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系列之爱国忧民诗(知识点+方法+习题)_第1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系列之爱国忧民诗(知识点+方法+习题)_第2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系列之爱国忧民诗(知识点+方法+习题)_第3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系列之爱国忧民诗(知识点+方法+习题)_第4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系列之爱国忧民诗(知识点+方法+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爱国忧民诗

一、爱国忧民诗内涵:

爱国忧民诗是诗歌题材的一种。用来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

的热爱、对国家兴亡命运的关心、以及个人建功立业、报效国

家等情感的诗歌。

二、六大爱国诗人:

1.屈原,是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

学的奠基人,被誉为“楚辞之祖”。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

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

2.杜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创作《登高》《春望》

《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被后人称为“诗

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

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其诗歌中蕴含

的忧国忧民的思想。

3.岳飞,南宋抗金名将,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满

江红•怒发冲冠》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

4.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

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5.陆游,诗词文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词与散文成

就亦高,刘克庄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

6.文天祥,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

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过零丁洋》

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势磅

礴,情调高亢,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

三、爱国忧民诗分类:

爱国类(忧国忧民,抒发报国之志)

忧民类(关心民生疾苦,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四、标志

1.看题材:

①山河沦丧、归家无望,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

②忧国之痛,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

③不畏挫折,为国效力的奉献精神

2.找意象

①.山河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到大山大河去观光游览,或迎风而舒

啸,或登临以赋诗。五岳顶天立地,崔嵬峥噪;江河浩荡奔

腾,一泻千里,它们雄伟无比的景观,充分体现出世世代代

居住于此的炎黄子孙通览古今、胸怀天下的气概。

【例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

丁洋》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一一宋•文天祥《南安军》

②.烽火

烽火,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国

家战事的出现。古代在边境建造的烽火台,通常台上放置干

柴,遇有敌情时则燃火以报警一一通过山峰之间的烽火迅速

传达讯息;

【例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一一杨炯《从军行》

③.弓

在冷兵器时代,弓箭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弓和箭是临时所

能制备的最好武器,也很易于制备。是战争中必备的武器。

【例句】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

以寄之》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苏轼《江城子密州

出猎》

④.其他

战争、中原、长安、铁马、神州、草木、风雨、烟、沙、九

州、楼兰、玉门关、轮台、风雨、泪、王师等。

3.看特征:战争、天下、国事、民生疾苦、圣明。这类诗歌

多传达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同情。主要表现为激情澎湃、赞赏国

家。

五、爱国忧民诗的常见情感

1、忧国忧民,心系国家。如:杜甫《春望》

2、表现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如:文天祥《过零丁

洋》

3、表达为国杀敌效力的愿望。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效忠君主,渴望建功立业。

5、讽刺现实,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如:白居易《卖炭翁》

6.对统治阶级的不满

【温馨提示】:

爱国诗的情感不能简单地以“热爱祖国”一概而论,应结合具体

诗句仔细揣摩。概括情感要准确,不可生搬硬套。

六、鉴赏爱国忧民诗的方法

(一)注意标题,弄清爱国之因;

(二)注意意象,感受画面和氛围;

(三)注意关键词句,弄清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特别提示】:

欣赏一首诗,要养成一字一句读诗的习惯。读懂诗歌,自然能准

确鉴赏理解诗歌情感。

七、专题训练:

(一)《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L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

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2、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

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

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

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二)《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破”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

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

然之景。

2.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夸张。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

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

(三)《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采用了哪

种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借景(物)抒情(间接抒情),诗人抒发了继续为国家(民族)效

力(或:对理想和信念执著追求)的思想感情。

2.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

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

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

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四)《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

试加以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

悲凉。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a、慨以功业未立,b、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

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可。

(五)辛弃疾《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

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

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列对辛弃疾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将现实与梦境融为一体,富有浪漫色彩。

B.词最后一句已变悲壮为雄壮,从而完成了失意英雄的心灵塑

造。

C.词上下两片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事,节奏紧凑,形象鲜丽、

生动。

D.词中“天下事”是指收复北方的国家大事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LB2.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

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描绘了一幅军旅生活图。蕴含了词人杀敌

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

(六)《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2.“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

因。

示例: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

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

情势。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也表

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的决心。

(七)(2022湖南长沙)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6分)

舟师

俞大猷①

倚剑东冥②势独雄,扶桑③今在指挥中。

岛头云雾须臾尽,天外旌旗上下钟久

队火⑤光摇河汉⑥影,歌声气压虬龙宫外

夕阳景⑧里归篷近,背水阵奇⑨战士功。

【注释】①俞大猷:明代战功显著的抗倭名将。②东冥:东海。③

扶桑:我国对日本的旧称。④钟:通“冲”,舞动的意思。⑤队火:排

列成队的战船上的炮火。⑥河汉:指银河。⑦虬龙宫:比喻倭寇的巢

穴。⑧景:同“影”。⑨背水阵奇:比喻抗倭水军战阵的精妙奇特。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剑”“扶桑”写出了水军武器的锋利和倭寇的凶残。

B.“云雾”写出了战时环境的恶劣,“旌旗”写出了倭寇人数之多。

C.“队火”“河汉影”写出了战争中炮火连天的凄惨场面。

D.“夕阳景”“归篷近”描绘了在夕阳的余晖里,战船徐徐归来的情

景。

1.(2分)D【解析】A项中“扶桑”是我国对日本的旧称,此处不

能说明倭寇的凶残;B项“,云雾’写出了战时环境的恶劣”的分析不

正确,结合“须臾尽”可知此时云雾消散,是作战的好时机,同时“旌

旗”写的也不是倭寇的人数之多,而是表明我方战船上的旗子上下舞

动,水师已做好战斗准备;c项“战争中炮火连天的凄惨场面”分析

不正确,应该是“战争中炮火连天的激烈战斗场面”,故选D项。

2.请分析诗歌表现的情感,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阶段表现的情感

战前(首联)坚信战争必胜的自信

战中(颔联、颈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后(尾联)

2.(4分)示例:①士气高昂/奋勇战斗的豪情(豪迈)②胜利的喜

悦(自豪)/对将士的赞美(每点2分,满分为4分。意思相近即可。)

(八)古诗阅读。(4分)

秋日二绝(其一)

范成大

碧芦青柳不宜①霜,染作沧洲,I②一带黄。

莫把江山夸北客③,冷云寒水更荒凉。

【注释】①不宜:不适宜,经受不了。②沧洲:指近水的一带,此

处指诗人所见。③北客:金人。

3.请发挥想象和联想,将诗句“碧芦青柳不宜霜,染作沧洲一带黄”

所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2分)

4.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借用景物的变化,讽刺南宋

朝廷不顾国土完整,只顾苟且偷安的生活,传达出诗人

之情。(2分)

3.(2分)碧绿的芦苇和青青的柳树经受不了风霜,整个江南水乡之

地,已由过去的青碧秀色变为了满目苍黄。(意思相近即可)

4.(2分)对比和衬托忧国忧民(每空1分,意思相近)

诗句译文鉴赏

碧绿的芦苇和青内容:这首诗描写了江南秋天荒凉

碧芦青柳青的柳树经受不了的景象。

不宜霜,风霜;整个江南水炼字:诗人用“冷”“寒”照应“云”

染作沧洲乡之地(已由过去“水”,进一步丰富了景物意象,渲

一带黄。的青碧秀色)变为染出郊外秋日凄苦萧瑟的气氛。

满目苍黄。手法、情感:用对比和衬托的表现

手法,将春天的碧绿和秋天的枯黄作

对比,同时,碧绿又反衬出“荒”来,

再加上“冷云寒水”的映衬,就显示

不要把江南的风出“凉”来。这荒凉的江南秋色就是

景再向北方客人夸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真实写照,

莫把江山

耀了(现在已经秋枯黄的芦苇和杨柳就是奴颜婢膝,奉

夸北客,

色萧条);江南如今迎敌国的朝中君臣,他们根本经不起

冷云寒水

是冷云寒水,气象风霜的袭击,早已变成断了脊梁骨的

更荒凉。

萧索,比之北方,还人了,而这些人偏偏厚颜无耻,居然

更荒凉。向“北客”(金人)夸耀起“江南好”

来。诗人化满腔的愤恨为冷峻的揭

露,显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