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区2021-2022学年高二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_第1页
天津市南开区2021-2022学年高二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_第2页
天津市南开区2021-2022学年高二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_第3页
天津市南开区2021-2022学年高二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_第4页
天津市南开区2021-2022学年高二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市南开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卷人

——、选择题组

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重庆地下党革命斗争历史的《红岩》,是革命历史小说中影响最广的一部。《红

岩》作者,当初并不是作家,然而为了告慰烈士的英灵,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为了让更多人从那些为

理想信念无惧生死的革命烈士身上________精神力量,他们地拿起了笔,将英烈们用鲜血铸就

的红岩精神展现了出来。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传播,形成了久负盛名的红岩文

化。

长篇小说《红岩》在1961年正式出版后,好评如潮。小说一出,,出版后不到两年时间,

就多次重印。北京所有的宣传机构几乎不约而同地行动起来,纷纷著文介绍。书店门前,人们排着长队

争买《红岩》。有读者说道:“我不止一次地在大街上、公园里、电车上听到朋友们在谈论着《红岩》,他

们时而谈到威武不屈的许云峰,时而谈到坚韧倔强的江姐,时而谈到勇敢沉着的成岗,也时而谈到为了

党的事业而长期装疯的华子良……”“红岩热”还带来了各种艺术形式的改编热潮,长期以来,红岩故事在

舞台上常演不衰。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岩现象”,广大中华儿

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得以彰显。红岩精神在今天依然是人们精神力量的源泉。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摄取义不容辞千金难买

B.摄取义无反顾洛阳纸贵

C.汲取义不容辞洛阳纸贵

D.汲取义无反顾千金难买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岩现象”,彰显了中华儿女对红岩

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B.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红岩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

神的传承与弘扬得以彰显。

C.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岩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

神的传承与弘扬得以彰显。

D.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红岩现象”,彰显了广大中华儿女对

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阅卷入

得分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聂赫留朵夫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批判现实主义

B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孟子》儒家人性本善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道家兼爱、无为

D米考伯先生狄更斯法国浪漫主义

A.AB.BC.CD.D

阅卷人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网络热词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诸如黑客、闪客、维客、验客之类的陌生称谓,不明就里的人往往

一头雾水:哪里来的这么多“客”?其实,以“客”为名的称谓古已有之,而且比现在还要多(某网站上列

出的含有“客”字的词汇有700多个,且多数为古典词汇),常见的如门客、食客、剑客、刺客、侠客等。

他们的行为介于职业与非职业之间,既是适应社会需要派生出来的谋生手段,也是非正统的文化现象,

因而历史评价有褒有贬。上述网络新称谓,也应属于这一类,只是无所谓褒贬罢了。

,,客,,字的甲骨文,俨然一幅简笔画:穹窿似的屋宇下,左方是背着行囊的旅人,右方是拱手相迎的

主人。“客”字的本义就是外来者,它与“主”字相对应,表示宾从的一方,如客人、客座、客卿。延伸开

来,凡属外来的或宾从的事物均可称“客”,例如,中医疾病学原理中就有“客气”与“主气”之分。“客气”与

“主气”相得则和,相克则病。

除了本义外,“客”字还表示服务行业的对象,如客官、顾客、乘客等;外出或寄居、迁居外地者,

如游客、客籍等;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事物,如客体、客观等;奔走于各地,从事某种特定活动的自由

人,如说客、镖客、幕客、据客等。至于“政客”,原指投机于政治的据客,与政治家的称呼不同,含有

贬义,如果把济身政界的人通称为“政客”,则是误用。

在以“客”为名的特殊人群中,因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渲染和传播,侠客的社会影响似乎更大一

些。在我国古代,人们把那些重承诺、讲义气、轻生死的人称为侠客。在《侠客行》中,李白将侠客的

形象史诗化了。“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读着

这样的诗行,不由人陡增浩然之气,无形中唤醒英雄情结。在我们看来,侠客与刺客、剑客、刀客没多

大区别,可在史学家眼中,他们是不同的人群,游侠与任侠也不是一个概念。就是说,不是所有的侠行

都是善举。在太史公那里,游侠与刺客是分别列传的。

在古诗文中,以“客”为名的称谓除少量是专指外,其余大多是泛称,可以理解为某一类人。如“贾客”

指经商之人,“羁客”指旅行之人,“迁客”指流放之人,“真客”指修真得道者,“青眼客”则是指意气相投

者。有些所谓的“客”只是作为一种别称,存在于行文表述中,并不需要具体指认或当面称呼。如,墨

客、骚客、看客、过客等。有些“客”则是以特征来命名的。如,唐传奇《霍小玉传》中,那个打抱不平

的人穿黄衫,“黄衫客”就成了豪侠之士的代称。再如,春申君门客中的上宾都穿珠履,后来就把豪门上

宾称为“珠履客”。有些带有“客”字的名词,虽然古今皆用,但含义有所不同。

其实,任何生命都是一个客观过程,人来天地间,说到底都是“过客",哪怕你闻达八方,富可敌

国,也不可能成为这个星球的永久居民。不过,你既然来了趟,就不能仅仅是“做客”,而是要做些有益

的事情。

(选自《“客”从何处来》,有删改)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珠履客”是豪门上宾的别称,“黄衫客”是豪侠之士的代称,这是以特征来命名的“客”。

B.“客观”中的“客”意思是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事物,与“据客”中“客”所指的意思不同。

C.“客”表示宾从的一方,与“主”相对应,如客人、客座,中医中与“主气”相对应的是“客气”。

D.侠客是重承诺、讲义气、轻生死的人,因此在以“客”为名的特殊人群中侠客的社会影响更大。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某网站上列出的含有“客”的词汇有700多个,而且多数为古代词汇,可见以“客”为名的称谓,自

古有之。

B.“政客”原指投机于政治的捐客,属于“奔走于各地,从事某种特定活动的自由人”的意义范畴,把跻

身政界的人通称为“政客”属于误用。

C.今人看,刺客、剑客、刀客等同于侠客,而古人认为,侠行并非均为善举,侠客不同于刺客。

D.在古诗文中,以“客”为名的称谓大多是泛称,可以理解为某一类人。但“贾客”“羁客”“迁客”“真

客”“青眼客”等是专指。

6.下列对文中“客”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门客、食客、剑客、侠客等”,介于职业与非职业之间,历史上,对其评价有褒有贬,是因为

“客”是非正统的文化现象。

B.“客”的本义就是外来者,它与“主”字对应,这一点可以从“客”字的甲骨文的构建中得到佐证。

C.“客”指奔走于各地,从事某种特定活动的自由人时,并无贬义;“政客”,原指投机于政治的据客,

因而“政客”“捐客”有贬义。

D.“客,,这一称谓在古诗文中属于泛指,可以理解为某一类人,因而有些带有“客”的名词,古今皆

用。

阅卷入

得分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软?何故而

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

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含甫其糟而啜其醵?何故怀瑾握

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

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蟾乎?”乃作《怀沙》之

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不凝滞于物/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B.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C.乃作《怀沙》之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遂自投汩罗以死/不赂者以赂者丧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中的渔父可能是位隐士,也可能是屈原作品中虚拟的人物,类似于《赤壁赋》主客问答的形

式。

B.第一轮对话,交代了屈原被放逐的原因一“举世混浊”“众人皆醉”,而“我独清”“独醒”。

C.第二轮对话,以两种人生态度的对比,指出屈原正道直行的人生选择,凸显其高洁的品质和高贵

的理想。

D.选段既是屈原自述其志,又是太史公借转述以表达对屈原投江自沉行为的不赞同。

阅读下面的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诳楚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

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

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

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

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

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

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

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表六

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

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

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句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句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

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

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

“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患齐、楚之丛亲/从:同“纵”,合纵

B.群臣皆贺,陈轸独行/吊:慰问

C.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阳:表面上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来:招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B,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C.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D.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1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国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勇敢地向楚王

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利令智昏,与齐国绝交;楚与秦在丹阳交战,大败,韩、魏趁机攻楚,楚国失去汉中。

C.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却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

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D.尽管张仪能屈能伸,能顺利分化齐、楚,但《孟子》认为正道直行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②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

阅卷入

五'古代诗歌阅读

得分

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

陈与义①

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③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释】①陈与义:南宋爱国词人。本篇当为宋室南迁,作者在建炎三年(1129)避金兵流寓湖湘

(湖南、湖北)逢端午感怀而作。②午日:端午节。③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

13.此词哪些意象能表现端午时令特点?时值端午,词人有何举动?

14.此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卷入

六、混合默写

得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o(《礼记》)

(2)一夫作难而七庙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

《过秦论》)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0(司马迁《屈原列传》)

(4)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恕”,他将其阐述为,o(《论

语・卫灵公》)

阅卷人

—七、文学类阅读一单文本

得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北极村童话

迟子建

姥姥家的苞米地紧挨着“老苏联”的菜园,我掰下一截甜秆,塞到嘴里嚼着,向那个房子望去,房门

开着。在我记忆里,它似乎从来没开过。

走出来的,是一个高高的、瘦瘦的、穿着黑色长裙、扎着古铜色头巾的老奶奶!

她一步步地移过院子,推开园门,贴着豆角架过来了。

我站在苞米地,她站在那里,隔住我们的,是一排低矮的、倾斜的、已经朽了的柞木。

“小姑娘,”声音很慢,有些迟钝,“你怎么一个人在这啊?”

“我采猪食。”

“几岁了?”

“七岁。”

她把着柞木杆子,我也把着。我仰着头,她低着头,我们的眼光相交在一起。我分不清是不是梦,

顺嘴说出来:“你是老奶奶!我梦见过你。你不是答应给穿个项圈戴吗?”

我用手在脖子周围比划着。她先是睁大了一下眼睛,随后拨着障子,伴着一阵咔嚓咔嚓的柞木杆倒

下的脆响,她倾着身子过来了,死死地楼住我!

“是奶奶的孙女!是奶奶的孙女!"她的胳膊像把大钳子似的牢牢卡住我,我的脸被她亲得直发烧。

可能她听到了我的哼哼声,她松开我,我终于可以大口地喘气了。

不知不觉,我跟着她,穿过菜园,来到院子,走进屋门。

她按我坐下,拿出冰糖,摘掉那条古铜色的三角巾,连连转了几个圈,对我说:"吃吧,再给你烤毛

子嗑去。”

不一会,她用铁片托着毛子嗑出来了:“吃吧,香,新烤的。”

她兴致勃勃跳起舞来。我看着她起舞,跳得又快又急。

她翻出了扑克、跳棋、识字课本、陈年的蚕豆,满满地堆了一桌子。

她说她要教我识字、唱歌、剪窗花、做面人。我全部同意了。

回家路上,我看着天也想笑,看着地也想笑。每一片白云,每一片绿叶,都那么亲切。我哼着歌,

踩着发烫的土地,蹦蹦跳跳回来了。

我唯一的伙伴傻子狗,抖着金灿灿的毛,摇着尾巴,迎上来,我像奶奶搂我那样,死死搂住它,贴

着它的耳朵,悄悄说:“傻子,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可不许对别人讲。”

午饭后,空气更加燥热、沉闷了。细细的雨丝像一根根银色的绣针,一古脑地扎向地面。我在想东

头的老奶奶。她现在做什么呢?对了,她怎么就一个人呢?

我真想立刻就弄明白它。大雨停了。傻子满足得直尬蹶子,我穿上塑料凉鞋,向老奶奶那跑去。我

屏住气推开那扇门,她马上发现了我,奔过来,蹲下身,拍着我的脸蛋。

“奶奶,你的裙子像喇叭花。”我扳着她的肩,对她说。

她努着嘴,紧眨了两下眼睛,端着肩站起来,慢慢转一圈,又突然蹲下,惊叫道:“是像喇叭花。聪

明的乖乖!”

她抱起我,推开门,绕到房后,放我到地上。

这回轮到我惊叫了。野草中开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奶奶一种颜色掐了一朵,插在我头上。几只黄

蜂嗡嗡着飞到头顶,吓得我一把抱住她。

“蜂子!我怕蜂子!”

她笑着,抱起我,用手抚着我的脑门,边走边唱道:“黄蜂好,黄蜂好,黄蜂不蜚我的小宝宝。给你

花粉吃,给你好花粉,只要你不来,吓我的小宝宝。”

我笑了。见我笑了,她也笑得更厉害了。她端来一盘新煮的蚕豆,一颗颗地把皮剥掉,再把它一颗

颗地送到我嘴里。那豆又香又软,我忘了回家。

“奶奶,你家怎么就你自己?”

她略微仰了下头,眼窝里有什么东西亮了一下,又没有了。她往嘴里塞着蚕豆皮,又慢慢吐出来,

弄了一裙子。

“倒忘了问了,叫什么名儿啊?”沙哑的、夹着痰的、含糊不清的声音。

“迎灯。妈妈说,生我的时候是正月十五,天刚擦黑,还没点冰灯呢,爸爸就给我起下了这个名。”

她又发出一阵骇人的笑声。吓人的老奶奶!我一溜烟跑回家,死死地抱住傻子。

秋天过得太快了,八月十五,我踩着零乱凋落的叶子,穿过苞米地,撞进院子,打开屋门。

老奶奶正用胳膊拄着脑门,坐在桌子旁。她见了我,又像疯了一样把我抱起来,抡了个圈,亲得我

透不过气来。

“跟奶奶去江边玩玩吧。”

我顺从地把她的胳膊拽在肩膀上,向大江走去。

哗哗的水声,又轻又急。晚秋的江面,冷清清的一片。她给我讲白夜。说是夏至时,在漠河,可以

看到北极光。她告诉我,她的家在江那边很远很远的地方,有绿草地,有很好看很好看的木刻楞房子。

她说,她年轻时糊涂,跟着她爹糊里糊涂就走了,说着一个劲儿叹气。她还告诉我,她年轻时是一个很

好看的人。还说,她有一个傻儿子,现在在山东,是她男人带走的……

她又唱歌了:又苦又涩的。唱得我听不懂。她说是他们家乡的歌。望着大江,我忍不住淌泪了。我

悄悄地淌,再偷偷地抹掉。

(节选自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有删改)

16.结合小说,简要分析老奶奶的形象。

17.小说的题目为“北极村童话”,这与小说采用儿童视角有关,因为儿童纯真的心理更能把握生活中的

美好与温暖,使小说充满童话世界的梦幻美。请从迎灯对待老奶奶的角度,筛选概括出文中哪些内容体

现“童话”之美?

18.本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说一说其中的妙处。

阅卷人

八'材料作文

得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一【清】曾国藩

做一个真正勇敢无畏的人。——【美】林肯

请综合材料内容,写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D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

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

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

问题。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摄取:吸收(营养等),拍摄(照片或电影、电视镜头)。汲取:吸收,摄取。和“精神力量”搭配,语境

讲从革命烈士身上吸收力量,选用“汲取”。义不容辞:从道义上讲不允许推托、拒绝。义无反顾:为了

正义而勇往直前,绝不犹豫退缩。修饰“拿起笔”,语境讲《红岩》作者拿起笔展现红岩精神,突出责任

与担当,选用“义不容辞”。洛阳纸贵: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千金难买:形容某物的珍贵,不能用

金钱买到。此处是说小说颇受欢迎,风行一时,故选“洛阳纸贵”较好。

故答案为:Co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成分残缺,“展开了”应改为“展开的”,否则句子无主语。二是搭配不当,“导致

了”后面一般是不好的结果,应改为“形成了”。三是结构混乱,“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得以彰显”是一个独立的句子,主语为“广大中华儿女”;此处需要改为“彰显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

的传承与弘扬”,与前面的句子保持了话题的一致性,主语都是“创作”。只有D项修改正确。

故答案为:D。

3.【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A无误。

B.“《孟子》”错误,句子出自《礼记•大学》;“人性本善”错误,本文主要讲述应当如何修养身心、培养品

德。

C.“兼爱、无为”错误,“兼爱”是墨子的思想,不是老子道家的思想。

D.“法国”“浪漫主义”错误,狄更斯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

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答案】4.D

5.D

6.B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

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

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2)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

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

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3)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研读文本,①要找出概念的本质属

性和特征;②要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③要把握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④要依据题干和选项

找到信息所在的文本位置,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侠客的社会影响更大”错误。由原文“在以,客,为名的特殊人群中,因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渲染和传

播,侠客的社会影响似乎更大一些”可知,原文说的是“似乎”更大一些。

故答案为:D。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但,贾客“羁客"迁客"真客”青眼客,等是专指”错误,“贾客”、“羁客”“迁客”“真客”“青眼客”等是泛称,

是某一类人。

故答案为:D„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是因为,客,是非正统的文化现象”错误,原因概括不全。由原文“他们的行为介于职业与非职业之间,

既是适应社会需要派生出来的谋生手段,也是非正统的文化现象,因而历史评价有褒有贬”可知,对其评

价有褒有贬的原因除了“是非正统的文化现象”外,还有“他们的行为介于职业与非职业之间,既是适应社

会需要派生出来的谋生手段”。

C.“因而,政客“据客,有贬义”错误。由原文“奔走于各地,从事某种特定活动的自由人,如说客、镖客、幕

客、据客等。至于‘政客',原指投机于政治的据客,与政治家的称呼不同,含有贬义”可知,原文只是说

“政客”有贬义,并没有说“据客”有贬义。

DJ“客,这一称谓在古诗文中属于泛指”错误,扩大范围。由原文“在古诗文中,以‘客'为名的称谓除少量是

专指外,其余大多是泛称,可以理解为某一类人”可知,原文说的是“少量是专指,其余大多是泛称“。

故答案为:Bo

【答案】7.A

8.D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

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

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

突出这一点内容。

【附参考译文】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

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

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

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

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

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

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

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两个“于”,都是介词,表被动,被。

B.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C.副词,于是;副词,竟然。

D.连词,相当于“而”;介词,因为。

故答案为:A。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D.“又是太史公借转述以表达对屈原投江自沉行为的不赞同”错误。蕴含了作者对屈原人格的赞扬、景

仰,以及同情与惋惜。

故答案为:Do

【答案】9.B

10.A

11.B

12.①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②那时大王北与齐国断交,西与秦国生出怨仇。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

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

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己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

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

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

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

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

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

畅与优美。

【附参考译文】

秦王想征伐齐国,又顾虑齐国与楚国有互助条约,便派张仪前往楚国。张仪劝说楚王说:“大王如果

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我可以向楚国献上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

女来做侍奉您的妾婢。秦、楚两国互通婚嫁,就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楚王十分高兴,允诺张仪的建

议。群臣都前来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痛。楚王恼怒地问:“我一兵未发而得到六百里土地,有什么不

好?”陈轸回答:“您的想法不对。以我之见,商於的土地不会到手,齐国、秦国却会联合起来,齐、秦

一联合,楚国即将祸事临门了。”楚王问:“你有什么解释呢?"陈轸回答:“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

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现在我们如果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

援的国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以后,一定会背弃对大王您的许诺。那时大王北与齐国

断交,西与秦国生出怨仇,两国必定联合发兵夹攻。为您算计,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而只表面

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如果真的割让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楚王斥责道:“请你陈先

生闭上嘴巴,不要再说废话了,等着看我去接收大片土地吧!”于是把国相大印授给张仪,又重重赏赐

他。随后下令与齐国毁约断交,派一名将军同张仪前往秦国。

张仪回国后,假装从车上跌下,三个月不上朝。楚王听说后自语道:“张仪是不是觉得我与齐国断交

做得还不够?”便派勇士宋遗借了宋国的符节,北上到齐国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去讨好

秦国,齐国、秦国于是和好。这时张仪才上朝,见到楚国使者,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何还不去接受割

地?从某处到某处,有六里多见方。”使者愤怒地回国报告楚王,楚王勃然大怒,想发兵攻打秦国。陈轸

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攻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齐国。这样我们

从秦国失了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现在大王您已经与齐国断交,又去质问秦国的欺骗行为,是我

们促使齐国、秦国和好而招来天下的军队了,国家一定会有大损失!”楚王仍是不听他的劝告,派屈句率

军队征讨秦国,秦国也任命魏章为庶长之职,起兵迎击。

春季,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大战,楚军大败,八万甲士被杀,屈句及以下的列侯、执珪等七十多

名官员被俘。秦军乘势夺取了汉中郡。楚王又征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在蓝田决战,楚军再次

大败。韩、魏等国见楚国危困,也向南袭击楚国,直达邓。楚国听说了,只好率军回救,割让两座城向

秦国求和。

孟轲论这件事说:有人说“张仪、公孙衍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一怒而使各国恐惧,安居时又能使兵

火熄灭”。孟轲说:“那岂能称得上大丈夫!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

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在富贵时,能使自己节制而不挥霍;在贫贱时不要改变自己的意

志;在强权下不能改变自己的态度,这才能算得是大丈夫。”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句意:群臣都前来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痛。吊:悲伤,忧虑。

故答案为:B。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

在富贵时,能使自己节制而不挥霍;在贫贱时不要改变自己的意志;在强权下不能改变自己的态度,这

才能算得是大丈夫。“与民”修饰“由”,不能断开,排除BC;“行其道”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排除

BD;“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是并列结构,各自断开,排除BCD。

故答案为: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韩、魏趁机攻楚,楚国失去汉中”错。原文是“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

句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

之困,南袭楚,至邓”,楚国失去汉中郡是在韩、魏攻打楚国之前。

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题得分点有:“瑾、瑜”,都是美玉,这里比喻美好的品质;“见”,表被动;“为”,表示疑问的语气

伺。

②题得分点有:“是”,代词,那;“北、西”,名词做状语,在北面、在西面;“绝”,断绝。

故答案为:①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②那时大王北与齐国断交,西与秦国生出怨仇。

【答案】13.意象:榴花、戎葵。举动:借酒消愁,祭奠屈原。

14.①对屈原的凭吊和敬仰;②失意、漂泊,岁月流逝、壮志难酬的苦闷;③强烈的爱国情感。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意象,理解诗词内容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

围;一般来讲,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答案所在的地方;抓住诗歌中意象的特点,分析诗歌的

意境。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

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

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意象,理解诗词内容的能力。

本篇当为宋室南迁、作者避金兵流寓湖湘(湖南湖北)端午感怀而作。时节、处所、国事、境况,使作

者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屈原当时的遭遇,内心里发出强烈共鸣。上片起句着题,切端午屈原事,次句感叹

时序匆促、异乡羁旅,“榴花”插入往年高会观舞盛况,惜乎无人知此,喟叹弥深。“满帘风”,见出情怀

激越。下片感叹自己身出江湖、老大无用。首句仍显示五月蜀葵红似火,但这次进而“凝笑”人了,作者

心潮逐浪高,从愤而恨了。蜀葵似乎探头笑语:朝廷不思抵抗,你为什么不为主抗金,不横戈跃马驰疆

沙场呢?在无可奈何中,作者要借酒浇愁,但一举杯又联想到祭奠屈原,心随屈原去汨罗了。呼应开

端,关念国事情愫贯注于笔端。

综上分析,榴花、戎葵能表现端午时令特点,诗人的举动是:借酒消愁,祭奠屈原。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思想感情的能力。

词一开头,吐语挺拔,一语惊人。“高咏楚词”,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心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

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写“榴花不似舞

裙红”,用鲜艳灿烂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但此时自己漂泊天

涯,无人理解。“节序匆匆”的感触,“榴花不似舞裙红”的怀旧,“无人知此意”的感喟,都托诸于激昂悲壮

的歌声里,而“满帘风”一笔,更显出作者情绪的激荡,融情入景,令人体味到一种豪旷的气质和神态。

词的下阕,基调更为深沉。“万事一身伤老矣”,这一声长叹,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感慨

之情。“戎葵凝笑墙东”句,是借蜀葵向太阳的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最后三句写此时此刻

的心情。满腔豪情,倾注于对屈原的怀念之中。“酒杯深浅”是以这一年之酒与前一年之酒比较,特写时

间的流逝。酒杯深浅相同,而时非今日,不可同日而语,感喟深远。用酒杯托意而意在言外,在时间的

流逝中,深化了“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慨叹。突出了作者的悲愤之情。情绪的激荡,促使词人对诗人屈原

的高风亮节的深情怀念,“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诚,加上这杯中之酒肯定

会流到汨罗江的联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

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

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

15.【答案】(1)在止于至善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举类迩而见义远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善”“势”“迩”“勿

故答案为:⑴在止于至善⑵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⑶举类迩而见义远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

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答案】16.①老奶奶给予“我”亲人般的关爱,慈祥善良真诚热心。

②老奶奶命运坎坷,悲苦寂寞,但却始终能保持内心的纯真和爱,展现人性之美,童心未泯,能感知生

活的美,感知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关爱,坚强乐观,不乏良善和友爱。

③“我”的出现带给老奶奶亲人般的感觉,老奶奶渴望亲情,思念家乡。

17.①以儿童为叙述主体。通过7岁女孩迎灯的视角,呈现生活纯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

②以儿童的语言叙事。语言浅易,简洁、多用叠词和短句、歌谣形象有趣。

③以儿童和儿童化的人物为主要形象。苏联老奶奶的言行和迎灯一样,呈现出孩子气。

④以儿童的眼光,创设了童话般的情境,北极村有白夜极光,有“苞米”“毛子嗑”、有俚语歌谣,有老奶

奶和“傻子”狗,它们是迎灯的美好童话世界。

18.①以第一人称“我”串联情节,是行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使得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行文自然

流畅。

②以“我”的视角来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自由灵活,多家度多侧面展示相关情节,内容丰富,真实可

信。

③使用第一人称便于对人物形象进行全方位的描写,便于展示内心世界,生动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

象,突出人物性格,启发读者思考,深化突出主旨,增强启迪性和可读性。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

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

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

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台、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概括的能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

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

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

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写作视角的能力。叙述技巧包括叙述人称、叙述顺序、情节叙述手法等

几种。叙述人称包含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叙述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情节叙述手法包括抑扬、对比、衬托、铺垫、照应、线索等。叙述技巧的作用要从情节、人物、主题等

角度分析。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她先是睁大了一下眼睛,随后拨着障子,伴着一阵咔嚓咔嚓的柞木杆倒下的脆响,她倾着身子过来

了,死死地搂住我!"“'是奶奶的孙女!是奶奶的孙女!’她的胳膊像把大钳子似的牢牢卡住我,我的脸被

她亲得直发烧”“她按我坐下,拿出冰糖,摘掉那条古铜色的三角巾,连连转了几个圈,对我说:‘吃吧,

再给你烤毛子嗑去。“不一会,她用铁片托着毛子嗑出来了:‘吃吧,香,新烤的“她翻出了扑克、跳

棋、识字课本、陈年的蚕豆,满满地堆了一桌子”可知,老奶奶给予“我”亲人般的关爱,慈祥善良真诚热

心。

由“她年轻时糊涂,跟着她爹糊里糊涂就走了,说着一个劲儿叹气。她还告诉我,她年轻时是一个很好看

的人。还说,她有一个傻儿子,现在在山东,是她男人带走的,运动一到,那人胆小,扔下她一人,跑

了”可知,老奶奶命运坎坷悲苦,但坚强乐观,不乏良善和友爱。

“她马上发现了我,奔过来,蹲下身,拍着我的脸蛋”“奶奶,你的裙子像喇叭花。”“她努着嘴,紧眨了两

下眼睛,端着肩站起来,慢慢转一圈,又突然蹲下,惊叫道:’是像喇叭花。聪明的乖乖!“她兴致勃勃

跳起舞来。我看着她起舞,跳得又快又急”“奶奶一种颜色掐了一朵,插在我头上“可知,老奶奶虽然遭遇

了生活的诸多不幸,但仍然童心未泯,能感知生活的美,感知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关爱,依然幸福快

乐。

由“她说她要教我识字、唱歌、剪窗花、做面人”“野草中开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奶奶一种颜色掐了一

朵,插在我头上。几只黄蜂嗡嗡着飞到头顶,吓得我一把抱住她”“见我笑了,她也笑得更厉害了……那

豆又香又软,我忘了回家”“她给我讲白夜。说是夏至时,在漠河,可以看到北极光。她告诉我,她的家

在江那边很远很远的地方,有绿草地,有很好看很好看的木刻楞房子”“她又唱歌了:又苦又涩的。唱得

我听不懂。她说是他们家乡的歌”可知,“我”的出现带给老奶奶亲人般的感觉,老奶奶渴望亲情,思念家

乡。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概括的能力。

结合,“小姑娘,’声音很慢,有些迟钝,‘你怎么一个人在这啊?”““几岁了?“七岁。,”“迎灯。妈妈说,

生我的时候是正月十五,天刚擦黑,还没点冰灯呢,爸爸就给我起下了这个名。”可知,小说中的“我”是

一个七岁的名叫“迎灯”的小姑娘,以儿童的视角表现生活,叙述主体是儿童。

结合“你是老奶奶!我梦见过你。你不是答应给穿个项圈戴吗?”“傻子,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可不许对

别人讲”“奶奶,你的裙子像喇叭花”“蜂子!我怕蜂子!”“奶奶,你家怎么就你自己?”可知,小说采用儿

童的口吻来叙事,充满了儿童的纯真与稚气。

结合“她的胳膊像把大钳子似的牢牢卡住我,我的脸被她亲得直发烧”“兴致勃勃跳起舞来。我看着她起

舞,跳得又快又急”“她努着嘴,紧眨了两下眼睛,端着肩站起来,慢慢转一圈,又突然蹲下”“奶奶一种

颜色掐了一朵,插在我头上”可知,透过这些动作行为和语言的描写,小说的另外一个主人公“老奶奶”也

有着纯真与童稚之气,是一位儿童化的人物,可见小说以儿童和儿童化的人物为主要形象。

结合“姥姥家的苞米地紧挨着老苏联的菜园,我掰下一截甜秆,塞到嘴里嚼着”“不一会,她用铁片托着毛

子嗑出来了:‘吃吧,香,新烤的。“她说她要教我识字、唱歌、剪窗花、做面人”“我唯一的伙伴傻子

狗,抖着金灿灿的毛,摇着尾巴,迎上来”“蜂子!我怕蜂子!”“用手抚着我的脑门,边走边唱道:’黄蜂

好,黄蜂好……只要你不来,吓我的小宝宝。’”“说是夏至时,在漠河,可以看到北极光”可知,小说选取

了这些属于孩子的典型的生活情节,以儿童的视角展现生活的美好。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写作视角的能力。

由“姥姥家的苞米地紧挨着老苏联的菜园,我掰下一截甜秆,塞到嘴里嚼着,向那个房子望去,房门开

着。在我记忆里,它似乎从来没开过”“走出来的,是一个高高的、瘦瘦的、穿着黑色长裙、扎着古铜色

头巾的老奶奶!”“我站在苞米地,她站在那里,隔住我们的,是一排低矮的、倾斜的、已经朽了的柞

木”“不知不觉,我跟着她,穿过菜园,来到院子,走进屋门”“回家路上,我看着天也想笑,看着地也想

笑。每一片白云,每一片绿叶,都那么亲切”“我哼着歌,踩着发烫的土地,蹦蹦跳跳回来了”“午饭后,

空气更加燥热、沉闷了。细细的雨丝像一根根银色的绣针,一古脑地扎向地面。我在想东头的老奶奶。

她现在做什么呢?对了,她怎么就一个人呢?”“我真想立刻就弄明白它。大雨停了。傻子满足得直尬蹶

子,我穿上塑料凉鞋,向老奶奶那跑去。我屏住气推开那扇门,她马上发现了我,奔过来,蹲下身,拍

着我的脸蛋”“秋天过得太快了,八月十五,我踩着零乱凋落的叶子,穿过苞米地,撞进院子,打开屋门”

得出答案(1)以第一人称“我”串联情节,是行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使得条理清晰,结构流畅自

然。

由“,小姑娘,’声音很慢,有些迟钝,‘你怎么一个人在这啊?“她把着柞木杆子,我也把着。我仰着头,

她低着头,我们的眼光相交在一起。我分不清是不是梦,顺嘴说出来:‘你是老奶奶!我梦见过你。你不

是答应给穿个项圈戴吗?“我用手在脖子周围比划着。她先是睁大了一下眼睛,随后拨着障子,伴着一

阵咔嚓咔嚓的柞木杆倒下的脆响,她倾着身子过来了,死死地搂住我!”“她又唱歌了:又苦又涩的。唱

得我听不懂。她说是他们家乡的歌。望着大江,我忍不住淌泪了。我悄悄地淌,再偷偷地抹掉”得出答案

(2)以“我”的视角来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