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高三语文教案-模板_第1页
涉江-高三语文教案-模板_第2页
涉江-高三语文教案-模板_第3页
涉江-高三语文教案-模板_第4页
涉江-高三语文教案-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涉江_高三语文教案_模板

涉江

教学目的

一、学习屈原为理想而至死不渝的崇高品格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会朗读古诗的方法,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运用想象、比喻、衬托等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情感。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抒情诗,让学生反复朗读去体会作者悲愤交加、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楚辞》的句式特点。

二、通过指导古诗朗读方法,使学生学会诗中难读难懂的字词句。会翻译全诗。

三、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时数2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和《诗经》相比,屈原的作品抒情性很强,个性也很强。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由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的时代开始。《涉江》这首诗,我们主要想用朗读的形式来学习。

二、朗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扫除文字障碍,读准字音。

1学生默读全诗,画出读不准的字、词。

2订正读音。学生给下列字注音。

3学生轻声读全诗,读准字音。

(二)二读。

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读顺全诗,理清结构。

1结全诗划分部分。

全诗是按行程次序记叙的,分5部分,分别是:涉江前(第1段);涉江途中(第2、3段);入溆浦(第4段);山中独处(第5段);尾声(第6段)。

2请五位学生分读5个部分,其余学生在以上学生读错的地方作上记号。

3讨论。学生集体纠正读错的地方。

4学生齐读全诗,做到顺畅、准确。

(三)三读。

要求:了解“兮”字的特点、作用、读法。

1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思考:①“兮”字在诗中的位置有哪几种?“兮”字的位置不同在句中作用有何不同?②“兮”在整句中起什么作用?

2学生讨论。

明确:

①《涉江》中“兮”的位置有三种。第一种在句中,如,“被明月兮珮宝璐”,这个“兮”起情感的缓冲作用,不可读断,要做到“声断气不断”。第二种在上一句话的末尾。如,“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中的“兮”表语意未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读时声音可适当延长。第三种在一个完整的意思之后。例子很多,这些“兮”可以根据整句意思来调整它的读法,有的表悲,有的表恨。

②《涉江》中的每一句都用了“兮”字,这就是使诗歌的抒情性大大增强,使诗人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露。例如:“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译成现代文是:可叹楚国无人理解我啊!一个“兮”字就把那种在现实生活中无人理解的悲凉、悲苦、悲痛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果去掉这个“兮”字,肯定是逊色许多的。“兮”古读“啊”或者“乎”,是屈原继承了楚地民间文化传统受民歌影响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诗体——“楚辞”。

3教师范读第1段。

4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体会“兮”的妙处。

(四)四读。

要求:掌握划分诗歌节奏的方法。注意朗读时声音有长短之别,语言有缓急之分。

1学生个别读第2段:涉江途中。其余学生拿出铅笔,根据该学生的读法画出节奏。

2教师纠正。

①七字句式:二,二,二,一。但是,还要联系意义的表达,不能死板地按句式去读。

如:乘鄂渚而反顾兮。

应该这样划分:乘│鄂渚│而│反顾兮

②其余的六字句,四字句,九字句同七字句的道理一样。

3以第1段为例,学生划分节奏。

4学生个别读第1段诗。

5教师纠正。

三、布置作业:翻译全诗。

第二教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一)检查作业。

1补充解释:

①与前世而皆然兮:“与”通作“举”,整个的意思。

②重昏:指处于层层黑暗之中。一说,重,一再,即一再隐于黑暗环境之中。

③迷不知吾所如:往。

④巢堂坛兮:楚地方言,指庭院。一说指古代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的坛。

⑤溷浊:形同混浊。

⑥忠不必用兮:被。

2请一位学生将翻译的诗读一遍,其余学生将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教师进行指导。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读顺了全诗,理清了诗的结构,讲了“兮”字的特点、作用,读法以及节奏的划分。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通过读理解诗歌的内涵。

二、朗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1教师范读第4段,学生注意以下问题。

①本段朗读调子变了几次?为什么要这样变?在变的地方作上记号。

②哪些词读重音?为什么?

③本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学生讨论。

明确:

①本段朗读调子变了一次。变的根据是诗的内容。“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读时调子比较低沉,因为作者远离故都,又被眼前的恶劣环境所惊慑,感到迷惘。而后面6句则是叙述山中的恶劣环境,我们可以想象,此时作者的心情比前面稍微平静了一点,正用观察的眼光审视着周围的环境,读时调子要变得平一点。

②读重音的词有:第1层次,“儃佪”、“迷不知”、“如”。因为“儃佪”这个词儿很好地刻画出诗人犹豫、彷徨、孤苦的形象。而“迷不知”、“如”则是传递作者内心痛苦的词儿,所以要重读。

2第2层次读重音的词有:杳、冥冥、猿狖、蔽日、幽晦、多雨、无垠、承宇。因为这些词都是写山中恶劣环境的关键词,读重音一是强调山中环境恶劣,二是衬托出诗人异常悲怆的心境。

③这段中作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作者笔下的环境阴暗、潮湿、荒凉,实际上是作者内心门的真实写照。作者被贬,流放到山野之地,又孤身一人,用这种心境去看。在他的眼中,当然一切景物都是没有生气的、灰暗的。

3根据上面的分析,学生填写朗读分析表。

4学生讨论朗读分析表填写的内容。

明确:

第1段:可分4层,朗读调子应变三次。第1段叙述自己爱好奇服,以奇服象征自己的志行高洁。朗读调子应是高亢激昂。第2层,调子变得坚实,揭示理想不被混浊的社会所容时自己所持的态度。第二次变是在读第3层的时候,这一层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既表示理想之远大,又表示追求理想之决心,并预示自己的理想能与天地共存与日月齐光。这一层作者运用了积极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情感很强烈,朗读时声调要逐渐加强。最后一层,朗读调子第三次变,由强烈变为低且略带颤音,这里是点明流放的原因。

这一段重读的音是:第1层,好、奇服、老、不衰——突出对奇服的追求。

第2层:莫余知、高驰、不顾——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并强调了自己的态度。

第3层:天地、比寿、齐光——表对信念的坚定。

第4层:哀(颤音)南夷之莫吾知兮——表流放的原因。

第2、3段:这两段分3层,调子变两次。第1层,描绘诗人在涉江途中独立寒风、中途望故国的形象。调子悲凉。第2层,调子悲中带愤。叙述自己被迫离开故土的沉痛和难以割舍的心情。特别是“步余马”到“方林”,“船容与”,“凝滞”这4句一定要读出无可奈何的情调。第3层再变,调子坚定,表示诗人与世俗不妥协的精神。

重音:苟、端直、虽、僻远、何伤——表示不妥协精神。

第5段:此段分3层,朗读调子变两次。第1层,写自己余生的处境,并表明自己的决心。读时客观、冷静,调子平而稳。第2层一变,叙述历史上的人物的悲惨遭遇,从而类比自己。读时要充满对历史人物的同情,调子稍带对整个黑暗社会的嘲弄、愤恨。第3层再变,调子坚定。表自己虽遭迫害,可仍不改初衷的精神。

重音:第1层,不能、固将——表明自己的决心,分析自己的结局。

第2层,用、以、皆然、何怨——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及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第3层,董道、不豫、重昏、终身——表明自己的决心,虽死不悔。

第6段:此段分2层,朗读调子变一次。第1层,开头到“时不当兮”,作者用一系列的比喻,如用鸾鸟凤皇,香花、香气来比喻贤良之辈;用燕雀乌鹊、腥臊来比喻奸佞小人和楚国统治者。作者借此来指责楚国统治者倒行逆施。朗读时调子应高昂一点,愤恨中略带忧伤。第2层,调子变得忧郁伤感,读出作者不被人理解、无路可走的悲叹情调。

重音:乱、远、坛、死、御、薄、易位、不当——指责楚国统治集团倒行逆施。

侘傺、忽、行——失落、忧伤。

5学生自由读,读出情感。

(二)二读。

要求:.总结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

学生默读全诗,找出描写诗人外形的诗句。

明确:

①第1段中的:带长铗、冠切云、被明月、佩宝璐。

第2段中的:反顾,欸秋冬之绪风。

第4段中的:入溆浦余儃佪兮。

②从这些描写中,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格?

明确:

诗人品格高尚,追求理想、热爱祖国,在逆境中不甘屈服。

(三)三读。

要求:在读中体会积极浪漫主义特色。

1学生默读第1段、第6段(尾声)。思考下面问题。

①《涉江》中的积极浪漫主义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如何去朗读?

2学生讨论。

明确:

①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上的

陶晓跃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

“一篇《锦瑟》解人难”(王渔洋《论诗绝句》),李商隐这首短短的七言律诗,仅仅五十六字,却引出历代诗家的纷纭众说,有的以为是歌咏瑟声的“适、怨、清、和”的音乐意境的;有的以为是为一个名为锦瑟的侍婢而作的情歌;有的以为是诗人悼念亡妻的挽歌;也有的以为其诗是诗人回顾反思平生遭际之作。而人教版的教参则以为,有些内容“无须讨论”,诗中的“象征意义如何,那就有待专家们各抒己见了”,更是莫衷一是,其语近乎虚无了。

《锦瑟》不易讲解,这是事实,就连金代大诗人元好问,也发出过如此的慨叹:“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但不易讲解绝不等于不能讲解,只要我们真正把准了诗的情脉,揭开这一诗迷,也就有了一种可能。

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正是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走上穷途之时。这个时期,整个的王朝在朋党纷争的风雨中飘摇。李商隐十七岁便以文才见知于牛党重要成员令狐楚,引为幕府巡官,25岁时,得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的奖誉,中了进士。可就在这时,令狐楚染病去世。没了生活依靠的李商隐,一时茫然不知所措,恰也是这个时候,属于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因爱慕其才,聘请他去府中掌书记,并且还把女儿嫁给了他。自此,李商隐便被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旋涡。原先李商隐出自令狐楚门下,自然被归入了牛党的阵容;现在李商隐又成了李党的东床快婿。“忠臣不事二主”,而李商隐却如此轻易地“改弦更张”,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他的一生便始终伴随着牛党人的咒骂、诋毁、中伤,最终他也就成了那政治旋涡中的溺水者。真可谓“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尝开”(崔珏《哭李商隐》)。

鉴于此,《锦瑟》一诗,便也就浮出它的冰山一角。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自宋元以来,诗家囿于“五十弦”而引发出种种猜测。或以为诗人写此诗时“年近五十”;或以为“瑟本二十五弦,一断而为二,则五十弦矣。故曰无端,取断弦之意也”。其实,李商隐常用“五十”之数,如“雨打湘灵五十弦”,并无特殊的内涵。起句是以“锦瑟”为兴感之物,是为了借以谴词见意罢了。诗眼该是“华年”,瑟弦多而音繁,音繁而绪乱,绪乱而“华年”见难。周汝昌先生以为“所设五十弦,正为‘制造气氛’,以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实为中的之语。

颔联的上句“庄生晓梦迷蝴蝶”,用的是《庄子·齐物论》中的寓言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此典故常为后人用来表示浸沉于一种虚幻的痴迷之态。李商隐的诗里也常常“飞”出这样的蝴蝶,“怜我秋斋梦蝴蝶”(《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枕寒庄蝶去”(《秋日晚思》)等等。显然,李商隐用其典,隐约包涵着一种美好的境界,这境界让诗人品尝到的是“自喻适志”之况味,即愉悦而惬意。然而,这一境界最终又如虚缈的梦幻。纵观李商隐一生,唯一能让诗人心性欢愉的生活际遇,便是他与王茂元女儿的婚姻。传说两人婚后琴瑟和谐,情深意笃。李商隐极富盛名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便是一个明证。可惜的是,这种幸福只给了诗人十三年的时间,王氏便突然病逝,如蝴蝶一样飘然而去,不知何往。既往的美好也就成了缠绕在诗人心头永远挥之不去却又迷离朦胧的梦。

下句“望帝春心托杜鹃”,用的是有关“望帝”的传说,说的是望帝称王于蜀,起用荆州人为相,后又禅位退隐,于西山修道,不幸国亡身死,则“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李商隐的诗中,时有这样的哀鸣传出,“蜀王有遗魄,今在林中啼”(《井泥四十韵》),“蜀魂寂寞有伴未?几夜瘴花开木棉”(《燕台四首·夏》),“堪叹故君成杜宇,可能先生是真龙”(《井络》)。诗人将自己难言的哀怨寄予望帝托付于杜鹃。“人言此鸟,啼至血出乃止。”由此可见,其怨情之痛之深。李商隐的婚姻是幸福的,可也正是这短暂的幸福,使他无意中坠入了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他不但仕途上偃蹇不遇,坎坷终身,而且人格也备遭诋毁,“放利偷合”、“诡薄无行”(《新唐书·李商隐传》)等等罪名被集于一身。“新知遭薄俗,旧友隔良缘”(《风雨》),便是诗人现实生活中孑然孤立处境的写照。心中的冤屈何以倾诉,也唯有“托物寓哀”了。

颈联的上句“沧海月明珠有泪”,是引晋张华《博物志》卷九,“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盆以与主人”的传说。“泣而成珠”已具悲之意韵,而将其化为“珠有泪”便更为悲切了。“沧海月明”其境虽高旷皓净,却实在凄寒孤寂,悲伤之怀也就溢于言表。诗人之悲,从何而来?李商隐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素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登安定城楼》)的远大抱负,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虽然,他从来没把自己看成是什么党派一员,虽然,他也无意借党争捞取什么,虽然,他一直对令狐父子早年对自己的提携感恩戴德。他曾屡次写诗寄赠令狐陶,其中一些篇什,或近迹陈情告哀,或希求汲引推荐,有的甚至可以说“词卑志苦”,但令狐陶始终没有放弃对李商隐的打击。在令狐陶的眼里,李商隐就是“忘恩负义”的代名词。沧海桑田,月明依旧,以至于后来,李商隐已经是“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诗人沉沦之痛,迟暮之伤,触物之悲,可见一斑。真是鲛人垂泪独对月,杜鹃啼血自悲鸣。

下句“蓝田日暖玉生烟”,是由晋代陆机《文赋》里的名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而引发出来的联想。传说,玉埋于地,难为人识,但那温润的玉气会在秀美的群山和温煦的阳光下,透过泥土,轻烟般升腾在空中,为山增辉。显然,李商隐赋予了这个说法非同寻常的意义,玉埋蓝田,常有玉气升腾,以昭显其清明。当然,玉的光气是一般目力所不能及的,“玉生烟”的前提还得“日暖”,因此,诗句的背后还隐伏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愿望,那就是将来能遇识玉者,还玉之清白。诗人以被埋之玉自况,寄希望未来,其间几多惆怅,几多无奈呀。

尾联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收束全篇。“此情”二字,既与首联的“华年”相呼应,又是颔联、颈联内容的概括,具体地说也就是两联里,所传达出的琴瑟之欢、曲解之冤、沉沦之悲、清明之愿。这些“情”,环环相扣,虽曲折多变,但层层相进,无不弥漫着浓重的悲凉和迷惘。至此,连诗人自己也不油自主地滋生出深深的感叹:这样的情怀,哪里是到今日回想起往事才倍感无尽的怅恨,当时身临其境,早已令人不胜惘惘了。那么,今朝追忆,那万丈的怅恨,又能如何?诗人的至苦之情,厚积而不散。

因此,笔者以为,《锦瑟》一诗,实为李商隐“伤”隐之作。倘能聊备一说,则足矣。

《锦瑟》别解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制作“‘中秋·月亮’文化集”

者:松木坪中学

彭泽青

项目创意:

1、通过活动,让同学们搜集与中秋、月亮相关的古诗、词、文、故事、对联,感受古代文化,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锻炼学生创造能力。

3、以“中秋抒怀”为主题.写作,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及感受亲情的人文素养。

4、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促进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

项目名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时间范围:2003年9月6日~14日(中秋节前后)

参加人员:松木坪中学701班全体同学及语文教师

主要活动:

1、搜集与中秋、月亮有关的古诗、词、文、故事、对联、民间传说等;

2、撰写对古诗、词的赏析文章;

3、以“中秋抒怀”为主题.写作,抒发内心的感受,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4、装订成册;

5、活动表彰。

过程描述:

一、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兴趣,明确活动目的。

古诗词有言:“每逢佳节备思亲”、“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是一年中新佳节来临之际,一定会触发同学们对远方亲人、朋友的牵挂、思念之情。但同学们究竟对中秋、月亮有哪些了解呢?还需要作深入的探究。

二、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明确活动步骤。

1、讨论交流,从哪些方面感受中秋文化?

——与中秋、月亮有关的诗、词、文、赋、故事、民间传说、对联

2、如何搜集这些材料?

——访问身边的长辈,查阅书籍、资料

3、讨论搜集资料需做哪些准备工作?

——记录本、小组分工……

4、讨论活动时间安排

——9月6日~10日,搜集、整理相关内容;

9月10日(中秋节)晚举行汇报交流会;

9月11日~14日,整理装订成册。

三、搜集资料,设计制作“‘中秋·月亮’文化集”,注重过程体验。

(一)因简就陋地制作“‘中秋·月亮’文化集”,个性化地为其命名。

1、同学们都是用白纸分门别类地整理自己搜集到的古诗、词、文、对联、故事、民间传说,并配有精彩的插图。

2、集子的命名丰富多彩,富有文化气息。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是故乡明”等。

(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词,并对其作赏析。

不少同学写出了对自己喜爱的古诗、词的理解感悟文章。

(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以“中秋抒怀”为主题作文,抒发自己的感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抒写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二者必居其一)

四、汇报表演

中秋节晚上,同学们就自己搜集、.写作的东西上台汇报表演,展示个人才华。

五、整理、展览与.总结表彰

1、9月14日晚,我们对全体同学的集子进行了展览,并投票选出了各类获奖的名单。如,最佳创意奖、内容丰富奖、真情告白奖、积极参与奖等,全班每位同学都在不同方面被给予了肯定。

2、为了激励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更积极主动,我们还及时地进行了.总结。

附:

1、学生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①中秋对联

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

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几处笙歌留朗月,万事箫管乐中秋。

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

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

静观万物,欲平天下有如湖。

佳景四时,最好秋光何况月。

②古诗、词、故事(略)

2、学生作文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皎洁的月光柔和的洒出它的清辉,给辽阔的大地铺上了一层柔美的银光!

月圆象征着团圆、安宁,象征着幸福祥和。在这月圆之时,我不禁有些想家了,月亮绽开笑容,告诉我,故乡的月更明。妈妈也许在皎洁的月光下吃月饼,妹妹肯定偎依在***怀里听“月亮”的故事,各家各户也许在盼着月亮开花……

夜,仍那样静。月光下的我变成了幻想天使,我看着那皎洁的月光,思绪万千,朋友之间的情谊,同学之间的友爱,以及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都可以向月亮诉说……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河南,宁静的夜晚您也思念我也思念……”远在河南的爸爸,您在他乡还好吗?受伤的手可曾痊愈?您习惯那里的生活吗?工作是否顺利?女儿的心中涌出千万句话,几百个疑问要对您说。可是,这一切只能埋藏在心底,只能趁这月圆之夜悄悄向月儿诉说,爸爸的爱深似大海,爸爸对我的思念是高高的大山。当我抬头看那明月时,月亮上似乎有了爸爸的影子,月亮能给大地带来光明,给天空抹去寂寞;爸爸能给儿子带来欢笑,给女儿带来幸福。月亮又能变化多端,有时像圆盘,有时像镰刀,有时像细细的眉毛。我要是能变,我要变成一只小小的萤火虫,飞到爸爸的身边,去为他照亮身边的一切,去抚慰爸爸那颗孤独的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着山边的明月,心中的思念之情陪同明月慢慢的升上了高空。

案例分析:

本次活动虽然有些稚拙,但对刚入学的初中生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

1、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中秋节是大家熟悉的节日,让学生搜集与此有关的内容,学生的热情非常高,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下,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

2、突出了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这次活动特别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自己搜集、自由.写作,注重了过程的探究,如设计制作集子等。

3、突出了语文学习的人文性。让学生抒写中秋感怀及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有的同学在朗读自己的文章时,泣不成声。

[1]

制作“‘中秋·月亮’文化集”.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设计示例

(设计A)

教法展示

1.设计导语

人之所以高出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他会说话,有思维,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人类自会说话始,就逐渐产生了语言。语言是怎么回事呢?它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要学好语言呢?课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为我们解开了这些谜。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三个部分各自的中心句,并加以体会。

参考答案:①“语言是说话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而说出来的话则是人们运用这种工具表达思想所产生的结果”。②“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或“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③“语言不但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而且是各种交际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种”。

3.介绍”语言”知识,完成练习一

在介绍“语言”知识时,可根据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水平”而定深浅多少。下列知识点可资选择:

①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②语言的组成部分(语言是由语音、语法、词汇三部分组成)。

③语言的特性(社会性、全民性、符号性)。

④语言的起源(“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个解释是惟一正确的解释……”——恩格斯语)。

⑤语言发展的特点(语言发展是缓慢的、渐变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各个部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语言成分发展中的一致性,语言成分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

⑥语言的分类(参考有关专著)。

4.课外完成统习二,即写一篇短文,用一两个实例阐述“说话的好坏往往影响到交际的成败”。

.教案点评

本文论述的虽然是学术问题,但作者并不是板着面孔说教,而是力求通俗、浅显,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生动,使人容易接受。依据这个特点,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然后介绍有关语言的一些知识,如语言的本质、语言的功能等,结合练习一,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实现教学目标。

(设计B)

教法展示

1.布置学生速读课文,提炼观点

速读课文时要求阅读完一部分之后停下来,联系文前的小标题和练习一列出的有关句子进行思考,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并加以体会。(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参见设计A·2)

2.分学习小组讨论,完成练习二

分小组讨论前,要明确讨论的“话题”——说话的好坏往往影响到交际的成败。指定负责人。讨论中应鼓励学生联系自己运用语言的实际各抒己见,作好全部发言人的记录。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