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学完整版本_第1页
政府经济学完整版本_第2页
政府经济学完整版本_第3页
政府经济学完整版本_第4页
政府经济学完整版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课课件政府经济学教学内容

政府规制理论公共支出分析公共收入分析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政府再造教学内容

绪论政府与市场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绪论第一节第一章主要内容

政府经济学概述

政府经济学的学科特色

政府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政府经济学的由来

政府经济学(economicsofgovernment),是由公共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发展而来的。起源:可追溯到西方学者对财政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财政学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政府经济学第一节政府经济学概述第一节政府经济学概述二、政府经济学的定义与特征定义:政府经济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经济学与政治学的交叉学科,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的存在意义和行为,回答政府需要做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做的学科。第一节政府经济学概述政府经济学的特征(1)研究政府及其行为的学科(2)用经济学方法研究政府经济行为(3)注重对实际问题的研究第一节政府经济学概述三、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府经济学是用经济分析的方法研究政府行为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政府的经济活动和政府其它行为对经济的影响。政府为何要干预经济?怎样干预?政府干预的途径、方式、边界和效果怎样?都是政府经济学所要回答的问题。第一节政府经济学概述政府经济学解决三个基本问题:

斯蒂格里兹:政府经济学的研究集中在政府活动上,包括三个方面:搞清政府参与哪些活动和这些活动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尽可能地理解与预测政府这些活动的全部结果;评价各种政策。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第一节政府经济学概述

国内学者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开始使用“政府经济学”的名称。大体上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狭义的政府经济学等同于财政学的升级和扩大。马国贤于1995年出版的《政府经济学》认为“政府经济学是研究政府行为及其经济关系的科学”。第一节政府经济学概述

国内学者

广义的政府经济学把政府的全部经济活动都纳入研究视野,财政活动、宏观经济管理、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均成为研究对。代表:周绍朋等主编的《中国政府经济学导论》,认为“中国政府经济学以政府管理经济、领导经济体制改革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中国政府管理经济中的主要问题”。第一节政府经济学概述

主讲人观点政府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政府本身的经济行为政府对社会经济的管理与调控行为主要有政府的收入与支出包括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对微观经济行为的规制、对国际经济活动的管理和控制;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后果的校正,主要有政府的再分配措施、社会保障制度等;规范性内容,即关于政府在选择,制定和调整经济体制、经济战略和经济政策时受政治因素影响的分析。政府经济学的框架第一节政府经济学概述四、政府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政府经济学总体描述

政府介入经济的根据

政府经济行为分析政府经济行为的政治分析

绪论政府与市场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政府规制理论公共支出分析公共收入分析宏观调控政策政府再造第二节政府经济学的学科特色一、政府经济学与经济学科政府经济学与公共经济学的区别研究对象和范围有差异理论和分析工具有差别学科性质的定位有差别两者的区别政府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政府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十分密切,微观经济学研究价格机制、生产者行为、消费者行为,而政府经济学把政府看成一个经济活动主体,该主体为实现其经济利益最大化而生产和消费。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优化资源配置的研究目的同样适用于政府经济学。

第二节政府经济学的学科特色第二节政府经济学的学科特色

政府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政府调控第二节政府经济学的学科特色

政府经济学与财政学

二者关系密切,税收、支出、赤字、公债财政学重要问题依次出现在政府经济学中。两者的区别:财政学集中在政府的财政活动,而政府经济学的分析对象是政府全部与经济有关的活动,财政活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财政学关注的只是财政行为,政府经济学的视野则是社会的经济整体。“政府经济学是扩展了的财政学,或者说,政府经济学是从更高、更广的视野来研究的财政学”。第二节政府经济学的学科特色政府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中的基本假设是政府经济学的出发点;帕累托最优原则是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第二节政府经济学的学科特色政府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

政府经济学中对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的分析直接受到了发展经济学的启发。第二节政府经济学的学科特色二、政府经济学与政治学

政府的职能中包括对社会的经济生活进行控制或施加影响及管理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等方面。政府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属于管理层次的政治,政府经济学应该归在政治学科。行政学在研究对象上与政府经济学也有交叉,行政学研究行政体制、行政程序、行政组织、行政决策、行政效率等,在财务行政部分涉及政府的经济行为。政府经济学也就成为行政学的研究对象。学术争鸣政府经济学属于政治学科还是经济学科?

从研究的角度看,政府经济学的重点是研究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政府首先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政府本质上是政治组织,在更根本的的意义上,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个政治问题。从研究对象上看,政府经济学不仅研究政府的经济活动,而且考察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已超出了经济学的研究视野,因此政府经济学作为政治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更为合适。?第二节政府经济学的学科特色二、政府经济学与法学法学为政府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法理基础。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建立维护法律秩序;政府本身也是法律的产物;政府须依法行为;法律手段是政府干预的重要工具。第三节政府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政府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比较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经济模型方法

经济人假设二者的区别:第一,研究对象和范围有差别。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的经济主体是公共部门或公共组织,而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的经济主体是政府及其管理部门。由于经济主体的差别,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大于政府经济学的研究范围。第二,运用的理论和分析工具有差别。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福利经济学,其分析工具是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政府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不同的地方是,政府经济学还必须借助政治学理论。第三,学科性质的定位有差别。公共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定位在经济学,政府经济学学科性质的定位应该属于公共行政学,或者我国所理解的公共管理学。精品课程组主讲人:张文礼白列湖教案整理:张文礼大纲编写:白列湖PPT制作人:白列湖主讲人:张文礼白列湖戈银庆张志红教案整理:张文礼大纲编写:白列湖执笔人:张文礼白列湖PPT制作人:白列湖有问必答2024/4/16政府与市场第一节第二章主要内容政府与市场的概念与特点市场要素、机制与功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演变市场经济与政府角色2024/4/16政府与市场的概念第一节政府的基本概念市场的基本概念政府内涵政府特点市场概念市场机制市场功能2024/4/16第二节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演变第一阶段:重商主义时期(15—17世纪)第二阶段:自由主义时期(18—20世纪)第三阶段:凯恩斯主义(20世纪20—50年代)第四阶段:新自由主义(20世纪60—80年代)第五阶段:新凯恩斯主义(20世纪90年代至今)2024/4/16第二节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演变第一阶段:重商主义时期(15—17世纪)

(1)15世纪末,新兴资产阶级认为货币就是财富。获得货币的途径是贸易顺差。(2)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市场机制不完善,没有国家的保护和扶植是难以实现的。(3)重商主义主张政府管制。要求国家实行有利于出口的政策。(4)国家开始大规模干预直至参与社会的经济活动。2024/4/16第二节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演变

(5)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市场经济秩序的确立和成长,需要国家权力介入并加以扶植的时代。(6)国家权力的作用有两个方面:对内主要是建立市场经济新秩序;对外主要是保护本国商业利益,实现出超,增加金银。

重商主义时代,政府的原始干预主义是不可避免的,没有国家的作用,就没有成熟的市场经济。

GovernmentEconomicsNWNU

政府经济学

政府经济学第二章政府与市场教学内容

政府规制理论公共支出分析公共收入分析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政府再造教学内容

绪论政府与市场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政府与市场第一节第二章主要内容政府与市场的概念与特点市场要素、机制与功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演变市场经济与政府角色政府与市场的概念第一节政府的基本概念市场的基本概念政府内涵政府特点市场概念市场机制市场功能第二节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演变第一阶段:重商主义时期(15—17世纪)第二阶段:自由主义时期(18—20世纪)第三阶段:凯恩斯主义(20世纪20—50年代)第四阶段:新自由主义(20世纪60—80年代)第五阶段:新凯恩斯主义(20世纪90年代至今)第二节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演变第一阶段:重商主义时期(15—17世纪)

(1)15世纪末,新兴资产阶级认为货币就是财富。获得货币的途径是贸易顺差。(2)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市场机制不完善,没有国家的保护和扶植是难以实现的。(3)重商主义主张政府管制。要求国家实行有利于出口的政策。(4)国家开始大规模干预直至参与社会的经济活动。第二节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演变

(5)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市场经济秩序的确立和成长,需要国家权力介入并加以扶植的时代。(6)国家权力的作用有两个方面:对内主要是建立市场经济新秩序;对外主要是保护本国商业利益,实现出超,增加金银。

重商主义时代,政府的原始干预主义是不可避免的,没有国家的作用,就没有成熟的市场经济。

第二节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演变第二阶段:自由主义时期(18—20世纪)

1776年《国富论》出版,标志着自由放任时代和国家权力退却时代的来临。

主要思想:经济人理论、看不见的手、守夜人式的政府、“小政府,大市场”、最好的政府是管的最少的政府。(一)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理论亚当·斯密第二节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演变

在没有政府干预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最为繁荣;需要国家做的全部事情就是避免一切干预。李嘉图提出“供给能够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即最繁荣的社会是不受拘束的社会;经济自由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政府的作用在于保障人身财产的安全。法国经济学家萨伊代表作第二节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演变19世纪英经济学界解决城市工业发展产生的问题古典经济学派代表人物:杰文斯边际效用学派代表人物:约翰穆勒需求分析供给分析新古典理论马歇尔(二)以马歇尔为主的新古典经济学第二节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演变

以微观经济活动为分析对象使用边际概念,以均衡价格为核心,以消费、生产、市场、分配为分析框架,强调对市场竞争的研究。完全竞争的市场是最优的市场,也是充分就业的市场。★新古典理论新古典理论第二节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演变结论

新古典经济学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评价,即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由竞争、自动调节、不需要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体系。但同时,它对市场的分析从生产转向消费,从供给转向需求。

无论如何,从亚当·斯密的理论的提出到20世纪初,自由放任主义一直占统治地位,政府的职能是充当“守夜人”。直到1936年马歇尔的学生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第二节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演变第三阶段:凯恩斯主义(20世纪20—50年代)

凯恩斯经济学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的理论基础,他把分析的重点由供给转向需求,并创立了有效需求原理和政府需求管理政策,从而完成了经济学说史上和经济政策史上的“革命”,否定了传统的“萨伊定律”,否定了自由放任政策,指出了市场经济的缺陷,提出政府干预是挽救资本主义经济的唯一有效办法。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第二节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演变有效需求不足三大心理法则“反周期”政策主张第二节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演变

20世纪50年代以后,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分裂为两大派别,即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代表人物:罗宾逊、卡尔多等新古典综合派代表人物:萨缪尔森、托宾等第二节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演变第四阶段:新自由主义(20世纪60—80年代)

20世纪60-70年代,面对社会严重的“滞胀”危机,凯恩斯理论显得于事无补,于是,主张修复“看不见的手”,反对政府干预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一背景下,产生于3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获得了较大发展。狭义:指哈耶克的极端自由主义和德国的弗莱堡学派广义:还包括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合理预期学派。第二节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演变第五阶段:新凯恩斯主义(20世纪90年代至今)

新凯恩斯主义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逐渐兴起的。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世界性经济衰退及低通货膨胀率条件下持续的高失业,新自由主义理论显得力不从心。实践再次提出政府对经济总量进行干预的必要性问题,为新凯恩斯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第二节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演变新凯恩斯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相比,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为凯恩斯的理论寻求新的研究方法第二,发展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第三,重视政府政策干预的有效性第四,指出政府干预的局限性第二节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演变小结

纵观西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政府经济行为认识的发展,可以发现,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随着历史发展不断演进:

15-18世纪是原始国家干预主义占上风的时期。

17-20世纪20年代是古典和新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占上风的时期。

20世纪30-70年代是凯恩斯主义占上风的时期。

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是新经济自由主义占上风时期。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家干预重新抬头,新凯恩斯主义政策再度成为主导性经济理论。市场经济与政府角色第三节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市场失灵与政府角色涵义特征原因类型政府角色市场经济与政府角色第三节宏观性失灵信息性失灵公共性失灵垄断性失灵外在性失灵分配性失灵市场失灵市场经济与政府角色第三节政府角色调控人角色公益人角色管制人角色仲裁人角色守夜人角色

外部性理论第一节第三章主要内容

外部效应的涵义及分类

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外部效应的内在化第一节外部效应的涵义及分类

外部效应是指某些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相应的报酬的现象。换言之,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外部效应一、外部效应的涵义第一节外部效应的涵义及分类二、外部效应的分类

按影响“好与坏”

按影响的范围:正的外部效应负的外部效应消费外部效应生产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正外部效应也称外部效益或外部经济。指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到反映的经济效益。负外部效应指的是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正外部效应与负外部效应第一节外部效应的涵义及分类消费外部性和生产外部性

消费外部性指一个消费者直接影响了另一个经济行为人生产或消费的可能性。生产外部性指厂商的生产影响了其他人的福利。第一节外部效应的涵义及分类正消费外部效应正生产外部效应负消费外部效应负生产外部效应生产活动产生正消费外部效应正生产外部效应负消费外部效应负生产外部效应消费活动产生

外部效应的承受者,可能是消费者或生产者;外部效应的发起者,可能是生产单位或消费单位。据此,外部效应大致有下述八种排列:

外部性理论第一节第三章主要内容

外部效应的涵义及分类

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外部效应的内在化第一节外部效应的涵义及分类

外部效应是指某些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相应的报酬的现象。换言之,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外部效应一、外部效应的涵义第一节外部效应的涵义及分类二、外部效应的分类

按影响“好与坏”

按影响的范围:正的外部效应负的外部效应消费外部效应生产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正外部效应也称外部效益或外部经济。指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到反映的经济效益。负外部效应指的是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正外部效应与负外部效应第一节外部效应的涵义及分类消费外部性和生产外部性

消费外部性指一个消费者直接影响了另一个经济行为人生产或消费的可能性。生产外部性指厂商的生产影响了其他人的福利。第一节外部效应的涵义及分类正消费外部效应正生产外部效应负消费外部效应负生产外部效应生产活动产生正消费外部效应正生产外部效应负消费外部效应负生产外部效应消费活动产生

外部效应的承受者,可能是消费者或生产者;外部效应的发起者,可能是生产单位或消费单位。据此,外部效应大致有下述八种排列:

第二节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一、负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负的外部效应的关键问题:是带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用于生产或提供该种物品或生产要素的社会边际成本。外部边际成本(MEC):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的产量而给第三者所带来的额外的成本。

第二节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外部边际成本(MEC)的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MEC不变外部边际成本(元/吨)MEC100纸张的产量(吨)0纸张的产量(吨)10203040TEC外部总成本(元/吨)

第二节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第二种情况:MEC递增

外部边际成本(MEC)的三种情况

第二节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第三种情况:MEC递减并趋为0

对负的外部效应来说,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一般较小,为什么??

原因是:外部边际成本的递减实际上意味着污染造成的总损害将按一个递减的比率增加;而在某一点之后,追加的污染不会带来进一步的损害.显而易见,污染损失不可能存在一个最高限额.

外部边际成本(MEC)的三种情况

第二节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负的外部效应导致资源配置扭曲之分析

结论

由于私人边际成本低于社会边际成本,造成物品生产和销售呈现过多状态,缺乏效率。见左图.

第二节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二、正外部效与资源配置效率正外部效应的关键问题:是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该种物品或服务所得到的的社会边际效益。外部边际收益(MEB):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而给第三者所带来的额外的效益。

第二节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正的外部效导致资源配置扭曲之分析

结论

由于私人边际效益小于社会边际效益,造成物品生产和销售呈现不足状态,缺乏效率。见右图.

第二节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三、外部边际效益递减下的正的外部效应

结论:在存在外部边际效益递减的正的外部效应时,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产量水平并非总是缺乏效率的。只有在处于较低的产量水平—在这一水平下,MEB>0—的条件下,市场机制才会在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方面发生失灵。

第三节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一、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外部效应内在化的含义外部效应内在化是指外部效应得以矫正,资源配置由不具有效率到具有效率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外部效应的边际价值被定价了。

政府实现外部效应内在化的财政措施矫正性的税收和矫正性的财政补贴。前者用于实现负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后者则用于实现正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第三节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二、矫正性的税收与负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着眼点:私人边际成本的调整

操作办法:对带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征收相当于外部边际成本大小的税收,将征税物品的私人边际成本提高到同社会边际成本相一致的水平.

特征:其数额同外部边际成本相等.

价格、效益和成本(元)纸张的产量(万吨)1101059504.55100HFBJAGD=MSBS=MPCS’=MPC+T=MSCT=MEC矫正性税收的作用将外部边际成本加计到私人边际成本之上;将产量减少到MSB=MSC;将部分收入从生产者手中转移给遭受生产所带来的负的外部效应之害的个人或企业以及需要享受政府提供服务的个人或企业.

第三节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二、矫正性的税收与负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第三节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三、矫正性的财政补贴与正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着眼点:私人边际效益的调整

操作办法:对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按照该种物品或服务的外部效益的大小发放财政补贴,将补贴物品边际效益提高到同社会边际效益相一致的水平.特征:其数额同外部边际成本相等.

价格、效益和成本(元)453025100ZVUX1012YRD=MPBD’=MPB+W=MSBS=MSC疫苗接种量(万人次)矫正性财政补贴的作用(1)将外部边际效益加计到私人边际效益之上;(2)将产量调整到MSB=MSC;(3)增加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所获得的效益,从而鼓励这类物品或服务的消费.

第三节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三、矫正性的财政补贴与正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公共产品理论第一节第四章主要内容

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公共产品的分类公共产品的外部性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我国公共产品供给一、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第一节公共产品概述

私人产品

私人产品是指在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

私人产品特征

(1)消费的排他性(2)消费的竞争性产权清晰一、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公共产品的几种经典定义

萨缪尔逊的定义:公共产品就是所有成员集体享用的集体消费品,社会成员可以同时享用该产品;而每一个人对该项产品的消费都不减少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的消费。

第一节公共产品概述一、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奥尔森的定义:

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指出:任何产品,如果一个集团中的任何个人能够消费它,而且他又不能适当地排斥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则该产品就是公共产品。换句话说,该集团或社会是不能将那些没有付费的人排除在公共产品的消费之外的。第一节公共产品概述一、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布坎南的定义他指出,任何集团或社团因为任何原因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的商品或服务,都将被定义为公共产品。按照这一定义,凡是由团体提供的产品都是公共产品。

第一节公共产品概述一、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公共产品的特征(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2)消费的非竞争性(3)受益的非排他性第一节公共产品概述GovernmentEconomicsNWNU

政府经济学

政府经济学第四章公共产品理论教学内容

政府规制理论公共支出分析公共收入分析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政府再造教学内容

绪论政府与市场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第一节第四章主要内容

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公共产品的分类公共产品的外部性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我国公共产品供给一、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第一节公共产品概述

私人产品

私人产品是指在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

私人产品特征

(1)消费的排他性(2)消费的竞争性产权清晰一、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公共产品的几种经典定义

萨缪尔逊的定义:公共产品就是所有成员集体享用的集体消费品,社会成员可以同时享用该产品;而每一个人对该项产品的消费都不减少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的消费。

第一节公共产品概述一、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奥尔森的定义:

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指出:任何产品,如果一个集团中的任何个人能够消费它,而且他又不能适当地排斥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则该产品就是公共产品。换句话说,该集团或社会是不能将那些没有付费的人排除在公共产品的消费之外的。第一节公共产品概述一、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布坎南的定义他指出,任何集团或社团因为任何原因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的商品或服务,都将被定义为公共产品。按照这一定义,凡是由团体提供的产品都是公共产品。

第一节公共产品概述一、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公共产品的特征(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2)消费的非竞争性(3)受益的非排他性第一节公共产品概述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消费模式比较

公共产品私人产品相对难以衡量产品的质和量相对容易衡量同时由许多人共同消费一般只由个消费难以排除不付费的人可以排除不存在选择消费或不消费存在个人选择一般没有个性化消费内容大量存在付费与消费关系不密切密切可以用行政程序调节消费一般不能公共产品判断步骤无

具有非竞争性吗无具有排他性吗有纯私人产品有公共资源在技术上能排他吗能排他成本高吗不高不能高纯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第一节公共产品概述如何判定公共产品第一,要先看这种产品或服务在消费中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如果有非竞争性,则进一步从技术上判定是否有非排他性,如果有非排他性,则该产品为纯公共产品。第二,如果该产品既具有竞争性又具有排他性,则必为纯私人产品。第三,如果该产品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则为公共资源。如果该产品具有非竞争性,但从技术上看能够排他,则要进一步分析排他成本是否高。如果成本较低,则属于有排他性、无竞争性的“俱乐部产品”。这类产品或服务可以通过市场来提供,同时政府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如果排他成本较高,则属于纯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纯私人产品和混合产品排他性非排他性竞争性纯私人产品1.排他成本较低2.主要由私人企业生产3.通过市场分配4.从销售收入中获得所需资金例如:苹果、鞋子、书本等混合产品(共同资源)1.产品是集体消费的,但会变得拥挤2.由私人企业生产,或直接由公共部门提供3.由市场分配,或直接由预算分配4.从销售收入中获得所需经费,如征收服务费,或者从税收收入中拨款例如:运输系统、保健服务、卫生防疫等非竞争性混合产品(俱乐部产品)1.具有外部性的私人产品2.主要由私人企业生产3.通过补贴和征税,主要由私人市场分配4.通过销售收入获得所需经费例如:剧院、公园、有线电视等纯公共产品1.很高的排他成本2.直接由政府生产,或由私人企业根据政府合同生产3.通过预算分配4.强制性税收中拨款例如:国防、外交等

分类标准类型公共产品特性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消费属性满足物质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满足精神需要的满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消费空间全国性的和地方性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提供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私人提供的公共产品二、公共产品的分类第一节公共产品概述三、公共产品的外部性第一节公共产品概述外部性的含义

外部性也称外部化、外在性、外部效应等。是西方经济学家分析市场缺陷的一种理论。外部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公私利益的冲突。它是指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所产生的对其他经济单位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三、公共产品的外部性外部性与公共产品

外部性具有某种强制性,不管是否愿意,外部性强加在承受者身上。公共产品是外部性的一种特例,当一个人创造了一种有利于经济中每一个人的正的外部性的时候,这种外部性就是纯公共产品。外部性是个人或厂商自利行为的副产品,所以,它不会由个人或厂商自愿提供,因为其收益远远小于成本。第一节公共产品概述第一节公共产品概述三、公共产品的外部性(1)行政措施:管制与指导(2)经济措施:税收与津贴(3)法律措施:制定规则(4)资源协调:科斯定理(5)社会准则:良心效应外部性的纠正第一节公共产品概述三、“搭便车”问题

“搭便车”是对那些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又得到效益的人的一种形象的说法。它由道德行为和自然行为两方面引起。从道德行为讲,是人的利己性或称利己主义;从自然行为讲,是因为公共产品自身存在的非排他性。搭便车问题第一节公共产品概述三、“搭便车”问题搭便车问题“搭便车”行为的产生,使市场对公共产品的配置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导致在市场行为下,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短缺,产生“公地悲剧”。第一节公共产品概述三、“搭便车”问题搭便车问题

“搭便车”问题揭示了人类很难处理公共事务这一事实的原因。如何解决“搭便车”问题

(1)霍布斯的“利维坦”(2)私有化(3)非国家和非市场的方案

如何解决“搭便车”问题直至今日,如何根据不同的人的不同的特性更有效地减少“搭便车”行为的研究,还没有取得公认的有效的成果。以下观点有一定启发性:(1)有些学者认为,霍布斯的“利维坦”,即不受制约的中央集权制度可以避免“公地悲剧”产生,可以解决“搭便车”问题,也可以消除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

(2)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通过私有化,建立明确的私有产权制度,是纠正“公地悲剧”、遏制“搭便车”的唯一的有效办法。(3)奥斯特罗姆认为“利维坦”或者私有化都不是唯一有效的解决方案。她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运用非国家和非市场的方案解决公共事务的可能性,认为人类社会大量的共同资源问题,在事实上并不是依赖国家也不是通过市场来解决的,人类社会中的自我组织和自治,实际上是更为有效的管理公共事务的制度安排。第二节公共产品供给的均衡分析一、庇古均衡庇古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最早提出了资源如何在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之间进行最优配置的问题。他认为: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说,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将发生在这样一点上,即公共产品消费的边际效用等于税收的边际负效用。第二节公共产品供给的均衡分析二、公共产品供给的局部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的条件:MB=MC

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局部均衡分析,基本上是假定以个人缴纳的税收来负担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的,而不假定税收是由个人受益程度决定的。第二节公共产品供给的均衡分析三、公共产品供给的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分析只适用于单一的公共产品。现实生活中,人们既消费公共产品,又消费私人产品而且种类繁多,因此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应扩大到一般均衡分析。

一般均衡的条件:

MRSAXY+MRSBXY=MRT

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的条件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第二节公共产品供给的均衡分析四、林达尔均衡林达尔均衡的含义

最早是由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1891—1960)提出。个人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以及它们之间的成本分配进行讨价还价,其讨价还价的均衡若能满足边际成本等于价格的效率条件,那么这一均衡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这被称为“林达尔均衡”。第二节公共产品供给的均衡分析四、林达尔均衡林达尔均衡的假设前提:(1)每个社会成员都愿意准确地公布自己以从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效益;(2)每个社会成员对其他成员的嗜好以及收入状况十分消楚。林达尔均衡的步骤:(1)调节福利分配;(2)合理的公共支出与税收第二节公共产品供给的均衡分析五、混合品均衡混合产品的均衡表明,其费用支付既不能只由私人来承担,也不宜由政府全部包下来。而是由两者共同承担。结论:第三节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一、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1)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2)减少经济资源的非生产性消耗(3)调动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4)经济资源充分利用的必要条件(5)造成消费者福利损失公共产品充分供给的必要性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1.公共产品充分供给的必要性公共产品是否能充分供给,对社会能否正常运行、对经济资源的流动与配置、对消费者福利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1)公共产品的充分供给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如规则和安全。

(2)公共产品的充分供给有利于减少经济资源的非生产性消耗。若社会安全有保障,行为规则公正、合理且能得到实施,就可减少人们因为各种矛盾或理由而产生的械斗、战争、偷窃等行为的可能性,这样就可将更多的经济资源用于生产财富的活动,有利于增加生产。

(3)公共产品的充分供给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在人身和财产权利有保障、行为规则公正且能得到实施的条件下,生产者可依自己的意愿从事生产,积累财富,从而可刺激其努力发展生产。

(4)公共产品的充分供给是经济资源充分利用的必要条件。公路、铁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广告产品的供给状况对经济资源的流动和利用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5)公共产品供应不足会造成消费者福利损失。一是直接造成消费者福利损失,如因为基础设施供应不足而不能出行给消费者带来损失。二是会导致消费者花费额外或更多的费用。三是会由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而导致产品种类少、生产效率低、生产规模小,从而间接导致消费福利损失。第三节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二、公共产品充分供给的效率分析

公共产品市场供应的缺陷

(1)造成公共产品缺乏供应或供应不足(2)造成公共产品的利用不足(3)某些种类的公共产品不适合由市场力量供应

结论:虽然公共产品并不排斥市场供应,但市场供应公共产品存在着根本的缺陷。公共产品市场供应的缺陷

公共产品并不排斥市场供应。但公共产品由市场供应会带来很多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缺乏效率或效率低下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公共产品的性质与私人或企业供应者的行为动机间的矛盾。公共产品市场供应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1)造成公共产品缺乏供应或供应不足。公共产品所具有的消费非排他性的特性造成了“搭便车”现象的出现。“搭便车”的存在使得市场不能或不可能有效的提供公共产品。(3)造成公共产品的利用不足。对纯公共产品来说,由于其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增加额外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如采取市场供应的办法将不付费者排除在外,只会造成已经生产出来的公共产品的闲置,造成社会的福利损失。

(3)某些种类的公共产品不适合由市场力量供应。诸如国防,法律等并不适合由市场来供应,因为由市场力量来供应可能会导致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产生,会导致社会不公正。

结论:虽然公共产品并不排斥市场供应,但市场供应公共产品存在着根本的缺陷。第三节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二、公共产品充分供给的效率分析公共产品政府供给低效率的原因分析(1)缺乏竞争的外部压力(2)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其行为目标(3)供给单位的预算的软约束(4)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5)供应效率的评价存在困难(6)政府官员的腐败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低效率

使公共产品得到充分的供应是政府的责任。由于经济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低下,提供一定量的公共产品就需要投入更多的经济资源,从而就会减少私人产品的生产,降低居民福利水平。因此,政府要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如何提高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效率呢?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导致政府供给公共产品效率低下的原因(1)公共产品供给行业一般都采取垄断运营方式,缺乏竞争的外部压力,使得公共产品供给单位不积极提高效率。(2)公共产品的供给单位同生产私人产品的盈利性企业不同,它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其行为目标,而只是完成政府规定的供给任务,因此缺乏提高效率的内在动力。

(3)公共产品供给单位的预算约束是软的。大多数公共产品的供给单位都是依靠政府拨款来营运的,一旦完不成指标或出现亏损,供给单位还会继续要求政府增加财政拨款或者要求财政补贴,因此也就缺乏提高效率的内在压力。(4)对公共产品的供给还会继续要求政府增加财政拨款或要求财政补贴,因此供给单位的负责人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

(5)对公共产品供应效率的评价存在困难。私人企业可以利润、销售额等效率标准进行评价,但公共产品的供应却很难有一个合理标准。(6)政府官员的腐败。如果公共产品供应单位的负责人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只追求权利的扩张,就不会关心公共产品供应效率的高低,公共产品的供应就不可能有高效率。

第三节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三、提高政府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措施

改革公共产品的供应体制改革公共产品供应单位的官员或经理的任命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不断改进公共产品供应单位的评价指标提高政府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措施

(1)改革公共产品的供应体制对于那些由市场供应更有效率的公共产品,在政府进行必要管制的条件下,交由市场去供应,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来提高效率。对于那些不是必须由政府直接经营公共产品,政府应该考虑引入市场机制,采取竞争性的委托经营方式,促进供应效率尽可能的提高。例如垃圾清运、道路维护、桥梁维护、港口管理、养老院管理等都可以采取公开竞标的方式,选择合适的企业来经营。

(2)改革公共产品供应单位的官员或经理的任命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3)不断改进公共产品供应单位的评价指标

从实际出发,努力改进效率评价指标,从而通过指标完成情况的评判,促进公共产品的供给单位提高效率。第三节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四、公共产品供给变化的趋势

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多样化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公共产品供给变化的趋势

(1)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私人投资者、盈利性公司也纷纷投资于公共产品领域。(2)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多样化

由于社会公众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导致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多样化。如交通部门增设旅游专列、豪华巴士,邮政部门提供特快专递服务等。

(3)公共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第三节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五、公共产品供给的原则能力原则

——谁有负担能力,谁就应当付钱

受益原则

——谁受益,谁付款

说明:能力原则适用于政府供给的纯公共产品;受益原则通常适用于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公共产品供给的原则

(1)能力原则能力原则是指“谁有负担能力,谁就应当付钱”的公共费用分摊原则。这是公平原则在公共费用分摊上的具体化,也是处理公共产品供给与生产成本分摊的基本原则之一。

(2)受益原则受益是指“谁受益,谁付款”的财政原则,它是从利益原则转化而来的。一般地说,能力原则适用于政府供给的纯公共产品;受益原则通常适用于准公共产品的供给。第三节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六、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直接供给间接供给自主型供给政府供给第三部门供给社区供给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1)政府供给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一般分为直接生产和间接生产。政府直接生产又可分为中央政府直接生产和地方政府直接生产两种形式。中央政府直接生产的领域有国防、货币、大江大河的开发与防涝、铁路建设、文教文生、基础设施等。地方政府承担了更为繁重的公共产品生产任务,因为它是经济型政府。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成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方面。

政府的间接生产如政府与企业订立生产合同、授权经营、政府参股、政府经济资助、合同外包、民营化等。

(2)自主型供给如果一种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有限,股民又有着多样化、柔性消费公共产品的愿望和要求,为提高国民差别化效用的满足程度,实现人们消费价值的多元化,将此类公共产品交给市场会更能实现最佳的供给。自主型供给一般分为第三部门供给和社区供给两种方式。公共产品的私人提供公共产品“搭便车”问题的存在,并不意味着私人就不能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一般要由公共部门提供,是因为私人或者无法提供某些公共产品,或者无法提供充足数量的公共产品。世界各地广泛存在的捐赠现象就是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典型例子,在这类现象中人们捐款给慈善机构、政治组织、宗教和文化团体等,中国的希望工程也是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例子。公共选择理论第一节第五章主要内容

公共选择学派概述

官僚与寻租理论

政党与宪政理论第一节公共选择学派概述公共选择学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美国,它作为当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现代政治学研究领域。公共选择学派,就是以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为前提,依据自由的市场交换能使双方都获利的经济学原理,来分析政府的决策行为、民众的选择行为及两者关系的一种理论流派。1、什么是公共选择学派?一、公共选择的起因第一节公共选择学派概述

将政治过程作为某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在这个“经济活动”中,政府是“生产者”,选民是“消费者”,选票是“货币”,而选举制度则可等同于“市场制度”。由于它主要研究集体决策或政治决策的过程和结构,并从中探索问题的深层原因,其理论涉及政治过程的各个方面。公共选择有何特点?一、公共选择的起因第一节公共选择学派概述

公共选择,指的是与个人选择相区别的集体选择,即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产品之间如何分配。具体指人们在民主政治体制下,通过投票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从而把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2、什么是公共选择?第一节公共选择学派概述起因

公共产品的存在要求有政府组织集体行动来提供公共产品。一旦有了政府行为就产生了政治过程,通过它把每个人的私人选择转化为公共选择,把资源配置到各个公共产品中去。第一节公共选择学派概述3、私人选择与公共选择私人选择则是指个人在市场上按照效用最大化原则,通过理性决策和选择,来自由地决定各种经济行为的过程。集体选择和私人选择组成了个人的全部选择,即个人在政治市场中的集体选择与个人在经济市场中的个人选择。第五章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一、何谓领导者?

很难想象这个世界会没有领导者。领导活动的主体是由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共同构成的。大多数人总是把领导者视为是领导活动的主体,这仅仅是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角度着眼的。实际上一项完整的领导活动必须依赖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有机结合才能顺利展开,因此从领导活动与领导目标的关系着眼,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共同构成了领导活动的主体。

在社会共同活动中.经过选举、任命或从群体中涌现出来的能够指导和协调群体成员向着既定目标努力的、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就是领导者。“推动帆船前进的,不是帆,而是看不见的风。实际上领导者就是推动帆船前进的风。领导者通过计划、组织、指导和监督群体成员的活动,发展和维持成员之间的团结以及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领导者所备的要素

领导者自身的某些特质是不容忽视的。所谓领导特质是指领导者自身所具有的某些品格和特征,或者说是领导者必备的要素。自然特征、社会背景、智力与能力、社会特性等。

“6C”标准:可信、品质、关心人、勇气、沉着、能力。

“7C”标准:沟通、信心、品质、综合、可信、勇气与能力。有学者把领导者必备的要素分为以下8种:前瞻性、信任、参与意识、求知欲、多样性、创造性、笃实精神、集体意识。二、领导者之一:作为个体的领导者

哪些因素决定了一个人会成为领导者。至少有如下三种类型的要素是不容忽视的:

第一,“先天性”要素。领导特质所塑就的一种魅力仍然是领导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敢于承担责任和敢于开拓对于一个人成为领导者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样一种气质和禀性往往是来自他的性格。我们把领导学称为“责任之学”。第二,修炼性要素。经过自身修炼而具有的气质,经过学习所建立起来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以及通过实践和摹仿所累积起来的经验,是决定一个人成为领导者的首要因素。领导学实际上是一门“修炼之学”。

第三,“经验性”要素。即从漫长的领导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领导技巧、领导手段和领导智慧。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是一个人成为领导者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是居于超脱地位的“组织型人才’。更多地是依赖经验,这就决定了领导成为有效组织下属以实现目标的一门艺术。从这个角度来说领导学是一门“艺术之学”。

领导者的特质来自领导者自身的性格、气质、修炼和积累,而一个人成为领导者的资源则是来自外界的赋予和投放。

(二)领导者的能力要素结构

将领导者的能力素质概括为以下四种:(l)有预见力。(2)善于沟通。(3)授权于人。(4)理解自我。

因此如果从领导者自身素质的容量来看,这一能力要素结构至少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技术技能或业务技能。

2.人文技能或交际技能。

3.观念技能或概念形成技能。(三)领导者的类型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三种类型的领导者:(1)依靠理性和正义统治大众的哲学王;(2)保卫国家和节制欲望的军事领导者;(3)为公民提供物质需要和满足公民最低欲望的商人领导者。

领导者的分类

(1)群体领导者。(2)组织化的和制度化的领导者。(3)教育性的领导者。(4)公共领导者。(5)合法化领导者。(6)交易型领导者和变革型领导者。(7)观点领导者。(8)试验性和小型群体的领导者。

按照领导者的心态可将领导者分为变革型领导者和交易型领导者。按照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模式,可将领导者分为压制型领导者和育才型领导警。按照领导者的性格,可将领导者分为热情型(随和型)、冷漠型领导者两种类型。按照领导者诞生的渠道,可将领导者分为正式领导者与非正式领导者两种类型。

仁人型领导者与能人型领导者从领导特征的角度,可以将个体领导者分为仁人型领导者与能人型领导者两种类型。譬如在社会安定时期,有德行的领导者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多事之秋,有能力的领导者则会力挽狂澜。再譬如说,在对外开拓、需要较多变通的事务方面,能人型的领导者就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而在组织内部的程序化运行方面,责任心、原则性强的仁人型领导者,就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两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第一,在领导权威的基础方面:

A.仁人型领导者:以德服人。

B.能人型领导者:以能取威。

对于仁人型领导者来说他们权威的基础在于其高尚的人格。而能人型领导者则依赖其高超的能力培植其权威的基础。仁人型领导者崇尚“王道”,能人型领导者崇尚“霸道”。因为纯粹的仁人型领导者由于过分注重“德服”,在无章可循的情况下,往往“仁有余而严不足;而纯粹的能人型领导者由于过分重视“力服”,往往威有余而宽不足。故而,应交替使用德服、力服这两种手段。第二,在领导原则方面:

A.仁人型领导者:不动如山岳。

B.能人型领导者:难知有阴阳。指应当具备坚定不移的原则性和因时而变的灵活性。

第三,在领导作风方面:

A.仁人型领导者: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

B.能人型领导者:大礼不辞小让,大行不顾细谨。

仁人型领导者在以身作则方面是相当注意的,他们认为禁令如果能够约束自身,就能行之于民众。为了干成一件大事,细小的地方不必拘谨,不必推辞谦让。对于最高领导者来说,一般都是仁人型的领导者,而那些执行政策的领导者,可能就以能人型领导者为宜。

第四,在决策方面:

A.仁人型领导者: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B.能人型领导者:暴虎冯河,死而无悔。孔子不屑于与空手打虎、徒步涉水的勇敢者为伍。他主张与遇到事情要小心谨慎、喜欢思考、并能把各种不利条件估计充足的人做朋友。第五,在与下属关系方面:

A.仁人型领导者:为政以大德,不以小惠。

B.能人型领导者:侠义精神。

正式领导者与非正式领导者在那些自发组合起来的人群中尽管有领导现象的存在,但它不属于行政领导。人们平常所说的行政领导指的是正式领导者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正式领导者的活动。

1.正式领导者与非正式领导者的区别。第一,产生方式不同。第二,职能不同。第三,对组织的影响程度不同。正式组织中的领导职位并不因某一领导者的去职而消失,这一职位可以由他人填补;非正式领导者的离去很可能导致整个非正式组织的解体。第四,权威基础不同而非正式领导者的影响力完全基于组织内部成员对他的信赖,因此,其号召力和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

2.正式领导者与非正式领导者的联系。第一,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该集正式领导与非正式领导干一身。非正式组织是一把双刃剑。应该充分开掘非正式组织的建设性作用,将其凝聚性力量纳入到组织运作和开发能量这一轨道上来。因此,一个明智的领导者在发挥其正式领导作用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和功能,即尽可能地满足下级人员的精神方面的需要。第二,注意协调同非正式领导者的关系,注意使他们的作用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完成。对于那些德才兼备的非正式领导者,可以把他们吸纳到正式结构中来。第三,改善正式领导,消除港伏在等级体制中的对抗性因素。第四,在必要情况下对那些妨碍正式组织达成的非正式领导者加以取代,从而促成整个非正式组织的瓦解,或改变非正式组织的影响,使其向着有利于组织目标的方向转化。

(四)领导者的权威基础权威的内涵领导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影响力的展现。影响力构成了领导者的权威。因此,对领导权威基础的研究就成为领导学的重要内容。什么是权威呢?所谓职权是无视人们的反对,强迫人们服从的能力;而权威则意味着人们在接受命令时出于自愿,可见在权威制度下,下级把上级发出的命令看作是合法的。既然领导是一种影响力的展现,领导权威的基础就在于他是否具有影响力,那么,是哪些要素构成了领导权威的基础呢?答日:是权力。权力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影响力。正是由职位权力和个人权力这双重因素构成了领导权威的基激——综合影响力。

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权力下的定义:权力是指“一个人或几个人所拥有的机会,这些机会使他们通过集体行为,甚至是在他人反对的情况下,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权力是一种影响他人做某事的一种力量。从领导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力量可能是强制性的(如职权),也可能是来自领导者自身的人格感召力,因此它就表现为下属的自愿服从与自愿归依。个体领导者的权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职位权威二是人格权威。职位权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积极职位权威,二是消极职位权威。所谓积极职位权威,是指人们对领导者的职权有一种合法化的认可,故领导者的行为就可以取得积极的效果。人们实现了内在化认可与外在化服从的统一。所谓消极职位权威,是指人们对领导者的职权没有一种合法化的认可,故领导者只能运用奖惩、强制手段去支配下属,其结果必然是消极的、被动的,在这种权威类型中,被领导者只能被动服从。人格权威是建立在个人魅力、知识、才能、资力等要素之上的,它带动的是能领导者自愿服从和主动追随。2.职位/角色权力第一,合法权。合法权,指一个人占据了组织等级中正式职位而拥有的权力,它代表一个人通过组织中正式层级结构中的职位所获得的权力。合法权包括下面讲的强制权和奖赏权。合法权既来源于他的职位及其权力容量,又来源于人们的认可。第二,强制权。强制权是通过威胁或惩罚迫使人们服从的权力。但它和惩罚的应用一样,会产生如下长远结果:抑制和报复、破坏信任、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三,奖赏权。奖赏权就是领导者决定提供还是取消奖赏的权力。

权力的类型与领导权威的构成要素

1.权力类型:职位权力和个人权力(非职位权力)。3.个人权力。第一,专长权。专长权来源于专长、技能和知识。那些具有专长的人虽不占据某一职位,但他们却拥有权力,这一权力就是基于知识和专长而形成的影响力。第二,参照性权力。它一般包括以下三种类型:(1)个人魅力权。(2)背景权。(3)感情权。

下面从如何获取职位权力和个人权力两个方面分而论之,重新进行归纳:

l.如何获取职位权力。

A.通过完成关键工作而获取职位权力

B.通过正常的晋升而获取职位权力

C.在克服危机中获取职位权力

D.通过上级领导者的赏识、信任而获取职位权力

2.如何获取个人权力。

A.通过人格感染力获取个人权力

B.通过自身专长的提高获取个人权力

C.通过感情和利益的投放获取个人权力

D.通过特殊关系获取个人权力

三种不同权威的理想类型:魅力型权威。传统型权威。理性权威。权威所以被接受,是在于:(1)下级信任行使权威的人;(2)下级接受并鉴别其他领导者的态度建议;(3)下级担心如不接受会遭到惩罚;(4)在权威被接受之前.下级往往感到必须这样做。领导者所拥有的权力,并不是赋予其社会优势地位的资源,从其本源上来说来源于人民,领导者的身份从根本上来说是服务者而不是一个指挥者和命令者(尽管他要行使指挥和命令的职能)。

那么领导者如何运用权力才能使其权威顺利地被下属和组织成员所接受呢?如果从领导者自身的行为方式着眼,可以将领导者运用权力的方式分为说服、示范、命令三种。因此以恳谈、对话、协商等作为外在表现形式的权力运用方式,要想获得成功,有赖于双方的需求和要求在沟通的过程中都能获得满足。首先有效说服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将自己的某些提议与看法同组织的目标联系起来,以表示即将采取的行动是理性的、正当的、合乎组织内众人的愿望的。其次也要尽可能地把即将采取的行动同组织成员的个人利益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在完成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能使个人利益得到满足。示范属于一种静止性的权力运用方式,它不具有说服所具备的扩展性。而命令则是一种强制性的权力运用方式,是不得不采取的一种形式。如果从被领导者所承受的结果而言,可以分为奖赏、惩罚两种。故在物质奖赏和精神奖赏的基础上,晋升逐渐成为一种最富有激励功能的奖赏,但是“奖赏不可多予”,更不能随意给予。惩罚作为权力运用的一种消极形式,是领导者说服失败之后所采取的一种补救性领导方法,这是对阻碍完成组织目标行为的一种回报。

(六)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权威基础不同。由于领导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影响力的扩展,因此领导者与其下属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追随关系和依从关系。

2.存在空间不同。领导者既存在于正规的组织中,也存在于其他非正规的群体中;管理者只存在于正式组织中。一般来说,只有那些将管理者与领导者真正融为一体的人,才能有效地保证组织的运转与发展。

3.精力投向和思维方式不同。管理文化强调理性及控制。管理者都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者。管理者的精力投向一般是较为专门的业务和具体的程序,而领导者主要的投向则是该组织的发展方向或该部门的人际关系协调及其成员需要的满足程度,并引发整个组织的变革,为整个组织和全体人员注入一种精神和希望。故有人把领导界定为“是为别人创造理想和有能力把理想变成现实并使之持续下去的过程”。管理者一般履行一种技术化、程序化的思维方式,而领导者则履行一种社会化、非程序化的思维方式。

4.目标态度不同。管理者的目标通常是源于需要而非欲望。领导者对待目标的态度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他们提出设想而非回应设想。

5.对待下属和他人的态度不同。管理者力求把下属纳入到一种程序化的工作轨道上去,而频导者则是力图拓展追随者新的思路,并为他们的发展开启新的空间。领导者的工作往往伴随着风险,这是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很大不同。管理者关心的是事情应该怎样进行下去;而领导者关心的则是事情以及决策对参加者而言意味着什么。

6.自我意识不同。描述了两种基本的性格类型,即“一生”和“再生”。管理者的自我价值意识通过现存组织的强化和永久化得以加强,他们与其所承担职位的职责和责任协调一致。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和谐-----与外部世界相溶合的自我意识定义为“一生”性格。领导者则往往表现为“再生”性格。

7.生活方式的抉择不同。管理者和领导者成长的轨迹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我们把管理者所抉择的人生方式称之为“每一步最优”,而把领导者所抉择的人生方式称之为“总体最优”。每一步最优不一定总体最优,总体最优不一定每一步最优。对于管理者和领导者来说,这一差异说明了这一道理:不同的抉择标准决定你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七)领导者的修养原理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修身养德,明志致远。2.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对德与才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于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原理二:公生明,廉生威风。

1.不贵无欲,而贵无私。2.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原理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驾行之。要多方面学习,认真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晰地辨别.坚定地执行。

1.愽学;2.慎思;孔子曾经提出九思。魏微提出的“十思”对于领导者更具有价值3.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八)领导者的形象领导形象可分为个人形象和组织形象的两个层面。领导者如何塑造良好的道德形象呢?主要是通过两种渠道:一是言词,二是行为。“眼睛可以容纳一个美丽的世界,而嘴巴则能描绘一个精彩的世界。”一是情感丰富,二是富有激励和鼓动作用。首先,领导者的言词要富有情感,这是展示领导者形象之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情感的号召力比理智性的号召力要大。其次,领导者通过言词来激励和鼓动下属,也是领导者展示其领导形象的一种手段。所谓行为就是通过态势语言或身体语言表现出来的。

(九)领导者的责任领导者一直被视为是组织的核心,因此,领导者也就担负起了关于组织发展的一系列责任。

1.职位责任(1)确定组织方向,规划远景目标。(2)阐明领导立场,传达组织目标。(3)处理各种关系,为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和配备人员。(4)建立各种激励机制,为组织注入连续性的动力,保证领导活动的连续性。(5)控制和解决各种突发性的重大问题,化解组织面临的危机。(6)推动组织的变革,改变组织的面貌。

2.非职位责任。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为员工提供一种希望;(2)通过自己人格的力量培养一种组织精神;(3)处理各种非工作关系,满足下属和员工工作之外的需求;(4)创建领导文化,培养新一代的领导者,为那些年轻有为的下属提供面对挑战的机会。

(十)领导者的失败领导者的失败有其客观的原因,我们从以下五个层面将这一问题加以界定。

1.体制的失败。结构主义者认为体制构成了“领导替代物’。因此,我们把因客观的体制力量所导致的领导者的失败称之为“体制的失败”。

2.能力的失败。领导者因其能力的低弱而导致的失败,我们称之为“能力的失败”。

3.方式的失败。

4.性格的失败。

5.人生的失败。因领导者对人生理解上的偏误所导致的失败,我们称之为“人生的失败”。

三、领导者之二:作为集体的领导者

(一)何谓领导集体和领导集体素质结构?领导者这一从人群中分化出来的角色,是由个人或者集体来承担的。如果领导者是由群体来承担,那么就形成了领导者中的两个极其重要的概念:领导集体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