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过洞庭》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念奴娇过洞庭》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念奴娇过洞庭》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念奴娇过洞庭》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念奴娇过洞庭》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念奴娇过洞庭作者简介

张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汉族,简州(今属四川)人,生于明州鄞县。宋朝词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词》1卷。他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他自幼资质过人,被视为天才儿童。公元1147年,张孝祥十六岁,通过了乡试,走出了迈向仕途的第一步。十八岁,孝祥在建康从蔡清宇学,二十二岁时,“再举冠里选”。作者生平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张孝祥二十三岁,参加廷试。高宗亲自将其擢为第一,居秦桧之上。授承事郎,镇东京节度判官,主战并上书为岳飞鸣冤,为秦桧一党所忌,桧指使党羽诬告其父张祁,张孝祥因此牵连受难,秦桧次年身死,张孝祥授秘书省正字。历任书舍人、直学院士等职。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十几年的官场生涯,张孝祥几番起落,终究没有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最后黯然离开官场。但他为官期间,颇有治才,怀着“恻袒爱民之诚心”,政绩卓著。最终在荆州任上,尽管不过短短数月,由于对朝廷失望他愈发沉郁,但仍尽忠职守,加强武备,整修军塞,筑堤防洪,建仓储粮,置万盈仓以储漕运。在第二故乡芜湖,他更是捐出自己的三百亩田地为湖,疏通水源,为芜湖开通“水泽地脉”。1169年三月,张孝祥返还芜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岁。英年早逝,让人为之叹息。作者生平张孝祥与张元干一起号称南渡初期词坛双璧。他的词上承苏轼,下开辛弃疾爱国词派的先河,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文学成就体裁内容风格清婉而俊逸词对故国的哀思长怀,对北伐中原的讴歌颂扬和对萎靡国事的感愤悲慨豪壮典丽忠愤悲慨咏怀词高雅格调放旷、豁达写景寄情、因事立意情词深婉清丽情切意深写景小词清雅流丽描绘临安景色对国事的忧怀,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以及羁旅感怀爱国词佳作尤推思念情人李氏诗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念奴娇·过洞庭要理解全词,得读懂哪一句?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这首词把重点放在抒发内心情怀上。上阕下阕着重写景,景中寓情。着重抒情,意转激昂。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鉴赏上阕上片告诉我们,作者到洞庭湖来,心情怎样?用文中的字来概括。作者身处美景之中悠然自得,那到底洞庭湖有什么特点?景物特点:悠然风平浪静、秋高气爽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水天辉映,一片晶莹。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通体透明、纯净的。静开阔澄澈明净光洁、一碧万顷【思考】前三句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特点?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洞庭春草点明地点题目是《过洞庭》,词一开头就紧扣题目近中秋点明时间为作者的抒情提供了时间背景更无一点风色——风平浪静的环境纵观洞庭湖

总的印象: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洞庭春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风色”二字值得注意,风有风向、强弱,从来没有听说过风有色彩,张孝祥用“风色”是有所指的,化用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说的是黄云万里改变了风的色彩;

张孝祥的“更无一点风色”说的是洞庭青草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不仅没有风,而且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这种表达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一分诗意。静玉鉴:玉镜琼田:玉田在一大一小的对比中,展示出洞庭的浩淼和开阔,也衬托出词人豪迈的气概。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比喻)三万顷一叶扁舟说明湖面的广阔(对比

夸张)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白色。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明河”即银河,水里的银河是天上银河的倒影,它们有着同辉的形象。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思考】“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堪称千古名句,请分析这几句在表达上的妙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思考】“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堪称千古名句,请分析这几句在表达上的妙处。明月光辉四射,银河与明月一同映入湖水之中,上下全都清亮明洁。从秋月写到秋水。双关手法:词人巧妙地将月夜洞庭在星月的辉映下,波光粼粼、洁净清朗的景色,与作者澄澈纯净的内心世界有机结合。借景抒情:表现自己“肝肺皆冰雪”的高洁情怀。“难与君说”的“妙处”,到底有哪些内容?1、景象清疏淡远、湖水澄静宽广,月色皎洁,水天相印。这般犹如仙境,超凡物外的绝色之境是不能用言语完全形容出来的。······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你读出了一个{}的张孝祥?论世宋孝宗乾道元年,主和派失势,张孝祥得以复官。在任一年,后又遭到毁谤而罢官。他七月由桂林北归,一路泛舟,中秋之夜到达洞庭湖畔。平湖秋月之夜,诱发了词人勃然诗兴,使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词。论世采石矶大捷之后,南宋军民极受鼓舞。宗高宗起用抗金派大臣张浚,当时张孝祥在张浚慕府。到孝宗时,受主和派诋毁,张浚罢判福州,张孝祥落职,回到芜湖家中。领海经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词人张孝祥,因遭馋毁而被罢官,北归经过洞庭湖时写下了这首词。从词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哪些词句能读出作者的性格和心胸?思考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孤光”用了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这一典故。“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词人回忆起在岭外一年左右的为官生涯中,自己不同流合污,始终保持高洁的情怀,有所感怀。

“肝肺皆冰雪”与上阕的“表里俱澄澈”互为呼应,表明词人胸襟坦白,如同冰雪一样晶莹,这也是词人高洁人格的象征。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萧骚:萧条冷落,这里指头发稀疏。“襟袖”借代手法,月夜清冷,衣服单薄,凉意顿生官场人情冷暖,不免有萧条冷落之感。稳泛沧浪空阔——现实中自己虽遭贬,变得萧条冷落,但自己的心神无一丝动摇,仍沉稳地泛舟洞庭,显得洒脱、豪迈,心胸开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挹,舀也,西江:《景德传灯录》卷八记马祖语曰:“侍女一口挹尽西江水”,此处禅宗话语,表明自己的心胸开阔。北斗:北斗星由七颗星组成,像舀酒的长把勺。万象:诗人作主人,请万象(天地万物)作客人。思考:“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一句是如何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气概?请简要赏析。①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②运用奇特的想象,使诗歌气魄宏大。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用典,最早出自《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本来是男子在新婚之夜对美好的夜晚、美丽的妻子喜不自胜之词。

苏轼在《念奴娇·中秋》的成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词人借用此句表示对中秋之夜良辰美景的赞叹。

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作者此时已经完全沉醉在这湖光山色中,忘情地扣舷独笑,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孤独之情也油然而生。

——“不知今夕何夕”呼应前面的“近中秋”。李白曾有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本词中也有三人请找出本词中对应这“三人”的句子,并用分别概括其特点。水中之人——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孤独、高洁)船中之人——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沉稳、洒脱)月中之人——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豪迈、壮阔)

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洞庭湖的澄澈;

通过描写广阔清静、上下澄明的月色湖光美景,表现作者光明磊落,胸无点尘的高尚人格。

下片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

抒发豪爽坦荡的志士胸怀,表现了旷达胸襟和超脱的人生观。上下片分别写什么?现在我们把景物的特点和诗人的品性放一起,你们在看看,发现了什么?作者“悠然心会”了什么?心会诗人品性:↗↘景物特点:静平静

开阔心胸宽阔澄澈肝胆冰雪(外)(内)(天)(人)表里俱澄澈天人合一词眼:澄澈1、(天空澄澈)秋高气爽、玉宇澄清、视野开阔。2、(湖水澄澈)湖水眀净,水波不兴。3、(内心澄澈)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岒海经年依旧肝肺冰雪;虽襟袖冷却稳泛沧浪空阔;以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沉浸其中。“难与君说”的“妙处”,到底有哪些内容?1、景象清疏淡远、湖水澄静宽广,月色皎洁,水天相印。这般犹如仙境,超凡物外的绝色之境是不能用言语完全形容出来的。2、作者泛舟湖上,内心澄澈空明如洞庭一般,这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体验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3、作者沉浮经历与此情此景所产生的微妙孤独之感也是难以言说的。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找到诗人孤独的证据孤光自照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借酒来销万古愁以自然为友,而不是以人为友,无法被人理解的孤独,无知己。无人理解的孤独这是中国古代诗人常用的逃避现实的法门:寄情山水,聊以慰藉自己的不得志。艺术赏析

一、物境与心境的融合

这首词,通篇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表现了作者胸襟洒落、气宇轩昂,显示了作者的高尚品质。词的上片侧重描写物境,下片侧重描写心境。但两者并非分离为二,而是合二为一,物境与心境互相映射,达到了高度的融合。4/21/2024

二、天人合一的想象这首词写游览洞庭湖,但几乎没有纪实的成分,给人的感觉是清虚而空灵,暗示了词人精神上崇高、邈远的追求。从而创造了独特意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三、化用典故,翻陈出新

在写作技巧方面,这首词也颇见功力,主要体现在化用前人诗文词句意境,如从己出,不露痕迹。

一是化用《诗经》成句。如“细斟北斗”,出自《诗经·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挹酒浆。”这本是极有想象力的诗句,这首词中则反其意而用之,正适于表达词人的豪纵气概。又如“不知今夕何夕”,出自《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本来是男子在新婚之夜对美好的夜晚、美丽的妻子喜不自胜之词,词人借用采表示对中秋之夜良辰美景的赞叹。

二是借鉴了苏轼的《赤壁赋》的文辞意境。“着我扁舟一叶”句用苏轼的“驾一叶之扁舟”,而《前赤壁赋》一文写月夜之景、泛舟之乐、解脱之喜,其意境与心情,与这首词颇有相通之处,“不知今夕何夕”化用苏轼的《水调歌头》里的“今夕是何年”。《赤壁赋》中苏轼也是月夜泛舟,其中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那么《赤壁赋》与本词中的物我关系有什么异同点呢?同:两人都表达了对美景的喜爱,且从自然美景中汲取力量,排解生活中的不如意,豁达豪迈。异:苏轼从“不变”的角度看,认为“物与我皆无尽”但是物依旧是物,我依旧是我。张孝祥的《念奴娇》则是将自身化为那月光,化为那湖水,一起飞向理想的澄澈之境,物我浑然一体。

这首词在情与景的交融上有独到之处,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昨日与今夕,全都和谐地融会在一起,光明澄澈,给人以美的感受与教育。(1)“___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通感修辞,表明不仅无风,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表达富有新意。(2)“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