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边塞诗研究_第1页
李颀边塞诗研究_第2页
李颀边塞诗研究_第3页
李颀边塞诗研究_第4页
李颀边塞诗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页李颀边塞诗研究引言盛唐文治武功的空前强大,影响到一代知识分子把驰骋疆场、挂印封侯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追求目标,因此,文学创作中尚武主题就得到了充分地深化与延展。这种主题,体现在士人普遍有建功边塞、努力进取的奋进意识。这种奋进意识反映到诗歌中来,最典型的表现题材就是边塞诗。关心边塞,瞩目边塞,成为了诗人的共同特点。李颀生活在士人普遍有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济世报国理想的盛唐时代。在这种氛围的激励下,他也有着积极入世,渴望立功的理想。这种理想反映在其边塞诗中,就使其诗作具有了丰富的内涵。李颀凭借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悟,以独特的视角和观察力创作出了有名的边塞诗,为唐代诗歌创作做出来不可磨灭的贡献。李颀以边塞为题材的诗虽不多,流传后世的只有几首,但他这几首诗,每一首都很有特色,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在边塞诗人群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研究他的诗歌,找出借鉴,对丰富我们的诗歌宝库,是有着重大意义的。一、李颀生平李颀籍贯李颀,字、号不详,新、旧《唐书》都没明确记载。在可以参考借鉴的唐文献中,对李颀籍贯的记载有,一是李颀本人自称“赵郡李颀”,二是他的同期诗人李华在《杨骑曹集序》中的记录:“……君以南阳张茂之、京兆杜鸿渐、琅琊颜真卿……赵郡李、李颀、南阳高阶……等连年高第,华亦与焉。”这里提及南阳、京兆、琅琊等地并不指所提之人的籍贯,而是他们所在地,而赵郡乃望郡,唐人一般用称籍贯,又多用郡望。但在这里,望郡并不是指李颀的籍贯。实则李颀,郡望为河北赵郡,籍贯为唐时河南府颍阳县,即今河南登封市颍阳镇。参考李颀诗歌《缓歌行》中记录:“男儿立身须自强,十五闭户颍水阳”[1],可以知道李颀原是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一带人。李颀入仕前后都居住在颍水流域的东川支流附近。因此后人也多称李颀为“李东川”。现今《中国历代名人大辞典》记录李颀为:唐东川人。李颀生平仕历李颀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岑参、王昌龄并称“高岑王李”。[2]他的诗歌内容涉及范围较广,以\t"/item/%E6%9D%8E%E9%A2%80/_blank"边塞诗、音乐诗的成就较为突出,擅长写五言、七言歌行体的诗歌。李颀的“边塞诗虽不多,但成就却最为突出”[3]。《缓歌行》可以说是一首自述他生平的一首诗:“小来托身攀贵游,倾财破产无所忧”,“男儿立身须自强,十五闭户颍水阳。业就功成见明主,击钟鼎食坐华堂。”[1]分析这首诗歌可知他出生时家境颇丰厚,但因后来认识了些富豪败家子弟,家道中落。自从那以后就刻苦读书,在颍阳(在今河南\t"/item/%E6%9D%8E%E9%A2%80/_blank"登封)隐居苦读10年,希望有一天能入仕考取功名,最后成功出仕。虽然任职多年,但从来没有得到升迁没有得到赏识,晚年仍在颍水一带过着隐居生活。李颀性格豪放洒脱,不拘一格,厌烦世俗。这样的性格在他的诗歌中常有体现。在中国古代,士人步入仕途,不过就是为了有所作为,即所谓“达则兼济天下”,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李颀步入官场已久,胸怀抱负却无施展之地,所以在后期由于官场的黑暗和腐败,士人沉沦下僚,李颀只能把一腔热血倾注在诗歌创作中。现今他的诗歌流传还有一百多首,在唐代算是比较高产的诗人,但论出名程度还是不及他的好友王昌龄、高适这些边塞诗人。今李颀诗存《\t"/item/%E6%9D%8E%E9%A2%80/_blank"全唐诗》有三卷,后人把他的作品编辑成《李颀诗集》。除此以外,李颀非常羡慕神仙的生活,他还喜欢炼丹修道,王维有诗相赠说:“闻君饵丹砂,甚有好颜色”[1](《赠李颀》)。李颀约在\t"/item/%E6%9D%8E%E9%A2%80/_blank"天宝末去世。(三)李颀是否到过边塞由于有关李颀的史料很少,其边塞诗,现存的也不多,李颀是否也和高、岑等人一样曾经从军边塞,无从知晓。甚至他是否到过边塞,也难有定论。但在谈到李颀的边塞诗时,却难以回避这个问题,因此,在分析李颀的边塞诗之前,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研究探讨。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代文学史》对李颀《古从军行》是这样说明的:“据现有资料,李颀本人并无边塞军旅生活的经历,可知此诗是拟古抒怀之作”。《古从军行》是把边塞诗和咏怀诗结合在一起,《从军行》是前人边塞诗的诗名,李颀在其前加一“古”字,看起来是在沿袭古题《古从军行》,是对过去历史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借鉴,是对当时唐玄宗设定的对边疆政策的批判讽刺,很难从这首诗中考究出李颀是否到过边塞。谭优学也认为李颀为边塞派的重要代表,他的几首边塞诗是他诗歌的精华代表,但同样认为李颀是没有到过边塞的。近年来,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还是没停止过。至今仍有学者认为,李颀没有关于从军边塞的记载,游踪也没有涉及边漠地带。通过研究李颀自己所写的《缓歌行》中也可以得知,在他没中进士之前,没有从军边塞的经历,而是一直隐居在颍水附近。除此以外也有研究者认为,李颀有可能涉足边塞,而边塞的经历为他的写作提供了素材。有学者在研究《欲之新乡答崔颢綦毋潜》时,认为这首诗是作于洛阳,是李颀上任时所作。诗中“数年作吏家屡空,谁道黑头成老翁”[1]“男儿在世无产业,行子出门如转蓬”[1],写到他在任时做着小吏而前途渺茫使得他家境窘迫,他对自己当时的状况很不满意,于是四处走动游说,以寻求仕途上的新发展。这首诗应该是李颀在新乡尉当官的时候所作,在河东所写,说它是李颀赴任之时,作于洛阳,与诗意是不符合的。李颀没到过边塞,对于边地生活也许更多源于旁人的描述,因此他的边塞诗,想象成分居多,大都凭空想象。二、李颀作品相关概述(一)李颀创作的作品李颀创作的作品题材多样,风格不一,有送别诗、拟古诗、音乐诗、边塞诗等。比如送别诗有《送魏万之京》,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曾是李白的崇拜者,作为诗人的晚辈,这首诗是为了送他上京而作,抒发了与友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表现了两人间友情的深厚,并对友人进行劝鉴,要珍惜时光,抓紧时间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比如写景咏怀诗有《望秦川》,作于诗人准备由长安回东川时,眺望秦川有慨而发的作品。诗中描写了秦川一带秋日早晨的景色,气势壮阔,抒发了诗人对京城生活的留恋但却抑郁不得志的无奈之感。《琴歌》是李颀较有代表性的一首音乐诗,作于诗人奉命出使清淮,友人为他在送别宴上演奏,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但在末尾也表达了自己对要远离家乡,不知归期的惆怅和归隐之心。《别梁锽》也是一首送别诗,但区别于其他的送别诗。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自己的真实写照,其中隐喻着自己的仕途不顺,但却相信自己能否极泰来。纵观李颀的一生及其作品,既体现了大时代的潮流,又充满浓厚的个人因素。[4](二)李颀边塞诗现存李颀作品的数量不多,尤其是边塞诗作品只有5首,分别是:《塞下曲》(五古)、《古塞下曲》、《古从军行》、《古意》、《塞下曲》(五律),其数量上远没有其他边塞诗人的作品多,但李颀的边塞诗不在量,在于精。《古从军行》是李颀边塞诗具有代表性的诗作。诗歌一开始交代了紧张的从军生活,再用陪衬的手法由征夫之怨,陪写入汉家公主的幽怨。征夫与公主地位的贫贱悬殊强烈的对比形成强烈的讽刺,诗歌的愤慨之情也被推到了顶点。和同时代的边塞诗相比,李颀的边塞诗表现出不追求功利的特点。虽然盛唐时期,大多文人将士希望能在边疆建功立业,寻求一条新的出路,然后借助诗歌,在诗作中表达自己寻求功名,实现抱负的欲望,或者在诗中塑造人物形象来寄托自己的感情和理想,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功利色彩。但李颀会在诗中自言“小来好文耻学武,世上功名不解取”,理想是“文昌宫中赐锦衣”,而不是“功成报天子,可以画麟台”[5]。因此,李颀笔下描写的边塞生活和景象,没什么功利色彩,但却会给人以沉重之感。他笔下的边塞人物,尽管身上也曾充满了豪侠之气,但最终却要么身陷乡愁,要么命运不偶,都有着一股冲天怨愤郁结心中,少有乐观昂扬、雄心勃勃之气。[5]三、李颀边塞诗内容分析(一)展现战士的英武形象李颀的边塞诗主要通过描写边疆将士在军中的现实生活,来刻画将士参战过程中的忠贞爱国、英勇奋战、渴求功名的英雄形象,笔调激昂,感情雄壮。如:《古意》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黄云陇底白雪飞,未得报恩不能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这是一首杂言歌行体的诗,是一首塑造边疆战士奋勇搏杀、舍己爱国英武形象的诗。全诗塑造了一个刚勇犷悍、亡命边塞的少年英雄形象,表现出了强烈的报国精神。前六句正面描写这位少年英雄,身处幽燕之地的他此时正义无反顾地“长征”,保家卫国。首句以“男儿”一词,给人以伟丈夫的印象,指出此时他正赴边参战,。次句“幽燕客”点名他的身份是幽燕人,“幽燕”旧时多指慷慨悲歌的人,“少小”则表明了他自小生活在幽燕之地。三四五句进一步表现“男儿”的英勇无畏,“七尺”在这里描写出他高大魁梧的身材。他跨马驰骋,在沙场与伙伴儿赌决胜负,从来把生死置之度外,勇于冲锋陷阵,杀得敌人望风而逃,不敢向前。第六句紧接着就来个特写镜头,以细节刻画他的容貌,一句“须如猥毛磔”把他杀人时胡须就像刺猬身上那样的硬刺张开,没人敢近身的场景刻画出来,突显出了他的英勇、骁猛、彪悍的形象。至此,诗人将少年英雄的出生地、身材到胡须都做了大笔勾勒,把“男儿”豪勇不羁、善战轻身的英雄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六句五言一过,后六句诗人换用七言句式,描写了战场上大风吹得黄沙弥漫、白雪飘飞的景象,突出了边塞的荒凉、气候的恶劣,给战场蒙上严酷、惨烈的气氛。一句“未得报恩不得归”表达了他不立战功,不报国恩绝不归还的决心,悲歌中渗透着慷慨的爱国挚情。最后四句,忽然笔锋一转,写了一个能歌善舞却只有十五岁的“辽东小妇”为将士吹奏羌笛所引发出来的边塞情韵,引起“三军泪如雨”[1]这一特写场面,但却戛然而止,进一步渲染了军中的悲壮气氛。全诗脉络清晰,雄壮昂扬,把战士的英勇、剽悍的武士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爱国精神溢于言表。又如:《塞下曲》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帐下饮葡萄,平生寸心是。该诗也反映着同样的主题。首联交代了战士出征地雁门郡,此时那里黄云漫天风沙席卷,环境恶劣。但在这样的环境中战士皆不畏艰难,披上战甲勇往直前。颈联和尾联把大雪纷飞不断、云水震荡、笳声、战马嘶鸣声混合的壮烈场面描绘了出来,声情并茂地刻画了边塞的壮观雄伟景象和战士在战场上杀气腾腾的豪迈气概和英武雄姿形象。“平生寸心是”更把战士心中的不报国恩誓不还家的豪情壮志和英雄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二)反映战士戍边的痛苦生活李颀边塞诗中还反映了战士戍边的痛苦生活。盛唐战事频仍,既有安边保国的正义之战,也有扩边侵略的非正义之战。[6]但无论事出何因,战争都会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痛苦,增加负担,尤其是那些离乡背井,奔赴战场的士兵,忍受的会比常人更多。他们有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赤子之心,每当国家有需要的时候,都会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地奔赴战场,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承担着保卫国家的责任。但由于他们都是背井离乡,久征战场不得归家,除了要忍受凄苦的边塞生活外,还要饱受思念家和亲人的痛楚煎熬。李颀五首边塞诗,每一首都有对边塞环境的描写,而对环境的描写刻画能从侧面反映战士的生存环境。《塞下曲》中“羌笛雪中吹”“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古塞下曲》中“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古从军行》中“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古意》中“黄云陇底白雪飞”[1],这里的每一句都描写边塞荒寒恶劣的环境,反映久戍边关的战士的生存环境是艰苦的困难的,生活是痛苦的。《古意》“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1],《古塞下曲》“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1]每逢出战必有出塞曲为军出征鼓舞,但却更添战士的思乡之情,曲意与战士的报国豪情有机地融合起来,显得诗歌格调更为悲壮,感人肺腑。《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1]“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1]不仅写出了战士白日到处登山探看军情,黄昏带战马饮水的忙碌紧张的边疆悲苦生活;还写出了边塞黄沙漫天,万里野云,纷纷白雪,大漠连天,凄冷酷寒的恶劣环境,令将士原本就繁忙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显得更为悲苦。“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1]此时“胡雁”似是为“胡儿”奏出了无尽的哀鸣,写尽了远赴边疆战士思乡的情感。此诗情景交融,表达了李颀对戍边战士万般凄苦的境遇而悲怀的感情。李颀的诗可谓“缠绵情韵,自然深至”[7](三)对军中不平、将帅腐败生活的揭露对军营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的揭露,对军中将帅奢侈腐败作风的厌恶,是李颀边塞诗反映军中生活的另一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里,总会存在阶级的矛盾,这些矛盾有平民与官僚阶级的矛盾,有军队中错综复杂的矛盾,有普通士兵与将帅间的差距导致军中的不平和腐败现象。对军中矛盾揭露的诗或以此为主题的诗歌并不多,《诗经·小雅·采薇》和高适的《燕歌行》就是表达这种主题的典型代表。《采薇》“忧心烈烈,载饥载渴”[8]“我心伤悲,莫知我哀”[8]鲜明地揭露军队阶级矛盾的对立,《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1],把士兵在战争中奋力搏杀,而将帅却在营帐中莺歌燕舞的场景描写出来,把普通士兵与将帅之间的等级差距及矛盾鲜明地凸显了出来。李颀的边塞诗也有揭露了军中不平现象主题的。五古《塞下曲》“千骑皆称羽林子”[1]渴望建功边塞、报效国家,但在现实面前却只能在营帐前痛饮葡萄酒,一句“平生寸心是”把他们心中抑郁不得志的苦闷表达了出来。五律《塞下曲》少年心中的苦闷,怀才不遇表现得更为突出,“少年学骑射,勇冠并州儿”[1]与“膂力今应尽,将军犹未知”[1],诗中的少年从小学习骑射,称冠州郡,练就一身武艺就为了报效国家,但参军后就算拼尽全力也得不来将军的赏识。这强烈的反差反衬出少年的怀才不遇,得不到赏识的感慨。“言为心声”,观李颀一生,在任上得不到赏识,怀才不遇,空有满腔壮志,却无处施展,而此处李颀写将士在军中的生活,实际上也是为自己鸣不平,辛文房评“惜其伟才,只到黄绶”[9]。四、李颀边塞诗艺术特色分析李颀边塞诗艺术表达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李颀传》中评李颀诗“多放浪之语,足可震荡心神”[9],这句话把李颀诗的精髓之处形象地概括了出来。加以分析,不难看出他的边塞诗风格豪迈雄浑、善于在想象中创设情境、运用多种修辞手段来加强艺术效果。诗风格豪迈雄浑诗人李颀是通过描写边疆战士英勇,不畏艰难的武士形象把他的报国理想体现出来的。《塞下曲》就精心塑造了边陲健儿不畏艰难,誓死立功边疆的英雄群像。“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诗歌开篇就营造了黄昏下黄沙席卷雁门郡的苍茫神秘而豪迈的氛围。“千骑”身着“黑貂裘”,“皆称羽林子”,但在这样的环境下数千将士依旧勇往直前,表现出来的无所畏惧,反衬出将士的威风凛凛。且诗人在这里用“皆称”一词,表明了边陲健儿人心所向和气势不凡,他们的所向披靡无不展示这些军中战士胸中充满了自信与豪情。“金茄吹朔雪,铁马嘶云水”[1]这句比起首句所描写出来的环境更为恶劣,“羽林子”巡行过程中,伴随他们的只有胡笳的吹奏声、北风的呼啸声、战马嘶叫声的相互应和。即便是在这样艰苦的生活下,他们依旧勇往直前,展现出了他们的豪迈之情。“帐下饮蒲桃,平生寸心是”[1],豪迈的军人在帐中痛饮着葡萄美酒,心中的豪壮而郁闷的“寸心”尽在不言中。这首诗气盛言壮,突出地表现了从军战士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着追求。《古塞下曲》“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1]“万里”写出了战士离乡背井的征途之远,战士朝发蓟城,言语间把战士英姿飒爽,豪迈的特点刻画出来。“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1]此时的大漠烽火连天,战士征战黄沙中,气象雄浑。明代王世贞评论李颀的诗说“李有风调而不甚丽”[10](二)于想象中造境到目前还没有查到能证明李颀曾经有到过边塞的文献资料,而其诗作中提及的地点也不能证明他到过边漠地带,所以李颀其实是没有像其他边塞诗人那样有丰富的奔赴边疆、从戎参军的经历的。可能也正因为如此,没有到过边塞而对那里的生活充满距离感,更便于他发挥想象,把自己的追求寄托在自己的诗作中。再加上受当时社会上的士人普遍向往边塞生活并在边塞建功立业氛围的影响,他创作了别具一格的边塞诗作。具体表现在:其一,塑造边疆武士的英勇形象。如《古意》“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1],“少小”从塑造个体的形象去描写想象边疆武士,展现他们的英勇豪迈的气概;《塞下曲》“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1]中,“千骑”塑造了边疆武士的群体形象,气势逼人。诗人在诗中虚构了这些少年,在他们身上寄托了自己对在边疆建功立业的向往与将士保家卫国奋力拼搏的赞美。其二,在仅有的五首边塞诗里,他既有像王昌龄、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在诗作中构造风云突变、飞沙走石恶劣自然环境的意象世界,但也凭借自身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对边疆生活的想象,利用诗歌意象创造出别样的画面和意境。“野云”、“黄云”、“雨雪”、“胡雁”,他所创作的意象世界雄浑壮观,其艺术想象的成分特别突出。于想象中造境,显示出很大的灵活性和独具的艺术匠心。(三)运用修辞手段,加强艺术效果李颀的边塞诗还很讲究音律美,体现在他边塞诗中两种修辞手法的使用。其一,对偶的修辞手法。例如:“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1]“金笳”对“铁马”,金笳声与铁马的嘶鸣声相互交融,给人一种强烈的画面感。“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1]“白日”“黄昏”时间上的对称转换把战士忙碌的生活描写了出来。“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1]“野云万里”“雨雪纷纷”气象相对,突出了环境的恶劣。对偶修辞手法的使用几乎贯穿了李颀的边塞诗。这些对偶句子句式看起来整齐美观,形式相同,读起来节奏感强,使得音韵和谐,用在边塞诗中还能增强它的气势,使得同类或对立的事物互相补充和映衬,给人印象十分突出。其二,叠字的使用。例如:《古从军行》中的“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用“纷纷”形容大漠雨雪的接连不断,突出了大漠环境的恶劣,雨雪之密集;用“夜夜”形容塞外胡边大雁哀鸣不断的叫声,给人以凄凉哀愁之感;用“双双”落泪形容胡儿饱受战乱之苦的悲痛之情;用“年年”写出接连不断的战争使得牺牲的战士只能埋尸荒外不得归乡的凄惨状况,把战争所造成的罪恶深深地体现了出来。这些叠字的运用使诗句读起来琅琅上口,在表达上更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所写事物的形态,达到状其形,模其态的效果。结语李颀的边塞诗通过描写塞外恶劣的自然环境,塑造了将士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能顽强抗战的英勇形象,也从侧面反映了征战将士对战争的厌恶,虽然渴望在边疆能建功立业,但也抵不过战争的现实与残酷,同时也含蓄凝练地表明自己对战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