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三重点知识点考点串讲复习课件(9-15课)_第1页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三重点知识点考点串讲复习课件(9-15课)_第2页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三重点知识点考点串讲复习课件(9-15课)_第3页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三重点知识点考点串讲复习课件(9-15课)_第4页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三重点知识点考点串讲复习课件(9-15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知识串讲教材知识体系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第1、2课)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3、4、5课)三、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第6、7、8课)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10课)五、战争与文化交流(第11、12、13课)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15课)七、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地域文化发展交流与传播的途径传承、保护、共享多样性交互性传承性着重通过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要方式、途径和载体,展现中外历史上重要文化产品和文化成就交流传播的过程,以及对不同文化发展变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单元时间线索:公元前

2世纪2世纪3世纪15世纪1492年约16世纪18世纪19世纪中叶20世纪单元阶段特征: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畅通1405年郑和下西洋达到“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中国茶传向世界各地,钟表传入中国、各国服饰变化1.古代:先民开通了连接欧亚大陆的陆上、海上、草原及西南丝绸之路,与此同时,中国的丝绸、铁器和瓷器等向西传播;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等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2.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九、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1.丝绸之路(1)地位: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是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2)张骞“凿空”时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目的: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结果: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3)衰落: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九、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1)“草原丝绸之路”(2)“西南丝绸之路”(3)“海上丝绸之路”路线:从漠北草原或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作用: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多沿着这条商路进行路线: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竟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作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西汉: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宋元:技术上:巨舟,帆索、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天文定位技术频次上: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范围上: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联系;口岸上: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重要枢纽。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2.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草原丝绸之路漠北草原(南西伯利亚)咸海、里海以北欧洲小亚细亚九、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学识之窗(P52页):《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臣在大夏(今阿富汗)时,见邛(今四川成都)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Yuandu,即古印度)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阅读材料,想一想:张骞提出了怎样的探险计划?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计划?原因:1.张骞在西域的大夏见到了四川地区的特产,了解到这些产品是经由印度贩运而来的。2.路途比较近,条件不是非常险恶,没有匈奴的威胁。计划:提出了从四川到印度,再由印度到大夏的新路线,这也就是“西南丝绸之路”主要线路九、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茶马互市印度缅甸成都西安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横断山麓澜沧江、怒江缅甸、印度中亚、西亚西南丝绸之路九、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古代商路为中西之间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中国物质和技术西传

①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②()及()、()及()经由中亚向西传③中国古代的()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④8世纪起,()成为出口的大宗商品;()工匠大量仿制中国瓷器,反映出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西方物质和技术东传中国①西汉从大宛国获得(),引进()及()等水果。②()和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带有()字的物种,原产自西亚、中亚、南亚等地,它们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③中亚和西亚的()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④棉花从路、海两个渠道传入中国,在()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⑤()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起基本来自海路。东罗马帝国漆器制漆技术铁器冶铁技术四大发明瓷器西亚和北非“汗血马”苜蓿葡萄西瓜“胡”服饰、饮食宋元香料、珠宝、金银器皿宋代九、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3.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十、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知识链接】:选必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根据欧洲和美洲的物种交流图回忆该图出现的时间大概是?出现原因的是什么?阅读教材P.155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子目,概括全球贸易网络初步形成的表现有哪些?时间:1492年后或15世纪以后原因:新航路开辟后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各州之间的贸易扩展↥欧洲和美洲的物种交流图表现:a.商品种类和数量增加;

b.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C.洲际贸易扩展选必2

d.国际贸易中心变化

e.商品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f.国际贸易格局变化十、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1.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发展阶段原因表现初步形成(15C末-18C60S)基本-最终形成(18C60S-20C初)①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②交通工具革新;③资本主义世界殖民扩张①新航路开辟;

②殖民扩张③世界各州之间贸易扩大形成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选必2:a.商品种类和数量增加;b.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C.洲际贸易扩展;d.国际贸易中心变化;e.商品经营方式发生变化;f.国际贸易格局变化曲折发展(20C初-20C90S)突飞猛进(20C90S以来)阻碍因素:①两次世界大战;②1929-1933经济危机;③冷战促进因素:关贸总协定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①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②冷战的结束;③世贸组织的成立;④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曲折中发展十、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2.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1)原因:国际贸易的开展,买卖双方的接触、洽谈、协商、协议,商品对文化习俗的传播(2)表现钟表的传入钟表诞生于欧洲,约16世纪中期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进入20世纪,电影、音乐、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广销世界各地茶的外传茶的内涵、地位?传播: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16世纪以后,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影响:中俄之间形成“万里茶道”,荷兰许多富裕家庭设有“茶室”,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英国形成了“下午茶”服饰的变化17世纪末,中国服装随着传教士传到法国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采用了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加强相互了解,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有利于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我们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通过文化交流,沟通心灵,开阔眼界,增进共识,让人们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2014年3月27日)十、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知识链接】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哪些影响?国际贸易的文化功能功能原因十、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文化交流与传播商品凝聚文化:商品从生产地运到消费地,往往带来生产地的生产技术、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语言、风土人情等商人传播文化:商人的价值观、所在地区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字等都会随着商业活动而传播,同时商人也会学习消费地文化,并将这种文化带回自己的国家文化创新就文化本身而言:国际贸易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一方面打破了本地文化的封闭和惰性,激发文化创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为文化创新提供材料和突破点从实践角度看:国际贸易需要相应文化的支撑,为了适应对外贸易需要,有效实现贸易活动,提高商品竞争力,就必须进行文化创新文化融合国际贸易把各国、各地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有利于加强人类文化的融合,促进全球意识产生,形成共同的认知和责任感单元时间线索:公元前公元前

334年30年13世纪1500年1914-1918年1931-1945年单元阶段特征: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征服托勒密埃及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典型战争文化碰撞希腊化时代蒙古三次西征东西方交流西、葡早起殖民战争古代美国独立战争美国文化18世纪末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1775-1783年欧洲文化重构1808-1833年拉美独立战争近代现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殖民文化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1.亚历山大远征和蒙古西征,开疆拓土,建立帝国。资本主义兴起后,各大国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而进行战争,最终演变为界大战。2.战争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给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但战成争又在客观上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促进人类文的交融与发展。十一、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1.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1)亚历山大远征(BC334-BC324)疆域:历经10年,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政治:继承波斯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任用马其顿人、希腊人担任要职;文化:破坏性: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严重破坏,打断了这些地区的文化发展进程。建设性:以希腊文化占据主导地位,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促进“希腊化时代”到来希腊城市底比斯被夷为平地腓尼基名城推罗大屠杀波斯古城波斯波利斯遭到劫掠,波斯王宫被烧毁中亚:大量居民被屠杀或被迁移古希腊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亚历山大帝国形势图前334年前323年前30年亚历山大远征时期”希腊化世界”“希腊化世界”时期“希腊化时代”:指从BC334年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BC30年之间大约300年。(时间角度)“希腊化世界”:亚历山大帝国在他去世后分裂成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统称“希腊化世界”(空间角度)。十一、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1.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概念:空间上、时间上表现:①民族交融(a.希马垄断官职b.上层人士接受希腊文化)②希腊文化中心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托勒密鼓励文化发展)③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a.系统整理和研究《荷马史诗》、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

b.《几何原本》、阿基米德物理学定理、地球周长;c.研究人体的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原有文化的保留与文化冲突:十一、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1.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2)“希腊化时代”学思之窗P63这本是一场平常的民间纠纷,但这个希腊人为什么特别强调自己的希腊人身份和对方的埃及人身份?托勒密王朝的统治者是马其顿人,有一系列特权。与此相反,埃及人是被统治者,是与马其顿人和希腊人不同的异族,所以这个希腊人试图利用自己的希腊人身份,从国王那里获得有利的判决。十一、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2.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①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②第二次西征(窝阔台时期,拔都为主帅)结果:1219年,以复仇为名西征,灭花剌子模国,军队直抵黑海北岸(1)蒙古西征的过程:直接原因:中亚的花剌子模国扣留蒙古商队,杀害蒙古使臣③第三次西征(蒙哥汗时期,主帅旭烈兀)结果:13C中叶,以西亚为目标,攻占巴格达④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为宗主国,其他地区形成四大汗国结果: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军队打至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蒙古军队西征示意图1219年,以复仇为名西征,灭花剌子模国,军队直抵黑海北岸【时空定位】:灭金后不久,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军队打至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13C中叶,以西亚为目标,攻占巴格达十一、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2.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严重破坏客观上推动东西方交流①第二次西征后,两位欧洲传教士到达漠北与蒙古交涉②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对欧洲航海、探险产生了很大影响③畏兀儿人列班·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见到了教皇和英、法国王十一、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2.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1)蒙古西征对文化的影响引发大规模民族迁移,各地民族大融合;欧亚内陆民族分布变化,文化面貌有所改变①由东向西迁移——蒙古军队,与当地居民融合②由西向东迁移——色目人,融入汉族和蒙古族十二、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1.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1)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基础:独立战争前的美国文化特征:①以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X3.P46]②具有多元多样特征表现:①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②语言上:美式英语与英国本土英语不尽相同③生活上:饮食文化、艺术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④精神上: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受到清教影响)⑤文化认同上:“美利坚人”,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欧洲文化能整个地迁移到南北美洲,是因为原住民或者被消灭,或者已被撵走。但印第安文化的影响依旧存在,例如披在肩上的塞拉普毛毯起源于印第安部落。日常菜肴中的玉米粽子、玉米粉圆饼和各种辣菜都是以印第安两大名产蚕豆和玉米为基本原料。据此可知美洲文化

A.融合多种文化具有多元性

B.完全来自欧洲文化的迁移

C.依旧是印第安文化占主导

D.不受干扰自成体系的发展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导火索)1775年,莱克星顿枪声(开始标志)1776年《独立宣言》(宣布独立)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转折)1781年,约克镇投降(军事胜利)1783年,英国承认独立萨拉托加大捷《独立宣言》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独立)【知识链接】:十二、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1.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十二、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1.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1)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基础:独立战争前的美国文化直接推动:独立战争美国1787年宪法的阶级局限性:宪法不仅没有否定奴隶制度,而且在分配众议院各州代表名额时,黑人人口按3/5的人口折算。宪法明文规定了保留奴隶和种族歧视的条款,将黑人、印第安人、妇女和穷人排除在人权保护之外。1787年联邦宪法,以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为指导建立联邦制共和国,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种植园经济和奴隶制表现:政治文化:精神文化:存在问题:十二、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1.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2)独立战争后的拉丁美洲文化独立运动前的拉丁美洲文化:①语言: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②族群: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③宗教:天主教是主要宗教④舞蹈: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⑤特征:文化多元性特征明显独立运动①法属海地:1804年,黑人杜桑·卢维杜尔领导,拉开了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②西属拉美:土生白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1926年独立。建立了15个共和国③葡属巴西:1822年,巴西独立。1889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独立后文化特征:

①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和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

②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③战后独裁权力考迪罗的形成。考迪罗(Caudillo):考迪罗制指那些以暴力夺取政权,并以暴力维护其统治的独裁者的专制制度。“考迪罗”经济上依靠大地产,大庄园主,在政治上靠军人专政来维持其政治统治。十二、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2.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1)背景:①17—18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②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庞大帝国③拿破仑对被征服地区统治①传播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②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高涨

(2)文化重构:③反对封建专制,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P70思考点: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出现了哪些新的因素?1.民主意识、民族独立要求高涨,要求实现国家统一。2.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观念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欧洲国家开始不同程度的争取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斗争。(3)具体表现项目俄国波兰德意志(普鲁士)背景领导者内容结局一批贵族青年军官参加1812年卫国战争,受到启蒙思想影响贵族青年组成“十二月党人”组织秘密革命组织,1825年武装起义,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失败,但宣传了革命的主张俄国控制波兰,民族矛盾激化分裂的德意志,其中大邦普鲁士与拿破仑战争失败,失去大量土地;后来随着经济发展,改革与统一呼声高涨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改革)普鲁士首相与政府(革命)普鲁士资产阶级在华沙发动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进行改革,颁布《普鲁士改革赦令》废除农奴制;后爆发1848年革命被镇压,但进一步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改革成功废除农奴制;而1848年革命失败,但德意志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拦结局说明:一方面,说明拿破仑战争后,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欧洲普遍的政治诉求;另一方面,这些运动大都以失败告终,说明欧洲封建守旧势力仍很强大。2.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P69学思之窗:谈谈你对列宁这个评价的看法?首先,列宁承认“十二月党人”革命者的身份;但他们出身为贵族,这样的社会地位与民众差距悬殊,使得他们不可能真正发动群众;这场起义以推翻沙皇专制和农奴制为目标,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布尔什维克领导的1905年俄国革命,可视为十二月党人革命精神和革命目标的继续。(1)文化侵略概念:殖民国家往往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到达殖民目的(2)被侵略国家的回应保护传统文化接受外来文化中国印度埃及救亡以图存、反洋教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思想文化英语、法律、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印度教、伊斯兰教、种姓制度;反抗英国殖民统治,提出“印度人的印度”伊斯兰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方式君主立宪制十二、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3.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3)影响: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十三、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民族运动\革命: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实现民族解放。民主运动\革命:对内反对专制独裁,实现民主自由。(1)背景:①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民族独立愿望高涨②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和西亚北非各地(2)表现:(3)影响:①欧洲:在民族自决原则基础上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②亚洲:在十月革命的感召下,亚洲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③非洲、拉美: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的进步运动①激发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觉醒②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③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中国: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并领导革命进程;法属印度支那:胡志明在法国参加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印度: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尼赫鲁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十三、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一战前的欧洲一战后的欧洲欧洲:在民族自决原则基础上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1.观察上面两幅地图,一战摧毁的哪四大帝国?①德意志帝国②奥匈帝国③俄罗斯帝国④奥斯曼帝国民族自决:指外国奴役和统治下的民族和人民可以决定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2.观察两幅地图,说一说一战后欧洲出现了哪些新国家?①俄国的西部领土上出现了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重新建国;②在奥匈帝国领土上,出现了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巴尔干地区新出现了塞—克—斯。③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欧洲的领土大部分丧失。④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3.巴黎和会规定,每个民族都享有建立主权国家的权利。但在划分主权国家的疆域时,英、法并未考虑实际情况,以至于新成立的民族国家也包含了其他民族。如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人,极力要求并入德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英、法按照自己意图瓜分世界B.巴黎和会维护了世界和平与安全C.民族自决原则未得到真正落实D.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发生了动摇实际上更多的是根据掠夺战败国和满足战胜国利益的需要来划分→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十三、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2.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世界殖民体系:帝国主义所统治和控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总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历史使命的完成及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历史的结束。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开始形成)海外贸易、殖民掠夺第一次工业革命(19C中叶初步形成)殖民扩张、商品输出为主第二次工业革命(19C末20C初最终形成)资本输出为主、瓜分狂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开始崩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20C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埃维昂协议》)(1)概念:(2)殖民体系建立-瓦解历程:(3)二战推动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

十三、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2.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3)二战推动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

①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与宣言等,从政治理论上确立民族自决原则和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②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③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④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民族独立的鼓舞地区亚洲非洲拉美典型事件印巴分治(1947年《蒙巴顿方案》,20C50年代成立共和国)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缅甸、锡兰、马来亚、新加坡等国独立朝鲜独立中国收回台湾主权1956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1957加纳(撒哈拉以南第一个)1960“非洲年”:17个1962阿尔及利亚独立1963肯尼亚独立1990纳米比亚(最后)1994曼德拉当选,新南非1959古巴卡斯特罗领导反美革命,推翻傀儡政权(1961社会主义)1999巴拿马运河回归巴拿马(4)二战推动殖民体系瓦解的表现十三、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1)背景:①二战后出现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②现代化的推进;③受西方殖民主义历史因素影响;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2)表现:国家本土文化西方文化特征印度新加坡韩国埃及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因素等伊斯兰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英语官方用语少数人信仰基督教,英语、法语被广泛运用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敬老尊贤等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作风等多样化特征(西方基本价值取向+传统文化)现代的东方文化(中西文化结合)多元化特征(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西亚文化)埃及盲人作家塔哈·侯赛因被誉为“阿拉伯文学之柱”他的自传体小说《日子》描绘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埃及的社会生活,体现了当时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求进步与改革的强烈愿望,也标志着埃及现代新文学的诞生。侯赛因也成为埃及要求民族复兴的新兴力量的代表。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认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影响。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怎样理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1.国家独立是文化复习的前提2.新兴民族国家主动发展自己的文化并使之复兴,是国家主权的表现3.由于受历史传统的影响,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往往呈现出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相结合的特征4.复兴的民族文化是推动国家振兴的重要动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阶段总结】十四、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1.学校教育的发展古代官学先秦学在官府汉代中央太学;地方官学西晋国子监;太学和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古代私学春秋孔子创办私学,开始改变“学在官府”的情形唐朝私学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宋代书院制度形成与发展,最著名的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理学传播重心,朱熹在此讲学、辩论,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纲领性学规作用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贡献:为鹿洞书院制订学规,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纲领性学规;(2分)授徒讲学,著书立说,成为理学传播中心;(2分)推行基层教化,传承文化。(2分)结合P80朱熹在白鹿洞书院的活动,概述朱熹对古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贡献。(6分)(1)古代十四、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1.学校教育的发展(2)近代中小学堂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以来,出现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京师大学堂◆地位: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特点: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发展历程:京师大学堂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期间;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校长蔡元培将学校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很快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清华学堂1911年创办;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大学安源路矿工人夜校20世纪20年代为了提高工人阶级的觉悟,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兴办平民教育,在毛泽东领导下,安源路矿工人夜校于1922年开学,它对提高广大工人的文化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西南联合大学◆背景:抗战时期,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长途跋涉,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建立:1938年,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意义:西南联大“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才①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欧美;目的主要是学习技术;②新文化运动后:主要到美国、法国、俄国留学;流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十四、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1.学校教育的发展(3)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作用:①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②为近代化事业培养了优秀人才与中坚力量③促进近代科技发展和思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独立自主)形成体系(新中国成立至60年代中期)举措:成就:受到破坏“文革”时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后)举措:成就:

①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文化断层”

“人才断层”①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指导方针,教育改革步伐加快。③1995,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①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②培养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①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新征程,高校年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

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②各类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

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发展历程背景:十四、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1.学校教育的发展(4)中国现代学校教育十四、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1.学校教育的发展(5)世界学校教育起源: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柏拉图学园,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发展: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法国德国美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

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十四、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2.印刷书籍的发展书籍的出现造纸业发展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公元前30世纪,古埃及出现纸草书卷---书籍雏形简策、帛书---中国早期的书籍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植物纤维纸公元105年,东汉蔡伦制出“蔡侯纸”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11世纪中叶,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①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②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③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2)意义(1)发展历程思考:“学思之窗”,印刷书为什么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①技术层面:印刷书是基于将多项技术整合后的产物,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出版。②受众面:印刷书的诞生,之所以具有堪称具有革命性转变,是因为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四、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3.图书馆的成长古代中世纪近代公元前7亚述图书馆(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私人图书馆兴起。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1)世界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需要大批有文化的工人和市民。不仅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还发展出服务公众职能。古代官府私家近代现代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建有“府”“阁”“堂”“室”藏书之所伴随私学的出现得到发展1909年京师图书馆,1916年职能改变: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各级各类的图书馆逐渐建立(2)中国图书馆十四、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P80史料阅读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史记·太史公自序》根据所学,并结合材料分析古代中国藏书的特点。中国古代藏书历史悠久;藏书种类丰富;政府重视文献保存和典籍传承;设专门掌管典籍的官员;官藏和私家藏书并重趋向制度化规范化等3.图书馆的成长十四、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4.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博物馆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1.一般认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2.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3.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4.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5.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6.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7.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亚历山大博物馆(缪斯宫)阿什莫林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故宫博物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博物馆的作用:①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②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

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公元前3世纪初由托勒密王国国王托勒密一世始建,其子托勒密二世予以扩建。“博物馆”(Museum)一词的本义是献给文艺女神缪斯(Muses)的殿宇。馆内设有文学部、数学部、天文学部和医学部,它们既是学校,又是研究所。各地学者云集在此,研究各门学科。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人曾先后在此从事研究。(高考专题)亚历山大的远征,开启了大约300年的“希腊化时代”。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个新的希腊文化中心,其中某一中心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该中心位于下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十四、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4.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十五、文化传承与保护1.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从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2)保护原因:①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

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②文化遗产一直受到严重威胁(战争、自然灾害、无节制的旅游开发等)(3)保护的原则和方法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1)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世界中国(4)保护措施古代收藏世界各国有保护及研究文物的传统。成为财富与权力的体现。欧洲各国皇室、贵族和教会,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之风颇为盛行。历代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十分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等。金石学发展为专门之学。十五、文化传承与保护1.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4)保护措施世界1964年《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真实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