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亏问题教学设计_第1页
盈亏问题教学设计_第2页
盈亏问题教学设计_第3页
盈亏问题教学设计_第4页
盈亏问题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盈亏问题教学设计第一篇:盈亏问题教学设计盈亏问题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盈亏问题并能正确的解答盈亏问题。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盈亏问题并得出解决盈亏问题的公式。3、了解中国数学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并正确得解决盈亏问题。教学难点:理解盈亏问题两次分配总的相差数。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合作探究1、探究两次分配数相差1的盈亏问题课件出示:给一(2)班小朋友分本子,如果每人分3本,多14本。如果每人分4本,少11本。问有多少人?(1)课件演示(2)学生独立思考(3)汇报交流(4)生生交流预设:14+11=25(人)你是怎么想的?(14+11)÷(4-3)=25(人)说说14+11表示什么意思?4-3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用除法计算?课件出示:有多少本本子?预设:25×3+14=89(本)或25×4-11=89(本)2、探究两次分配数相差2的盈亏问题课件出示:给一(3)班小朋友分本子,如果每人分3本,多17本。如果每人分5本,少35本。问有多少人?有多少本子?(1)课件演示(2)学生独立思考(3)汇报交流(4)生生交流预设:(17+35)÷(5-3)=26(人)说说17+35表示什么意思?5-3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用除法计算?课件出示:有多少本本子?预设:26×3+17=95(本)或26×5-35=95(本)设计意图:通过身边亲身经历的分本子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从两次分配相差数为1开始探究,符合学生的知识起点。他们能够根据生活经验去想,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由于两次分法对学生较难理解,通过把两次分法一一呈现,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动态的演示,把整个过程暴露出来,让学生真正理解两次分法总的相差数、分配差,从而突破难点。然后探究两次分配相差数为2,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两次分法总的相差数及分配差。3、了解盈亏问题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给一定数量的对象,并不是每次都能正好分完。如果物体还有剩余,就叫盈;如果物体不够分,少了,叫亏。凡是研究盈和亏这一类算法的应用题就叫盈亏问题。揭题:盈亏问题(板书)本节课主要研究按一种方法分有多,按另一种方法分不够的情况。4、小结:(盈数+亏数)÷两次分配相差数=所分的对象数二、巩固练习1、一批少先队员参加搬砖劳动。如果每人搬4块,还剩34块;如果每人搬9块,则少41块。少先队员有多少人?要搬的砖共有多少块?2、分配房间:3人一间,多17人;5人一间,少13人。预定了多少房间?一共有多少人?拓展提高:3、学校给住宿的新生安排宿舍,若7人一间,则多5人;若8人一间,则最后一间只住2人。共有宿舍几间?新生几人?4、某轮渡公司有若干只渡船,今有一群乘客要搭船渡江,如果每船载客55人,则35人留下不能上船;如果每船载客70人,则余1船。求渡船只数和乘客人数。5、少先队员去植树。如果每人种5棵,还有3棵没人种;如果其中2人各种4棵,其余的人各种6棵,这些树苗正好种完。问有多少个少先队员参加植树,一共种多少棵树苗?设计意图:不同层次的练习,不但巩固了新知,而且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拓展题不仅激发优等生探究的欲望,而且渗透了转化的思想。6、历史文化的介绍。设计意图:数学课不仅仅是思维训练的课堂,历史文化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国数学的博大精深,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三、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探究了什么问题?是怎样探究的?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探究盈亏问题的另外两种情况吗?第二篇:盈亏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简单的盈亏问题一、教学目标:1、知道“盈”与“亏”的含义,了解“盈亏问题”的特征,感受数学问题的趣味性。2、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解“盈亏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3、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重、难点:弄清盈、亏与两次分得差的关系。三、道具使用:白板笔四、课堂类型:讲练结合五、教学过程:(一)知识导航幼儿园老师把一袋水果糖分给小朋友,每人分2块,发现多了10块;每人改分5块,又发现少了5块。类似的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其实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给固定的对象,如果按照某种标准分,有多余,我们称之为“盈”;按另一种标准分,分配后又不足,我们称之为“亏”。如何根据盈亏之间的联系,求出所分物品的总量和分配对象的总数,就是数学中的“盈亏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盈亏问题”。(二)探索发现1、出示例1:小朋友分糖,若每人分4粒则多余9粒;若每人分5粒则还缺少6粒。问:有多少个小朋友分多少粒糖?思考:①小朋友的人数与糖的粒数是怎样的?②两种不同的分配方案一多(盈)一少(亏)相差多少粒糖?③相差的原因是什么呢?解答:小朋友人数:(9+6)÷(5-4)=15(人)糖果的粒数:4×15+9=69(粒)或5×15-6=69(粒)答:有15个小朋友,分69粒糖2、试一试:小朋友分糖果,若每人分3粒则剩2粒;若每人分5粒则少6粒。问:有几个小朋友?多少粒糖果?3、比较归纳:由上面两题可得求解盈亏问题的公式:•分配对象总数=盈亏总额÷两次分配数之差所分物品总量=分配对象总数×每份数量+盈(-亏)(三)课堂小结:需要注意:两种分配方案的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一盈,一亏。•②两盈(大盈、小盈)。•③两亏(大亏、小亏)④“一尽一盈”或“一尽一亏”六、巩固练习:我能行1、一个汽车队运输一批货物,如果每辆汽车运3500千克,那么货物还剩下5000千克;如果每辆汽车运4000千克,那么货物还剩下500千克。问:这个汽车队有多少辆汽车?要运的货物有多少千克?分析:题目两次都为盈,即属于两盈的问题:(大盈—小盈)÷两次的分配数之差=分配对象总数2、王老师去买儿童小提琴,若买7把,则所带的钱差110元;若买5把,则所带的钱还差30元。问:儿童小提琴多少钱一把?王老师带了多少元钱?分析:题目两次都为亏,即属于两亏的问题(大亏-小亏)÷两次的分配数之差=分配对象总数3、某学校买来一批新书。如果每班借20本,则刚好借完;如果每班借24本,则有3个班没书可借。这所学校有几个班?这批新书共有多少本?分析:刚好借完指不盈不亏,3个班没书可借指亏数为3个班:24×3=72用公式:(盈+亏)÷两次的分配数之差=分配对象总数4、红星小学去秋游。如果每辆车坐60人。那么有15人上不了车;如果每辆车多坐5人,那么恰好多出一辆车。问:有多少辆车?多少个学生?分析:15人上不了车指盈数为15,多出一辆车指亏数为一辆车坐的人数:65+5=70用公式:(盈+亏)÷两次的分配数之差=分配对象总数挑战自我:拓展题某班学生去划船,如果增加一条船,那么每条船正好坐6人;如果减少一条船,那么每条船就要坐9人。问:学生有多少人?七、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怎样解盈亏问题吗?八、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学习能很好认识这一类问题,能分清“盈”与“亏”的含义,会解决简单的盈亏问题,同时还应及时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九、板书设计:①一盈,一亏。公式:(盈+亏)÷两次的分配数之差=分配对象总数②两盈(大盈、小盈)公式:(大盈—小盈)÷两次的分配数之差=分配对象总数③两亏(大亏、小亏)公式:(大亏-小亏)÷两次的分配数之差=分配对象总数④“一尽一盈”或“一尽一亏”公式:盈÷两次的分配数之差=分配对象总数亏÷两次的分配数之差=分配对象总数在教学设计方面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用4个小题的方式补充缺少的那些常识问题,例如:什么是进价、售价、利润、打折、利润率等常识,等学生对公式——售价=进价+利润理解透彻后在进行新课学习,自然会顺手很多了。2、细化目标,原来的目标太大了,缺少层次性,细化后学生通过学习目标知道这节课自己要干什么。3、在新课学习问题做些修改,把问题中的原题变成小题,(1)某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标价卖出一件衣服,盈利25%,问这件衣服的进价为多少元?(2)某商店在某一时间又以每件60元的标价卖出另一件衣服,亏损25%,问这件衣服的进价为多少元?(3)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通过这样逐层深入的引导,学生做题就容易了。教学方式上采用编写学案,学生据学案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学生讲评等方式,起到了一定效果,基本按高效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进行。需改进之处:1.学案应提前发给学生,上课学生讨论、交流时间就较多。2.小组讨论兵教兵应进一步抓实。3.多给学生评讲、展示、评价的的机会第三篇:盈亏问题--盈亏问题内容点击:五年级第二学期应用题例4目标引领:1、会正确分析题目中较复杂的数量间的关系。2、会根据题目中的不变量列出方程解应用题。课题研究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利用生活的有关数据来适度开放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疑难剖析:重点:会正确分析题目中较复杂的数量间的关系。难点:正确理解题意,举一反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导航:一、弄清概念:分东西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平均分是其中的一种分法,平均分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根据学生汇报小结板书:正好分完有多(盈)有少(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的一些盈亏问题。(出示课题)二、创设情景1、同学们,3月12日是什么节?(植树节)为了迎接一年一度的植树节,我们班各小队正准备协助曹家渡社区进行栽种树苗活动。这是我们同学在领树苗时得到的一组信息:3、出示:一组学生栽树苗,如果每人栽6棵,还剩10棵;如果每人栽8棵,还少6棵。这组学生有多少人?共有多少棵树苗?你能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来解答这些问题呢?三、探究新知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2、现在,就请同学们分组根据这些步骤先进行讨论,想一想题目中哪些条件是不变的,交流等量关系式。然后填写这张表格:3、小组讨论4、反馈:这个小组的学生人数和要种树苗的总棵数是不变的,根据不变量,可以写出等量关系式。每人栽6棵时树苗的总棵数=每人栽8棵时树苗的总棵数5、列方程解答解:设这组学生共有X人。(为什么设人数为X?)6X+10=8X-610-6=8X-6X16=2XX=86X+10=6×8+10=58还可以怎么算?8X-6=8×8-6=58为什么?答:这组学生共有8人,树苗共有58棵。在两次分的情况中,除了一盈一亏外,还有可能会出现哪种情况?两盈:一组学生栽树苗,如果每人栽6棵,还剩10棵;如果每人栽()棵,还剩()棵。这组学生有多少人?共有多少棵树苗?7、25、18两亏:一组学生栽树苗,如果每人栽()棵,还少()棵;如果每人栽8棵,还少6棵。这组学生有多少人?共有多少棵树苗?9、146、讨论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7、小结: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学生比较:相同:不变量都是总数和份数。要抓住不变量,寻找等量关系。根据盈亏,选择正确的解法。我们要善于仔细分析,哪些条件是没有不变化的,特别是一些隐藏的不变量,发现不变量,找寻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并解答。二、课内巩固与拓展:1、选择:中队主席为大家买奖品,他所带的钱买4本练习本还多1.60元,买6本就少0.10元。每本练习本多少元?解:设每本练习本X元(1)4X+1.60=6X+0.10(2)4X+1.60=6X-0.10(3)4X-1.60=6X+0.10(4)4X-1.60=6X-0.102、同学们去春游,如果每车坐65人,就有15人不能上车;如果每车多坐5人,恰好多余了1辆车。一共有多少辆车?有多少学生去春游?*3、学校有一批关于绿色环保的图书,分给几个班级,如果每个班分15本,就多10本;如果每个班分18本,那么就有一个班只分到4本。这批图书共有多少本?分给几个班级?四、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发现和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比较简单的盈亏问题,今后我们还可以继续运用数学问题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年龄问题是小学数学中常见的一类问题.例如:已知两个人或若干个人的年龄,求他们年龄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等等.年龄问题又往往是和倍、差倍、和差等问题的综合.它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解题时需抓住其特点。年龄问题的主要特点是:大小年龄差是个不变的量,而年龄的倍数却年年不同.我们可以抓住差不变这个特点,再根据大小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与年龄之和等条件,解答这类应用题。解答年龄问题的一般方法是:几年后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小年龄,几年前年龄=小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例1爸爸妈妈现在的年龄和是72岁;五年后,爸爸比妈妈大6岁.今年爸爸妈妈二人各多少岁?分析五年后,爸比妈大6岁,即爸妈的年龄差是6岁.它是一个不变量.所以爸爸、妈妈现在的年龄差仍然是6岁.这样原问题就归结成“已知爸爸、妈妈的年龄和是72岁,他们的年龄差是6岁,求二人各是几岁”的和差问题。解:①爸爸年龄:(72+6)÷2=39(岁)②妈妈的年龄:39-6=33(岁)答:爸爸的年龄是39岁,妈妈的年龄是33岁。例2在一个家庭里,现在所有成员的年龄加在一起是73岁.家庭成员中有父亲、母亲、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父亲比母亲大3岁,女儿比儿子大2岁.四年前家庭里所有的人的年龄总和是58岁.现在家里的每个成员各是多少岁?分析根据四年前家庭里所有的人的年龄总和是58岁,可以求出到现在每个人长4岁以后的实际年龄和是58+4×4=74(岁)。但现在实际的年龄总和只有73岁,可见家庭成员中最小的一个儿子今年只有3岁.女儿比儿子大2岁,女儿是3+2=5(岁).现在父母的年龄和是73-3-5=65(岁).又知父母年龄差是3岁,可以求出父母现在的年龄。解:①从四年前到现在全家人的年龄和应为:58+4×4=74(岁)②儿子现在几岁?4-(74-73)=3(岁)③女儿现在几岁?3+2=5(岁)④父亲现在年龄:(73-3-5+3)÷2=34(岁)⑤母亲现在年龄:34-3=31(岁)答:父亲现在34岁,母亲31岁,女儿5岁,儿子3岁。例3父亲现年50岁,女儿现年14岁.问:几年前父亲年龄是女儿的5倍?分析父女年龄差是50-14=36(岁).不论是几年前还是几年后,这个差是不变的.当父亲的年龄恰好是女儿年龄的5倍时,父亲仍比女儿大36岁.这36岁是父亲比女儿多的5-1=4(倍)所对应的年龄。解:(50-14)÷(5-1)=9(岁)当时女儿9岁,14-9=5(年),也就是5年前。答:5年前,父亲年龄是女儿的5倍.例46年前,母亲的年龄是儿子的5倍.6年后母子年龄和是78岁.问:母亲今年多少岁?分析6年后母子年龄和是78岁,可以求出母子今年年龄和是78-6×2=66(岁).6年前母子年龄和是66-6×2=54(岁).又根据6年前母子年龄和与母亲年龄是儿子的5倍,可以求出6年前母亲年龄,再求出母亲今年的年龄。解:①母子今年年龄和:78-6×2=66(岁)②母子6年前年龄和:66-6×2=54(岁)③母亲6年前的年龄:54÷(5+1)×5=45(岁)④母亲今年的年龄:45+6=51(岁)答:母亲今年是51岁。例510年前吴昊的年龄是他儿子年龄的7倍.15年后,吴昊的年龄是他儿子的2倍.现在父子俩人的年龄各是多少岁?分析根据15年后吴昊的年龄是他儿子年龄的2倍,得出父子年龄差等于儿子当时的年龄.因此年龄差等于10年前儿子的年龄加上25岁。10年前吴昊的年龄是他儿子年龄的7倍,父子年龄差相当于儿子当时年龄的7-1=6倍。由于年龄差不变,所以儿子10年前的年龄的6-1=5倍正好是25岁,可以求出儿子当时的年龄,从而使问题得解。解:①儿子10年前的年龄:(10+15)÷(7-2)=5(岁)②儿子现在年龄:5+10=15(岁)③吴昊现在年龄:5×7+10=45(岁)答:吴昊现在45岁,儿子15岁.例6甲对乙说:“我在你这么大岁数的时候,你的岁数是我今年岁数的一半.”乙对甲说:“我到你这么大岁数的时候,你的岁数是我今年岁数的2倍减7.”问:甲、乙二人现在各多少岁?分析从已知条件中可以看出甲比乙年龄大,甲乙年龄差这是一个不变的量。甲对乙说“我在你这么大岁数的时候”,意思是说几年以前.这几年就是甲乙的年龄差.因此,甲整句话可理解为:乙今年的岁数,减去年龄差,正好是甲今年岁数的一半.乙对甲说“我到你这么大岁数的时候”,意思是说几年后.因此,乙整句话可理解为:甲今年的岁数,加上年龄差,正好是乙今年岁数的2倍减去7。即甲今+年龄差=2×乙今-7(2)把甲乙的对话用下图表示为:由(1)得甲今=2×乙今-2×年龄差(3)由(2)得甲今=2×乙今-7一年龄差(4)由(3)(4)年龄差=7(岁)„从上图不难看出,甲现在的年龄是乙几年前年龄的2倍,1倍相当于2个年龄差,2倍相当于4个年龄差.乙现在的年龄相当3个年龄差。乙几年后的年龄和甲现在的年龄相等,所以乙几年后相当4个年龄差.甲几年后的年龄比乙几年后的年龄多一个年龄差,正好是7岁,从而得出年龄差是7岁。解:①乙现在年龄:7×3=21(岁)②甲现在年龄:7×4=28(岁)答:乙现在21岁,甲现在28岁.小学三年级奥数下册鸡兔同笼问题教案鸡兔同笼问题例1(古典题)鸡兔同笼,头共46,足共128,鸡兔各几只?分析如果46只都是兔,一共应有4×46=184只脚,这和已知的128只脚相比多了184-128=56只脚.如果用一只鸡来置换一只兔,就要减少4-2=2(只)脚.那么,46只兔里应该换进几只鸡才能使56只脚的差数就没有了呢?显然,56÷2=28,只要用28只鸡去置换28只兔就行了.所以,鸡的只数就是28,兔的只数是46-28=18。解:①鸡有多少只?(4×6-128)÷(4-2)=(184-128)÷2=56÷2=28(只)②免有多少只?46-28=18(只)答:鸡有28只,免有18只。我们来总结一下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先假设它们全是兔.于是根据鸡兔的总只数就可以算出在假设下共有几只脚,把这样得到的脚数与题中给出的脚数相比较,看相差多少.每差2只脚就说明有一只鸡;将所差的脚数除以2,就可以算出共有多少只鸡.我们称这种解题方法为假设法.概括起来,解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关系式是:鸡数=(每只兔脚数×兔总数-实际脚数)÷(每只兔子脚数-每只鸡的脚数)兔数=鸡兔总数-鸡数当然,也可以先假设全是鸡。例2鸡与兔共有100只,鸡的脚比兔的脚多80只,问鸡与兔各多少只?析这个例题与前面例题是有区别的,没有给出它们脚数的总和,而是给出了它们脚数的差.这又如何解答呢?假设100只全是鸡,那么脚的总数是2×100=200(只)这时兔的脚数为0,鸡脚比兔脚多200只,而实际上鸡脚比兔脚多80只.因此,鸡脚与兔脚的差数比已知多了(200-80)=120(只),这是因为把其中的兔换成了鸡.每把一只兔换成鸡,鸡的脚数将增加2只,兔的脚数减少4只.那么,鸡脚与兔脚的差数增加(2+4)=6(只),所以换成鸡的兔子有120÷6=20(只).有鸡(100-20)=80(只)。解:(2×100-80)÷(2+4)=20(只)。100-20=80(只)。答:鸡与兔分别有80只和20只。例3红英小学三年级有3个班共135人,二班比一班多5人,三班比二班少7人,三个班各有多少人?分析1我们设想,如果条件中三个班人数同样多,那么,要求每班有多少人就很容易了.由此得到启示,是否可以通过假设三个班人数同样多来分析求解。结合下图可以想,假设二班、三班人数和一班人数相同,以一班为标准,则二班人数要比实际人数少5人.三班人数要比实际人数多7-5=2(人).那么,请你算一算,假设二班、三班人数和一班人数同样多,三个班总人数应该是多少?解法1:一班:[135-5+(7-5)]÷3=132÷3=44(人)二班:44+5=49(人)三班:49-7=42(人)答:三年级一班、二班、三班分别有44人、49人和42人。分析2假设一、三班人数和二班人数同样多,那么,一班人数比实际要多5人,而三班要比实际人数多7人.这时的总人数又该是多少?解法2:(135+5+7)÷3=147÷3=49(人)49-5=44(人),49-7=42(人)答:三年级一班、二班、三班分别有44人、49人和42人。想一想:根据解法1、解法2的思路,还可以怎样假设?怎样求解?例4刘老师带了41名同学去北海公园划船,共租了10条船.每条大船坐6人,每条小船坐4人,问大船、小船各租几条?分析我们分步来考虑:①假设租的10条船都是大船,那么船上应该坐6×10=60(人)。②假设后的总人数比实际人数多了60-(41+1)=18(人),多的原因是把小船坐的4人都假③一条小船当成大船多出2人,多出的18人是把18÷2=9(条)小船当成大船。解:[6×10-(41+1)÷(6-4)=18÷2=9(条)10-9=1(条)答:有9条小船,1条大船。例5有蜘蛛、蜻蜓、蝉三种动物共18只,共有腿118条,翅膀20对(蜘蛛8条腿;蜻蜓6条腿,两对翅膀;蝉6条腿,一对翅膀),求蜻蜓有多少只?分析这是在鸡兔同笼基础上发展变化的问题.观察数字特点,蜻蜓、蝉都是6条腿,只有蜘蛛8条腿.因此,可先从腿数入手,求出蜘蛛的只数.我们假设三种动物都是6条腿,则总腿数为6×18=108(条),所差118-108=10(条),必然是由于少算了蜘蛛的腿数而造成的.所以,应有(118-108)÷(8-6)=5(只)蜘蛛.这样剩下的18-5=13(只)便是蜻蜓和蝉的只数.再从翅膀数入手,假设13只都是蝉,则总翅膀数1×13=13(对),比实际数少20-13=7(对),这是由于蜻蜓有两对翅膀,而我们只按一对翅膀计算所差,这样蜻蜓只数可求7÷(2-1)=7(只).解:①假设蜘蛛也是6条腿,三种动物共有多少条腿?6×18=108(条)②有蜘蛛多少只?(118-108)÷(8-6)=5(只)③蜻蜒、蝉共有多少只?18-5=13(只)④假设蜻蜒也是一对翅膀,共有多少对翅膀?1×13=13(对)⑤蜻蜒多少只?(20-13)÷2-1)=7(只)答:蜻蜒有7只.和倍问题和倍问题是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与它们的倍数关系,求大小两个数的应用题.为了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弄清两种量彼此间的关系,常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表示两种量间的这种关系,以便于找到解题的途径。例1甲班和乙班共有图书160本.甲班的图书本数是乙班的3倍,甲班和乙班各有图书多少本?分析设乙班的图书本数为1份,则甲班图书为乙班的3倍,那么甲班和乙班图书本数的和相当于乙班图书本数的4倍.还可以理解为4份的数量是160本,求出1份的数量也就求出了乙班的图书本数,然后再求甲班的图书本数.用下图表示它们的关系:解:乙班:160÷(3+1)=40(本)甲班:40×3=120(本)或160-40=120(本)答:甲班有图书120本,乙班有图书40本。这道应用题解答完了,怎样验算呢?可把求出的甲班本数和乙班本数相加,看和是不是160本;再把甲班的本数除以乙班本数,看是不是等于3倍.如果与条件相符,表明这题作对了.注意验算决不是把原式再算一遍。验算:120+40=160(本)120÷40=3(倍)。例2甲班有图书120本,乙班有图书30本,甲班给乙班多少本,甲班的图书是乙班图书的2倍?分析解这题的关键是找出哪个量是变量,哪个量是不变量.从已知条件中得出,不管甲班给乙班多少本书,还是乙班从甲班得到多少本书,甲、乙两班图书总和是不变的量.最后要求甲班图书是乙班图书的2倍,那么甲、乙两班图书总和相当于乙班现有图书的3倍.依据解和倍问题的方法,先求出乙班现有图书多少本,再与原有图书本数相比较,可以求出甲班给乙班多少本书(见上图)。解:①甲、乙两班共有图书的本数是:30+120=150(本)②甲班给乙班若干本图书后,甲、乙两班共有的倍数是:2+1=3(倍)③乙班现有的图书本数是:150÷3=50(本)④甲班给乙班图书本数是:50-30=20(本)综合算式:(30+120)÷(2+1)=50(本)50-30=20(本)答:甲班给乙班20本图书后,甲班图书是乙班图书的2倍。验算:(120-20)÷(30+20)=2(倍)(120-20)+(30+20)=150(本)。例3光明小学有学生760人,其中男生比女生的3倍少40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分析把女生人数看作一份,由于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的3倍还少40人,如果用男、女生人数总和760人再加上40人,就等于女生人数的4倍(见下图)。解:①女生人数:(760+40)÷(3+1)=200(人)②男生人数:200×3-40=560(人)或760-200=560(人)答:男生有560人,女生有200人。验算:560+200=760(人)(560+40)÷200=3(倍)。例4果园里有桃树、梨树、苹果树共552棵.桃树比梨树的2倍多12棵,苹果树比梨树少20棵,求桃树、梨树和苹果树各有多少棵?分析下图可以看出桃树比梨树的2倍多12棵,苹果树比梨树少20棵,都是同梨树相比较、以梨树的棵数为标准、作为1份数容易解答.又知三种树的总数是552棵.如果给苹果树增加20棵,那么就和梨树同样多了;再从桃树里减少12棵,那么就相当于梨树的2倍了,而总棵树则变为552+20-12=560(棵),相当于梨树棵数的4倍。解:①梨树的棵数:(552+20-12)÷(1+1+2)=560÷4=140(棵)②桃树的棵数:140×2+12=292(棵)③苹果树的棵数:140-20=120(棵)答:桃树、梨树、苹果树分别是292棵、140棵和120棵。例5549是甲、乙、丙、丁4个数的和.如果甲数加上2,乙数减少2,丙数乘以2,丁数除以2以后,则4个数相等.求4个数各是多少?分析上图可以看出,丙数最小.由于丙数乘以2和丁数除以2相等,也就是丙数的2倍和丁数的一半相等,即丁数相当于丙数的4倍.乙减2之后是丙的2倍,甲加上2之后也是丙的2倍.根据这些倍数关系,可以先求出丙数,再分别求出其他各数。解:①丙数是:(549+2-2)÷(2+2+1+4)=549÷9=61②甲数是:61×2-2=120③乙数是:61×2+2=124④丁数是:61×4=244验算:120+124+61+244=549120+2=122124-2=12261×2=122244÷2=122答:甲、乙、丙、丁分别是120、124、61、244.第四篇:盈亏问题2014.2.27盈亏问题2014.2.26例1、为2.20例2例2、夏令营老师为小营员们安排住宿,如果每个房间住4人,则多出24个人;如果每个房间住6人,则有两个房间空着。求有几个房间?有多少个夏令营小营员?练习1、数学活动课上,王老师要求同学们用一根绳子来测量一口井的深度。同学们把绳子的一端放入井底,井口外绳子长10米;把这根绳子对折后,将一端放入井底,这时井口外的绳子长3米,求井深和绳子长各多少米?2、王老师将一袋糖果分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如果每人分五粒糖果,则还剩下32粒;如果每人分8粒糖果,则还有5个小朋友分不到糖果。求有多少个小朋友?这袋糖果一共有多少粒?3、少年宫参加夏令营的同学租了计量相同的客车。如果每辆车乘28人,则有13名同学没有座位;如果每辆车乘32人,则还多车7个座位。求租了多少辆车?参加夏令营的同学有多少人?4、钟山小学学生乘汽车去江南小九寨沟旅游。如果没车坐60人。则有30人不能乘车;如果每车坐70人,则多余1辆车。求一共租了几辆汽车?有多少学生?5、小龙计划看一本书,如果每天看45页,可以提前一天看完;如果每天看30也,则要比计划的时间晚3天才能看完。小龙计划几天看完这本书?这本书有多少页?6、学校给一批新入学的学生分配宿舍若每个房间住12人则34人没有位置若每个房间住14人,则空出4个房间求学生宿舍有多少间?住宿学生有多少人?第五篇:4盈亏问题盈亏问题一、知识要点盈亏问题又叫盈不足问题,是指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给固定的对象,如果按某种标准分,则分配后会有剩余(盈);按另一种标准分,分配后会有不足(亏),求物品的数量和分配对象的数量。盈亏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是:(盈+亏)÷两次所分之差=人数。还有一些非标准的盈亏问题,它们被分为四类:1、两盈:两次分配都有多余;2、两亏:两次分配都不够;3、盈、适足:一次分配有多余,一次分配正好;4、亏、适足:一次分配不够,一次分配正好。解答这些非标准的盈亏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分别是:1、两盈:两次盈数的差÷两次分得的差=参与分配对象总数2、两亏:两次亏数的差÷两次分得的差=参与分配对象总数3、一盈一亏:盈与亏得和÷两次分得的差=参与分配对象总数二、典型例题例1、某校安排学生宿舍,如果每间5人,那么有14人没有床位;如果每间7人,那么多出4个人的空床位,宿舍有几间?学生有几人?解析:比较两次安排学生宿舍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第一次有14人没有床位,第二次多出4个人的床位,两次相差14+4=18(人),为什么会相差18人?因为第二次安排学生宿舍每间比第一次多出7-5=2(人)。那么几间宿舍才会多出18人呢?18÷2=9(间)。由此再求出学生人数。解:(14+4)÷(7-5)=9(间)5×9+14=59(人)答:宿舍有9间,学生有59人。练习:1、几个同学帮忙布置会场,没人搬8张椅子,还剩14张;没人搬9张椅子,最后一人之搬6张。帮忙的学生有多少名?一共要搬多少张椅子?例2、四年级一班买了几枝铅笔奖给三好学生,若每人9枝,缺15枝;若每人7支,缺7枝。三好学生有多少人?铅笔多少枝?解析:铅笔枝数和三好学生的人数是不变的,两种分法:一种少了15枝,另一种少了7枝,两种不同的分法铅笔枝数相差15-7=8(枝),两种不同的分法每人相差9-7=2(枝),两次所分铅笔的相差数,除以两次每人所分铅笔枝数的差,就可求出三好学生人数,进而求出铅笔的枝数。解:(15-7)÷(9-7)=4(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