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一模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一模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一模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一模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一模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2024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一模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核仁组织区(NOR)是染色体上含有rRNA基因的一段区域。核仁由NOR、颗粒成分和NOR中的基因转录形成的细丝成分三部分构成。通常认为,颗粒成分是核糖体亚基的前身,由细丝成分逐渐转变而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细胞中核糖体的形成都与NOR有关B.核仁由DNA、RNA和蛋白质组成C.细丝成分的形成需要DNA聚合酶的参与D.已分化的细胞内NOR中的基因不转录〖答案〗B〖祥解〗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详析】A、核糖体的形成不一定都与细胞中的核仁有关,如原核细胞没有核仁,A错误;B、核仁组织区(NOR)是染色体上含有rRNA基因的一段区域,NOR是一段DNA,核仁由NOR、颗粒成分和NOR中的基因转录形成的细丝成分(RNA)三部分构成,故核仁由DNA、RNA和蛋白质组成,B正确;C、NOR中的基因转录形成的细丝成分,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C错误;D、已分化的细胞仍会合成蛋白质,需要核糖体,而颗粒成分是核糖体亚基的前身,由细丝成分逐渐转变而成,细丝成分是NOR中的基因转录形成,D错误。故选B。2.细胞内的钙稳态是靠Ca2+的跨膜运输来调节的,植物细胞的Ca2+运输系统如图所示,①~⑤表示相关的转运蛋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TP水解释放的磷酸基团可以使①和④磷酸化,进而导致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B.抑制呼吸作用会影响③转运Ca2+的速率C.③转运H+的机制和②⑤转运Ca2+的机制类似,都不需要与其转运的离子结合D.①③④介导的转运过程保证了细胞质基质中低Ca2+水平〖答案〗C〖祥解〗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协助扩散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能量,需要载体;主动运输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需要能量。大分子或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不需要载体,消耗能量。【详析】A、ATP水解释放的磷酸基团将①和④钙泵磷酸化,钙泵磷酸化会导致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完成Ca2+的转运,A正确;B、由图可知,Ca2+通过③进入液泡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其能量源于氢离子顺浓度梯度运输的势能,而氢离子进入液泡需要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故抑制呼吸作用会影响③转运Ca2+的速率,B正确;C、由图可知,③为载体蛋白,②⑤为通道蛋白,③载体蛋白转运H+时需要与转运离子结合,C错误;D、由图可知,①介导的转运过程将细胞质基质中的钙离子运出细胞,③④介导的转运过程将细胞质基质中的钙离子运入液泡,从而保证了细胞质基质中低钙离子水平,D正确。故选C。3.科学家从菠菜中分离出类囊体,将其与多种辅因子和多样化的还原酶一起包裹在油包水滴中,构建出如图所示能实现CO₂的连续转化且可编辑的人工光合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人工光合细胞膜应该由单层磷脂分子组成B.需持续加入多种辅因子为CO₂转化提供能量和还原剂C.通过改变还原酶的种类能实现可定制的CO₂转化D.与菠菜叶肉细胞相比,人工光合细胞更有利于有机物积累〖答案〗B〖祥解〗光合作用:(1)光反应阶段:水光解产生[H]和氧气,ADP和Pi结合形成ATP。(2)暗反应阶段: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在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成五碳化合物,同时ATP水解成ADP和Pi。【详析】A、人工光合细胞膜是油里面是水,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人工光合细胞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布呈单层排列,且表现为头朝里,尾部朝外,A正确;B、ATP和NADPH能为CO2转化提供能量和还原剂,由光反应提供,而多种辅因子参与CO2的固定,且C3还原能产生,故不需持续加入多种辅因子,B错误;C、通过改变还原酶的种类能实现可定制的CO₂转化,从而得到不同的有机物,C正确;D、叶肉细胞需要进行消耗有机物的细胞呼吸,而人工光合系统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不能进行呼吸作用,能够更有效的积累有机物,D正确。故选B。4.姐妹染色单体通过粘连蛋白相互黏附而不能分离。分离酶(SEP)可水解粘连蛋白,其活性受核基因编码的两种蛋白调控:SCR蛋白与SEP结合抑制其活性,而APC蛋白可催化SCR蛋白水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SCR蛋白基因和APC蛋白基因可能在分裂间期表达B.SEP的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异常C.APC蛋白失活会导致姐妹染色单体不能正常分离D.SCR蛋白基因和APC蛋白基因的表达说明细胞发生了分化〖答案〗D〖祥解〗分离间期,染色体(质)进行复制形成染色单体,说明SCR蛋白基因和APC蛋白基因可能在分裂间期表达。【详析】A、由题意可知,分离酶(SEP)可水解粘连蛋白,其活性受核基因编码的SCR蛋白和APC蛋白调控,间期进行染色体复制,形成姐妹染色单体,SCR蛋白基因和APC蛋白基因可能在分裂间期表达,A正确;B、SEP的功能异常,导致粘连蛋白不能正常水解,可能导致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异常,B正确;C、APC蛋白可催化SCR蛋白水解,而SCR蛋白与SEP结合抑制其活性,APC蛋白失活会导致姐妹染色单体不能正常分离,C正确;D、SCR蛋白基因和APC蛋白基因是与姐妹染色体单体形成和分离相关的基因,二者表达说明细胞发生了增殖,D错误。故选D。5.果蝇的有眼与无眼、正常翅与裂翅分别由基因D/d、F/f控制,已知这两对基因中只有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且某一种基因型的个体存在胚胎致死现象。现用一对有眼裂翅雌雄果蝇杂交,F1表型及数量如下表所示,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互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有眼裂翅有眼正常翅无眼裂翅无眼正常翅雌蝇(只)1810620雄蝇(只)8992310A.决定有眼与无眼、正常翅与裂翅的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B.亲本的基因型为DdXFXf、DdXfY,基因型为ddXFY的个体胚胎致死C.F1中有眼个体随机交配,后代成活个体中有眼正常翅雌蝇的占比为3/71D.用纯合无眼正常翅雌蝇和纯合无眼裂翅雄蝇杂交可验证胚胎致死的基因型〖答案〗C〖祥解〗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详析】AB、由题意知:对于眼形来说,亲本都为有眼,子代雌雄个体都出现无眼,说明有眼为显性性状,子代雌雄个体表现型比例不同,可能是因为某种配子致死,导致雄性无眼个体减少;对于翅形来说:亲本均为裂翅,而正常翅只在雄性中出现,说明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裂翅为显性性状,由于两对等位基因只有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控制有眼与无眼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由此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DdXFXf、DdXFY,F1中无眼、正常翅雄性个体数目较少,说明无眼、正常翅雄性个体可能胚胎致死,其基因型为ddXfY,AB正确;C、若将F1有眼个体随机交配,则F1中DD占1/3,Dd占2/3,d的基因频率为1/3,D的基因频率为2/3。雌性中XFXF占1/2,XFXf占1/2,则Xf的基因频率为1/4,XF的基因频率为3/4,雄性中XFY占1/2,XfY占1/2,则Xf的基因频率为1/4,XF的基因频率为1/4,Y的基因频率为1/2,让F1有眼个体随机交配,则后代成活个体中,有眼正常翅雌性个体的概率为(1-1/3×1/3)×(1/4×1/4)÷(1-1/3×1/3×1/4×1/2)=4/71,C错误;D、验证上述胚胎致死个体的基因型是否成立,可选择无眼正常翅雌性昆虫和无眼裂翅雄性昆虫杂交,观察并统计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杂交后代只有雌性昆虫(或只有无眼裂翅雌性昆虫),则上述观点成立,D正确。故选C。6.某种昆虫的红眼(E)对白眼(e)为显性,该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用染色体组成正常的白眼雌虫和红眼雄虫杂交,子代雌、雄虫中均有红眼和白眼个体。研究发现出现异常子代的原因是母本产生了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卵细胞。已知该昆虫的X染色体数量等于染色体组数时为雌性,性染色体组成为XY或XO(O表示无X染色体)时为雄性,受精卵中X染色体多于2条或不含X染色体时,受精卵无法正常发育。亲本产生的受精卵总数用m表示,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受精卵数用n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母本产生的异常卵细胞中性染色体组成为X或OB.子代中性染色体组成为OY、XXY的受精卵无法正常发育C.子代中红眼雄虫和白眼雌虫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XEO和XeXeD.子代中性染色体组成为XY的昆虫个体数目的占比是(m-n)/(2m-n)〖答案〗D〖祥解〗根据题意可知,该昆虫的X染色体数量等于染色体组数时为雌性,即XXY为雌性,性染色体组成为XY或XO(O表示无X染色体)时为雄性,受精卵中X染色体多于2条或不含X染色体时,受精卵无法正常发育,即XXX和OY不能发育。【详析】A、已知某种昆虫的红眼(E)对白眼(e)为显性,该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用染色体组成正常的白眼雌虫(XeXe)和红眼雄虫(XEY)杂交,正常情况下产生的子代为XEXe(红眼雌)、XeY(白眼雄);但实际子代雌、雄虫中均有红眼和白眼个体,研究发现出现异常子代的原因是母本产生了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卵细胞。因此可推测母本产生的异常卵细胞为XeXe或不含X染色体的(记为O),又知该昆虫的X染色体数量等于染色体组数时为雌性,即XXY为雌性,因此XeXe的卵细胞与含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XeXeY可发育为白眼雌,而不含性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X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XEO可发育为红眼雄性,XeXe正常分裂形成的Xe的卵细胞与含XE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XEXe发育为红眼雌性,Xe的卵细胞与含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XeY发育为白眼雄性,综上分析,母本产生的异常卵细胞中性染色体组成为XX或O,A错误;B、已知受精卵中X染色体多于2条或不含X染色体时,受精卵无法正常发育。因此子代中性染色体组成为OY、XXX的受精卵无法正常发育,而XXY的受精卵含有的X染色体数与该生物染色体组数相等,因此可发育为雌性,B错误;C、根据A项分析可知,子代中红眼雄虫和白眼雌虫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XEO和XeXeY,C错误;D、若产生的异常卵细胞为XeXe或不含X染色体的(记为0),则与XEY产生的精子XE、Y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和比例为1/4XEXeXe(染色体数异常、且不能发育)、1/4XEO(染色体数异常)、1/4XeXeY(染色体数异常)、1/4OY(染色体数异常、且不能发育),已知亲本产生的受精卵总数用m表示,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受精卵数用n表示。则染色体数正常的个体(XEXe、XeY)为m-n,又由于XEXe和XeY的比例相同,因此性染色体组成为XY的昆虫个体数目为1/2(m-n),存活的受精卵为(m-n/2),故子代中性染色体组成为XY的昆虫个体数目的占比是1/2(m-n)÷(m-n/2)=(m-n)/(2m-n),D正确。故选D。7.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个种群之间的双向基因交流会引起种群内部变异量增加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需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才能形成C.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就是协同进化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有不定向性,是环境通过对生物体基因的选择来实现的〖答案〗A〖祥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不同种群间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详析】A、两个种群之间的基因库存在不同,两个种群通过双向基因交流会引起种群内部变异量增加,进而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丰富的原材料,A正确;B、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B错误;C、协同进化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C错误;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一致的,故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具有定向性,且是环境通过对生物体性状(即表现)的选择来实现的,D错误。故选A。8.小肠上皮L.细胞可以分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该激素有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等功能。作用于L细胞的交感神经兴奋能抑制GLP-1的分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作用于L细胞的交感神经兴奋有助于血糖升高B.交感神经调节GLP-1分泌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C.人体中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会加强D.GLP-1受体阻滞剂可用于治疗胰岛素分泌不足引发的糖尿病〖答案〗A〖祥解〗分析题干可知:GLP-1可增强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存储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详析】A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作用于L细胞的交感神经兴奋抑制GLP-1的分泌,属于神经调节;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胰岛素分泌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有助于血糖升高,A正确;B错误;C、人体中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会减弱,C错误;D、GLP-1受体阻滞剂会导致GLP-1与相应靶细胞受体结合受阻,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分泌减少,不能用于治疗胰岛素分泌不足引发的糖尿病,D错误。故选A。9.生长素能直接与细胞内受体结合调控基因表达。研究表明,细胞膜外还存在生长素结合蛋白ABL和ABP,这两种蛋白可分别与细胞膜上的某种跨膜蛋白激酶TMK结合形成共受体感受并传递细胞外的生长素信号。实验发现ABL或ABP单缺陷突变体均出现生长素缺陷表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长素有促进植物细胞伸长、诱导细胞分化等作用B.跨膜蛋白激酶TMK是生长素引发细胞内信号转导必不可少的物质C.可继续用ABL和ABP双缺陷突变体进行实验,研究两受体发挥作用的相互关系D.下调生长素受体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可以用于培育矮化植株〖答案〗B〖祥解〗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作用特点: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详析】A、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在细胞水平上起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和诱导细胞分化等,A正确;B、分析题干信息,生长素能直接与细胞内受体结合调控基因表达,细胞膜外还存在生长素结合蛋白ABL和ABP,这两种蛋白可分别与细胞膜上的某种跨膜蛋白激酶TMK结合形成共受体感受并传递细胞外的生长素信号,可知跨膜蛋白激酶TMK并不是生长素引发细胞内信号转导必不可少的物质,B错误;C、ABL或ABP单缺陷突变体均出现生长素缺陷表型,可继续用ABL和ABP双缺陷突变体进行实验,研究两受体发挥作用的相互关系,C正确;D、生长素发挥作用,需要与细胞内的生长素受体结合,下调生长素受体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生长素受体合成减少,生长素发挥作用效果下降,可培育矮化植株用于生产实践,D正确。故选B。10.细胞毒性T细胞通常依赖细胞表面携带抗原信息的MHC蛋白来识别和清除肿瘤细胞。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线粒体内复合物CⅡ的功能,会导致细胞呼吸过程中琥珀酸积累,改变a-酮戊二酸与琥珀酸的比例,使肿瘤细胞表面MHC蛋白表达量增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肿瘤细胞的清除还需要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作用B.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内复合物CⅡ的功能有助于机体免疫自稳功能的实现C.提高黑色素瘤细胞内a-酮戊二酸的含量有助于黑色素瘤细胞的清除D.应用抗MHC蛋白抗体是治疗黑色素瘤的有效手段〖答案〗A〖祥解〗免疫自稳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详析】A、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引起肿瘤细胞的裂解死亡,肿瘤细胞的清除还需要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作用,A正确;B、由题意可知,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线粒体内复合物CⅡ的功能有利于细胞毒性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清除,这有助于机体免疫监视功能的实现,B错误;C、提高黑色素瘤细胞内a-酮戊二酸的含量会降低a-酮戊二酸与琥珀酸的比例,使肿瘤细胞表面MHC蛋白表达量减少,使肿瘤细胞不能被细胞毒性T细胞的识别和清除,C错误;D、如果应用抗MHC蛋白抗体就会与肿瘤细胞表面MHC蛋白结合,使肿瘤细胞不能被被细胞毒性T细胞的识别和清除,不能达到治疗黑色素瘤的目的,D错误。故选A。11.松墨天牛是危害松属植物的主要害虫,也是有松树“癌症”之称的松材线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昆虫。该虫1年发生1代,春季新羽化的成虫取食嫩松枝补充营养,7月中旬至8月上旬成虫交配产卵,冬季则以老熟幼虫在木质部中越冬。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树种组成对松墨天牛成虫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松墨天牛与松树、松材线虫与松树间的关系均为寄生B.松墨天牛成虫的林间防治期以7月中旬至8月上旬最佳C.8月下旬松墨天牛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是种内斗争加剧D.与纯林相比,混交林对松墨天牛的抵抗力更高〖答案〗D〖祥解〗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植物向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2)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例如,翠鸟捕鱼;(3)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例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例如,马蛔虫与马;(5)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详析】A、由题干信息可知,松墨天牛,有松树“癌症”之称的松材线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昆虫,春季新羽化的成虫取食嫩松枝补充营养,7月中旬至8月上旬成虫交配产卵,冬季则以老熟幼虫在木质部中越冬,所以松墨天牛与松树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寄生,松材线虫与松树间的关系为寄生,A错误;B、由题干信息可知,松墨天牛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成虫交配产卵,使得种群数量增加,所以对松墨天牛成虫的林间防治期以7月中旬以前最佳,B错误;C、由题干信息可知,松墨天牛1年发生1代,春季新羽化的成虫取食嫩松枝补充营养,7月中旬至8月上旬成虫交配产卵,冬季则以老熟幼虫在木质部中越冬,属于一年生昆虫,所以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成虫交配产卵后衰老死亡,使得8月下旬松墨天牛数量急剧减少,C错误;D、由图中信息可知,与纯林相比,混交林中松墨天牛的数量相对更低,说明混交林对松墨天牛的抵抗力更高,D正确。故选D。12.用“麦汁酸化”法酿造的酸啤酒既有麦芽清香,又酸甜适口。它是通过微生物发酵将麦汁中的麦芽糖和其他糖类转化为醋酸和乳酸,再结合酒精发酵制作而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前期利用醋酸菌和乳酸菌在同一容器中同时进行醋酸和乳酸发酵B.达到一定酸度的麦汁需经熬煮、冷却后才可接种抗酸性高的酵母菌C.后期发酵产生酒精时,应将发酵温度控制在18~30℃范围内D.酒精发酵时发酵罐内液面不再有气泡产生,说明发酵基本完毕〖答案〗A〖祥解〗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故果酒的制作原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酵母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18~30℃。培养乳酸菌时,所用培养基还需要额外添加维生素。【详析】A、醋酸菌是好氧菌,在无氧条件下不能存活,而乳酸菌是厌氧菌,在有氧条件下不能存活,所以醋酸菌与乳酸菌在同一容器中发酵时,不能同时产生醋酸和乳酸,A错误;B、抗酸性高的酵母菌适应于酸性环境,所以达到一定酸度的麦汁需经熬煮、冷却后才可接种,B正确;C、酒精发酵需要酵母菌,酵母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18~30℃,所以后期发酵产生酒精时,应将发酵温度控制在18~30℃范围内,C正确;D、发酵一定时间后,观察到发酵罐内液面不再有气泡产生,说明酒精发酵停止,即发酵基本完毕,D正确。故选A。13.某城市为了解决城市生活污水问题,建立了一处湿地公园。下图是该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的示意图,数值表示能量[单位是10kJ/(m·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流经该湿地公园的总能量是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B.B代表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及用于生命活动的能量C.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3.73%D.该湿地公园可以很好地解决城市客种污水的处理问题〖答案〗C〖祥解〗分析图可知A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详析】A、流经该湿地公园的总能量是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和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错误;B、B表示的是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错误;C、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次级消费者的摄入量-粪便量=219-35=184×10kJ/(m·a),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同化的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423+917=1340×10kJ/(m·a),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184÷1340×100%=13.73%,C正确;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故该湿地公园并不可以很好地解决城市各种污水的处理问题,D错误。故选C。14.科学家用紫外线照射板蓝根原生质体,使其部分染色体丢失,将处理后的板蓝根原生质体与油菜原生质体融合,培育出了只含一条板蓝根染色体和油菜全部染色体的非对称杂种植株,该过程运用了非对称细胞融合技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生质体由细胞膜、液泡膜及两者之间的细胞质组成B.融合原生质体需放在无菌水中培养,以防杂菌污染C.非对称细胞融合技术降低了不同物种间基因表达的干扰程度D.非对称细胞融合技术提高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属于细胞工程〖答案〗C〖祥解〗1、植物体细胞杂交是指将不同来源的植物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植物体的技术。在进行体细胞杂交之前,必须先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这层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包括电融合法、离心法等;化学法包括聚乙二醇(PEG)融合法等。2、非对称细胞融合技术常指利用某种外界因素(如射线)辐照某一细胞原生质体,选择性地破坏其细胞核,使其染色体片段化并丧失再生能力,再进行与另一原生质体融合,紫外线作用于根细胞原生质体,使染色体片段化,发生了染色体变异,说明非对称细胞融合技术的原理之一是染色体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详析】A、原生质体是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后的植物细胞,而由细胞膜、液泡膜及两者之间的细胞质组成的结构称为原生质层,A错误;B、原生质体放在无菌水中会吸水涨破,应放到等渗的溶液中,保持原生质体的完整性,B错误;C、非对称融合过程中部分染色体丢失,从而降低了不同物种间基因表达的干扰程度,C正确;D、非对称融合过程中部分染色体丢失(断裂),所以会降低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故选C。15.抗体由恒定区段和可变区段两部分构成,其中可变区段决定抗体的特异性。利用小鼠制备的鼠源性单克隆抗体需经人源化改造才可应用于临床免疫治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制备鼠源性单克隆抗体需将小鼠B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B.鼠源性单克隆抗体是由杂交瘤细胞产生的天然抗体C.人源化改造降低了人对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免疫排斥反应D.人源化改造即将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可变区段替换成人的相应区段〖答案〗D〖祥解〗单克隆抗体的制备:1、细胞来源: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在体外不能无限繁殖;骨髓瘤细胞:不产生专一性抗体,体外能无限繁殖。2、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3、两次筛选:①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去掉未杂交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的细胞);②筛选出能够产生所需抗体的细胞群。4、提取单克隆抗体: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提取。5、单克隆抗体的优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能大量制备。【详析】A、制备鼠源性单克隆抗体需将小鼠B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并经筛选获得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A正确;B、鼠源性单克隆抗体是由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没有经过改造的天然抗体,B正确;CD、不同生物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不同,若将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直接用于人,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由于抗体的可变区段决定抗体的特异性,即为识别抗原的部位,因此可将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恒定区段替换成人的相应区段,减少人对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免疫排斥反应,C正确,D错误。故选D。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6.科研人员探究了不同光照强度下某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变化规律,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光照强度/%净光合速率/umol–m-2-s-1呼吸速率/umol–m-2-s-1叶绿素含量/mg·g-128.613.43-1.091.9652.513.981.582.1578.314.132.122.5610012.383.671.83A.该植物可以通过降低呼吸速率来适应低光照强度环境B.实验中该植物最大光合作用速率为16.05μmol·m²·s-1C.若光照强度由78.3%降至52.5%,短时间内植物体内C3含量会下降D.实验中低光照适应后该植物对光能的吸收能力会增强〖答案〗AD〖祥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场所: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中,主要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两个过程;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主要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两个过程。【详析】A、随着光照强度的下降,植物的呼吸速率下降,因此该植株可通过降低呼吸速率来适应低光照强度环境,A正确;B、光照强度为78.3%时,实验中该植物光合作用速率最大,为14.13+2.12=16.25μmol·m²·s-1,B错误;C、降低光照强度,光反应产物ATP和NADPH减少,C3的还原减弱,短时间内CO2固定速率不变,C3的含量会上升,C错误;D、实验中低光照叶绿素的含量比光照强度为100%时叶绿素含量有所增加,所以实验中低光照适应后该植物对光能的吸收能力会增强,D正确。故选AD。17.棉花(二倍体)植株中花序分枝有关基因分别位于1号和3号染色体上。利用花序分枝过多纯合体甲进行诱变育种,获得分枝不增加的纯合体乙,甲与乙杂交获得F1,F1自交,F2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分枝,对F2部分个体的花序分枝相关基因进行测序并统计花序分枝数,结果如下表所示。研究发现,突变体乙的3号染色体上花序分枝有关基因和甲的种类相同,但数量不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F2花序分枝数(个)1号染色体相关序列3号染色体相关序列120+/++/+216+/-+/+313-/-+/+46+/++/-54+/+-/-63-/-+/-71-/--/-注:“+”表示相关DNA序列与中的一致,“-”表示相关DNA序列与甲的不一致A.花序分枝数取决于花序分枝有关基因的种类和数量B.3号染色体上花序分枝有关基因对花序分枝数的影响更大C.F2中表型与F1相同的植株占比约为3/8D.突变体乙的3号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答案〗ABC〖祥解〗题意分析,甲表现为花序分枝过多,且为纯合体,而纯合体乙表现为分枝不增加,甲与乙杂交获得F1,F1自交,F2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分枝,对F2部分个体的花序分枝相关基因进行测序并统计花序分枝数,且控制花序分枝增多的相关基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详析】A、1与2、3、13相比可知花絮分枝数与花序分枝有关基因的数量有关,2与4、3与5相比可知,花絮分枝数与花序分枝有关基因的种类有关,即花序分枝数取决于花序分枝有关基因的种类和数量,A正确;B、结合3与5数据相比可知,3号染色体上花序分枝有关基因对花序分枝数的影响更大,B正确;C、甲的基因型可表示为++++,乙的基因型可表示为--+-,则F1的基因型可表示为+-+-和+-++,二者的比例为1∶1,则F2中表型与F1相同的植株占比1/2×1/4+1/2×1/2=3/8,C正确;D、根据表中结果推测突变体乙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不是3号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的缘故,D错误。故选ABC。18.某群落中生活着甲、乙两个存在竞争关系的动物种群,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种群第12年时的K值与第6年时的相同B.乙种群在第4年时数量达到最大值,在第10~12年种群数量不变C.乙种群在第6年后数量变化类似于“S”形增长D.在第6~8年间,甲、乙种群的出生率均大于死亡率〖答案〗ACD〖祥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坐标的纵轴为“增长速率”,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0则种群数量在增加,甲曲线第12年、乙曲线第4年时刻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详析】A、甲种群数量在第12年时达到K值,若K值不变,12年后种群数量保持稳定,不会持续下降,故甲种群第12年时的K值比第6年时的小,A错误;B、乙种群在0-4年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一直增加,第4年时数量达到最大值,在4-10年增长速率小于0,种群数量一直减少,在第10~12年增长速率等于0,种群数量不变,B正确;C、乙种群在0-4年种群的增长速率均先增大后减小,数量变化类似于“S”形增长,在第6年后种群数量先减小后维持稳定,C错误;D、第6~8年间,甲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出生率均大于死亡率,乙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D错误。故选ACD。19.肌细胞外Ca2+对Na+内流有竞争性抑制。炎症物质能促进Ca2+通道蛋白合成,改变膜的通透性,使胞内Ca2+含量增加,促进痛觉产生。止痛药杜冷丁能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但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也不改变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肌细胞兴奋时,Na+以协助扩散方式内流,导致兴奋部位膜外呈负电位B.炎症物质可降低肌细胞外Ca2+含量,使突触后膜更易形成动作电位C.炎症物质促进痛觉在大脑皮层形成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D.杜冷丁通过降低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的机率进行止痛〖答案〗C〖祥解〗由题意可知,炎症物质能促进Ca2+通道蛋白合成,改变膜的通透性,使胞内Ca2+含量增加,减少其与Na+竞争通道蛋白,促进痛觉产生。杜冷丁可能通过与神经递质结合而抑制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详析】A、肌细胞兴奋时,Na+以协助扩散方式内流,形成动作电位,导致兴奋部位膜外呈负电位,A正确;B、炎症物质可促进Ca2+通道蛋白合成,改变膜的通透性,促进Ca2+内流,降低肌细胞外Ca2+含量,减少其与Na+竞争通道蛋白,使突触后膜更易形成动作电位,促进痛觉产生,B正确;C、炎症物质促进痛觉在大脑皮层形成的过程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D、杜冷丁可能通过与神经递质结合,以降低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的机率进行止痛,D正确。故选C。20.纤维素是地球上储量丰富的可再生资源,经纤维素酶催化水解后,可被微生物发酵利用。筛选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步骤I-Ⅲ均需在超净台上进行,I和Ⅲ均为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B.培养基②的每一个菌落均是由一个细菌细胞繁殖而来的子细胞群C.步骤Ⅱ是根据菌落特征初步鉴定并扩增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过程D.④从功能来看应为选择培养基,以便选出透明圈大的菌落作目的菌种〖答案〗BD〖祥解〗1、选择培养基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2、筛选产纤维素酶的菌株应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可以保证平板上长出的菌株均能分解利用纤维素。3、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1)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2)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详析】A、分析题图可知,I和Ⅲ均属于接种,Ⅱ是挑取单菌落转接,为了防止杂菌污染,获得目标菌株,均需要在超净台上进行;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题图可知,I和Ⅲ均为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A正确;B、培养基②的菌落可能存在由两个或多个细菌细胞繁殖而来的子细胞群,B错误;C、步骤Ⅱ挑取直接最大的菌落转接到液体培养基,该过程是根据菌落特征初步鉴定并扩增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过程,C正确;D、题干为了筛选高产纤维素酶菌株,培养基需要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培养基④富含纤维素且含有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的刚果红,从功能上来看其应为选择+鉴别培养基(以鉴别为主),选出透明圈大的菌落作目的菌种,D错误。故选BD。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21.为研究纳豆芽孢杆菌菌剂对芒黄耐热能力的影响,科研人员测定了正常温度(25℃),高温胁迫(35℃、45℃)条件下,不同肥料处理当年生芒其的相关生理指标。结果如下图所示。(1)实验结果表明芒其具有一定的耐高温能力,判断依据是________。(2)根据上述实验,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高温条件下纳豆芽孢杆菌是通过分解有机肥增加CO₂浓度来提高芒其净光合速率的,理由是________。(3)高温胁迫可导致芒其细胞内自由基增多,自由基可攻击和破坏________,进而破坏类囊体结构,造成电子传递最终产物______减少,进一步影响暗反应。自由基可被抗氧化酶清除,结合上述实验结果推测,施用纳豆芽孢杆菌菌剂可增强芒其耐高温能力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答案〗(1)与25℃相比,35℃下芒其的净光合速率几乎未变(2)①.不能②.高温胁迫下,未施用纳豆芽孢杆菌的组别胞间CO₂浓度也很高,CO₂不是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3)①.磷脂分子②.NADPH③.高温胁迫下,纳豆芽孢杆菌可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清除自由基,保护类囊体薄膜结构,提高叶绿素含量,从而提高净光合速率〖祥解〗光合作用:①光反应场所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发生水的光解、ATP和NADPH的生成;②暗反应场所在叶绿体的基质,发生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消耗ATP和NADPH。【小问1详析】据图可知,与25℃相比,35℃下芒果的净光合速率几乎未变,但45℃下,净光合速率有所下降,推测芒果具有一定的耐高温能力。【小问2详析】高温胁迫下,未施用纳豆芽孢杆菌的组别胞间CO2浓度也很高,说明CO2不是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因此不能说明高温条件下纳豆芽孢杆菌是通过分解有机肥增加CO2浓度来提高芒果净光合速率的。【小问3详析】类囊体是膜结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高温胁迫可导致芒其细胞内自由基增多,自由基可攻击和破坏磷脂分子,进而破坏类囊体结构。光合作用中电子传递的最终受体是NADPH。高温胁迫下,纳豆芽孢杆菌可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清除自由基,保护类囊体薄膜结构,提高叶绿素含量,从而提高净光合速率,因此施用纳豆芽孢杆菌菌剂可增强芒果耐高温能力。22.存在于海马突触中的神经递质一氧化氮(NO)能向突触前膜逆向传逆信息,这是生物体学习与记忆的基础,NO的含量不同会触发不同的生物学效应,作用机制如下图。(1)当NO含量较低时,NO通过途径______刺激突触前膜以_____方式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该释放方式的意义是_______。兴奋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此时突触后膜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这一过程有助于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2)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NO含量增加,进而引起学习效率下降。结合图示作用机制分析,NO含量增加导致学习效率下降的原因是_____。(答出两点即可)(3)研究发现,NO含量异常还会影响树突状细胞的功能,进而影响辅助性T细胞分泌免疫活性物质,使机体_____(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能力下降。〖答案〗(1)①.Ⅲ②.胞吐③.短时间内使神经递质大量释放,从而有效实现神经兴奋的快速传递④.相同(2)NO含量增加,通过途径Ⅰ抑制突触前神经元的线粒体的功能,使神经元出现供能障碍,进而引起学习效率下降;此外NO还可通过途径Ⅱ促进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阻断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兴奋传递,使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祥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稍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小问1详析】分析题图可知,当NO含量较低时,NO通过途径Ⅲ刺激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该释放方式的意义是短时间内使神经递质大量释放,从而有效实现神经兴奋的快速传递。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而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兴奋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此时突触后膜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这一过程有助于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小问2详析】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NO含量增加,进而引起学习效率下降;分析题图可知,NO含量增加,通过途径Ⅰ抑制突触前神经元的线粒体的功能,使神经元出现供能障碍,进而引起学习效率下降;此外NO还可通过途径Ⅱ促进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阻断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兴奋传递,使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小问3详析】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发挥作用,故NO含量异常还会影响树突状细胞的功能,进而影响辅助性T

细胞分泌免疫活性物质,使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能力下降。23.水稻为二倍体雌雄同株植物,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科研人员对水稻易感病品系甲诱变后,利用多种育种方法培育出两种纯合抗病突变品系乙和丙。甲与乙杂交,F1全为抗病,F1自交,F2表现为抗病:易感病=3:1:甲与丙杂交,F1全为抗病,F1自交,F2表现为抗病:易感病=1:1。(1)根据上述杂交实验可判断_____为显性性状,依据是______。(2)推测乙为单基因突变体,其依据是_____。研究发现抗病突变对甲与丙杂交产生的F1的繁殖力造成了影响,根据杂交实验结果推测,这一影响应为_____。(3)已知乙的抗病突变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为确定丙的抗病突变基因是否也位于2号染色体上,请利用上述水稻品系设计杂交实验进行探究,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_。(4)经研究确定,丙的抗病突变发生在2号染色体上,并且甲与丙杂交获得的抗病杂交种同时具有抗倒伏、品质好的优势。该杂交种不能直接留种使用,需年年制种,原因是__________。为解决上述问题,可利用基因工程将一个隐性纯合致死基因导入到抗病杂交种的_________染色体上,培育成转基因抗病杂交种。〖答案〗(1)①.抗病②.易感病品系甲与纯合抗病突变体杂交,F1均为抗病(2)①.甲与乙杂交得F1,F1自交后F2表现为抗病:易感病=3:1,符合分离定律,因此乙为单基因突变体②.含有抗病基因的雌配子或者雄配子不育(3)实验思路:使突变品系乙和丙杂交,F1自交,观察并记录F2的表型及比例预期结果和结论:若F2均为抗病,说明丙的抗病突变基因也位于2号染色体上,若F2抗病:易感病=7:1,则说明丙的抗病突变基因不位于2号染色体上(4)①.杂交种为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②.不含抗病基因的2号〖祥解〗分析可知,品系甲纯合易感病,突变体乙和突变体丙均抗病,抗病和易感病杂交后代表现为抗病,说明抗病为显性。【小问1详析】分析可知,品系甲纯合易感病,突变体乙和突变体丙均抗病,无论是甲与乙杂交还是甲与丙杂交,F1均为抗病,说明抗病为显性。【小问2详析】甲与乙杂交得F1,F1自交后F2表现为抗病:易感病=3:1,符合分离定律,因此乙为单基因突变体;甲与丙杂交,F1全为抗病,F1自交,F2表现为抗病:易感病=1:1,意味着F1中父本或者母本一方只能提供易感病基因,因此可能含有抗病基因的雌配子或者雄配子不育。【小问3详析】使突变品系乙和丙杂交,F1自交,观察并记录F2的表型及比例。若丙的抗病突变基因也位于2号染色体上则遵循分离定律,若丙的抗病突变基因位于其他染色体上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含有抗病基因的雌配子或者雄配子不育。因此若F2均抗病,说明丙的抗病突变基因也位于2号染色体上,若F2抗病:易感病=7:1,则说明丙的抗病突变基因位于其他染色体上。【小问4详析】丙的抗病突变发生在2号染色体上,该杂交种不能直接留种使用,是因为杂交种为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出现易感病个体,利用基因工程将一个隐性纯合致死基因导入到抗病杂交种的不含抗病基因所在的2号染色体上,会使后代中易感病个体死亡,培育成转基因抗病杂交种。24.黄河三角洲湿地河口泥沙淤积形成潮间带裸露滩涂,随着新生滩涂湿地向海扩展,开始发育盐地碱蓬群丛等盐生植被;当盐沼湿地进入潮上带位置时,植被就演化为较耐盐的柽柳等湿地草甸植被;地貌条件稳定后,再向温带落叶阔叶林演替。植被的顺行演替过程使其碳储量不断增大,固碳能力不断提高。植被分布如下图所示。(1)引起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顺行演替的主导环境因素是_____。盐地碱蓬群丛、柽柳群丛、芦苇群丛等不同种群,在空间上构成群落的______结构。(2)为提高黄河三角洲湿地碳储量,政府逐步实施了“退耕还湿、退养还湿”生态修复工程,该工程根据物种在湿地群落中的______差异,适时补种柽柳、杞柳等物种,以加快群落演替速度。该过程体现了人类活动与群落演替的关系是______。(3)研究发现,黄河三角洲流域的天然湿地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水文条件,有机碳积累的速率较高,原因是______。(4)当地政府在湿地的建设和保护过程中,清除了入侵物种一互花米草后的一年内,大型底栖动物数量总体呈增加趋势,鸟类种类及数量均比治理前显著增加,原因是_____。〖答案〗(1)①.土壤盐分②.水平(2)①.生态位②.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3)湿地植被具有较高的生长速度,沉积了丰富的有机质;水饱和状态的土壤始终处于缺氧条件,导致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弱(4)互花米草清除后,该群落中的植物种类增多,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使得动物种类增加〖祥解〗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3、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小问1详析】由题干信息“随着新生滩涂湿地向海扩展,开始发育盐地碱蓬群丛等盐生植被;当盐沼湿地进入潮上带位置时,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