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讲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讲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讲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讲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讲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步步高】(通史版)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四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讲义[考纲要求](1)俄国十月革命。(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考点1俄国十月革命1.条件eq\b\lc\{\rc\(\a\vs4\al\co1(客观条件\b\lc\{\rc\(\a\vs4\al\co1(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俄国的帝国主义具有浓厚的军,事封建色彩,对内进行压榨,对外推行扩,张和瓜分世界的政策。,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主观条件\b\lc\{\rc\(\a\vs4\al\co1(①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②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2.二月革命eq\b\lc\{\rc\(\a\vs4\al\co1(原因:一战使俄国局势恶化,人民群众掀起反战、,反饥饿、反沙皇专制制度的革命浪潮。,过程:彼得格勒工人举行示威游行,并转为起义。,结果\b\lc\{\rc\(\a\vs4\al\co1(①推翻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②形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③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深层点拨]判断一场革命的性质主要应依据其担负的革命任务,而不能只看其领导阶级。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其性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进程eq\b\lc\{\rc\(\a\vs4\al\co1(《四月提纲》\b\lc\{\rc\(\a\vs4\al\co1(①俄国革命第二阶段应使政权转移,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②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③必须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七月事件: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革命的和平发,展已经不可能。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6日,武装起义开,始。《告俄国公民书》的发表,宣告临时政府被,推翻。))4.结果eq\b\lc\{\rc\(\a\vs4\al\co1(建立新政权\b\lc\{\rc\(\a\vs4\al\co1(①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农,代表苏维埃。,②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性质:世界上第一个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5.意义eq\b\lc\{\rc\(\a\vs4\al\co1(1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2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3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思维导图]俄国十月革命的进程主题整体把握俄国十月革命1.一个过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2.“四个变化”: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会发生的变化。(1)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苏维埃政府。(2)革命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3)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起义。(4)国家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3.“四个特点”(1)理论角度: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即在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不能单独取得革命胜利,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革命道路:革命由中心城市发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3)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4)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夺取政权,这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规律。讲史料史料(节选自十月革命期间颁布的革命法令)代表大会决定:全部地方政权一律转归当地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俄国工农最明确最坚决地要求的和约,就是立即缔结没有兼并……没有赔款的和约。——《和平法令》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土地法令》导读史料涉及到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型政权;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退出人民厌恶的战争等,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特征。说明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的政权。练史料史料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探究:任选史料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答案以下两种答案任选其一:①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②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190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1.(2014·上海高考)“一个被流放的人秘密回到彼得堡。经过多年流放和卓有成效的斗争,他即将领导一场改变世界面貌的革命运动。”“他”是()A.列宁 B.拿破仑C.彼得一世 D.斯大林答案A解析彼得堡是俄国城市,拿破仑属法国,排除B项;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的胜利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故改变了世界面貌,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选A项。2.(2014·四川高考)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咨询答案1990(%)1997(%)2004(%)2006(%)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23233030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6262730阻碍了社会的发展18191616是一场灾祸12161410难以回答21161313①仍在反思十月革命②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结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四次调查中,俄罗斯人在五个方面的咨询答案各有不同,排除②。从调查表来看,俄罗斯人关注十月革命对经济影响的不到1/3,排除④。故B项符合题意。3.(2013·江苏高考)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 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排除干扰项A项。B、D两项不属于“革命”之列,可以直接排除。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由此判断这次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着实际权力,故二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排除A项。4.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加米涅夫曾这样说:“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我认为它还没有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他的这番言论主要针对列宁()A.要求推翻沙皇统治的主张B.退出帝国主义世界战争的想法C.提出转变革命任务的要求D.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决定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加米涅夫不同意列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的言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是列宁在《四月提纲》中的论述,在《四月提纲》中,列宁指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故选C项。5.当年,俄国共产主义小组中曾有一个女成员写信问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直接回答说不可能。可是后来的事实恰恰相反,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在俄国成功了。其主要客观原因是()A.俄国资本主义大工业最发达B.俄国工人阶级力量最强大C.列宁同志提出了科学的革命理论D.一战严重地激化了俄国的矛盾答案D解析本题要抓住限定词“客观原因”。A、B两项表达欠妥,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相对比较落后,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不断壮大,而非最发达、最强大;C项是主观方面的原因。最佳答案为D项。技巧点拨巧用排除法解题排除法:又称归谬法、筛选法,是最常用、最有效的解答选择题的方法。它以题干为条件,对备选项进行逐一筛选,排除那些自身表述错误的或者与题干无关的选项。错误选项,一般是用绝对的说法如全部、所有、一直、完全等来叙述、评价、概括、归纳,稍加鉴别就能将其排除。运用排除法,有的题目一次筛选即可成功,有的需要多次筛选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考点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eq\b\lc\{\rc\(\a\vs4\al\co1(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2.内容eq\b\lc\{\rc\(\a\vs4\al\co1(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4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3.目的: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军事,巩固政权。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特色。5.评价(作用)eq\b\lc\{\rc\(\a\vs4\al\co1(积极影响\b\lc\{\rc\(\a\vs4\al\co1(①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消极影响\b\lc\{\rc\(\a\vs4\al\co1(①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②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2.内容eq\b\lc\{\rc\(\a\vs4\al\co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工业\b\lc\{\rc\(\a\vs4\al\co1(①改变国企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②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分配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评价(作用)eq\b\lc\{\rc\(\a\vs4\al\co1(经济\b\lc\{\rc\(\a\vs4\al\co1(①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有,了初步好转。)),政治: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思维导图]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主题全面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它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违反经济规律,否定商品货币关系,靠军事手段来管理经济。2.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承认商品货币关系,按经济规律办事。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从新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论;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从新特点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4.经济体制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是一个基本规律,新经济政策之所以成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失败,根源就在于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讲史料史料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导读史料表明新经济政策实行前夕,俄国国内工农业产量大幅度下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空前激化了各种矛盾,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列宁也认识到了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尝试行不通。练史料史料(2012·江苏高考,改编)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探究:如何理解史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答案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1.(2014·江苏高考)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920~19211921~19221922~19231923~1924平均税款(卢布)10.306.113.983.06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答案B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在1921~1924年间,苏俄(联)农民的年平均税款呈逐年下降趋势,结合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内容可知是固定粮食税的实行,B项正确;1921年余粮收集制已被废除,故排除A项;实物配给制的废除与农民年平均税款的下降无必然联系,C项不符合题意;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是在20世纪3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2.(2013·海南高考)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答案C解析“允许出租土地”并不能体现土地所有权变更,故A项错,B、D两项说法并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反映,可排除,只有农村生产关系变革适应了民意,才与题意一致,故选C。3.(2013·广东高考)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答案A解析材料显示该领导人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视之为“正当贸易”。农业集体化不允许农产品自由贸易,排除B项;C项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但美国不存在禁止农产品贸易的问题,排除;余粮收集制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当时取消了自由贸易,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4.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他23岁时到苏俄访问,为俄国人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油的特许权。以上活动发生的重要历史时期是()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B.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C.苏联实施“一五”计划时期D.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答案A解析列宁实行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题干是允许外国资本家在俄国开采矿产,故为新经济政策时期。5.2014年5月24日,法国《解放报》指出:“金融危机让人们重新发现社会主义……重回列宁时代或许可以找到挽救自由主义的办法。”下列列宁时代所采取的措施中对克服今天的金融危机仍有启示作用的是()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施配给制B.国家统一定价,实行计划经济体制C.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小企业实行国家监督D.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允许中小企业合理发展答案D解析“经济危机”、“自由主义”皆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无序性,列宁时代最成功的经济政策是新经济政策,一方面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市场、货币、经济规律,比较备选项,只有D项与题意一致。训练2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俄的经济政策基础训练1.“每个人都发来了回电。核心内容是,为了挽救俄国和保持前线部队的安定,我必须退位。我同意了……凌晨1点,我带着一颗因痛苦而沉重的心离开了普斯科夫。我周围到处都是背叛、懦弱和欺骗!”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日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俄国二月革命 B.七月流血事件C.苏联成立 D.俄国十月革命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封建王朝的统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日记中论述的历史事件指俄国二月革命。2.1917年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清晨,当俄国人民醒来,惊讶地在街头读到了这样一则布告:“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经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机关,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革命军事委员会手中。”这则布告的内容出自()A.《四月提纲》B.《土地法令》C.《和平法令》D.《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答案D解析《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全部政权一律转归苏维埃。A项时间不符;B项是侧重经济的法令;C项侧重外交。3.美国史学家阿德勒对某一历史事件作出了如下的评价:“他们建立的……政府骄傲地自称实现了马克思所说的‘无产阶级专政’,它对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来说是可怕的现象。”其评价所针对的“政府”是()A.巴黎公社委员会B.二月革命后的工兵代表苏维埃C.新中国人民政府D.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府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题眼在于“‘无产阶级专政’,它对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来说是可怕的现象。”俄国十月革命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慌,并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故正确答案为D。4.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①取得了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②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的阵线③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④鼓舞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A.①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5.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这表明他()A.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B.指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C.探索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D.肯定了应对战争局势的新措施答案D解析引文表明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仅能够应对战争,更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这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极大认可,D项正确。6.读下图,下列引言与图片主题相符合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插图:“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义务劳动”A.“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B.“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C.“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与苏维埃政权为敌”D.“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答案A解析“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义务劳动”体现了义务劳动制,是1918年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与此相关的是A项;B项为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排除;C项为1925年开始的农业集体化政策,故排除;D项为经济计划,故排除。7.1921年4月21日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和小生产……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这表明苏俄()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行固定的粮食税C.采用商品关系发展经济D.开始农业集体化答案C解析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1921年4月21日”、“资本主义则是幸福”二者综合,结合所学新经济政策产生的时间和措施,即可推断出B或者C,但问的是“表明”实质考查事物的本质,而B项是现象,故选C。8.2012年7月9日《苏联解体20年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共产主义,是‘计划经济’的最初形态”。以下史实不能证明此立场的是()A.取消商品贸易B.实行工业国有化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实行高度集中管理体制答案C解析“国家资本主义”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无关,故选C。深化训练9.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A.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B.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C.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D.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答案D解析材料认为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一战以及俄国历史土壤密切相关,选择D项。10.近年来,有很多学者喜欢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新经济政策进行比较,甚至有的学者认为改革开放是对前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照搬照抄。关于以上两者论述错误的是()A.改革前都面临经济困难、社会动荡B.都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C.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D解析A项是两者实施的共同背景,不符合题意;B项是两者共有的特点,不符合题意;C项是两者改革内容的共同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不是两者的共同点,新经济政策并没有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1.1921年苏俄的粮食播种面积只有9030万公顷,比1920年减少690万公顷,只及1913年的85%。此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B.国内战争使农业生产形势日益恶化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D.苏俄工业化发展,工业反哺农业所致答案A解析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协约国的外来干涉和国内的叛乱。为了集中力量战胜敌人,苏俄政府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来战争结束,该政策中许多超出战时需要限度的措施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遭到了农民的抵制,农民的积极性大大降低。12.“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则史料作为背景材料可用于研究()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苏俄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B解析国内战争结束后,农村实行的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得到了强化。这引起了在战争期间默默承受重负的农民的强烈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13.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场伟大变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目前俄国的特点是由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列宁《四月提纲》材料二第一次革命高潮提出的我们党过去宣传的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曾使革命和平发展……使小资产阶级逐渐消除其幻想的口号。现在和平发展和使政权无痛苦地转归苏维埃已不可能,因为政权事实上已经转到反革命的资产阶级手中。现在只有彻底消灭反革命资产阶级专政才是正确的口号,只有得到贫苦农民支持的无产阶级,才能完成这个任务——新高潮的任务。——《1917年8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的一次大会决议》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最初主张用什么方式夺权,原因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尔什维克党最终夺取政权采用的是什么方式?原因又是什么?(3)材料二的“第一次革命高潮”和“新高潮”分别指的是什么现象,这两个现象的性质是什么?(4)为了“得到贫苦农民支持”,布尔什维克党在“新高潮”初期采取了什么措施?答案(1)方式:和平夺权。原因: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2)方式:暴力夺权。原因:临时政府制造了七月流血事件,政权完全落入临时政府手中,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3)现象: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4)措施: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国有化,分配给劳动者使用。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首先看材料出处,从而联系所学知识获取准确答案;第二小问注意从材料中获取原因,特别注意对过渡特点的分析。第(2)问由材料中“和平发展和使政权无痛苦地转归苏维埃已不可能”“彻底消灭反革命资产阶级专政”可以获取答案。第(3)问从俄国革命的进程中判断“第一次革命高潮”“新高潮”应是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第(4)问应联系新政权建立后的革命措施来回答。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但是,1920年对余粮收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材料二新经济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战时遗留的危机。到1926年时苏联的农业产量已经达到1914年以前的水平(注:当时历史最高水平)……在1925年逝世前不久,列宁已经决定要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他认为这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最佳道路。——[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农民所述的“新的沉重的负担”主要是由当时什么政策中的什么措施直接导致的?(2)材料二中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主要采取了哪项措施成功地解决了农业问题?答案(1)政策及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2)措施: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考点3“斯大林模式”1.表现eq\b\lc\{\rc\(\a\vs4\al\co1(1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2农业集体化:目的是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3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2.特点eq\b\lc\{\rc\(\a\vs4\al\co1(1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用行政,命令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积累、多投资;片面,发展重工业;限制商品货币关系、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2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民主法制,不健全。))3.成就eq\b\lc\{\rc\(\a\vs4\al\co1(11928~1932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21933~1937年实行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3建立了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4.评价eq\b\lc\{\rc\(\a\vs4\al\co1(积极\b\lc\{\rc\(\a\vs4\al\co1(①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成为工业化强国。,②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③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弊端\b\lc\{\rc\(\a\vs4\al\co1(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②长期计划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③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轻巧识记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主题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行政体制。2.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讲史料史料一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示意图导读以上数据表明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各项经济指标都增长迅速,但重工业遥遥领先,农业相对缓慢,体现的是注重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史料二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导读以上数据反映的是在苏联斯大林模式下,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来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特点,为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练史料史料(2012·山东高考,节选)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探究: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答案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钾矿的行为,不涉及技术基础,也没有违背计划经济指令,排除A、B两项;一个由苏联自行建设,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不能体现完全依赖外资,排除C项;德国公司负责与新经济政策在工业上的措施类似,故D项正确。2.(2014·全国大纲高考)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中“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小农经济”的信息说明当时俄国农业的落后性,为了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故本题选择C项;A、D属于工业化;B属于商业方面。3.(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答案B解析提取材料关键信息,斯大林认为苏联应该在10年内完成工业化,并结合1931年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予以判断:这一思想急于求成,超越了苏联的国情,但推动了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形成,故B项符合题意。4.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B.政府政策的失误C.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影响D.“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答案C解析数据表明农村生产出现一定程度的削弱,结合“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这一时间分析此时苏联斯大林模式正在确立过程中,实行农业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的落后,故正确原因是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模式。5.2014年10月24日俄罗斯舆论研究中心公布的国家领导人的民心指数:“普京61%、梅德韦杰夫54%、勃列日涅夫39%、斯大林28%……”其中斯大林民心指数高居前几位的因素不包括()A.使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B.农业集体化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C.政局稳定,国力提高D.领导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答案B解析轻工业落后,农业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一直未有大的改善和提高是斯大林体制长期存在的弊端,故B项说法不符合题意。考点4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eq\b\lc\{\rc\(\a\vs4\al\co1(内容\b\lc\{\rc\(\a\vs4\al\co1(①农业方面\b\lc\{\rc\(\a\vs4\al\co1(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农业有所好转,但冒进思想和恶劣气候,使其再度出现危机。)),②工业方面\b\lc\{\rc\(\a\vs4\al\co1(措施: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局限性: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③政治方面\b\lc\{\rc\(\a\vs4\al\co1(1956年苏共二十大,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进行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不久重新陷入了个人崇拜的泥淖。)))),评价\b\lc\{\rc\(\a\vs4\al\co1(①积极方面\b\lc\{\rc\(\a\vs4\al\co1(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冲击了斯大林模式。)),②消极方面\b\lc\{\rc\(\a\vs4\al\co1(表现: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原因: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③最终结果:改革后期,各种矛盾突出,赫鲁,晓夫下台。))))2.勃列日涅夫改革(1)改革初期eq\b\lc\{\rc\(\a\vs4\al\co1(①措施\b\lc\{\rc\(\a\vs4\al\co1(内容:重点进行工业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局限: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②结果\b\lc\{\rc\(\a\vs4\al\co1(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超,级大国。))))(2)改革后期eq\b\lc\{\rc\(\a\vs4\al\co1(①状况:过分追求稳定,改革步伐逐渐缓慢。,②结果:经济发展停滞和下降,各种社会矛,盾滋生,苏联陷入困境。))3.戈尔巴乔夫改革eq\b\lc\{\rc\(\a\vs4\al\co1(内容\b\lc\{\rc\(\a\vs4\al\co1(①经济:制定发展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②政治\b\lc\{\rc\(\a\vs4\al\co1(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将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影响\b\lc\{\rc\(\a\vs4\al\co1(①使苏联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②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轻巧识记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可归纳为“一、三、四”一个对象:斯大林模式。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四点措施:扩大自主权、改革经营管理制度、承认市场调节、实行政治“民主化”。主题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1.缺失: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2.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讲史料史料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1954~1960年,先后开垦4000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导读史料反映出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措施即开垦荒地、扩大产粮区。划线部分表明由于经营管理落后,耕作方式简单粗放,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没有彻底解决粮食问题。练史料史料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探究: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答案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原因: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追求霸权地位。1.(2014·福建高考)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答案D解析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在农业方面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故出现材料中的现象,因此选D项。2.(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答案D解析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体制确立,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后果是农业生产长期发展缓慢,而1952年的苏共十九大却认为粮食产量增加并彻底解决了谷物问题,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是对斯大林体制的曲意维护,故排除A项,D项为正确答案。B项材料信息无从体现;苏联农业改革开始于赫鲁晓夫1953年上台后,C项说法错误。3.(2011·全国大纲高考)1964年到1982年期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答案A解析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意味着不敢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体制,这必然导致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B、C、D三项与题干没有直接关系。4.2014年10月《历史上的苏联》一文写道:“沿着斯大林设计的道路就是一条通向崩溃的路,苏联多任领导人试图扭转前进方向,但皆未成功”。关于苏联领导人扭转方向的努力说法不正确的是()A.赫鲁晓夫冲击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B.勃列日涅夫仍坚持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戈尔巴乔夫违背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D.上述三人的经济改革成功,政治改革失败答案D解析说“三人的经济改革成功”明显与史实不符,故选D。5.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发表了一封《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其中谈道:“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据此判断()A.萨哈罗夫等人不满赫鲁晓夫的改革B.萨哈罗夫等人认为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C.萨哈罗夫等人的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D.萨哈罗夫等人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答案B解析注意题目中的时间“1970年”,此时苏联正值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早在1964年,赫鲁晓夫已经下台,可知A项不正确。戈尔巴乔夫是在1985年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故C项不正确。萨哈罗夫等人的呼吁书并未真正实施,故D项不正确。训练22斯大林模式与苏联改革基础训练1.下表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代1925~1927年1928~1932年1933~1937年年均粮食产量(万吨)752773607290A.地广人稀B.自然灾害频发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答案C解析统计表格的题目,要看纵轴和横轴,从表中可以分析,苏联的粮食产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原因是斯大林推行的农业政策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农业得不到发展;赫鲁晓夫改革在1956年以后,故排除D。2.有学者认为:1928~1929年,斯大林发动了一场“自上而下的革命”,就其重要性而言可以与1917年的两次革命相比。这场革命()A.推动了苏联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B.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C.奠定了苏联未来六十年的社会结构D.是新经济政策的继承与发展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需搞清楚这场自上而下的革命是指什么?联系教材我们可以得出1928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苏联开始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并以重工业为中心。A选项错在全面两个字,苏联在发展过程中,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B选项错在时间,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的确立是在1936年。D选项说法错误,1928年以后的内容恰是与新经济政策相反的。只有C项,斯大林模式逐渐在苏联形成,并成为其后几十年的模式。3.“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苏联“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主要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答案C解析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没有波及苏联。4.当苏联政府每年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时,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苏联工人的话实质上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B.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C.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优越性D.新经济政策存在弊端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史实国家重视积累资金,工人工资增长较低,忽视了民生水平是在斯大林体制时期的弊端。故选B。5.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是许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从根本上说明()A.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有活力B.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C.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D.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以认识到,斯大林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长期滞后,人民生活消费品得不到满足。分析各选项,D项说法材料中未体现;A、C两项是表面现象;“根本上”应指“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6.在2012年7月俄罗斯舆论研究中心公布的国家历任领导人的民心指数统计中,勃列日涅夫排第3位,这里俄国人民应主要是肯定他的()A.推广玉米种植的改革改善了农民生活水平B.工业改革使苏联综合国力与美国相匹敌C.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一些冤案D.倡导民主化、公开性,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答案B解析A、C两项为赫鲁晓夫改革内容,D项为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只有B项符合勃列日涅夫的执政史实。7.2012年11月9日《凤凰网》在《俄共反思苏联解体》一文中认为“苏联解体源自戈尔巴乔夫的背叛与变节”。这是强调戈尔巴乔夫改革()A.经济政策失误B.外交政策失误C.背离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D.民族政策失误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背叛与变节”信息,结合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误的史实,就可判断出是强调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的一些内容,如放弃科学社会主义、放弃党的领导等,故选C。8.2013年3月30日,82岁的戈尔巴乔夫在《人类改变历史还是历史改变人类》讲座中,认为把苏联解体归罪于他个人是不负责任的,而《俄共反思苏联解体》一文则认为:“苏联解体源自戈尔巴乔夫的背叛与变节”。对以上两种观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前者有道理——斯大林体制弊端长期存在是根源B.后者有道理——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C.二者皆有片面性——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影响下的产物D.两者皆错误——西方的和平演变,苏共内部反动势力破坏才是主因答案D解析按辩证观点原理,内因起决定因素,而D项则是外部因素,故答案选D。深化训练9.《苏联史》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这一体制()①与实施初期的苏联国情基本适应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条件③奠定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④是造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实行初期起到了增强国防实力的作用,因此①②③说法正确。但是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带来的是人民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造成了人们的不满,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④正确。10.“(1932年)在苏联农村,整座整座的村庄荒芜了,房屋烧毁了,牛车仍然驮着被放逐的人向北驶去,成群结队行乞的饥饿农民在颠沛流离,还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尸体无人收拾,总之是一幅遭受彻底荒废和摧残的农村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B.新经济政策的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