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清洗消毒灭菌设备监测制度_第1页
各类清洗消毒灭菌设备监测制度_第2页
各类清洗消毒灭菌设备监测制度_第3页
各类清洗消毒灭菌设备监测制度_第4页
各类清洗消毒灭菌设备监测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压力蒸汽灭菌监测及追溯制度一、应该专人负责质量监测工作及登记管理工作。应进行监测材料卫生安全评价报告和有效期的检查,检查结果应符合要求。二、每天设备运行前应进行安全检查,包括灭菌器压力表处在"零"的位置;记录打印装置处于备用状态;灭菌器柜门密封圈平整无损坏,柜门安全锁扣灵活、安全有效;灭菌柜内冷凝水排出口通畅,柜内壁清洁;电源、水源、蒸汽、压缩空气等运行条件符合设备要求。三、宜将同类材质的器械、器具和物品,置于同一批次进行灭菌;材质不相同时,纺织类物品应放置于上层、竖放,金属器械类放置于下层。四、手术器械包、硬式容器应平放;盆、盘、碗类物品应斜放,包内容器开口朝向一致;玻璃瓶等底部无孔的器皿类物品应倒立或侧放;纸袋、纸塑包装应侧放;利于蒸汽进入和冷空气排出。五、剪刀或血管钳等轴节类器械不应完全锁扣。有盖的器皿应开盖,摞放的器皿间应用吸湿布、纱布或医用吸水纸隔开;管腔类物品应盘绕放置,保持管腔通畅;精细器械、锐器等应采取保护措施。六、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装载量应该占柜室容积的10%-90%;器械包重量不宜超过7公斤,敷料包重量不宜超过5公斤;使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的灭菌包体积不宜超过30cmX30cmX50cmo七、压力蒸汽灭菌器日常监测:(一)物理监测: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灭菌温度波动范围+3℃之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具体结果见表12。(二)化学监测:每一灭菌包外应使用化学指示带,高度危险物品包内应使用包内化学指示卡,并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经过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据其颜色或形态等变化判断是否达到灭菌要求。选择快速压力灭菌程序裸露灭菌的器械,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卡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三)生物监测:应该每周进行生物监测;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如紧急情况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PCD中加入第5类化学指示物。化学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同时进行阳性对照(自含式生物指示剂可不用做阴性对照),如同一天多次生物监测,同一批次生物监测指示剂可以只做一次阳性对照。如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对物品进行灭菌,应该空载进行生物监测;采用新型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灭菌时应进行生物监测。(四)B-D测试:预真空或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要空载进行B-D测试,测试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五)每批次监测包外化学指示物是否合格;检查有无湿包(经灭菌和冷却后,肉眼可见包内或包外存在潮湿、水珠等现象的灭菌包)现象,防止无菌物品损坏和污染。无菌包掉落地上或误放到不洁处应视为被污染,重新进行清洗消毒灭菌。(六)使用特定的灭菌程序进行灭菌时,应使用相应的指示物进行监测。八、压力蒸汽灭菌器定期监测:压力蒸汽灭菌器应每年用温度压力检测对灭菌程序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参数进行监测,检测仪探头放置于最难灭菌部位。应定期对压力表和安全阀进行监测。九、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应进行8-口测试空载重复三次,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监测;物理监测及化学监测后,生物监测空载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对于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生物监测应满载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十、灭菌包外应有标识,内容包括物品名称、检查打包者姓名或代号、灭菌器编号、批次号、灭菌日期和失效日期;或含有上述内容的信息标识。十一、应建立操作的过程记录,内容包括:灭菌器运行参数打印资料或记录;灭菌器每次运行情况,包括灭菌日期、灭菌器编号、批次号、装载的主要物品、灭菌程序号、主要运行参数、操作员签名或代号,及灭菌质量的监测结果等,并存档。十二、监测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灭菌质量监测资料和记录的保留期应三3年。十三、监测不合格情况:(一)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二)包外化学指示带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指示卡不合格的灭菌物品或湿包不得使用,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三)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同时应书面报告相关职能部门,说明召回原因;已使用的物品,应该密切监测使用患者的情况,如有感染情况发生能及时处理。分析生物不合格的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对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并汇报,做到持续性改进。(四)B-D测试失败,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低温等离子灭菌监测及追溯制度一、使用低温等离子灭菌的物品灭菌前充分干燥,灭菌物品应使用低温等离子灭菌专用包装材料或容器。二、低温等离子灭菌器日常监测:(一)物理监测: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每个灭菌周期的临界参数如舱内压、温度、过氧化氢的浓度、电源输入和灭菌时间等灭菌参数。灭菌参数符合灭菌器的使用说明或操作手册的要求。(二)化学监测:每个灭菌物品包外应使用包外化学指示物,作为灭菌过程的标志;包内最难灭菌位置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其颜色变化,判定其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或使用其他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的、能显示是否灭菌合格的化学测试用品进行化学监测。(三)生物监测:每天使用时应至少进行一次灭菌循环的生物监测,监测方法符合WS310.3-2016中附录D要求。三、低温等离子灭菌器定期监测:每年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监测。四、低温等离子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大修、灭菌失败、包装材料或被灭菌物品改变,应对灭菌效果进行重新评价,包括采用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及生物监测(重复三次),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五、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同时应书面报告相关职能部门,说明召回原因;已使用的物品,应该密切监测使用患者的情况,如有感染情况发生能及时处理。分析生物不合格的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重复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对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并汇报,做到持续性改进。六、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七、包外化学指示带不合格的灭菌物品或使用其他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的、能显示是否灭菌合格的化学测试用品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指示卡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八、建立操作的过程记录,内容包括:灭菌器运行参数打印资料或记录;灭菌器每次运行情况,包括灭菌日期、灭菌器编号、批次号、装载的主要物品、灭菌程序号、主要运行参数、操作员签名或代号,及灭菌质量的监测结果等,并存档。九、监测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灭菌质量监测资料和记录的保留期应三3年。清洗消毒质量监测及追溯制度一、器械、器具及物品清洗质量监测:(一)日常监测:在检查包装时进行,应目测和(或)使用带光源放大镜检查,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处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二)清洗质量定期监测:每月应至少随机抽查3个-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并记录监测结果,检查内容同日常监测,并有相应登记记录。(三)各类清洗后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功能完好,无损毁;清洗质量不合格的,应重新处理;有锈迹,应除锈;器械功能损毁或锈蚀严重,应及时维修或报废。(四)可采用定量检测的方法,对诊疗器械、器具及物品的清洗效果进行监测评价。二、清洗消毒器及其质量监测(一)日常监测:每批次监测清洗消毒器的物理参数及运转情况,并记录。(二)定期监测:1.应每年对清洗消毒器的温度、时间等主要性能参数进行监测,具体监测方法及监测结果应符合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2.对清洗消毒器的清洗效果监测,可每年采用清洗效果测试物进行监测。当清洗物品或清洗程序发生改变时,也可采用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进行清洗相关的监测。具体监测方法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三)清洗消毒器新安装、更新、大修、更换清洗剂、改变消毒参数或装载方法等时,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检测,清洗消毒质量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三、消毒质量监测(一)湿热消毒:应监测记录每次消毒的温度、时间或人0值。湿热消毒应采用经纯化的水,电导率W152S/cm(25℃)。(二)化学消毒:根据使用消毒剂的种类及特点,定期监测消毒剂的浓度等参数,并记录,结果符合消毒剂的规定。(三)消毒效果监测:每季度抽3-5个有代表性的消毒后直接使用物品的消毒效果进行监测,监测方法及结果应符合GB15982相关条款要求。四、应建立操作的过程记录,内容包括清洗消毒器运行参数打印资料或记录。五、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