣高颇都是能臣良将。斛律明月的声威令敌国闻风丧胆,以至周朝

人每年都要斫碎汾河的冰,方便齐国士兵西渡。

C.周成王幼时以贤明的周公、召公为师,成为圣明君主;而秦朝的胡亥以赵高为师,篡

位后极为残暴。二者对比,说明太子择师的重要性。

D.魏征认为人的智慧的差别使得他们接受外界环境影响的程度也不同,唐太宗是具有上

等智慧的人,所以能不受柴绍、窦诞等人影响。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飞

(1)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

(2)隋文既混淆嫡庶,竟祸及其身,社稷寻亦覆败。

14.(3分)唐太宗认为该如何杜绝谐之事?请简要概括。

【答案】10.CEG11.C12.B13.(1)如果君主昏庸无能,就没有谁不因为他

们受迷惑的,这就是忠臣孝子悲泣含冤的原因。

(2)隋文帝混淆了嫡出与庶出,终究殃及了自身,国家不久后便灭亡了。14.①君主圣

明智慧;

②臣子忠诚正直;

③注意亲近之人的影响。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被谗言蒙蔽,枉杀忠良,就必定国破家亡,人众会聚的闹市变得霜披露凝、冷落无

人了。

“曲受”作谓语,"谗谐”作宾语,省略主语“帝王”,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宾语后断句;

“妄害”作谓语,“忠良”作宾语,省略主语“帝王”,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宾语后断句;

"市'’作"朝霜露矣’'的主语,主语前断句。

故选CEG=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不能详尽地说完。/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

B.正确。杜绝、摒弃;阻挡。句意:杜绝谗言的根源。/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

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

C.错误。两个“寝''的意思都是“止息句意:奸邪小人停止他们的阴谋。/停止军事行动,不再

用兵。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斛律明月的声威令敌国闻风丧胆……方便齐国士兵西渡”错误。由原文“斛律明月,齐朝良

将,威震敌国,周家每岁斫汾河冰,虑齐兵之西渡”可知,周朝的人每年都要斫碎汾河上的冰,

是因为害怕齐国士兵西渡过来,把他们灭掉。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莫”,没有谁;“以”,因为;“所以”,……的原因。

(2)“既”,完,终了;“竟”,终究;“寻”,不久。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朕观前代,谗佞之徒,皆国之蠡贼也。或巧言令色,朋党比周。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

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注血衔冤。此事著于史籍,不能具道”可知,君主圣明智慧;

结合“猛兽处山林,藜蕾为之不采;直臣立朝廷,奸邪为之寝谋”可知,臣子忠诚正直;

结合“以此而言,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弱冠交游,惟柴绍、窦诞等,为人既非三益,及朕

居兹宝位,经理天下,虽不及尧、舜之明,庶免乎孙皓、高纬之暴。以此而言,复不由染,何

也“可知,注意亲近之人的影响。

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考察前代的历史,发现凡是谗佞奸邪的人,都是危害国

家的败类。他们用花言巧语和谄媚讨好的方式取悦人,相互勾结,结党营私。如果君主昏庸无

能,就没有谁不因为他们受迷惑的,这就是忠臣孝子悲泣含冤的原因。这样的事情在史书中有

记载,不能详尽地说完。我把在齐代、隋代年间我所知道的小人的奸邪行径,简略地说给你们

听听。斛律明月,是齐朝的良将,他的声威震慑敌国,周朝的人每年都要斫碎汾河上的冰,因

为害怕齐朝的兵马西渡过来把他们灭掉。后来斛律明月被祖孝征用谗言构陷致死,周朝的人于

是才产生了吞并齐国的想法。隋代的高颍有治国的雄才大略,辅佐隋文帝成就了帝业,他执掌

朝政二十多年,天下依靠他得以安宁。后来隋文帝只听信妇人的谗言,特意排斥他,等他被隋

炀帝杀害,从此隋朝的国政就开始衰败了。隋文帝混淆了嫡出与庶出,终究殃及了自身,国家

不久后便灭亡了。我常常防微杜渐,杜绝谗言的根源,仍然担心力量不足。史书说:'猛兽在

山林中出没,野草不会被人采摘;忠正的臣子处于朝廷之中,奸邪小人停止他们的阴谋。'这

句话其实就是我对你们的期望啊。”魏征说:“我发现,自古以来的帝王,如果被谗言蒙蔽,

枉杀忠良,就必定国破家亡,人众会聚的闹市变得霜披露凝、冷落无人了。希望陛下谨慎啊。”

贞观十年,唐太宗对侍臣说:“太子的老师,自古以来就很难选择。周成王年幼时,以周公、

召公为老师,足以增长仁德,使天下获得太平,被称为圣主。到了秦代的皇子胡亥,秦始皇很

爱他,让赵高做他的师傅,教授他刑法。等到胡亥篡位后,诛杀功臣,杀害亲人朋友,极其残

暴,不久就败亡了。由此看来,一个人是善是恶,的确受宠爱亲信的人影响。我年轻时结交的

只有柴绍、窦诞等人,但是他们不具有孔子所说益友的三个条件:友直、友谅、友多闻。到我

继位,治理国家虽然不及尧、舜圣明,但也不像三国吴主孙皓、北齐后主高纬那样残暴。由此

看来,我没有受到亲近的人的影响,这是为什么呢?”魏征回答说:“智慧中等的人可以做善

事,也可以做恶事,然而拥有上等智能的人是不会受到外界影响的。陛下顺应天意,平定战乱,

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使天下太平,柴绍、窦诞这些人怎么能够损害陛下的圣德呢?但是经书上

说得好:'拒绝郑国的靡靡之音,远离挑拨是非的奸邪小人。'君主对于宠爱亲信近臣,更应

该谨慎啊。”听后,唐太宗说:“是。”

(本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夜不寐至四鼓起作此诗①

陆游

秦吴万里车辙遍,重到故乡如隔生。

岁晚酒边身老大,夜阑枕畔书纵横。

残灯无焰穴鼠出,槁叶有声村犬行。

八十将军②能灭虏,白头吾欲事功名。

【注释】①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时作者五十七岁,闲居故乡山阴。②八十将军:指

唐初大将军李勖,因屡建奇功,封英国公,后年事已高,仍亲临征战。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巧珍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因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或“五鼓标题中的

“四鼓”相当于现在的凌晨1点至3点。

B.首联诗人自述自己本为吴人,曾投身军旅,到过秦地,车辙碾遍了秦吴大地,没料到

晚年还乡恍如隔世。

C.颔联描写了诗人饮酒、读书的日常生活,这样惬意的乡居场景恰是诗人渴望的桃花源

般的生活图景。

D.尾联用典,用唐初大将军李勖八十岁尚能亲临征战事勉励自己,悲慨豪壮,让人为其

雄心壮志动容。

16.(6分)清初文学家汪琬曾说“虽片言只句,往往能写不易名状与不易吐之情”,请结合此观

点赏析诗歌的颈联。

【答案】15.C16.①从听觉的角度,写出诗人在夜晚听到的穴鼠、槁叶、犬行的声音;

②以动衬静,以细微的声响衬托出深夜的沉寂,暗示诗人一夜未眠的情状;

③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与悲凉。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这样惬意的乡居场景恰是诗人渴望的桃花源般的生活图景”说法错误,诗酒生涯是饱经漂泊

的士子们的精神港湾,但对陆游来说,这样的生活如同“自囚”,他虽有书生本色一面,但其人

生追求是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统一中原。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颈联是在“残灯无焰’’的情形之下描写的画面,所以“穴鼠出'’"槁叶有声”“村犬行”只能是作者在

夜晚依靠听觉获得的感知,是从听觉角度进行的描写;

由标题中的“冬夜不寐至四鼓起“可知,本诗所写的时间段是在夜深人静之时,因为没有灯火,

深夜又极其安静,所以作者才能听到穴鼠、槁叶、犬行的细微声响,这是采用了反衬的手法,

以动衬静,暗示诗人一夜未眠的情状;

“虽片言只句,往往能写……不易吐之情''是说诗歌的抒情手法,颈联虽然表面上是描写夜晚诗

人感受到的景色,但结合尾联唐初大将军李勖的典故以及写作背景可知,这两句实际上是借景

抒情,借助“残灯无焰"“穴鼠''"槁叶'’等意象说来表达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与悲凉。

17.(本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一句通过前方的急报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

“”一句则运用比喻手法直接描写了敌军侵袭时的来势汹汹。

(2)《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通过“,”两句我们可

以知道李密不但是家里的独子,而且至少是两代单传。

(3)古诗鉴赏课上,王老师指出我国古代诗人对“空”字极为青睐,创作出大量使用“空”字的

诗句,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再如",

【答案】校尉羽书飞瀚海

胡骑凭陵杂风雨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

首(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己先斑/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瀚”“凭陵”“蓟”“鬓”“斑”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本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于承载了人们太多的情感与幽思,使清明节成为永不间断的一个文化话题。

这一天,我们怀念亲友,感恩生命的馈赠和陪伴。父母赐予我们生命,师友教会我们为人。

一路走来,他们留下的家风家训、叮嘱教诲、日常点滴,早已成为我们生命&_的一部分。祭

奠故人、追忆风骨,不仅是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人生,更是对逝者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这一天,我们礼敬先贤,聆听历史深处的人文回响。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五千年而不衰,

离不开丰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到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从上下

求索的钻研精神,到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灿若繁星的往圣先贤指引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披

荆斩棘。重温传统文化的古老智慧,能够给予我们②的精神动力。

这一天,我们缅怀英烈,寤续热血与赤诚铸就的民族信仰。救民族于水火的志士仁人、誓

死捍卫民族尊严的爱国将士、和平年代逆向而行的平凡英雄、为人民事业“鱼、死而后已”

的无双国士……他们正是鲁迅笔下“中国的脊梁”,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铭记英烈事迹、弘

扬英烈精神,才能不负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无恙山河。

18.(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4分)材料主体部分的首句组成了排比句,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3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

1*7*.

屈、O

【答案】18.①不可分割(或“不可或缺”“密不可分”)

②源源不竭(或“无穷无尽”)

③鞠躬尽瘁19.①内容上,三个排比句分别是“怀念亲友”“礼敬先贤”“缅怀英烈”,用排比

句叙写,对照鲜明,能强调“亲友”“先贤”“英烈”的贡献,突出“祭奠”“重温”“铭记''的意义。

②语言上,“感恩”“礼敬”“缅怀”等词语显得极为庄重,排比句的运用使这种庄重感更为浓烈。

③结构上,三个排比句以“这一天+我们+动宾短语”结构使语言节奏感强,增强了文章的表达

效果和气势。20.由于承载了人们太多的情感与幽思,清明节成为一个永不间断的文化话

题。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从文中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家风家训、叮嘱教诲、日常点滴已成为我们生命的•部

分,此处应填一个联系密切的成语,故此处应填“不可分割(不可或缺/密不可分)不可分

割:不容许割裂、拆开。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缺失,不能少一点。密不可分:

形容十分紧密,不可分割。

第②处,此处要填一个修饰“精神动力”的成语,而前面的“重温传统文化的古老智慧”,则表明

“古老智慧”能带来接连不断的精神动力,故此处应填“源源不竭’’或"无穷无尽”。源源不竭:形

容接连不断,没有尽头。无穷无尽:没有止境,没有限度。形容非常之多。

第③处,此处要填与“死而后已”为常见搭配的成语,故此处应填“鞠躬尽瘁”。鞠躬尽瘁:指恭

敬谨慎,竭尽心力,不辞劳苦,一直到死为止。形容尽心尽力地奉献自己的全部精力,直至生

命终结。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内容上,强调了清明节承载了人们太多的情感与幽思。三个排比句分别是“怀念亲友”“礼敬

先贤”“缅怀英烈”,用排比句叙写人们的情感与幽思,对照鲜明,能强调“亲友”“先贤”“英烈”

的贡献,突出“祭奠”“重温”“铭记''的意义,使文章叙事透辟,层次清楚,表述全面。

②语言上,“感恩”“礼敬”“缅怀”等词语显得极为庄重,排比句的运用使这种庄重感更为浓烈,

便于抒情,感情抒发酣畅淋漓,细致深刻。

③结构上,三个排比句以“这一天+我们+动宾短语”结构使语言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

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有一气呵成之感。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主语残缺,“由于''和"使’'任意去掉一个;

二是多项定语次序不当,数量词“一个”应置前。

故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修改为:由于承载了人们太多的情感与幽思,清明节成为一个永不间断

的文化话题。

(本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曹雪芹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高妙的语言大师,曹雪芹的巨作《红楼梦》不仅在文学界竖

立起一座历史丰碑,而且构建了一座修辞艺术的殿堂。®,“谐音”的修辞运用最妙,每每

读之,令人拍案叫绝。

《红楼梦》中的谐音广泛地运用在人名、地名之中,其中,②。比如,贾府四姐妹元春、

迎春、探春、惜春四人合在一起谐音“原应叹息”,暗示四人命运遭际令人叹息。又如,甄士

隐的丫鬟娇杏谐音“侥幸”,她从甄家的丫鬟一跃成为贾雨村的正夫人,可见其“侥幸”;甄

家千金甄英莲的名字也暗含谐音,谐音“真应怜”。

谐音还是作者表达讽刺与批判的重要方式。比如,书中贾宝玉的父亲腐朽陈旧,(3),其

实是彻头彻尾的伪君子,其名“贾政”谐音“假正”,正是作者对其为人“表面正经”的辛辣

嘲讽。谐音艺术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咀嚼其中含义,每个谐音都妙趣横生,令

人叹为观止。如此成功的对谐音艺术的广泛使用在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这不仅展现出作者高

妙的艺术技巧,更展现出作者对于语言驾轻就熟的把控与运用。

21.(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4分)近年来,一些政务服务平台利用“谐音”取名走红,如甘肃省政务服务平台取名“甘快

办“,广东省政务服务平台取名为“粤省事”,请任选一例咀嚼其中含义及妙趣。

【答案】21.①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之中②在人名上的运用更普遍③表面上道貌岸然。

22.①甘肃省简称“甘”,“甘快办”有“赶快办理”“快速办理”之意,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甘肃省政

务服务平台的办事效率及为民服务决心。

②广东省简称“粤”,"粤省事''有“省时省力”“越来越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