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四年(2020-2023)高考语文一模、二模试题汇编(北京)解析版_第1页
论语-四年(2020-2023)高考语文一模、二模试题汇编(北京)解析版_第2页
论语-四年(2020-2023)高考语文一模、二模试题汇编(北京)解析版_第3页
论语-四年(2020-2023)高考语文一模、二模试题汇编(北京)解析版_第4页
论语-四年(2020-2023)高考语文一模、二模试题汇编(北京)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3年北京高考语文一模、二模分类汇编

论语

2020东城一模

10.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其言之不作也,则为之也难。”

(《论语•宪问》)

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以上三则语录中孔子对言语的看法,并选择其中一则,结合你的言语

生活作简要分析。

【答案】看法:第一则:言语能够达意即可;第二则:言语表达要选择恰当的对象;第三则:

不能夸夸其谈,要言行一致:分析合理即可。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言辞能表达出意思就可以了。”

②孔子说:“可以和他谈却不和他谈,就会失去朋友;不可以和他谈却和他谈,就会说出不

该说的话。智者既不失去朋友,也不说出不该说的话

③孔子说:“说话大言不惭,实行这些话就很难J

2020西城一模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

也。”(《论语•学而》)

②子贡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

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③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也。"(《论语•公冶长》)

④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

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

从这儿则论语来看,孔子在教育中关注哪些方面?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谈谈你的认识或看法。

【答案】第一问:①安贫乐道,富而知礼:②学以致用:③虚心好学;④以仁、贤者为伍,

培养自己的仁德。

第二问:学习的关键在于虚心好学。《论语》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也。”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进步;只有认清他人

的优点,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点睛】参考译文:

①子贡说:“人虽然贫穷,却不去巴结奉承。虽然富有,却不傲慢自大,怎么样?”孔

子说:“还可以,比不上贫穷的人乐于道德的自我完善,富有却有崇尚礼节的了。”

②子贡说,诗经上说,打磨美玉,切呀,磋呀,雕呀,琢呀,是在比喻君子修身对吗?

孔子说,端木赐啊,真不错啊!可以和你讨论《诗经》。因为你是一个,告诉你去向,就能

推断出来处的人。

③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

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④子贡问怎样培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想做好工,必须先把器具打磨锋利。住在这

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结交士中的仁人。”

2020海淀一模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②棘子成日:“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日:“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口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耨⑴犹犬羊之若。”

(《论语•颜渊》)

注释:【1】鞫(kuð):去毛的兽皮。

11.文中画线句,有人断句为“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有人断句为“惜乎/夫子之说君

子也”。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断句方法,分别解释句意。

12.阅读以上两则材料,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儒家对于“质”和“文”关系的认识,并选择某

一个领域(文学、艺术、教育等),结合实例谈谈你的思考。

【答案】11.先生的话是出自君子之口,可惜说错了.先生这样谈论君子,可惜说错了。

12.第一问:“质”“文”同等重要。第二问,结合例子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

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②棘子成说:“君子有好本质就行啦,要文采做什么呢?“子贡说:“可惜呀!夫子您这样

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文采,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假

如去掉虎豹和犬羊的有文采的皮毛,那这两样皮革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

2020丰台一模

1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雍⑴也可使南面。”

(《论语•雍也》)

②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日:“可也,简。”仲弓曰:“居⑵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

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论语•雍也》)

③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注释:【1】雍:冉雍,字仲弓。【2】居:居心,存心。

(1)孔子评价子桑伯子时所说的“简”,其具体内涵是什么?请结合语境加以解说。

(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仲弓是怎样的人。

【答案】(1)示例一:简,简要。可:可以,好。这里表达一种肯定语气。孔子肯定了子桑

伯子居心与治政都简要的处事方式,对子桑伯子处理政务简要而不繁琐的治政能力深为赞赏。

体现了孔子处理政务要简要的治政理念。

示例二:简,简要。可:还可以,不坏,还过得去。孔子对子桑伯子居心与治政都简要的处

事方式持保留态度,体现出孔子重视对职业心存敬畏而又要简要行事的治政思想。

(2)答案示例要点一:有为官才德。要点二:敬业而善于处理政务。要点三:勤学好问。

要点四:追求自我完善。

参考译文:

①1孔子说:“冉雍可以让他去做官。”

②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

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

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③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

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

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

话去做。”

2020朝阳一模

11.从下面的三则《论语》中任选一则,回答问题。

⑴子日:“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

⑵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

(3)孔子日:“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①解释这则《论语》的句意。

②结合这则《论语》和上面任意一则短文,谈谈你对“忠”的理解。

【11题详解】

①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

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

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意思是:孔子说:“所谓大臣是能够

用周公之道的要求来侍奉君主,如果这样不行,他宁肯辞职不干。”强调以君臣之礼为准绳,

来侍奉君王。在君臣关系上,孔子不主张臣对君无条件地绝对服从,所谓“君使臣以礼,臣

事君以忠”。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的意思是:子张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

“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强调从政为官要忠诚和勤谨的问题。身居官位,

则要始终如不要懒散,懈怠政事。执行君令时,要以忠信,竭心尽力而为。

“孔子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意思是:孔子说:“遇到危难

不扶持,快要倾倒不扶助,那还要用你们助手干嘛。”强调臣子之“忠”应尽己所能,不可

推卸自身应承担的责任。

2020石景山一模

(-)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共7分)

1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日:“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羟羟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政者何如?”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

注释:碎[k@ng]击石的声音。

文中画线句中的“胫硅然小人哉”,有人断为“羟磅然/小人哉”,有人不断。请说明“磅硅

然”在这两种断句中的表意区别,并分别解释画线句的意思。(4分)

【答案】IL(7分)

(4分)

不断,“硅羟然”侧重形容“小人”生硬、固执;断开,“羟羟然”侧重形容“言必信,行必

果”,像石击打般响亮。

不断,画线句的意思是‘'言语一定信实,做事一定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的只管自己

贯彻言行的小人啊”;断开,画线句的意思是“说话守信用,办事很实在,像嘲蹦响的石头

子,是一般的小人啊”。

结合以上文字,概括说明孔子所答的三类“上”的特点。(3分)

有修养、有才能,能够为国效力;行孝悌,为宗族乡里称道;言行有信,个人品性不错。

【注释】

①磅(kdng)硬: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②斗筲(shoo)之人:比喻器量狭小的人。筲,竹器,容一斗二升。

【翻译】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称得上‘士’呢?"孔子说:“能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不

辜负君主的委托,这就可以称作‘士'了。”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士’是什么样的?”

孔子说:“宗族的人称赞他孝顺,乡里的人称赞他友爱。”子贡说:“请问再次一等的‘士’

是什么样的?”孔子说:“说话一定要诚信,做事一定要坚定果断,这虽是耿直固执的小人,

但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那些执政的人怎么样?”孔子说:“唉!

一班器量狭小的家伙,算得「什么呢!”

2020海淀二模

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贡问日:“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日:

“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子路》)

②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

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

③子贡日:“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

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社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请分条概括上面材料中孔子察人的方法,并选择其中一条联系现实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察人方法:

①从评价者品行的角度来察人;

②从言行一致的角度来察人;

③从社会贡献的角度来察人。

第二问答案示例:

第二则的启示:察人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启示我们在现实中观察一个人不仅要听他说的话,

还要观察他的行为,看他是否能做到言语与实践统一到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从外而内地去

了解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如在线学习中,承诺了按时提交作业,就要说到做到。

生活中我们也要追求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内容,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此题,考生需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分条概括上面材料中孔子察人的方法,并选

择其中一条联系现实谈谈你获得的启示”,这里包含两个问题,一是“分条概括上面材料中

孔子察人的方法”,二是“选择其中一条联系现实谈谈你获得的启示”。首先回答第一个问

题:本题共有三则材料,第一则孔子认为“乡人皆好之”“乡人皆恶之”不足以体现一个人

的好或坏,需要“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才可以,“乡人之善者"'‘其不善者”

强调的是察人者的品行,由此可以得出第一点;第二则孔子说自己一开始对待别人,听了他

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而现在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里强调的是言行

一致,由此概括出第二点;第三则材料中子贡认为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因为“桓公杀公子纠,

不能死,又相之”,但孔子认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

仲,吾其被发左社矣”,显然孔子认为管仲对于社会的贡献足以让他“仁”,这是从社会贡

献的角度来“察人”,由此概括出第三点。然后看第二个问题,要求考生选择其中一条并联

系现实来谈启示,考生可以先明确自己的态度,即从上面的三种方法中选择一种来谈自己的

受到的启发,如察人要关注他的品行,这启发我们在现实中观察一个人要重在品行,如察人

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启发我们在现实中观察一个人不仅要听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如察人要关注他的社会贡献,这启发我们观察一个人不能仅仅从他做事中的表现,还要观察

他对我们这个社会的贡献;明确态度之后就要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进行分析。

【点睛】参考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

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

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了的木头不能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对宰

予这个人,不值得责备呀!”孔子又说:“以前,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

现在,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我是因宰予的表现而改变了对人的态度

的。”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以死相殉,反又去辅佐齐桓公。”

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一切,人民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

没有管仲,我们大^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难道他要像普通男女那样守着小节

小信,在山沟中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

2020西城二模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日:“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日:“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②,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

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日:“其然?岂其然乎?”

(《论语•宪问》)

【注】①夫子:此处以及下文中的夫子,均指公叔文子。②时然后言:到应该说话的时候才

说话。

从公明贾的回答来看,公叔文子是如何为人处事的?“其然?岂其然乎”反映了孔子在为人

处事方面的哪些主张?请简要说明。

第一问:应对有方,举止有仪,取舍有度。第二问:孔子用“其然?岂其然乎”表达了自己

对公叔文子的佩服和赞许。其中反映了孔子在为人处事中奉行仁、礼、义、智以及中席等主

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情况。考生对高考的必考篇目要熟悉,明确每部名著的主要

内容、故事情节,文章的主旨。分清小说的人物及其相关事件,把握其性格命运。本题考查

《论语》,要求依据文中相关内容,理解分析概括。考生首先仔细理解《论语》中提供的三

段文字。第一问要求依据公明贾的回答,分析公叔文子的为人处事。孔子向公明贾问有关公

叔文子的情况,问公叔文子是否不说话、不笑、不取钱财,公明贾说公叔文子是该说的时侯

说,这说明公叔文子待人接物方面,应对有分寸感;高兴了就笑,说明他举止仪态很得体;

该取的时侯就取,说明他取舍恰当。第二问要求回答,“其然?岂其然乎”反映了孔子在为

人处事方面的哪些主张。公叔文子很J'不起,就是该说话的时候就说话,心里感到快乐的时

候就笑,付出之后才收取自己应得的一份。也就是说,不论说话做事,公叔文子都能做到恰

到好处,因而所有的人都对其“不厌”。他这样做,不仅为赢得了好声名,还赢得了好人缘。

孔子对公明贾所说的公叔文子待人接物能恰到好处表示惊讶,因为公叔文子对时机把握得恰

到好处。而公叔文子表现出来的不偏不倚,善于把握时机,恰到好处,正符合孔子在为人处

事中奉行仁、礼、义、智以及中庸等主张。

2020东城二模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信》)

②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僧》)

③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日:

“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

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⑴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

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论语•阳货》)

注释:【1】予:宰我的字。

10.语录①②反映了孔子关于“礼”的哪些主张?请简要概括。

11.语录③宰我与孔子对于“三年之丧”有不同的看法,你赞同谁的看法?请结合《论语》

中相关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10.语录①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

乐的问题。

语录②孔子在这里阐述了“礼”的真义:“礼”是以真诚的情感为基础的,而不是虚文浮饰

的事物。

11.宰我来向老师请教父母去世,子女要为父母守孝的问题。宰我对当时丧礼规定的三年丧

期很不满意,觉得时间太长了。认为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形式上,年就足够了。

孔子认为孩子在父母那里得到了爱,最终也要以孝回报父母之爱。孝是发自内心的回报,而

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形式主义,这才是孔子的真正意义。

我更赞同孔子的看法,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动物尚且

如此,身万物之灵的人类更应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但是很多人对孝顺父母的理解出现了误区,

简单地将其理解为物质的回报,而不是情感的回报。而且,很少有人能像当年父母养育我们

一样无私地付出感情,他们所能做的,就是让父母衣食无忧罢了。例如: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物,质方面的回报当然是

必要的,因为父母当年的付出换来了我们现在的成长,到他们不能再付出的时候,就该我们

回报他们了。但是,有些人将孝道局限于此了,觉得给父母塞钱就够了,别的什么也不管,这

并不是真正的孝。把孝理解为塞钱的人,就是把孝形式化了。真正的孝道是发自内心地替父

母着想,尽心尽力地满足父母的需要。有时候,父母可能并不需要你为他们花多少钱,一句

嘘寒问暖的话就足够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

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

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语录①反映了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

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这里,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所由之本。

礼讲谦让敬人,乐须八音和谐,无相夺伦。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

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

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语录②林放问礼之本,孔子在这里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一想,孔子明确说明了礼

之根本的问题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真实、真诚、真心才是礼的根

本。从礼的实质而言,应该重内容而轻形式。也只是说内容比形式重要,并没有说可以不管

形式。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探究的能力。解答时,在通读

文章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理解作答即可。这一段说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间。围绕丧礼

应服儿年的问题展开的争论。孔子的意见是孩子生下来以后。要经过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

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丧。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批评宰我“不仁”。

“期已久矣”表现出宰我对丧礼制度的不满,“女安”意为“你心安”。孔子强调“女安”

意在强调君子要遵从本心,“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体现孔子认为有仁爱之心的人在为父母服丧时应该是“不安”的,而宰我却不是如此,君子

守孝三年是因为内心的“不安”。然后结合自己对《论语》的了解,谈谈对宰我与孔子不同

观点的认识与思考。表述一定要准确、到位、简洁。

【点睛】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

音乐呢?”

②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本质,孔子说:“你问的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啊!礼,与其求形式上

的奢华,不如节俭;丧事,与其求仪式上的周全,不如内心真正悲哀。”

③宰我问:“父母死了,服丧三年,为期太久长了。君子三年不习礼,礼一定会败坏;

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荒废。旧谷已经吃完,新谷已经登场,取火用的燧木已经轮换

了一遍,服丧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说:“丧期不到三年就吃稻米,穿锦⅛s,对你来说心安

吗?”宰我说:“心安。”孔子说:“你心安,就那样做吧!君子服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

听音乐不感到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适安宁,所以不那样做。现在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

宰我出去了,孔子说:“宰我不仁啊!孩子生下来三年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

三年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予难道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怀抱之爱吗?”

2021东城一模

1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子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在《论语》中,孔子常把“君子”与“小人”进行对比请你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出“君子”

有哪些特点。

【答案】团结他人,重义轻利,胸怀坦荡,成人之美,与人和睦相处而不盲目附和。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之理解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并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1)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孔

子认为一个君子的做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

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

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比”就是说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那就容易流于偏私了。

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

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样就不够普遍。得出君子能做到团结他人的特点。

(2)孔子说:“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

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其行事时不按义、不按该与不该,

而按有利没利,利多利少。小人受物所转。君子行事因为按“义以为质”,正由于君子建立

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

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得出君子重义轻利的

特点。

(3)孔子说: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君子心胸开朗,思

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

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坦荡之人不为事扰,

面无惧色依度而行;戚戚之人踱于事,瞻于事,形容枯槁于事,变坏于事。得出君子胸怀坦

荡的特点。

(4)“成人之美”即成全他人的好事,也就是要想方设法地去帮助他人实现其美好的愿望,

譬如为政和从教,孔子认为这都是君子“成人之美”或“立人”“达人”的理想途径之一。

而若将这种“成人之美”推至于极致,便是要有一种“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由是可知,君

子范畴实际上是孔子所提倡之仁德的人格化。这种人格与传统意义上的君子即贵族相较而言

是根本迥异的。因为,贵族意义上的君子在价值取向恰恰是典型的利己主义者,或者说它顶

多是一个理性的利己主义者,而理性的利己主义虽可以暂时地让渡一部分自己的利益给他人,

但是他的这种利他是有限度的,他终究是无法利他到或道德到牺牲自己生命的地步的。得出

君子成人之美(大公无私)的特点。

(5)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

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显示出孔子思想的

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得出君子与人和睦相处而不盲目附和的特点。

参考译文:

(1)孔子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

小人则结党营私。

(2)孔子说: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3)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4)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5)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2021海淀一模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日:“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口:“为孔丘。”

日:“是鲁孔丘与?”

日:“是也。”

日:“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日:“子为谁?”

日:“为仲由。”

日:“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目:“然。”

口:“滔滔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辞世之士哉?”

梭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比然②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

【注释】①滔滔:比喻世上的纷乱。②伏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11.解释文中“知津”的含义。

12.根据文意,简要回答孔子“恍然”的原因。

【答案】11.含义:知道天下出路或知道人生方向。

12.原因:世道纷乱;不被理解,甚至遭受讥讽;前途渺茫。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知津”的本义“知道渡口”,依据语境,长沮“是知津矣”的言外之意:孔子应该知道他

自己的方向,他自己的政治目的地。此句的大意是“他应该知道渡口(知道天下出路或知道

人生方向)在哪儿”。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干要求考生“简要回答孔子‘恍然’的原因"。首先理解“优然”的含义,依据注解可知,

是“怅然若失的样子”,即不被世人理解的惆怅;阅读文本可知,长沮、桀溺是隐逸之士的

代表人物,他们不满于当时的黑暗现实,不与统治者合作,选择了避世隐居,以求洁身自好

的人生道路。这与孔子信守自己的政治理想,积极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正

好背道而驰。正如孔子所说的,“鸟兽不可与同群”,世道纷乱。但是,对入世执著的孔子

并没有感化隐士一道救世的意图,反倒是应该与世无争的隐士企图说服孔子的弟子改弦易辙,

跟随他们一起隐居。俗话说,人各有志,不能相强,从这个角度说,孔子不被理解,甚至遭

受讥讽以及前途渺茫的孤独感是他“忧然”的重要原因。

参考译文:

长沮和桀溺并肩耕地,孔子从他们那里经过,让子路去打听渡口在哪儿。

长沮说:“那个驾车的人是谁?”

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儿。”

子路又向桀溺打听。

桀溺说:“你是谁?”

子路说:“我是件由。”

桀溺说:”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

子路回答说:“是的。”

桀溺就说:“普天之下到处都像滔滔洪水一样混乱,和谁去改变这种状况呢?况且你与

其跟从逃避坏人的人,还不如跟从逃避污浊尘世的人呢。”说完,还是不停地用土覆盖播下

去的种子。

子路回来告诉了孔子。

孔子怅然若失地说:“人是不能和鸟兽合群共处的,我不和世人在一起又能和谁在一起

呢?如果天下有道,我就不和你们一起来改变它了。”

2021石景山一模

1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管仲之器小栽!”或曰:“管件俭乎?”日:“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

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目:“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

玷,管氏亦有反玷。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八俏■》)

②子路日:"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目:“未仁乎?”子曰:“桓公

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宪问》)

③子贡日:“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

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以上三则语录都涉及了孔子对管仲的评价,请简述孔子批评管仲和褒扬管仲的原因,并概括

孔子品评人物所遵循的原则。

【答案】批评管仲的原因:不节俭,不知礼。褒扬管仲的原因:尊王攘夷,保存了华夏文明,

造福百姓。孔子品评人物遵循的原则:坚持“两点论”,客观全面、一分为二地品评人物;

遵循“重点论”,看事功重于看小节。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材料•体现了孔子对管仲的批判。“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一句是孔子认为

管仲缺乏节俭的美德,“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玷,管氏亦有

反玷。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是认为管仲不遵礼制。故孔子认为管仲“器小”。

材料二三体现孔子对管仲的褒扬。材料二中“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材

料三“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认为管仲帮助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息兵戈

而解纷争,使天下由此而安,为维护和平作出了贡献,这就是他的“仁德”。

材料三中“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

了霸业,给人民带来了利益,促进了社会文明和发展。

孔子既批评管仲,认为他“器小”,又褒扬管仲,认为他“仁”.从孔子对待仁的观点可以

看出孔子通达知变,做到了具体人物具体分析地客观评价,在看待人和事时,辩证地、一分

为二地分析对待问题,遵循“两点论”原则。孔子也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要求他拘于小节小信,

而是肯定了他的大信大节,遵循“重点论”原则。

参考译文:

孔子说:“管件的器量太小啦!”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豪

华的公馆,他手下的人从不兼职,怎么能称得上节俭呢?”“那么管仲懂礼仪吗?”孔子说:

”国君在宫门前立了一道影壁,管仲也在自家门口立了影壁;国君设宴招待别国君主、举行

友好会见时,在堂上设有放置空酒杯的土台,管仲宴客也就有这样的土台。如果说管仲知礼,

那还有谁不知礼呢?”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死。”接着又说:“管仲

是不仁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出的力。这就是

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以死相殉,反又去辅佐齐桓公。”

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一切,人民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

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难道他要像普通男女那样守着小节

小信,在山沟中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

2021海淀二模

1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复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传焉?②譬诸草木,区以

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论语•子张》)

注释:①言游,即子游。②意思是,君子之道,Iw一样应该先传,IW一样应该后传。

对于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事,子游与子夏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请联系现实,谈谈你更认

同谁的观点。

【答案】第一问:子游观点:洒扫应对进退是小事,学习这些是舍本逐末。子夏观点:洒

扫应对进退等小事应该学习,道在其中。

第二问:我认同子夏的观点。洒扫进退尽管只是小事,但却是人独立生活必须学会的技能。

如果不注重生活习惯的培养,即使追求学问,也可能会好高鹫远,坐而论道,成为象牙塔中

看似“睿智”而实则无知的人。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子游的观点是“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他认为

子夏的弟子们做一些洒扫进退的事情可以,然而这却是“末”,而“本”乃是学问,他们舍

本逐末了。

子夏的观点是“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传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他认为学问传授

时间有先有后,只不过是区分类别,无所谓高低。学习洒扫进退一类的事,道理也在其中,

不应歪曲。

联系现实谈谈认同谁的观点,如认为子游的观点正确,可以以追求学问、道理、科技极致的

人物的事例进行论证,即为了保证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对学问的追求,国家、组织应该解

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不必为小事分神;如认为子夏的观点正确,可结合社会上一些只

埋头学习而不知如何独立生活的事例,以及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生活细节以至于缺乏情商导

致失败的事例进行论证。

参考译文: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们,做洒水扫地、接待客人、趋进走退一类的事,是可以的,不

过这些只是细枝末节的事。根本的学问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

子夏听到这话,说:“咳!言游说错了!君子的学问,哪些先传授、哪些后传授,就好

比草木一样,是区分为各种类别的。君子的学问,怎么能歪曲呢?有始有终地循序渐进,大

1⅞只有圣人吧!”

2021西城二模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芳而不怨。”(《里仁》)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②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

注释:①几:轻微,婉转。②道:引导。

11.“劳”有“劳累”和“忧虑”的意思,材料中“劳而不怨”的“劳”的意思应该是一。

1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在劝告父母和朋友方面的共同原则,并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答案】11.忧虑

12.原则:自己的意见不被接受就不再劝说。

看法:这是对待别人的个基本准则。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种承认和尊重。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的意思的能力。

“劳而不怨”,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劳,操劳。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对待父母,孔子说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仍然要对他们恭恭敬敬不触犯他们,替他们操劳

而不怨恨;对待朋友,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可知劝告父母和朋友方面的共同原则:自己的意见不被接受就不再劝说。

看法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赞同就是要尊重任何其他人自主选择的权力,不把自己的意志

强加于人。如果反对,可从做人要真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是对待亲人朋友的本分角度分

析,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事奉父母,对于他们一些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仍然要

对他们恭恭敬敬不触犯他们,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里仁》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

不要自取其辱。——《颜渊》

2021东城二模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公冶长》)

子日:“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

子在川上目:“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子路》)

12.请解释“宰予昼寝”和“不舍昼夜”。

13.结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对时间的认识。

【答案】12.宰予在白天睡觉白天黑夜都不停止

13.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利用时间,不断学习,增加个体生命质量;时间飞逝,时不

我待;利用时间,事业有成。

【解析】

【分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把握能力。

“宰予昼寝”,意思是“宰予在白天睡觉”。其中“昼”是状语,“在白天”。

“不舍昼夜”,意思是“白天黑夜都不停止”。其中“舍”意思是“停止”0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第一则,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斥责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用也”,孔子为

何震怒?是因为觉得宰予浪费了时间和生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

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有限的生命,每一寸光阴都是宝贵的,怎么能大

白天睡觉呢?可见孔子是不能容忍浪费时间的。

第二则体现孔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好学精神。孔子渴望再多给他五十年,不是用来享受,而是

用来学习《易经》,表达了孔子利用时间,不断学习的观点;他认为学了《易经》自己就没

有大过错了,体现了他重视个人生命质量的观点。

第三则,孔子面对奔涌不息的大河,发出了时不我待的感慨。流水一去不复返,无论昼夜永

不停息。观于水而悟人生之道,尽管过去的已经过去,但应该时时刻刻保持自强不息、永不

懈怠的精神。

第四则,这一章体现了孔子渴望利用时间事业有成的感慨。孔子自言,如果有执政的机会,

自己能够做到一年见效,三年成功。孔子之所以如此自信,绝不是在说大话。这样说的原因

在于,他有一套完整的治国理想和施政方针。具体而言,那就是以礼治国、以德治国和以仁

治国。如果给他时间和机会,他一定会有所成就。

参考译文: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刻。用脏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对

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公冶长》)

孔子说:“给我增加几年的寿命,让我在五十岁的时候去学习《易经》,就可以没有大

过错了。”(《述而》)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子罕》)

孔子说:“假如有人用我主持国家政事,一年之内就可以见到成效了,三年便能成效显

著。”(《子路》)

2021朝阳二模

1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

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子曰:“君子也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请解释两则章句中的“和”的含义,再谈谈你对“和”的认识。

【答案】答案示例:

“和”:和谐,调和。①“和”与“礼”相互作用:在强调礼治的基础上,要注意用“和”

来调节:在强调“和谐”的时候,要注意用“礼治”来约束。

②既要保持“和谐”,也要坚持独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两句中的“和”的含义是相同的。和:和谐,协调。

第一则,结合“礼之用,和为贵”强调的是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即要注意用“和”来调

节;结合“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可知,说的是强调

“和谐”的时候,要注意用“礼治”来约束。可见,有子是把“和”作为“礼”的一个重要

内容来谈的。

第二则,结合“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的是君子内心与他人和谐,但有自己的

主张,不随便附和他人,;小人内心不友善,但没有自己的主见,容易附和别人。同:人云

亦云,盲目附和。据此可知:既要保持“和谐”,也要坚持独立。

参考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

不论大事小事只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

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孔子说:“君子追求与人和谐而不是完全相同、盲目附和,小人追求与人相同、盲目附和而

不能和人相处。”

2022东城一模

(二)(共8分)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2)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

而》)

(3)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4)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日:“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日:“譬

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究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

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子张》)

12.从(1)-(3)则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13.山东曲阜孔庙前的仰圣门上,题有四个大字:“万仞宫墙”。请结合第(4)则内容解

释“万仞宫墙”的意思。并说明它题写在此处有何深意。

【12~13题答案】

【答案】12.①有教无类②诲人不倦③谦逊④好学

13.Φ“万仞宫墙”是说围墙有万仞高,指孔子的道德学问渊博高深,一般人无法领悟其奥

妙。②题写在此处,借子贡对孔子的称颂,彰显了孔子“圣人”的崇高地位,表达了世人对

孔子的尊崇和敬仰。(其他解释,合理即可)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以及思想的分析能力。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

没有不给他教诲的。“束脩”是过去学生拜老师,给老师的礼物。“诲”就是教诲。夫子对

于学生承诺,只要你能够带着恭敬心来学习,我就一定会好好教。可见其有教无类。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

感觉疲倦。夫子诲人不倦,这个不倦正显示出他的仁爱心、他的慈悲心。他自己一生都在学

习、改过、教人,可见其诲人不倦。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意思是,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第一句

是讲开始求学的时候,学如不及,那种奋然、那种迫切感,发愤图强的样子。下一句是讲在

勤学之后已有所得,那么有得之后要常常温习,就好像我们有了一件东西怕失去,常常看管,

这是「犹恐失之」的意思。可见孔子谦逊、好学。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

“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是自贡评价孔子的话,意思是,

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可见,“万仞宫墙”

是把子贡孔子的道德学问比作“万仞宫墙”,突出其高,形象地表现孔子道德学问渊博高深。

“万仞宫墙”取自自贡对孔子的评价,高度赞扬了孔子的道德学问之渊博高深,题写在山东

曲阜孔庙前的仰圣门上,一方面彰显孔子“圣人”地位之崇高,另一方面借世人瞻仰,表达

对孔子的尊崇和敬仰。

参考译文:

(1)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述而》)

(2)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

炀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述而》)

(3)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泰伯》)

(4)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

了子贡。子贡说:“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

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能够找到门进去

的人并不多。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吗?"(《子张》)

2022海淀一模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几则语录,回答问题。

①子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