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高二(上)开学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高二(上)开学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高二(上)开学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高二(上)开学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高二(上)开学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高二(上)

开学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36.0分)

1.达尔文物种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挑战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但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

平的限制,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没能解决的问题是()

A.生物的协同进化B.说明物种是可变的

C.解释生物的适应性D.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2.下列关于遗传学的计算正确的是()

A.某学校(男女各半)中,有红绿色盲患者3.5%(均为男生),色盲携带者占5%,则该校

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为7%

B.若在某地区色盲遗传调查中Xb的基因频率为8%,理论上在人群中男性患者所占比例为8%

C.若某地区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则该地区正常个体中白化病致病基因携带者所占的

比例为当

D.若某地区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则该地区人群中女性个体不患抗维生素

2

D佝偻病所占的比例为&巨

2

3.雷鸟羽色因季节而异,春夏多为有横斑的灰褐色,冬季则换成白色羽毛。相关叙述正确的

是()

A.冬季羽色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白色羽基因频率增大

B.若天敌急剧减少,则雷鸟换羽的特点会很快消失

C.雷鸟的这一特点是其主动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结果

D.若冬季降雪稀少,则换成白色羽不利于雷鸟生存

4.斑驴兽是斑马和驴杂交产生的后代,斑马的染色体数为22对,驴的染色体数为31对。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斑马和驴杂交产生的后代斑驴兽属于二倍体新物种

B.斑驴兽的产生说明斑马和驴群体间能进行基因交流

C.斑驴兽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但不含同源染色体

D.斑驴兽的生殖腺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5.某地天坑群有近乎直立的陡峭崖壁,形成了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生态环境。天坑中有一种特

殊的“住民”一不慎落入其中的飞猫。它们展开四肢凭借风力可以在天坑中滑翔,但天坑特

殊的地形让它们难以重返地面。除了飞猫,天坑中的盲鱼、盲虾、中华溪蟹、洞穴步甲等动

物都属于天坑溶洞的特有物种,它们对栖息地要求严苛,一旦天坑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就可

能面临灭绝。下列相关推测不合理的是()

A.天坑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环境可以隔绝干扰,不会出现物种灭绝

B.天坑中的盲鱼、盲虾等生物与天坑存在协同进化

C.受天坑环境影响,飞猫的种群基因库可能会变小

D.天坑中的中华溪蟹、洞穴步甲等体现生物多样性

6.某种昆虫AA和Aa表现出不同的性状。经调查某岛屿上该种昆虫的基因型频率变换情况

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Aaaa

1980年12%66%22%

1990年18%42%40%

A.这十年间该昆虫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B.该种昆虫基因型频率的变化是有性生殖的结果

C.这十年间,AA型个体与aa型个体都增加,它们之间表现为共同进化

D.这十年间,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与aa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增加,而Aa的个体对环

境的适应能力在减弱

7.美罗培南是治疗重度感染的一类药物,如图为该抗生素住院患衣中泼类抗生*的人均使"I/g

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

到的某种细菌对该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

是()

A.细菌耐药率的变化与抗生素的使用量之间存在着关联装肿细储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

B.美罗培南的使用诱导细菌产生了可遗传的耐药性突变

C.抗生素使用量的增加和细菌耐药性的增强属于协同进化

D.规范使用抗生素和避免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可减缓耐药率

的升高

8.深海中生存着一种通体透明的超深渊狮子鱼,它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相比,色素、

视觉相关基因大量丢失,与细胞胰稳定有关的基因也发生了变化,增强了该鱼的抗压能力。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超深渊狮子鱼视觉退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B.超深渊狮子鱼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超深渊狮子鱼个体间在争夺食物和栖息空间中相互选择,协同进化

D.深海环境的定向选择提高了与超深渊狮子鱼细胞膜稳定有关基因的频率

9.取甲、乙两个试管,向甲试管内加入血浆,乙试管内加入等量蒸禰水,用pH试纸测试pH。

然后,向甲、乙试管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HC1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测试pH。

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判断分析错误的是()

A.对照实验中无关变量要保证相同且适宜,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充分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储水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

准确性

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的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储水的pH变化明显

D.该实验可证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稳定不变

10.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在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蛋白质含量较

低,不含红细胞,但含有少量淋巴细胞。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正常脑脊液具有一定的压力,

对维持颅压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脑深度思考时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能使脑脊液pH明显降低

B.脑脊液可以为脑细胞提供营养,运输代谢废物

C.脑脊液产生过多或循环通路受阻会导致预内压降低

D.脑脊液中无机盐浓度明显低于组织液

11.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一种肝病。是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输血、静脉

的药瘾注射以及不洁净的美容、纹身等传播。患者会出现肝水肿和转氨酶升高等表现。临床

治疗需要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同时还需关注转氨酶、血氧饱和度

等生化指标的变化。根据资料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血氧饱和度正常,能够避免体内细胞进行过量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危害健康

B.正常人转氨酶的参考值是0〜40U/L,说明人体内环境稳态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状态

C.病毒寄生肝细胞中后,会利用肝细胞的原料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相关蛋白质

D.肝脏是蛋白质代谢的主要场所,出现病变后,机体会因为蛋白质合成量不足而出现组织水

12.正常情况下,组织液与血浆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血浆渗透压是使组织液回流到毛细血

管的一种力量。组织液中的渗透压升高或血浆中的渗透压降低,均会导致水分向组织液迁移

造成组织水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组织液回流减少导致组织液过多形成水肿

B.血浆中的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到组织液的量增多会造成组织水肿

C.恶性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会使淋巴液进入组织液减少,导致组织水肿

D.在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

13.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正常情况下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蛋白(DAT)回

收。可卡因是一种兴奋剂,可以使DAT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多巴胺通过多巴胺受体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

B.DAT可避免多巴胺持续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

C.可卡因会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含量减少

D.摄入可卡因会导致机体的神经活动岀现异常

14.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15.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与体内外的感受器相连接,通过传出神经纤维与骨骼肌、

各内脏以及心血管系统等效应器相连接,反射弧的五个环节中任何环节被破坏,反射则不能

进行或发生紊乱。蔥环类药物是临床实践中广泛使用的有效抗肿瘤药物,然而蔥环类药物相

关心脏毒性副作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紊乱参与了多种心血管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通过调控自主神经实现再平衡可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表明,蔥环

类药物的使用与心脏自主神经失平衡密切相关。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感受器均分布在机体的皮肤表面

B.蔥环类药物对心脏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不会造成影响

C.通过调控阻止自主神经系统紊乱从而实现再平衡对治疗心血管疾病毫无意义

D.直接刺激连接骨骼肌的传出神经纤维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但这并不属于反射

16.人体体表痛和内脏痛的形成存在共用神经元时,神经中枢无法判断刺激的来源,但神经

中枢更习惯于识别体表信息,将内脏痛误认为是体表痛,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参与牵涉痛

的神经结构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为传出神经

B.牵涉痛的产生共用了神经纤维b,痛觉的形成部位是脊髓

C.牵涉痛的形成过程中,皮肤被误作“感受器”,神经元a并没有产生兴奋

D.牵涉痛属于条件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完整的反射弧

17.反射时是指从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到效应器出现反应为止所需的时间。兴奋经中枢传播时

往往较慢,这是由于化学性突触传递须经历递质释放、递质在突触间隙内扩散并与后膜受体

结合以及后膜离子通道开放等多个环节,因此需时较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用等强度的有效刺激分别作用于同一人的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的感受器,膝跳反射的反射

时要长一些

B.当手碰到火时,人感受到痛后会随即做出快速的缩手反射,以免被进一步烫伤

C.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的效应器是由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和腺体组成的

D.上一个神经元兴奋后经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有可能抑制下一个神经元的活动

18.俗话说“苦尽甘来”,但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便在苦药里加糖,仍会感觉很苦。研

究发现,甜味和苦味分子首先被味细胞(TRC)识别,经一系列传导和传递,最终抵达大脑

皮层的CeA和GCbt区域,产生甜味和苦味(如图,图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注:浅色TRC感应苦味;深色TRC感应甜味

A.GCbt产生的苦觉会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

B.神经冲动在①处传递和②处传导形式分别为化学信号和电信号

C.CeA产生的甜觉能传至苦味中枢GCbt,所以“甜不压苦”

D.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二、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

19.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发生,反射弧结构中任一环节受损,反射活动就不

能完成,为了证明该结论,某实验小组利用脊蛙(去除大脑的青蛙)进行实验结果如表:

刺激前的处理用硫酸刺激的部位实验结果

实验一左后肢不做处理左后肢中趾左后肢出现屈腿

环切掉蛙左后肢脚趾上的皮

实验二左后肢中趾左后肢无屈腿

实验三右后肢不做处理右后肢中趾右后肢出现屈腿

右后肢中趾,每隔一分钟刺右后肢发生屈腿,但麻

实验四

与右后肢肌肉相连的坐骨神激一次醉3min后不能发生

经滴加麻醉剂(一次)右肢背部传出神经所在位右后肢发生屈腿,但麻

实验五

置,每隔一分钟刺激一次醉5min后不能发生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与实验二的结果说明,损坏反射弧的反射活动不能进行。

(2)坐骨中经中既有传入神经又有传出神经,麻醉效果出现的先后顾序不同。综合分析实验

三、四和实验五的结果,得岀坐骨神经中的(填“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先

被麻醉剂彻底麻醉。

(3)上述实验中,效应器是。能完成右后肢屈腿反射的实验组是。

(4)请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验证屈腿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

果。

20.为研究处于不同焦虑状态的个体在相同压力下“努力动机”(愿意付出努力的意愿)的

变化,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研究者首先将大鼠按照焦虑状态,分为低焦虑大鼠和高焦虑

大鼠两类,随后给予大鼠刺激,使其处于相同的压力状态,并将其放入操作式条件反射箱中,

如图(a)所示,在该箱中动物必须通过自己完成某种操作,才能获得奖励,大鼠获得奖励的

次数越多,表示大鼠的努力动机越强,实验结果如图(b)所示。

(1)图(b)所示实验结果说明o

(2)有研究表明,在相同压力状态下,高焦虑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较正常状态显著降

低,而低焦虑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较正常状态显著升高,因此有研究者推测不同焦虑

状态下的大鼠在相同压力下努力动机的变化可能与CRHR1表达量的差异有关,为证明这一

猜测是否正确,研究者将两类大鼠置于相同压力状态下进行了下表所示的实验,请完善该实

验。

组号大鼠类型处理检测指标

1①③

2低焦虑大鼠不干扰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

3高焦虑大鼠使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升高

4②不干扰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

I:①;②;③;④。

n:若观察到,则可以证明假设是正确的。

(3)若人类在压力状态下努力动机的变化与大鼠相似,那么这项研究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

启示是。

三、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4.0分)

21.某地蜷蛛的喙长而锋利,可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如图1所示。1920

年引入新种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其果皮较薄,蜻螺也喜食,如图2所示。调查发现,当地

蜻螺喙的长度变化如图3。

的&0

188019001920194019601980年份

图】图2图3

(1)蜻螺通过长而锋利的喙,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

现。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和。

(2)蜻螺的长喙与短喙为一对相对性状,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

该地区决定蜻螺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的结果,蜷蝶(填“是”或

“否”)发生了进化。

(3)蜻螃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当地

无患子科植物种群数量会。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果皮也存在变异,可提供进化的

果皮较薄的植株更容易延续后代。上述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蜻蛛得

以生存繁衍,这是物种间的结果。

22.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六项的检查,以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是

否正常。如表是某男子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请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测定值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7U/L9〜60

肌酔CREf1.9mg/dL0.5〜1.5

尿素氮BUNf14.6mg/dL6〜23

血清葡萄糖GLUT223mg/dL60-110

甘油三酯TGf217mg/dL50〜200

总胆固醇TCH179mg/dL150〜220

(1)人体内环境中,除了表格中列举的物质,还有等调节类物质以及免疫活性物质。

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及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并不相同,最大的差别是。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和三方面,其中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

要与的含量有关。

(3)肌醉是人体肌肉代谢的产物,属于小分子物质,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全部随尿液排出。

根据此化验单中肌酢的数值,可推测该男子的(器官)功能异常。

(4)血液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健康人的血液中每一种成分都处于

中。根据化验单中血清葡萄糖的数值,可以推测该男子可能患;在检测血糖

时,患者需空腹的原因是o

答案和解析

I.【答案】D

【解析】解: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认为

生物进化是长期渐变的结果,生物和生物、生物和环境间可以相互作用和影响,实现协同进化,

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也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

故选:D。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意义:科学地解释了

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核心内容为:在一个自然种群中,只要个体之间存在

着变异,而且某些变异性状影响了个体的存活和繁殖,从而使具有不同性状的个体之间在存活率

和繁殖率上出现了差异,自然选择就发生作用。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

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2.【答案】D

【解析】解:A、假设该学校有100个男性、100个女性,则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是(3.5+5)

+(100+100x2)xl00%=0.28%,A错误;

B、Xb的基因频率为8%,由于男生女生人数相等,所以在人群中男性患者X、Y的基因型频率是

4%,B错误;

C、如果白化病的基因频率是a、则正常基因频率为1-a,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得出白化病患者

的比例是a2,正常个体的比例是La2,白化病携带者的比例是2a(La),因此正常个体中白化病

携带者所占的概率为2a(1-a)+(1-a2)招,C错误;

D、维生素D佝偻病是显性遗传病,如果致病基因频率为b,则正常基因的基因频率是(1-b),

女性中正常个体的比例是(1-b)2,女性正常在整个人群中的比例是去因此,该地区人群中女性

个体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所占的比例为(1-b)2xl=(l-b)2,D正确。

22

故选:D。

1、遗传平衡定律:种群足够大,个体之间能自由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不起作用,遗

传保持平衡,即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如果H基因频率为p,h基因频率为q,则有

p+q=1,HH+Hh+hh=l,HH=p2,hh=q2,Hh=2pq。

2、X染色体上遗传,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是p,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为q,男性中:隐性纯合的

基因型频率为q,显性纯合的基因型频率是p,女性中隐性纯合的病基因型频率是q?,显性纯合的

基因型频率是p2,杂合子基因型频率是2pq。

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变化,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频率的概念,掌握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明确性染

色体上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公式,再根据题干中数据进行计算,注意准确计算,避免不必要的错

误。

3.【答案】D

【解析】解:A、冬季雷鸟的羽色变化是该性状受环境影响产生的适应性生理特征,其基因并未

发生变化,A错误;

B、雷鸟随季节换羽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即使天敌急剧减少,这种特点也不会迅速消失,B错误;

C、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在一定的环境选择作用下,有利变异得以保留,不

利变异被淘汰,故雷鸟不会主动产生适应新环境的变异,C错误;

D、若冬季降雪稀少,则白色羽个体容易被天敌发现,不利于其生存,D正确。

故选:D。

适应性是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环境相适合的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

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答案】C

【解析】解:AC、斑马与驴杂交产生的后代斑驴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属于二倍体生物,但由于

其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即不可育,故斑驴兽不是一个新物种,A错误,C正确;

B、斑马与驴杂交产生的后代不育,说明斑马和驴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两个物种,故不能实现基

因交流,B错误;

D、斑驴兽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无法联会,故生殖腺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

裂,但可以进行有丝分裂,D错误。

故选:Co

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

能产生可育的后代。地理隔离是同种生物由于地理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

基因交流的现象。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本题的知识点是新物种的过程,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对于隔离在

新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5.【答案】A

【解析】解:A、从自然因素看,天坑环境相对稳定,但是物种自身有可能发生物种特化和遗传

衰竭,导致生活力减退和遗传力衰退,使其种群数量难以恢复而趋于濒危甚至灭绝,A错误;

B、天坑溶洞中环境光线偏暗,盲鱼、盲虾等生物与天坑环境存在协同进化,B正确;

C、飞猫属于不慎落入其中的外来物种,不太适应天坑环境,种群数量可能会降低等导致种群基

因库变小,C正确;

D、天坑中的中华溪蟹、洞穴步甲等体现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多样性,D正确。

故选:A»

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生物进化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共同进化的概念,识记生物

多样性及其价值,能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6.【答案】D

【解析】解:A、1980年,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12%+66%X1=45%,a基因的频率

=22%+66%x|=55%;1990年,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18%+42%x:=39%,a基因的频率

=40%+42%xl=61%,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种群发生了进化,A错误;

B、该种昆虫基因型频率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

C、共同进化是指在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环境之间发生的,AA型个体与aa型个体属于同种生

物,C错误;

D、十年间,虽然Aa型个体一直最多,但是其频率却在降低,说明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减弱,

AA、Aa的适应能力增强,D正确。

故选:D。

1、某基因频率=纯合子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

2、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进化的实质为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本题结合表格数据,考查种群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的主要内容,掌握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能正确分析表格,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7.【答案】B

【解析】解:A、随着年限的增加,抗生素用量也增加,耐药率也随之增加,说明这种细菌耐药

率的变化与抗生素的使用量之间是存在关联的,A正确;

B、突变是不定向的,美罗培南的选择是定向的,B错误;

C、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在使

用抗生素的过程中细菌耐药性越来越强,它们之间发生了协同进化,C正确;

D、为减缓耐药性的升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使用抗生素,避免长时间使用抗生素使菌体

产生抗药性,D正确。

故选:Bo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

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

用,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

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

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8.【答案】C

【解析】解:A、超深渊狮子鱼视觉退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A正确;

B、超深渊狮子鱼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

C、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而超深渊

狮子鱼是一个物种,C错误;

D、深海环境的定向选择提高了与超深渊狮子鱼细胞膜稳定有关基因的频率,D正确。

故选:Co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

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

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

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

9.【答案】D

【解析】解:A、对照实验中无关变量要保证相同且适宜,在这种条件下,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

结果造成影响,实验结果才可靠,A正确;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充分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储水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

性,B正确;

CD、甲试管的血浆中具有缓冲物质,加入酸或碱时,pH会有一定的波动,但变化不明显;乙试

管中加入的是蒸馈水,无缓冲物质,在本实验中作为空白对照,加入酸或碱时,pH会发生明显的

变化,故该实验可证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C正确,D错误。

故选:D。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

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相关的探究实验,要求考生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尤其是酸碱度,

掌握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的原理,能根据实验的目的完善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现象及得出实验

结论。

10.【答案】B

【解析】解:A、内环境中有缓冲对物质,大脑深度思考时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不会使脑脊液pH

明显降低,A错误;

B、脑脊液属于内环境,可能含有葡萄糖、氨基酸和激素等物质,脑脊液是脑细胞生活的直接环

境,是脑细胞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可以为脑细胞提供营养,运输代谢废物,B正确;

C、脑脊液产生过多或循环通路受阻会导致颅内压升高,C错误;

D、脑脊液中无机盐浓度与组织液相当,D错误。

故选:Bo

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此外还有脑脊液等。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

水约占90%,蛋白质,无机盐,激素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非蛋

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甘、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气等)。

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外界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媒

介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1.【答案】A

【解析】解:A、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能产生酒精,A错误;

B、内环境稳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平衡,正常人转氨酶的参考值是0〜40U/L,说明

人体内环境稳态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状态,B正确;

C、病毒是非细胞生物,没有核糖体,只能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来合成自身所需蛋白质,故病

毒寄生肝细胞中后,会利用肝细胞的原料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相关蛋白质,c正确;

D、肝脏是蛋白质代谢的主要场所,出现病变,机体会因为蛋白质合成量不足,使得血浆蛋白含

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

从而出现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Ao

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

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

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

良引起血浆蛋臼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

水肿。

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

层次的考查。

12.【答案】C

【解析】解:A、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组织液回流减少,导致组织液过多形成水肿,A正确;

B、血浆中的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到组织液的量增多会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

C、恶性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会使组织液进入淋巴减少导致组织水肿,C错误;

D、在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D正确。

故选:Co

1、组织水肿是在特殊情况下,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或血浆、细胞内液渗透压降低,使血浆细胞内液

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中,导致水肿的现象。

2、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如下:过敏反应、肾炎或组织损伤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

渗出,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液增多;长期营养不良、摄入蛋白质不足,血浆蛋白减少,血

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溶质微粒数目增多,组

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旺盛,组织液中溶质微粒数目增多,组织液渗

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本题考查内环境、组织水肿等知识。考查考生的获取信息能力、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落实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

13.【答案】C

【解析】解:A、多巴胺作为一种神经递质,通过与多巴胺受体结合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使后

者发生电位变化,A正确:

B、突触前神经元上的DAT能够回收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避免多巴胺持续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

B正确;

CD、可卡因使DAT失去对多巴胺的回收功能,即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増加,导致多巴胺在

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从而导致突触后膜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可卡因失去药效后,由于多巴胺

受体已减少,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会出现异常,C错误,D正确。

故选:Co

1、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的,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

触后膜。

2、神经递质有两种类型,即兴奋型和抑制型,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

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神经递质的受体可存在于神经细胞、肌细胞、腺体细胞等细胞膜上。由于神经只能由突触前膜释

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

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4.【答案】D

【解析】【解答】

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内K+明显高于膜外,从而造成K*外流;而Na+正好相反,膜外Na+明显高

于膜内。

故选:D。

【分析】

神经细胞内K+明显高于膜外,而膜外Na+明显高于膜内。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

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多于膜内,所以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

钠离子内流,使膜内阳离子浓度高于外侧,所以表现为内正外负。

本题考查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生理基础的理解,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造成静息电位和动

作电位的原因。

15.【答案】D

【解析】解:A、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改变的结构

或装置,A错误;

B、蔥环类药物会对心脏维持正常生理功能造成影响,因为它对心脏有毒性副作用,B错误;

C、由题意可知,通过调控阻止自主神经系统紊乱从而实现再平衡对治疗心血管疾病有重大意义,

C错误;

D、直接刺激连接骨骼肌的传岀神经纤维引起的骨骼肌收缩不属于反射,因为没有构成完整反射

弧,D正确。

故选:De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反射的过程:一定的刺激按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了兴奋;兴奋

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中枢的

兴奋又经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6.【答案】C

【解析】A、图中a和c为传入神经,b为传出神经,A错误;

B、牵涉痛痛觉的形成部位在人体的大脑皮层,B错误;

C、由题干信息可知,牵涉痛是神经中枢将内脏痛误认为是体表痛,说明是位于内脏的感受器产

生了兴奋,兴奋通过c传至b,再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而皮肤上的感受器未产生兴奋,a没有参

与,C正确;

D、牵涉痛是生来就有的,为非条件反射,D错误。

故选:Co

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

反射弧来实现。

分析题图可知,皮肤和内脏属于感受器,a和c为传入神经,b为传出神经,脊髓为低级中枢,大

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本题结合图形,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要求学生理解反射弧的结构和兴奋的传导

过程,从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7.【答案】D

【解析】【分析】

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导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进入突触间隙,

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离子的跨膜运动,使其产生兴奋或抑制。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

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本题综合考查反射弧结构、兴奋的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

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都是非条件反射,两者的反射时长大致相同,A错误;

B、手被火刺激时,先发生缩手反射后感觉到疼痛,B错误;

C、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的效应器是由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组成的,C错误;

D、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可能抑制下一个神经元的活动,D正确。

故选:D。

18.【答案】A

【解析】解:AC、据图中的信息解释“甜不压苦”的生物学机制是: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当动

物摄入甜味物质,能在CeA产生甜的感觉,但该信息不能传至苦味中枢,所以甜不压苦,但如果

摄入苦味物质,在GCbt产生苦的感觉,从图中可知,会正反馈作用于脑干中苦味神经元感觉更

苦:同时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A正确,C错误;

B、①是突触结构,神经冲动在①传导的形式是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②是神经纤维,兴

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电信号,B错误;

D、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缺少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不属于反射,D

错误。

故选:A。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

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构成。图中①是神经末梢和细胞连接处,②是神经纤维。

本题综合考查了神经调节中反射弧与反射等的知识内容,学习时通过分析模式图、归纳总结等方

式对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调节过程进行理解是关键,还要能够准确分析题中信息作答。

19.【答案】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实验三、四实验思路:实验五

后隔一段时间(麻醉剂失效后),用针捣毁该蛙的脊髓,用硫酸刺激该蛙的右后肢中趾。

实验结果:右后肢不出现屈腿

【解析】解:(1)比较实验一和实验二,不同之处是实验二蛙左后肢脚趾上缺少皮肤,结果是实

验一中蛙左后肢岀现屈腿,实验二中蛙左后肢无屈腿,说明损坏反射弧的感受器,反射活动不能

进行。

(2)实验四和实验五均在坐骨神经处滴加了麻醉剂,实验四刺激感受器,实验五刺激传出神经,

实验五开始出现麻醉的时间晚于实验四,说明坐骨神经中先被麻醉的位置在传出神经之前,即坐

骨神经中的传入神经先被麻醉剂彻底麻醉。

(3)在本实验中,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实验三、四、五中右后肢均出现

了屈腿,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实验三、四中刺激的均是右后肢中趾,经过了完整的反射

弧,可以完成屈腿反射;实验五刺激的是右侧背部传出神经所在位置,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不能完成屈腿反射。

(4)验证屈腿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自变量应为有无脊髓,因此,验证屈腿反射的神经中枢在

脊髓的实验思路是:实验五后隔一段时间(麻醉剂失效后),用针捣毁该蛙的脊髓,用硫酸刺激

该蛙的右后肢中趾。实验结果为:右后肢不出现屈腿。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2)传入神经

(3)传岀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实验三、四

(4)实验思路:实验五后隔一段时间(麻醉剂失效后),用针捣毁该蛙的脊髓,用硫酸刺激该蛙

的右后肢中趾

实验结果:右后肢不出现屈腿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

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能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神经中

枢在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

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

2、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位于椎管里面,上端连接延髓,两旁发出成对的神经,分布到四

肢、体壁和内脏;脊髓里有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脊髓的结构包括位于中央部的灰质和位于周围

部的白质;白质内的神经纤维在脊髓的各部分之间、以及脊髓与脑之间,起着联系作用。

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反射弧等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相关知识,并分析题目提供的信息,作岀准

确判断,正确作答。

20.【答案】与正常状态相比,相同压力状态下,低焦虑大鼠的努力动机会提高,而高焦虑大鼠的

努力动机会下降低焦虑大鼠高焦虑大鼠使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降低统计大鼠在操作式

条件反射箱中获得奖励的次数若第2组大鼠获得奖励的次数高于第1组大鼠,第3组大鼠获得奖

励的次数高于第4组在学习和生活中要保持低焦虑的状态,这样在压力下会有更加强烈的努力意

愿,不会轻言放弃

【解析】解:(1)从图(b)中可以看出低焦虑大鼠在压力状态下获得奖励的次数增加,而高焦

虑大鼠在压力状态下获得奖励的次数减少,而获得奖励的次数越多,表示大鼠的努力动机越强,

因此实验结果可以说明低焦虑大鼠在压力状态下努力动机会提高,而高焦虑大鼠在压力状态下努

力动机会下降。

(2)为证明“不同焦虑状态下的大鼠在相同压力下努力动机的变化可能与CRHR1表达量的差异

有关”这一猜测是否正确,则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焦虑状态的大鼠和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

因变量为努力动机,即大鼠获得奖励的次数,结合已有的实验,设计实验为:组号①②的大鼠类

型都为低焦虑大鼠,组号③④的大鼠类型都为高焦虑大鼠,因为在相同压力状态下,高焦虑大鼠

脑中CRHR1的表达量较正常状态显著降低,而低焦虑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较正常状态显著

升高,故使组号①的低焦虑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降低,组号③的高焦虑大鼠脑中CRHR1的

表达量升高,组号②④的大鼠,不干扰其脑中CRHRI的表达,作为对照组。因为实验的因变量

为努力动机,即大鼠获得奖励的次数,故检测指标为统计大鼠在操作式条件反射箱中获得奖励的

次数。若证明假设是正确的,即要符合“髙焦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