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叙事类古文阅读汇编_第1页
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叙事类古文阅读汇编_第2页
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叙事类古文阅读汇编_第3页
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叙事类古文阅读汇编_第4页
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叙事类古文阅读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文对比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书上元夜游》【2023年湖南省永州

市中考语文真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僞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沽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

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

退之⑦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儈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③民:指汉族人。④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⑥过:苏轼的小儿子。⑦韩退

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

B.盖竹柏/影也

C.舍中/掩关熟睡

D.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

B.予欣然从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C.月舍己三鼓矣/男有分,女有归D.放杖顶笑/可远观地不可亵玩焉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夸张的修辞,描绘了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月夜美景。

B.【乙】文寥寥数语就将人们带回了千年前海南岛的那个上元节之夜,韵味无穷。

C.【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被贬期间所作,都写了苏轼主动邀请友人月夜闲游之事。

D.【甲】文中“闲”字既有赏月的欣喜,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和些许自嘲;【乙】文中

“笑”字暗含嘲笑韩愈境遇不好,不得志之意。

⑷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0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

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A.句意为: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句子中“庭下”是主语,故停顿

为:庭下/如积水空明;

B.句意为: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句子中“盖”是句首发语词,“竹柏影”是句子主体,

故停顿为:盖/竹柏影也;

D.句意为: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句子中“不知走海者”是主语,“者”

表示句中停顿,故停顿为: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故选:Co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寻:动词,寻找/动词,寻找;

B.之:代词,指代老书生/结构助词,的:

C.归:动词,回去/名词,归宿;

D.而:助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但,去卩;

故选:Ao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A.有误,根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巷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

修辞,“夸张”表述不正确。

B.正确。

C.有误,根据乙文“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日:'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可知,乙文

中苏轼是被邀请的一方。

D.根据乙文“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可知,苏轼借

韩愈的诗歌内容表示不赞同他强求多得的做法,“嘲笑韩愈境遇不好,不得志之意”表述有

误。

故选:Bo

(4)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

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亦,也;相与,一起。句意: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②重点词有:良,美好的;嘉,美好的;一,一起;出,外出。句意:今晚月亮正美,夜色

很好,先生您能和我一起出去吗?

答案:

(1)C

(2)A

(3)B

(4)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②今晚月亮正美,夜色很好,先生您能和我一起出去吗?

参考译文: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

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

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

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

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

已卯年上元之夜,我在儈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一起

出去吗?"我很高兴地跟从他们。步行到了城西,进入了僧舍,走过了小巷,看到汉族和少

数民族的百姓聚居在一起,卖肉的卖酒的多得很。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

已经响起了鼾声。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醒来)问我为

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退之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

却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

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

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

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

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

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

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

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古文对比阅读《杞人忧天》《汉书•霍光传》【2023年湖南郴州市中考

试语文真题】

文言文比较阅读(12分)

[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日:“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日:“天果积

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日:“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

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节选自《杞人忧天》)

[乙]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

突,远徒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②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

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③,余各以功次座,而不录④言曲突者。

人谓主人日: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

曲突徒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⑤而请之。

(选自《汉书•霍光传》,有删节)

[注释]①突:烟囱。②嘿(m。):同“默”。③上行(hang):上席。

④录:邀请。⑤寤:同“悟”,醒悟。

12.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

(1)因往鹿之()(2)傍有积新()

13.乙文中划波浪线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B.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

之/幸而得息

C.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D.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

之幸/而得息

14.翻译甲乙两文中划横线的语句。

(1)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2)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

15.甲文中的杞人和乙文中建议“曲突徙新”的客人,都具有忧患意

识却有所不同。请分析他们的不同之处,并说说对你有何启示。

【答案】12.①.晓:告知,开导②.薪:柴草13.B

14.(1)天是聚集在一起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体。

(2)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他的邻人们。

15.不同之处:杞人的忧患,是没有必要的、过度的。建议“曲突徙

薪〃的客人的忧患,是有根据的、合理的。

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应当要有忧患意识,但不要有不必要的忧虑。

【详解】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句意为:就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

(2)句意为:旁边堆积着柴草。薪:柴草。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为: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

“俄而”为时间状语,“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为两件具体事情,

中间可以断开;“之”为代词,指大火,其后可以停顿;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作答此题要做到:字字落实,意译、直译相结合,直译为主。本题中

的关键字词有:

(1)积气:聚集在一起的气体;亡:同“无”,没有。

(2)杀牛置酒:杀牛置办酒席;谢:答谢。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

不同之处:杞人的忧患,“天地崩坠,身亡所寄”,是没有必要的、

过度的。建议“曲突徙薪”的客人的忧患,是有根据的、合理的,“不

者,且有火患"''俄而家果失火”足以证明。

启示:两个人都在为以后的事情担心,一个是没有根据的,过度的,

一个是有根据的,必要的,结果自然也不同,这就告诉我们在生活中

应当要有忧患意识,但不要有不必要的忧虑。

【点睛】参考译文:

甲: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

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

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

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

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

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乙:有一个造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的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堆

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改造为弯曲的烟囱,将柴草移到远处。不

然的话,会有发生火灾的忧患。”

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

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摆酒来感谢他的邻人。烧伤的人在上位,

其他的按功劳大小依次排座,但是没有请说改“曲突”的人。有人对

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不

会有火灾的忧患。现在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建议'曲突徙薪’的

人没有受到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被奉为上宾呢?”主人这才醒悟去

邀请那人。

古文对比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婆砧课诵图序》【2023年安徽省中考

语文真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

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

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

人子谒余。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

者,余之志也。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念自七岁时先妣①殁,遂来依姊氏。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树

阴有屋二橡,姊携拯居焉。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比夜,

则姊恒执女红②,篝一灯,使拯读其旁。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

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

而读。日岀,乃遣入塾。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

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呜呼,

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姊氏教不可忘。

(节选自王拯《婆③砧课诵图序》)

[注]①先妣:已去世的母亲。②女红:女子纺织、缝纫之事。③婆:古

代楚国人对姐姐的称呼。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流辈甚称其贤称:

(2)嘉树荫之嘉:

(3)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持:

(4)稍逐于嬉游稍:

1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

读。

1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

16.【甲】【乙】文段中,作者都回忆了自己幼时读书的情形,但用意

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3.①.称道②.美好③.拿着④.略微

14.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15.(1)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2)所以我小

时候每天早晨进入书塾,(对)读过的书就比其他小孩子更熟悉。

16.甲文作者是为了强调自己读书时的艰难与勤奋,以此勉励马生勤苦

学习。乙文作者是为了强调姐姐对自己的敦促与勉励,表达对姐姐的想

念与感激。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

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1)句意: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称:称赞,称道。

(2)句意:美好的树木覆盖着它。嘉:美好。

(3)句意:我拿着一个小凳子坐在花园树下读书。持:拿着。

(4)句意:略微贪图玩耍。稍:略微。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

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意:树根下有两块巨大的石头:一个姐姐用来作为捣衣服的石砧,一

个让我用来坐在上面读书。“树根安二巨石”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应在“石”

后断开;“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说明这两块巨石的功用,

所以应在“砧”字后断开;故断句为: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

一使拯坐而读。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

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手,亲手;笔,用笔;录,抄写;计,计算。

(2)故,所以;朝,早上;塾,书塾;乃,就;熟,熟悉;于,比。

【16题详解】

甲文作者写自己幼时借书经历,“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

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等内容生动

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之难,意在强调当时学习之艰苦,读书之刻苦,

从“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可知,是为

了勉励马生要刻苦学习。

从乙文“比夜,则姊恒执女红,篝一灯,使拯读其旁”“天黎明,辄呼拯起,

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日出,乃遣入塾”“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

泣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念姊氏教不可忘”可知,母亲去

世来投奔姐姐,姐姐夜陪苦读,晨伴诵读,泣告母亲劳累病死的状况,

敦促作者勤奋学习,现在回忆起那时读书的情形,是感念姐姐的教育之

恩,表达对姐姐的感激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

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

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

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

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人十分称赞

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他将

要回去探望他的父母,我把过去求学的艰苦告诉了他。说我勉励乡人学

习,是我的本意啊

【乙】回想起我从七岁时,母亲去世了,于是来投靠姐姐。屋后有

个小花园,有几丈平方,美好的树木覆盖着它。树阴低下有两间屋子,

姐姐带着我住在这里。我十岁以后,到私塾跟着老师学习,早晨出来傍

晚回家。到了晚上,我姐姐常常手持女红,点一盏灯,让我在她的身旁

读书。夏天很热,就停止了晚上上课。天刚一黎明,姐姐就叫我起床,

我拿着一个小凳子坐在花园树下读书。树根下有两块巨大的石头:一个

姐姐用来作为捣衣服的石砧,一个让我用来坐在上面读书。太阳岀来,

姐姐就催我去私塾。所以我小时候每天早晨进入书塾,(对)读过的书

就比其他小孩子更熟悉。有时晚上读累了,稍微贪图玩耍,姐姐一定会

哭泣,告诉我母亲劳累憔悴而死的情形;并且说:“你现在不勤奋读书,

母亲在地下就会伤心!”唉!我很不争气,都三十岁了,想到姐姐的教

诲不能忘记。

古文对比阅读《孙权劝学》《吕蒙传》【2023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语文真题】

(10分,每小题2分)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

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

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晩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

乙】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日:“吕将军功名日显,

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日:“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

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②应日:“临时施宜。”蒙日:“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

熊也计安可不豫③定?”因为肃画④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⑤其背口:“吕子明,吾不知

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删改)

【注释】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豫:同“预”,预先,事先。④画:

谋划,筹划。⑤拊:抚摸。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如往事耳见:(2)夂鲁肃过寻阳及:

(3)肃意尚卷蒙轻:(4)遂往承蒙诣:

20.给【乙】文中划线句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像定?

2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肃于是越席就之。

22.阅读【甲】【乙】两文,用岀自甲文的成语填空。

肃意尚轻蒙,只因蒙初不习文,学识浅薄,人称“";后过寻阳,与蒙论议,得五策,

不由对蒙“

23.【甲】【乙】两文均以鲁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对刻画吕蒙这一人物形象有

什么作用?

【答案】19.①.了解(2).至1],等到③.轻视,看不起(4).拜访

20.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

21.(1)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2)鲁肃于是越过自己的座位,靠近吕蒙。意对即可,

酌情给分。

22①.吴下阿蒙②.刮目相待或刮目相看

23.两处均以鲁肃的行为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详解】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

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了解历史罢了。见:了解。

(2)句意: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及:至IJ,等到。

(3)句意:鲁肃(当时)对吕蒙还比较轻视。轻:轻视,看不起。

(4)句意:于是去拜访吕蒙。诣:拜访。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本句的意思是: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而

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今东西虽为一家”

是陈述现象,其后可断开,“而关羽实虎熊也”是述说实际情况,“计可不预定”是得出的

结论,中间可断开。

故根据句意以及断两处的要求即可断句为: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可不预定。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辞,推托:以,用;务,事务。

(2)重点词:越,越过;就,靠近。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第一空。乙文中,“肃意尚轻蒙”,是因为甲文中写的吕蒙起初不学习,学识浅薄。由甲文

中“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知当初吕蒙才略很低,被人称为“吴下阿蒙”。

第二空。乙文中,鲁肃敬过寻阳,与蒙论议,得到吕蒙给他谋划的五条计策,不由得大为吃

惊,更为佩服,可用甲文中“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刮目相待”填空。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写法。

甲乙两文的结尾均为“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是侧面描写.

根据甲内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知,是因为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后,

才干有了惊人的长进,不再是吴下时的阿蒙,让鲁肃大加赞赏,于是'‘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文结尾“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根据“因为肃画五策”“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

至于此也”可知,是因为吕蒙给鲁肃谋划了五条对付关羽的计策,让鲁肃大加赞赏.“遂拜

蒙母,结友而别”同样从侧面突出了吕蒙开始读书后才略的惊人长进。

【点睛】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

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

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

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和吕

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十分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

阿蒙了!”吕蒙说:“和读书人(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另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他,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乙】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当陆口驻屯,到达吕蒙所在的屯下。鲁肃(当时)

对吕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鲁肃劝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

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鲁肃)于是去拜访吕蒙。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您受到重

任,与蜀汉的关羽作为邻居,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不测的发生?”鲁肃轻率地回答:“事

己至此怎么合适就怎么办吧。”吕蒙说:“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

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而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

方案呢?”吕蒙于是为鲁肃筹划了五个应急方案,鲁肃就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坐席,靠近吕蒙

拍着吕蒙的背说:“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干,谋略竟然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鲁

肃就拜望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挚友后分别。

古文对比阅读《愚公移山》《愚公之谷》

【2023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语文真题】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岀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

许……。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龊,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

反焉。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

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圈,固不可彻,曾

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

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

亡以应。

③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

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①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

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日:“以臣名之。”桓

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

臣故畜惇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

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日:“公诚愚矣!夫何

为而与之?"桓公遂归。

②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日:“此夷吾②之过也。使尧在

上③,咎繇为理④,安有取人之驹者乎?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

请退而修政。”

(节选自《愚公之谷》)

【注释】①惇(zi)牛;母牛。②夷吾:即管仲。③使尧在上:假使尧

为国君。④咎繇(jiuyao)为理:咎繇为法官。咎繇是人名。

21.下面句子有两处必须断句,请用“/”标示出来。

傍邻闻之以臣为愚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22.请解释下列原文语句中的加点字,补全表格。

文言现解释加点字(填释义方法(供参

取取

象写文字)考)

【指出通假】具

答之(同

通假字始一反焉(1)____

“俱",详尽、

却)

【借助工具书】

①诚心,真

一词多

帝感其诚(2)____诚;②确实,的

确;③果真,如

果;④诚信。

公诚愚

(3)____

矣:

【同类现象】天

词类活

明日朝(4)____下编表(穿白色

丧服)

23.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告管仲

A.何以战(《曹刿论战》)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C.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D,以刀劈狼首(《狼》)

24.将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甚矣,汝之不惠!

(2)何为以公名之?

25.请你结合【甲】【乙】两文,帮助务实组和求真组完成比异求同探

究单。

匕曙求同探”

依据:从

依据一:愚公有

”公知狱讼

远大抱负,从

之不正,故

”指通豫南,达

务求与之耳”一

于汉阴”可以看

实真句可以看

出.

组组出,管仲明

依据二:愚公相

(甲文)(乙文)白了老人借

信人力无穷,从

解释地名

H”一句

②_的用

中可以看出.

意.

探完结

论:③_

【答案】21.傍邻闻之/以臣为愚/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22.①.同“返”,返回②.诚心,真诚③.确实,的确④.上朝23.C

24.(1)你太不聪明了!(2)你(老人家)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呢?

25.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②.修明内政(告诉齐桓公监狱断案不公

正)③.愚公不愚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结合"傍邻闻之以臣为愚名此谷为愚公之谷”分析,“傍邻闻之”中“傍邻”

是主语,“闻”是谓语,“之”是宾语,句子成分完整,故在“之”后断句;“以

臣为愚”中省略了主语,“以……为愚”是谓语,“臣”是宾语,故在“愚”后

断句;再结合句意“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就把

这个山谷叫做愚公之谷”可断句为:傍邻闻之/以臣为愚/名此谷为愚公之

谷。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始一反焉”句意:才往返一次。结合释义方法【指出通假】可知,“反”

同“返”,返回;

“帝感其诚”句意: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结合释义方法【借助工具书】

可知,"诚’是第①种释义,诚心,真诚之意;

"公诚愚笑’句意:你(老人家)确实够傻的。结合释义方法【借助工具

书】可知,“诚”是第⑵种释义,确实,的确之意;

“明日朝”句意:第二天上朝。结合释义方法【同类现象】可知,"朝”是

名词活用作动词,上朝之意。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例句中的“以”是介词,把;

A.介词,凭借;

B.介词,因为;

C.介词,把;

D.介词,用。

故选C。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

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句中注意重点词语"甚(很),惠(聪明)”要理解正确;

(2)句中注意重点词语“何为(为什么),名(起名,命名)”要理解正

确。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探究文章内容。

结合【甲】第②段“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圈,固不可彻,曾不若孀

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

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从愚公的

回答"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可以看出他相信人力是无穷的,子子孙孙是没

有穷尽的;

结合【乙】文第②段“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之

过也。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公知狱讼之不正,故

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可知,管仲明白了老人的用意是借解释地名来告

诉齐桓公监狱断案不公正,借以让齐桓公修明政治;据此得出结论,两

文中的愚公都不愚。

【点睛】参考译文:

【甲】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

的南边,黄河的北边。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

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聚

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

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

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

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

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装了(土

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跳跳

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知道这件事后)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

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

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孤儿。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

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

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河曲智叟没

有话来回答。

手里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

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

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至IJ)

汉水南岸,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齐桓公岀外打猎,因追赶野鹿而跑进一个山谷时。看见一老

人,就问他说:“这叫做什么山谷?”回答说“叫做愚公山谷。”桓公说:“为

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回答说:“用臣下的名字做它的名字。"桓公说:“今

天我看你的仪表举止,不像个愚笨的人,老人家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

呢?”回答说:“请允许臣下一一说来。我原来畜养了一头母牛,生下一

头小牛,长大了,卖掉小牛而买来小马。一个少年说:‘牛不能生马。’

就把小马牵走了。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就把这

个山谷叫做愚公之谷。”桓公说:“老人家确实够傻的!您为什么把小马

给他呢!”桓公就回宫了。

第二天上朝,桓公把这件事告诉了管仲。管仲整了整衣服,向齐桓

公拜了两拜,说:“这是我夷吾的愚笨。假使唐尧为国君,咎繇为法官,

怎么会有强取别人小马的人呢?如果有人遇见了像这位老人所遭遇的

凶暴,也一定不会给别人的。那位老人知道现在的监狱断案不公正,所

以只好把小马给了那位少年。请让我下去修明政治吧。”

古文对比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管晏列传》【2023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语文

真题】

(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

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

复问其妾口:“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

为不如;斑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

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窺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①,策驷马,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爱子长不满木尺身相齐国名

显诸侯。今者要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②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

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久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大盖:车上的伞盖。②自下:指无骄傲之志,甘居人下,③抑损:克制、谦逊。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熟视之()(2)吾妻之蓑我者()

(3)箪驷马()(4)然子之尊自以为足

()

1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祖回的一项是()

A.客之美我者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C.妾是以求去也御以实对

D.忌不自信,顶复问其妾曰晏子怪加问之

15.用“/”给【乙】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16.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既而归,其妻请去

17.【甲】文和【乙】文都与劝谏有关:【甲】文中的邹忌在面对赞美和奉承时,没有自我

陶醉,反而冷静思考,并推己及人,提醒齐威王不要(1);【乙】文中的御之妻将晏子乘车

和丈夫驾车的表现进行对比,劝谏丈夫不要(2)。(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答案】13.①.同“熟”,仔细

②.认为……美③.用马鞭驱赶④.神情、表情14.D

15.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16.(1)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

(2)不久车夫回来后,他妻子要求离婚。

17.被奉承所迷惑(蒙蔽);骄傲自满。

【详解】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

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邹忌仔细地看着他。孰:同“熟”,仔细。

(2)句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美:认为……美。

(3)句意:用马鞭驱赶车前的四匹马。策:用马鞭驱赶。

(4)句意:然而你的表情,(已经)自认为很满足了。意:神情、表情。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

B.介词,对/介词,含比较之意;

C.连词,因为/介词,用:

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顺承/;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相,名闻各国。

根据句意断为: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

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

完整。重点词有:

(1)畏:惧怕、畏惧;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

(2)既而:不久;归:回来;去:离开,在此可译为“离婚”。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甲文“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

之蔽甚矣”可知,齐威王因身份地位的关系,容易受到蒙蔽;邹忌提醒齐威王不要被别人随

意的赞美和奉承而迷失自己。

乙文中,御之妻认为晏子“常有以自下”,而丈夫作为车夫“自以为足”劝谏丈夫不要骄傲

自满,要谦恭谨慎。

【点睛】【甲】参考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妻子说:

“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城

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

谁更美?"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

坐而谈,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又过了一天,

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

徐公相差甚远。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

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

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

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

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

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

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

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

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

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

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乙】参考译文:

晏子担任齐国的丞相时,有一天坐车出去,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丈夫。她丈夫

替国相驾车,坐在伞下,用马鞭驱赶车前的四匹马,趾高气昂,十分得意。不久车夫回来后,

他妻子要求离婚,车夫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相,名闻各

国。今天我看他出门,志向和考虑都很深远,常常以为自己不如别人。眼下你身高八尺,却

做人家的车夫,然而你的表情,(已经)自认为很满足了,我因此要求离婚。”从此之后,

她丈夫处处收敛,谦卑多了。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怎么回事,车夫据实相告,晏子就推荐

他做大夫。

古文对比阅读《左传・庄公十年》《史记・秦本纪第五》

【2023年辽宁省盘锦市中考语文真题】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

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

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

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三十三年春,秦兵遂东,欲攻郑,郑军不知。兵至滑①,郑贩卖贾人弦

高②,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其攻郑,因献其牛,曰:"闻大国将诛郑,

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秦三将军相谓曰:“将袭郑,郑今已觉

之,往无及已。"遂去。

(选自《史记•秦本纪第五》,有删改)

(注释)①滑:国名②弦高:人名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又何间焉()

(2)弗敢专也()

(3)郑君谨修守御备()

(4)遂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将袭郑,郑今已觉之。

【3】曹刿和弦高在人物形象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答案】

[1](1)参与(2)不(3)谨慎,小心(4)于是,就

[2](1)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2)将要偷袭(袭击)郑国,(但)郑国现在已经察觉了这件事。

[3]有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担当、爱国、聪明

【解析】

[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

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间":参与。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谨"在现代汉语

中也有"谨慎、小心”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

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

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

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可以":可以凭借。"请":请允许。"觉":

察觉。

[3]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

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

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甲文可分析"曹刿请见""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则请从",

乙文可分析"闻大国将诛郑,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等句,即可

概括出曹刿和弦高都是有责任、有担当、爱国、聪明的人。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

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

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

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

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一)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

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

"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

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

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

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

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

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

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二)译文:三十三年春,秦军终于东进,想要攻打郑国,郑国军队不知道这件

事。秦军队开到滑,郑国商人弦高,正带着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