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运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孔子、老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思想,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和意义。总体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大变革,大变动时期,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具体特征:(1)社会制度:是我国奴隶制度逐步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2)政治上:处于国家分裂时期,长期战争不断,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统一,整个社会出现统一趋势。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3)经济上: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开垦荒地增多。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为私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产生,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兴盛,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新兴的封建城市。(4)文化上:各国统治者处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招揽人才。学术下移,自由诸子百家的活动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一列国纷争(1)背景:①东周时期,周王室控制力削弱,“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②诸侯实力强大,独立性增强,大的诸侯国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2)表现:“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战国七雄”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春秋时期西周春秋战国之际天子的权力有何变化?实质是什么?战国时期分封宗法逐步崩溃中央集权雏形出现贵族政治逐步衰落官僚政治逐步确立诸侯纷争,扩张势力,谋求霸主地位疆土缩小,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战国时期地主阶级阶级向奴隶主阶级夺权。在诸侯国内,主要以私门和宫室斗争的形式出现。贵族专政的解体,使奴隶主贵族与奴隶关系不再是社会的主要关系,封建地主和农民的关系成为社会的主要阶级关系,中国社会开始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2022·山东省济南市十一校高三2月联考·1)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新兴贵族地主崛起。以卿大夫为代表的“私家”与“公室”的争斗愈演愈烈,其结果各诸候国的“公室”程度不等地衰落下去,卿大夫逐渐掌握政权,这反映了()A.西周的分封制彻底崩溃

B.政治体制与社会经济发生矛盾C.诸侯争霸导致社会动荡D.礼崩乐坏局面推动社会的变革(二)华夏认同(1)时间:春秋到战国时期。(2)表现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②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3)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中原华夏认同北狄西戎东夷南蛮战国:追求统一春秋:“尊王攘夷”知识拓展:华夏认同的影响①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②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③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④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5态度从攘夷到融夷华夏认同从中原向四周扩散

唐朝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意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认同。中原各国因经济文化较为先进,自称华夏战争,迁徙,交流中原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社会经济较快发展,相继封建化。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初步形成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态度从攘夷到融夷华夏认同从中原向四周扩散从夷夏之别到华夏认同——探究提升1.(2020·广东韶关一模·24)“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明()A.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B.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C.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D.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D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其中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华夏先民()A.鲜明的血缘亲疏色彩 B.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C.久远的文化生活交流 D.朴素的宗族宗法观念二从“华夏认同”角度考察春秋战国的诸侯纷争史料一晋国在称霸过程中,不仅灭掉了周围三十余国,兼并了部分戎狄部落,还向东夺取了卫、郑、鲁等国的部分土地……

——摘编自张纪仲《山西历史政区地理》史料二戎狄多居山间,车战难以施展,步兵作战灵活敏捷,故戎狄擅长于步战。晋国吸取戎狄军事文化优势,逐步变车战为步战。——摘编自李元庆《三晋古文化源流》(1)根据史料一、二,分析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影响。(2)根据两则史料,归纳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1)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实现局部统一;各民族互相学习、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2)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相同点:①都具备争夺土地与人口的特性。②都给人民带来了灾难。③都加速了中国统一的步伐④都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同点:①阶级不同:春秋争霸战争是奴隶主大国的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具有封建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性质。②目的不同:春秋争霸战争是大国间争夺霸主地位,战国兼并战争目的是富国强兵,消灭其他国家,达到统一。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

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那时周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诸侯视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为私产,加上在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开始瓦解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化井田制(土地国有)封建土地私有制①君主土地所有制(补充)②自耕农土地所有制(附庸)③地主土地所有制(主体)(一)农业发展与土地制度变革(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4)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低等三经济变革小农经济的影响(1)政治上:小农经济是秦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源,而中央集权制度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及脆弱性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发展。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阻碍了古代中国科技的突破;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同时也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知识梳理:封建土地制度的演变3.封建社会:(1)原因:A.根本: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推广;B.主要: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C.井田制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假案,井田制遭到破坏。(2)过程: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改革,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前356,前350年,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3)形式:①国有土地所有制(均田制);②君主土地所有制(补充);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附庸)④地主土地所有制(主体)。(4)特点:土地可以转让或买卖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井田制(国有土地),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或买卖;同时要向国王缴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二)手工业的发展1.经营方式:打破政府的垄断,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兴起。经营形态出现管理方式产品用途流通方式地位官营商周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素称发达,领先世界。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一般不在市场流通直到明代前期一直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占主导地位。民营春秋战国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明中叶之后占据主导地位,出现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春秋战国农户的副业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稳定了小农经济;近代逐渐破产。2.手工业种类和技术:纺织、冶金、陶瓷业发展,铸铁柔化技术发明、淬火和炼钢技术产生,齐国《考工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手工业专著。

记载官府及民间手工业技术,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三)快速发展的商业(1)货币:出现各式各样的货币,各诸侯国有铸币权。(2)交通:逐渐形成以各国都城为中心的向外辐射交通网路,都城所在地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3)城市:诸侯国的都城都设有市,有的城市出现了商业区。(4)突破: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私营手工业和独立个体手工业者出现。燕都蓟齐都临淄赵都邯郸魏都大梁韩都郑秦都咸阳楚都郢2.城市的发展:商业都会兴起1.背景①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②经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③军事: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④思想: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武器2.目的:富国强兵3.代表:李悝变法(魏国)、吴起变法(楚国)、商鞅变法……4.影响:推动社会转型,各国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四变法运动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2.内容:①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统一度量衡。②政治:普遍推行县治,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制定秦律,废除“世卿世禄制”。③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④思想:“燔诗书而明法令”。⑤社会风俗: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商鞅方升商鞅变法3.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4.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实现了富国强兵。5.评价:①积极:A.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B.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②消极:A.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B.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秦朝产生消极影响,导致秦朝的暴政。C.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D.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风俗划清界限。

E.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社会发展规律。6、商鞅变法的特点(1)措施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习俗等方面。(2)措施彻底:废除了井田制,奖励军功,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3)持续时间长:先后两次改革,具有长期性(4)推行力度大:变法过程中,严厉打击旧贵族势力,加强思想控制,保证了变法进行。(5)成效明显: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7、商鞅变法意义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政治体制;实质上是一场封建化的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1)各国国君的名号和职权发生了变化。(2)以文武分职为特点的中央集权官僚机构建立起来(3)君主继承制得到发展。(4)郡县制取代了分封采邑制。(5)新的官吏管理制度逐渐确立起来(6)为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五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一)孔子和老子(春秋时期)人物地位理论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①“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③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④文献整理: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⑤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论语》当中奴隶主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一)孔子和老子(春秋时期)孔子思想被尊崇、长盛不衰的原因?①自身优势:有利协调人际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②适应时代:经改造后适应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③体系开放:能不断吸取其他思想的精华而与时俱进进行调整;④政治支持:历代统治者的推崇;⑤儒学家的贡献:儒学家的改造和发展孔子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用的原因(1)孔子代表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主张恢复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维护奴隶制。在诸侯争霸和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其思想的保守性不符合社会的需要。未能适应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2)法家提出的奖励耕战、严刑峻法、加强君主和中央权力的主张有利于结束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动荡的局面,得到统治者的重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一)孔子和老子人物地位理论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①朴素的唯物论: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追求天人合一②朴素的辩证法: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③政治主张: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奴隶主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人物思想特点儒家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是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封建地主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强调“天行有常”,又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封建地主道家庄子把“道”作为最高准则,宣扬天道,崇尚逍遥自由,提出“齐物”的思想。封建地主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讲求实际功利,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小生产者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代表新兴地主阶层利益。封建地主阴阳家邹衍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儒学思想对民族性格塑造的影响

1)注重道德修养:爱人、德政、孝梯、仁义礼智信等2)注重血亲人伦:孝也者,其为仁之本?3)注重民本思想:苛政猛于虎;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4)注重社会秩序:克己复礼、正名、齐之以礼。5)注重现实社会:关注现实政治、伦理生活,具有理性精神。6)注重群体意识:重视并积极维护群体秩序与和谐,个人服从群体。7)注重开放意识:外儒内法,具有很强适应性。儒学思想中“民本”主张1)出现的原因:继承西周“敬德保民”思想;生产力发展,劳动者地位提高在思想上的体现2)表现:①孔子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②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战争③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3)实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相似性:在治国理念上在社会伦理上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在人生态度上在社会成员关系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等等。

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韩非主张“人之性恶”;道家的庄子认为“性无善而无不善”,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人性的转变;等等。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等等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等等。

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上,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2、道家主张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制、改革思想对当今的法制国家有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变法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诸子百家的现实意义1)物质条件: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显著提高。2)政治条件:分封制和宗法制走向瓦解,社会处于大变革之中。3)阶级关系:土阶层崛起,受到统治者重用,其代表不同阶层提出自己的主张。4)教育发展:私学兴起,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5)学术环境:相对宽松,各派学者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政6民族关系:战争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7)前代奠基:夏、商、周三代文明奠定了文化基础【探究】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六.从尊神重礼到百家争鸣(1)实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探究】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百家争鸣出现的意义史料二“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①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影响十分深远。各学派的深远影响:①儒家: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法家: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六.从尊神重礼到百家争鸣——知识梳理【拓展深化】春秋战国时期所孕育的统一因素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民族关系(1)东周初,周天子实际上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形成统一的趋势。(2)各国的变法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促进了旧制度的瓦解崩溃和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建立。商鞅变法中秦国势力的强大为统一准备了条件。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提高,各地社会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这就为统一创造了经济基础。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民族凝聚力增强,“华夷之辨”观念相对淡薄,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六.从尊神重礼到百家争鸣——高考纵览1.(2021.1·浙江高考·2)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A.“齐物”;“逍遥”

B.“天行有常”;“仁政”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D.“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2020·山东高考·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