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晋升副主任医师高级职称儿童Moulin线状萎缩性皮病病例分析专题报告_第1页
皮肤科晋升副主任医师高级职称儿童Moulin线状萎缩性皮病病例分析专题报告_第2页
皮肤科晋升副主任医师高级职称儿童Moulin线状萎缩性皮病病例分析专题报告_第3页
皮肤科晋升副主任医师高级职称儿童Moulin线状萎缩性皮病病例分析专题报告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皮肤科晋升副主任医师高级职称儿童Moulin线状萎缩性皮病病例分析专题报告1病历摘要患儿女,13岁。因躯干左侧褐色斑7年,于2014年9月8日我院就诊。7年前患儿家长发现患儿腹部左侧出现淡褐色斑,呈条带状,约2cm×6cm,边界清楚,皮损逐渐扩大并出现轻微萎缩,三四个月后,背部出现弯曲带状淡褐色斑疹。1年后斑疹上方(左季肋部)出现类似带状褐色斑疹,面积和长度逐渐缓慢增加,且出现皮肤萎缩,但未超过身体中线。病程中患儿无明显不适。2年前曾于外院就诊,考虑“带状硬皮病、炎症后色素沉着?”,外用他克莫司软膏及多磺酸粘多糖乳膏3个月效果不理想。患儿平素健康,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心肺腹无异常。皮肤科检查:躯干左侧可见两条沿Blaschko线分布呈倒“S”形状的淡红褐色萎缩性带状斑片,二者大致平行排列,皮损平面略低于正常皮肤(图1),触之未发现皮肤变硬。皮损组织病理(腹部左侧):表皮中央部分轻度萎缩变薄,两侧表皮厚度大致正常,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胶原纤维排列大致正常,部分轻度增粗。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稀疏淋巴细胞浸润(图2A~C),汗腺周围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图2D)。弹性纤维正常着色,未见断裂溶解(图2E、F)。诊断:儿童Moulin线状萎缩性皮病。治疗:本病暂无有效治疗,因部分患者有一定自限性,嘱患儿观察随访。2讨论Moulin线状萎缩性皮病是一种沿Blaschko线分布的萎缩性皮肤病,由Moulin等[1]于1992年首次报告,1994年由Baumann等[2]正式命名。国内文献报道十多例,多为成人患者[3-4],发生于儿童的仅二三例[5]。本病一般为单发的线状或带状皮损,而本例儿童在躯干发生两条沿Blaschko线的倒S状皮损,更为少见。Blaschko线与皮纹的分布不同,与解剖学上血管和神经走向及其支配区域无任何关系,不同于Voight线和Langer线。Blaschko线的分布特点为颈前呈“V”形,胸、背、腰、臀部大致呈“M”型,肩背部呈向双上肢伸侧延伸的大“M”型,腹部正中线两侧大致呈“S”型,而头枕部则呈旋涡状,四肢大致沿肢体长轴分布[6]。Moulin线状萎缩性皮病发生于沿Blaschko线的原因尚不明确,推测可能是因为相应部位组织的基因嵌合现象[7]。大多数文献报道提及的病理学改变为表皮大致正常,基底层黑素增加,真皮无异常,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无病变,真皮血管周围少许炎性细胞浸润[8]。临床上特征的萎缩性斑疹对应的病理改变常不明显,如真皮内容的轻度减少或脂肪层的减少很难在切片上有明显的表现。而本病皮肤萎缩的组织学发现表皮中央部分轻度变薄,更符合临床之所见,实属难得。本例患儿组织病理提示无明显的表皮炎症或真皮病变,Verhoeff-VanGleson特殊染色提示亦无弹性纤维的破坏及溶解。本病临床上需要注意与线状苔藓、线状色素性扁平苔藓、色素失禁症等鉴别。以上疾病也可变现为沿Blaschko线分布的淡褐色的斑疹,但一般都无皮肤萎缩,且线状苔藓和扁平苔藓组织病理上均有特异性的界面改变。本病目前治疗困难,无确切的治疗方法,比如紫外线、糖皮质激素外用、青霉素及肝素治疗均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