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28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28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28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28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课标要求:(1)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2)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唯物史观】认识“一国两制”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分析讨论其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多年来的建设成就,联系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概括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结合具体史实分析总结,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概述“一国两制”理论体系,结合具体史实进行分析,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认识国家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影响力的扩大,培养学生自豪感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时空定位与阶段特征

本课内容包括“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三个子目,从三个角度呈现1978年改革开放至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课的“发展成果”是27课的继续,又为2012年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奠定基础。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一)20世纪80年代1、1984年至1988年我国经济加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1990年“七五”计划(1986-1990年)完成,提前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3、科学技术多个领域取得新成就:“银河-I”、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二)20世纪90年代1、我国取得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一系列重大斗争的胜利2、2000年“九五”计划(1996-2000年)完成: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3、科技事业取得巨大成就:1999年“神州一号”;“神威”计算机;4、重大工程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西电东送、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一批重大工程捷报频传⊙历史纵横863计划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的建议。邓小平高度重视这一建议并作出批示。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高技术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863计划的组织实施,对我国科技发展、科技体制改革乃至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阅读“863计划”材料,可以获得什么信息?背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展开,科技和教育改革也提上日程。内容:确立多个技术领域作为研究重点,各部门协同作战,联合攻关。意义:计划的实施,使科技发展、科技体制、思想观念发生了重要影响,取得了丰硕成果。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三)21世纪初(到2011年)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1、成功应对各种风险和困难:国家战胜非典疫情(2003年),夺取汶川抗震救灾胜利(2008年),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以来),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3、国家出台一系列改善民生措施: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4、科技领域的成就:"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神舟七号”航天员首次太空漫步;“嫦娥一号”首次完成绕月探测;5、到2011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大国,计算机等电子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一位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汶川抗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10年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2008年“神舟七号”飞船翟志刚出舱

2007年“嫦娥一号”首次完成绕月探测“两免一补”(三)21世纪初(到2011年)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2006年1月1日,我国废除了延续2600年的农业税【思考】如何认识国家取消农业税的意义?河北灵寿农民王三妮自铸“告别田赋鼎”铜鼎铭文560宇,记农业税废止事:“我是农民的儿子,祖上几代耕织辈辈纳税。今朝告别了田赋,我要代表农民铸鼎刻铭,告知后人,万代歌领,永世不忘。”(1)有利于减轻了农民的经济压力,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2)有利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建造社会主义新农村;(3)取消农业税,可以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农业收益和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促进建设现代农业。而且,众所周知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4)可以推动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发展的全面提高,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三)21世纪初(到2011年)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提出的过程: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取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一国两制”是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超的政治智慧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实质:殖民历史遗留问题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1557年葡萄牙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1887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葡北京条约》1951年葡方仍宣布,澳门是它的一个“海外省”。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内涵: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

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台湾问题(最初为解决台湾问题)香港、澳门问题(在香港问题上首次实践)区别因为国共内战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属于国家内政问题;“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后,允许台湾保留自己的军队。因为列强侵华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属于外交问题;港澳回归祖国后,由祖国派驻军队,表明恢复行使主权。港澳回归的意义:对港澳:结束列强占领,开创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对祖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对世界: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理论贡献:是“一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港澳回归的原因: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群众基础: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其他因素: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实质:解放战争遗留问题(中国内政问题)台湾问题的由来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荷兰侵占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康熙统一台湾,1684设台湾府1885中法战争后在台湾设立行省1895日本通过《马约》强占台湾1945抗日胜利,台湾主权回归内战结束,蒋介石败退台湾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两岸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九二共识”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代表会晤,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成功开启两岸政党交流两岸关系1992年11月《告台湾同胞书》1993年4月“汪辜会谈”2008年12月胡连会2005年4月表现了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反国家分裂法》2005年3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平统一台湾,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中国对台湾问题的立场:“三通”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通邮、通商、通航。历程: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2005年3月,《反分裂国家法》出台。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与马英九新加坡会面,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目的: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推动和阻碍祖国统一大业的因素(1)国际反华势力推行“以华制华”战略,谋求其所谓的全球化战略利益与国家利益。(2)“台独”势力采取“公投制宪”、渐进式“台独”、去中国化等措施分裂祖国。(3)两岸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分歧。(1)两岸人民同宗同祖、血肉相连,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2)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3)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为和平统一大业提供了条件。(4)切实可行的“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5)港、澳回归的成功范例。(6)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7)两岸关系的缓和,经济合作的交流,等等。不利因素有利因素两岸关系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外交政策的调整①中国主张世界上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富贫、强弱一律平等;②中国决不称霸,也坚决反对任何霸权主义。③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④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为借口,占领别国领土、干涉别国内政内容:依据: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邓小平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论断成果:(2)1979年1月中美两国正式建交,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3)到1992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达154个(1)1978年8月,中国同日本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2.20世纪90年代到世纪之交:(1)积极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分别同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及欧盟等建立了发展面向21世纪双边关系的基本框架(2)针对美国侵犯中国主权的野蛮暴行和事端,同美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3)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睦邻友好关系,倡导并推动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4)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5)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关系新格局,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3.进入21世纪(到2011年):“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总体布局:外交成就:①中美关系总体稳定,中俄关系高水平发展,周边关系取得突破。②2002年,中国同东盟国家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③2003年,中国与欧盟确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致力于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⑤从2009年开始,和其他金砖国家领导人建立定期会晤机制。⑥积极参与安全与反恐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充分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CB针对训练: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C.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2.1984年11月,邓小平会见外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使我们对进行全面改革增加了信心,也给我们进行全面改革创造了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A.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性质B.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C.奠定了城市改革的基础D.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3.《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规定:特区企业雇用的职工,由该企业按其经营的要求进行管理,必要时可以解雇,其手续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办理。这一规定有利于()A.推进公有制经济主体的建立

B.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C.确立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自主权

D.激发工人积极性,提升企业效益BC针对训练:4.1979年4月,广东省负责人习仲勋、杨尚昆等在向中央汇报工作时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有必要的自主权。次年5月,中央便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等地设置()A.民族自治区

B.经济特区

C.特别行政区

D.自由贸易区针对训练:5.史料一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史料二1955年我国正式印制使用粮票。改革开放后,粮票被国家陆续取消,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舞台。(1)如何认识史料一中的观点?答案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不矛盾,也不是社会性质的本质区别。(2)根据史料二,指出废除粮票所说明的问题。粮票的使用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粮票的废除说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史料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这堪称中国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是什么,指出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性事件。目标: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性事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针对训练:6.邓小平曾明确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统一问题,也是一种和平共处”。以上材料表明我国对香港实施“一国两制”是()A.国际社会应该遵循的基本交往准则

B.为了防止外国干涉中国内政而实施C.基于大陆和香港历史、现状的考虑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原则的再体现CC7.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此举的主要背景是()

A.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B.一个中国原则获得两岸认可C.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运用“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8.1978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和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这两次谈话都

()A.完成了拨乱反正

B.推动了工作重心转移C.有利于思想解放

D.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CB针对训练:9.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歌词内容,分别对应了中共三代领导人,以三代领导人为核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下列哪次会议上确定的()A.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

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