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 GB+50016-2014》详细解读_第1页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 GB+50016-2014》详细解读_第2页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 GB+50016-2014》详细解读_第3页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 GB+50016-2014》详细解读_第4页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 GB+50016-2014》详细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

GB50016-2014》详细解读目录contents1总则2术语、符号3厂房和仓库4甲、乙、丙类液体、气体储罐(区)和可燃材料堆场5民用建筑6建筑构造目录contents7灭火救援设施8消防设施的设置9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10电气11木结构建筑12城市交通隧道附录A建筑高度和建筑层数的计算方法附录B防火间距的计算方法目录contents附录C隧道内承重结构体的耐火极限试验升温曲线和相应的判定标准本规范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修订说明附录各类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011总则01021.1制定目的规范建筑防火设计,提高建筑物抵御火灾的能力,降低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为了防止和减少建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防火设计。不适用于临时性建筑、爆炸危险环境以及矿井井下等的防火设计。1.2适用范围确保人员安全疏散和消防扑救工作的顺利进行,减少火灾危害。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功能、高度、面积等因素,合理确定防火分区、安全疏散和消防设施等。遵循“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防止火灾发生和蔓延。1.3防火设计原则建筑设计单位应严格按照本规范进行防火设计,对设计质量负责。建设单位应将防火设计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内容,对防火设计进行审核和监督。施工单位应按照防火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1.4防火设计责任022术语、符号消防车道供消防车灭火时通行的道路。防火分区在建筑内部采用防火墙、楼板及其他防火分隔设施分隔而成,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空间。耐火极限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构件、配件或结构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至失去承载能力、完整性或隔热性时止所用时间,用小时表示。防火间距防止着火建筑在一定时间内引燃相邻建筑,便于消防扑救的间隔距离。2.1术语2.2符号hW表示小时,用于耐火极限的单位。表示防火窗,用于防火窗符号的前缀。FDP表示防火,用于防火构造、防火设施等符号的前缀。表示防火门,用于防火门符号的前缀。表示消防水平,用于消防设备、设施等符号的前缀。033厂房和仓库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根据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物质性质及其数量等因素,将厂房分为甲、乙、丙、丁、戊类。储存物品火灾危险性分类根据仓库中储存物品的性质和可燃物数量等因素,将仓库分为甲、乙、丙、丁、戊类。3.1火灾危险性分类根据建筑主要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将厂房和仓库分为一、二、三、四级耐火等级。耐火等级划分对不同耐火等级的厂房和仓库,规定了其墙、柱、梁、楼板、屋顶承重构件和疏散楼梯等构件的耐火极限要求。构件耐火极限要求3.2厂房和仓库的耐火等级根据厂房和仓库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和耐火等级,规定了其最大允许层数和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对厂房和仓库内的生产、储存、办公等功能区域进行合理划分,并规定了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防火分隔要求。3.3厂房和仓库的层数、面积和平面布置平面布置要求层数和面积限制防火间距确定根据厂房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和耐火等级,规定了其与相邻建筑或设施之间的最小防火间距。特殊情况下的防火间距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如高层厂房、甲类厂房等,规定了更加严格的防火间距要求。3.4厂房的防火间距3.5仓库的防火间距防火间距确定根据仓库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和耐火等级,规定了其与相邻建筑或设施之间的最小防火间距。特殊情况下的防火间距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如甲、乙类仓库等,规定了更加严格的防火间距要求。3.6厂房和仓库的防爆对于有爆炸危险的厂房和仓库,应采取防爆措施,如设置泄压设施、采用不发火花的地面等。防爆措施对于有爆炸危险的厂房和仓库内的电气设备,应选用防爆型电气设备,并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电气设备防爆厂房内应设置足够数量的安全出口,并满足疏散距离和疏散宽度的要求。安全出口设置疏散楼梯和走道应满足防火、防烟、防倒塌等要求,并保持畅通无阻。疏散楼梯和走道3.7厂房的安全疏散安全出口设置仓库内应设置足够数量的安全出口,并满足疏散距离和疏散宽度的要求。对于多层仓库,应设置室外疏散楼梯或采用其他可靠的疏散设施。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仓库内应设置明显的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设施,以便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引导人员快速疏散。3.8仓库的安全疏散044甲、乙、丙类液体、气体储罐(区)和可燃材料堆场储罐(区)和可燃材料堆场应设置在城市的边缘或相对独立的安全地带,并应远离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人员密集场所。储罐(区)和可燃材料堆场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并应采取防止无关人员进入的措施。储罐(区)和可燃材料堆场应设置消防设施,并应定期检查、维护,确保其完好有效。4.1一般规定

4.2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的防火间距同一罐组内的储罐之间,应留有足够的防火间距,其间距应根据储罐的容量和性质确定。不同罐组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相邻罐组中较大罐的半径,且不应小于15m。储罐与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防火间距,应符合相关规定。可燃、助燃气体储罐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相邻罐中较大罐的直径。储罐组与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防火间距,应符合相关规定。储罐组应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带,并应避免阳光直射。4.3可燃、助燃气体储罐(区)的防火间距液化石油气储罐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相邻罐中较大罐的半径。储罐组与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防火间距,应符合相关规定。储罐组应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带,并应设置防止气体泄漏和积聚的措施。4.4液化石油气储罐(区)的防火间距可燃材料堆场之间及其与建筑物、构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应符合相关规定。堆场应分组设置,每组堆场之间应留有足够的防火间距。堆场应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地带,并应采取防止自燃和防止火源进入的措施。4.5可燃材料堆场的防火间距055民用建筑VS民用建筑根据其使用功能和建筑高度可分为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等。不同类别的建筑在防火设计上有所区别。耐火等级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可分为一、二、三、四级。耐火等级越高,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越长,火灾时建筑的稳定性越好。建筑分类5.1建筑分类和耐火等级民用建筑之间及民用建筑与其他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应符合规范要求,以防止火灾蔓延。民用建筑应设置消防车道,消防车道的宽度和高度应满足消防车通行和灭火救援的需要。防火间距消防车道5.2总平面布局防火分区民用建筑内部应采用防火墙、防火门等防火分隔设施划分防火分区,以控制火灾的蔓延范围。建筑层数民用建筑的层数应符合规范要求,不同耐火等级的建筑有不同的最大允许层数。5.3防火分区和层数民用建筑内的房间、走道等应采用防火墙、防火门等进行防火分隔,以减少火灾蔓延的可能性。防火分隔民用建筑内应设置符合规范要求的疏散通道,包括疏散楼梯、疏散走道等,以确保人员安全疏散。疏散通道5.4平面布置民用建筑应设置足够数量的安全出口,每个防火分区、一个防火分区的每个楼层的安全出口数量应满足规范要求。安全出口民用建筑内最远点至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应符合规范要求,以确保人员在最短时间内疏散到安全区域。疏散距离高层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避难层(间)的设置应符合规范要求,并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和器材。避难层(间)5.5安全疏散和避难066建筑构造防火墙横截面中心线水平距离天窗端面小于4.0m,且天窗端面为可燃性墙体时,应采取防止火势蔓延的措施。防火墙应直接设置在建筑的基础或框架、梁等承重结构上,框架、梁等承重结构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防火墙的耐火极限。防火墙应从楼地面基层隔断至梁、楼板或屋面板的底面基层。当高层厂房(仓库)屋顶承重结构和屋面板的耐火极限低于1.00h,其他建筑屋顶承重结构和屋面板的耐火极限低于0.50h时,防火墙应高出屋面0.5m以上。6.1防火墙建筑内的电梯井等竖直井道应符合防火分隔要求。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与基层墙体、装饰层之间的空腔,应在每层楼板处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建筑内的电缆井、管道井应在每层楼板处采用不低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材料或防火封堵材料封堵。6.2建筑构件和管道井屋顶采用金属承重结构时,其吊顶、望板、保温材料等均应采用不燃材料,屋顶金属承重构件应采取外包敷不燃材料、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喷涂防火涂料等措施。防火分隔部位变形缝两侧的基层应采用不燃材料,并应采取符合规范的防火封堵措施。建筑闷顶内的保温、隔热材料应采用不燃性材料,电气线路应采取穿金属管等防火保护措施。6.3屋顶、闷顶和建筑缝隙疏散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规定楼梯间应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并宜靠外墙设置;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垃圾道;楼梯间内不应有影响疏散的凸出物或其他障碍物;楼梯间内不应敷设甲、乙、丙类液体管道;公共建筑的楼梯间内不应敷设可燃气体管道等。0102疏散楼梯应符合下列规定疏散楼梯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楼梯间和前室的顶棚、墙面和地面的装修材料必须采用不燃材料;疏散楼梯踏步的宽度和高度应满足规范要求等。6.4疏散楼梯间和疏散楼梯等防火门、窗应设置在火灾危险性大或人员密集场所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处以及防火分隔处。防火门、窗应具有自闭功能,双扇防火门应具有按顺序关闭的功能。防火卷帘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3.00h,并应符合规范规定的其他要求。6.5防火门、窗和防火卷帘天桥、栈桥的承重结构宜采用不燃烧体或难燃烧体。天桥、栈桥下的可燃物品和车辆应采取防止火灾蔓延的措施。输送可燃气体、易燃液体的管道,严禁穿过防火墙。其他管道确需穿过防火墙时,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将墙与管道之间的空隙紧密填实。6.6天桥、栈桥和管沟建筑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宜为A级,且不应低于B2级。建筑外墙的装饰层应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材料,但建筑高度不大于50m时,可采用B1级材料。建筑幕墙应在每层楼板外沿处采取符合规范规定的防火措施。6.7建筑保温和外墙装饰077灭火救援设施消防车道应满足消防车通行和扑救作业的需求,其宽度和高度均应符合规范要求。消防车道设置要求消防车道标识禁止占用消防车道消防车道应设置明显的标识,以便消防车辆快速识别并通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堵塞、封闭消防车道,确保消防车道的畅通无阻。0302017.1消防车道03禁止占用救援场地和入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堵塞、封闭救援场地和入口,确保消防救援的顺利进行。01救援场地设置建筑应设置满足消防救援需求的救援场地,其位置和面积应符合规范要求。02救援入口标识救援入口应设置明显的标识,以便消防救援人员快速识别并进入。7.2救援场地和入口高层建筑应设置消防电梯,其数量和位置应符合规范要求。消防电梯设置要求消防电梯应具有防火、防烟、防水等功能,确保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能够正常使用。消防电梯功能消防电梯应设置前室,并应由专人负责管理,确保其随时处于可用状态。消防电梯使用管理7.3消防电梯直升机停机坪标识直升机停机坪应设置明显的标识和灯光引导系统,以便直升机快速识别并降落。直升机停机坪使用管理直升机停机坪应由专人负责管理,确保其随时处于可用状态,并应制定应急预案以便在紧急情况下使用。直升机停机坪设置要求高层建筑宜设置直升机停机坪,其位置和尺寸应符合规范要求。7.4直升机停机坪088消防设施的设置03建筑物内设置的消防设施应保持完好有效,不得随意拆除、挪用或损坏。01建筑物应按照其使用性质、高度、面积和火灾危险性等因素,合理设置消防设施。02消防设施的设置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满足建筑物灭火和救援的需要。8.1一般规定室内消火栓的间距应由计算确定,且高层建筑不应大于30m,裙房不应大于50m。室内消火栓的栓口离地面高度宜为1.10m,其出水方向宜向下或与设置消火栓的墙面成90°角。室内消火栓系统应设置在建筑物内便于消防车或消防人员接近的地方。8.2室内消火栓系统12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等因素确定其设置场所和类型。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喷头应布置在顶板或吊顶下易于接触到火灾热气流并有利于均匀布水的位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应设报警阀组,其位置应靠近被保护区域,并便于操作和维护。8.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01020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等因素确定其设置场所和类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由火灾探测器、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火灾声光警报器及消防联动控制器等组成。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的规定。8.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099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防火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建筑物内的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应采用不燃烧材料或难燃烧材料,并应符合防火要求。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管道、设备和部件的绝热材料、消声材料和粘结剂,应采用不燃烧材料或难燃烧材料。9.1一般规定9.2供暖供暖系统的热媒管道,不得穿过存在与供暖系统无关的可燃物料的危险房间,如必须穿过时,应采用不燃烧材料隔热。供暖系统的散热器如必须设置在可燃物料上或贴邻可燃物时,应采取隔热措施。供暖系统的热媒管道,如必须穿越防火墙进入另一防火分区时,应在穿越处设置防火阀,且当管道上无防火保护时,应在防火墙两侧的管道上分别设置。空气中含有易燃、易爆物质的房间,其送、排风系统应采用相应的防爆型通风设备。当送风机设在单独隔开的通风机房内且送风干管上设置防止回流设施时,可采用普通型通风设备,其空气不应循环使用。通风、空气调节系统的管道等,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制作,但接触腐蚀性介质的风管和柔性接头等,可采用难燃烧材料制作。管道和设备的保温材料、消声材料和粘结剂应采用不燃烧材料或难燃烧材料。风管不宜穿过防火墙或变形缝,如必须穿过时,穿越防火墙处应设防火阀;穿过变形缝时,应在两侧设防火阀。防火阀的动作温度宜为70℃。9.3通风和空气调节1010电气消防电源要求建筑内消防用电设备应采用专用供电回路,其配电设备应有明显标志。消防电源应满足在火灾时连续供电的需要,其负荷等级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配电线路要求消防用电设备的配电线路应满足火灾时连续供电的需要,其敷设应符合有关规定。暗敷时,应穿管并应敷设在不燃烧体结构内且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明敷时(包括敷设在吊顶内),应穿金属管或封闭式金属线槽保护,并应采取防火保护措施。10.1消防电源及其配电电力设备选择消防用电设备的选择应根据火灾危险环境、被保护对象及电气设备的主要用途等来确定。在火灾危险环境中使用的电气设备,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选用相应的防爆电气设备。线路敷设要求当电气线路穿越或敷设在燃烧性能不同的墙体、楼板时,应采取防火隔堵措施;敷设在有可燃物的闷顶和吊顶内的电气线路,应采取穿金属管、采用封闭式金属线槽或难燃材料的塑料管等防火保护措施。10.2电力设备及线路建筑内应设置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对电气线路和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电气火灾隐患。电气火灾监控定期对电气线路和设备进行防火检测,确保其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对于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防火检测要求10.3电气防火检测与监控防雷设施设置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等因素,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并应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防雷装置检测定期对防雷装置进行检测,确保其完好有效。对于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10.4雷电防护1111木结构建筑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应遵循防火、防灾、安全的原则,采取合理的构造措施,确保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和耐火性能。木结构建筑的材料选择应符合相关标准,严禁使用易燃、可燃材料。木结构建筑的布局和分隔应满足防火要求,防止火势蔓延。11.1一般规定01木结构建筑与其他建筑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防火间距,具体数值应根据建筑的高度、使用性质等因素确定。02木结构建筑应设置消防通道,确保消防车辆和人员能够迅速到达火灾现场。03消防通道的宽度和高度应满足消防车辆通行的要求,不得被占用或堵塞。11.2防火间距和消防通道11.3防火构造和耐火等级01木结构建筑的构件应采取防火保护措施,提高其耐火极限。02木结构建筑的墙体、楼板等构件应采用不燃烧体或难燃烧体材料,减少火灾发生的可能性。木结构建筑的耐火等级应根据其使用性质、高度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03010203木结构建筑内部应进行防火分隔,将不同使用功能的区域分隔开,防止火势蔓延。防火分隔应采用防火墙、防火门等措施,确保其耐火性能和稳定性。木结构建筑应设置足够的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确保人员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迅速撤离。11.4防火分隔和安全疏散1212城市交通隧道防火分隔隧道内应设置防火墙、防火隔间等防火分隔设施,将隧道分隔成若干独立的防火分区,以控制火势蔓延。防火分隔设施的耐火极限应符合规范要求,能够在一定时间内阻止火势和烟气蔓延。隧道内应设置足够数量和宽度的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和楼梯间,以便人员快速疏散。疏散通道和楼梯间应保持畅通,不得堆放杂物或上锁,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使用。安全疏散隧道内应设置完善的消防设施,包括消防水源、消防器材、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以便及时发现和扑灭火灾。消防设施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随时可用。消防设施通风排烟隧道内应设置有效的通风排烟系统,能够及时排除火灾产生的有毒烟气和热量。通风排烟系统应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启动并有效运行。13附录A建筑高度和建筑层数的计算方法从建筑室外设计地面处至其屋面面层的高度计算。当建筑屋面为坡屋面时,建筑高度应为建筑室外设计地面至其檐口与屋脊的平均高度。当同一座建筑物有多种屋面形式时,建筑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对于台阶式地坪,当位于不同高程地坪上的同一建筑之间有防火墙分隔,各自有符合规范规定的安全出口,且可沿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贯通式或尽头式消防车道时,可分别计算各自的建筑高度。平屋面建筑坡屋面建筑特殊形态建筑建筑高度计算规则建筑的地下室、半地下室的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小于等于1.5m者,建筑底部设置的高度不超过2.2m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式阳台,以及建筑屋顶上突出的局部设备用房、出屋面的楼梯间等,不计入建筑层数内。当住宅建筑或设置有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其底部有一层或若干层为高差不大于2.2m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式阳台,且该层有符合规范规定的疏散楼梯或直通室外地面的疏散出口时,可将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式阳台的层数计入建筑层数内。建筑层数应按建筑的自然层数计算,下列空间可不计入建筑层数:室内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不大于1.5m的地下室、半地下室;设置在建筑底部且室内高度不大于2.2m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式阳台;建筑屋顶上突出的局部设备用房、出屋面的楼梯间等。建筑层数计算规则14附录B防火间距的计算方法保障人员安全疏散防火间距应满足人员安全疏散的要求,确保在火灾发生时人员能够迅速撤离到安全区域。防止火灾蔓延防火间距的确定应首先考虑防止火灾向相邻建筑或区域蔓延,确保有足够的空间隔离火源。考虑消防扑救需要防火间距的设置应便于消防车辆和消防人员接近火源,实施有效的灭火和救援行动。防火间距的确定原则防火间距的计算方法相邻建筑外墙之间的防火间距应根据相邻建筑的使用性质、高度、耐火等级等因素确定,一般应不小于一定宽度的距离。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应根据建筑高度、使用功能、火灾危险性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厂房、仓库等工业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厂房、仓库等工业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应根据生产或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建筑规模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可燃、助燃气体储罐(区)之间的防火间距可燃、助燃气体储罐(区)之间的防火间距应根据储罐的容量、储存气体的性质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在满足防火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防火间距进行适当调整,但应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如地形限制、城市规划要求等,可以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来弥补防火间距的不足,但应经过充分论证并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防火间距的调整与特殊情况处理特殊情况处理防火间距的调整15附录C隧道内承重结构体的耐火极限试验升温曲线和相应的判定标准升温曲线类型01根据隧道内可能发生的火灾类型和承重结构体的材料特性,确定相应的耐火极限试验升温曲线。常见的升温曲线类型包括标准升温曲线、快速升温曲线等。升温速率02升温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温度升高的速度,通常以℃/min表示。在耐火极限试验中,升温速率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以模拟真实的火灾场景。最高温度03最高温度是指耐火极限试验中达到的最高温度。根据隧道内可能发生的火灾类型和承重结构体的耐火等级,确定相应的最高温度。隧道内承重结构体的耐火极限试验升温曲线耐火时间是指承重结构体在耐火极限试验中能够保持完整性和稳定性的时间。根据隧道的重要性和使用功能,确定相应的耐火时间要求。耐火时间在耐火极限试验中,承重结构体的变形应受到一定的限制。根据承重结构体的材料特性和使用功能,确定相应的变形限制标准。变形限制裂缝宽度是判断承重结构体是否失去完整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耐火极限试验中,应对裂缝宽度进行限制,以确保承重结构体在火灾中能够保持一定的承载能力。裂缝宽度限制如果承重结构体在耐火极限试验中发生垮塌或失去稳定性,则判定为不合格。同时,应对垮塌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垮塌判定相应的判定标准16本规范用词说明本规范中使用的专业术语,如“建筑高度”、“防火分区”、“耐火极限”等,都有明确的定义和解释。术语对于规范中涉及的重要概念,如“高层建筑”、“地下建筑”、“人员密集场所”等,都给出了详细的定义和范围。定义术语和定义规范中使用了“必须”、“严禁”、“应”等词语来表示强制性的要求和措施,表明这些规定是必须严格遵守的。表示很严格规范中使用了“不应”、“不得”等词语来表示限制性的要求和措施,表明这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表示严格规范中使用了“宜”、“可”等词语来表示建议性的要求和措施,表明这些规定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的。表示允许稍有选择严格程度用词执行标准的用词规范中使用了“应按……执行”、“应符合……要求”等词语来表示不同严格程度的要求,前者表示必须按照指定的标准或要求执行,后者表示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或标准。表示要求严格程度不同规范中使用了“可按……执行”、“可参照……执行”等词语来表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的要求,表明这些规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表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17引用标准名录《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01020304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JGJ45-2011)《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2009)《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010203行业规范相关法规及政策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建筑消防工作的通知》等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