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六_第1页
【经济学基础】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六_第2页
【经济学基础】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六_第3页
【经济学基础】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六_第4页
【经济学基础】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学基础】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六)

第六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社会主义再生产

(一)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

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必然要求社会生产总是在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状态

下进行。这种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社会主

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生产过程,同样

是一个连续不断、反复更新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再生产。

同其他社会一样,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内容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还

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是同社会主义生

产的实质紧密相连的。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

和文化生活需要。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

础上不断提高社会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伴随

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财富将越来越

多地涌现,社会主义社会全体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将普遍得到改善和提

高。

(二)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社会主义再生产是在经济发展基础

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再生产。要实现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就必须使

社会主义生产在不断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因此,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典

型特征就是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的扩

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是指单纯依靠增加生产

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以及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的扩大再生

产则是指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以及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效

率来扩大生产的规模。

在现实生活中,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往往是结合在一起

进行的。在进行外延扩大再生产时,一般都伴随着技术进步和使用更先进

的生产要素;而在进行内涵扩大再生产时,一般也同时需要扩大生产规模

或新建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方式同经济发展的阶段存在紧密联系。在

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条件下,一般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

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则内涵扩大再生产所占的比重会随之不断提高。

根据我国目前的具体国情,应当把扩大再生产的立足点转移到内涵扩大再

生产上来,走以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道路,生产出尽可能多的质量高、

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

二、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

(一)产业结构的内涵及其划分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

结合状况,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基本方面。

产业结构的内涵对产业的划分有着直接的联系。对产业的分类有许多不同

的方法和标准。经常采用的分类方法有:

1.两大部类分类法。即把整个社会生产归纳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

在两大部类。

后来人们把两大部类进一步具体化为物质生产领域中工业、农业、交通运

输业、建筑业等产业。同时,每一产业内部还存在部门产业结构,如工业

由生产资料工业和消费品工业构成,或者由重工业和轻工业构成;农业由

农业(指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构成。在这些比例关系和结

合状态中,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2.三次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简

称。第一产业是指用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着的劳动对象进行生产的初级产品

的生产部门;第二产业是指对初级产品进一步加工的生产部门,主要是指

各种制造业部门;第三产业则是指不生产物质产品而只提供服务的部门,

即广义的服务业。为了统计上的方便,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的具体划分

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第一产业为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为

工业和建筑业,其中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

产和供应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可分为流通部门(商业、交通运输业、

邮电通信业等)和服务部门(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旅游业、

技术信息服务业等)两个部分。三次产业分类法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包括

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状况和相互关系,因此,

该分类法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研究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

势,重视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日益显示出重要作用的非物质生产部门,有着

积极的意义。

3.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法。即根据不同的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不同生产

要素的依赖程度,将产业划分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

密集型产业等。由于任何一种产业都不可能单独使用某一种资源,而必须

综合使用多种资源,因此,这种产业的划分只是具有相对意义。但这种产

业划分方法,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从自身拥有资源的实际出发,确定合理的

产业结构,以实现有效利用自身资源和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却有着积极意

义。

(二)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1.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消费结构是指人们所消费的不同类型的消

费资料之间的比例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消费结构不断变化,产

业结构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结构,以消费结构作为安排和调整产业结

构的出发点,把社会生产同社会消费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相互促进。

2.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经济技术资源两大

类,自然资源分为生态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四种类型。

一般来说,自然资源的结构不同,会形成不同产业部门,其种类和数量状

况也会影响产业结构的类型特征。但科学技术越发达,产业结构受自然资

源结构的约束度越小。经济技术资源是业已形成的生产技术条件,是产业

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也对产业结构形成和演变同样有重大影响。

3.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投资结构是指投资总量中各个组成部分之

间的比例关系。一定的产业结构是由过去历年的投资结构所形成的,是投

资在不同产业部门分配的结果,即投资结构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产业结构又制约着新的投资结构。

4.科学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促进产业结构的

调整和完善,一方面,用新的科学技术可以改造传统产业;另一方面,当

新的科学技术在某些领域获得应用,并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时,会形成独

立的新的产业部门。不同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同,产业结构的特点

也就不同。

5.劳动力素质和数量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产业的发展要有相应质量和数量

的劳动力与之相适应。我国产业结构面对劳动力数量庞大且素质有待提高

的现实,应一方面适当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也要从长远的

角度出发,必须重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大力发展教育,推动科学技术的

普及,注重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以带动整个产业体系向高效率方向发展。

6.产业间关联方式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产业

的支持,同时它的发展又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这样就形成了产业间的

联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建立起合理的

产业间联系,使产业结构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从而推动产业结

构在调整中走向高级化。

(三)产业结构的优化

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间建立起最佳的结构和最优的比

例关系。它是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的条件,它能有效消除由于比例失调而

引起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从而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经

济发展速度;它能在物质上保证国民收入中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得到满足,

从而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合理地确定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

和途径。我国产业结构存在比例关系不合理和低级现象,这突出表现在:

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一、第二、第三产

业的关系不协调;产业发展在低水平上重复等方面。我国优化产业结构的

短期目标是实现产业结构的运行均衡,长期目标则是实现产业结构高度优

化。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目标的途径有以下几方面:①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产业结构转换机制,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市场机制、宏观调控的

作用,推动产业的调整和发展。②选准主导产业,培育战略产业,强化基

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根据各种产业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一般可以区分

为主导产业、战略产业、基础产业和一般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

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对它依赖程度大,它的发展与整

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联度大,又具有较高社会综合效益的产业。战略产业

是指反映世界新技术革命成果,能在将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向高度优化演

进的产业。这些产业代表着世界产业发展的方向,必须及早培育,为将来

主导产业转换打下良好基础。基础产业是整个产业体系赖以发展的基础,

一般包括农业、能源、原材料工业以及交通、通信、服务、科技、教育等

产业,它们为产业体系的发展提供能源、原材料、流通、信息服务、技术

和人才。在我国的基础产业中,当前最为薄弱的是农业、交通运输、通信、

科技等产业部门,应重点加以发展。

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在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TheSystem

ofNationalAccounts,简称SNA体系)中,国民收入包括不同口径下的

多种概念,具体来讲,是由包括下列主要指标在内的一系列指标组成的一

个指标体系。1993年,SNA体系的推行使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现了全球一

体化,即世界各国基本上实行一个大体统一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国民经济

核算体系。我国也是积极推行SNA体系的国家之一,现已按SNA体系的标

准定期公布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系统数据,形成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和宏观

经济统计分析的基础。

(1)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GNP),又称国民总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

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它不包括生产资料的转

移价值和重复计算因素,只计算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全部新价值。

(2)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

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

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不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各种中间消耗的价值,

只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能较全面地反映一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和实力。按人口平均计

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少,基本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现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和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

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

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中间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

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

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分配之和;

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

值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与此相适应,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

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总产出减中间投入)、收入法(劳动者

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四项之和)和支出法(最终

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项之和)这三种方法分别从不

同角度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区别在于,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本国企

业和本国公民在国内、国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额,国内生产总值

是指所有企业和所有人员(包括本国、外国的企业及成员)在本国境内生

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额。目前,世界各国更加普遍地使用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总量指标,往往把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国民收入的来源,也作为国

民收入分配的起点。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互关系,可通过下列公式来表示:

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分配作为一种分配关系,其性质和形式

是由社会生产方式,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由于社会主

义国民收入是由物质生产部门创造出来的,因此,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

次分配,是在与物质生产有直接联系的成员中进行的。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一是

以税金或利润形式按规定上缴国家,作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

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使用;二是以企业基金的形式留给企业,用于

企业发展生产、举办集体福利事业和奖励先进职工;三是以工资的形式分

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社会主义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

分:一是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二是以合作事业基金形式上缴集资单位或

主管部门;三是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四是以工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

Io

此外,社会主义现阶段还存在个体企业、私营企业等,它们所创造的国民

收入也要进行初次分配。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收入和生

产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三部分,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三种基本的原始收入。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国民收入

还要进行再分配。通过再分配形成的收入,称为派生收入。国民收入的再

分配,是继初次分配之后,国民收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之所以必须进行再次分配,有下列原因:①满足文化教

育、医疗卫生国家行政和国防治安等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的劳

动者劳动报酬的需要。②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③设立社会保障基金。④建立社会后备基金,应付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

害。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有:①国家财政收支。社会主义财政的主

要职能和作用,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这包括筹集资金和

供应资金两个方面。筹集资金是国家通过一定方式把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

的一部分集中到国家手里,形成财政收入。这一方式主要是指税收和利润

上缴。供应资金就是在财政收入形成的基础上,国家对这部分国民收入进

行再分配,最终用于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积累,以

及用于满足各种社会集体需要的社会消费。②银行信贷。信贷作为对社会

主义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手段,有两个方面。一是存贷款活动本身。信

贷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的条件下,把社会闲置的资金集中起来,然后向单

位、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这就改变了资金使用的主体、使用的方向、使

用的时间,从而对国民收入的使用进行了再分配。二是差别利率。差别利

率包括存款与贷款利息率的差别、不同项目不同条件下的贷款利息率差别。

通过存贷款的差别利息率,可以影响存款者和贷款者的收入,这就使一部

分国民收入在工商企业、职工、居民之间进行了再分配。③劳务费用的支

付。享受服务行业各种劳务的劳动者,用自己的收入支付各种劳务费用,

④价格体系。社会主义国家利用价格体系,通过价格的调整和变化,影响

着交换双方的实际收人,引起一部分国民收入在各部门、各企业以及居民

之间的再分配。

(二)社会主义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

1.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构成。积累基金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

的国民收入中主要用作追加的生产资金部分,它的物质形式是一年内新增

加的生产资料总量。消费基金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

中用来满足劳动者个人消费及社会消费的那部分资金,它的实物形式为一

年内用于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消费资料总和。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积累基金是由扩大生产基金、非生产性基本建设

基金和社会后备基金三部分构成的。在积累基金中,扩大生产基金是最主

要的部分,所占比重较大。

消费基金由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两部分所构成。社会消费基金分

为国家管理基金、文教卫生基金、社会保障基金三个部分。

个人消费基金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基金。

消费基金中,个人消费基金和社会消费基金的比例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

人民生活水平的制约。

2.社会主义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关系。社会主义国民收入中积累基金与

消费基金之间的关系,即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是一个综合性的重要比

例差羞一社会主义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M_

基金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发展文教卫生事业,消费基金主要用于满足劳

动者的个人生活需要。有了积累,才能迅速扩大再生产;生产进一步扩大

了,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而劳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

过来又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积累的增加。所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积累

基金代表了劳动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消费基金代表了劳动人民的

个人利益和当前利益,两者在根本上是相统一的。但是,两者也有矛盾的

一面。在国民收入总量一定的条件下,积累基金过多,消费基金就会相应

减少,从而不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反之,消费基金过多,积累基金就会

相应减少,从而不利于扩大再生产的进行,限制生产的增长速度。所以,

在国民收入总量中,积累与消费此长彼消,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个矛

盾实际上反映了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之间的矛盾。它是在劳动者根本利益

致基础上的矛盾,可以通过正确的处理得到解决。

3.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关系的原则。正确处理积累基金

与消费基金的关系,就是要安排两者的最优比例,既要有利于促进社会主

义扩大再生产,以维护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又要有利于提高人民

的消费水平,以保证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和当前利益。正确处理积累基金与

消费基金的比例关系,总的来说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

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兼顾

积累与消费,使积累基金要能保证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消费基金要能

保证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②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比例,

必须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积累基金与消费

基金,是国民收入的价值形式。积累基金主要是用于基本建设,它的数量

和构成,必须和社会能够提供的追加生产资料数量和构成相适应。消费基

金主要是用于个人消费,它的数量和构成必须和社会能够提供的消费资料

数量和构成相适应。③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的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

累的关系。积累基金中的生产性积累,主要用于生产性基本建设;非生产

性积累,主要用于非生产性基本建设。积累基金较多地用于生产性基本建

设是必要的,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扩大再生产,有效地提高人民的物质文

化生活水平。但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投资也必须相应增加,因为非生产性基

本建设,如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和商业设施以及居民住宅等,不仅是

人民生活所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发展社会生产和国民经济所必需的。④正

确安排消费基金中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在消费基金总量

既定的条件下,社会消费基金与个人消费基金之间是此长彼消的关系。a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消费基金总量比较小,

必须使个人消费基金在整个消费基金中占较大比重,社会消费基金部分不

宜增长过快。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1.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社会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

活和福利而提供物质帮助的各项措施的统称,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

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

各种原因而生活困难的公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社会

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

育等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社会保障是国民收

入再分配的主要方式。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总和,构成社会保障体系,社

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

2.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行了职工的养老、

医疗、工伤、救济、福利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它在保障广大职工的养

老、健康和应付各种意外事故,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调动职工工作积极

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原有的社会

保障体制存在着较多的弊端,主要有:①社会保障费用全部由国家和企业

支付,造成国家财政和企业的沉重负担,未树立职工个人的保险意识。②

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享受社会保障的机遇不均等。③社会保障项目中,M

保少,暗保多,保障效果不明显,保障项目不完备,没有形成完善的社会

保障体系。⑷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不完善,保障措施不配套,立法滞后,未

建立宏观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缺乏社会保障的规划、协调、监督体系。

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

型的要求,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哒

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覆盖、

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从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

可持续性出发,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社会

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保障项目日益完备,制度运行安全有序,保障水平稳

步提高,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建成世界上覆盖人数

最多的社会保障网。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为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

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

一客观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科学研判世情国情基础上,牢牢把握我国

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新时期社会保障体系

建设作出重大部署,提出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新的目标要求。

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

持续的基本方针,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基本要求,实现覆盖全

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奋斗目标,更好体现社会

公平正义,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差异化需求。这是社会保障体系自身发展完

善的必然要求,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契合。

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在保障项目上,坚持以社会保险为

主体,社会救保底层,积极完善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

在组织方式上,坚持以政府为主体,积极发挥市场作用,促进社会保险与

补充保险、商业保险相衔接。积极构建基本养老保险、职业(企业)年金

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商业保险相衔接的养老保险体系,协同推进基本

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在保基本基

础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保障需求。

3.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意义。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

于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社会生产,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建立与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①有利于保证人民基本

生活和社会安定。使劳动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难有所济、伤有所疗,

从而使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②有利于

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可以使企业摆脱职工

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性负担,有利于企业人才合理流动,从而有利于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集中精力从事生产经营,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活力。③

有利于政府精简机构和减轻负担。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可以使政府摆脱

一些社会问题的困扰,有利于政府精简机构,提高工作效率。④有利于巩

导合理消费和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随着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通过政府、

企业、个人共同负担和筹集社会保险费用,可以使劳动者个人收入的一部

分,以社会保险基金的形式,用于养老、医疗、失业,以及防止各种意外

事故,从而使劳动者的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化。

四、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总是同数量扩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

定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益的提高等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总

供给量的增加。实现经济增长一般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商品和劳务的总供

给量是增加的;二是人均占有的商品和劳务也是增加的。经济发展不仅是

指一般的经济增长,而且是指一个国家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政

治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经济及社会发展程

度等在内的各种结构的协调与优化。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但

它却是其中最基本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因为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

的手段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的发展。但是,有经济增长

并非一定就有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并不构成经济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因

为经济增长如果仅仅使少数地区或少数人获利,或是通过破坏环境、浪费

资源取得,都不能算作经济发展。

(二)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资源的总体配置方式,即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

合方式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劳动、资本、土地是推

动经济增长的三种基本要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经济制度也

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怎样把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制度等

增长要素很好地组织起来,并很好地使用,以期同样的投入有更多的产出,

或同样的产出用较少的投入,这就是我们研究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问题。

从经营的角度看,经济增长方式可以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增

长是指主要依靠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来增加社会产品数量、推动经

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增长是指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

增加社会产品数量和提高产品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经济增长方式

是与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在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条件下,一般

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集约型增长

方式所占的比重会不断提高,并逐步占据主体地位。因此,任何国家或地

区随着经济的发展都会存在一个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

我国在现阶段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客观必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

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不仅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必然结果,也是进一步扩大我国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的

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

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

本出发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

持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和途径为:①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体制条件。②加

速科技进步和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使科技进步对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均达到50%以上。③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

加强和提高第一产业,调整和充实第二产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④实施

资源节约型发展战略,广泛采用节能、节材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

新产品,坚持能源开发与保护并举,加强综合利用。⑤通过完善国家产业

政策,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充分运用有关经济杠杆,以及健全法制等途径,

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综合配套的政策和法制环境。

(三)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经济发展中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决策体系,

它包括一个相对较长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

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等方面的决策。与一般的经济计划相比,经济发展战

略有其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特征。

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对较长时期内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它在

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中占主导地位。对于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

性作用,是确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期和短期目标的依据,制定经济发展

战略,不仅要依据物质生产发展规律和客观经济规律,还要依据本国的国

情和国际环境并要充分考虑到需要和可能,具有可行性。

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战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它主要是正确制定现阶段的战略目标、战略阶段和战略重点。

经济发展目标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国民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这一

目标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同时,还可以用芸

动生产率、人均主要产品占有量、人均预期寿金、死亡率、就业率、人均

收入、人均居住面积、教育普及率、人口增长率等经济、社会指标来具体

表示O

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随着理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同时期社会

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状况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所实现的历史任务,党的

十三大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世纪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制定正确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还要选择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党的十

五大在总结过去战略重点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

速发展,顺利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又提出了今后社会

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二

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三是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在科学总结、充分肯定了我国已胜利实现

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总体

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体内容

包括: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

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

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

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

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并强调了“五个统筹”

的任务目标,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根据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对

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

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行了集中概括。明确指出:“科学发展

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

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为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六个方面的新要求:一是要在转变发展方式取得

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二是要使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更加完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基础;三是要

使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

创新型国家行列;四是要使城乡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

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五是要使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

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增强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六是要推进城乡协调

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使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党的十七大还进一步提出要实现“八个统筹”,即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的“五个统筹”基础上,再加上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与集体、

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之间的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八个

统筹”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诠释,是一种全新的

科学的发展观,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已经从一般的

经济技术层面上升到了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高度。

2012年11月通过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在党的

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针对社会经济发展

难题,顺应全体人民意愿;为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

改革成果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

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小康社

会,提出了更新、更具体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政策导向。报告把生态文明建

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从而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战略布局进一步扩展为“五位一体”;报告针

对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

要把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

要着力点;报告根据近几年的发展实际,切实可行地提出了到2020年“交

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

这些目标的提出,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符合深

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的需要,又与党的十六大、

十七大提出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互衔接,更加切合我国新时期的发展实

Bo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进一步作出了精辟的概括: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

神实质。”

(四)认识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2017年10月通过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

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

个新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概括,是致力

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治本之策,是实现更高

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其中,创新是

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

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进一步繁荣发

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20年

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

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

称《建议》),着眼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勾勒出“十四五”时期乃至

203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路径和主要政策措施,是指引全党、全

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

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