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崇文中学等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崇文中学等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崇文中学等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崇文中学等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崇文中学等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县/区县/区学校班级姓名学号1密封线内不要答题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八年级语文试卷积累与运用(本大题共8道小题,1-8题,共19分)八年级开展了“走近二十四节气”的主题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一)下面是某同学围绕“二十四节气的来源”搜集的材料,阅读后完成1-2题。(4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物。早期中国的主要农业区在黄河流域,那里处于中纬度,四季分明,人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周而复始。二十四节气被分为七十二候,是根据黄河流域的动物、植物以及其他自然现象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征候编写而成。它以五天为一候,规定三候为一节(气),一年共有七十二候。七十二候的“候”应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大类:前者如“水始涸”“东风解冻”“地始冻”等【甲】后者有动物和植物,如“鸿雁来”“虎始交”“桃始华”等。“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乙】这四句七言的节气歌,用简洁的方式完成了对人们的自然启蒙。这是一种巧妙的组合,更是一种智慧的结晶。它带着生命的密码和丰富的信息,汇聚成一条浩荡的生命长河。如果我们顺着节气的根脉追溯,显现春之端倪的并非柳梢枝头,而是残冬瑞雪。白雪好似写满春汛的素笺,草地犹如春潮萌生的家园。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它就像天地孕育的二十四个角色,迎来送往,相互守望,在运转自如的秩序中完成四季的轮回。1.对文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甲】【乙】处标点符号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A.“涸”应读作kūB.【甲】;C.“溯”应读作shùD.【乙】”。2.下列句子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B.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蹄。C.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D.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二)“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同学们专门搜集了材料,阅读后完成3-8题。(2分)清明是多面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杜牧笔下凄凄切切的清明:“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是吴惟信眼中生机盎然的清明;“清明一到,农夫起跳”,是农民心里充满希望和喜悦的清明。无论是慎终追远、郊游踏青,还是细雨绵绵、彩虹初现,亦或是春风送暖、杨柳依依,都是清明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惊喜。为了【甲】(适应顺应)清明时节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之理,人们开展了春游健身和插柳植树活动。柳树得春气之先机,阳气最盛,古人以“插柳”避疫驱邪,又赋予其“插柳留春”的文化意蕴。后来,清明插柳之风逐渐发展为植树造林之举,民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自唐宋以来,清明还有多种游艺活动,直至明嘉靖年间,还有游艺的相关记录。今人可从明《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中管窥一二:“清明,苏提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随着时间流逝,游艺【乙】(渐次依次)退出。清明的文化符号,只剩添土追思和扫墓踏青。对于中国人来说,清明节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在这一天要追忆逝去的亲人,在对逝者的哀思中审视生命的价值。寄托悠悠哀思,叩谢前辈之恩,让子孙接受心灵的洗礼,更好地孝敬尚在的长者。如今我们将血缘亲情拓展开,转化为对牺牲的先烈们的缅怀。为了永远铭记英雄烈士,在全社会营造崇尚英烈、学习英烈的浓厚氛围,清明节期间,中央文明办、中国文明网联合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2023网上祭英烈”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八年级学生积极响应号召,在网上向革命先烈献花、寄语。通过这次活动,使大家更好地理解了清明节的内涵:追忆先人,更要善待生者;缅怀先烈,更好继往前行。3.清明的前一天是“寒食节”,后来两个节日逐渐合二为一。一千多年前的苏东坡在寒食节即兴写下了《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下面对这幅书法作品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点画线条,粗细不一,浓淡相宜。B.字体或大或小,或疏或密,参差错落。C.章法布局疏密有致,不拘一格,飘逸自然D.行文跌宕起伏,连绵回绕,满纸犹龙蛇飞动。4.在活动中还有同学专门收集了节令联(指有特定应时性或纪念性的对联,内容多为咏物、抒情议论或祝愿)。下列与其它三副所纪念的传统节日不同的一副是()(2分)A.喜得天开清旷域宛然人在广寒宫B.忆曹娥兮江山吊屈子乎湘潭C.美酒雄黄,正气独能消五毒锦标夺紫,遗风犹自说三闾D.艾叶吐幽芳,香溢四海龙舟掀巨浪,气吞八荒5.有同学对【甲】【乙】两处的词语有疑问,请根据语意选出准确的一项()(2分)A.适应渐次B.适应依次C.顺应渐次D.顺应依次6.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表达欠妥,请加以改正(提出修改意见)。(共2分)7.在参加网上祭奠英烈活动后,有同学写下了一首小诗,但有一句他还没有想好,请你帮这位同学在横线处补写合适的内容。(共2分)青山绿水,长流人间浩气;苍松翠柏,告慰先烈英灵。每一次致敬,都是一次永葆忠诚本色的刻骨铭记。每一次祭奠,都是一次筑牢使命担当的郑重宣誓。①,②。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赓续先烈志,共筑中华魂!8.依据如图,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清明放假安排。(5分)二、古诗文阅读(本大题共6道小题,9-14题,共23分)(一)八年级开展“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留下足迹。(共14分)9.漫步古诗苑,让我们采撷起一联联佳句,去触摸那一颗颗跳动的“诗心”。“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是一份执着,“海内存知已,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份乐观,“坐观垂钓者,②”(《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份渴望,“③,④”(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是一份思念。徘徊城头,默品穿越两千多年的“一日不见,⑤”的思念;深陷泥中,倾听“⑥,胡为乎泥中”的愤懑;偶遇桃源,惊叹“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岁月静好;重返延安,感受“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的深情。(6分)10.请根据诗歌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5分)月夜【唐】刘方平早行【宋】陈与义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注】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②偏知:才知。③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⑴《月夜》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象,《早行》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象。(2分)⑵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3分)11.古诗也讲究炼字,使诗句准确生动。请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3分)桃花溪(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

)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对于诗文空缺处要填入的字,有人认为“随”恰当,有人认为“入”更适合。我选择,理由:(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共9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1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2分)(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2)不足为外人道也。14.选文中的桃源人与链接材料中的渤海郡百姓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这样的生活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分别简述。(3分)链接材料:遂至渤海界,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贼。”郡中翕然①,盗贼亦皆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遂见齐俗奢侈,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数年之后,郡中皆有蓄积,狱讼止息。(节选自《龚遂为渤海太守》)[注释]①翕(xī)然:一下子平静下来。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7道小题,15-21题,共20分)(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10分)向上的红薯心①朋友送我一包红薯,吃到最后,还剩了几颗,被冷落在纸箱里。一天收拾厨房时,发现这几颗红薯表皮疙疙瘩瘩的,拿起来一看,红薯竟然发芽了!②看到发芽的红薯,儿子说:“把这些红薯扔了吧,妈妈。”我看了看红薯,端详着那些努出来的豆粒大小的芽苞,和儿子说:“这些红薯咱不扔,留着水培吧,就当一盆花来养。”③一听说“水培”,儿子翻箱倒柜地找水培容器,接水,帮忙选择放红薯的位置。就在一切就绪时,儿子又带着将信将疑的口气问:“妈妈,红薯能长叶子吗?你看它的芽多小。”“试试看吧。”我说。④一个曾经被用作插花的玻璃瓶子,现在是这颗红薯的安身之所,扎根之地。儿子把红薯放在了午后阳光最充足的窗台上,必是想把最多的温暖送给它吧。⑤一个星期又一个星期,儿子天天忙着上学、放学,回家后多数时间都在写作业。偶尔闲下来,他就迫不及待地找小伙伴玩去了,至于那颗红薯,大概早被他忘在了脑后。而我,上班下班,披星戴月,周末培训,手里的时间紧巴巴的,仿佛插根针都难,哪里有时间和心思去关注一颗红薯的芽苞是否更加饱涨。⑥在步履匆匆中,我们都忘记了曾经还水培了一颗红薯。⑦又是周末,难得双休,天气晴好。午后收拾房间,擦窗台时,与红薯相遇。之前的芽苞已经长成了一片片指甲盖大小的叶片,翠绿的颜色,一片挨着一片,一叶叠着一叶,你推我挤,像淘气的顽童凑在一起,欢笑着,吵嚷着,争先恐后地举起自己小小的手臂说:“看我,看我!”⑧瓶子里浸在水中的部分,最底下已经生出了好多根须,又细又长。这颗红薯,终于凭借自己执着的努力,根须生长得又细又长,又多又密。⑨为了让这颗红薯生活得不拘束、不憋屈、不压抑,我和儿子找来一个空饮料瓶,稍加裁剪,摇身变成一个最环保最廉价最简约的水培容器。红薯搬进了“新居”。⑩每次经过窗台,目光抚过那颗红薯,像抚过春天里头戴柳条小帽的孩子,眼里心里,皆是欢喜。这颗小小的红薯,搭乘春日的温暖,在融融春光里赋予自己新生。虽然,也曾被质疑,被冷落,被粗糙地对待,可是,它从来都不曾停止生根发芽长叶的脚步,从来都不曾有过丝毫的颓废堕落、自暴自弃。⑪它在有限的条件里安放自我,以对生命的渴望和敬畏,超越局限,重塑自我。当它的世界撑起一片绿荫,它的生命摇曳着永不凋谢的青翠的瞬间,其实,这颗红薯,它已经完成了对现实的超度,实现了生命的超越。⑫人,若能像一颗红薯一样,不失生长的心,不信现实的邪,坚定信念,向上生长,能够静默,愿意等待,竭尽全力用实力说话,那么,就算是深陷泥淖,也不会一蹶不振;就算匍匐在地,依然可以微笑着抬头仰望星空。15.请结合文章内容,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每空不超过10个字)。(2分)红薯发芽,瓶中水培→①→执着努力,长根长叶→手制容器,红薯搬家→②16.阅读课上,大家对第⑦段画线句进行了讨论,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列对话。(5分)小丽:小乐,我认为第⑦段画线句子写的非常好,因为这句话运用了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②,表达了③。同学们还有其他的赏析角度吗?小乐:我认为这句话还运用了④描写,通过“挨”“叠”“推”“挤”“凑”“欢笑”“吵嚷”“举”等词语和“看我,看我!”的话语,赋予红薯人的形态,表现了⑤。小华:听了你们的分析,我学会了从不同方面赏析句子,太棒了!17.请简要分析选文以“向上的红薯心”为标题的妙处。(3分)(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10分)中国古代灯文化①2019年元宵节,故宫举办了“紫禁城上元之夜”元宵灯会治动。灯会上既有现代高科技射灯,也有传统红灯笼灯彩,一时间引发国内外亿万人的关注。②灯彩不是日常的实用性灯具,而是元宵节上专门使用的一种以装饰性为主的观赏灯具,它始于汉代,至隋唐宋元时期渐成社会风俗,广为流行于民间和宫廷之中。到了明清乃至近现代,各地仍保留着这一古老传统风俗,成为人们节庆期间的重要治动内容,形成了灯节文化现象。③灯彩是在节庆时才短时间使用的观赏灯,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则是实用性更强的照明灯具。所以,中国的灯文化自古以来就形成了日常实用灯和节庆观赏灯两个系统,并行演化,相映生辉,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灯具种类和体系,为我国乃至世界灯具史写下了独具特色的辉煌篇章。④说起来,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灯具的国家之一,比如宁夏海原新石器时代洞遗址里,就发现了用来照明的松枝遗存,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据考古发现报道,在窑壁距居住面5-130厘米的范图内,分布着50多个残留的圆形插孔,插孔上方有青灰色的火苗状烧灼痕迹,插孔里面留有松枝残迹,经鉴定,这些松枝应为松含量很高的红松。⑤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复原发现,在插孔中斜插上松枝,点燃后即可取亮,一根长20厘米的松枝可燃烧近1小时,若将50多处插孔内的松枝全部点燃,差不多就能达到100瓦电灯的亮度。⑥灯具是人类不断改善生活,生产条件的产物,它的发明和创新,无不凝聚着人类的技术和智慧。中国传统灯具素有设计合理、功能完善、结构科学、造型生动、装饰瑰丽等特点。⑦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汉代皇室贵族使用的长信宫灯,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件取宫女执灯之意而造型的铜质鎏金灯具,不但把人与灯融为一体,还设计出能调亮挡风的灯罩,并安装了能消烟除尘的排烟导管,在灯具发展史上最早解决了灯烟所带来的室内环境污染问题。⑧无须讳言,在几千年中一直以自身特色著称的中国古代灯具,在近代以来的灯具创新发明中,有些落伍了。当以电光源为标志的电灯从西方进入中国之初,人们一时还不能接受这一新鲜事物。⑨据《清稞类钞》记载,清光光绪八年(1882年),英国人李德立提出在上海安装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诼纷传,谓为将遭雷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后来,经过多方协调,才得以试装15盏英制弧光灯。据当时的《申报》报道,是年7月26日下午7时,15盏电灯同时发光,“其光明竟可夺日”“内外各物历历可见,无异白昼”,“凡装电灯之处,观者来往如蚁”,试装成功后,上海这才开始陆续安灯。⑩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而今,社会早已发展到了采用光声电等高科技于段举办灯会装饰家居的阶段。近年来,让建筑物亮起来的灯光景观工程,美化了城市的人文环境。各地推陈出新,举行各种灯会,灯节活动,也权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节假日生活,又把古老的灯文化推向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高度。18.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2分)年代汉代隋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当代灯节文化的发展过程开使用灯彩形成使用灯彩的社会风俗AB19.第⑦段为什么要专门介绍长信宫灯?(3分)20.在第⑨段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之与上下文内容衔接。(2分)21.怎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成为当今的时尚?请根据选文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3分)链接一:近些年,“故宫年轻了”的印象深入人心,无论是火爆一时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还是深受年轻观众喜欢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抑或是“故宫淘宝”上那些“萌前”的“段子”……进入网络时代,故宫仿佛开始了“逆生长”,不断以新的方式,走进公众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链接二:在节日里,许多传统的年俗和文化元素换个形式、换个空间,成了人们热捧的对象,在国家图书馆,小读者们可以参与写“福”字、画门神、换脸谱,做画灯,剪纸等体验活动,在南京的一些老茶馆,不少人饶有兴致地欣赏着“苏州评弹”“扬剧折子戏”等传统节目,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氛围,更让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活动中放射出新的光芒。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3道小题,22-24题,共8分)材料一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做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地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材料二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礼》,但六书的各个的名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可”是声。但声也有兼义的。如“浅”“钱”“贱”三字,“水”“金”“贝”是形,同以“戋”为声;但水小为“浅”,金小为“钱”,贝小为“贱”,三字共有的这个“小”的意义,正是从“戋”字来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做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令”,本义是“发号”,借为县令的“令”;“长”本义是“久远”,借为县长的“长”。“县令”“县长”是“令”“长”的引申义。假借本因有音无字,但以后本来有字的也借用别的字。所以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申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材料三象形字本于图画,初民常以画记名,以画记事。但文字本于语言,语言发于声音,以某声命物,某声便是那物的名字,这是“名”。“名”该只指声音而言。画出那物形的大概,是象形字。“文字”与“字”都是通称;分析地说,象形的字该叫做“文”。“文”本于“名”,如先有“日”名,才会有“日”这个“文”,“名”就是“文”的声音。象形有抽象作用,又有指示作用,如“刀”字上加一点,表明刃在那里。这样,旧时所谓指事字其实都可以归入象形字。象形还有会合作用,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子,表示一个意义;那么,旧时所谓会意字其实也可以归入象形字。但会合成功的不是“文”,也该是“字”。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是文字发展的逻辑的程序,但甲骨文里三种字都已经有了。这里所说的程序,是近人新说,和“六书说”颇有出入。“六书说”原有些不完备不清楚的地方,新说加以补充修正,似乎更可信些。(材料选自《经典常谈》,有删改)22.对三则材料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汉字不是仓颉一个人造出来的,而是出自众多“后世圣人”之手。B.古人在造字之初,就按照“六书”的法则创造出了丰富的汉字。C.我们现在所用的字常有一字数义现象,往往是由“假借”带来的。D.近人提出了汉字的发展逻辑,对不少的旧说进行了补充修正。23.小语在默写《诗经·关雎》时常把“在河之洲”中的“洲”写成“州”,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告诉他怎样避免这个错误。(3分)24.朱自清说《经典常谈》中“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并没有自己的观点”。请结合以上材料,说说你对此的理解。(3分)五、作文(本大题共1道小题,25题,共50分)2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50分)先贤,是我们对过往年代学识渊博、富有智慧的人的尊称。品读中国典籍,感受先贤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先贤的思想智慧、高雅情趣和高远情怀任凭时间流逝、岁月变迁,依旧在人类的精神世界熠熠生辉。从先贤那里我们能够获得雅致的生活情趣,涵养博大的内心情怀,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构气起民族精神的根基。请以“先贤的魅力”为题,完成作文。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引用试卷中材料;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少于600字;⑤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必要,请用××代替。陇西县崇文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八年级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2分)B2.(2分)D3.(2分)D4.(2分)A5.(2分)C6.(2分)第一处:去掉“通过”或“使”7.(2分)答案示例:每一次缅怀,都是一次牢记初心使命的砥砺鞭策。(句式相同,内容合理顺通)8.(5分)示例:4月4日至6日放假调休,共3天。4月7日(周六)上班。9.(每空1分,共6分)①天涯若比邻②徒有羡鱼情③略④略⑤如三月兮

⑥微君之躬10.(1)(2分)春天秋天(3分)《月夜》通过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