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2_第1页
《桃花源记》教案2_第2页
《桃花源记》教案2_第3页
《桃花源记》教案2_第4页
《桃花源记》教案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1《桃花源记》教案教材分析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历来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桃花源记》中陶渊明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语言凝练优美,寓意丰富深刻。学情分析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已经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利用课文注解疏通简文言文中关键字词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古今汉语在翻译上语言组织能力和理解文本思想内涵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朗读背诵课文,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用法及古今异义词。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反复诵读中,自主合作探究,领会精美的语言和丰富内涵,学习构思精巧、引人入胜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悟文章意蕴,培养憧憬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学重点: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和文言实虚词的意义用法。教学难点: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课时安排:三课时。教法学法: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词句的理解,让学生先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教学资源:学生查阅关于陶渊明及《桃花源记》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音画时空效果,增大课容量第一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朗读背诵课文,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用法及古今异义词。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反复诵读中,自主合作探究,领会精美的语言,掌握重要词语解释,能自己翻译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悟文章意蕴,培养憧憬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教法学法:朗读法、讨论与点拨相结合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音画时空效果,增大课容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分钟)“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具体什么意思?(学生解释:比喻理想中的安定而环境优美的世界;另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生活的地方。)这个成语出自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二、简介作者(5分钟)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诗》、《五柳先生传》等。著有《陶渊明集》②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③文体——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不定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多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三、写作背景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写作此文时陶渊明57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因此作者借文抒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四、朗读课文(12分钟)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2、生正字音:(多媒体展示)俨然豁然阡陌怡然邑人便要还家垂髫间隔语诣骥津3、生放声自读课文要求:①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4、生个读、齐读,师生点评五、翻译全文(20分钟)1、疏通疑难字词句学生发言提出,讨论交流。教师归类整理总结。2、重点掌握:(多媒体展示)⑴重点实虚词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②乃大惊:竟乃不知有汉:竟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并怡然自乐:都④具答之:详细地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⑤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走到……尽头=6\*GB36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髫:指代老人和小孩⑦便要还家:同“邀”,邀请各复延至其家:邀请⑧处处志之:作标记寻向所志:标记⑨诣太守:到,拜访寻病终:死⑩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⑵古今异义词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现在指毫无出路的境地。无论:更不用说。现在用作连问,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如此:像这样。现在指“这样”。鲜美:鲜嫩美丽。现在指食物味道好。(3)省略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六、课文研讨(5分钟)课文中蕴涵七个成语,同学们看谁能快速找出世外桃源落英缤纷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豁然开朗无人问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六、小结全文文言文重在积累,把握规律,希望同学们反复朗读成诵,深入体会文章的意蕴。七、布置作业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世外桃源落英缤纷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豁然开朗无人问津2、背诵默写课文一二段。板书:通假字:要—邀一词多义:志、寻、遂词类活用:异穷一义多词:悉、并、咸、皆;缘、扶;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分步品味,想像桃源之“美”,理解桃源之“乐”,评读桃源之“奇”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反复诵读中,自主合作探究,领会精美的语言,深入研讨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悟文章意蕴,培养憧憬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分步品味,想像桃源之“美”,理解桃源之“乐”,评读桃源之“奇”。教学难点:领会精美的语言,深入研讨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教法学法:朗读法、讨论与点拨相结合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音画时空效果,增大课容量一、检查作业(5分钟)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二、分步品味课文(20分钟)1.朗读课文想像桃源之“美”。(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2)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学生争相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明确: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2.理解桃源之“乐”。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学生明确:男女、老幼、渔人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学生明确:(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3.评读桃源之“奇”。提问: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学生讨论,交流。学生明确:景奇、人奇、踪奇。(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2)人奇。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4.全班齐读课文,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三、深入研讨课文(10分钟)1.讨论:像桃花源这样的人间仙境在当时存在吗?作者写它有何意义?

明确:不存在(“世外”,现实中没有),作者写它是为了与现实生活能形成鲜明对比

桃花源

(理想)

现实

①“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战乱频频,“烽火连三月”

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百姓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国破家亡

③“往来种作,怡然自乐”

—饱受战火磨难,度日如年,生活在痛苦之中

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等。

作者所处时代:

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明写桃花源,暗在讽刺现实,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提问: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积极的理想追求,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可让学生讨论,形式不拘一格,可集体讨论,也可分组讨论。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评价,自圆其说即可。四、拓展迁移:(5分钟)

1.谈谈你对渔人的看法,渔人是个怎样的人?

(贪婪、不守信用的人……)

2.桃花源也代表了劳动人民渴望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古代的劳动人民是多么盼望有这样一方净土并长期住下去啊。同学们,我们再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五、课堂小结(2分钟)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们的祖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当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试问: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公地下有知,不知将欣喜为何如?我更希望在21世纪的今天,同学们能志存高远,向着理想勇往直前。(在学生齐背课文中结束课文学习)六、布置作业1、一篇小短文。要求:①设想你是渔人,写你进入桃花源后的见闻,不与课文雷同。②300字左右。2、《伴你学》P92—94七、板书设计桃花源记陶渊明桃花源记美内外环境乐男女老幼渔人奇景奇、人奇、踪奇。陶渊明陶渊明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言字词含义、能自己翻译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引领下总结学过的知识,学生自己归纳知识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悟文章意蕴,培养憧憬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学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教学难点:归纳梳理知识点,品味理解文中精美的句子含义教法学法:朗读法、讨论与点拨相结合教学手段:测试卷教学过程:复习课文检查测试一.填空。(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名,字,_______朝代著名的。自号,谥号,《桃花源记》以________为线索,_____________为顺序。二、文段阅读(一)解释加点的字:1、才通人2、仿佛3、豁然开朗4、属5、叹惋6、便要还家7、俨然:8、交通:9、妻子:10、绝境:11、无论:12、向13、遂14、规往15问津(二)解释加点字的意思1、寻寻向所志()寻病中()2、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三)翻译句子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四)下列句子中加黑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鸡大相闻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五)写出本文中出现的四个成语。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六)理解1、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的语句:2、第②段中“乃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自己的话说说桃源人“不复出”的原因?4.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____________________5、“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7、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