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习作内容真实性的调查及对策研究_第1页
小学中年级习作内容真实性的调查及对策研究_第2页
小学中年级习作内容真实性的调查及对策研究_第3页
小学中年级习作内容真实性的调查及对策研究_第4页
小学中年级习作内容真实性的调查及对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中年级习作内容真实性的调查及对策研究

一、核心概念:1.本课题中的“中年级”是指小学三、四年级。2.习作内容的真实性就是指在写实性作文(想象性作文除外)中,学生在习作时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和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本着“我手写我的口”原则,表达真情实感。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从教师的角度看,研究此课题有助于端正教师的习作教学思想,提高作文教学水平。传统作文教学中,在指导写实性作文时,忽略学生习作内容真实性,造成一些学生习作内容虚假,习作质量不高。此课题的研究让教师充分认识习作内容真实性的意义,指导学生写真意表真情。2.从学生的角度看,此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学生放胆习作,真诚做人,提高习作素养。现实中学生的作文存在许多内容虚假问题,作文内容的虚假,不仅影响作文质量,更对学生做人造成不良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变得虚情假意,言不由衷,其危害可想而知。此课题的研究鼓励学生说真话,抒情,表达童言童真童趣,抒写个性化习作。3.从理论的角度看,习作内容的真实性的研究丰富了作文教学理论,富有创新性。《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写作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通过观察分析自然、社会,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受、态度和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当前儿童普遍怕作文,虚假作文的现象十分严重:编造事实;虚情假意;刻意拔高;照搬照抄;套话连篇。它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小学生的作文能力,还影响了他们成长的其他方面。因而,研究“小学生习作内容的真实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4.从实践的角度看,此课题着重探究指导学生习作内容的真实性的对策,对于作文指导的操作有很强的针对性,它不仅做理论上的探究,更注重于实践上的操作,着重于解决操作上的问题,因而更具现实指导意义。三、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了解学生习作内容失真的现状并分析原因。2.探索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内容真实性的要求。3.探究促进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内容真实性的对策。(一)、研究的内容:1.小学中年级习作内容失真现象的调查与分析。2.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内容真实性要求的研究。3.促进小学中年级习作内容真实表达的引导方法。(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2.调查法。观察、访谈、问卷、等方式分析学生习作内容失真的原因。3.行动研究法。深入作文教学,分析学生的习作内容的失真现象,探索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内容真实性的要求,边研究、边实践,总结出促进小学中年级习作内容真实表达的引导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4.经验总结法。概括总结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内容真实性的要求和促进小学中年级习作内容真实表达的引导方法。四、课题研究的过程1.准备阶段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课题研究计划。(2011.3——2011.5)2.实施阶段。(2011·6——2012·4)(1)调查研究小学中年级习作内容失真现象(2)通过阅读文献、课题讲座、调查访问、等形式,研究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内容真实性的要求。(3)深入作文课堂教学,探究促进小学中年级习作内容真实表达的引导方法。3.总结阶段(2012·4——2012·5)撰写《小学中年级习作内容真实性研究》的研究报告。五、学习计划1.阅读《行知教育论著百篇》中《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和《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节选)》,从儿童心理和写作心理的角度,了解儿童习作内容失真的原因。每天保证阅读30—60分钟。(完成时间2011年9——2012年3月。)2.阅读《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第三辑的《写作教学32篇》和《夏丏尊教育名篇》中的《关于国文的学习》部分,从理论的角度探究儿童作文内容真实性的要求与对策。每天保证阅读30—60分钟。(完成时间2011年6月——2012年4月。)3.阅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有效的语文教学》等有关习作方面的文章与著作,探究促进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内容真实性的对策。

4.另外,经常上网检索相关文献资料;坚持阅读《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求购有关写作教学的著作,进行系统阅读思考。(完成时间:伴随整个研究过程)

六、完成读书笔记与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1.每周撰写1—2篇阅读心得,每月一篇阅读随笔,研究过程中完成读书笔记不少于5万字。建立课题博客,及时发布研究进展信息、研究体会。2.调查报告《小学中年级习作内容真实性的调查与分析》(2011年11月)3.作文习作案例:《为动物做名片》、《我为蜗牛做名片》,针对学生习作内容的真性进行思考和分析。(2012年3月)4.作文习作案例分析:《我是最棒的》,选择自己最得意的一个方面写下来。针对学生习作内容的失真性进行思考和分析。(2012年4月)5.总结报告:《小学中年级习作内容真实性的调查及对策的研究报告》(2012年5月)小学生作文应写“诚实的自己的话”——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最近读了《叶圣陶教育文集》,尤其此文集的第三卷中的《作文论》中说的“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这部分内容,对自己感受颇深。叶老先生在文中写到“既然要写出自己的东西,就会连带地要求所写的必须是美好的;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虚伪、浮夸、玩戏,都是与诚字正相对的。在有些人的文字里,却犯着虚伪、浮夸、玩戏的弊端。作文的求诚实含着以下的意思:从原料,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叶圣陶文集》第三卷之《作文论》296——300)行文至此,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我想到当前小学生的习作在写“诚实的自己的话”方面是让人不容乐观的。如我在批改我市今年小升初毕业考试的作文时,竟然发现有两个班级的大部分的习作有雷同现象,并且所写事例一个是借助110智斗小偷,另一个是利用工商局的人员制止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明眼的老师一眼就可以看出学生写的是假事,说的是假话,这种现象是否与我们学校的教育有关呢?难怪有人说:“社会谎言的流行,语文课的作文是启蒙者。”这话说得虽然有些过分,但至少说明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是时,要求学生写真话、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还不够到位。叶圣陶先生曾在在1983年元旦写过一篇题为《作文与做人》,文中这样写道:“譬如去年高考的作文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要是有一位考生写得头头是道,有理论,有发挥,准能得高分。但是当他离开考场,挤上公共汽车,就抢着靠窗坐下,明明有一位白发老太太提着菜筐挤在他膝前,他只当没瞧见。你说这位考生的作文卷子该不该得高分?依我看,莫说高分,我一分也不给。他连给老太太让个座的起码的好习惯都没养成,还有资格谈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吗?也许有人说,你太认真了,那是作文,那是考试。对,是考试。在公共汽车给不给老太太让座,这才是真正的考试,他一分也得不到。文当然要作的,但是要紧的在乎做人。”无论是对待考试,还是学生的平时习作,发现虚假的现象一定要制止。因为教育是塑造人的工程。记得陶行知先生曾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文以载道”,语文具有育人功能,那么习作也就有鲜明的教育性。因此“立德”就应该放在“立言”之上。“人是作文的灵魂,写作是心灵的喷泉”。与其说我们是在教学生怎样写作,到不如说我们是在教学生怎样做人。因此我们做教师的要牢牢记住“为做人而写作”的理念,让教作文与教做人得到和谐统一。“言为心声”,“情动辞发”。夏丏尊先生在《文章做法》一书中的第一章《作者应有的态度》一文中写道:“所谓好文章,就是达意表情,使读者读了以后能明了作者的本意,感到作者的心情的文章。应当怎样做法才能达到这种地步,这个问题包含很广,实不容易;但综合起来,最要紧的基本条件却有两个:一真是,二明确。”同样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作文技巧十二字“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也同样把真实摆在了首位。再说《新课标》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本着“我手写我的口”精神,《新课标》的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二学段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就隐含着自由表达的意思。当然自由表达不等同于胡言乱语,所以第三学段作了这样的表述:“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新课标》对小学生写作除了“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外,对写作技巧几乎没有具体的要求,仅在第三阶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习作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表达,具有写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乐于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增强个人的独特感受。“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就应该教人说真话、学说真话,因为学习做人那是一辈子的事。因而有人提出:“在教学生作文、给学生批改的时候,也应该遵循原谅错话,不原谅假话的原则。”由此可见,我们对于孩子们的习作时应该把不说假话、写真话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最近拜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部书,知道了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用一生心血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读这部著作,可以聆听到许多教诲,得到很多启迪。虽说时代不同,国界不同,但他的教育思想和经典的话语,至今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还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要全身心的投入,就必须不断地读书和学习。一个不读书的教师要想成为一个好老师显然是忘谈。当我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条建议时,那位成功的历史老师给了我们答案: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教师给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要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时间从哪里来?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时间问题,“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这段答话开启了一个窗口,使我们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像这位历史教师这样的人,我在自己的区里只知道有30人左右。他们从来不抱怨没有空闲时间。他们中间的每一个人,谈到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会说是终生都在备这节课的。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谈到读书,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关于知识的作用曾说过:“因为我们并不生活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和完结了的世界,而是生活在一个向前发展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展望未来,而回顾过去一切知识和思想不同,它是回顾过去的——它的价值在于使我们可靠地、安全地和有效地去应对未来”。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理解为教师教的教材,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那么,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教师本身就是活的可以供学生挖掘、感受、升华的活教材,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教科书中的东西。”她是这样说的,也在努力这样做的。在她的课堂上,我们总能更深切地体会到“活的书籍”的魅力所在。听她讲《珍珠鸟》,孩子们明白了“我们人类不只是地球的唯一,该怎样和众生彼此信赖,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和经营这个世界?”讲《晏子使楚》,孩子们懂得了:一个人要获得尊重,不仅要靠外在的道德智慧,更要有内在的实力;讲《狼牙山五壮士》,孩子们不仅牢牢记住了那段悲壮屈辱的民族史,更深深懂得怎样与时前行!不仅如此,讲《圆明园的毁灭》,她谈到了《雨果致巴特莱的信》;讲《朋友》,她更是一口气出示了四篇文章:《记住的和忘却的》、《管鲍之交》、《胖子和瘦子》以及《朋友》;讲《秋天的怀念》,她配乐深情诵读了史铁生另外几个怀念母亲的文章片段,如此等等,太多太多了。在她的课堂上,我们总能更深、更真地感受到“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子”,她的做法正体现苏霍姆林斯基的“读书是最好的备课”的教育思想。记得张志公先生在《要重视阅读教学和阅读教育研究》一文中说过:“我念中学时,还真读了不少书呢。那时老师规定我们要读的书,有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有史学专著《古文辨》,还有杜威、罗素等人的著作。新旧文学作品,更不必说了,只要能拿到,总要一读为快。当时,我还接触了大量的报刊杂志,有《生活》、《生活周刊》、《东方》、《新中华》、《世界知识》、《科学画报》,还有《国学月刊》、《西风》、《英文周刊》等等。说老实话,至今我还在吃这些老本。”张志公先生读了好多书,有老本吃,我们这些年轻人读了多少书,有无老本可吃,自己最明白。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反省自己又看了多少书呢?平时自己不读书,上课、做事临时“抱佛脚”。有时为了上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就是平时不读书的后果,。后来自己坚持读了一点书,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读书对自己的教学还真有不少帮助。如我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时,由于在工作之余读了《把自由还给孩子》一书,知道《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篇短文。我在备课读文本时,发现教材的选文与原文有很大的变化。于是在教学时,便把原文复印出来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读文本时与原文比较着去读,去发现异同,去讨论那种写法好一些。这样让学生成为了一个发现者,学生读得很认真,学生在读议中提高了阅读和欣赏能力。再比如过去在教学李白的《静夜诗》中的“床前明月光”关于“床”的意思,一直按照教学参考书的解释来教学生,从来也没有注意到它还有别的意思。后来读过古乐府《淮南王篇》中“后园凿井银作床”让我明白了《静夜诗》中“床”的解释应是“井上围栏”更为恰当。为此,我还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了辩论,课堂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这些事例应该说是自己读书对教学所起的作用吧。当然教师课外阅读对教学所起的重要作用远不止这些。“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教师是否热爱读书,精神世界是否充实,对学生具有很深的影响。谈到教师读书对学生的影响,下面一个资料也许可以得到证明:据说在美国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两个家庭。一个是爱德华家庭,其始祖爱德华是位满腹经纶的哲学家,他8代子孙中出了13位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20多位议员和1位副总统;另一个家庭的始祖叫珠克,是个缺乏文化修养的赌徒和酒鬼,他8代子孙中300多名乞丐,7个杀人犯和60多个盗窃犯。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竟可以产生如此源远流长的影响。那么,一个不读书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比之更甚。因而陶行知先生在很多年前就指出教师不读书的危害。在他的《活的教育》一文中写到:“活的教育要拿活的书籍去教。现在还有许多教员先生们,他对书籍还不十分注意。当初当教员的时候也还肯买一两本书看看,到了后来,他不但不买,连从前所有的几本书,都借给人去了。这样的教员,教育界也不知有多少。他既不买书看,对于一切新知识,他自然是不知道的。他既不能有新的知识,那一定没有新的教材供给学生,只是年年爬起来卖旧货。这样的教育败类,真不知害了多少青年。”陶行知先生指出的教师不读书的现象,现在依然存在。著名画家张大千说过:“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作画如此,教学也应如此。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地读书和学习。当一个教师知识渊博、谈吐不凡,学生必然对其充满敬佩之情,并对知识充满渴望,定会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境界。只要我们真心想读书,至于时间、地点那就是简单的事了。林语堂先生说过:“即读书用不着相当的地点和时间。一个人觉得想读书时,随时随地可读。一个人尚懂得读书的享受,即不论在学校里边或学校外边都可以读,即在学校里边也不致妨碍他的兴趣。”曾国藩在家书中劝他的弟弟读书时写道:“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承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宋代大儒欧阳修有“三上”:即枕上、马上、厠上的读书之说。可见,读书是是不必讲究时间和地点的。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读书不但能增添生活的乐趣,而且还能陶冶性情,提高自己的修养。曾国藩曾说过“人的气质,由天而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沐浴书香,让读书成为我们教师生活的一部分。“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应作为每位教师的座右铭。我们也要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那就是不断地读书,因为读书是最好的备课。用唤醒之语激活习作之水[2011/10/2717:00:42|By:11张化民]

谈到习作,,学生怕写,老师怕教、怕改作文。小学六年下来,真正习作过关的学生不多。当然学生习作过不了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想与我们传统的习作批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习作修改,传统的修改方式就是老师对于习作中的错别字、错句、错标点帮助学生改出来,写得好的地方标出来,加个眉批和总评,打个分数,就算完事。对于较差的习作,一般是叫学生拿回去重写或给打个比较低的分数,而后在评语中指出习作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就算完成了批改的任务。对于这样的批改方式,到底起到了多少作用呢?笔者认为是耗时多效率低。尤其对中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由写话到写文的起步时期,孩子们在习作时,难免会存在许多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呢?说道这,我便想起了刚开学时发生的事:开学第一天,我给学生布置了以《假期里玩得最快乐的事》写一段话。第二天,学生把作业缴来时,我看到有一个叫李永正的同学是这样写的:“暑假里的一天,爸爸带我到云龙湖去玩。那里有很多好玩的。我和爸爸玩了好长时间,就快乐地回家了”。读完了这个学生的作文,我当时真生气,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学了一年的写作文,还写得如此空洞,真想把他的习作撕掉或把他叫来狠狠地批评一顿,但备课簿的上“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句话让我气愤的心很快恢复了平静。静心思考,就算把他的习作撕掉或把他叫来狠狠地批评一顿,又会对他的写作能有多少帮助呢?想到这,于是我把这个学生叫到跟前。此时我看到孩子很紧张。我便亲切地对他说:“孩子,你的这篇习作你写得很真实。你能做到这一点就了不起。如果你能把当时的天气是怎样的、到了云龙湖,你看到了哪些好玩的东西、你最想玩的是什么,最后玩了没有,如果玩了,是怎样玩的以及玩后的心情怎样,都写出来,那会更好。现在,请你把刚才老师提的问题说一说,好吗?”学生听了我的话后,紧张的表情消失了,并对于我的提问,逐一作了回答。回答完后,我又对这个学生说:“请你根据你说的内容,回去把作文修改好,再拿给我看,对于不会写的字要用字典查出来。”下午放学时,学生把作文拿给我看。内容是这样的:暑假里的一天,骄阳似火,爸爸带我到云龙湖去玩。到了地方,我看到了有许多好玩的,有旋转木马、划船、打枪、冲浪等。我最喜欢玩划船。我对爸爸说:“爸爸,我们玩划船好吗?”爸爸答应了,于是我和爸爸就玩起了划船。我们玩的船是脚蹬的。我和爸爸一人蹬一边,不知不觉就到了湖中央。湖水很清,可以看见水中的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时间过得真快,快到中午了。我和爸爸就把船划到了岸边。上了岸,吃过午饭,我们就回家了。我今天虽然很累,可很高兴。读了孩子修改后的习作,我微笑着对他说:“孩子,你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就把作文写好了。其实作文并不难,只要把你看到的、做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就是很好的作文。”孩子听了我的话,高兴地走出了办公室。后来这个孩子还真喜欢上了语文课,爱上了写作文。通过这个学生的这些变化,让我记起了《弟子规》上写的“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这句话。这告诉我们赞美别人不但是一种美德,而且对于受到的赞美的也是一种勉励。教师的赏识是打开孩子创造心灵的钥匙。因为,每个人都有被肯定、赏识的欲望。那么作为老师对于孩子不成功的习作,首先要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优点。老师这样做也就立刻打消了孩子当时紧张害怕的心里。再说新的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三四年级学段,其重点应放在“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特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在孩子学习习作的初始阶段要特别关注情感态度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上,只要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其他的的问题可以说都可以说不是问题。因此语文老师要怀着一颗童心去认识学生,去了解学生的生活,用儿童的眼光去审视他们的喜怒哀乐,用学生已有的习作基础及实际的表达能力,去看待那一篇篇稚嫩的习作。这样对待学的习作,不仅受到了鼓舞、激励,同时还把修改习作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那么作文批改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让学生自己改自己的作文,这是返璞归真,这才是回到了作文批改的最终落脚点,这才是有效的批改。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传统的作文批改是老师一头忙,整天埋头于学生作文的批改,可是教师辛勤批改的结果仅仅是让学生换回了等级,而大部分学生只是关心自己作文的“优良中差”和分数,至于其他的方面学生是漠不关心。正因为作文批改的高耗低效,也就造成了学生习作水平的低下。正是处于对新课标理念的学习和理解,因此在批改学生的习作时,可以不急于去改,而应把学生教到跟前,用交流谈话的方式来解决习作中的问题,这样就把习作修改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样做老师是费了些时间,但真实有效,值得。学生累了,但他累的高兴。由此看来教学艺术的本质的确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对于学生的习作评价时,我们老师首先用发现美的眼睛发现学生习作中的美,而后再把习作修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才是有效的修改。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只要我们坚持用用唤醒之语去鼓励温暖每一个学生,习作之水一定会荡起美丽的涟漪。

语文教育家夏丏尊在《文章做法》一书的《作者应有的态度》一文中写道:“所谓好文章,就是达意表情,使读者读了以后能明了作者的本意,感到作者的心情的文章。应当怎样作法才能达到这种地步,这个问题包含很广,实不容易;但综合起来,最要紧的基本条件却有两个:一真实,二明确。”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作文技巧十二字“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可见真实对于在写作方面的重要。但笔者最近读了一篇案例,却引发了对小学生习作教学的深思。有一小女孩以“一件有意义的事”为题作了一篇作文,写道:去店铺要走过很长一段凸凹不平的路。有一次,妈妈正在做饭时,发现酱油用完了,让我赶快去打酱油,快去快回。店铺的阿姨给我打了满满一缸酱油,我小心地端着酱油,急促地往回走,想着妈妈等着用酱油,又害怕酱油撒了。正在这时,路边过来了一位小哥哥,跟我说:“小姑娘,你的缸子漏了!”我猛地把缸子翻了过来,酱油撒了一地,我“哇”地哭了。教师评语是:“立意不高,以后要写有意义的事!”故事中的小女还天真可爱,她能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小事,也表现她的好品质。她的认真、细心以及后来的失误、懊悔都是非常真实。如果按照夏丏尊先生对好文章的评价标准,这应该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因为这篇文章达到了好文章要紧的基本条件却有两个:一真实,二明确。可是由于咱们老师看不起这些生活小事,总认为学生写的内容只有新奇、立意深刻些,写那些助人为、舍己为人、勇斗歹徒等所谓的有意义的大事,这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可是作为老师是否想过,学生生活中大多都是平凡小事。如果我们老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去写立意高、且要有意义,那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会为了写得“有意义”而编造故事。故事是很生动了,可是内容假了。这样长期下去,会是怎样的结果呢?由此我想到了今年暑假前在批改小升初毕业考试的作文时,竟然发现有两个班级的大部分的习作有雷同现象,并且所写事例一个是借助110智斗小偷,另一个是利用工商局的人员制止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内容很生动,事件也很有意义。但明眼的老师一眼就可以看出学生写的是假事,说的是假话。这种现象的确是我们学校教育的悲哀,小学几年的习作学习,是我们的老师教会了孩子说假话。难怪有人说:“社会谎言的流行,语文课的作文是启蒙者。”由此看来这话说得虽然不能算是过分。文以载道”,语文具有育人功能,那么习作也就有鲜明的教育性。因此“立德”就应该放在“立言”之上。“人是作文的灵魂,写作是心灵的喷泉”。与其说我们是在教学生怎样写作,到不如说我们是在教学生怎样做人。所以我们做教师不能为写而写作,而应该要牢牢记住“为做人而写作”的理念,让教作文与教做人得到和谐统一。叶圣陶先生则从更深的层次提出小学作文的要写真实的内容,认为“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要求学生说老实话,决不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就是让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他还强调“教学生作文,老师先要自己明白为什么作,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为了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作文就是说话,用笔来说话”。教育家吕型伟先生说过:“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此在指导学生习作时,首先把写真话放在第一位,同时在评价学生的习作时,也应把写真话放在第一位,。只要写的是真话,就是最好小学中年级习作内容虚假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小学阶段,作文教学可以说是耗时巨大,然而学生的写作水平却普遍较低。不少同学作文时总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即使写出来也是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笔者发现,小学中年级作文内容存在虚假现象,影响了作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同时致使作文教学耗时低效。针对小中年级学生作文内容存在虚假现象的现状问题,我们结合《小学中年级习作内容真实性调查及对策》课题展开了调查。

1、

调查时间2011年10——11月,调查对象主要是四年级学生以及三、四年级的语文老师。采用的方式:问卷调查法和行动调查法。调查的内容主要是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如下:小学中年级习作内容真实性调查问卷同学们:你们好!写作就是用笔说话,在习作中最主要的就是要表达真情实感。本次调查问卷,我们想了解你们在写作时真实的想法。这样做帮助你们度过写作难关,更好地表达真情实感,提高写作水平。希望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放心去填。(习作包括作文和日记)1、你每次能顺利完成一篇习作的原因是()A、通过思考,能从生活中找到可写的东西B、老师教了一些写作知识和技巧;C、老师帮助你理清了写作的思路;2、你觉得什么情况下写出的文章最满意()A、有了感触马上写B、受了老师的启发引导很想写C、受了范文影响想去写3、你写作文时能够结合切身真实体验,把事件的细节、过程写具体吗?()A、总是能B、有时能C、很少能4、在写作时,确实感到无内容可写时,但为了完成任务你会哪样做()A、抄作文选或编写虚假的事去写B、向家长寻求C、静下心,动脑筋,想好了再写。5、对于老师提出的要写真人、真事”的要求,你在写作时()A、经常按老师要求去做B、偶尔按要求去做。C、很少按要求去做6、你喜欢老师哪一种习作指导的方式?()A、老师先讲一讲作文的方法,然后当堂写作和交流;B、喜欢老师做做游戏、实验或开展活动后,再写作文;C、老师先读读同学的好作文或范文,再学着去写;7、在写作时,老师是否经常提“要写真人、真事”的要求。()A、经常提B、偶尔提C、很少提8、对于习作老师发现你的内容不真实时的做法是()A、找到我,再重新写。B、只是在习作本上写出来。C、老师只是写个分数。9、老师对于你的习作最重视的是。()A、内容真实B、格式正确书写工整C、字数多,用词优美问卷调查法

2011年11月,我对三堡镇实验小学四年级全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71份,收回有效问卷166份。

行动调查法我利用10和11月两个的时间除了深入作文课堂听课外,还查阅了三四年级学生的习作和日记。通过调查发现,现实的作文指导教学普遍存在着作文命题过死、呆板,不能激发学生表达欲望,作文指导方法不当,太过于注重作文知识的空洞说教,结果学生习作内容虚假。学生的日记、作文内容空泛,语言较贫乏,缺少鲜活个性,作文质量不高。2、

调查结果与分析通过调查发现了作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1.

学生作文兴趣不浓,缺少自主意识,习作时主要依靠老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一件事情充满兴趣时,才能乐此不疲,提高完成事情的质量。同时课标也告诉我们,学生是学生的主人,教师仅仅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但通过问卷你每次能顺利完成一篇习作的原因、你觉得什么情况下写出的文章最满意和你写作文时能够结合切身真实体验,把事件的细节、过程写具体三个题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每次能顺利完成习作的原因能通过思考,从生活中找到可写内容仅占27﹪,而多数同学都需要老师的引导,而对于在什么情况写出的文章最满意的调查中,有了感触马上写的同学只占21%,对于写作时能结合切身体验,把事件的细节、过程写具体的的的答案中,总是能完成只占29%。这些数据告诉我们,虽然这些学生经历了一、二年级的写话训练和三年级一年的习作训练,但如何从生活中找到可写的内容的能力还是较差的。2、从

学生的习作心里来看,学生是想写好习作,习作内容虚假不是学生的初衷。。从问卷中的“在写作时,确实感到无内容可写时,但为了完成任务你会哪样做”的调查中,可以看出93%的学生都认为为了完成习作任务,他们愿意静下心来,动脑筋,想好了再写。那么对于提出的要写“真人、真事”的调查中,91%的学生能经常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正应为学生有这样的习作愿望,因此在调查“你喜欢老师的哪一种习作的指导方式时,87.6%的学生选择了喜欢老师让学生做游戏、实验或开展活动后,再写作文。但通过听几节习作课和翻阅学生的习作,发现教师在上习作课时,往往是在课堂上写一个作文题,讲一些写作方法和习作要领或者分析一下习作例文,而后就让学生进行习作。因为作文题目不能吸引学生兴趣,所以学生看到题目没有表达欲望,个个愁眉哭脸、抓耳挠腮,但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只好进行虚假编造。笔者认为,学生习作内容虚假原因主要是教师给出的作文题目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严重脱离,缺少习作前的准备工作而造成的。3、学生内容虚假有教师的习作要求和习作评价有关。在调查“写作时,老师是否经常提‘要写真人、真事’的要求”一题时,只有27﹪的教师在学生习作时经常提“要写真人,真事”,而29.6﹪的老师是偶而提,43.4﹪的教师很少提。那么对于习作后教师的评价时,当教师发现学生的内容不真实时,19.3%找到学生让学生重写,38%的只是在作文本上写出来,而41.7%的老师针对这个现象,只是打个分数。在调查老师对学生的习作最重视的一题时,重视内容真实的是21%,格式正确书写工整和字数多、用词优美的分别为54%和25%。小学生具有向师性和可塑性,因为老师没有把“真实”放在第一位,这是造成学生习作内容虚假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也难怪老师,因为在学生考试时的习作评价,也没有提到过“内容是否真实”,而主要看学生的书写情况以及字数和词句的优美。因此,也就造成许多学生习作内容虚假。要想杜绝学生习作内容的虚假现象,作为教师,无论在习作时,还是在习作的修改评价时,如果把内容是否真实放在第一位的话,那么习作内容的虚假的现象就会得到控制。通过对调查问卷、一些学生的习作和几节习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笔者发现学生习作内容的虚假主要是由于一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1、命题作文过多,过死,限制学生作文选材和表达的自由,造成习作内容的虚假,影响表达水平提高。现实作文指导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命题作文,而且命题过死,这样的作文题目激发不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学生往往奉命作文,自然无话可说,便感到作文不好写,不会写。长此以往泯灭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学生自然无话可说,即使写出来也是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甚至胡编乱造,内容虚假,影响孩子成人,作文效果可想而知。2、作文指导脱离学生表达需要,没有触及学生表达的“兴奋点”,学生缺少深刻的体验,没有表达热情,导致习作内容的虚假。教师的作文指导往往忽视学生的表达需要,不能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作文时没有深刻的体验,自然感到写作困难。有真体验才有真作文。刘勰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教师在指导习作时,要注重创设情境或通过开展各种种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或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细心观察、真切体验、亲身感受、认真阅读,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和表达的欲望,写作成为了自然而然的事。深刻的体验可以帮助学生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我们写作文,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实质上都是写现实生活,都需要现实的生活情景。这些生活情景是不能凭空捏造出来的,只有通过多方面的感受体验才能获得。因此,作文指导教学一定要关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彻底解决学生习作内容虚假的现实问题。3、教师指导方法不当,大多是讲些写作方法、写作技法,而不注意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自由表达、怎样表达,指导缺乏“有效性”,致使学生习作内容虚假。作文指导教学中,教师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只是空谈写作技法,比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首尾照应,如何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让作文更生动……这些空洞的讲述看似精辟,实则毫无用处。学生听后,只会产生“我知道,可就是不会写。”动笔写作时,便言不由衷,写出虚假的语言。因此,作文指导教学一定要针对于具体的写作内容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表达,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实效。4、

老师对学生的习作的评价缺少对内容真实性的足够重视,且习作要求偏高。在习作要求上,提出立意要高,思想健康,要写有意义的事。而在学生习作的修改评价时,往往重视的书写是否工整,语言是否优美等。从而忽视孩子实际的习作水平,缺少对习作内容是否真实的重视,致使孩子作文内容的虚假。5、缺少语言的积累和读写结合的训练太少,学生不会表达所写内容,也就造成表达的虚假。由于学生的阅读量太少,缺少必要的词句积累,同时在阅读课上又缺少经常性的小练笔,因此造成学生在写作时词不达意,也就造成了表达的虚假。

3、解决问题的对策通过多方面的调查,发现了作文指导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化了认识,为更地改进作文教学,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分析调查结果,发现现实作文指导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作文指导和习作评价不当。那么,努力探索出小学中年级习作内容真实性的作文指导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教师要端正作文教学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作文教学指导理念,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其次,降低习作要求,把“小学生作文”定位在“小学生习作上”,作文要求底线为语句通顺、有内容,表达清楚、明白。第二,作文评价过程中,淡化分数和单一的评语是,多采用面批与交流谈话方式进行批改。第三,重视习作前的准备,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如在习作前开展一些游戏、实验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表达真情实感。第四、抓好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经常经常让学生进行小练笔,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从而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调查研究让我们进一步发现了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化了认识,更加坚信了研究的方向。我们坚信,作文教学从儿童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生活体验,然后引导学生怎样恰当表达体验,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次调查为下一步深入课堂开展《小学中年级习作内容真实性调查及对策》研究奠定了基础。写作实同于女人生孩子——读《夏丏尊教育名篇》文章有感“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虽是一条至理名言,但对于小学生来讲,每当遇到写作时,总是愁眉苦脸的。而且到小学毕业的时候,是大多数在写作方面不过关。这种问题,可能对每一位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来说,也是经常感到困惑的。我最近读了《夏丏尊教育名篇》,尤其读了《关于写作》这部分内容,使自己在小学生习作教学方面得到了深刻的启发。《关于写作》这部分内容,作者主要从“写作些什么?”和“怎样写作?”两个方面来谈的。我在读“写作些什么?”这一部分内容时,读到一个笑话:从前有一个秀才,有一天伏在案头做文章,因为做不出,皱起了眉头,唉声叹气,样子很苦痛。他的妻在旁嘲笑了说:“看你做文章的样于,比我们女人生产还苦呢!”秀才答到:“这当然!你们女人的生产是肚子里先有东西的,还不算苦。我的做文章,是要从空的肚子里叫它生产出来,那才真是苦啊!”这虽然看是个笑话,但却说明了一个真实的道理,肚子里,笔下才会写出来。说到写作。到让我想起了古人作画有“成竹在胸”的说法,那是因为在作画前,画家对竹子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对竹子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记在了心里,所以作画时,竹子还是如在眼前。写作如同绘画。“情随辞发”告诉了我们,写文章就是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有了思想感情,才能写得出来。那秀才肚子里根本没有思想感情或者有,也与要写的东西无关,却要他硬写文章,当然比女人生产要苦了。那目前小学生遇到写作文时,总是愁眉苦脸的,那原因是什么呢?从笑话中我们知道,写不出作文,是因为自己平时缺少观察和阅读。肚子里空空的,不发愁才怪呢?文中又写到“秀才从空肚子里产出文章,难于女人产小孩。所谓写作,在某种意味上说,真等于母亲生产小孩。我们肚里虽有许多的思想感情,如果那思想感情未曾成熟,犹之胎儿发育末全,即使勉强生了下来,也是不完全的无生命的东西。文章的题目不论由于教师命题或由于自己的感触,要之只不过是基本的胚种。我们要把这胚种多方培育,使之发达,或从经验中收得肥料,或从书册上吸取阳光,或从朋友谈话中供给水分,行住坐卧都关心于胚种的完成”。女同志生孩子,“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十月怀胎”的时间里,就是在吸收营养,培育胚种的过程。对于写作也同样如此。其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告诉了我们写作首先要有要写的东西。我们知道,写作是一种信息输出的活动。人脑和电脑是一样的,不可能输出从未贮存过的信息。因此,要想有信息输出,必须先输入信息。而我们获取信息主要有两个渠道。在没有书籍之前,观察是一条古老的渠道,也是唯一的渠道。自从有了书籍以后,从阅读中获取信息便成了公认的第二年渠道。而且,阅读这一渠道在目前由显重要。阅读对写作的影响,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无诗转作翻书忙”、“不学诗,无以言”都说明了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记得《文心雕龙》中说过:“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尤其“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八个字,告诉了我们人因为接触了外界的事物,产生了感情,才会有要表达和交流的愿望。由此看来,“写什么”是“如何写”的前提和基础。应该说,“怎样写”的每一过程,都是“写什么”的具体体现。针对小学生习作“无米下锅”的问题,我们有时要帮助学生找到“下锅之米”。尤其对于刚开始学习习作的三年级孩子,更需要我们教师帮助他们找到“下锅之米”即要写的是什么。从那儿去找,叶圣陶先生告诉了我们“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的流个不歇。”这就是说,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回归生活,去观察和留意生活。所以,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我们首先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著名作家孙梨说过:“教室里是培养不出来作家的。”为了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锻炼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同时让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在这学期开学不久的一天,我刚走进校园,就闻到一股淡淡的芳香。抬头一看,学校的几株玉兰花开了。我想,这不正是学生写观察日记的好材料吗?于是我对学生提出了一些观察要求,而后让学生进行观察,写观察日记。当然有时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各类活动,来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作材料。说到这,我想起了教三年级学生第一篇习作的事。习作要求是按照例文的格式,把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虽说要求不高,但对于第一次开始写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却是天大的难事。我在巡视时发现,多数学生是愁眉苦脸,一节课下来,竟然有一半多的学生连题目还没有写好。其他的学生也只是写了三五句话。看到这个情景,我想学生肯定是感到无内容可写。与其让学生在教室里苦苦地去想,不如带学生出去做个游戏,找到了素材,而后再写,效果会好一些。于是我对学生说:“我们今天暂时不写作文了,到操场做个游戏好不好。”孩子们一听说做游戏,那时一蹦三尺高,个个喜笑颜开。于是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先告诉学生游戏的名称是“夹球跳”和游戏的规则,游戏时还要注意观察队员人物的衣着外貌、表情、动作以及听到的声音,。接着把学生分成了两组,每组男女生各10人,剩下的当观众,而后学生就进行了比赛。二十分钟的时间后比赛结束了,我把学生带回了教室。回到了教室,我让学生把刚才做游戏时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进行交流。交流过后,我就让学生把刚才做游戏的情景写下来。于是,学生拿起笔,很快就把习作完成了。等到习作缴来时,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写了三四百字,还有几个同学写了五六百字。暂且不说学生的写作质量如何,但至少可以看出学生感到有东西可写了,不再认为写作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在三年级的第二学期,有一篇是写同学的习作。为了让学生习作时感到有内容可写,我便在学生写作前,先在班里组织学生以“我佩服他(她)”“他真行”进行说话练习,这样学生就会有较多时间去回忆,搜集所写人物对象的材料。这样做既可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又可帮助学生选取出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材料。这些在写作前所做的事,我认为就是陆游所说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积累生活素材让学生有话可写,但学生要想真正会写作文,当然还离不开阅读。因为阅读是作文的基础。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学生学作文,一定要让他们了解读书的重要性,让他们热爱读书、学会读书、读更多的书,从阅读中多多地吸收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一个人读的书越多.所获取的知识和方法也就越多,写起文章来也就越容易。由此看来,学生习作虽“决定于构思、动笔、修改那一连串工夫,但是再往根上想,就知道那一串工夫之前还有很多工夫,所起的作用更大。那工夫都是在平常做的,并不是为写东西做准备的,一到写的时候已成了极关重要的东西”(《叶圣陶文集》)。女人“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观察、读书的过程就如女人的“十月怀胎”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过程,而写作的过程就如女人的“一朝分娩”。由此看来,写作实同于女人生孩子。但肯寻诗便有诗——对小学中年级读写结合的思考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里说过:“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我国历史上一向对文章的重视。目前国人的写作情况,我不敢下定论。但小学生的写作现状,应当说还是不容乐观的。记得好多年前,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吕叔湘先生当年所说的大多数不过关,我认为,最不过关的应该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因为会写作文,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也可以说,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主要看他的写作能力。时隔多年,尤其进行课程改革的这十年,应该说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所改观,但也并不是很让人乐观,尤其表现在写作方面。那么,学生能力差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反复历练”“文入妙来无过熟”,这就告诉我们技能的形成,必须有一定的数量作保证。勤学苦练,多写多练,才会得心应手。鲁班学艺一课中,鲁班的师傅为了让鲁班确实掌握斧、刨、凿等工具的用法,并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让鲁班自己去做,去实践。同样语言也是一种工具—交际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为了掌握、运用这种工具。要掌握和运用当然也只有靠练、靠使用。鲁班学艺给予我们的启示,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的特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写作知识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由此可见,学生的习作能力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写的少、练的少。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那就是在实际教学中,除了上好每周的作文课,还要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对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记得张志公先生说过:“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问题很多,不止作文教学这一方面,而各个方面是相互有关的,不是各自孤立的。”只有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利用阅读教学,抓好读写结合,增加写的训练量,才是有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有人说过阅读教学让学生读懂了课文,只完成了一半,让学生把读中学到的东西用于写作中,才是真正完成了教学任务。本人非常赞同这个观点。朱作仁教授曾多次提出,阅读课上要“节约出时间,让学生多读、多思、更要多写。”他甚至还建议每节课给学生写的时间不少于二十分钟。张田若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让写占有一席之地。”我想叶圣陶先生说过的“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中的“例子”不仅是学生读的例子,一篇篇美文更应是学生写作的经典范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写的训练。我们可以利用文本这个例子,让学生进行仿写句式、段式和文章结构的训练。学生写话的过程,是再读书的过程,再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生感悟语言能力、运用语言能力、积累驾驭语言能力的过程。让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的统一起来。语文教学不管怎么改革,让学生把书读好、把文章写好,是永远也不会改的。小学生写了一次作文,就进行了一次练笔过程,其目的是使学生形成作文的能力。阅读课,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课堂内可以模拟一个语言交际环境,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通过写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促使学生吸收、消化范文的语言技巧,将范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然后外化出来,实现读写的有机结合,这样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条成功之路,读写结合能使学生的读与写的两种能力相互转化、相互促进。众所周知,阅读是吸收知识与理解知识的过程,写作是表达思想与运用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又是模仿。在教学上,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常常先示范,然后模仿,最后是在练习中逐步达到熟练掌握的境地。语文教本中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都是学生模仿写作的范文。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一切学习的开始。学习写作当然也不例外。如何对小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呢?重要的就是找准学生的情感兴奋点、训练的关键点和读写的结合点。扎实有效地进行写的练习。例如学了《东方之珠》和《庐山的云雾》这一类课文,它们都是总分的段式结构。那么在教学这一类的课文时,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这种总分段式的写作训练。有些课文便于对学生进行仿写的练习。如在教学《大作家的小老师》的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读文,找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作家对小女孩的喜欢。学生读文后,很快就会发现,小姑娘白白胖胖,一对大眼睛很有神,头上扎着大红蝴蝶结,真是可爱极了。当学生讨论后,就会知道这里抓住了小女孩的外貌描写来反映她的可爱,接着我便引导学生仿照文中外貌描写的方法,简单写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的外貌,表现人物的特点,这样做不但让学生进一步品读了文本,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写作训练。又如在教学《荷花》这一课时,恰巧学校的白玉兰花刚刚开始绽放。于是我便组织学生去仔细观察,而后再来品读《荷花》。学生通过读文,很快就会找到“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一部分详细写出了荷花开放的情景。在学生读好课文的基础上,我随即提出昨天我们观察了校园中的白玉兰话开放的情景,让学生按照文中写荷花的写法把自己看到的白玉兰开花的情景写出来。这样不但让学生积累了文中的优美词句,也进行了写话练习。有些课文运用了人称的改写,也可以学生进行写作的练习,尤其科普类的课文。如《水上飞机》、《航天飞机》、《新型玻璃》、《石头书》这一类课文,我在指导学生读好课文后,总会挤出一些时间,以《我是》或以《的自述》为题,让学生进行人称改写的写作练习。还有一些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在学生把课文读熟以后,可以以续写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如在《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和《狐狸和乌鸦》一类的课文时,我就以“小骆驼和小红马不久又见面了”为开头进行续写练习。同样在教学《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时,就以“过了几天,乌鸦叼着肉,在森林里又见到了狐狸”为开头,进行续写练习。有时结合课文的句式特点,也可以进行写话训练。如在教学《小露珠》这一课时,课文的二、三、四节分别写了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落在花朵上的小蝴蝶和爬到草杆上的小蟋蟀这三种小动物对小露珠的问候,写得很仔细,学生通过朗读会体到用词的准确恰当。而课文的后一部分,写植物们向小露珠告别,写得简略些,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我就让学生以“这些植物向小露珠告别会说些什么呢?”进行写话练习。还有许多课文都有留白处,就像一幅画,总会留下一些让人想象的空间。在阅读教学中,就可以找到文本中作者给我们留下的留白处,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写话练习。在教学《花瓣飘香》这一课时,当学生读懂、读好后,我又抓住文章的结尾:“第二天早晨,我从集市上买了两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我母亲的阳台上。”以“送花”为题,让学生进行读写练习,想像送花时我与小女孩、母亲会说些什么。再如教学《特殊的葬礼》一文时,同样在学生读懂课文后,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练习:“如果你是总统,在这个葬礼上,对着巴西人民演讲,你会怎么说。请结合课文内容,写一个演讲稿。”记得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是绝妙词。”只要我们善于去“寻诗”,总能找到可写的东西。对于如何去选、如何去训,叶圣陶先生说过:“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就老师方面说,采用种种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练,固然极为重要,而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尤其是其奏功收效的关键。”。叶老还说过:“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章所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绪与技巧才能渐有提高。”所以在训练学生写作时,时机要选得巧、训练点要选得好,训练后评价也要即时。“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量变也一定会决定质变。如果每篇阅读课都能进行一次写话、写作训练,一年下来、几年下来,学生的习作能力不过关的情况还会有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只要持之以恒,坚持让学生练下去,学生就一定会练就写文章的妙手,那吕叔湘先生所担心的学生语文不过关的现象也就不存在了。一个孩子写了一篇“与众不同”的作文,讲评课上,他期待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刮目相看:‘美术老师和九岁的我在教室里…’‘刘小武,你给我画一张羊吃草’老师布置了命题画。“老师,这怎么可能啊?现在是冬天,羊到哪里去吃草呢?”我不想画,反驳他…教室里荡漾起了笑声,我非常得意,这可是我的作文第一次被荣幸地拿到课堂上展示呢!正开心,却听到老师严厉地质问:“你写这篇文章是什么意思”,他还说我“丑化”老师。这怎么是丑化,这是我小学四年级时发生的真事!可老师却点评道:“主题荒谬,选材不当”。我在初中的时候写过一篇周记,内容是讲周末的时候我发高烧了,躺在床上胡思乱想,突然想到可以写一篇世界上最长的遗书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周记缴上去的时候我还有些得意,觉得自己有和别人不同的想法,而且这个想法还很有趣。后来周记发下来,我看见了老师的评语,他说,你写的东西真荒唐,病重的人怎么可能会去想遗书要写多长,哪有时间想文学奖,完全不符合实际。他那一串红字引起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在生气了一阵后,决定再也不把我的真实想法写出来任他肆意评判了。我一直觉得,对任何人的思想,可以不赞同但不可以不尊重,可以不理解但不可以不宽容。而且,我生病时确实就想到了遗书,想到了文学奖,我总不能撒谎写我想到的是我一定要坚强地与病魔作斗争,然后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吧。幸运的是,如上所述那段刺眼的红字只出现过一次。一个孩子写了一篇“与众不同”的作文,讲评课上,他期待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刮目相看:‘美术老师和九岁的我在教室里…’‘刘小武,你给我画一张羊吃草’老师布置了命题画。“老师,这怎么可能啊?现在是冬天,羊到哪里去吃草呢?”我不想画,反驳他…教室里荡漾起了笑声,我非常得意,这可是我的作文第一次被荣幸地拿到课堂上展示呢!正开心,却听到老师严厉地质问:“你写这篇文章是什么意思”,他还说我“丑化”老师。这怎么是丑化,这是我小学四年级时发生的真事!可老师却点评道:“主题荒谬,选材不当”。我在初中的时候写过一篇周记,内容是讲周末的时候我发高烧了,躺在床上胡思乱想,突然想到可以写一篇世界上最长的遗书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周记缴上去的时候我还有些得意,觉得自己有和别人不同的想法,而且这个想法还很有趣。后来周记发下来,我看见了老师的评语,他说,你写的东西真荒唐,病重的人怎么可能会去想遗书要写多长,哪有时间想文学奖,完全不符合实际。他那一串红字引起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在生气了一阵后,决定再也不把我的真实想法写出来任他肆意评判了。我一直觉得,对任何人的思想,可以不赞同但不可以不尊重,可以不理解但不可以不宽容。而且,我生病时确实就想到了遗书,想到了文学奖,我总不能撒谎写我想到的是我一定要坚强地与病魔作斗争,然后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吧。幸运的是,如上所述那段刺眼的红字只出现过一次。一个孩子写了一篇“与众不同”的作文,讲评课上,他期待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刮目相看:‘美术老师和九岁的我在教室里…’‘刘小武,你给我画一张羊吃草’老师布置了命题画。“老师,这怎么可能啊?现在是冬天,羊到哪里去吃草呢?”我不想画,反驳他…教室里荡漾起了笑声,我非常得意,这可是我的作文第一次被荣幸地拿到课堂上展示呢!正开心,却听到老师严厉地质问:“你写这篇文章是什么意思”,他还说我“丑化”老师。这怎么是丑化,这是我小学四年级时发生的真事!可老师却点评道:“主题荒谬,选材不当”。我在初中的时候写过一篇周记,内容是讲周末的时候我发高烧了,躺在床上胡思乱想,突然想到可以写一篇世界上最长的遗书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周记缴上去的时候我还有些得意,觉得自己有和别人不同的想法,而且这个想法还很有趣。后来周记发下来,我看见了老师的评语,他说,你写的东西真荒唐,病重的人怎么可能会去想遗书要写多长,哪有时间想文学奖,完全不符合实际。他那一串红字引起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在生气了一阵后,决定再也不把我的真实想法写出来任他肆意评判了。我一直觉得,对任何人的思想,可以不赞同但不可以不尊重,可以不理解但不可以不宽容。而且,我生病时确实就想到了遗书,想到了文学奖,我总不能撒谎写我想到的是我一定要坚强地与病魔作斗争,然后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吧。幸运的是,如上所述那段刺眼的红字只出现过一次。一个孩子写了一篇“与众不同”的作文,讲评课上,他期待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刮目相看:‘美术老师和九岁的我在教室里…’‘刘小武,你给我画一张羊吃草’老师布置了命题画。“老师,这怎么可能啊?现在是冬天,羊到哪里去吃草呢?”我不想画,反驳他…教室里荡漾起了笑声,我非常得意,这可是我的作文第一次被荣幸地拿到课堂上展示呢!正开心,却听到老师严厉地质问:“你写这篇文章是什么意思”,他还说我“丑化”老师。这怎么是丑化,这是我小学四年级时发生的真事!可老师却点评道:“主题荒谬,选材不当”。我在初中的时候写过一篇周记,内容是讲周末的时候我发高烧了,躺在床上胡思乱想,突然想到可以写一篇世界上最长的遗书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周记缴上去的时候我还有些得意,觉得自己有和别人不同的想法,而且这个想法还很有趣。后来周记发下来,我看见了老师的评语,他说,你写的东西真荒唐,病重的人怎么可能会去想遗书要写多长,哪有时间想文学奖,完全不符合实际。他那一串红字引起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在生气了一阵后,决定再也不把我的真实想法写出来任他肆意评判了。我一直觉得,对任何人的思想,可以不赞同但不可以不尊重,可以不理解但不可以不宽容。而且,我生病时确实就想到了遗书,想到了文学奖,我总不能撒谎写我想到的是我一定要坚强地与病魔作斗争,然后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吧。幸运的是,如上所述那段刺眼的红字只出现过一次。真实,源于解放—由“六大解放”引发对小学生习作的思考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写作时表达真情实感呢?最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书籍,我看到先生在告诫我们:“学生是活的人,要施以活的教育!”,特别是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理论,让我认识到作文教学的确应该解放学生,让学生更好地关注生活、关注现实,这样学生才能真实地表达要表达的内容。谈到作文,大多教师感到难教,学生认为作文难学。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充分解放学生。凡是读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孙悟空在刚出世时以及学成之后,总是能做出让人想不到的事情,以至于天兵天将拿他都没办法,而当他“五行山”下受难和戴上“紧箍咒”之后似乎就变得平庸无奇了。说到这,记得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位美国的母亲拿一个圆圈问自己的女儿,这是什么?已经上一年级的女儿非常肯定的回答这是“o”(英文字母),而就是这个圆圈在上一年级前这位母亲问同样的问题时,女儿有“是太阳、是葡萄、像乒乓球……”各种各样的答案。那么是什么禁锢了孩子的思维,这位母亲毅然和学校对簿公堂,法院判决学校败诉。难怪有人对当前教育现状的看法是辛辛苦苦十几年,不如回到幼儿园。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念一念“松箍咒”,还原一个活泼、自由的“孙悟空”。也正如杨再隋先生所说:“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有他们独特的认识生活的方法,也有他们独特的表达手段。”因此在写作方面,我们更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就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和嘴巴,让他们敢想、敢说。陶先生说过“人生有两件宝,双手与大脑”。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思维,人的头脑是指挥中心,任何一件事情的完成,都离不开头脑的参与。陶行知先生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没有思维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这些思想就告诉了我们了大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我们知道小学生的特点是:天真幼稚,好奇心强,对新事物较为敏感,且充满兴趣,喜欢幻想,讨厌成式化的说教,讨厌呆板、枯燥的生活。因此在作文教学时,从题目开始,就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命题,并在此基础上,去寻求新颖、有趣带有感情色彩的文题。这样做发挥了学生习作的主动性,学生的头脑动起来了。因为这样的题目是在学生自主动脑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表达欲,当然写作的效果就好多了。作为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成为动脑的小主人。解放了学生的大脑,让学生敢想,当然也要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敢说。为此,陶行知先生提出:“解放小孩子的嘴,使他们能说,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写作就是用笔说话,而且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所以,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也应该解放学生的嘴巴。只有解放了学生的嘴巴,让学生敢说、常说,慢慢才会达到会说。会说了,当然写起来也就容易多了。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时,一定要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开口说。说到在习作教学时,解放学生的大脑和解放学生的嘴巴,这一点我是有体会的。例如母亲节这一天,我就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进行写作训练时,我采用的是先让学生想一想,再互相交流,而后请学生到讲台说,最后让学生写下来。这样做,我发现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提高了,作文的效果也比较好学。当然我们评讲作文时,也要解放学生的嘴,通过师生共同评讲,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掌握了作文的生动权。所以在习作时,一定要解放儿童的大脑和嘴巴,,使他们感想、敢说,让他们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与看法。在习作时,如果真能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嘴巴,的确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习作(4)看图写文时,其中有这样一幅图:工厂冒出的黑烟遮住了太阳,工厂旁的大树的叶子变黄了,燕子要飞走了,池塘里漂浮着许多垃圾,水中的鱼儿露出水面,在喘着粗气。就是这样一幅图,我没有多讲什么,只是先让学生去看、去想,接着让学生为此图出一个合适的题目,而后进行交流。没想到在学生交流时,学生分别说出了这样的题目:给我一个家、我想有个家、哪儿才是我的家、小鱼的哭泣、我们要离开这儿等题目。透过这些充满感情色彩的题目,我想到了“题好文一半”的说法,既然题好文一半,那还愁学生写不好吗?还有一次我让学生写一篇有关“胖大海”的观察日记,当我在屏幕出示了胖大海的作用后,我便对学生说:“眼前这杯用胖大海泡的茶,你最想送给谁?”对于我提出的问题,学生思考后,分别这样说道:“当我知道了胖大海的作用后,我要把这杯茶送给老师,老师每天给我们讲课很辛苦,容易喉咙疼。老师喝了这杯茶,喉咙就会好些。”“我要把这杯茶送给年迈的奶奶,因为爸爸妈妈外出打工,都是奶奶每天起早为我做饭。冬天时奶奶经常感冒,奶奶喝了这杯茶,也就不感冒了。”“我想送给爸爸,爸爸每天起得很早,骑着摩托车就到建筑工地去干活,很容易感冒。”因为解放了的大脑和嘴巴,学生说的这些话,都是真诚的话。如果把这些话写下来,也就达到了表达是真情实感的要求。习作时,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和嘴巴,让学生感想、敢说的同时,还要解放儿童的双手和眼睛,让他们去多做、去多看。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整天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应该说学生动手的能力很差。记得有人说过“人的聪明在指尖上”。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地去动手作。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多动手,同时也要解放他们的眼睛去看。在习作指导时,如果让学生动手做过、用眼看过以后再去写,学生有了写作的内容,写起来就感到很容易。为此,我通过让学生动手做过、用眼看过,而后再让学生去写,学生的确写出了一些非常内容具体的观察日记。本学期学生就写了《种子发芽了》、《种子原来是先长根的》、《原来,小蜗牛不吃肉》、《胖大海变了》、《奇怪的胖大海》等系列观察日记。又如在三八妇女节这一天,我让学生晚上回家先为自己的妈妈洗脚,然后把洗脚的经过写下来。没想到,每一个学生都写出了内容具体真实的习作,连平时写作文只有两三句话的同学也能写得较长。鉴于此,每当我布置学生写日记时,我总是尽能让学生先做、先看,再去写。这样学生就感到很容易写。所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提供让学生动手的机会,把学生的双手从复杂的作业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知、去发现,从而积累经验,拥有丰富的知识,为以后的作文提供良好的素材。陆游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时要躬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解放了学生的双手,当然还要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去看、会看。达尔文曾说过“我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