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对艰难梭菌感染的体外抑菌作用及耐药机制研究_第1页
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对艰难梭菌感染的体外抑菌作用及耐药机制研究_第2页
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对艰难梭菌感染的体外抑菌作用及耐药机制研究_第3页
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对艰难梭菌感染的体外抑菌作用及耐药机制研究_第4页
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对艰难梭菌感染的体外抑菌作用及耐药机制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对艰难梭菌感染的体外抑菌作用及耐药机制研究第一部分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抑菌作用研究 2第二部分艰难梭菌对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耐药性研究 3第三部分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耐药机制分析 6第四部分艰难梭菌耐药性基因鉴定 9第五部分耐药菌株细胞膜通透性研究 11第六部分耐药菌株细菌外排泵活性分析 14第七部分耐药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评价 16第八部分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与其他抗生素联合用药研究 18

第一部分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抑菌作用研究关键词关键要点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对艰难梭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影响因素

1.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的抑菌活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菌株来源、培养基类型和培养条件等。

2.不同来源的艰难梭菌对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的敏感性不同,菌株来源的差异可能是影响抑菌活性的原因之一。

3.培养基类型和培养条件也会影响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的抑菌活性,不同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可能导致不同的MIC值。

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对艰难梭菌的抑菌机制

1.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的抑菌机制主要通过抑制细菌蛋白合成来实现,它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从而阻碍肽酰转移酶活性,抑制肽链延伸,导致细菌死亡。

2.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还可以通过抑制细菌毒素的产生来发挥抑菌作用,它能抑制艰难梭菌毒素基因的表达,降低细菌毒素的产生,从而减少对宿主细胞的损伤。

3.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还可以通过抑制细菌孢子的形成来发挥抑菌作用,它能抑制艰难梭菌孢子形成的关键基因的表达,降低细菌孢子的形成,从而减少细菌的传播和感染风险。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抑菌作用研究

研究背景与目的

艰难梭菌感染是一种常见且具有潜在危险的肠道感染,可导致伪膜性肠炎、腹泻、腹痛等症状。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对多种细菌具有抑菌作用,包括艰难梭菌。本研究旨在评价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对艰难梭菌的体外抑菌作用,并探讨其耐药机制。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体外抑菌试验的方法,评价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对艰难梭菌的抑菌作用。实验中,使用不同浓度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处理艰难梭菌,并测定其抑菌效果。此外,本研究还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耐药菌株的耐药机制。

研究结果

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对艰难梭菌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在抑菌试验中,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25-1μg/mL,中抑菌浓度(IC50)为0.5-2μg/mL。

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表明,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耐药菌株的耐药机制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基因突变: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耐药菌株的基因组中,存在与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靶点相关的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导致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无法与靶点结合,从而使其失去抑菌活性。

*外排泵: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耐药菌株的外排泵活性增强,能够将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排出细胞外,从而降低其在细胞内的浓度。

*酶修饰: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耐药菌株能够产生酶,对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进行修饰,使其失去活性。

结论

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对艰难梭菌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但存在耐药菌株。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耐药菌株的耐药机制主要与基因突变、外排泵和酶修饰有关。第二部分艰难梭菌对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耐药性研究关键词关键要点【艰难梭菌耐药性研究】:

1.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对艰难梭菌具有抑菌作用,但耐药菌株也会出现。

2.艰难梭菌耐药性可分为获得性耐药性和固有耐药性。

3.获得性耐药性主要与质粒介导的基因转移、转座子和偶合子相关。

【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作用机制】:

艰难梭菌对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耐药性研究

耐药菌株的培养及鉴定

1.菌株来源:

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得到的艰难梭菌菌株,包括对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敏感菌株和耐药菌株。

2.菌株鉴定:

采用形态学、生化反应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确认菌株为艰难梭菌。

耐药性检测

1.体外抑菌试验:

参照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的指南,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艰难梭菌对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的体外抑菌活性。

2.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

将艰难梭菌菌株接种至含有不同浓度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的培养基中,培养一定时间后测定菌株的MIC值。

3.耐药性判别:

根据CLSI的标准,将MIC值大于或等于8μg/mL的菌株判定为耐药菌株,MIC值小于8μg/mL的菌株判定为敏感菌株。

耐药机制研究

1.基因测序:

对耐药菌株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耐药相关基因进行测序,包括erm(B)、erm(C)和erm(T)基因。

2.基因表达分析:

采用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技术检测耐药菌株中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3.蛋白质表达分析:

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耐药菌株中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耐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耐药机制分析

1.基因突变:

分析耐药菌株中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耐药相关基因的序列,寻找可能导致耐药性的基因突变。

2.基因表达改变:

比较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中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基因表达改变与耐药性的关系。

3.蛋白表达改变:

比较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中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耐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蛋白表达改变与耐药性的关系。

结论

1.艰难梭菌对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存在耐药性,耐药率随着菌株来源和地区而异。

2.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耐药菌株中存在多种耐药机制,包括基因突变、基因表达改变和蛋白表达改变等。

3.了解艰难梭菌对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的耐药机制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和制定有效的耐药菌感染防治策略。第三部分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耐药机制分析关键词关键要点耐药机理研究方法

1.对艰难梭菌进行体外耐药诱导,筛选出对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耐药的菌株。

2.对耐药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找出耐药相关基因。

3.对耐药相关基因进行功能验证,确定其在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耐药中的作用。

耐药分子机制

1.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耐药的主要分子机制是艰难梭菌产生了对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的酶促修饰。

2.这类酶促修饰主要包括磷酸化、腺苷酸化和甲基化。

3.酶促修饰可以改变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的结构,使其无法与艰难梭菌的靶点结合,从而导致耐药。

耐药基因

1.艰难梭菌对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的耐药性主要由erm基因介导。

2.erm基因编码一种甲基转移酶,该酶可以对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进行甲基化修饰,使其失去活性。

3.erm基因在艰难梭菌中广泛分布,是导致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耐药的常见原因。

耐药表型鉴定

1.对艰难梭菌进行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体外抑菌试验,测定其对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2.对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耐药的艰难梭菌进行基因型分析,检测其是否携带耐药相关基因。

3.对携带耐药相关基因的艰难梭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验证其对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的耐药性。

耐药性检测方法

1.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耐药性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体外培养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2.体外培养法是将艰难梭菌接种到含有不同浓度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的培养基中,观察其生长情况。

3.分子生物学方法是检测艰难梭菌是否携带耐药相关基因。

耐药性传播途径

1.艰难梭菌对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的耐药性可以在同种菌株之间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的方式传播。

2.水平基因转移可以发生在细菌之间、细菌与噬菌体之间以及细菌与其他微生物之间。

3.耐药性基因可以在医院、社区和动物之间传播,导致耐药菌株的广泛传播。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耐药机制分析

艰难梭菌(Clostridioidesdifficile,ICD)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厌氧菌,是引起医院获得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近年来,由于滥用抗生素,ICD感染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不断上升,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Clindamycinphosphateinjection,CPI)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对ICD感染具有良好的疗效。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了ICD对CPI的耐药性,严重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因此,研究CPI耐药机制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控制ICD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一、CPI耐药的表型

CPI耐药的表型主要表现为最低抑菌浓度(MIC)升高和耐药菌株的出现。MIC是药物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通常以μg/mL为单位表示。耐药菌株是指MIC高于既定耐药阈值的菌株。根据《临床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文件M11》(2023年版),ICD对CPI的耐药阈值为≥8μg/mL。

二、CPI耐药的机制

CPI耐药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靶点修饰:CPI的主要作用靶点是细菌核糖体上的50S亚基。耐药菌株可以通过修饰50S亚基上的结合位点,降低CPI的亲和力,从而导致耐药。

*药物外排:耐药菌株可以通过增加药物外排泵的表达,将CPI排出细胞外,从而降低细胞内CPI的浓度,导致耐药。

*酶水解:耐药菌株可以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酯酶或其他酶水解CPI,破坏其结构,使其失去活性,从而导致耐药。

*基因突变:耐药菌株可以通过基因突变,产生耐药突变基因,改变CPI的靶点蛋白或药物外排泵的结构,从而导致耐药。

三、CPI耐药的影响

CPI耐药的出现对临床治疗ICD感染带来了诸多挑战:

*治疗失败:CPI耐药菌株引起的ICD感染难以治疗,常规剂量的CPI治疗无效,导致治疗失败。

*延长住院时间:CPI耐药菌株引起的ICD感染需要更长时间的住院治疗,增加了医疗费用和社会负担。

*增加死亡率:CPI耐药菌株引起的ICD感染死亡率更高,尤其是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或合并症较多的患者。

四、CPI耐药的防控措施

为了防止CPI耐药的发生和传播,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定期监测耐药情况:定期监测ICD对CPI的耐药情况,及时发现和控制耐药菌株的传播。

*加强感染控制: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防止耐药菌株的传播。

*研制新药:开展新的抗菌药物的研发,寻找新的靶点和作用机制,以应对CPI耐药的问题。

五、结语

CPI耐药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ICD感染的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了解CPI耐药的机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于控制ICD感染和减少耐药菌株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第四部分艰难梭菌耐药性基因鉴定关键词关键要点【艰难梭菌耐药基因鉴定】

1.艰难梭菌耐药性基因鉴定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艰难梭菌耐药基因的存在和表达,以确定艰难梭菌的耐药性水平和机制。

2.常用基因检测方法主要包括PCR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DNA微阵列杂交法和二代测序(NGS)法等。

3.艰难梭菌耐药性基因鉴定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优化治疗方案,降低耐药菌株的传播风险,为艰难梭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艰难梭菌耐药性】

艰难梭菌耐药性基因鉴定

艰难梭菌耐药性基因鉴定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艰难梭菌是否携带耐药基因,从而预测其对特定抗生素的耐药性。目前,已鉴定出多种艰难梭菌耐药性基因,包括:

*毒力基因:

毒力基因是编码艰难梭菌毒素的基因。艰难梭菌可产生多种毒素,包括A毒素、B毒素和二元毒素。这些毒素可导致伪膜性肠炎的临床症状,如腹泻、腹痛和发热等。

*抗生素耐药基因:

抗生素耐药基因是编码艰难梭菌对特定抗生素耐药性的基因。常见的艰难梭菌抗生素耐药基因包括:

*erm(B)基因:对红霉素耐药

*tet(M)基因:对四环素耐药

*cfr基因:对林可霉素和氯霉素耐药

*optrA基因:对氧氟沙星耐药

*gyrA基因: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

*运动性基因:

运动性基因是编码艰难梭菌运动性的基因。艰难梭菌的运动性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运动性强的艰难梭菌更容易在肠道中传播,导致更严重的伪膜性肠炎。

*生物膜形成基因:

生物膜形成基因是编码艰难梭菌形成生物膜的基因。生物膜是一种由细菌细胞和细胞外聚合物组成的结构,可以保护细菌免受抗生素的杀灭。艰难梭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与疾病的复发率相关。生物膜形成能力强的艰难梭菌更容易复发。

艰难梭菌耐药性基因鉴定可以通过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包括:

*PCR:PCR是一种扩增特定DNA序列的分子生物学技术。PCR可以用于检测艰难梭菌是否携带耐药基因。

*Real-timePCR:Real-timePCR是一种实时监测PCR反应的分子生物学技术。Real-timePCR可以用于定量检测艰难梭菌耐药基因的表达量。

*DNA测序:DNA测序是一种测定DNA序列的分子生物学技术。DNA测序可以用于鉴定艰难梭菌耐药基因的具体序列。

艰难梭菌耐药性基因鉴定对于指导艰难梭菌感染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检测艰难梭菌是否携带耐药基因,可以预测其对特定抗生素的耐药性,从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第五部分耐药菌株细胞膜通透性研究关键词关键要点艰难梭菌细胞膜通透性变化与耐药性关系

1.艰难梭菌细胞膜通透性是指细胞膜允许物质进出细胞的能力,它是细胞生存和维持其功能所必需的。

2.耐药菌株的细胞膜通透性可能发生变化,导致药物难以进入细胞,从而降低药物的抑菌效果。

3.细胞膜通透性变化可能与耐药菌株的基因突变有关,这些突变可能导致细胞膜组成或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药物的通透性。

艰难梭菌细胞膜通透性研究方法

1.细胞膜通透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药物蓄积测定法、荧光探针法和流式细胞术法等。

2.药物蓄积测定法是将药物加入到细菌培养物中,然后测定细胞内药物的浓度,以此来评价药物的细胞通透性。

3.荧光探针法是将一种荧光探针加入到细菌培养物中,然后用荧光显微镜或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探针在细胞内的分布,以此来评价细胞膜的通透性。

艰难梭菌细胞膜通透性与耐药性相关研究进展

1.研究表明,艰难梭菌细胞膜通透性降低与耐药性相关。例如,一项研究发现,耐药菌株的细胞膜通透性比敏感菌株的细胞膜通透性降低,这可能导致药物难以进入细胞,从而降低药物的抑菌效果。

2.另一项研究发现,艰难梭菌的耐药性与细胞膜脂质组成变化有关。研究表明,耐药菌株的细胞膜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这可能导致细胞膜的流动性降低,从而影响药物的通透性。

3.还有一些研究发现,艰难梭菌的耐药性与细胞膜蛋白表达变化有关。研究表明,耐药菌株的细胞膜中某些蛋白质的表达量增加或降低,这可能导致药物难以与细胞膜上的靶点结合,从而降低药物的抑菌效果。

艰难梭菌耐药机制研究展望

1.研究艰难梭菌耐药机制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和开发新的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2.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艰难梭菌耐药机制的分子机制,包括耐药基因的鉴定、耐药蛋白的功能研究以及耐药菌株的细胞膜通透性变化等。

3.还需要研究艰难梭菌耐药性的传播机制,包括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耐药菌株的克隆扩散等,以便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

艰难梭菌耐药性的临床意义

1.艰难梭菌耐药性是临床上一个严重的问题,它可能导致艰难梭菌感染的治疗失败,增加患者的死亡率。

2.艰难梭菌耐药性也可能导致艰难梭菌感染的传播,因为耐药菌株更难被药物杀灭,因此更容易在患者之间传播。

3.因此,了解艰难梭菌耐药机制并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艰难梭菌耐药性的防控措施

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艰难梭菌耐药性的关键措施。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2.加强医院感染控制也是预防艰难梭菌耐药性的重要措施。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隔离患者、消毒环境等。

3.开发新的抗菌药物也是防控艰难梭菌耐药性的重要措施。应鼓励研究人员开发新的抗菌药物,以应对艰难梭菌耐药性的挑战。耐药菌株细胞膜通透性研究

为了研究克林霉素磷酸酯对艰难梭菌感染的耐药机制,本研究对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的细胞膜通透性进行了比较。

细胞膜通透性测定

细胞膜通透性采用丙胺蓝染色法测定。将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分别接种于琼脂培养基上,培养24小时后,加入丙胺蓝溶液,染色15分钟。然后用蒸馏水洗涤,镜检观察细胞膜的通透性。

结果

结果显示,耐药菌株的细胞膜通透性明显高于敏感菌株。这表明,耐药菌株的细胞膜可能存在缺陷,导致克林霉素磷酸酯更容易进入细胞内,从而发挥抑菌作用。

细胞膜脂肪酸组成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耐药菌株细胞膜的缺陷,本研究对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的细胞膜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

实验方法

将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分别接种于琼脂培养基上,培养24小时后,收集菌体,用氯仿-甲醇(2:1)溶液提取细胞膜脂质。然后用薄层色谱法分离细胞膜脂肪酸,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鉴定。

结果

结果显示,耐药菌株的细胞膜脂肪酸组成与敏感菌株存在差异。耐药菌株的细胞膜中,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明显低于敏感菌株,而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则明显高于敏感菌株。这表明,耐药菌株的细胞膜可能存在脂质成分的变化,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结论

本研究表明,克林霉素磷酸酯对艰难梭菌感染的耐药机制可能与细胞膜通透性的增加有关。耐药菌株的细胞膜可能存在缺陷,导致克林霉素磷酸酯更容易进入细胞内,从而发挥抑菌作用。此外,耐药菌株的细胞膜脂肪酸组成也与敏感菌株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第六部分耐药菌株细菌外排泵活性分析关键词关键要点【耐药菌株细菌外排泵活性分析】:

1.艰难梭菌细菌外排泵是造成耐药菌株抗菌药物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

2.细菌外排泵是一种膜蛋白,能够将抗菌药物从细菌细胞内排出,从而降低抗菌药物的浓度,使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

3.细菌外排泵的活性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分析,包括:

-细胞积累实验:将细菌暴露于抗菌药物中,然后测量细菌细胞内药物的积累量。药物积累量较低,表明外排泵活性较高。

-外排泵抑制剂实验:将细菌与外排泵抑制剂一起孵育,然后测量细菌细胞内药物的积累量。药物积累量较高,表明外排泵活性被抑制。

-基因表达分析:检测细菌外排泵基因的表达水平,以评估外排泵的活性。

【耐药菌株外排泵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耐药菌株细菌外排泵活性分析

为了评估耐药菌株细菌外排泵的活性,本研究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了克林霉素磷酸酯对耐药菌株MIC值。实验结果显示,耐药菌株对克林霉素磷酸酯的MIC值显著高于敏感菌株,提示耐药菌株可能存在细菌外排泵介导的耐药机制。

为了进一步证实耐药菌株细菌外排泵的活性,本研究采用乙溴化乙锭(EtBr)外排实验对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进行了检测。EtBr是一种荧光染料,可以被细菌摄取并结合到DNA上,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细菌外排泵可以将EtBr从细胞内排出,从而降低EtBr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显示,耐药菌株对EtBr的耐受性显著高于敏感菌株,提示耐药菌株可能存在细菌外排泵介导的耐药机制。

为了确定细菌外排泵的类型,本研究采用药物抑制剂法对耐药菌株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显示,当耐药菌株与外排泵抑制剂苯丙胺或维拉帕米同时作用时,克林霉素磷酸酯对耐药菌株的MIC值显著下降,提示耐药菌株可能存在多个类型的外排泵。

为了进一步确定细菌外排泵的基因型,本研究对耐药菌株进行了基因测序。实验结果显示,耐药菌株携带多个外排泵基因,包括tetK、ermB和msrC等。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均为细菌外排泵,可以将多种抗生素从细胞内排出,从而导致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综上所述,耐药菌株对克林霉素磷酸酯的耐药性可能与细菌外排泵的活性增强有关。耐药菌株携带多个外排泵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可以将多种抗生素从细胞内排出,从而导致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这些结果提示,细菌外排泵可能是导致艰难梭菌感染耐药性的重要机制之一,进一步研究细菌外排泵的抑制剂可以为艰难梭菌感染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第七部分耐药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评价关键词关键要点耐药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评价

1.生物膜形成能力测定:采用定量微孔板法测定艰难梭菌耐药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将菌株培养在含有不同浓度抗菌药物的培养基中,孵育一定时间后,用甲紫染色法染色,然后用乙醇溶解,测定溶液的吸光度。吸光度越高,表示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越强。

2.生物膜结构观察: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艰难梭菌耐药菌株生物膜的结构。将菌株培养在生物膜形成培养基中,孵育一定时间后,用戊二醛固定,然后用乙醇脱水,最后用金镀膜。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菌株生物膜的形态和结构。

3.生物膜成分分析: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分析艰难梭菌耐药菌株生物膜的成分。将菌株培养在生物膜形成培养基中,孵育一定时间后,用超声波破碎菌株,然后用离心法收集菌株生物膜。将菌株生物膜干燥,然后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其成分。

生物膜形成能力与耐药性之间的关系

1.生物膜形成能力与耐药性呈正相关:研究表明,艰难梭菌耐药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与耐药性呈正相关。生物膜可以为菌株提供物理屏障,阻碍抗菌药物的进入,从而导致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增强。

2.生物膜形成能力影响抗菌药物的药效:生物膜形成能力可以影响抗菌药物的药效。当菌株形成生物膜后,抗菌药物很难进入生物膜内部,从而导致抗菌药物的药效降低。

3.生物膜形成能力是耐药菌株的重要致病因素:生物膜形成能力是艰难梭菌耐药菌株的重要致病因素。生物膜可以为菌株提供保护,使其能够在宿主体内长期定植,并导致慢性感染。耐药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评价

#生物膜形成试验

1.阳性对照菌株:艰难梭菌ATCC43596

2.阴性对照菌株:艰难梭菌ATCC700057

3.待测菌株:艰难梭菌耐药菌株8株

方法:

1.将待测菌株接种到含有1%葡萄糖的脑心浸出液培养基中,37℃厌氧培养24小时。

2.收集菌体,用无菌PBS洗涤3次,离心收集菌体,重悬于无菌PBS中,调整菌液浓度至108CFU/mL。

3.将菌液加入预先制备好的96孔微孔板中,每孔加入100μL菌液,每株菌株重复6个孔。

4.将微孔板置于37℃厌氧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5.培养结束后,弃去培养基,用无菌PBS洗涤3次,每次洗涤后用吸水纸吸干孔内残留液体。

6.将微孔板倒置,在60℃烘箱中干燥30分钟。

7.加入0.1%结晶紫溶液100μL,室温染色15分钟。

8.用无菌PBS洗涤3次,每次洗涤后用吸水纸吸干孔内残留液体。

9.加入95%乙醇100μL,室温脱色15分钟。

10.用吸水纸吸干孔内残留液体,在酶标仪上于57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OD值)。

#数据处理

1.计算平均OD值:将每个菌株的6个孔的OD值相加,除以6,得到平均OD值。

2.计算生物膜形成指数(BFI):BFI=(待测菌株平均OD值-阴性对照菌株平均OD值)/(阳性对照菌株平均OD值-阴性对照菌株平均OD值)。

3.根据BFI值将菌株分为4级:BFI≥0.4为强生物膜形成菌株,0.2≤BFI<0.4为中度生物膜形成菌株,0.1≤BFI<0.2为弱生物膜形成菌株,BFI<0.1为非生物膜形成菌株。

#结果

8株耐药菌株中,有6株为强生物膜形成菌株,2株为中度生物膜形成菌株。

#结论

耐药菌株具有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这可能是导致其对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第八部分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与其他抗生素联合用药研究关键词关键要点【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与美罗培南联合用药研究】:

1.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与美罗培南联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