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_第1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_第2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_第3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_第4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1919年12月陈独秀在《实行民治的基础》中写道:“我们现在要实行民治主义,是应当拿英美做榜样。”1920年9月他在《谈政治》中提出:“若不经过阶级斗争,若不经过劳动阶级占据权力阶级的地位,德莫克拉西(民主)必定恒久是资产阶段的专有物。”这表明陈独秀A、坚持资本阶级民主派立场B、成为五四运动领导人C、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D、提倡成立中国共产党答案:C解析:材料中反映了1919年的陈独秀主见学习英美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依据材料中的“若不经过劳动阶级占据权力阶级的地位,德莫克拉西(民主)必定恒久是资产阶级的专有物。”,可以看出1920年的陈独秀主见无产阶级斗争,故材料反映了陈独秀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所以答案选C。2.学者金观涛、刘青峰在《五四新青年学问群体为何放弃“自由主义”?》一文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务,不仅变更了人们的观念,而且影响到对《凡尔赛和约》的说明,并进一步冲击中国学问分子对将来观念的建构。”一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A.从宣扬科学到反思“科学万能”说B.从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到质疑C.从盲目崇拜西学到回来传统文化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扬社会主义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学问,一战后,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加快,成为新思想主流,并深刻影响到此后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所以答案选D。3.1920年8月在上海出版的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堪称“红色中华第一书”,初版的千余册马上销售一空,又应读者要求于同年9月重版。至1926年5月,此书已相继印行17版。这表明当时()A.中国人由此起先接触社会主义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C.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成为时代主题D.中国学问界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获得和解读材料信息的实力,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销量很大,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故B项正确;A项中起先的说法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普遍的说法过于确定化,不符合史实,故ACD项错误。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协约国战胜德国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国学问分子曾上街游行,欢呼“公理战胜强权”。同时在北京创刊的《每周评论》将“主见公理,反对强权”作为其办刊宗旨。对“公理”的呼喊反映出中国学问分子()A.对民主科学的质疑B.对同等与自由的憧憬C.对独立参政的渴盼D.对协约国希望的幻灭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敬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不难发觉,本题考查调用所学学问分析材料信息的实力,“公理战胜强权”说明反对强权政治,再结合题干时间1918年,可知这一时期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联系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可知题干中的公理应当是指民主,即自由、同等,故B项正确,CD项错误;A项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不符,解除。5.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状况,毛泽东曾在1945年说:“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朱执信是国民党员,这样看来,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先。”1949年他又说:“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已经知道马克思,前后冲突B.国民党不讲马克思主义,前句错误C.马列主义并非十月革命送来,后句错误D.十月革命前国人并未理解马列主义真谛,前后不冲突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敬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不难发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程以十月革命为界限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十月革命之前对马克思主义只是一个肤浅的相识,并没有相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十月革命之后才相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所以,材料的前后也并不冲突,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6.李大钊曾在《史学要论》中写道:“历史总是记述以何种理由惹人留意的事,至于如何的事才惹人留意,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A.历史是存在过,且不为后人意图所左右的过去B.历史叙述往往有它的特定意图C.历史是某种外在因素作用下的产物D.人们能在自己选择的条件下创建历史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从广义上讲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一切事情,由于文字的记录才把历史持续下来,但是在写史人记录整理历史的时候很可能把自己的意志加上去,故A错误;由“至于如何的事才惹人留意,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知B正确;依据材料可知C项错误,不是外在因素作用而是主观意识作用;因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所以D项说法错误。7.瞿秋白指出,当时的思想界在长期禁锢下,似乎“久壅的水闸”,一旦开放,“喷沫鸣溅”,各种新思潮滚滚而来,而马克思主义也就作为新思潮的一种传到了中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马克思主义是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一个部分B.马克思主义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起先C.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动摇了中国封建思想的基础D.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创建了条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得信息的实力,材料中“当时的思想界在长期禁锢下”“马克思主义也就作为新思潮的一种传到了中国”的信息说明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创建了条件。故本题选择D项。8.“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A.五四运动爆发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D.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本题解题中要把民国七年转化成1919年,然后依据材料“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所以本题选B,A不是由近东卷到远东、C是在1921年成立的、D是1956年底初步进入社会。所以本题选B,A、C、D三项与材料不符,故不选。9.以下是1917—1921年《每周评论》与《新青年》的主题统计。结合材料及所学学问可得出的推论是()。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B、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C、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D、《新青年》最关切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依据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除了报刊,还有发表文章、创立马克思主义探讨团体、与非马克思主义的论战等,解除A。《新青年》一起先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阵地,解除C。《新青年》与《每周评论》最关切的主题是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解除D。从介绍马克思主义文章的比例上看,B符合题意。10.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最大功绩是()A.使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B.证明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C.推动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浪潮D.批判了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救国道路的探究。依据所学,A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中国广阔先进的学问分子所接受,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B是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失败的教训;早在鸦片斗争后就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故解除C;D与题意不符。所以选A。1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主要是在()A.戊戌变法以后B.五四运动以后C.十月革命以后D.辛亥革命以后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依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宣扬资产阶级思想,后期主要是宣扬马克思主义,故B项符合题意,所以选B。12.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20多年中,中国出现的救国思潮有①实业救国思潮②维新变法思潮③民主共和思潮④社会主义思潮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救国思潮。依据所学可知,①出现于甲午斗争后;②也出现于甲午斗争后;③出现于维新变法后的20世纪初;④出现于十月革命后。故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13.五四运动爆发后,李大钊宣扬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A.《法俄革命之比较》B.《庶民的成功》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D.《布尔什维主义的成功》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依据所学可知,《法俄革命之比较》、《布尔什维主义的成功》与《庶民的成功》都是李大钊宣扬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文章,前三篇写于五四运动前,《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才是五四运动时期宣扬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故应选C。14.费正清认为:“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1916年之后的十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实践和试验毫无拘束地涌现出来。”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①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②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③孙中山提出“节制资本”④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⑤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A.①②⑤B.①②③C.②④⑤D.①③④答案:B解析:留意题干中时间提示“1916年之后的十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实践和试验毫无拘束地涌现出来。”,可见这一时期是在北洋军阀时期,④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是在国共十年对峙的时期,⑤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是在抗日斗争时期,因此解除后选B.15.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想言论兴起的先后依次是①物各竞存,最宜者立,动植如是,政教也如是也②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接着努力,以求贯彻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④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A.①②③④B.④③①②C.④①③②D.④①②③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①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②“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出自孙中山留给国人的政治遗嘱;③“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指的是十月革命,先进学问分子起先接受马克思主义;④主见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属于地主阶级的观点。上述思潮兴起的先后依次是④①③②,故选C。16.2019年5月4日,北京高校迎来了110周年的校庆。在庆祝建校110周年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北大隆重颁发学生五四奖章、班级五四奖杯、“蔡元培奖”、“杰出校友奖”、杰出教化贡献奖等奖项。人们回顾这所学校的光荣历史时,发觉北京高校与中国近代历史休戚相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①胡适担当北大校长后,主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②“蔡元培奖”的设立与蔡元培执掌北大,锐意改革,成果突出有关③陈独秀在北大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④“学生五四奖章”源于历史上的五四运动A.①②④B.①③C.②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学问,比较、分析,并精确推断的实力。依据题干材料信息,本题考查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相关内容。结合所学学问,分析选项,不难知道:①胡适担当北大校长后,主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表述错误,当时校长是蔡元培,符合题意;③陈独秀在北大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表述错误,是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标记新文化运动起先,符合题意。而②④的表述均正确,不符合题干要求“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17.李大钊在北京高校的一次演讲中说:“我老醇厚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起先。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李大钊演讲的目的是A.弘扬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B.号召工人罢工响应学生运动C.推动中国思想界学习苏俄D.颂扬五四运动取得的成功答案:C解析:“这回战胜的,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宣扬马克思主义,引导中国先进的学问分子向苏俄学习。因此选择C。18.1922年创刊的《今日》曾刊发了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译著文章,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该刊的主办者却曾反对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坚持认为中共放弃社会主义革命而从事民主主义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变节”。这说明A.将马克思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任重道远 B.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C.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违反了马克思主义 D.当时存在着大量伪马克思主义者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依据所学可知,中共一大制定党的目标不符合当时的国情,二大制定了符合国情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材料反映了对民主革命纲领的反对之声,说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是任重道远。所以应选A。19.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中国的报纸对革命进程始终特别关注。但最初多持“乱事”、“乱党”等否定立场,但1918年5月后却又渐渐转变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等确定和赞美的看法。导致中国报纸立场变更因素包括①孙中山“三大政策”的确立 ②国人对十月革命相识的深化③早期共产主义者的贡献 ④国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反思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材料揭示了1918年后中国人对十月革命的看法转变。依据所学可知,“三大政策”的确立是1924年的国民党一大,故①不合题意;1918年前后,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共产主义者发表文章、组织学会等宣扬十月革命,使人们对十月革命有了进一步的相识,对中国革命道路也进行了反思。故②③④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20.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丢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崇,盲从欧美之风盛行。该文章针对的是()A.中体西用思想B.维新思潮C.新文化运动D.马克思主义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从据题干内容可知,反映的是由于全盘西化的局限性而导致中国近代传统思想文化体系的丢失。依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中存在着对东方文化的全盘和对西方文化全盘确定的错误倾向。故C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2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张澜先生是中国近代闻名的民主子士,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成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今之计,政府所执之政策,应急倾注于社会方面,力为民众谋裕其生计,毋使不均。并须速求教化之普及,使民众关于生计得有相当之智识,自由发展。而先知先觉诸人,而将公允正确之国家社会主义著为书报,发为演说,介绍于我国民,使咸晓然于社会主义之真,非同于强盗土匪之掠夺。盖必先求避去无意识之社会革命,使社会秩序不至于破坏。——1919年4月28日张澜《答梁乔山先生书》材料二1949年4月,张澜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他说:“这个新的政治制度,将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现有制度。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依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驾驭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的确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1)依据材料一概括张澜的思想主见。(2)材料二中张澜先生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更?请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其缘由。答案:(1)关注民生;普及教化;公允公正;反对革命;主见改良。(2)变更:赞同民主集中制;承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主见人民主权。缘由:国民政府实行一党专制,镇压民主运动;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张澜对民主政治的追求。解析:(1)据材料一“...应急倾注于社会方面,力为民众谋裕其生计,毋使不均。并须速求教化之普及,使民众关于生计得有相当之智识,自由发展...盖必先求避去无意识之社会革命,使社会秩序不至大破坏。”即可概括张澜的思想主见。(2)依据材料二“1949年9月...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依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驾驭在自己的手里...”即可说明张澜的思想主见发生的变更,结合所学相关背景不难分析其缘由。22.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艰难的探究。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1)指出A组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同是向西方学习,B组人物比A组有何进步?(2)C组人物在近代中国掀起什么运动?试比较两人在运动中的主见主要不同点?(3)D组人物在走自己的路的过程中分别有什么突出贡献?(4)上述先进中国人的探究历史给后人哪些启迪?答案:(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由A组的学习西方的科技(或器物)层面发展到学习政治(或制度)层面。(2)新文化运动。陈独秀主见的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和科学;李大钊则主见俄国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3)毛泽东开拓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道路);邓小平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4)以天下为己任;不屈不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事求是。(有两点可满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依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获得有效信息,赐予历史事物精确推断和正确认知的实力。本问以“学习西方”作为切入点,涉及到地主阶级洋务派与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关于第一小问,把握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中体西用”即可。关于其次小问,结合所学学问,把握到“学习西方不断深化,由技术器物层面到政治制度层面”维度即可。(2)依据材料图片,可知本问考查新文化运动及其状况。关于第一小问,即新文化运动。其次小问,分陈独秀和李大钊所宣扬的思想主见分别召开,陈独秀属于新文化运动早期人物,高举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李大钊则属于新文化运动后期人物,侧重于宣扬俄国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3)依据材料图片,可知本问考查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结合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相关史实绽开,所组织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关于毛泽东思想,重点把握到“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关于邓小平理论,重点把握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4)本问属于开放性设问,没有标准答案。须要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四组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学问,围绕题干“给后人启迪”要求绽开,避开答非所问。可以围绕救国救民、不屈不挠、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及实事求是等角度绽开,言之有理即可。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并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二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变更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生气,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当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须要变更,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变更,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学问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变更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新中国。——裴钰《变更中国》材料三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假如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特性自由为鹄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魏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有何重要影响?(2)据材料二及所学学问,回答近代前期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变更”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4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并指出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缘由。(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变更中国”中的作用。答案:(1)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影响:启迪人们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实行君主立宪);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民主科学。(4分)(3)特点:现代化启蒙。缘由: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或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的探究。(4)作用:推动中国救亡图存;推动近代化进程;推动中国社会转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相关学问点。考查精确概括材料的实力和分析问题的实力。在做材料题时确定要有一个政体的观念,而不能把整到试题一问一问的割裂开来。分析试题的切入点,围绕哪些角度考查一个或多个学问点,在做答时确定要多角度思索,语言要用历史学科语言。(1)依据材料《海国图志》“夷之长技三”、“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并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结合所学可知魏源的核心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关于“影响”,可以放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天朝上国)的束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探究强国御辱之策。(2)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清代中国’须要变更,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变更,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先进的学问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变更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新中国”,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前期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变更”的指导思想有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戊戌变法的“维新思想”、辛亥革命的“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在做答时留意时期是“近代前期”,即旧民主主义革民时期。(3)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特性自由为鹄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概括即可。其次小问要求分析缘由,材料“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反映了当时中国处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结合前面的两个问题和所学可以看到有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究救国救民的道路。(4)这一小问考查学生整体概述实力,但是不简单得分,还须要多练习这类题型。整体看上述材料,都是围绕近代中国民族危亡,先进的仁人志士向西方学习进行的探究,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推动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国史初级教科书》与《(中学校适用)新制本国史教本》书目比较表书目A上古史:三皇五帝三代纪春秋纪战国纪中古史:汉纪新纪后汉纪三国纪晋纪十六国纪南北朝纪隋纪——摘编自《国史初级教科书(卷上)》1903年版书目B绪言第一编远古史第一章邃古第一节五族之缘起其次节汉族之勃兴第三节文化之发达其次章唐虞第一节君位之禅让其次节苗族之折服第三节威权之统一第四节民政之留意第三章夏第一节夏禹之内治其次节夏初之防卫第三节夏统之绝续第四节夏祚之衰亡——摘编自《(中学校适用)新制本国史教本(第一册)》1919年版比较两份书目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缘由。(所指出的不同,明确清晰;缘由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正确,合理充分。)答案:示例不同之处:编撰体例不同。书目A以编年体为主要体例,书目B以章节体为主要体例。缘由分析:书目A编写于清末,传统思想的影响比较深刻,虽有借鉴近代史学体例,但受传统史学编撰体例的影响更加深刻。书目B编撰于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促进了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更加深化,历史教材的编写更多地受到近代西方史学体例的影响。书目B反映了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编写近代化的发展方向。解析:依据题干要求,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解读图表,获得有效信息,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