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考全国统考预测密卷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考全国统考预测密卷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考全国统考预测密卷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考全国统考预测密卷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考全国统考预测密卷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考全国统考预测密卷生物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如图为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结果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A组处理改为S型菌与DNA酶混合,则实验结果为小鼠死亡B.若B组处理改为用射线照射过的活R型菌,则实验结果为小鼠存活C.若C组小鼠处理后一段时间再施加A组处理,则实验结果为小鼠存活D.若D组处理改为S型菌的DNA与活的R型菌混合,则小鼠死亡的时间可能提前2.某兴趣小组探究不同浓度的2,4-D对插条生根的作用,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a1~a4的浓度不同。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组别123452,4-D溶液浓度0a1a2a3a4根的平均数目(条)1.82.43.83.81.3A.2,4-D既能促进生根又能抑制生根B.2,4-D溶液浓度最高的是组别5对应的a4C.2,4-D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在a2~a3之间D.2,4-D是一种常用于农业生产中的植物激素3.金链花由于受到能分泌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的病原体侵袭,侧芽生长失控,形成大量分枝,称为“扫帚病”。下列分析与推测最合理的是A.该病原体与金链花之间为竞争关系B.该病原体分泌的细胞分裂素类物质属于植物激素C.可尝试用细胞分裂素类物质来解除金链花的顶端优势D.正常的金链花侧芽生长受抑制是因为细胞分裂素过低4.下列有关物质的鉴定时所采用的试剂、实验操作方法及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BCD材料花生种子切片淀粉溶液蔗糖溶液豆浆溶液试剂苏丹Ⅲ溶液碘液本尼迪特试剂双缩脲试剂水浴加热不加热不加热加热加热观察显微镜观察显微镜观察肉眼观察肉眼观察现象橙黄色溶液变蓝色红黄色沉淀紫色溶液A.A B.B C.C D.D5.下图关于①②③④四个框图内所包括生物的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框图①内都是原核生物,且都能进行有丝分裂,遗传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B.框图②内的生物都不含叶绿素,且都是分解者,都能进行有氧呼吸C.框图③内的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且都有细胞壁,基因上都有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D.框图④内的生物都是异养生物,且都能分裂生殖,都能够进行固氮6.自2019年12月,武汉出现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以来,我们政府与世卫组织通力合作,全力防控,目前疫情在我国基本得到遏制,下列有关此病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新型冠状病毒主要成分是RNA和蛋白质B.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C.该病毒侵入人体肺泡细胞后,会被效应T细胞识别,使该肺泡细胞裂解死亡D.组成该病毒的遗传物质的单体共有5种7.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组成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膜、内质网膜和核膜含有的磷脂分子结构相同,但蛋白质不同B.盐酸能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健那绿结合C.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含有DNA、RNA和蛋白质D.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既参与物质加工,又参与物质运输8.(10分)纤维素分子水解成葡萄糖需三类酶协同催化。下表信息体现出酶的催化特性是种类作用部位作用化学键葡聚糖内切酶纤维素分子内部β-1,4糖苷键葡聚糖外切酶纤维素分子非还原端β-1,4糖苷键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二糖β-1,4糖苷键A.专一性 B.高效性 C.多样性 D.作用条件温和二、非选择题9.(10分)人和哺乳动物的尿液中含有尿素,大量尿素的存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如何有效分解尿素就成了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课题组成员欲从土壤中筛选能高效分解尿素的细菌。请回答下列问题:(1)给农作物施用尿素,主要是为了给植物提供______________元素。为了筛选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在配制培养基时需要添加KH2PO4和Na2HPO4,其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2)要从土壤中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必须进行无菌操作,包括培养基和各种器皿都必须是无菌的,常用的灭菌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2种)。分离实验的关键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对分离得到的菌种作进一步的鉴定,可以用____________(选择/鉴别)培养基,即在固体培养基中加入酚红试剂,菌落周围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该区域越大,表明该菌株利用尿素的能力_______________。10.(14分)某实验小组将生理状态等一致的小球藻,分别放入一系列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中培养,并用适宜的光照分别照射1h和1.5h,测得小球藻氧气释放量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小球藻在培养液中培养的过程中,释放的氧气是在能量转化是在_________(场所)产生的。释放氧气的过程中伴随的能量转化是_________。(2)当NaHCO3的浓度超过2.00%时,该植物氧气的释放量快速降低,原因是_________。(3)若用12C标记的NaHCO3做实验,追踪检测植物制造的有机物的放射性,请用箭头和文字的方式简述碳原子的转移途径:_________。结合以上实验,利用NaHCO3培养的小球藻为素材,验证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水而非二氧化碳(简要写出实验设计及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4分)科技人员发现了某种兔的两个野生种群,一个种群不论雌、雄后肢都较长,另一种群不论雌、雄后肢都较短,为确定控制后肢长、短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显隐性关系及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位于性染色体的Ⅰ、Ⅱ1、Ⅱ2区段(如图),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分析和实验(Ⅰ区段为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在此区段中有等位基因;Ⅱ1区段为Y染色体上特有区段,Ⅱ2区段为X染色体上特有区段,控制相应性状的基因用B、b表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兔的种群中Ⅱ2区段是否有等位基因:____________(填“是”或“否”)(2)首先同学们认为可以确定控制后肢长、短的基因不位于Ⅱ1区段,理由是____________。(3)同学们分别从两种群中选多对亲本进行了以下两组实验:甲组:♂后肢长×后肢短♀→F1后肢短;乙组:♀后肢长×后肢短♂→F1后肢短。从两组实验中可以确定后肢短对后肢长为显性,且基因不位于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进一步确定基因的位置,同学们准备分别用乙组的F1与亲代个体进行两组回交实验:丙组:F1雌×亲代雄;丁组:F1雄×亲代雌,以确定基因位于Ⅰ区段还是位于常染色体。在两组回交实验中,能确定基因位置的是____________(填“丙组”或“丁组”),并预测该基因位于Ⅰ区段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图甲表示在不同温度条件下CO2浓度对某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图乙表示将该种植物叶片置于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叶肉细胞中C5的相对含量随细胞间隙CO2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甲可知,当CO2浓度分别为600μmol·L-1和1200μmol·L-1时,更有利于该植物生长的温度分别是__________。在CO2浓度为200μmol·L-1,28℃条件下,该植物根尖细胞中产生ATP的细胞器是_________。(2)CO2在RuBP羧化酶作用下与C5结合生成C3,据图乙分析,A→B的变化阶段暗反应消耗ATP的速率__________;B→C保持稳定的内因是受到__________限制。(3)研究发现,绿色植物中RuBP羧化酶具有双重活性,催化如下图丙所示的两个方向的反应,反应的相对速度取决于O2和CO2的相对浓度。在叶绿体中,在RuBP羧化酶催化下C5与_________反应,形成的__________进入线粒体放出CO2,称之为光呼吸,推测O2与CO2比值__________填“高”或“低”)时,有利于光呼吸而不利于光合作用。(4)有观点指出,光呼吸的生理作用在于干旱天气和过强光照下,因为温度很高,蒸腾作用很强,气孔大量关闭,CO2供应减少,此时的光呼吸可以消耗光反应阶段生成的多余的_______________,减少细胞受损的可能,而光呼吸产生的CO2又可以作为暗反应阶段的原料,因此光呼吸对植物有重要的正面意义。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B【解析】

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并不知道该“转化因子”是什么,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S型菌的DNA在细胞内,DNA酶无法发挥作用,所以实验结果为小鼠死亡,A正确;B、若B组处理改为用射线照射过的活R型菌,有些R型菌可能发生基因突变,突变菌可能使小鼠死亡,也可能不影响小鼠存活,B错误;C、若C组小鼠处理后一段时间再施加A组处理,小鼠通过二次免疫可将S型菌及时消灭,所以实验结果为小鼠存活,C正确;D、若D组处理改为S型菌的DNA与活的R型菌混合,则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效率提高,所以小鼠死亡的时间可能提前,D正确。故选B。2、D【解析】

分析表格:该实验的自变量是2,4-D浓度,因变量是根的平均数目,以2,4-D溶液浓度为0的一组作为对照组,其他组为实验组.从生根数可知,a1、a2、a3浓度的2,4-D对植物生根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而a4浓度的2,4-D对植物生根有抑制作用,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详解】A、从生根数可知,a1、a2、a3浓度的2,4-D对植物生根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而a4浓度的2,4-D对植物生根有抑制作用,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A正确;

B、与第1组相比可知,a1、a2、a3浓度的2,4-D对植物生根具有明显促进作用,a4浓度的2,4-D抑制生根,根据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两重性原理,组别5对应的a42,4-D溶液浓度最高,B正确;

C、据表格数据可知,a2与a3促进生根的作用相同,故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在a2与a3之间,C正确;

D、2,4-D是一种常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不是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D错误。

故选D。3、C【解析】

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名称合成部位存在较多的部位功能生长素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赤霉素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细胞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植物的各个部位成熟的果实中较多促进果实成熟【详解】A、病原体促进金链花的侧枝生长,二者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B、该病原体分泌的细胞分裂素类似物能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但是它是由病原体分泌的,不是植物激素,B错误;C、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积累在侧芽处会抑制侧芽的生长,而细胞分裂素能使侧芽生长失控,形成大量分支,这说明细胞分裂素能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C正确;D、正常生长的金链花侧芽生长受抑制是因为生长素含量过高,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五类植物激素的种类、分布及功能,能结合题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4、A【解析】

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淀粉遇碘液变蓝。【详解】花生种子中富含有脂肪,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不需加热,用显微镜观察,A正确;淀粉遇碘液变蓝,不需要显微镜观察,B错误;本尼迪特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蔗糖不是还原性糖,C错误;蛋白质需要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实验时,先加入A液,后加入B液,溶液呈紫色,不需加热,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解题的关键是牢记每种化合物鉴定时使用的试剂,反应的颜色,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否需要加热。5、C【解析】

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详解】A、①中噬菌体是病毒,根瘤菌是原核生物,两者都不能进行有丝分裂,两者的遗传也都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A错误;

B、②中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B错误;

C、③中的生物根瘤菌、硝化细菌和蓝藻都是原核生物,衣藻是低等植物,属于真核生物.这四者都含有细胞壁,并且遗传物质均为DNA,基因上都有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C正确;

D、④中硝化细菌属于自养型生物,病毒不能分裂生殖,D错误.

故选:C.6、D【解析】

病毒是非细胞生物,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详解】A、新型冠状病毒属于RNA病毒,其主要成分是RNA和蛋白质,A正确;B、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B正确;C、该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启动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效应T细胞会识别被该病毒侵入的肺泡细胞后,使该肺泡细胞裂解死亡,病毒暴露出来,被抗体消灭,C正确;D、组成该病毒的遗传物质的单体共有4种,D错误。故选D。7、B【解析】

1、生物膜的成分: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原理:①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②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RNA的亲和力不同: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③盐酸(HCl)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3、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详解】A、细胞膜、内质网膜和核膜都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磷脂分子结构相同,但三种膜的功能不同这与各种膜上所含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A正确;B、盐酸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甲基绿)结合,B错误;C、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含有DNA、RNA和蛋白质,C正确;D、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都与蛋白质的加工、运输有关,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识记生物膜的结构,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8、A【解析】

酶是由红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每是RNA;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据此答题。【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和表格信息分析,纤维素分子水解成葡萄糖需三类酶协同催化,三种酶(葡聚糖内切酶、葡聚糖外切酶、β-葡萄糖苷酶)都作用于β-1,4糖苷键,但是作用的部位不同,即三种酶作用于不同部位的β-1,4糖苷键,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故选A。二、非选择题9、氮为细菌生长提供无机营养,作为缓冲剂保持细胞生长过程中pH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灼烧灭菌用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选择培养鉴别红色越强【解析】

1、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如接种环)、干热灭菌(如培养皿)、高压蒸汽灭菌(如培养基)等。2、可分解尿素的细菌的鉴定方法及原理: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为氨,pH升高,使指示剂变为红色。【详解】(1)尿素中含N元素,给农作物施用尿素,主要是为了给植物提供氮元素。为了筛选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在配制培养基时需要添加KH2PO4

和Na2HPO4,其作用有为细菌生长提供无机营养,同时还可作为缓冲剂保持细胞生长过程中pH。(2)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工具和培养基等都必需是无菌的,常用的灭菌方法有高压蒸汽灭菌、灼烧灭菌和干热灭菌。要从土壤中分离目标菌(能高效分解尿素的细菌),关键的实验思路是:用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选择培养,在该培养基上不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无法分解尿素获取氮源,生长受到抑制。(3)分解尿素的细菌产生的脲酶催化尿素分解生成氨,使pH值上升,酚红试剂在碱性条件下由无色变红色,菌落周围出现红色环。因此,为对分离得到的菌种作进一步的鉴定,常在固体培养基中加入酚红试剂,该培养基为鉴别培养基,若菌落周围出现红色环,可以初步鉴定该种细菌为目标菌。菌落周围的红色区域越大,表明该菌株利用尿素的能力越强。【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原理,掌握相关实验原理和操作,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0、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NaHCO3的浓度过高导致小球藻细胞失水,降低了光合作用NaH12CO3→12CO2→12C3→(12CH2O)实验设计:将用NaHCO3溶液培养的小球藻分为两组,甲组提供NaHC18O3溶液,乙组提供H218O,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后分析两组小球藻释放的氧气预期结果:甲组释放的氧气是O2,乙组释放的氧气是18O2【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NaHCO3溶液分解获得CO2,为小球藻光合作用提供CO2,故随着NaHCO3溶液浓度升高,小球藻的氧气释放量增加,但NaHCO3溶液超过2.00%时,溶液中NaHCO3浓度过高,使小球藻细胞失水,导致光合作用速率下降。【详解】(1)小球藻释放氧气的阶段是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光反应光解水释放氧气并产生还原氢NADPH和ATP,故伴随的能量变化是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2)据图可知,当NaHCO3的浓度较低时,随着NaHCO3的浓度升高,小球藻氧气释放量上升,但当NaHCO3的浓度超过2.00%时,植物氧气释放量快速降低,可推断是盐溶液浓度过高使植物本身发生细胞失水现象,降低光合作用,导致氧气释放量减低;(3)12C标记NaHCO3,则12C会随着NaHCO3水解产生的CO2进入植物碳循环,合成C3后在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即12C的转移途径为NaH12CO3→12CO2→12C3→(12CH2O);为验证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水而非二氧化碳,则需要NaHC18O3提供C18O2和H218O分别作为实验组变量进行实验,故实验设计为:将用NaHCO3溶液培养的小球藻分为两组,甲组提供NaHC18O3溶液,乙组提供H218O,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后分析两组小球藻释放的氧气,预期结果是甲组释放的氧气是O2,乙组释放的氧气是18O2。【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的光合作用中的物质与能量的变化,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光合作用的各个阶段与其对应的物质与能量变化并精确到元素的转移,依据所学知识设计相关实验,合理利用同位素示踪法探究光合作用中元素的转移途径。11、是不论雌、雄后肢长度表现都一致,不随雄性遗传Ⅱ1区段乙组实验F1没有出现交叉遗传现象(或若基因位于Ⅱ2区段,乙组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子代雄性都是后肢长,与实验结果不符)丁组回交后代雄性都表现后肢短,雌性都表现后肢长【解析】

题图分析:图示为兔性染色体组成情况,其中Ⅰ区段为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在此区段中有等位基因;Ⅱ1区段为Y染色体上特有区段,Ⅱ2区段为X染色体上特有区段。【详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Ⅱ2区段为X染色体上特有区段,而在兔的种群中,雌兔含有两条相同的X染色体,所以Ⅱ2片段可能有等位基因存在。(2)由于不论雌、雄后肢长度表现都一致,不随雄性遗传,而Ⅱ1为Y染色体上特有区段,所以可以确定控制后肢长、短的基因不位于Ⅱ1。(3)根据两组实验的结果,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后代都只有后肢短,说明后肢短对后肢长为显性。由于乙组实验F1没有出现交叉遗传现象,所以可以确定基因不位于Ⅱ2上(或若基因位于Ⅱ2区段,乙组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子代雄性都应是后肢长,与实验结果不符)。(4)结合对(2)和(3)的分析,已经排除了基因位于Ⅱ1片段与Ⅱ2片段上的可能性,因此分别用乙组的F1与亲代个体进行两组回交实验的目的是为进一步确定基因是位于I区段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由于已经确定后肢短对后肢长为显性,假设控制后肢长、短的基因位于Ⅰ片段,则(3)中乙组杂交亲本,♀基因型为XbXb,♂基因型为XBYB,F1的基因型为XBXb、XbYB,在两组回交实验中,丙组:F1雌(XBXb)与亲代雄(XBYB)杂交,其后代无论雌雄,均表现型为后肢短(XBXB、XBXb、XBYB、XbYB);丁组:F1雄(XbYB)与亲代雌(XbXb)杂交,其后代雌性表现型为后肢长(XbXb),雄性表现型为后肢短(XbYB)。假设控制后肢长、短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3)中乙组杂交亲本,♀基因型为bbXX,♂基因型为BBXY,F1的基因型为BbXX、BbXY。在两组回交实验中,丙组:F1雌(BbXX)与亲代雄(BBXY)杂交,其后代无论雌雄,均表现为后肢短(BBXX、BbXX、BBXY、BbXY);丁组:F1雄(BbXY)与亲代雌(bbXX)杂交,其后代雌性表现型为后肢短(BbXX)、后肢长(bbXX),雄性表现型为后肢短(BbXY)、后肢长(bbXY)。综上分析,在两组回交实验中,能确定基因位置的是丁组;如果回交后代雄性都表现后肢短,雌性都表现后肢长,则基因位于Ⅰ片段;如果回交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