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第1讲 ~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课后作业(含解析)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第1讲 ~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课后作业(含解析)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第1讲 ~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课后作业(含解析)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第1讲 ~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课后作业(含解析)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第1讲 ~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课后作业(含解析)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讲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8·河北张家口期末)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幼稚园的儿童玩一种“打沉定远舰”的游戏;许多报刊大肆制造战争舆论,宣传对清战争,日本天皇下达矛头指向中国的《造观语书》。据此可知()A.中日关系的传统格局面临着挑战B.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已成定局C.战争前夕中华民族意识尚未觉醒D.中日双方军事实力对比悬殊答案A解析从历史上来看,日本长期向中国学习,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受中国的影响很大。但从材料信息来看,日本做好了通过战争打败清朝、迫使中国屈服的准备,因此中日关系的传统格局面临着挑战,故答案为A项。战争还未爆发,败局已定说法未免武断,B项排除;C、D两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2.(2019·山东实验中学诊断)下图版画名为《高丽月夜大战牛阵得胜全图》,作于甲午战争期间。画中,狂牛角上绑有利刃,背上负有灯笼,直冲日军而去,日军士兵或瘫软在地,或仓皇返身逃跑。这幅版画()A.利于安抚民心维护清朝统治B.表明清政府坚决抗日的决心C.表现清军将领战术思想先进D.全景再现了甲午战争的情景答案A解析材料“日军士兵或瘫软在地,或仓皇返身逃跑”可知,此画的目的是要显示清军的强大,安抚民心,故选A项;“坚决抗日”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作战模式显然不符合“战术思想先进”,排除C项;材料只是局部战场的情景,故“全景再现”说法错误,排除D项。3.(2019·贵州航天高级中学月考)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这里的“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是指()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答案C解析“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对于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规定,说明帝国主义开始从商品输出为主改变为资本输出为主,故C项正确。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B项错误;这一举措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4.(2019·云南铜仁一中月考)下表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表格信息最能说明,当时先进的中国人()——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A.认为只有学习西方才能救中国B.积极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C.对甲午战败的深刻反思D.对外来先进技术的渴求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这一阶段的译书从国家来看,翻译日本相关著作明显高于其他两国,根据材料时间“1902~1904年”可知,甲午战争清朝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转向日本寻找救亡道路,故C项正确。A项“只有”表述过于绝对化,错误;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项对材料信息解读不全面,排除。5.(2019·安徽屯溪一中月考)甲午战败后,梁启超感叹:“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A.达成了对甲午战败根源的共同认知B.刺激了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发展C.加速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进程D.促进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民众的民族意识觉醒,故B项正确。梁启超的观点并不能代表民众共同认知,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甲午战争加速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进程,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的信息,故D项错误。6.(2019·广东佛山一中月考)甲午战后,国际资本潮水般涌进中国,列强希望“整片开发”,减少成本,提升利润,与中国政府协商集中投资。为此列强()A.开始在中国投资设厂B.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强迫中国开放更多通商口岸答案C解析甲午战后,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材料中的“列强希望‘整片开发’”,即是列强瓜分中国的表现,故答案为C项。列强早已在中国投资设厂,排除A项;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排除B项;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7.(2018·长春外国语学校月考)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教士)渗透,传统的社会体系发生了动摇,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这说明义和团运动()A.遭到了列强的镇压B.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改变C.具有广泛群众基础D.是列强侵略加剧的产物答案D解析从材料“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教士)渗透”“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可以看出,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爆发,故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群众基础,故A、B、C三项错误。8.(2018·吉林省实验中学期末)容闳表示:“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中国下层愚氓,……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这里“纳民气于正轨”应是()A.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B.对民众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引导C.将民众的爱国运动纳入政府的领导D.加强对民众行动的规范管理答案B解析容闳肯定义和团运动是一场爱国主义运动,但“下层愚氓”,必须正确引导,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民众爱国热情的引导,并非民众缺乏爱国热情,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必须“纳入政府的领导”,排除C项;材料只针对“民气”的引导,没有涉及对民众的管理,排除D项。9.(2019·天津武清区月考)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答案B解析《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并不意味着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了,而是列强这时把清政府当做自己的侵略工具,采取“以华治华”的策略,故A项错误,B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列强已经意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故C项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10.(2018·河南洛阳期末)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屠杀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的关系。这表明,列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A.继续保持在华特权和地位B.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C.惩罚反帝官民以瓜分中国D.修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惩办义和团、赔款以及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等内容,均有利于维护在华特权,故A项正确;扶植清政府不是其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以后,列强已放弃了瓜分中国的企图,故C项错误;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是手段,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11.(2019·云南曲靖一中质监)鸦片战争期间,道光帝在“剿夷”与“抚夷”的问题上曾摇摆不定。如果说(清政府)对外的“抚”字在鸦片战争初起时还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让步,而到19世纪末几乎已成“降”的同义词。“抚”字含义的变化实质上反映出()A.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博弈B.民族危机的加剧与深重C.清政府国际地位的下降D.不平等条约的发展延伸答案B解析“抚”体现出清政府居高临下态度,“降”说明清政府已经被列强打败,说明此时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故B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误解,排除;材料并不能说明清政府国际地位下降,故C项错误。材料与不平等条约无关,故D项错误。12.(2019·江西红色七校联考)鸦片战争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而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却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这反映了清政府()A.已经收回了贸易主权B.取悦列强奴颜婢膝的行为C.融入世界的积极态度D.已经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答案C解析从材料反映的清政府主动开设30余个商埠来看,清政府认识到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融入世界潮流是大势所趋,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主动开放商埠与20世纪初国内经济发展需求相关,B项解读缺乏依据,故排除;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但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2019·四川蓬南中学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国海军参谋长赫尔伯特在仔细比较了中国和日本的军事能力后指出,虽然中国陆军战斗力较弱,但中国海军应该稳操鸭绿江海战(指黄海大战)之胜券,因为不论从防御方面还是从进攻方面看,中国战舰的能力都较日本舰队优越。他甚至暗示,中国舰队的某些装备过于先进,“中国应在一点上充满自信,即如果她的军舰上装配的是普通炮弹而不是穿甲弹,她反而更有可能赢得这场海战”,至少,“如果她的军舰装备了更多的快射炮,那她则无疑会赢得这场海战”。著名海军理论家曼翰也提出,由中国舰队发射的一枚直径12英寸的炮弹对敌手显示了如此大的摧毁力,“由此说明,如果中国射手(在战斗中)瞄得再精确一点,中国舰队本可赢得这场海战的全部胜利”。——摘编自孟悦《什么不算现代?——甲午战争前的技术与文化》材料二当日本自1868年进入著名的明治维新阶段时,被后人称为“洋务运动”的企业至少已有了十年之久的尝试。被称为“现代化”的那些实践及其成果——有组织地翻译西书计划(1867年)科技人才的搜罗、外籍技术人员的聘请、现代工业技术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蒸汽机的制造和运用(1863年)工业科技进行的武器制造——都早于明治维新。毫不奇怪,直到19世纪90年代前,清帝国洋务运动企业的许多军事生产技术的指标都高于日本同类企业。——摘编自孟悦《什么不算现代?——甲午战争前的技术与文化》(1)材料一中两位军事家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这种观点是否正确?(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最终战败的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均以失败告终的共性因素。答案(1)观点:黄海大战中,中国海军实力强于日本,如果在装备和技术上进一步提高,能够战胜日本。不正确。(2)根本原因是清政府极端腐朽,政治制度落后;战前清政府对战争未作认真准备,期待外国调停;战争中慈禧太后、李鸿章执行妥协投降的政策,使清军陷于被动;部分清军将领临阵脱逃,动摇了军心。客观上,日本政治制度先进,战前准备充分,蓄谋已久。(3)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战争胜利的根本不在于军事实力的强大,而在于社会制度、科学技术的先进与否)。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归纳材料一即可;第二小问,结合中国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作出判断。第(2)问,从政治、统治阶级的态度、中日双方差距等方面来分析。第(3)问,从制度方面来分析作答。14.(2019·河北香河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关于近年以来,时常讨论之“瓜分中国”一事,若以该国现刻武备之虚弱,财源之枯竭,政象之纷乱而论,实为一个千载难得之实行瓜分时机。现在所欲问者,只是各国对此问题,究取何种态度。俄国方面,因占领满洲之故,在最近期间,当可心满意足。假如现在法国进据云南,日本占领福建,英国取得长江流域一部分,德国占据山东,则中国方面实无力加以阻止。因此,我们对此问题,必须十分注意,倘或一旦列强对于瓜分之事,果有妥协之望。材料二但余对于此事,却认为绝对不能实现。英国极不愿意法国进据云南,日本占领福建。日本方面对于德国之据有山东,则认为危险万分。各国对于英人之垄断长江,认为势难坐视。至于美国,更早已决定,反对一切瓜分之举。俄国声称若能听其独占满洲,毫不加以阻扰,则该国对于他国之实行瓜分中国,当可袖手旁观。各国对于此事,彼此之间必将发生无限纠葛故也。因此,急欲促现瓜分一事,实系毫无益处之举。——摘自《瓦德西拳乱笔记》(1901年2月3日条)(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中国政局出现了哪些重大变化?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2)材料二认为瓜分中国不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对此,你有何看法?说明你的理由。答案(1)变化: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武备虚弱,财源枯竭,政局纷乱,为列强瓜分中国提供了有利时机。(2)原因:列强间矛盾,导致列强不能瓜分中国。不全面,因为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如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