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复习课件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课件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课件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课件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课件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前复习2024年3月30日课前复习默写内容1.写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特点。2.写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写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特点。2.写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特点:①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②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③思想控制不断加强;④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特点:①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②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经营模式;③以精耕细作为主的生产模式;④以土地私有制为主的封建土地制度。⑤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第一讲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约公元前2070—前221年)第二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9年)第三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隋唐、宋元时期(581—1368)第四讲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1368—1840年)专题贯通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1.古代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我国开始出现了早期国家。王位世袭制使国家最高政治权力由“禅让”变成“世袭”,它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2.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秦朝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君主专制制度,历经汉魏、隋唐至宋元,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直至明初废除宰相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皇权不断强化,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3.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秦朝中央集权制和地方郡县制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4.选官制度的创新与发展从世官制、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都是围绕着皇权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的,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对点训练1.(2023广东高州一模)有学者指出,严格说来……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只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商周时期尚未实现统一 B.“封建的统一”指“大一统”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 D.“封建”指的是一种社会形态答案:C。解析:据材料“只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可知,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项;A项说法与“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的说法不符,排除;“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秦朝才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排除B项;秦以前的封建是指封邦建国,排除D项。2.(2023重庆巴蜀中学高三月考)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据此可知,该制度实施(

)A.维护了“大一统”的社会秩序B.使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导致了“三冗两积”局面D.有助于推动社会阶层流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想通过完善科举制,改变之前“多为势家所取,塞孤贫之路”的弊端,故选D项;科举制的完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能起到维护“大一统”的作用,但与材料中“尽革前弊”的目的无关,排除A项;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时期,排除B项;科举制的完善与“三冗两积”没有必然联系,“三冗两积”是宋代统治者分权导致的,排除C项。二、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1.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2.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3.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城市商业功能的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对商业发展的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限制到逐渐放松的过程。4.古代经济政策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为主,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在明清两朝又增加了海禁政策,清朝甚至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两者均是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对点训练

3.(2023河北2月联考)下表所示为宋代出口商品的种类。这说明宋代(

)序号种类①纺织品,有绢、帛、锦缎、五色茸(丝线)等蚕丝产品,还有蕉布、葛布、生苎布等麻织品②陶瓷品,有碗、坛、瓮、罐、盆、钵等。为了扩大瓷器外销,福建泉州地区的瓷窑还专门生产特种瓷器以应外国需要③金属及其制品,如铜钱、铁块(条)及铜器、金银饰品等④日用品,有漆器、绢扇、针、梳、伞、席以及笔、墨、书籍等⑤粮食(主要是稻米)和副食品,如茶叶、糖、酒A.长途贩运兴起 B.抑商政策松弛C.生产技术发达 D.南北经济平衡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出口商品集中在纺织品、陶瓷品、金属及其制品、日用品,都属于手工制成品,说明宋代生产技术发达,故选C项;明清时期长途贩运兴盛,材料所示属于海外贸易的商品,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宋代出口商品以手工制成品为主,与抑商政策无关,排除B项;宋代南方经济强于北方,排除D项。4.(2023百师联盟高三开学摸底联考)明清时期,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传统手工业从耕织结合的状态下解放出来,成为专门的手工业行业,其中以棉纺织业最为典型。此外,在传统技术条件下,手工业者对政府的人身隶属有所削弱,以民间市场为销售对象的专业性手工业兴起。这表明明清时期(

)A.雇佣劳动生产方式成为主流B.封建经济基础趋于解体C.商品经济发展加速产业革新D.重农抑商政策不断弱化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明清时期,出现了由“耕织结合”到“耕织分离”的演变趋势,同时出现了众多专业性手工行业,这些行业从市场上获取生产原料,而后销售于民间市场,表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加速产业革新,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以租佃关系为主的封建生产关系占据主流地位,排除A项;明清时期,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封建经济基础相对稳固,鸦片战争后封建生产关系逐渐解体,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变化,且不断弱化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三、“儒学为纲”的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思想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后,到汉朝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经过历代儒学家们的改造,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唐宋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进行批判和继承,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后世影响深远。2.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贡献显著。中国古代艺术源远流长,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队伍的壮大,文学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对点训练5.(2023重庆南开中学质量检测)乾嘉考据学大师戴震认为:“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于是……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的这一观点(

)A.批判理学是维护封建秩序的工具B.夸大了封建伦理纲常的现实作用C.全面否定了程朱理学的道德观念D.体现了古代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戴震指责理学强化尊卑等级秩序产生的消极影响,批判理学是维护封建秩序的工具,故选A项;材料并没有夸大封建伦理纲常在现实中产生的作用,材料中“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死于理,其谁怜之”正是封建伦理纲常在现实中产生的消极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戴震反对的是程朱理学的尊卑等级秩序,并没有全面否定程朱理学的道德观念,如程朱理学强调的注重气节、品德等,排除C项;材料中戴震反对的是封建尊卑等级制度,并未体现重视人的作用、强调人的价值的人文主义价值追求,排除D项。中西方对比一、轴心时代的中西对比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精神文明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当时中西方形成了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形态。项目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总体特征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政治宗法制及分封制逐渐瓦解,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进行社会变革,中央集权制度萌芽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古罗马形成了古代欧洲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不仅稳定了古罗马的社会秩序而且对近现代西方的法律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开始占主导地位工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达,奴隶制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科技、文学、艺术取得了重要成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古希腊出现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本,是近代欧洲启蒙思想的源头对点训练1.人类最初的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之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A.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B.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D.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人类最初各文明体及文化“轴心时代”的出现都是在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虽然各区域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各文明体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人类社会有一些共同的发展规律,是地理气候、技术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共同影响所致,故选C项;地理气候只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排除A项;早期人类各文明独立发展,排除B项;D项说法因果颠倒,排除。2.“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相通的地方”指的是(

)A.都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平等B.都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C.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D.都体现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强调道德的力量且重视教育,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就是美德,也重视教育,故选C项;孔子主张“礼”,强调等级秩序的重要性,排除A项;苏格拉底代表的不是没落奴隶主阶级,排除B项;D项只符合苏格拉底,排除。二、丝绸之路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1.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西汉开通两条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主要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2)海上丝绸之路:西汉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路线: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唐朝丝绸之路的拓展(1)陆路方面:隋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时期,东起长安,经中亚,一条至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另两条至地中海进入欧洲,或向西北进入欧洲(2)海路方面:从广州出发,最远可以到达波斯湾。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1)概况: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2)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的原因: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陆上丝绸之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与当时主要的外贸商品有关,汉朝以丝织品为主,两宋以陶瓷为主,陶瓷不易经陆路运输;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宋朝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波斯、阿拉伯商人在沿海的活动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衰落郑和下西洋后到1840年之前,政府的对外政策走向保守。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清朝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2.丝绸之路的基本作用(1)商品交流之路: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丝绸、瓷器、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手工业制品。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石榴等传入东方,为东方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2)科技传播之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经丝绸之路传入西方。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在西域使用,并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3)文化交流之路: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朝鲜、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明末清初,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士作为西学东渐的桥梁,给中国带来了有关地理、火炮、水法、钟表、机械、建筑、医药、绘画和音乐等方面的新知识。同时担负起了中西学交流的任务,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传播。对点训练3.(2023安徽皖江名校高三联考)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罗马、安息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这说明(

)A.亚非拉文明具有共同特征B.交通是文明传播的必然前提C.文明交融能促进社会发展D.商品贸易促进了社会的转型答案:C。解析: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使罗马、安息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这说明丝绸之路上文明的交流、交融能促进沿途国家的社会发展,故选C项;题干体现的是丝绸之路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导致沿途国家的发展繁荣,而不是亚非拉文明具有共同特征,排除A项;题干并不是强调交通的作用,排除B项;题干提到了商品贸易,但并未提到社会转型,排除D项。三、东西方人文精神的比较1.不同文化价值取向(1)东方“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对天人关系的探讨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们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2)西方注重人对自然的征服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海外冒险精神的倡导等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进取精神,从而形成一种注重个体意识的文化心理。2.共通之处中国的人文精神和西方的人文精神都强调人的价值,都以人为本,重视人与人类社会;强调自由与责任,塑造了共同担当的健全人格,个人在“绝对自由和绝对责任”中寻求着自由与责任的和谐。3.现实价值在经济全球化下,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越来越频繁,在经济合作加强的同时,文化也趋向多元融合。对人文精神的继承与坚守,是我们应该坚持的理念。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整个社会才能向着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也更能找到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现代社会需要人文精神,未来世界仍然需要人文精神。对点训练4.(2023江苏南京、盐城一模)王阳明认为:“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这表明心学思想(

)A.提倡追求个性自由B.强调探究客观世界C.激励人们奋发进取D.引导人们学以致用答案:C。解析:王阳明认为只要安心用功就会收获果实,体现了王阳明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故选C项;“立志用功,如种树然”“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强调立志用功,功到自然成,并非提倡个性自由,排除A项;心学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并不强调探究客观世界,排除B项;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而材料中王阳明以种树为例,强调用功,而非“致用”,排除D项。课堂练习1.(2023河南高三联考)周王将自己家族子弟、亲戚和功臣分封到外服地区做诸侯,由这些人所率领的氏族混合被征服地区的氏族,组成新的族体,改变了过去外服全部由当地首领担任领导的格局。这一变化(

)A.有利于形成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B.削弱了周王室贵族的实力C.促进了华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D.使礼乐文化成为族群共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朝分封制下,分封对象率领氏族与被征服地区的氏族“组成新的族体”,促进了华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故C项正确;分封制是一种对地方的间接管理方式,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西周礼乐文化是国家推广的主流文化,但结合当时对地方的控制状况,尤其是交通交流有限,成为“共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2.(2023新疆乌鲁木齐一模)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制土分民”,促进土地私分。其他各诸侯国的变法也类似,荀子从理论上论证了私分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提倡“分田而耕”。这在当时有助于(

)A.赢得争霸战争的胜利B.阻碍社会阶层的流动C.强化奴隶主贵族统治D.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商鞅和荀子都承认土地私有,这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春秋时期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是兼并战争,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B项;土地私有不利于强化奴隶主贵族统治,排除C项。3.(2023陕西渭南一模)秦汉时期,官吏分为“长吏”(朝廷命官)和“少吏”(低级官吏),少吏虽然职位和俸禄较低,但名目与人数众多,有关规定和限制也很严格,如下表所示。由此可推知,秦汉时期(

)项目内容选拔资格家赀限制;年龄限制;道德和才能标准;文字知识和晓习律令方面的限制;对特殊群体的限制:如贾人、吏坐赃者及其子孙等升迁制度以保举制、察廉制、功次制为主,辅之以孝廉、贤良方正、茂才、捕格群盗尤异等升迁方式社会待遇赐钱、赐金;赐爵、赐肉、赐酒、赐食;增俸;休假A.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嬗变 B.君主专制统治的效能遭到削弱C.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缓解 D.官僚政治有助于巩固封建统治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秦汉时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官员选拔、任用体系,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故选D项;材料与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无关,排除A项;“少吏”制度提高了君主专制统治的效能,排除B项;仅从低级官吏的选拔和管理无法推知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排除C项。4.(2023江西南昌二模)汉代画像石中描绘力士斗兽的题材有很多,下图画面有一力士,仰面跨步挥臂,与左边狂奔而来的牛相斗,牛怒目弓背,以角前抵,画面右侧一狮被力士击败而逃。这类画像石(

)A.印证铁犁牛耕的推广B.体现了崇尚勇武的时代风貌C.凸显社会矛盾的尖锐D.展现了注重意境的绘画风格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力士勇猛无畏,击败狮子并挥臂挡住狂奔而来的牛,这类描绘力士斗兽的画像石在汉代有很多,体现了崇尚勇武的时代风貌,故选B项;材料中的牛为斗牛,不能说明其用于农业生产,不能印证铁犁牛耕的发展,排除A项;画像石描绘了力士斗兽的场景,没有涉及社会矛盾,排除C项;中国古代绘画在魏晋以后注重意境,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5.(2023河南高三上学期测评)《齐民要术》中的记载“欲得谷,马耳(谷叶初出如马耳时)镞”,说明了早锄的时机和好处;“顷不比亩善”简洁地道出了种少种好胜过广种薄收;“耕田磨耢”强调锄、犁、耢配合作业。这主要表明

A.农业耕作效率较大提高B.小农经济规模发展受限C.传统农业注重精耕细作D.北魏农业文明领先世界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我国传统农业注重精耕细作,C项正确。

6.(2023四川蓉城高三联考)唐后期以来的许多知识分子,有的从儒家经典著作中吸取其抽象的义理,有的把佛道作为异端加以排斥,更有人援法入儒、援佛入儒或援道入儒。这种现象反映了(

)A.儒学复兴的文化觉醒 B.学术思想的派别林立C.程朱理学的道统观念 D.三教合流的和谐共存答案:A。解析:材料整体信息是知识分子对儒学的发展和佛道的排斥与吸收,结合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相关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主动发展完善儒家思想,对抗佛教、道教的影响,力图恢复儒学的地位,故选A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思想内容的变化,未涉及学术派别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关于道统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表现出儒家知识分子对抗佛教、道教的信息,排除D项。7.(2023四川南充二模)北宋以后的农民战争有着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参加起义的不只是农民、流民等,其成分也包括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盐贩、茶贩等,战争分布地域也由北方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且提出了要求政治平等的口号。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社会流动的加强C.重农抑商的瓦解D.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农民战争中有盐贩和茶贩等的参与,其中,战争地域也扩展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这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参与起义的阶层和范围都在扩大,故选A项;北宋时期社会流动的加强是由于科举制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故社会流动加强一定程度上导致流民增多,爆发起义,但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在清末新政时期才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经济重心的南移会促使起义地域发生变化,但是材料中的起义不仅是地域发生了变化,排除D项。8.北宋时期,“海外东南诸番国,无一国不贪好(宋钱)”,沈括感叹“泄中国之钱于北者,岁不知其几何”。北宋政府虽明令禁止“铜钱出外界”,但“法禁虽严,奸巧愈密”,铜钱外流难以遏制。北宋铜钱外流的主要原因是()A.战争失败的巨额赔款B.榷场互市及走私猖獗C.对外贸易的高度繁荣D.朝贡贸易及笼络诸番答案:C。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铜钱外流的主要原因是对外贸易的高度繁荣,故选C项;题干中提到的铜钱外流还包含“海外东南诸番国”,所以战争失败的巨额赔款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榷场互市主要是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东南方向的铜钱外流不符合,且北宋时期东南地区没有走私猖獗,排除B项;朝贡贸易有可能导致铜钱外流,但是笼络诸番主要不是靠铜钱,而是靠中国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排除D项。9.(2023江西上饶二模)有学者认为,明朝内阁在一定时间内发挥过作用,但更多情况下却助长了皇帝的惰性。由此可以推知,明朝()A.内阁利于正确决策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发挥辅政功能D.权力结构混乱无序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但更多情况下却助长了皇帝的惰性”,反映了内阁在皇帝“懈怠”时发挥辅政功能,故选C项;内阁通过票拟获得了建议权,决策权在皇帝,排除A项;内阁的建立是皇权加强的表现,并非皇帝权力日趋衰落,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权力结构混乱无序,排除D项。10.(2023河南郑州二模)中国手工业者自唐宋以来就有行帮,它不是维护劳动者利益的组织,而是封建国家强加于手工业者的一种编制。到了明清时期,行帮已成为手工业者长期习惯了的组织,因而具有更大的约束力。按照行帮的规定,原料分配、产品规格、学徒帮工的人数、销售的市场和产品的价格都要受到限制。由此可见明清时期()A.新的经营方式发展存在阻力

B.缺少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C.手工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完善

D.封建国家垄断手工业市场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的行帮对市场有明确具体的限制,体现出对市场的控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阻碍了新的经营方式的发展,故选A项;明清时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行帮遏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但并不缺少萌芽的条件,排除B项;行帮体现出手工业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而非完善,排除C项;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封建国家并未完全垄断手工业市场,排除D项。11.(2023河南濮阳一模)有学者认为,明政府并不关心中外贸易发展状况,如何“怀柔远人”,使“四夷宾服,万国来朝”才是其最为重要的目标,形成了有朝贡才有互市、有朝贡才有贸易的局面。这表明明朝 ()A.外贸繁荣带动对外开放B.海禁与朝贡贸易相配合C.政府一直禁绝民间贸易D.国内长途贩运不断发展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朝贡贸易的政治目的大于商业目的,明朝在对外交往中以宣扬国威为目的,实行海禁政策,故选B项;明朝的海禁政策阻碍对外贸易的正常发展,排除A项;海禁是严格限制民间对外贸易,而非绝对禁止,“禁绝”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对外贸易情况,与国内贸易无关,排除D项。12.(2023江西南昌一模)明清时期,文人创作了许多英雄传奇小说。明代熊大木的《杨家将传》、清代钱彩编次的《说岳全传》,以宋代史事为题材,虚实结合,大胆虚构和夸张,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爱国英雄形象。此类小说()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开启了文学创作的全新潮流C.体现了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D.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明清小说渗透了儒家的忠孝思想,强化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故选D项;科举制以考取功名为导向,与英雄传奇小说无关,排除A项;“开启”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中国古代史总结把握纵向重点网络1.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不断完善。2.经济上,小农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影响。3.思想上,儒家思想的发展。理解: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影响。一、政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君主专制主义);(2)人治高于法治(官僚政治浓厚);(3)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逐渐强化;(4)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两对矛盾贯穿始终;(5)儒家思想是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法家思想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史总结选官方式盛行朝代选拔标准优点缺点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夏商周秦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到明清血缘军功大小品德才能早期才能,品德后期门第考试成绩稳固贵族统治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有利于对外战争适应了汉朝和平的局势,有利于维护统治早期能为国家选拔一定的人才打破门第,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不利于人才选拔不利和平统治东汉时期腐化,推举只看出身后期只看门第不能选拔真正的人才明清时期僵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一、政治: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横向填空)二、经济: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中国古代史总结1.有利因素:①政治:②经济:③交通:④金融:2.不利因素:①商业政策:

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②政治环境:战争动乱(一)影响因素:统一、稳定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水陆交通便利(大运河)货币的发展、存放和借贷货币的机构完善二、经济:中国古代商业角度特点(特征)产生时间管理趋势地位地区分布外贸经济重心起源早、且不断发展管理由严格到逐渐放松控制商人地位低下、商业发展受束缚大小城市向广大乡村扩展由盛转衰宋以前,经济重心南移二、经济:中国古代商业(二)特点:1.功能转变:宋以前:市在特定城市和区域;市经营的时空严格限制;政府严格管理。宋以后:市坊界限打破,“草市”普遍,市镇出现;取消时间限制(早市、夜市、瓦子);交易活动不受政府直接监管。2.城市化进程:

3.城市化影响:由城到市。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明朝中后期,江南某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二、经济:中国古代城市(一)迁移方向(1)由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迁移。(五族内迁、蒙古人的南下)(2)北人南迁。(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走西口、闯关东)。(4)华人外流。(下南洋)(5)外族内流。(元朝回族形成)二、经济: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巩固边防、开垦荒地、限制富豪、文明开化等。战乱和和自然灾害严重之地向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之地迁移。落后生户方式下的人民向拥有先进生产方式的地区迁移。(三)迁移的意义(1)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间的经济文化交流。(4)有利于边疆的开发和国防的现固(5)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1)政治:(2)环境:(3)经济:(二)迁移原因二、经济:中国古代人口迁移1.南移原因:

①北方战乱频仍,南方相对安定;②北民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③南方统治者为发展自身实力,重视发展经济;④南方优越的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二、经济:经济重心南移2.南移过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八王之乱后,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②唐朝时期: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③南宋时期:靖康之难后,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转移到南方。二、经济:经济重心南移3.南移影响

(1)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发展,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二、经济:经济重心南移(1)形成与发展历程(略)(2)为什么儒家思想能长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①直因:②政治:③教育:④经济:三、文化:儒家正统思想的发展儒学不断适应政治与社会变化;君主专制统治者的推崇;由上而下的各级学校都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使儒家人才不断涌现,学术得以不断传承。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王朝社会与同样强调稳定的儒家思想相互配合。(一)中国古代“东学西传”1、秦汉文明:中华文明开始走向世界(1)表现:①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②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③制铁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2)影响:以秦汉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和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的首次交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初步确立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系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三、文化:东学西传与西学东渐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1)表现:

儒学的传播;造纸术8世纪传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2)影响:

①地位:全面繁荣博大精深、承前启后源源流长、光照四邻,影响深远。②对新罗(朝鲜)、日本、印度、大食(阿拉伯)的影响(一)中国古代“东学西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