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班会情境设计这样做少踩雷_第1页
初中生班会情境设计这样做少踩雷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生班会情境设计这样做少踩雷!一、教学情境的作用1、创设合理:一个创设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增进学生体验,促成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2、创设不合理:一个未设计好的情境可能让学生感觉“尴尬”和排斥,让课堂缺乏真实的表演,甚至限制学生的体验和情感流动,最终难以达成教学目标。二、心理课堂情境创设常见误区1、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情境泛化误区:认为放上一两段与主题相关的案例/视频=情境设计思考:该材料和内容能否承担起创设情境的重要功能?有助于达成哪个教学目标?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2、情境中价值体系比较单一误区:部分教学情境在设计中由于准备不充分,考虑不周全,可能只有比较单一的价值体系。思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不能放弃必要的价值引导,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我们在课程中过度输出某种单一的价值体系(如必须xxx),会导致哪些可能的结果呢?举个例子,在防治校园欺凌的课程中,如果我们一味灌输“在看到校园欺凌时,我们必须帮助受欺凌者”,其实未必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这种单一的价值体系会让学生受到社会赞许性的影响,难以流畅地表达心声,即使回答符合教师预期,也难以判断是否发自真心,是否有内心的真切认同。我个人的小建议: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老师们多少都是含着自己的“巧思”的,都希望告诉学生一些什么。当然,老师们一些隐含的前提并没有错。但是我觉得最好的设计方式并非直接告诉他们应该怎样,而是“搭梯子”的方式,通过案例呈现的形式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选择、选择背后可能隐含的需要和可能的后果,引导他们去产生一些感想和他们的结论。让他们发现:哦!原来可能是这样。但是,又不会让他们觉得这是老师“灌输”给他们的。3、情境元素易引发误解或偏离误区:①有部分老师出于贴近学生的目的,使用一些“梗”或者“段子”来创设情境,但是或由于使用不当让学生产生反感,或使用得当出现学生过度兴奋和激动等情况,不仅不能发挥情境的促进性、启发性,反而导致课堂主线偏离,难以达成既定目标。②对“梗”把握不够,导致使用一些本来合理但内容容易引发误解的元素。思考:互联网情景元素是一把双刃剑,在使用其构建情境时应十分谨慎。(我了解它吗?我hold得住吗?好操作吗?实施起来效果好吗?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还是只为了形式多样?)4、情境构建脱离现实和需要心理课堂上情境构建的关键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有身处其中的参与感,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的原则要时刻把握好。思考:最主要的点是是该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层次、发展阶段和认知诉求。(磨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虽然有些老师的设计很巧妙,理论知识也很扎实,但是呈现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的原因就是不够“接地气”,不能用学生能够感受和理解的方式去呈现课堂。这里面有很多细节调整一下,课堂效果会好很多。)三、反思建议1、聚焦目标而非表象在创建教学情境时,我们应当首先厘清并明确一节课的课程目标有哪些,是什么,是不是可知、可感、可觉察、可操作的。(不着急创设情境,情境创设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2、提供工具而非要求避免沉重负担:由于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情境构建任务设置中应充分注意学生所属的年龄段和认知特点,尽量避免教学情境中包含大量学生需要重新检索、加工、理解的内容元素。(某次教研活动,听了一位重点中学的老师授课,虽然老师的理论知识很丰富,但是听下来感觉学生都有点懵,因为里面太多超出他们认知水平的内容了。)提供助力工具:尽可能提供可以辅助学生探索、思考、解决问题的工具,并给予学生使用工具、获得反馈的机会。3、提供线索而非结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过程性体验,重视学生在情境中的所感、所思、所察、所悟。价值引导不能放弃,但不要操之过急。为了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指向的自主发展,教师要耐心巧妙地为学生提供线索,以帮助其科学、全面地思考判断。4、给予滋养而非评价教师在情境创建中要从学生的分享与生成中找到积极、发展的点,做到将心比心,充分尊重,满怀希望,指向未来成长。我把这点理解为心理课的“心理味”。有些小伙伴找到我,说“不知道怎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给予好的回应”“为什么当时我想不到这样的回应方式”“我觉得我上的课好像没有‘心理味’,很像单纯的‘政治课’,但不知道怎么改。”这个部分确实需要一些经验和巧思,如果大家备赛过程中对这点有疑惑,也可以约“磨课”,具体详聊哟!5、体验胜任而非无助教师在情境创建中需要反复思量,多与学生沟通访谈,采用更加切合学生需求的情境材料,设置能给予学生发挥空间的活动任务。如果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设置需要纸笔练习的活动任务,学生需要书写的字数通常不宜超过400字;设置需要绘画的活动任务,篇幅与质量要求把握平衡,不宜要求短时间完成多幅画作;设置需要小组比拼的游戏活动,在讲解规则后通常进行两到三轮。6、注重内核而非形式情境的设计归根结底还是要完成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的体验觉察和反思成长。因此,教师要对各种各样的情境构建形式有充分的实践练习,切实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