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如图为仰韶文化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人形葫芦瓶。《诗经•大雅•绵》中“绵绵瓜腱,民之出

生”中的“瓜腱”即为葫芦。彝族古歌《梅葛》记载:葫芦中诞生了汉、彝、苗、藏等九族,

类似传说在土家族、侗族等皆有流传。这体现了()

A.先民文化基因的相似B.跨地域农产品的交流

C.早期国家意识的产生D.多元一体格局的确立

2.据西周青铜器铭文载,贵族格伯以“三十田”换取了某人的良马四匹,官吏建立了文书档

案并规定了界限;裘卫承担了治理河流的工程,贵族答应以“五田”作为偿付,后产生纠纷,

官员前往裁决并勘定田地。这些铭文反映出西周中期()

A.土地兼并现象突出B.“田里不鬻”的格局已被打破

C.宗法制度开始瓦解D.官府对商业活动采取鼓励政策

3.如表是洛阳含嘉仓出土铭稻铭文的部分记载介绍。据此可推知,当时()

铭窑铭文记载介绍

铭砖一(窖输粮地点是苏州,时间是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品种与数量为“糙米白多

17)一万三口□十五石耗在内”。

铭砖二(窖输粮地底在那州,时间在长寿元年(692年),品种与数量为“小口七千五百石

19)九斗八升耗在内”。

铭砖三(窖

输粮地点在冀州,存粮“万肆千贰佰捌拾硕”.

19)

输粮地点在德、濮、魏、沧等州,时间为天授元年(690年),品种与数量为

铭砖五(窖

“粟八千六百九十五石耗在内六千廿石,一千二百八十石六百石七百九十五

50)

石”。

A.经济重心转向南方B.南北经济联系的加强

C.封建剥削日益严重D.稻麦复种制普遍推广

4.一位同学在古玩市场看到一件明代文物,其上的文字勾连不断,较难辨认。唯有“画”“中

见(间)人”“代书”字样及某些姓名可以辨认。纸上面还盖有四五个红色的印鉴。这件文

物应是

A.政府收购字画的公告B.文人记述美景的诗歌

C.民间交易土地的契约D.犯人交代罪行的文书

5.1864年,清政府与西班牙签订的《和好贸易条约》中特别规定:华商到小吕宋地方贸易,

该国应照最好之国相待,若日后“有何优待别国商人之处,应照最优之国以待中国商人,用

昭平允”。其后中意、中奥通商条约,也都添加了类似条款。这反映了清政府()

A.建立了平等的外交关系B.初步实现了外交近代化

C.为赴外商民争取了权益D.废除了片面最惠国特权

6.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

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

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这首歌谣

A.可能出现于洋务运动中B.反映出国人抛弃了改良道路

C.可能是立宪派的宣传品D.反映出清末西学东渐的深化

7.19世纪末20世纪初,江阴有贡生吴听胪创办的华澄布厂,长沙有监生禹之谟创办的织巾

Γ,巴县有秀才杨海珊创办的火柴厂,厦门有生员孙逊创办的电灯公司等。这些现象反映了

()

A.传统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B.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官督商办企业的迅速发展D.新式工业居于主导地位

8.如图为近代中国经济区位示意图。这一空间秩序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上海、香港中心口岸

天津'广州..........次中心口岸

中小城市

----------腹地

地方市慎

---------------------外国

内l⅛乡村

A.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B.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C.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D.区域经济分工的发展

9.1926年开始,英美烟草公司的大前门香烟的广告由苏州钱起八根据唐代诗人杜牧的《清

明》改编而成,“作文时节神昏昏,眼暗心疲欲断魂。借问名烟何处有,画僮笑指大前门”。

1931年元旦期间,天津《大公报》为大炮台(同为英美烟草公司)香烟做的广告是一个青年

女子手捧中国象征吉祥的玉如意。这反映了()

A.中国经济半殖民化程度加深B.中国社会生活趋向近代化

C.西方商品促销本土化的增强D.宣传中刻意凸显商品价值

10.如图为1960年创作的宣传画,画中一位妇女驾驶着拖拉机,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该作

品旨在()

A.说明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B.倡导乐观奋斗的社会风尚

C.表明妇女成为工业建设主力军D.展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11.在公元前520年的奥林匹亚赛会上,增设了一个十分特殊的比赛项目,即“重装赛跑”。

此后,该项目被列入皮提亚赛会等其他的“泛希腊赛会”中,成为一个重要的常设比赛项目。

据说该项目起初需要参赛者全副武装,后改为只佩戴头盔和手持盾牌,各地的比赛距离不尽

相同。“重装赛跑”项目的设置()

A.旨在淡化体育活动的娱乐性B.适应了当时军事活动的需要

C.有助于增强公民综合素质D.丰富了体育的公平性内涵

12.公元前4世纪末,罗马修建了由罗马南下通往重镇卡普亚(今意大利境内)的第一条大

道一一“阿庇亚大道”,到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境内的大道已有372条之多,这些大道以

罗马为起点,辐射向罗马帝国的各个方向。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A.扩张促进了交通发展B.道路系统是其建筑最主要特征

C.交通发展维系了帝国稳定D.经济联系的加强推动交通发展

13.1895年,马克斯•韦伯在谈及帝国东部地主中占据领导地位的普鲁士容克阶层时说“他

们自己负担劳动,如今陷入经济上的殊死搏斗,没有任何国家经济政策可以帮助他们脱离苦

海并将其带回到旧日的社会角色当中。”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A.工业化引起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B.普鲁士贵族阶层丧失了政治权力

C.区域间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D.社会福利改革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14.1946年,英国工党政府通过《国民医疗保健法》对医院实行国有化,使人人都享有充分

的医疗保障;1945到1951年间,又建了15.7万所简易住宅和80多万所正式住宅。这些政策

出台说明英国()

A.积极应对“滞胀”问题B.将部分国民收入再分配

C.政党之间斗争日益激烈D.社会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15.1972年,苏联重启西伯利亚地区的贝阿铁路建设项目以开发油田和铜矿资源,在全国征

召志愿者(海报如图),并承诺参与铁路修建的志愿者将享有住房和汽车的优先分配权。材

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苏联重视

光菜・于贝阿铁路建设者!

A.优化分配制度改善人民生活B.运用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发展

C.引进西方技术开发远东地区D.调动社会资源优先发展工业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0分)

1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

重庆大足石刻始于初唐,兴于晚唐、五代,盛于两宋,现存约5万余尊,以佛教造像为主。

石刻中的“牧牛”“醉酒”“养鸡女”等雕像,是生产和生活的生动表现,有一尊观世音菩

萨像,菩萨不披袈裟,头着花冠,身饰缨络,颇似一尊宋代仕女像;另一尊母子像,母亲头

包青丝帕,坦胸露乳,怀抱一男孩作喂奶状。这种头包丝帕的习俗,至今仍在大足边远农村

地区沿袭。而“父母恩重经变图”共10组雕像,包括怀孕、临产、喂奶、母子同床等画面,

并刻偈语:“三千条律令,不孝最为先,人间遭辟历(霹雳),地狱饮洋铜。”

在一处接连开凿的三个洞窟中,居中一洞为佛像,佛左右侍立十大菩萨;左为道君洞,太上

老君像高洁古朴,左右侍立“大法”“真人”14尊像;右为文宣王洞,孔子头戴束巾,左右

侍立颜回、仲由等十大弟子。

-摘编自刘长久等《大足石刻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大足石刻所体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足石刻特点形成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玉米传入中国路径图

材料二:中国农业发展始终依循两条道路前行,一条以广度开发为主,主要体现在耕地扩展,

政策的调整;另一条则为深度开发,主要体现在农业技术的提升、农作物复种制度的出现,

以及高产作物的引进。玉米、甘薯未引进之前,南方水稻,北方旱地作物粟、黍、冬小麦以

及高粱拥有用地与产量的优势。文献记载玉米种植从“种罕”到“遍艺之”,经历了近百年

时间,对明清时期的中国影响深刻,有学者提出康乾盛世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造就的。

至20世纪30年代在全国的统计中,玉米的占地比例如下,甘肃6.5%、广西17.2%、河北15%、

黑龙江5.3%、湖北10.7%、湖南3.9%、吉林5.4%、辽宁12.6%、山西5.4%、陕西11.3%、

四川13.2%、新疆19.2%,安徽等十四省占地比例很低,几乎视作零。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传入中国的路径,分析对玉米全国性种植影响最大

的路径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玉米在中国全国性传播的因素。评析“康乾盛世

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造就的”这一观点。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近代英国,医生群体遵守严格的三等级秩序,内科医生、外科医生、药剂师三大

群体等级依次降低,且各自成立协会,维护等级分离。1805年,药剂师不断向议会请愿,要

求破除等级秩序。1815年,一个新的阶层一一外科医生一一药剂师群体(全科医生)正在崛

起,他们从事着全面的医疗工作,逐渐成为城镇和乡村中医生职业势力最为庞大的群体。1886

年,英政府颁布《医疗法》,英国开始进入以全科医生为主导的医疗服务模式中。1911年,

《全民保险法案》颁布,要求各郡的保险委员会选择一些当地信誉较好的全科医生并与其签

订合同,使其一周中有两天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诊疗服务,其余时间仍可继续从事私人医疗

服务。

一一摘编自王广坤《19世纪英国全科医生群体的崛起及影响》等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全国范围内

开始大规模培训农村卫生员。他们''不拿工资,在家种地”,一般都经过社区医院的短期培

训I,不管中医还是西医,无论内外科、妇产科还是小儿科,多少都通点。他们不坐班,群众

有病随叫随到。群众基本上“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大队”。与此同时.,农村卫生员还

通过家庭卫生宣传、计划免疫推广以及指导农村的饮用水源、粪便垃圾、厕所、牲畜圈棚改

造等义务工作,承载了社会动员、国家控制、树立典型等多重政治含义。他们被广大农民称

作“合作医疗的台柱子”,是“信得过,养得起,管得着,用得上”的医生。

一一摘编自龙长安、汪雪微《“赤脚医生”对国家建设的重要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英国全科医生制度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英国全科医生与新中国农村卫生员的相同点,并分

析新中国农村卫生员制度实施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0-1980年中国、苏联、美国、日本四国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

年份ABCD

19506187852733484

1955285106174527941

196512231192691024116

19752390105821413410231

19803712100801480011141

一一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钢产量连续七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

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

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

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一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1)分别提取材料以表格中的钢产量信息,并据此说明与ABCD相对应的国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人形葫芦瓶”“《诗经•大雅•绵》中瓜度即为葫芦”“葫芦中诞生了汉、彝、

苗、藏等九族”等信息可知,各民族的起源有着共同的特征,体现先民文化基因具有相似性,A

项正确;

材料信息不是跨地域农产品的交流,排除B项;

早期国家意识是指存在地域关系、阶级关系、政治关系,排除C项;

此时尚未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排除D项。

故选:Ao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考生需要结合中华文化的特点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

能力。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以‘三十田'换取了某人的良马四匹”“贵族答应以‘五田'作为偿付”

可以看出周代的土地出现了自由买卖的现象,或者当成偿还物进行交易,这说明土地不能买卖的

现状已经被打破,故B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

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官府的态度,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井田制。

3.【答案】B

【解析】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洛阳含嘉仓内储存着来自苏州、邢州、

冀州和德州等地的粮食,体现了大运河的作用即促使南北经济联系的加强,B项正确;

经济重心转向南方开始于唐朝后期,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并非封建剥削的严重,排除C项;

稻麦复种制普遍推广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故选:Bo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需要结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唯有.……四五个红色的印鉴。”可知,“中见人”(即中间人)是关键,可

以判断其为交易契约。“代书”应是交易双方请来的执笔人,而“画”即画押的意思,交易双方

不识字者就在其上画个标记,以示认可;纸上的印鉴是各方加盖表达认可,也有防伪作用,C项

正确;

政府收购字画的公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文人记述美景的诗歌,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

犯人交代罪行的文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故选:Co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需要结合古代土地制度的特征解答。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题目属于本质类选择题,时空定位于第二次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外交政策。根据材料“1864年,清政府与西班牙签订的《和好贸易条约》中

特别规定:华商到小吕宋地方贸易,该国应照最好之国相待”以及中意、中奥通商条约类似条款,

可知这体现了清政府在中外贸易中为华商谋取权益的内容,C项正确;

材料无法得出清政府建立了平等的外交关系,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材料无法得出清政府初步实现了外交近代化的结论,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

此时的清政府并未废除片面最惠国特权,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故选:C0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

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可知,晚清歌谣体童蒙读

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涉及到西方的技术、人种、新人格、革命等,尤其是新人格以及革命等

涉及到西方的文化、制度等,是清末西学东渐深化的表现,D正确;

洋务运动不会涉及革命,排除A;

《最新妇孺唱歌书》不代表整个国人,排除B;

立宪派也不会强调“革命风潮逼远东”,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了西学东渐深入,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西学东渐深入,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贡生、监生、秀才等传统知识分子创办近代工厂,

说明其价值取向发生变化,故A正确。

材料列举的工厂数量较少,无法证明某一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因此不能据此得出区域经济发展不

平衡,排除B。

材料所列工厂不属于官督商办企业,排除C∙

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占据主导,排除D。

故选:Ao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分析得出材料中贡生、

监生、秀才等传统知识分子创办近代工厂的现象反映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

本题考查对近代中国实业救国思想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A.近代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并未完全解体,故A项错误;

B.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是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材料中的时间为整个近代经济的示意图,故B项

错误;

C.近代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市场资源的配置并不合理,主要集中在上海、香港、天津、广州为代

表的中心口岸、次中心口岸,故C项错误;

D.根据材料近代中国经济区位示意图可知,近代中国的城市、乡镇和农村,基于不同的产业分工

和经济区位价值,形成了内部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域化经济体,众多以口岸为中心的地域化经济体

共同构成了近代中国的经济区位架构,这一空间秩序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区域经济分工的发展,故

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

题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香烟的广告由……个青年女子手捧中国象征吉祥的玉如意”可知,20世纪早

期,英美烟草的宣传借用中国元素进行销售,这体现了其促销手段的本土化,C项正确;

材料仅反映的是销售的方式,不能体现中国经济半殖民化程度加深,而且也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A项;

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近代化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

材料涉及的是宣传方式,与商品价值无关,排除D项。

故选:Co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需要结合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和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

点来解答。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I960年处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图片中妇女幸福的笑容

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乐观进取的风貌,故B项正确;

当时我国农业生产并未实现机械化,排除A项:

材料不能说明妇女成为工业化建设的主力军,排除C项;

题干未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D项。

故选:Bo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结合题干“1960…妇女驾驶着拖拉机,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进行

分析。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进行分析解答。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重装赛跑”项目主要是基于当时的战争需要而设置的,因此适应了当

时军事活动的需要时,B项正确;

ACD项都与材料的主旨无关,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Bo

本题考查古希腊文明,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重装赛跑”。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古希腊文明,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并且根据题干信息''罗马修建了由罗马南下通往重镇卡普亚(今意大利

境内)的第一条大道……辐射向罗马帝国的各个方向”可知,到罗马帝国时期,大道数量明显增

多而且辐射到罗马帝国的各个方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人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为加强对各

地的管理,修建了通往各地道路,对外扩张促进交通发展,A项正确;

材料没有强调罗马建筑的特征,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重在强调对外扩张促进交通发展,没有说明交通发展产生的影响,排除C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推动交通发展的原因是罗马的对外扩张,而非经济联系的加

强,排除D项。

故选:Ao

本题考查古罗马帝国,需要结合古罗马帝国交通发展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古罗马帝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A

【解析】1895年,马克斯•韦伯在谈及普鲁士容克阶层时认为,“他们自己负担劳动,如今陷入

经济上的殊死搏斗,没有任何国家经济政策可以帮助他们脱离苦海并将其带回到旧日的社会角色

当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

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冲击了作为封建势力的普鲁士容克贵族的地位,反映了工业化引发了德国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A项正确:

普鲁士贵族阶层地位受到冲击,但并没有丧失政治权力,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德国内部整体工业化产生的影响,并非区域间的经济结构变化,排除C项;

材料体现了工业化冲击了普鲁士容克贵族的地位,并没有体现社会福利改革的内容,排除D项。

故选:Ao

本题考查了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

能力。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初期,由于战争影响,私人资本主义发展艰难,英国

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以促进战后经济发展,如对医院进行国有化改革,使人人都享有充分

的医疗保障;又进行住宅建设,满足居民对住房的需求,这些政策出台实质上是将部分国民收入

再分配,以缓和矛盾,稳定统治。故B项正确。

“滞胀”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政党之间斗争日益激烈”,排除C项;

西方国家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排除D项。

故选:Bo

本题考查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结合题干“1946年,英国工党政府通过《国民医疗保健法》对

医院实行国有化,使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医疗保障;1945到1951年间,又建了15.7万所简易住宅

和80多万所正式住宅”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结合西方“福利国家”制度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解答。

15.【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72年,苏联重启西伯利亚地区的贝阿铁路建设项目以开发油田和铜矿资源,

在全国征召志愿者(海报如图),并承诺参与铁路修建的志愿者将享有住房和汽车的优先分配权”

可知,在1972年苏联为征召开发西伯利亚地区的油田和铜矿的志愿者,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的力量,

做出“享有住房和汽车的优先分配权”的承诺,体现了苏联对重工业的重视,D项正确;

材料中关于住房和汽车的分配并非为了改善人民生活,而是为了开发西伯利亚地区的油田和铜矿,

排除A项;

材料中“将享有住房和汽车的优先分配权”是计划经济体现,并非运用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发展,

排除B项;

材料中只体现了征召志愿者开发西伯利亚地区,但没有体现是否采用西方技术,排除C项。

故选:D0

本题考查了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小题I】佛教中国化明显,儒家文化色彩浓厚;反映普通百姓生活:典型的地域特

征;三教造像并存。

【小题2】中国文化兼容并蓄;佛教传播的需要,佛教自身变化;造像受世俗价值观和社会生活

的影响;三教合流。本材料反映出来的信息主要有佛像的中国化地方化、大足石刻创造的时代、

丰富的经济文化内容、多样的社会习俗、多种教派的并存、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现等。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大足石刻所体现的特点。

(2)本题主要考查大足石刻特点形成的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大足石刻相关内容的了解,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反映的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

历史特点的能力。

知识积累:

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