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时期 第3讲 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时期 第3讲 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时期 第3讲 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时期 第3讲 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时期 第3讲 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讲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中原名校质评)北宋儒学大师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把“阳变阴合”这个根本矛盾作为引起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万物变化发展中使用了阴阳、动静、刚柔、始终、生死、善恶等一系列用语。据此,对《太极图说》评述正确的是()A.属于唯物主义哲学 B.带有封建迷信色彩C.汲取了佛道的思想 D.完成儒学重建任务解析:选C。《太极图说》汲取了佛道的思想,对世界的本原进行解释,故C项正确;周敦颐的学说认为意识在物质之前,不符合唯物主义哲学,故A项错误;《太极图说》是对宇宙的解释,其内容与封建迷信色彩无关,故B项错误;陆王心学完成儒学重建的任务,故D项错误。2.(2020·湖南省长郡中学周考)“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的程颢指出:“佛学只是以生死恐动人”“佛之学为怕生死,故只管说不休”,并以世界为虚幻是强生事。程颢如此评价佛教的主要原因是()A.三教合流推动佛教渐趋中国化B.佛教的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学地位C.与儒家重世间伦理的理念不符D.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解析:选C。“佛教渐趋中国化”在魏晋时期已经完成,故A项错误;“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不能体现对儒学的冲击,故B项错误;由“‘佛之学为怕生死,故只管说不休’,并以世界为虚幻是强生事”可知程颢认为佛学重业生,而儒学重现世,故C项正确;“以世界为虚幻是强生事”体现了对佛学的批评,不能体现统治者的利益,故D项错误。3.(2020·四川高考冲刺演练)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由此可推知,朱熹()A.相信提高修养可以扬善抑恶B.认为人性的善与恶难以调和C.强调纲常理论以维护社会秩序D.初步完成重建儒学理论的任务解析:选A。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而朱熹则认为“理有善恶”,说明朱熹认为可以通过提高修养的方式,使人变善,故A项正确,B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封建伦理纲常,故C项错误;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而非初步完成,故D项错误。4.(2020·佛山顺德区二模)二程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家庭,天地是父母,人是儿女,人人都应该孝敬上天。朱熹提出,对万物的盛衰,甚至大大小小的动植物,该如何合理地利用它们,“皆所当理会”。这体现了理学()A.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B.形成了精密的体系C.用哲学论证三纲五常的合理性D.包含一定的自然观解析:选D。据材料“二程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家庭……朱熹提出,对万物的盛衰……‘皆所当理会’”可知,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肯定人是自然的产物,承认人类属于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故D项正确;“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形成了精密的体系”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用哲学论证三纲五常的合理性”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5.(2020·百校联盟联考)朱熹说:“人欲者,此心之疾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饥而欲食,渴而欲饮”“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由此可知,朱熹的思想()A.扼杀了人性的正当需求 B.极力为封建统治辩护C.宣扬了封建的伦理纲常 D.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朱熹认为人欲是指超出正当需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结合朱熹的主张得出“存天理,灭人欲”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故D项正确。6.(2020·青岛调研)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A.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B.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C.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D.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解析:选C。“图一到图二”反映的是思想家的出生地,图二大部分属于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家,故A项错误;“图二”主要体现了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家,他们抨击儒学的道统,故B项错误;由图一到图二,体现了从宋明理学到明清民主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故C项正确;图一、图二均与近代民主思想无关,故D项错误。7.(2020·平顶山模拟)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A.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B.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C.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D.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解析:选C。根据材料“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之际,儒学发展到“理”的高度,“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故C项正确。8.(2020·桂林期末)宋代理学家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如《三字经》《百家姓》;一些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这些做法主要说明()A.封建迷信影响民间生活 B.社会风气日益开放C.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 D.理学成为官方正统解析:选C。宋代儒学的传承中蕴含儒家传统道德,不等同于封建迷信,故A项错误;宋明理学强调的“三纲五常”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社会风气走向僵化,故B项错误;儒学影响家庭文化的传承体现了儒学走向世俗化和社会化,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国家对理学的态度,故D项错误。9.(2020·唐山一模)右图为南宋画家林椿所作《果熟来禽图》。图中小鸟的动态用细劲柔和的笔致勾勒,蓬松的羽毛则以浑融的墨色晕染,木叶的枯萎、残损、锈斑,果子上被虫儿叮的痕迹都被一一描绘出来,显示出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追求细节表现的真实性。据此可知,此画()A.具有写意画的特征 B.开风俗画创作先河C.受到理学思潮影响 D.体现世俗化的趋势解析:选C。宋朝画作细致入微体现了宋明理学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花鸟画是写实画作,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该画作属文人画,不能体现世俗化的趋势,排除D项。10.(2020·湖北八校高三联考)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曾说:“也许,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归功于庄周、周敦颐、朱熹等人的贡献,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如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李约瑟肯定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是()A.人文精神 B.多元包容C.整体思维 D.格物致知解析:选C。通过题干中李约瑟所肯定的庄子的“通天下一气耳”和周敦颐的“阐发宇宙本原”可知,他认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内涵是整体思维,故选C项;人文精神的基本含义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中华文化的多元包容是指文化的多样性和互融性,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格物致知是指通过接触世间的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11.(2020·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据史料记载,北宋仁宗曾对一参加科举的学子断言:“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该学子从此自称“奉旨填词”。该学子作词()A.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B.打破诗词界限,使词走向社会C.成为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D.奠定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基础解析:选A。据材料“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词人是柳永,故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打破诗词界限,使词走向社会的是苏轼而不是柳永,故B项错误;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故C项错误;奠定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基础的是《诗经》,故D项错误。12.(2020·百校联盟质量监测)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这()A.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 B.是西学东渐的产物C.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 D.是理学思想的创新解析:选A。“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打破了尊卑贤愚不可逾越的界限,“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强调的是自我价值,故A项正确;西学东渐是指受西学影响,材料没有涉及西学,故B项错误;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没有民主政治诉求,故C项错误;明中叶以后,心学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是理学思想的创新,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理学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产物。一是北宋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统治者除了在政治、军事上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外,还需要在思想上对人民进行说教和控制。理学正是建立和强化封建秩序的理论基础。二是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既长期纷争,又相互影响、渗透而趋于合流的结果。隋代王通提倡三教合一,唐代韩愈仿佛、道的传法系统,建立儒家道统,为理学的产生开了先河。——摘编自王士立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清初大儒们召唤士人摆脱宋明学派加在他们身上的束缚,直接从古代经典中探求真谛……这些大儒激烈地反对明代的空疏和形而上学思潮,建立起一种新的学术氛围。在这种氛围下,他们把着重点放到了对古代经典做研究、旁征博引地做考证以及将知识运用到社会上。——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儒”的杰出代表及他们共同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结合材料一、二,说明社会思潮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解析:(1)原因,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护封建统治、韩愈等儒学家的倡导等多方面回答。(2)第一、二小问,结合所学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相关知识回答;第三小问影响,从对当时与对后来的影响方面分析;第四小问关系,结合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进行分析。答案:(1)原因:封建统治者稳定封建秩序、巩固统治的需要;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合流的结果;隋唐儒学大家的倡导与努力;宋代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任答三点即可)(2)代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主张:经世致用,批判封建专制。影响:考据学兴起;思想呈现活跃局面;冲击了官方儒学的基础;深刻影响了清末民初的思想家和民主革命家。(任答三点即可)关系:社会发展决定社会思潮;社会思潮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14.(2020·卓越名校联盟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白蛇传说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其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加工和创造,已从一个简单的故事不断丰富、完善并发展成为一部部文学著作。下表是白蛇故事演变历程中不同文本对主要人物白娘子、许仙、法海艺术形象的描写。时期和文本(传奇、话本、小说、戏曲、影视作品)唐传奇《李黄》和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明代冯梦龙短篇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和清代方培成戏曲《雷峰塔》1924年鲁迅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和1943年田汉京剧《白蛇传》(1958年修改)改革开放以来人物形象特点白娘子令人恐惧的蛇精向往世俗婚姻生活、贤妻良母、精通商道悬壶济世、自由婚恋、救济贫弱的“新女性”不同的文本对三个人物的描写各有不同,重视对人性不同角度的刻画,影视形象年轻化许仙出生将门或仕宦家庭经营药材生意、趋利避害、自私薄幸,法海收伏白娘子后表示忏悔勇于抗争、追求爱情的“战斗者”法海正义除妖人、慈悲渡众者封建势力的代表——摘编自高艳芳《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等从表格中任选一个或多个人物,提取其艺术形象演变的相关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首先我们审题后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人物进行阐述,一般来说,我们选取一个人物可以阐述得更加透彻,之后从各个时代来说明变化。例一:选取许仙,首先我们对许仙的形象进行概括,之后从唐代、明代、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政治、经济方面围绕形象进行阐述。例二、三:选取白娘子、法海,阐述思路类同许仙,只是我们阐述时要特别注意紧扣形象来谈,并结合四个时代来阐述。答案:示例一:从许仙形象看时代演变。论述:许仙在唐朝传奇和宋代话本中是出身将门或仕宦家庭,而到了明清则是经营药材的生意人,商人成为明清小说的主人公,而且许仙趋利避害、自私薄幸,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反映出白蛇故事的世俗化发展。这表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个性解放;社会上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松弛的趋势,商人地位相应提高,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士农工商等级地位的认识。社会价值观出现了逐利、崇尚经商致富的风气;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一定程度上启导了明末个性解放的潮流;但从许仙“忏悔”和法海始终是“正义除妖人”的形象特点来看,明清文学中的白蛇故事体现的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主题,对民众的教化意味更浓。近代时期,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礼教束缚、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自由平等,反帝反封建逐渐成为一些文学创作的主题,到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宣传,这一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革命史观指导下,白蛇故事更多地被赋予革命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