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解剖神经系统_第1页
人体生理解剖神经系统_第2页
人体生理解剖神经系统_第3页
人体生理解剖神经系统_第4页
人体生理解剖神经系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人体生理解剖神经系统12第2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第3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第4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5第5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6周围神经系统以不同分类标准可分为:

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周围神

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经系统

传出神经(运动神经)

交感神经

植物神经系统(支配内脏)

副交感神经第6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7脑脊髓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第7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8脑的组成第8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9脑干组成图第9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0白质灰质第10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1脊髓表面第11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2第12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3第13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4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交感神经分布颈上神经节颈中神经节颈下神经节第14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5副交感神经分布下颌下神经节耳神经节翼腭神经节睫状神经节第15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6第16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7三.基本概念1.灰质——神经原胞体和树突构成。在脊髓位于中间为灰质;在大小脑位于表面即皮质。2.白质——由神经纤维构成。在脊髓位于外周为白质;在大小脑位于中间为髓质。3.神经索——脊髓白质借表面纵沟分成前、中、后三个索。4.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除皮质外,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常聚集在一起。5.神经节——神经元胞体在中枢以外的周围神经系统中集合在一起。第17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8

第二节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生物电现象二.生物电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三.

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第18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9一.生物电现象

器官、组织和细胞发生兴奋时,都能记录到电位的变化我们称其为生物电。(一)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

1.定义: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两侧的电位差。

2.特点:1)膜外为正(高),膜内为负(低)。若膜外为零,膜内为负(-10~

-100mv)。

2)称静息时膜两侧的状态为极化状态。第19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0(二)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

1.定义:动作电位——细胞在受到阈刺激后,膜电位出现峰电位的过程。

2.特点:

1)膜电位经历一个膜内电位变化的如下过程。

a负电缓慢减少——局部去极化

b急剧减少——去极化

c变为正值——超射(反极化)

d急剧下降——负极化

e低于静息电位——超级化

a恢复静息电位值——极化

2)动作电位大小不随刺激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

第20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1(三)细胞被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分

兴奋性

刺激强度

电位变化(mv)

绝对不应期

→0任何刺激无效

70→0→-50钠离子通道全部开放,后全部失活。

相对不应期

>0,<正常

>阈强度

-50→-60钠离子通道部分恢复活性

常期

>正常<阈强度

-60→-70钠离子通道恢复活性,膜电位具阈电位近。

常期

>0,<正常>阈强度

<-70膜电位具阈电位远。

常期

正常=阈强度-70恢复正常。

第21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2二.生物电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一)传导方式:

1.局部电流和双向传导:去极化处→两边极化处传导——局部电流。

2.有、无髓鞘神经纤维传导方式比较:

有髓鞘:髓鞘处为脂质,不导电,不能传导。传导只能在朗飞氏结处,并借助细胞外液进行,因此称跳跃式传导,速度快的多。

无髓鞘:局部电流,双向传导,速度慢。第22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3(二)传导的基本特征

1.神经分类

有髓鞘纤维:轴突起始端裸露,之后由雪旺式细胞(是少突胶质细胞)多层包裹形成髓鞘。一个髓鞘长约50μm,两个髓鞘间有大约1μm的缩窄部分称为朗飞氏结。一个胶质细胞可同时包卷几个轴突(P20,图1-24)。髓鞘具绝缘性,能防止神经冲动扩散。而冲动在轴突上的传导,只能在郎飞氏结上跳跃传导。

无髓鞘纤维:一条或多条轴突由雪旺氏细胞单层包裹。冲动可以传导。第23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4

2.传导方式——局部电流(P49,图3-6)。

3.传导特征——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和非递减性。第24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5(三)传导速度

影响因素:有髓鞘快,髓鞘厚快,直径大快。分类标准:

1)电生理学特性(速度、峰电位时间、绝对不应期)

2)直径和来源

第25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6三.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突触的结构及传递

1.定义: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它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相接触处所形成的特殊结构称为突触。

2.分类:

(P54,图3-11)

轴突—树突:最多

轴突—胞体:较常见

轴突—轴突:相对少第26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7

3.结构与功能

结构(P54,图3-12):突触前部(末梢)、突触间隙、突触后部。

突触前部——内含内膜致密突起形成网格,其空隙正好容纳一个囊泡,小泡含有神经递质。递质是在胞体内合成,通过轴浆运至末梢。小泡分为三类1)小而清澈透明——含Ach、甘氨酸、γ-氨基丁酸等。

2)小并具有致密中心小泡——含儿茶氛氨类递质。

3)大并具有致密中心小泡——神经肽。

前膜较厚,上有钙离子的电压依从式通道,和Na+-Ca2+泵。

突触间隙——在突触前后膜之间,含细胞外液。其中含钙离子,递质水解酶。

突触后部——后膜较厚。上有递质受体。单个突触前传来的信息可使后膜产生电位升高,成为局部电位。其可因时间和空间总和而成为动作电位。功能:传递过程。

未完见下页第27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8前膜:动作电位→轴突末梢前膜→膜(内)电位↑→达到阈电位值→Ca2+通道开放→大量

内流→小泡相前膜移动→小泡与前膜融合→递质被释放到间隙中。间隙:1.递质运动的通道;

2.递质消除的场所。后膜:受体+递质→后膜(内)电位↑→<阈电位→局部电位(其强度随传导距离加长而↓)

很多受体+递质(来自同一个或不同突触前)→局部电位总和→动作电位→并可传导。突触传递性质: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接上页——功能第28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9第三节神经系统解剖一.脊髓二.脊神经三.脑四.脑神经五.脑脊髓被膜、脑室、脑脊液第29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0一.脊髓(一)位置和形态

1.起点:枕骨大孔,终止:(成人)第一腰椎下缘‘新生儿(第三腰椎水平)

2.外形:圆锥形。有两处膨大:一个在第5、6颈椎附近,称颈膨大;另一个在第12腰椎附近,称腰(骶)膨大。与支配四肢的脊神经数量有关。第30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1一.脊髓脊髓表面:前面——正中裂。沟较深。后面——后正中沟。沟较浅。前方:前外侧沟——前根

在锥孔处汇合,成两侧——两对外脊神经。汇合前后侧沟根具膨大的神经节。

后方:后外侧沟——后根颈髓和胸髓——后中间沟:后外侧沟和后正中沟之间。第31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2一.脊髓

脊神经的前根和后跟在锥间孔处汇合成脊神经。与其相连的脊髓阶段称为脊髓节,脊髓共有31脊髓节。

脊髓节与脊椎的关系:初生——末端达到第三腰椎;成人——末端平第一腰椎下缘。脊髓节与脊柱关系见P65,图3-25和下表。

第32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3表2-4脊柱和脊髓节及锥孔的对应关系脊

柱脊髓神经节锥

孔C颈椎-7脊髓颈部-80~7(1+7)T胸椎-12脊髓胸部-128~19(12)L腰椎-5脊髓腰部-520~24(5)S骶锥-5脊髓骶部-526~30(6)CO尾锥-1脊髓尾髓-1

马尾:腰、骶、尾前后根汇合成脊神经垂直下降,围绕终丝聚集成束。

第33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4

(二)内部构造

内——灰质,“H”形,由神经原胞体和纤维构成。中间有中央水管,纵贯脊髓全长,与第四脑室连通内含脑脊液。

外——白质,由神经纤维束构成,包括上下行传导束。第34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5

前角——前端膨大;颈膨大发达。含运动神经元胞体,轴突沿前外侧沟组成前根。骶髓2-4段为副交感神经胞体。

侧角——C8-L3,位于前后角之间。多极细胞为侧角细胞。

为交感神经胞体,轴突加入前根。

后角——称后角细胞。上行。质接受后根感觉纤维。后角细胞轴突节段间联系。

后角细胞:数量多,形体较大。传导束的启始核:脊髓丘脑束——传导躯体的温、冷、痛、触觉;脊髓小脑束——大型细胞组成的背核,位于C8-L2,的同侧侧索。第35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6

前索

——前根与前正中裂之间。

白质

侧索——前根与后跟之间。

后索——后根与后正中沟之间。第36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7前正中裂后正中沟锥间孔

前根

后根

脊神经第37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8脊髓背腹面和横切面第38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9颅骨枕骨大孔第一对脊神经寰锥(C1)第39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0枕骨第40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1枕骨大孔第41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2C颈椎T胸椎L腰椎S骶锥CO尾锥寰锥第42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3枕骨大孔脊柱第43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4二.脊神经(一)脊神经与31个脊髓节相连的脊神经共31对。其中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脊神经——与脊髓相连的前根和后跟在锥间孔处合并而成。

第44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5

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

分布在骨骼肌、心

前根

肌、平滑肌和腺体。脊神经

侧角交感或副交感神经原轴突——运动。

后根:脊神经节内,感觉神经元轴突。——周围突分布在躯体和内脏感受器上——感觉。脊神经构成第45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6脊神经去向

前支:粗大,分布在颈、胸、胸神经——肋间腹前外侧及四肢的皮肤神经;和肌肉。脊神经分支

其余——颈丛、臂(离开锥孔后)丛、腰丛、骶丛。(P65,图3-25)后支:细而短,分布在枕、项、背、腰和骶臀部深层肌肉和皮肤。

第46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7三.脑

组成:大间中脑桥脑干延脑小脑

(脑全图见P76

图3-35)

第47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8表2-7脑干腹侧面名称位置外形特点脑神经延髓最下段形似脊髓,前正中裂两侧各有一条隆起,称锥体(内为锥体交叉)。其外侧有卵圆形隆起,称橄榄体。舌下神经Ⅻ舌咽神经ⅵ迷走神经ⅹ副神经Ⅺ脑桥中段横行纤维构成隆起,称基底部,脑桥臂与小脑相连。三叉神经ⅴ)展神经ⅵ面神经ⅶ位听神经ⅷ中脑上段两条柱状隆起,称大脑脚(内含大脑下行神经纤维)。动眼神经ⅲ

(一)脑干(腹面)(见教材P84,图3-60,61)第48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9表2-8脑干背侧面名称位置外形特点脑神经延髓最下段下部形似脊髓,在后正中沟有隆起薄束结节(内侧)和楔状结节(外侧),内有薄束和楔束核。楔状结节外上方有绳状体(来自脊髓和延髓的纤维进入小脑)。

脑桥中段下半部扩大构成第四脑室底的上部,左右有结合臂。室底似菱形,称菱形窝。中部有恒形的条纹,称髓纹,是延髓与脑桥的分界。

中脑上段有四叠体,上面一对称上丘——视觉反射中枢,下面一对称下丘——听觉反射中枢。滑车神经(ⅳ)。第49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502.脑干内部结构

灰质——分化为功能相同的的神经原胞体集合成神经核。分散在白质中。四种功能核团。(1)脑神经核:脑神经传入(感觉)的终止核(感觉核)——内脏和躯体;核团传出(运动)的终止核(运动核)。

——内脏和躯体;

中继核:中继上下行传导束的冲动。红核(大小脑至脊髓的中继站)与黑质(大脑至间脑以及脑干网状结构的下行中继站)。灰白相间区域——网状结构:其中有控制心血管及内脏活动的中枢。

第50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51红

质、内囊第51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52脑干内部结构重要脑神经核:前庭核——与平衡有关;疑核、迷走神经背核、孤束核、副神经核、延髓和脑桥泌延核——参与内脏调节,参与副交感神经组成。第52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53(2)脑干网状结构:

位置:第四脑室底灰质和中脑中央灰质的前外侧。(见教材P272,图11-9)形态:灰白相间。纤维和细胞体相间。功能:纤维与各级中枢有广泛联系。第53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54表2-11

脑干网状结构位

置来

源细胞大小通

路功

能外侧区延脑、脑桥小细胞接受痛、温、触、压、内脏感觉等传入联络区或感觉区内侧区延髓、脑桥和中脑网状核发出纤维上行到间脑,下行至脊髓(网状脊髓束)止于前角或侧角。调节躯体和内脏活动。第54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55(二)间脑

位置:中脑与大脑半球之间。

结构:中央——第三脑室;两侧——通过室间孔通向大脑侧脑室;向下——中脑水管。

划分:丘脑、后丘脑、下丘脑。

1.丘脑——位置:背侧部。被Y字形内髓板分三个核团。第55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56表2-12

丘脑三个核团

(图3-31)核团名称位

置联

系功

前核内髓板分叉前部大脑皮质内脏活动区内脏活动

内侧核内髓板分叉内侧丘脑其它核团。如:下丘脑、大脑皮质、脑干网状结构。内脏和躯体感觉整合中枢。

外侧核内髓板分叉外侧腹后外侧核和腹后内侧核。发出纤维达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传导小脑到大脑皮中继核。一般躯体感觉中继站。1.丘脑第56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572.后丘脑位置:丘脑的后外侧。包括:

外侧膝状体——视神经的终止核。是视觉传导中继核。内侧膝状体——外侧丘系的终止核。是听觉传导通路上的最后中继核。

第57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58

丘脑核团第58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593.下丘脑

位置:丘脑前下方。外部结构:视交叉、视束、灰结节和一对乳头体。内部结构:很多核团——视上核、室旁核、乳头体核。功能:与激素分泌、水盐平衡、糖和脂肪代谢、体温调节、睡眠、情绪有关。是植物神经的较高级中枢。第59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60下丘脑位置第60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61下丘脑内部结构第61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62

(三)小脑1.位置:延髓与脑桥的背侧。2.形态:小脑半球,小脑蚓部。3.结构:表面——一层灰质。

内部——白质(髓质)。白质内有灰质核团,如齿状核。第62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63小脑下面第63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64小脑上面第64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65表2-13小脑内部结构与功能小脑各部名称构成连

接功

能进化程度绒球小节叶(古小脑)绒球和小节接受前庭核等的投射。平衡调节。种系发生过程中较古老的脊椎动物这两部分较发达。前叶(旧小脑)

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的纤维。肌紧张调节。后叶(新小脑)

接受大脑、脑桥核和下橄榄核发来的纤维。协调肌紧张。大脑皮层发达的哺乳动物较发达。

功能:新近研究发现,小脑参与情绪与思维的活动。

第65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66(四)大脑

1.位置:大脑第66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67

2.形态:

背外侧面:突出。位于表面。有很多沟回。

内侧面:平坦。位于中间内侧,互为相邻。

底面:凹突不平。位于底部,与间脑等相邻。注意:沟——浅凹,裂——深凹,回——突起。

额极:大脑半球长轴的前端。方向

枕极:大脑半球长轴的尾端。颞极:大脑半球的横轴。第67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682.形态

中央沟——起点:半球上缘中点稍后;行走:向前斜下。

外侧裂——起点:半球底面;行走:转至外侧面,从前下表面方向后上方。分界顶枕裂——起点:内侧面后部;行走:前下走向后上,略转至背外侧面。

距状裂——起点:胼胝体后缘;行走:枕叶后端。第68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69第69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70第70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712.形态

额叶——中央沟前方;表面分区

顶叶——中央沟后方至顶枕裂;

枕叶——顶枕裂后方;

颞叶——外侧裂下方。

岛叶——外侧沟内部。第71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72大脑表面分叶第72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73岛叶第73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743.组成:

大脑半球、连接左右半球的胼胝(pianzhi)体、边缘叶、半球内为侧脑室(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沟通)。胼胝体——是最大的神经纤维束,位于白质,其连接两个大脑半球。边缘叶——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构成一个环(穹隆形),围绕在脑干的周边。是大脑的内始端。

第74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75胼胝体第75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76胼胝体第76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774.内部结构:l

灰质:覆盖在表面——大脑皮质(大脑皮层)是神经元胞体集中的地方。

内侧——古皮质。分三层:分子层、锥体细胞层、多细胞层。

外侧——新皮层。分六层:分子层、外颗粒层、外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内锥体细胞、多形细胞层。(见教材P89,图3-67)

深层——在白质内的核团。因位置靠近脑底,称为

基底核(或称基底神经节)。第77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78基底(核)神经节

尾状核——分头(膨大)、体(长)、尾(细)。伴随侧脑室。

纹状体壳核基底神经节

豆状核(图)

苍白球杏仁核——与尾状核尾相连。位于海马回深处,是边缘系统皮层下中枢。

屏状体——位于壳核与岛叶间。黑质第78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79基底神经核(参考P90,图3-68)杏仁核第79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804.内部结构(续)

l

白质:位于大脑皮层深部。

组成:神经纤维。

有关结构:胼胝体——位于两半球的底部。连接两半球横向纤维。内囊——位置:在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间。含:皮质延髓束、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视觉和听觉传导束。第80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81内囊(参考P77图3-38)第81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824.大脑内部结构

l

侧脑室:位于半球白质内,左右对称。其中脉络丛(衬于脑室壁上的毛细血管丛)是产生脑脊(髓)液的主要部位。通过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连。

脉络丛——衬于脑室壁上的毛细血管丛。第82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83侧脑室第83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84脉

膜第84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854.大脑内部结构(续)

l

边缘系统:

组成

边缘叶——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等。

大脑皮质——额叶眶部、脑岛、颞极、海马、齿状回等

皮质下结构——杏仁核、下丘脑、丘脑前核、部分丘脑背核、中脑背内侧区等。

功能——调节嗅觉、内脏活动、躯体活动、情绪活动。第85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86边缘系统(位置)第86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87边缘系统(组成

)第87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88大

)第88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89海马第89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90四.脑神经

脑神经共12对。除迷走神经外,都分布在头面部。

1、2、8——感觉神经。脑神经节内感觉神经元周围突构成,中枢突与脑干内感觉神经元形成突触。

3、4、6、11、12——运动神经。脑干内神经核轴突构成。

5、7、9、10——混合神经。(12对脑神经功能见P91页,表3-5)第90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91脑

经第91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92五.脑脊髓被膜、脑脊液、脑血屏障

(一)被膜——三层。由外向内:硬膜、蛛网膜、软膜。

1.硬脑膜——组成:纵行的胶原纤维。含有神经和血管。头顶部膜分为两层,形成腔隙,内含静脉血,颅内静脉血流通道,构成硬脑膜血窦。性质:厚而坚韧。作用:保护。第92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932.蛛网膜——

组成:无血管、透的明膜。由网状弹性结缔组织构成。在颅顶形成许多颗粒状突起伸入硬脑膜静脉窦,称蛛网膜颗粒。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以结缔组织小粱与软膜构成。内含脑脊液。脑脊液经蛛网膜颗粒回到硬脑膜静脉窦进入血液。

第93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94脑膜第94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95(二)脑脊液1.位置:蛛网膜下腔、脑室和脊髓中央管。2.成分:类似淋巴液。蛋白质浓度低,有少量淋巴细胞。3.来源:脑室壁上的脉络丛。95%来源于侧脑室。4.路径:侧脑室→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三个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颗粒→硬脑膜静脉窦→颈内静脉→回心脏。5.作用:缓冲保护、营养和运走代谢产物、维持脑内压。第95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96(三)脑血屏障:

毛细血管与脑组织间、脑脊液间物质交往的屏障,起控制调节作用。(教材P94,图3-72)第96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97脑血屏障第97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98第四节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功能的调节神经系统对躯体感觉功能的调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第98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99一.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髓对躯体运动的作用可用下列实验观察:

脊髓横断实验:操作:在脊髓5-6节处横断。现象:

出现横断面下脊髓所支配的:

骨骼肌肌紧张性↓→0,血压→↓,外周血管扩张,发汗反射→0,直肠和膀胱中粪尿积聚等。第99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00(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续1)定义:脊休克——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术后出现暂时反射功能丧失,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脊休克的恢复:以脊髓为中枢的反射逐渐恢复。简单的先恢复——曲肌反射、腱反射;较复杂的后恢复——对侧伸肌反射、搔爬反射等;逐渐——血压上升到一定水平,一定的排尿和排便反射,发汗反射。

特点:有些反射比正常时广泛扩散甚至加强,如曲肌反射、发汗反射。第100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01(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续2)对脊休克的说明:1.脊休克产生原因是脊髓与高级中枢联系突然中断造成。2.脊髓可以单独完成一些简单反射,正常时受高级中枢控制。3.脊髓不能完成知觉和随意动作。第101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02(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续3)

1.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与兴奋传递过程定义:

神经肌肉接头——神经纤维和肌纤维的联系点也称运动终板。

运动单位——一个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一个运动单位的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多可达2000多根(如三角肌)可产生巨大的肌张力,少则6-12根(眼外肌)可控制精细运动。第102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031.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和兴奋传递过程(续1)结构:神经末梢(终板前膜),间隙,肌膜(终板后膜)。见教材P81,图3-43。过程:动作电位传导至前膜→前膜去极化→Ca2+通道(电压依存式)开放→间隙中Ca2+内流→囊泡与前膜融合→递质释放到间隙→Ach+受体(终板后膜)→通道开放(Na+,K+,Ca2+)终板电位(局部电位)→电紧张扩布→肌膜产生动作电位→肌肉兴奋收缩。第103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041.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和兴奋传递过程(续2)说明——终板电位特性:1)不表现“全或无”的特性:其大小与前膜递质释放量成正比。一次动作电位的到达,可使前膜内

200个小泡被释放,Ach分子达107个。2)没有不应期:可表现时间或空间总和。3)以电紧张形式扩布:电压随传导距离增加而下降。

——间隙递质清除:存在于间隙和后膜上的胆碱脂酶可水解Ach。

——药物影响:占据受体——美洲箭毒和银环蛇毒——肌肉松弛;抑制胆碱脂酶——有机磷农药;新斯的明等——

肌肉僵直。

疾病:重症肌无力——终板后膜离子通道不足。第104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052.牵张反射定义:牵张反射——当有神经支配的肌肉受到牵拉被动伸长时,具有反射性收缩的特性。如:肌紧张、腱反射等。

肌紧张——正常清醒时,骨骼肌处于轻度持续收缩状态。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如,膝反射、跟腱反射等。

第105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062.牵张反射——腱反射第106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07表2-14肌紧张和腱反射的反射弧名称感受器传入神经中

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意

义腱反射肌梭粗而速度快的传入神经脊髓。单突触,在前角换元。运动神经同一肌肉中的快肌纤维。迅速改变姿势。肌紧张肌梭粗而速度快的传入神经脊髓。多突触。运动神经同一肌肉中的慢肌纤维。维持姿势。临床检查腱反射意义:消失——脊髓受到损伤;亢进——脊髓失去与高级中枢的联系(见表2-15)。脊髓反射原理:第107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08表2-15

射名

称检

法中

位反

应肘反射扣击肱二头肌肌腱颈5~7肘部屈曲膝反射扣击髌韧带腰2~4小腿伸直跟腱反射扣击跟腱腰5~骶2脚向足底方向屈曲脊髓反射第108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093.屈反射定义:屈肌反射——当一侧肢体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该侧肢体关节的曲肌收缩、伸肌舒张,产生屈曲动作的反射。

对侧伸肌反射——当刺激增强时,在同侧发生屈肌反射同时,对侧伸肌产生收缩反射。

中枢:脊髓。

意义:维持姿势。

第109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104.脊髓与高级中枢的关系(1)脊髓中枢:低级的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中枢,如排尿和便,姿势反射等。(2)

高级中枢作用:有兴奋也有抑制。(3)传导通路:多数传入神经先进入脊髓在白质中上行到高级中枢;高级中枢通过脊髓将运动冲动传达到效应器。

第110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11(二)高级中枢对骨骼肌运动的调节1.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实验:在中脑上下四叠体间横断脑干的动物,称为去大脑动物(P83图3-44)。现象:肌紧张反应亢进——四肢登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直——去大脑僵直。原因:伸肌(抗重力肌)紧张性亢进

刺激和现象:刺激剩余脑干部分区域——肌紧张↑,

刺激剩余脑干另外部分区域——肌紧张↓。分析:在脑干网状结构中存在着对肌紧张加强的易化区和减弱的抑制区。第111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12表2-16易化区和抑制区的分布分布部位易

区抑

区脑干延髓网状结构背外侧部,脑桥被盖,中脑中央灰质及被盖,前庭核延髓网状结构上部内侧区间脑下丘脑和丘脑中线核群

小脑前叶两侧前叶隐部大脑

运动区、纹状体、特点范围大范围小第112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13表2-17去大脑僵直原因分析 项

目脑

区脑

区剩余部分前叶两侧前叶隐部上行兴奋特异投射系统

合强弱现

象伸肌亢进

第113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142.大脑皮层的结构大脑皮质细胞总数140亿个。组成:神经元、神经纤维、神经胶质细胞。胶质细胞:神经细胞=2:1。第114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15

l

传出神经:表2-18神经细胞分类及功用项目椎体细胞星形细胞梭状细胞分类小大

胞体分布第Ⅱ、Ⅲ层第Ⅴ层第Ⅳ层为主,其它层也有第Ⅳ层纤维走向投射到其它皮层投射到脑干及脊髓皮层间神经元投射到丘脑皮层细胞排列分为6层(见下表2-19)。第115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163.大脑皮层得分区——Brodmann分区法

(52个)见图3-49运动区:中央前区的4、6区——躯体运动。第一和第二运动区。

特征:1.支配:

躯体肌肉支配——对侧;

面部(咀嚼、喉运动、面上部)——双侧;

面部(下部、舌肌)——对侧;

内囊损伤:对侧下部面肌和舌肌——麻痹。

2.定位精细:运动越精细,运动代表区越大(P90,图3-53)。

3.皮层分布:功能分布与人体方向相反。第116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17大脑皮层沟回4区6区3-1-2区第117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18大脑皮层内侧沟回第118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194.大脑皮层对运动的调节

椎体系——由皮层发出经延髓椎体而后下达到脊髓的传导系(皮质脊髓束),和由皮层发出抵达脑神经核的纤维(皮质脑干束)。发源——4区:第Ⅴ层内贝茨(Betz)细胞,占椎体系细胞数(约100万个)的3%,约34000个,较粗大。第Ⅲ~Ⅵ层的小椎体细胞。

6区、3-1-2区、5区、7区等。

中央前回占60%。第119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20椎体系(皮质脊髓束)第120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21

椎体系(皮质脑干核束)第121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22椎体交叉(延髓)第122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234.大脑皮层对运动的调节

椎体外系——除垂体束外全部由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结构发出下行调节躯体运动的传导路径。

皮质-文状体-苍白球系:纹状体——维持肌张力和调节肌肉活动,配合随意运动。病变现象——脑干黑质病变:释放多巴胺↓→抑制纹状体释放的Ach↓→纹状体释放的Ach↑→

(对大脑皮层运动区的抑制↓)→对大脑皮层运动区兴奋性↑→肌张力↑、表情呆板、运动迟缓——震颤麻痹症。

纹状体病变:对大脑皮层运动区抑制↓→皮层运动反馈消失→舞蹈病。

皮质-脑桥-小脑系:

小脑——维持平衡、调节肌紧张和协调随意运动。第123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24椎体外系(皮质-文状体-苍白球)第124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25内囊中的传导束第125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26椎体外系(皮质-脑桥-小脑系)第126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274.大脑皮层对运动的调节椎体系与椎外系的关系椎体系:发动运动,椎外系:协调运动。第127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28第二节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一)特异投射系统

定义:特异投射系统——感受器发出的冲动沿特定的通路传到大脑皮质而产生特异性感觉的传到通路。

第128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29(一)特异投射系统

意识性深部感觉

深感觉:位置觉、运动觉

非意识性深部感觉(本体感觉)震动觉浅感觉中的精细触觉

特异投射

痛觉和

躯体四肢浅感觉温度觉

浅感觉:皮肤黏膜痛觉、触觉温度觉、

头面部浅感觉粗略的触觉

1.深感觉传导路第129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30

名称(功能)传导神经原数感受器第一次换元交叉第二次换元终点意识性三级神经末梢、肌梭、腱梭、触觉小体薄束核、楔束核延髓丘脑外后侧核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和前回。非意识性二级肌、腱、关节深部感受器脊髓内侧核和背核。无

小脑前叶、后叶(旧小脑)浅感觉中的精细触觉

三级皮肤触觉感受器

延髓

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和前回。表2-21深感觉传导通路(参考P92,图和P93,图3—54)

薄束楔束核丘脑外后侧核第130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31深感觉传导路

意识第131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32深感觉传导

非意识第132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33名称(功能)传导神经元数浅感受器分布第一次换元第二次换元交

叉终

点四肢浅感觉痛觉和温度觉三级躯干和四肢

脊髓后角丘脑腹后外侧核

大脑皮质中央后回触觉三级皮肤触觉感受器脊髓后角固有核丘脑

外侧核离开固有核部分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头面部浅感觉(见P94,图3-56)三级头面部皮肤和黏膜三叉神经主核——触觉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丘脑

外侧核脑桥大脑皮质中央后回

表2

22

浅感觉传导通路第133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34浅感觉传导

脊髓

丘系第134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35浅感觉传导

三叉丘系第135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36(二)非特异投射系统

定义:

非特异投射系统——

由丘脑内侧核群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质广泛区域的纤维联系。

上行激动系统——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着对大脑皮层具有上行唤醒功能的系统。也称脑干网状上行激动系统。组成:特异感觉系统在通过脑干网状结构时,发出很多侧枝与网状结构中的核团发生联系,并反复换元上行,最终抵达丘脑内侧部分的核群(见教材附彩图三)。

。第136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37(三)内脏感觉的特点

1.感受器适宜刺激:化学、机械(牵拉、压力)、温度、痛觉等。

2.传入和传出神经:通常在一起行走。如迷走神经(副交感),内脏大神经(交感)。脑神经中的第5、7、9、10对为混合神经。

3.中枢:脊髓→丘脑→大脑边缘叶→下丘脑(主要),见教材P96,图3-58。第137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38三.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一)植物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定义:植物神经系统——调节内脏功能的神经系统。习惯上主要指传出神经。第138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39三.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续1)1.植物神经结构和功能:两级神经原,在神经节中换元。

交感神经:

中枢——脊髓胸(全部)腰(L1~3)侧角。传出——腹根→脊神经→白交通支→交感链→有的换元→灰交通支→皮肤;有的不换→神经节换元→内脏。换元位置——

(1)在交感链上:颈上神经节(支配眼球、泪腺、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颈中神经节、颈下神经节(支配心脏)。(2)在交感链和器官之间(见下表)第139页,共16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40表2-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