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史专题复习课件高考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美国史专题复习课件高考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美国史专题复习课件高考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美国史专题复习课件高考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美国史专题复习课件高考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国史专题复习一、美国独立战争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1773年12月波士顿倾茶事件因北美人民不满英国殖民者的统治,当地居民塞缪尔·亚当斯率领60名自由之子化妆成印第安人潜入商船,把船上价值约1.5万英镑的342箱(约为18,000磅)茶叶全部倒入大海,来对抗英国国会,最终引起著名的美国独立战争。过程:1774年第一次大陆会议:来自13州的代表聚集在费城,召开第一次大陆会议,希望能与英国和平解决问题。然而英王却坚持殖民地必须无条件臣服于英王,并接受处分。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北美独立战争爆发

1776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坚定了战争与独立的决心,并于7月4日签署著名的《独立宣言》,以此为契机,《独立宣言》被认为是美国建立的开端,此日(7月4日)亦被美国作为国庆日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成为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点1781年约克镇战役:北美英军投降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二、1787年宪法美国共和政体的建立

背景:

①独立战争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成立美利坚合众国,建立邦联政体:州保持很多的重要的权力,国家没有元首,中央最高权力机构邦联国会的权力极为有限;

②独立后松散的邦联国家无力解决战后重大问题:经济上外国商品占据美国市场;海外贸易受挫;没有统一的国内市场;收支失衡,外债巨额;政治上边境面临英国、西班牙的严重威胁;国内社会矛盾尖锐,谢司领导的农民起义,震撼了邦联的统治者;

③受孟德斯鸠的“分权与制衡”学说影响

内容:确立联邦制;政府的权力构建;保留黑人奴隶制和折算黑人人口

特点: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体现的基本原则:中央集权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共和制原则)影响:

①建立了联邦制的国家,拥有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避免了邦联制的松散又防止了中央权力过于集中,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

②制约了权力——防止绝对权力,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③平衡了利益——缓和矛盾,为美国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地位: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且广大妇女、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三、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861—1865)原因: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激化(焦点:奴隶制的存废)导火索: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标志:南方建立同盟挑起内战过程:

1861年南方军队挑起战争;1862年林肯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3年葛底斯堡战役:内战转折点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胜利原因:经济基础雄厚;人心向背有利于北方;法令调动了积极性等意义:维护了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扫除了障碍铺平了道路等

四、领土扩张和侵华(18C末—19C中)

西进运动:由东部移居西部,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使得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1844年《中美望夏条约》:协定关税、扩大领事裁判权范围、侵犯中国的领海主权、规定了12年后可以修约

1858年《天津条约》:清政府倘准许其他国家公使驻北京,应准美国一律照办;增开潮州、台湾(台南)为通商口岸(后来开埠时潮州口岸设在汕头);耶稣教教士得自由传教;扩大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即:清政府给其他国家的特权,“无论关涉船只海面、通商贸易、政事交往等事情”,美国得“一体均沾”;确定领事裁判权。五、两次工业革命

18C末至19C中期:美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第四号工业国。

19C末20C初,美国工业发展迅速。1894年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重工业主导的工业国家,资本和生产急剧集中,美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被称为“托拉斯帝国主义”。六、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内容: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

六、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战前:推行孤立主义和中立主义

战中:1917年参加协约国作战战后:掌握世界经济霸权;参加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七、经济危机(1929-1933)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②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激化③具体原因:盲目生产、无序竞争、自由放任主义盛行、财富分配严重不均,以及胡佛政府的不干预等因素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出现疯狂的股票抛售风席卷:股市崩溃迅速席卷美国整个经济部门,并在资本主义世界引起连锁反应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剧增、生产下降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影响①破坏社会生产力

②浪费社会资源③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

八、罗斯福新政措施内容目的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紧急银行法》:整顿银行、改革银行体系恢复银行信用②加强工业计划指导(核心)《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③调整农业政策《农业调整法》:压缩产量,政府补偿稳定农产品价格④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联邦紧急救济法》:直接救济或以工代赈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⑤保护劳工权利《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缓和劳资矛盾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法》稳定社会,早日摆脱危机作用:⑴积极作用:①摆脱经济危机,推进经济发展②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美国以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③缓和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的道路。④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⑤对当今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也有借鉴意义。⑵局限性新政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造成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严重。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①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与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②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其成功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③借鉴了当时社会主义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

九、二战中的美国二战(1939-1945)

战前:对法西斯实行绥靖政策战中: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美国参战,促进反法西斯同盟形成。1942年1月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根本上扭转了自珍珠港事件之后盟军节节败退的局面,为下一步的反攻奠定了基础。

1943年12月开罗宣言:美国宣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承诺了处置日本侵略者的安排。1943年召开德黑兰会议:开辟第二战场。

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开辟,意味着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减轻了苏军的压力,协同苏军有力地攻克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国提前无条件投降。美军从而把主力投入太平洋对日全力作战,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苏联取得了分区占领德国的权力;确定了有利于苏联的苏波边界,保留了苏联支持的波兰卢布林政府;“大国一致”的原则确立了苏联在联合国的牢固地位和作用;在远东获得了极大的权益。1945年5月波茨坦会议:对于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并就战后许多重大问题达成了协议,从而确立了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投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战后:与苏联两分天下、操纵着联合国、扶蒋反共、分裂德国、独占日本、参加审判、扶助西欧经济发展复兴、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冷战、热战(1950-1953年侵朝战争;1961-1973年侵越战争)等。战后的美国经济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1973):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起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年):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一方面利用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有利地位,大力拓展世界市场;一方面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经济稳定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遇到挑战:日本和欧共体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了有利地位,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结束后:进入“滞胀”阶段。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时代:克林顿政府创造了经济扩展的奇迹,经济持续以4%左右的速度增长,巨额财政赤字消失,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在逐年走低。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区战后中美关系战后:扶蒋反共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孤立的敌对政策朝鲜战争: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进驻台湾,造成台海分裂乒乓外交:1971年4月,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乒乓外交”打开了两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基辛格秘密访华: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访华:1972年2月,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发表《建交公报》:1978年12月,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接受中国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即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从台湾撤军中美正式建交:1979年1月签署“八·一七公报”:1982年,美国表示“两国政府重申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从而提供了双方确认的原则基础,具有重要意义。重点问题探究——一、美国外交政策的发展演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孤立主义思想自美国建国以来,长期渗透在美国的对外关系中。19世纪末之前可以说是美国外交的孤立主义时期。孤立主义主张美国应置身于欧亚大陆冲突之外采取超然态度,减少对外干涉和援助,更多地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它依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采取不卷入国际事务以及集中力量于北美大陆扩张和国内建设的方针,取得了国家迅速发展的成功。但美国的孤立从来就不是与外界绝对隔绝的,孤立是相对的。1823年,

“门罗主义”的出笼,实际就是美国走向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步骤。孤立主义曾使美国深受其益。—据刘建飞《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等整理材料二

20世纪初“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表明美国开始向奉行国际主义转变。及至一战前后,一项主张美国放弃孤立主义传统,更多地卷入世界事务的“国际主义”政策开始提出。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内已形成一致看法,美国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担任自由世界的领导者,就必须在全球遏制苏联及共产主义的扩张。—摘编自孙玉娣《杜鲁门时期美国“冷战共识”的形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之前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内涵,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外交政策的实质及其总体发展趋势。

2、时间美国外交政策1935—1937年《中立法案》规定了强制武器禁运条款,并对任何军事冲突中的侵略者和受害者一视同仁,授权总统可以警告美国公民乘坐交战国船只旅行风险自负。1939年9月罗斯福请求国会修改《中立法案》,最终放弃武器禁运条款,交战国可以以“现款自运”的方式购买武器。1940年1940年12月,英国已经破产,罗斯福提出实行租借法,允许政府向任何“对美国防卫至关重要”的国家销售或租借武器,《租借法案》获得了国会的批准,1941年生效。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在华盛顿签署,强调:签字国政府保证运用其军事的和经济的全部资源,以对抗与之处于战争状态的轴心成员国及其附从国家;保证相互合作,不与敌国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摘编自布林克利《美国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前后产生的影响。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变幻莫测的冷战时期,美国的鲜明立场就是要遏制共产主义的蔓延。这是一场经济和意识形态上的对抗,一方是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另一方则是给

20世纪下半叶蒙上阴影的苏联集团。杜鲁门认为,世界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美国的“自由体制、代议制政府、自由选举、个体自由的保证、言论和宗教自由,以及免于政治压迫的自由”;另外是苏联式的“恐怖和压迫、严控的报刊和广播、预设人选的选举,以及对个体自由的压制”。——摘编自(英)玛丽·格兰特《剑桥美国史》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各国各地区很难单独解决面临的问题,因此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调整,大国的合作步伐加快,合作内容逐步深化。各国把加速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外交工作、对外交流多为经济发展服务。但是,冷战的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原来掩盖在美苏霸权之下的各种矛盾冲突凸显出来,造成各地区冲突不断。——摘编自刘文汇、孙建社《全球化、多极化进程中的当代世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鲁门主义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关系的特点。拓展延伸——美国的外交政策美国对外扩张分为19世纪上半期的美洲大陆扩张阶段、19世纪末和20世纪早期的海外扩张阶段、二战后的全球扩张阶段和20世纪90年代后的全球独霸阶段。第一阶段是领土扩张阶段。第二、三、四阶段是以经济、军事和文化扩张为主。对外扩张政策经历了由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门户开放、金元外交、冷战到美苏争霸及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的演变。19世纪20年代美国就提出了“门罗主义”,积极推行“美洲事务是美洲人事务”政策。19世纪末提出“泛美主义”,多次干涉拉美国家内政。1898年挑起美西战争。1903年策动巴拿马独立,攫取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权和运河区的永久租让权。1899年美国对华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侵华进入新阶段。一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①一战使美国经济繁荣,企图支配世界事务,实行金元外交。②30年代,美国与苏联建交,通过“中立法”,实际上推行绥靖政策。③40年代卷入大西洋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继而修改“中立法”,后通过“租界法案”。珍珠港事件后,参加二战,并推动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又与苏英等国合作,安排战后问题,奠定了雅尔塔体系的基础。④二战后,在欧洲推行“冷战”,在亚洲则发动侵朝、侵越战争,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二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政策,表现为:①采取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包括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分裂德国和扶植西德。②在亚洲扶蒋反共,后发动侵朝、侵越战争。③力图控制广大亚非拉国家。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不变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上述两大目标的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美国自身实力消长,美国反共和争霸世界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1)杜鲁门政府(1945-1953年)的“遏制”战略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遏制战略的主要内容有:①推行杜鲁门主义,对苏联实行冷战。②实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日本推行扶植、援助和控制政策。③推行第四点计划,疯狂镇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推行新殖民主义。帮助蒋介石在中国打内战,发动侵朝战争,企图在亚洲建立美国控制的反共堡垒,以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发展。④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外交上不予承认的政策,妄图扼杀新生政权。⑤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把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力量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这个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是欧洲,主要对手是苏联,主要目标是在亚、非、拉扩张和控制西欧、日本。(2)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的“解放”战略和“艾森豪威尔主义”朝鲜战争后,艾森豪威尔政府调整了美国全球战略:①提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战略,其核心是力图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纳入到西方“自由世界”中。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②在亚非拉地区,加紧扩张。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3)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年)的“和平战略”“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实行“灵活反应战略”和针对苏联和中国的“两个半战争”。(4)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年)的“尼克松主义”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60年代末、70年代初,尼克松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③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积极打开对华关系大门。④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尼克松主义的实质: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它是在美国处于战略守势的不利情况下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继续维护美国全球霸权。补充: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体现出美国对华政策的重大转折。这与当时美国内外交困的处境有关:①是美国调整亚洲政策的需要。侵越战争的失败,导致国内反战运动风起云涌,美国希望尽快从越南脱身;②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变化。尼克松提出五大力量中心说,中国是其中之一,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有助于美国与苏联的争霸;③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丧失,美元危机的频频爆发,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最终崩溃,美国经济实力相对衰落。(5)卡特政府(1977-1981年)的“世界秩序战略”。(6)里根政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