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先秦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先秦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先秦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先秦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

模式2024年高三◎二轮通史复习二、时空建构(划时间轴)三、必备知识(通史整理)四、明确考向(知识考点、素养考点)一、重温课标(明确重点、考向)五、练习巩固(题型训练、限时训练)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历程起源、奠基——形成和发展——鼎盛——繁盛与危机并存——先秦文明(约170万年——BC221)曲折发展——秦汉文明(BC221——220)魏晋南北朝文明(220-589)隋唐文明(589——907)宋元文明(907——1368)继续发展——明清文明(1368——1840)2024年高三◎二轮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1840年前)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

2024年高三◎二轮通史复习课标:1、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情况以及早期国家特征;2、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要性;3、了解孔子、老子学说与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从多元一体到早期国家知识考点:(1)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原始社会后期和商周时期的文化内涵;(2)先秦时期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3)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认同、民族交流、文化交流;(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政治、经济、文化);(5)青铜文化、铁器时代;(6)诸子思想的比较、百家争鸣与国家治理。一、时空建构(高考领航(中国古代史:先秦—1840年)分期经济政治文化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约前2070年)生产力(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约170万年前——约1万年前:

旧石器

时代(打制,渔猎、采集)约1万年前——约前2070年:

新石器时代(磨制,种植、饲养)(原始农业、南稻北粟)社会关系与制度: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群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母氏族公社(共劳共亨)新石器时代晚期:父

族公社——出现社会贫富分化、私有制

产生;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形成部落或部落联盟;“万邦时代”,联盟首领实行禅让

制。文化遗存:约170万年前:元谋人

人、约70万至20万年前:

北京人

人约7000至5000年前:新石器早中期)黄河流域:仰韶

文化、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河姆渡

文化约5000年前:(新石器晚期)辽河:

红山

文化黄河:

龙山

文化长江:

良渚

文化奴隶社会:夏、商、西周(BC21C--BC771)农:土地制度:井田制;耕作方式:

石器锄耕

;工:青铜制造业发达,官营手工业产生发展;商:工商食官政策、职业商人、货币产生;夏:王位世袭制(国家形成商:内外服制周:分封制;

宗法制;礼乐制

;世卿世禄制礼乐盛行.商周文字:

甲骨文

、金文“敬天保民”思想,重德慎刑;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春秋战国(BC770--BC221)农: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生产方式:

井田制瓦解,

小农经济兴起,

精耕细作

模式形成;工:冶铁技术出现,家庭、民营手工业兴起,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商:

私商

成为商人主体政策:重农抑商

政策开始实行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各国变法成功的是商鞅变法

分封制、宗法制

瓦解;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出现。(官僚政治开始出现)世官制、举荐制、军功制并存。思:

百家争鸣

的局面(儒、道、墨、法、兵、阴阳……)教:

私学

兴盛,学术下移

阶层兴起

文艺:

现实主义文学源头:诗经》

浪漫主义文学先河:楚辞(屈原)中华文明的起源,总特征: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进入文明时代,青铜文明时代;王权与神权结合,有部落色彩;血缘政治,家国同构,贵族政治,权力尚未高度集中;原始民主传统,制约君主权力;族群认同意识产生。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诸侯争霸,各国变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出现。文:民族大交融,华夏认同观念、文化认同加强。深化认知2:诸子百家体现的时代特征P8

三、深化认知深化认知1:中华文明的起源的四大特征P5深化认知3: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转型的表现P5-6真题训练:中华文明的起源的四大特征P5高考领航P4--2.(2023·湖南高考·1)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址,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答案:D答案:B1.(2021年广东.1)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兼容并蓄,相互交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深化认知1:中华文明的起源的四大特征P51.多元一体的格局:新石器时代多元一体的格局初步奠定: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战国时期多元一体的格局正式形成。2.多业并存,共同发展: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同时有家畜饲共同发展养、采集和渔猎经济。石器、骨器和陶器制造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3.兼容并蓄,相互交融。古代文明各有特点,自成系统。在历史发展中相互交流,逐渐交融,共同为形成中华文明奠定基础。4.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具有极为深厚的历史渊源,它经生生不息历了数千年乃至数万年的文化积淀。真题训练:诸子百家体现的时代特征P8

高考领航P7--1.3.(2022·湖南高考·1)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4.(2022年甲卷

24).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A.孔子B.老子C.韩非D.墨子答案:B答案:C材料“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体现了当时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老子“顺应自然”的思想,“百姓无事”“帝何德于我哉”反映了百姓生活较少受到干预,反映了“无为”的思想,B项正确;孔子主张仁、礼、以德治国,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A项;韩非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主张法治,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C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深化认知2:诸子百家体现的时代特征P8

(1)孔子提出“克已复礼”,主张社会有序,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希望通过“仁爱”“德治”等手段,维护旧的社会秩序的愿望。(2)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等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希望统治者争取民心、维护统治的愿望。(3)法家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愿望。(4)道家思想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面对社会动荡无能为力的消极情绪。(5)墨家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社会安定、建立公平社会的愿望。(6)阴阳家的“相生相克”理论反映了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深化认知3: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转型的表现P5-6

2.春秋战国时期政治转型的表现和影响(1)表现①血缘社会的宗法家庭制度向地缘性的编户齐民的转变。②建立在编户齐民这种新型社会组织方式基础之上的乡里制度和郡县制度,又成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存在前提。③君主集权的专制制度已经开始在各国建立。④郡县制、俸禄制等制度的宗旨只有一个,即取消“封建”贵族的特权,使独立的贵族变成听命于君主的官员,把原来通过分封赋予贵族的权力集中到君主一个人手中。(2)影响: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从封邦建国的贵族分权体制转变为君主集权体制。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转型的表现和特点(1)表现①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便用,“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等逐步确立起封建土地私有制。②经济模式:从奴隶制的集体耕作到小农经济模式。随着土地制度的变化及农耕工具的发展,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制度变革,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主要的经济模式,成为封建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③经济政策:从“工商食官”到“重农抑商”。西周时期采取“工商食官”制度,国家垄断性经营手工业和商业,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和大商人的出现,周王室的衰微,导致“工商食官”制度的衰落;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从此,“农本商末”观念成为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思想的主流。四、题型训练(开放性题)

1.(2020年全国I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解题方法指导1.先审问题,判断属于那种类型,选用相应答题格式模板。2.再审题(或阅读材料),找准主题、观点、言论等的主语,然后根据材料意思概括出观点、论题、言论等,(评析题要表明态度或评价)3.进行评析或阐述、论证时空定位借用目录回忆课本选取符合时间的史实,史论结合,需答三个史论,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论据=背景+史实+史论(作用、影响,回扣论题)【3个论据】4.总结升华①理论升华(唯物史观);②辩证分析;③拓展延伸;(深化认知,由中国看到世界,由文化看到经济等)④家国情怀;(与时事关联,如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五、题型训练(开放性题)】

1.(2020年全国I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历程起源、奠基——形成和发展——鼎盛——繁盛与危机并存——先秦文明(BC2070——BC221)曲折发展——秦汉文明(BC221——220)魏晋南北朝文明(220-589)隋唐文明(589——907)宋元文明(907——1368)继续发展——明清文明(1368——1840)【解读题干】示例一:书名: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