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2 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与成熟-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限时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2 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与成熟-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限时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2 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与成熟-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限时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2 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与成熟-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限时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2 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与成熟-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限时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板块2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与成熟——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知识点角度题号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中国古代相权削弱的趋势1科举制的影响2宋代皇帝的反省意识3元朝行省制的作用4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唐代赋税制度的变化5宋代城市管理政策的变化6唐宋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7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8理学的形成和科技文化的繁荣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的融合9王阳明思想的特点10吴道子绘画的特点11宋体产生的原因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A.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B.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C.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D.丞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解析: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权力演变历程。材料反映了“门下”从皇帝的侍从机关到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的历程,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被分解。故C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反映,故排除。B项说法错误,门下省是负责封驳审议的。D项说法错误,丞相仍行使部分行政权。2.(2018·北京海淀区一模)据统计,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署名,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署郡望。这说明了()A.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之间的差异B.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C.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D.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解析:B材料表明唐代官绅墓葬中墓志署名郡望的比例与魏晋南北朝相比较小,反映了门阀士族的衰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B项正确。民族交融与门阀士族衰落没有直接联系,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C项错误;藩镇割据并不是世代荫袭的家族衰落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3.(2018·安徽宣城二模)宋朝台谏官“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言及廊庙,则宰相待罪”。苏轼感叹说:“历观秦汉及五代,谏诤而死,盖数百人;而自建隆(北宋太祖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者”。材料体现了北宋()A.谏诤官与君主矛盾尖锐 B.统治者有更多自律反省意识C.理学主张影响施政观念 D.台谏制度充分发挥监察效能解析:B从材料中“天子改容”“宰相待罪”“未尝罪一言者”可以看出北宋统治者对谏官谏诤行为能够接受且态度较为宽容,说明统治者有自律反省意识,B项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谏诤官与君主矛盾尖锐,A项错误;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之后,C项错误;在古代封建专制制度下台谏制度无法充分发挥监察效能,D项错误,排除。【新知生成】台谏制度。所谓“台”就是御史台,“谏”就是谏官,御史是监察百官的,谏官是对皇帝进言的,也可以说是对皇帝进行监督的。宋代台谏制度的积极作用:①实现对君主的有效监督。宋代法制完备而严密,君主一旦有违反之处,谏官便会予以揭露反对,必要时更会形成舆论压力迫使皇帝遵从法律;同时,台谏制度有利于促使皇帝接纳谏诤,促使皇帝更改甚至废除不适当政令,避免皇帝不经封驳而直接下传诏令现象的发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监督和制约最高权力。②实现了对官僚集团强有力的监督。宋代台谏制度也促进了对官僚集团过失的纠举,谏官的监察范围极其广泛,能够钳制百官,防止其违法失职,滥用权力。4.(2018·河南适应性考试)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 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解析:C“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大意是说元朝疆域辽阔,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也征发赋役,说明元代利用行省制度管理地方,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A、B和D错误。【新知生成】羁縻之州是指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还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的监领。体现了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5.(2018·重庆二模)唐初禁止在籍户口逃亡,凡亡者“一日笞三十,十日加一等”;开元九年,朝廷规定,逃户自首者可以选择就地附籍,免除其6年的租调和徭役。这一调整()A.赋予农民自由迁徙权 B.有利于保障赋税收入C.推动租佃关系普遍化 D.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解析: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无论“唐初禁止在籍户口逃亡”还是“开元九年,朝廷规定,逃户自首者可以选择就地附籍”都是为了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农民的自由迁徙权利,A项排除;材料调整无法体现出租佃关系的发展和遏制土地兼并,C、D两项错误。6.(2018·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A.宋朝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D.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解析:D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可以看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政府被迫改变了原有的管理制度,D项正确;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宋代不再推行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宋徽宗被迫认同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不能说明废除坊市制度,B项错误;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与材料信息无关,C项错误。7.(2018·湖南教育联盟联考)在唐代,饮茶习俗逐渐风靡全国,许多著名的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中期的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宋代,川陕地区的茶园买卖频繁,交子成为交易的重要中介。这说明()A.饮茶之风带动了农民增收B.农业规模经营加速商业化C.交子扩大了政府财政收入D.海外贸易与交流逐渐加强解析:B材料中从唐代“著名的茶园规模大,产量多”“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到宋代茶园交易与交子运用,说明唐宋两代茶田规模扩大,带来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大宗商品交易活跃,有利于商业发展,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饮茶之风带动了农民增收,A项错误;交子是川陕地区茶叶交易的媒介,交子的使用是否扩大政府财政收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海外贸易与交流逐渐加强,D项错误。8.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B.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C.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D.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解析:D北宋时,北方的京师依赖南方的粮食,说明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故D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内容不符,京杭运河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B项错误。9.(2018·辽宁五校模拟)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东晋高僧)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佛教在中国()A.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B.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C.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D.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解析:B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的融合。A项错在“融为一体”,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佛教在中国传播时,借用儒家思想来进行宣传,说明佛教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故B项正确;佛教借用儒家思想进行宣传,只是一种宣传途径和手段,其本质并没有背离,故C项错误;佛教仍宣扬宗教思想,并没有成为世俗化的伦理学说,故D项错误。10.(2018·湖南六校联考)在修养理论上,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思想,以“本心”认识“圣贤之心”,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王阳明的这一主张()A.体现出一定的平等与叛逆萌芽B.有效提升了普通大众的个人修养C.解放了宋明理学对人们的束缚D.被明清三大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解析:A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这一理论肯定了个体思考认识的独立性与主动性,人人皆可依靠自己的“本心”来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这体现出一定的平等,也是对过去一贯绝对服从圣贤之说的某种反叛,A项正确;王阳明的心学注重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但在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不可能有效提升普通大众的个人修养,B项错误;心学本身就是宋明理学的组成部分,在封建社会后期理学占据了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利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抑扼杀人性,C项错误;心学引发明清三大思想家的反思,主张回归先秦儒学,D项错误。11.(2018·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A.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B.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解析:B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可以看出吴道子的宗教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浓郁的世俗化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中“唐代武士俑的面貌”“自己的样子”说明具有浓郁的世俗化倾向而不是吸收外来的美术风格,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人物形象真实生动而不是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C项错误;唐代的绘画成就极大,吴道子只是代表人物之一,不能说明其代表了唐代的绘画成就,D项错误。12.(2018·重庆二模)宋书版刻风格多样,浙本多用欧体,蜀本多用颜体,江西刻本则欧、柳兼具。清末民初,西泠印社仿刻宋版字体、拼版印刷,是为“仿宋体”的由来。据此可知()A.宋代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B.宋代书法崇尚唐楷法度C.宋体是书法和雕版技术的产物D.仿宋体具有多种字体字形解析:C根据材料中“宋书版刻风格多样”“仿刻宋版字体、拼版印刷”等信息分析可以看出宋体是书法艺术和雕版印刷术的产物,C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宋书版刻风格多样,不能反映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书法倡导有意无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仿宋体是“仿刻宋版字体”而形成的一种字体,多种字体字形说法错误,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四川德阳诊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秦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汉王朝除了设置郡县外,还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使其成为汉王朝边疆防御的重要力量。唐朝追求“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实行开明的治边政策。另外,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王朝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出发,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实际运作中,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统治体制。——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材料二民国初年,边疆问题突出,但是北京政府由于诸多原因,无暇筹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开始注意边疆问题。为实现边疆的内地化,国民政府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以达到政治的一体化。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如在边地屯垦及移民实边,改善边疆的交通与邮政,改良边疆民众的生产技术,设立边疆金融机构并兴办实业等,以此来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国民政府还下令改正西南少数民族称谓,取消歧视称呼。——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治边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古代治边政策的影响。(13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治边政策相比,国民政府的治边政策有何发展,并分析其原因。(1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汉王朝除了设置郡县外,还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使其成为汉王朝边疆防御的重要力量”“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唐朝追求‘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实行开明的治边政策”“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统治体制”,结合所学可以概括出特点是突出有效、直接的统治,注重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卫功能,贯彻“夷夏之辨”的思想,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结合第一小问和所学可以得出扩大了国家的疆域,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巩固了国防;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开发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国民政府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以达到政治的一体化”“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国民政府还下令改正西南少数民族称谓,取消歧视称呼”可以得出实行与内地统一的政治体制,注重经济开发与发展社会事业,体现了民族平等。第二小问,结合民国时期的史实从近代民族国家意识觉醒、近代列强的侵略、西方民主与平等观念的传播、内地近代实业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说明即可。答案:(1)特点:突出有效、直接的统治,注重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卫功能,贯彻“夷夏之辨”的思想,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影响:扩大了国家的疆域,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巩固了国防;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开发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3分)(2)发展:实行与内地统一的政治体制,注重经济开发与发展社会事业,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因:近代民族国家意识觉醒,强化了民族认同感;近代列强的侵略,边疆危机突出,迫使国民政府高度重视;西方民主与平等观念的传播,淡化了民族歧视意识;内地近代实业的发展,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12分)14.(2018·河北衡水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朝时来到中国,其《马可·波罗游记》问世后一直争议不断,很多人对其是否到过中国存疑。马可·波罗生前曾面对亲友的责难,表白绝未言过其实,其所见异事“尚未说到一半”。1995年,英国学者吴芳思(FrancesWood)著《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否认其到过中国;1999年,中国著名元史专家杨志玖出版《马可·波罗在中国》,确认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论争的主要问题大体为: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有无直接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马可·波罗书中没有提及长城、筷子、茶叶、中医(如针灸)、汉字、印刷术、妇女缠足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书中的许多中国地名用的是波斯语名等。有人从争辩双方的学术背景方面进行了论证,几乎中国所有元史学者都认可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英国学者吴芳思是否认派的代表,其不是研究元史的专家,只是中国问题的研究者。——据刘大年《历史学理论的建设问题》等根据材料,自拟标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论题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释须史论结合)(12分)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确定论题角度。材料中主要讨论的问题是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可以从认可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否认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角度选题;也可以通观全局来分析史论和史料之间的关系,从史学论证的角度选题。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搜寻相关历史信息例证论题。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明确写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