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高中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湖北省高中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湖北省高中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湖北省高中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湖北省高中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十分重视“仁”,并且严格区分“义”和“利”。人之所以为人,就是要行义而不谋利。换句话说,就是要“推己及人”。这就是“仁”的实践。孔子虽然十分强调这一点,但并未充分阐述人何以应当这样做。孟子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在这样做之中,他发展出使他垂名后世的“人性本善说”。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究竟怎样认识人性——这是中国哲学里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孟子在《告子章句上》第三节到第六节里,曾列举当时除他以外还有另外三种不同的理论。第一种是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恶;第二种是认为,人性可以从善,也可以从恶(这种意见似乎意味着认为人性之中有善因,也有恶因);还有第三种意见认为,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恶。在这三种意见中,持第一种意见的代表人物是告子,他是与孟子同时的一位哲学家。《孟子》书中记载,他和孟子曾进行很长的讨论,因此我们得以较多了解讨论的具体内容。孟子主张人性善,并不是认为,人人生下来便是一位孔圣人。他的理论与上述第二种意见的一方面有点相近,承认人的本性中有些因素,本身无所谓善或恶,但如人不加以节制,它就将导致恶。孟子认为,这是人与野兽共同的地方,它们反映了人性里面有野兽的本能方面。但严格说来,这不是“人性”。——摘自《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赵复三译)材料二理解孟子的人性论不能只有一个视角,即不能仅从性善论的角度审视孟子的人性论。孟子的人性论具有二重视角。这种二重视角简而言之,一重是本体的,一重是工夫的;或者说一重是存在的,一重是实践的。这两个视角加起来,才是孟子对待人性完整的看法与态度。孟子人性论的第一重视角是以性善论来看人性。性善论既是孟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具有重要功能,即为仁政论提供基础。孟子讲有不忍人之心,因而有不忍人之政,不忍人之政才是仁政(《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思想中仁政与不忍人之政的基础与根源就是不忍人之心。所以从这方面看,性善论在孟子思想中,除了独立的理论探讨以外,其主要功能是作为孟子政治论与仁政论的基础。性善表现为仁义之心。仁义之心是人天生就有的,所以孟子有时将其称为良心、本心。良心指具有先验性,不是从经验得来的;本心就是人的本体,是固有的。所以如果从人有良心、本心的方面看,人和禽兽具有根本不同。人的良心、本心就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差别。这种根本性的差异,孟子将其称为“天爵”。孟子认为“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孟子·告子上》),就是说仁义的本性是上天所赋予人的一种尊贵和荣耀。所以,孟子非常重视并且要求我们真正认识到:我们的良心、本心都应该被理解为上天给予的尊贵与荣耀,是我们最宝贵的内在财富,是“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的根源与依据。性善说不仅把人的道德本性视为一种尊贵的价值,而且也包含了人性平等的思想。孟子认为“人人有贵于己者”,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尊贵的东西,人性是平等的。人能根据自己天赋的本性而成为圣人,所以“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高度弘扬了人的道德本性,也可以说孟子在最高的理论层次上,表达了重视人、尊重人以及信任人发展的可能性。孟子相信人能通过教育全面发展并实现他的本性,或者说孟子对人性的潜能与实践给予了高度信任。换言之,孟子对人性的光辉做了最高的肯定和赞扬。孟子人性论的第二个视角是面对生命欲望的人性。在与告子的辩论中,孟子主要意在建立一个对性善的论证,但需要注意的是,孟子不只讲了性善思想。告子人性论至少包含四种含义,其中一种就是“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在孟子的回答中,他并没有对“食色,性也”给予否定,表示“食色,性也”这个表达孟子是可以承认的。“食色,性也”就是把人感官的欲望和本能,看作是人性的一部分。孟子也认为“形色,天性也”(《孟子·尽心上》),此处表达了他对属于人形体身体及感官欲望部分作为人性来理解的肯定。人感官欲望的追求,如果作为本性来讲,会受到很大制约,这种制约孟子往往用“命”这一概念来表达。这就涉及孟子思想中所讲的“性命之理”,即只讲性本善还是不够的,要讲性的实践,还要把性命之理包括进来,性命之理就是性与命的关系。人都喜欢追求富贵,追求仕途的通达,孟子认为,人可以追求这些东西,但是这些东西能不能得到,不是由人自己所能决定的,所以君子认为这些都是“求在外者也”。“求之在内”与“求之在外”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的追求活动有益于得的实现,而后者的追求活动无益于得的实现。因为人自己能决定的东西,人想得到就可以得到,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但是一个人想求得富贵,富贵就可以得到吗?这不是人自己可以决定的。对于这些东西,孟子的要求就是“求之有道”。孟子并不反对追求,但他认为要遵循正当途径,至于结果则要归之于命。所以孟子对于“食色,性也”并未完全否定,“形色,天性也”表达出孟子对于人感官欲望的方面还是承认的,即承认人性中包含了这一层面。这一层面体现为人对于外部东西的追求,或是求之在外的东西。孟子强调的重点在于“求之有道”与“俟之以命”,就是君子要将得到与否的心态付之于命,而非勉力强求。——摘编自陈来《理解孟子人性论不能只有一个视角》,《博览群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在阐述孔子“仁义”思想的过程中,对孔子的人性论进行了拓展,发展出使孟子垂名后世的“人性本善说”。B.中国哲学史上争论最多的问题是: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即究竟怎样认识人性。C.性善论在孟子思想中,具有独立的理论探讨价值,其功能在于为孟子的政治论与仁政论提供基础。D.孟子认为仁义的本性是上天所赋予人的“天爵”,是一种高于其他生灵的官爵地位,也是一种尊贵和荣耀。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含有“不能仅从性善论的角度审视孟子的人性论”的观点,只是一暗一明,一简一详。B.荀子虽然主张性恶论,但同时也认为“圣人可积而致”,“涂(同“途”)之人可以为禹”,任何人只要通过后天的学习、积累都可以成为圣人。所以,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都包含人性平等的思想。C.“食色,性也。”把人的自然属性和本能当作人性,进而认为人性和物性是一致的,这就抹杀了人性与物性之间的本质区别。D.人都喜欢追求富贵,追求仕途的通达,对此不必反对,但要遵循正当途径,至于结果则要归之于命。因此,成败得失要泰然处之,失败后当更加奋发,更加孜孜以求。3.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中最接近孟子人性论思想的一项是()A.中人情性,可上下也,在其检耳。若放而不检,则入恶也。——汉·杜泰姬B.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后汉书》C.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宋·王应麟D.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清·曾国藩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孟子的人性论思想能给当今社会带来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A2.D3.C4.①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观点鲜明。

②整体上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第一段提出“孟子的人性论具有二重视角”,二到四段论述“第一重视角是以性善论来看人性”,五到七段论述“第二个视角是面对生命欲望的人性”。

③分论部分运用“层递”,层层深入,逻辑严密。第四段开头用“不仅……而且……”的句式过渡,更进一步论述孟子的性善说还包含了人性平等的思想。

④大量运用引用论证,切合论述的需要,说服力强。5.①孟子的性善论是其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这启示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者要有“不忍之心”,始终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②孟子在最高的理论层次上表达了重视人、尊重人以及信任人发展的可能性,对人性的光辉做了最高的肯定和赞扬,能够唤醒人们追求人格理想的信念,主动地实现和完善自身道德,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③“人皆可以为尧舜”包含了人性平等的思想,也体现了道德主体的平等性。④孟子并不反对人们对“外部东西”的追求,但他强调应“求之有道”与“俟之以命”。这启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荣辱观。〖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争论最多的问题”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究竟怎样认识人性——这是中国哲学里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C.“其功能在于为孟子的政治论与仁政论提供基础”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性善论既是孟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具有重要功能,即为仁政论提供基础”“性善论在孟子思想中,除了独立的理论探讨以外,其主要功能是作为孟子政治论与仁政论的基础”可知,应为“重要功能”或“主要功能”。D.“是一种高于其他生灵的官爵地位”说法错误,“天爵”是指上天给予我们的尊贵与荣耀,而不是指真实的官爵。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失败后当更加奋发,更加孜孜以求”说法错误,与文意不合。原文说的是“君子要将得到与否的心态付之于命,而非勉力强求”。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孟子的人性论具有二重视角:以性善论来看人性;面对生命欲望的人性。一重是本体的,一重是工夫的;或者说一重是存在的,一重是实践的。A.“中人情性,可上下也”,即普通人的性情是可上可下、可善可恶的,不符合性善论。B.“不善之人未必本恶”,没有肯定人性本善。C.对人性的理解有两个视角,与材料二相合:一是人性本善,且人性相近、平等,是本体视角。二是“习相远”,是工夫视角。D.与孟子的“性命之理”合,没有论及性本善。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证特点的能力。论证特色可以从“立论方式、论证结构或思路、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角度作答。立论方式:材料二的中心论点即文章第一段的相关内容,采用了开门见山,直接亮明观点的方式来提出中心论点,使论点鲜明突出,便于作者围绕论点选择材料、展开论证,也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要点和结构。论证结构:材料二整体采用了总—分的结构。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孟子的人性论具有二重视角”,是总写;由“孟子人性论的第一重视角是以性善论来看人性”等内容可知,二到四段论述“第一重视角是以性善论来看人性”,由“孟子人性论的第二个视角是面对生命欲望的人性”可知,五到七段论述“第二个视角是面对生命欲望的人性”,思路清晰。文章的二到七段是分论部分,主要采用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如第四段“性善说不仅把人的道德本性视为一种尊贵的价值,而且也包含了人性平等的思想”,用“不仅……而且……”这一表递进关系的句式过渡,进一步论述了孟子的性善说还包含了人性平等的思想。这样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作者思维的清晰性,更反映出作者思维的深刻性。论证方法:材料二大量运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如“孟子认为‘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人人有贵于己者’”“孟子也认为‘形色,天性也’(《孟子·尽心上》)”引用了众多孟子的言论,切合了论述的需要,增强了说服力。【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由材料二“孟子思想中仁政与不忍人之政的基础与根源就是不忍人之心。所以从这方面看,性善论在孟子思想中,除了独立的理论探讨以外,其主要功能是作为孟子政治论与仁政论的基础”可知,孟子的性善论是其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这启示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者要有“不忍之心”,始终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由材料二“孟子高度弘扬了人的道德本性,也可以说孟子在最高的理论层次上,表达了重视人、尊重人以及信任人发展的可能性。孟子相信人能通过教育全面发展并实现他的本性,或者说孟子对人性的潜能与实践给予了高度信任。换言之,孟子对人性的光辉做了最高的肯定和赞扬”可知,孟子在最高的理论层次上表达了重视人、尊重人以及信任人发展的可能性,对人性的光辉做了最高的肯定和赞扬,能够唤醒人们追求人格理想的信念,主动地实现和完善自身道德,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由材料二“孟子认为‘人人有贵于己者’,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尊贵的东西,人性是平等的。人能根据自己天赋的本性而成为圣人,所以“人皆可以为尧舜””可知,“人皆可以为尧舜”包含了人性平等的思想,也体现了道德主体的平等性。由材料二“这一层面体现为人对于外部东西的追求,或是求之在外的东西。孟子强调的重点在于‘求之有道’与‘俟之以命’,就是君子要将得到与否的心态付之于命,而非勉力强求”可知,孟子并不反对人们对“外部东西”的追求,但他强调应“求之有道”与“俟之以命”。这启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荣辱观。(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车(节选)李樯父亲驾着他的马车再次消失在秋日清晨的迷雾中。父亲跨坐到车辕上,扬起他那杆称心如意的马鞭,“驾”,父亲轻喝一声,鞭鞘会发出一声还不至于把我们惊醒的脆响。父亲的去向只有两个方位,一个是西北,一个是东南。每年秋收后一切拾掇停当,到来年开春田野里的麦子开始吐穗期间,父亲都会消失一段时间。他每次回来。母亲都会说,你怎么没死在外边,你死到外边去吧。父亲的马车一度是用来贩运石头的。他把东山开采的石块贩运到我们或邻近的村子,卖给那些需要盖新房子的人家。打算翻盖新房,或者为即将长大的儿子盖婚房的人家,都会事先购买一批石头堆砌到自家院子前。砌地基时再请来石匠,将那些大小不一棱角参差的石块整饬成方石、条石,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形状。吴大伯就是父亲带到我们这个小村庄的石匠。他来自西北很远的地方。吴大伯白天干活,晚上摇身一变,就会变成一位说唱艺人。他的自行车上除了驮着一根铁钎、一把长柄和一把短柄铁锤,后座上还永远挂着一条发黄的旧布袋,那里面有一面牛皮鼓、一根打鼓棒和一对月牙形铜片。父亲说,那对铜片叫鸳鸯板,成双成对,不能分开。两块铜片夹在左手的五指中,互相撞击,便发出清脆悦耳的和音。我曾从吴大伯手里接过那两块铜片拿在手里把玩,像两弯黄月牙,有些沉,边角圆润,暗黄的铜片上有一些岁月侵蚀的暗纹。到了晚上,父亲会帮吴大伯在秋收后的打麦场上架起牛皮鼓,村里的老人们和少数妇女、孩子纷纷拎着小板凳、小方椅来到打麦场,坐到吴大伯对面,借着月光和住户门窗泄出的灯光,巴巴地等待着。吴大伯呷一口父亲为他泡好的有半搪瓷缸子劣质茶叶的茶水,清清嗓子,碎的一声往身后的地面上吐出一口浓痰,左手举起鸳鸯板到齐耳的高度,右手扬起打鼓棒,咚,叮当当、叮当当,“当哩个当,当哩个当,当哩个当哩个当哩个当!闲言碎语休多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父亲承担着吴大伯助手的角色,安排食宿,各家起点谷子,凑成半袋子甚至一麻袋,绑到吴大伯二八大杠自行车的后座上。有人说父亲其实就是吴大伯的弟子,但母亲并不赞成这些,她对父亲说,瞎日弄什么,人家来挣了钱,还驮一口袋粮食回去,你落个什么,有那工夫还不如去一趟东山,多倒弄一车石头。父亲并不搭理母亲,总是一句“你懂个屁”,便拍拍屁股出去了。终于,父亲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家伙落儿,一只脸盆大小的牛皮鼓、一根打鼓棒、一对鸳鸯板、一副由四根藤条中间穿上牛皮筋可以自由收合的鼓架。他有时会让我跟在身后,帮忙抱着鼓架来到村东头的大芙蓉树下,背靠树桩支好大鼓,咚的一声,父亲向饭后的村人发出好戏即将开场的信号。“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铁甲吞了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在整个村庄,在我们村庄所处的整个大锅笼罩的天底下,父亲时常背着双手,一个人走向村外的麦田或棉花地。他的身影在那二十四条小路上交错出现,有时是在露水挂满叶梢、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清晨,有时是在彩霞漫天的黄昏或者明月高悬的夜晚,春夏秋冬,风雨或飘雪中,他的身影显得孤零,似乎没人能够理解他心底挣扎着的那份孤独。有时我会跟在他的身后,没什么话说,只是左蹦右跳地在小路两边的杂草丛中捕捉蚂蚱,用一根狗尾草把那些蚂蚱串起来,带回家喂给鸡儿们。不知哪天起,人们盖房子时兴起扎钢筋浇水泥的地基,没人家再需要石头,父亲的马车常常空载而归,一些嵌进车板夹缝的石子儿默然无声,碎疼了父亲和母亲的眼神。他的大车闲置下来,除了农忙季节把成捆的麦子拉到打麦场上,或者把收割的玉米秆拖到院子前,码成越冬用的柴火垛、或者拉着母亲和其他一些妇女、孩子去十里外的集镇,父亲的大车多半闲置在西南角的草棚下,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尊严。他那条麻线缠成手柄的马鞭,鞭杆由三根竹条咬合编织而成,一米来长,鞭鞘是根韧劲十足的牛筋线,比鞭杆稍长一些。当父亲挥起鞭子,赶着大车离开村庄前往东山,那鞭鞘的嘶啸声是令母亲安心、令我和妹敬畏的声音。但现在父亲没理由再去东山了,那鞭声听上去也变得喑哑无力,不再有往日那么悦耳。从西北方向骑车而来的吴大伯再也没有出现过,父亲打听到他常常去东南方向的一个市镇,具体是哪个市镇,谁也不知道。父亲搬出那套闲置已久的马具,掸去上面的灰尘,牵出一身纯栗色皮毛的高头大马,为它修理好脚掌,驾上马车便出发了。每年的秋收后,他都要离家出走,在外游荡整整一个冬天。有人说他是去寻找师傅,有人说见过他在十里八乡游走说唱,也成了一个像吴大伯那样的说唱艺人。我常常爬到村口那株高大的柳树上,手搭凉棚跳望远方,期待看见父亲的大车突然出现在二十四条小路当中一条的尽头。然而他跟他的大车就像一只飞走的鹰,低矮的村庄和平坦的麦地并非他的归宿似的,只有我们从未见过的高山,哪怕寒风凛冽、白雪飘舞,但终究是他向往的地方。(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运用细节描写展示了吴大伯自行车上驮着的劳动工具和说唱乐器,又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展现了吴大伯说书前的准备工作和说书内容,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农村说唱艺人的形象。B.吴大伯作为说唱艺人,深受父亲和村里人的尊重和欢迎,表明生活在文化贫乏的乡村里的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C.“那鞭鞘的嘶啸声是令母亲安心、令我和妹敬畏的声音”,表现了贩运石头的大车在“我”的家庭中的重要地位。D.“他每次回来。母亲都会说,你怎么没死在外边,你死到外边去吧。”表现了母亲对父亲出外游荡的痛恨,表明了父亲的精神追求不被理解。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视角独特,以第一人称孩童的口吻叙述故事,由孩子的眼光打量成人世界,呈现了成人世界难以觉察的细节和画面。B.小说以“父亲驾着他的马车再次消失在秋日清晨的迷雾中”开头,营造了一种悠远迷蒙的意境,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C.小说叙事围绕着大车展开,大车不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还是时代与生活发展的见证和作者塑造“父亲”这一形象的重要道具。D.小说叙述父亲在吴大伯来到村庄演出时承担他助手的角色,在吴大伯离开后打听他的去向,主要为了表现父亲乐于助人和对友谊的珍视。8.请结合文本赏析文章结尾划线部分。9.这篇小说散文化特点明显,请结合文本,从小说故事情节、语言特点、情感抒发的角度分析。〖答案〗6.D7.D8.①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将父亲和他的大车比作飞走的鹰,把父亲向往的地方与现实的环境进行对比,表现了父亲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足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与追求。②从结构上来说,首尾呼应,让结构完整。③深化主旨,赞美了父亲勇敢追求精神世界的高大形象。④文章以景结情,含蓄隽永,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9.①别开生面的散文式结构。本文不依傍故事的连贯性,曲折性,不注重矛盾冲突的激化,只是展现一幅幅典型的乡村生活场景,小说具有跳跃的节奏和较大的时空跨度,显得松散而又随意自然。②乡土与诗意相结合的语言。本文语言既有充满诗意的乡村环境的描写,又有充满乡土特色的通俗语言的描写,讲究一种笔致自然,韵味悠远的散文化的语言规范,给读者以绵长的回味。③浓郁而真挚的情感。叙述过程中把人物主观情绪与客观氛围,融入到一幕幕画面中,使所叙述的乡村唱戏场面,母亲抱怨,父亲孤独身影等普通生活场景包含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痛恨”错,母亲只是不赞成,不能理解,“痛恨”用词过重。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主要为了表现父亲乐于助人和对友谊的珍视”错,主要为了表现父亲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追求与执着。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他跟他的大车就像一只飞走的鹰”运用比喻手法,把父亲和他的大车比作飞走的鹰,“低矮的村庄和平坦的麦地并非他的归宿似的,只有我们从未见过的高山,哪怕寒风凛冽、白雪飘舞,但终究是他向往的地方”运用对比的手法,把父亲向往的地方与现实的环境进行对比,表现了父亲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足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与追求。与开头“父亲驾着他的马车再次消失在秋日清晨的迷雾中”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父亲向往“我们从未见过的高山,哪怕寒风凛冽、白雪飘舞”,深化主旨,赞美了父亲勇敢追求精神世界的高大形象。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故事情节: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结合“父亲驾着他的马车再次消失在秋日清晨的迷雾中”“不知哪天起,人们盖房子时兴起扎钢筋浇水泥的地基,没人家再需要石头,父亲的马车常常空载而归”“从西北方向骑车而来的吴大伯再也没有出现过”“我常常爬到村口那株高大的柳树上,手搭凉棚跳望远方,期待看见父亲的大车突然出现在二十四条小路当中一条的尽头”等可知,展现一幅幅典型的乡村生活场景,小说具有跳跃的节奏和较大的时空跨度,显得松散而又随意自然。语言特点:“每年秋收后一切拾掇停当,到来年开春田野里的麦子开始吐穗期间,父亲都会消失一段时间”“当哩个当,当哩个当,当哩个当哩个当哩个当!闲言碎语休多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他的身影在那二十四条小路上交错出现,有时是在露水挂满叶梢、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清晨,有时是在彩霞漫天的黄昏或者明月高悬的夜晚,春夏秋冬,风雨或飘雪中,他的身影显得孤零,似乎没人能够理解他心底挣扎着的那份孤独”,本文语言既有充满诗意的乡村环境的描写,又有充满乡土特色的通俗语言的描写,乡土与诗意相结合的语言。情感抒发:“吴大伯呷一口父亲为他泡好的有半搪瓷缸子劣质茶叶的茶水,清清嗓子,碎的一声往身后的地面上吐出一口浓痰,左手举起鸳鸯板……”“父亲时常背着双手,一个人走向村外的麦田或棉花地。他的身影在那二十四条小路上交错出现……”“然而他跟他的大车就像一只飞走的鹰,低矮的村庄和平坦的麦地并非他的归宿似的,只有我们从未见过的高山,哪怕寒风凛冽、白雪飘舞,但终究是他向往的地方”,叙述过程中把人物主观情绪与客观氛围,融入到一幕幕画面中,普通生活场景包含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B.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C.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D.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父,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B.族,封建时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有罪,把全家或包括母亲、妻家的人都杀死。C.釜甑,炊具。釜,锅。甑,陶制的蒸饭用具。这里指头盔。D.壁上观,在文中指在营垒上观看人家交战。现比喻坐观成败,不帮助任何一方。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始皇巡游会稽郡时,项羽与叔父项梁一块儿去观看,他竟说可以取代秦始皇。这样大逆不道的话会招来极大灾祸,因此,项梁赶紧阻止项羽继续说下去,但心底感到这个侄子很不一般。B.项羽见宋义在安阳长时间屯兵不前,建议宋义把握机会,赶快带兵渡河,楚军从外面攻打,赵军在内响应,一举打垮秦军。C.项羽发现宋义有反叛之心,对楚国极为不利,就替天行道,早晨参见宋义时,在帐幕中砍下宋义的人头,诸将都佩服。D.巨鹿之战中,诸侯军都不敢进兵攻打秦兵,项羽率领楚军以一当十,勇猛无畏地打败了秦军。1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14.项羽在本文中的表现可圈可点,请简要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答案〗10.D11.C12.C13.(1)谨慎办理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告诫百姓,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行走了。(2)于是(楚军)打败秦军之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诸侯将领)进入(楚军)辕门,没有一人不是跪行着上前,没有谁敢仰视(项羽)。14.①志向远大,如“彼可取而代也。”②英勇无畏。如“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如斩宋义头,又如在巨鹿一战中,更是临危不惧,置生死于不顾,破釜沉舟,身先士卒,取得关键性胜利。大破秦军,杀苏角,虏王离。③智慧非凡。巨鹿之战前,对于当时整个时局形势,项羽的议论分析简要精辟,能绝其甬道。〖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句意: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项羽乃悉引兵渡河”句中“项羽”作主语,“乃悉”作状语,“引兵渡河”作谓语,所以应在该句之后停顿,排除AC。“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的意思是将所有的船凿沉,所有的锅碗砸破,烧掉行军的茅屋。句中“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是三个连续的动作,也是三件事情,所以这三件事情要分开说,也就是要在“沉船”“破釜甑”“烧庐舍”三者之间停顿;“士卒必死”是动词“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D。【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这里指头盔”说法有误,这里指的就是原意炊具——锅和陶制的蒸饭用具。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有反叛之心”分析有误,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直接说明,而只是项羽自己的借口。“诸将都佩服”分析有误,应该是“诸将都恐惧屈服”。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庠序”,学校;“申”,申诫,告诫;“颁”,同“斑”。(2)“膝行”,跪行;“前”,上前;“莫”没有人。【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原文“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可知,面对秦始皇这个千古一帝,项羽仍能说出“彼可取而代也”这样的话,由此可知他志向远大。根据原文“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可看出项羽的英勇无畏。根据原文“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可知巨鹿之战前,对于当时整个时局形势,项羽的议论分析简要精辟“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根据原文“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可知,在战中,项羽能想到“绝其甬道”的计策,由此可看出其智慧非凡。参考译文: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那位楚国大将。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以前宋义所遇到的齐国使者高陵君显还在楚国的军队里,他见到楚怀王说:“宋义断定武信君的军队一定失败,过了几天,他的军队果然失败了。军队没有开战而先看到了失败的征兆,这可说是懂得军事了。”楚怀王召见宋义,和他商量事情,大为高兴,因此委任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担任次将,范增为末将,去援救赵国。各路别将都统属于宋义,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走到安阳,停留四十六天不前进。项羽说:“我听说秦军把赵王围在巨鹿,赶快带兵渡河,楚军从外面攻打,赵军在内响应,一定能打垮秦军。”宋义说:“不是的。咬牛的牛虻不能伤害虱子,现在秦军攻打赵军,打胜了则兵疲力尽,我们乘秦军疲惫(发动进攻);打不胜,我们就率领军队鸣鼓西进,一定打垮秦军。所以不如先让秦、赵相斗。身披甲胄,手执利器,冲锋陷阵,宋义不如你;坐下来运筹划策,你不如宋义。”因此向军中下令说:“凶猛如虎,狠戾如羊,贪婪如狼,倔强不听指挥的人,一律斩首。”宋义又派遣他的儿子宋襄去辅助齐国,亲自送他到无盐,摆酒设筵,大会宾客。(当时,)天寒大雨,士卒冻饿交加。项羽说:“本来打算并力攻秦,却长期停留不进。现在年荒岁饥,人民贫困,士卒只吃半升豆子,(食不果腹,)军中没有存粮,宋义却还设酒宴,会宾客,不率领军队渡河就地取用赵国的粮食,和赵国一起攻打秦国,而说什么‘等待秦军疲惫’。以秦那样强大的兵力,进攻新建立的赵国,形势发展的结果必定是秦军打垮赵国的军队。赵国的军队被打垮了,而秦军更加强大,还有什么疲惫的机会可乘!而且楚军最近被打败,国王坐不安席,把国内的所有兵力都集中起来统属于上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如今不体恤士卒,而徇情营私,不是与国家同休共戚之臣。”项羽早晨参见上将军宋义,就在他的帐幕中割下了宋义的脑袋,出来发令军中说:“宋义和齐国阴谋反楚,楚王秘密命令我杀死他。”这时,将领们都恐惧屈服,没有敢抗拒的。都说:“创建楚国的,是将军一家。现在又是将军处死了叛乱的人。”将领们就共同推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派人去追宋义的儿子,在齐国赶上了,杀死了他。项羽派桓楚向楚怀王报告。楚怀王就让项羽做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都归属项羽。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扬诸侯。他首先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钜鹿。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于是(楚军)打败秦军之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诸侯将领)进入(楚军)辕门,没有一人不是跪行着上前,没有谁敢仰视(项羽)。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宿云门寺阁孙逖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画壁馀鸿雁,纱窗宿斗牛。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备注〗云门寺位于浙江绍兴南十八公里处的云门山(东山)上,东晋安帝时建,四周山林繁茂,景色殊绝,更兼历代不少高士名僧如何胤、智永等都曾栖隐于此,故名声远播,为越中的一处胜景。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叙述中有描写,交代了寺阁所处背景,勾勒出一幅远眺图景:满眼山花,如烟似霭,令人仿佛置身尘世之外,渲染了环境的清幽。B.颈联紧承“悬灯”和“卷幔”,写卧床环顾时所见。“悬灯”高挂,灯光昏暗,阁内精美的壁画只能隐约看到飞翔的鸿雁;纱窗“卷幔”,群星在窗口闪烁,像是引诱着诗人进入梦乡。C.尾联用怀疑的口吻将似有若无的境界道出,朦胧恍惚,真有飘然升仙的梦境之感。全诗由实境写到虚境,虚实结合,相映成趣,余味悠长。D.全诗紧扣诗题,章法严谨。诗人以时间为线,扣住“宿”字,依次写赴寺、入阁、睡下、入梦的所见所感;又以空间为序,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环环相衔,首尾圆合。16.明末清初黄生评价本诗“通篇形容寺阁之高,却不露‘高’字,笔意可想”,请结合全诗赏析。〖答案〗15.B16.①首联:从寺阁所坐落的东山下往上望(或从寺阁上往东山下远望),山花如烟,可见是山高而生云雾缭绕。②颔联:登阁纵目,“千嶂”、“五湖”尽收眼底,高远的气象表明云门山寺的高峻势派。③颈联和尾联:闪烁的群星像是镶嵌在寺阁的窗户上,更让人怀疑接近了通天之路,似梦中与白云结伴相游,云门寺高与天相接之境,可以想见。〖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阁内精美的壁画只能隐约看到飞翔的鸿雁”错误。“画壁馀鸿雁”的意思是因为年深日久,壁画的大部分已经剥落,只见到尚剩下的大雁。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①此诗一、二句以写意的笔法,勾勒出云门寺的一幅远景。首句点出云门寺的所在,次句写出寺的环境氛围。寺阁坐落在东山下,那儿地势高,云雾缭绕。时近傍晚,从寺阁所坐落的东山下往上望(或从寺阁上往东山下远望),山花笼上了一层苍茫的暮色,似在烟霭之中。山花如烟,可见是山高而生云雾缭绕。②三、四句所写,是到达宿处后凭窗远眺的景象。诗人借悬灯写出夜色中壁立的千嶂,借卷幔写出想象中所见浩渺的太湖。诗人以“千嶂”、“五湖”的高远气象表明所宿处的云门山寺的势派。③五、六两句,紧承“悬灯”和“卷幔”,写卧床环顾时所见。天空,闪烁的群星像是镶嵌在窗户上那样临近。群星在窗口闪烁,像是引诱着诗人进入梦乡。最后两句写入梦后的情景。终于,诗人坠入了沉沉的梦乡:“更疑”句直承“纱窗”句,因有斗牛临窗的情景,才引出云门寺地势高峻、犹如与天相近的联想,因而在夜间竟做起驾着白云凌空遨游的梦来。“疑”字用疑似的口气将似有若无的境界说出,朦胧恍惚,真有梦境之感,云门寺高与天相接之境,可以想见。(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儒家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回答曾皙的疑问,指明自己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春光无限,春意盎然,你会涌起“__________,__________”包含“春”的诗句。〖答案〗(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河南安阳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中国书法产生、衍变的历程和中国文字。在印刷术广泛应用之前,文字需要以书写来呈现,汉字之美也通过书法的形式得以展现。文字与书法不仅是记录中华文明的工具与载体,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源头活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开展,丰富的书法资源将得到更系统的挖掘展现和整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的汉字是世界古文字中至今唯一不间断地使用和发展的充满艺术魅力的文字。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更应守正创新,对书法文化资源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系统梳理和探寻书法资源的当代价值。特别是对新出土发现的大量简牍帛书、金石碑刻等,应尽快整理、深入研究。不仅要在学术领域产生有深度的研究成果,更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群众、深入浅出的书法通识类读物,并要注重新媒体的运用推广,让优秀的书法文化资源在当代多元立体化展现与传播。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将它改写成一个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句子。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密不可分(息息相关)不可或缺喜闻乐见19.伴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开展,丰富的书法资源将得到更系统的挖掘整理和展现。20.示例:汉字是世界古文字中至今唯一不间断地使用和发展的文字。它充满了艺术魅力。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在印刷术广泛应用之前,文字需要以书写来呈现,汉字之美也通过书法的形式得以展现”可知,此处形容中国书法和中国文字关系紧密,可填“密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