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_第1页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_第2页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_第3页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_第4页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到重症监护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

医师。

2.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急诊室环境

3.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3.2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入院介绍

4.1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主管医师、护士、主任、护士长。

4.2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5.1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之后血压、体重每周测量一次或

遵医嘱。

5.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5.3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

5.4体温38.5C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5.5若体温39c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6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7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每周更换床单位一次,随脏随换。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8.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

做好抢救准备。在配合抢救过程中,必须严肃、认真、迅速、及时、准确,各项

操作按操作规程执行。

8.2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

发生意外。

8.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

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8.4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8.5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注意观察引流物的量、

色、性质,并做好记录。

8.6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8.7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

理措施。

8.8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9.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

的宣教。

10.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2.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

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3.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皮肤准备及药物过敏试验,做好记录,并

通知手术室。

14.对留观病人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舒适;做好口腔、皮肤护

理,预防并发症发生。

15.对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16.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6.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6.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7.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高热

高热多由外感六淫、疫厉之毒邪、饮食不洁或不节等所致。临床上以体温升

高在39℃以上为主证。病位表里均可,临床可分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

西医学中的急性传染性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某些风湿性疾病、胶原性疾病、

部分急性血液病、肿痛性疾病、中暑等引起的高热,均可参照本症护理。

1护理评估

1.1生命体征。

1.2伴随症状及生活自理能力。

1.3心理社会状况。

2护理要点

2.1一般护理

2.1.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1.2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做好口腔护理,口唇干燥者涂以液体石蜡,乳蛾红肿

者可遵医嘱用冰硼散等吹喉或用中药液含漱。

2.1.3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如床挡,防止跌伤。

2.1.4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及时更换衣被,用温水擦身,定时变

换体位,拍背和局部按摩。

2.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和应急处理,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221体温骤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燥不安等情况。

2.2.2神昏澹语、肢体抽搐等情况。

2.2.3吐血、咯血、蝴血、便血、溺血等情况。

224高热不退、大吐、大泻、心烦、盗汗、口渴、口干舌燥等情况。

225高热、喘促、不能平卧、汗出等情况。

2.3给药护理

2.3.1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凉服。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水

或热粥,以助汗出。

2.3.2双侧曲池穴位注射柴胡针。

2.4饮食护理

2.4.1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多吃

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腻辛辣之品。

2.4.2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

2.4.3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亦可选用芦根汤、淡盐水等以养阴增液。

2.5起居护理

病室宜空气流通,光线柔和,避免•切刺激。表虚证不宜吹风;恶寒重者避风保

暖;里热重证室温宜偏低。患者宜多卧床休息,保持衣被干燥。

2.6情志护理

内伤发热多病程长,患者常有烦躁、焦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立信心,提高

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

2.7临证(症)施护

2.7.1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痴,以助退热。

2.7.2高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3健康指导

3.1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3.2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

邪。

3.3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

烟酒。

3.4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3.5积极治疗原发病。

3.6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神昏

神昏(昏迷)是不同程度的神志障碍。临床表现以神志模糊,不省人事为

特征,是常见急症。多因外感时邪、疫毒,或内热炽盛等所致。病位在心及相关

脏腑,辩证分为闭证、脱证。西医学中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中毒性疾病、暴发型

肝炎、脑血管意外、高温中暑等病出现的昏迷,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1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等式逻辑变化。

1.2既往史、现病史和服药史。

1.3生活方式、排泄状况。

1.4心理社会状况。

2护理要点

2.1一般护理

2.1.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1.2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取仰卧位,去枕,举颌仰额位。有呕吐者头偏向一

侧,以防窒息。随时吸出咽喉部分泌物及痰涎。必要时给氧。

2.1.3中暑神昏患者,应将其放置在阴凉通风的病室;烦躁不安者,加床档或用

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有假牙、义齿者应取下;抽搐者用牙垫或包有

纱布的压舌板置于上下齿之间,防止舌咬伤。备齐一切抢救用物、药品和器械。

2.1.4四肢厥冷者,注意肢体的保暖,严防冻伤、烫伤。伴有肢瘫者,保持肢体

功能位,定时翻身。进行肢体按摩和被动活动、翻身时要由下而上轻轻拍打其背

部,以利痰涎排出,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2.1.5保持各种导管通畅,定时更换及消毒。

2.1.6加强口腔、眼睛、皮肤护理。可用盐水或银花甘草水口腔护理;每日清洁

口腔2~3次;不能闭目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及皮肤清洁,定时

翻身、拍背,预防压疮的发生。

2.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2.2.1遵医嘱设专人护理,制定护理计划并做好特护记录。

2.2.2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瞳孔、面色、肢温、汗出、二

便等情况,出现异常,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2.2.3出现昏迷程度加深、高热、抽搐、呕吐、出血、黄疸等,立即报告医师,

配合抢救。

2.3给药护理

严格遵医嘱用药。

2.4饮食护理

2.4.1遵医嘱鼻饲,保证足够的营养及水分。

2.4.2保持大便通畅,遵医嘱给予通便药或按摩腹部。

2.5起居护理

慎起居,避风寒。患者宜单间,室内整洁,空气新鲜,光线适宜。适当增减衣被,

以防复感风寒外邪。

2.6情志护理

患者若清醒之时,易产生恐惧、紧张、求生等心理变化,医护人员必须注意语言

行为,尽量给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与康复氛围,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

2.7临证(症)施护

2.7.1气息急促、面色青紫、肢体抽搐者,应遵医嘱给予吸氧,随时吸出气道的

分泌物。

2.7.2神昏高热者,遵医嘱给予十宣放血治疗,以清泻邪热。

2.7.3突然昏迷、口噤手握、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者,遵医嘱针刺人中、合谷等

穴。

2.7.4澹语狂躁、大便秘结者,遵医嘱鼻饲清热通便药物,必要时灌肠。

2.7.5尿潴留者可按摩膀胱区或遵医嘱行导尿术。

3健康指导

3.1保持情绪稳定乐观,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3.2平素起居有常,作息定时,避免过劳。

3.3注意饮食调摄,做到饮食有节。急性昏迷患者2~3天内禁食,避免腹胀、呕

吐,以后鼻饲饮食如:米汤、豆浆、牛奶、蛋等保证足够的营养及水分。清醒患

者进食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之食物,忌食肥甘、油腻、生冷、烟酒之品。保

持大便通畅。

3.4积极防治有关的感染性疾病:加强原发病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症、糖尿

病等的治疗;避免药物中毒,预防中暑、烫伤等意外。

3.5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体育锻炼。

中暑

中暑,俗称“发痴”,由于夏日酷暑高热所引起,以出汗、头痛、头晕、神

疲、胸闷、心慌、泛恶、少汗,甚则汗闭、高热,严重者神昏、抽搐、肢厥等为

特征。病位表里兼有,多在脾、心。西医学中的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和日射

病均可参照此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1中暑的经过和症状、体征。

1.2周围的环境、工作种类、生活方式。

1.3心理社会状况。

2护理要点

2.1一般护理

2.1.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1.2先兆中暑或轻症中暑者,应迅速撤离现场,转送至阴凉、通风处或空调病

房。患者取平卧位,松解衣扣,给予清凉饮料,如西瓜汁、淡盐水、水果汁、绿

2.1.3重症中暑者,立即送至重症监护室,不宜搬动,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吸氧,

遵医嘱输液治疗。缺氧者立即吸氧。

2.1.4使用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2.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221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二便、汗出变化。一般体温40℃以上每半小

时测1次;39~40℃每小时测1次;38~39℃每4小时测1次。

2.2.2患者出现神昏、惊厥、四肢抽搐、四肢厥冷、冷汗不止、瞳孔散大,立即

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2.3给药护理

2.3.1按医嘱用药,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2.3.2服药期间,禁食辛辣、生冷、油腻等食物。

2.3.3应用冬眠药物期间,要密切注意体温、血压、心率的变化。

2.3.4双侧曲池穴位注射柴胡针。遵医嘱刮箱曲池、大椎、内关、前胸心窝部等。

2.3.5抽搐惊厥时遵医嘱经地西泮10mg肌肉注射。

2.4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多食清暑水果、蔬菜、绿豆汤、

西瓜汁,忌食油腻及烟酒。

2.5起居护理

使病人身心放松,安静休息,配合治疗。

2.6情志护理

2.6.1中暑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医护人员须仪态稳重,工作有条不紊,以减少

其紧张情绪。

2.6.2对烦躁、焦虑不安者进行安慰,稳定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7临证(症)施护

2.7.1口唇紫细缺氧时遵医嘱及时吸氧。

2.7.2出现四肢厥逆、面色苍白、冷汗不止者,忌冷敷,宜温灸腹部的气海、关

元、神厥穴。

2.7.3抽搐痉挛者,注意安全,防止坠床。遵医嘱以药物控制痉挛。保持呼吸道

通畅。

2.7.4大汗者遵医嘱用银花、甘草等中药煎水代茶饮,频频冷服。

2.7.5中暑湿邪重者出现身热汗少、口渴不欲饮、吐泻等症者,遵医嘱给予董香

正气水口服及隔姜灸神厥穴。

276神昏热厥者,遵医嘱鼻饲灌注安宫牛黄丸。

2.7.7体温降至38℃时,停止各种施冷措施,警惕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

2.7.8体温39℃以上,可选用头部置冰帽、颈部两侧、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

放置冰袋;并加以按摩,注意更换位置,以防冻伤。

3健康指导

3.1保持情志舒畅,心情愉悦,使之气血通畅。

3.2注意水分的摄入,保持环境的通风,避免长时间在高温下工作。

3.3注意个人防护及个人卫生,在烈日下工作注意防晒;在湿热环境中宜穿宽松、

透气及浅色衣服等。

3.4出现头晕、乏力、胸闷不适等中暑先兆,应迅速离开高温环境,在阴凉通风

处安静休息,并服用清凉饮料及解暑药物。

3.5饮食宜清淡、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多食清暑水果如西瓜、黄

瓜、甘蔗汁、梨汁、绿豆汤。夏季汗出较多者,应补充足够的水分。忌食油腻、

辛辣、烟酒之品。

脱证

脱证多与气、血、痰、暑、酒、食、蛔等因素有关。临床上以突然昏倒、

手足厥冷、面色苍白、汗出如珠、口开目合、手撒尿遗、脉微欲绝等为主要特征。

病位在心、脑、经络、气血。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1生命体征和症状的变化。

L2饮食习惯,排泄情况。

1.3生活自理能力。

1.4心理社会状况。

2护理要点

2.1一般护理

2.1.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1.2将患者安置在重症监护室。热厥者室温宜偏低,寒厥者室温宜偏高,亡阳

者可用热水袋保温,注意防止烫伤。

2.1.3注意保暖。加强口腔、眼睛的护理,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并用湿纱

布敷盖口鼻以保持空气湿润,眼睑不能闭合者,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双眼,防止

异物刺激。

2.1.4患者取头低脚高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气道通畅,随时吸出气道的分泌

物和痰涎。

2.1.5尿失禁者,遵医嘱留置导尿管并定时冲洗膀胱,保持外阴清洁。大便失禁

者,及时更换垫布,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2.1.6准确记录出入量,患者每6小时无尿,注意检查是否尿潴留,尿闭者应及

时报告医师。

2.2起居护理

221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无皱褶。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强光、噪音等不良刺激,

治疗及护理工作尽量集中进行,减少不必要的干扰。

222定时翻身,更换体位,拍打背部,防止坠积性肺炎和褥疮的发生。

2.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2.3.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尿量、面色、肤温、二便等,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

师,配合处理。尿潴留膀胱胀满者,按摩膀胱、诱导排尿等。

2.3.2正确记录出入量,患者每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

处理。

2.3.3四肢厥冷,大汗淋漓,心悸、水肿、尿闭等,立刻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4给药护理

2.4.1严格按医嘱用药。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以保证各种药物输入。

2.4.2中药汤剂宜温服,必要时给予鼻饲。

2.5饮食护理

251包含宜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

252病情好转后,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2.6情志护理

261患者元气已弱,劝慰患者安定情绪,注意静养。

262做好患者家属的劝慰工作,关心患者。

2.7临证(症)施护

2.7.1四肢不温,汗出者,可予四肢放置热水袋等保暖,遵医嘱如给予参附汤或

艾灸神厥等。

2.7.2高热,遵医嘱给予十宣放血。

2.7.3喉中痰鸣、喘促痰厥者,及时吸痰,遵医嘱立即吸氧。

274厥证可以掐人中、内关、涌泉等穴,以刺激患者恢复神志。

2.7.5药物中毒所致,立即停药,频服绿豆汤,必要时行洗胃等急救措施;药物

过敏引起的,遵医嘱即刻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

3健康指导

3.1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过激。

3.2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3.3久病初愈,应注意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随气候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

暖,防止正虚邪袭,变生他证。

3.4忌食生冷、油腻刺激之品,饮食有节,忌暴饮暴食;病情好转,可选择营养

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鸡、鱼、蛋、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3.5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泄泻

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使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所致。以大便次数增多,便

稀或如水样为主证。病位在大、小肠。西医学中的婴儿腹泻、急慢性肠炎、肠结

核、消化不良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1喂养史、卫生习惯。

12大便性状、气味、次数、病程。

13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2.护理要点

2.1一般护理

2.2.按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进行。

23大便培养后,具有传染性者,应执行消化道隔离。

24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勤换尿布,便后用清水洗净、榛干,扑上爽身粉。

25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25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52.患儿的体温、精神、神志、面色、哭声、指纹、腹痛、腹胀、小便等变化,

做好记录。

253.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卤门凹陷或出现面色苍白、四肢

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立即报告医,配合处理。

2.3.给药护理

2.3.1.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及反应,做好记录。

2.32脾虚泻、寒湿泻的中药宜热服。

2.4.饮食护理

2.4.L饮食以素食、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忌食荤腥、油腻、生冷瓜果之品,哺乳

儿应减少乳量和次数。

2.42伤食泻,宜控制饮食,必要时禁食。

2.43脾虚泻,可食山药粥及健脾利湿之品,忌食肥甘厚味之品。

2.44寒湿泻,可给予生姜糖茶饮服。

2.4.5.脾肾阳虚泻,饮食宜热而软,少量多餐。

2.5.起居护理:慎起居,避风寒。

2.6.情志护理

多哄患儿,年长患儿腹痛时多与患儿交流,分散其注意力,以减轻疼痛。

2.7.临证施护

2.7.1.伤食泻患儿出现腹胀、腹痛时,可做腹部按摩。

2.72风寒泻患儿出现腹痛、肠鸣时,腹部宜保暖。

273.湿热泻患儿,可饮淡绿茶、淡盐水、橘子水,以助清热利尿。

2.7.4.寒湿热患儿,应病室避风,腹部保暖。

3.健康指导

3.1.注意乳儿饮食及餐具卫生,适应四季气候变化,合理安排饮食。

32推荐适宜饮食,提倡母乳喂养,不要在夏季断奶。

3.3.加强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避免腹部受凉。

中药中毒

凡中药使用不当而产生毒性作用,造成毒攻脏腑,甚则亡阴亡阳,均属中毒。

病位在经络、气血及相关脏腑。常见乌头类、马钱子、洋金花、巴豆、蟾蛛等中

毒,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服药的种类、时间、量及服后的反应。

1.2病情缓急、患者的神志、瞳孔、脉搏、呼吸等情况。

1.3有无呕吐、腹痛、腹泻等情况。

1.4生活自理能力。

1.5心理社会状况。

2护理要点

2.1一般护理

2.1.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1.2按药物中毒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分别安置重症监护室。

2.1.3病室宜安静、整洁、空气流通,光线柔和;马钱子灯中毒、昏厥者室内光

线宜暗,避光等。

2.1.5建立静脉通道,促进毒物排泄,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2.1.6未明确何种药物中毒时应及时收集呕吐物、分泌物、大小便等送检。

2.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2.2.1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的变化,以及呕吐物、分泌物、大小便

的量、色、性质、气味等。

2.2.2如出现抽搐、昏迷、喘促、心动过缓时,及时报告医师,做好抢救准备。

2.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昏迷者遵医嘱鼻饲给药。

2.4饮食护理

2.4.1饮食宜清淡,中、轻度中毒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重度中毒者初期

以静脉供给营养,后期给流质,昏迷者鼻饲饮食。

2.4.2中毒症状消失后,适当补充蛋白质,宜少食多餐,忌辛辣、油炸、粗糙等

食物,以利食道、胃肠功能及受损粘膜恢复。

2.5情志护理

251意识清醒者,安定患者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52有轻生意念者,专人守护,防止意外。

2.6临证(症)施护

261催吐法:适用于口服有毒药物2~3小时内,可用温淡盐水口服后,再用压

舌板或手指刺激咽后壁,引起反射性呕吐,反复数次排毒。

2.6.2遵医嘱洗胃,依据中毒种类选用生理盐水,温开水等,每次500ml左右,

反复多次洗胃,必要时服用牛奶、蛋清、米汤等保护胃黏膜。

2.6.3遵医嘱用通下药物导泻排毒。

2.6.4中毒时间超过6小时,或服通下药超过2小时未泻者,可遵医嘱选用生理

盐水或2%的肥皂水1000ml不保留灌肠排毒。

3健康指导

3.1做好预防中药中毒的宣教工作,在医师和药师的指导下用药,不盲目使用剧

毒药及民间偏方。

3.2服中药后如有舌麻、心慌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尽快就诊。

3.3按照说明服药,如有不明白之处一定要问明医师方可使用。

3.4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某些中草药的性能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若有异常立即

停药。

内科护理常规

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

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3.入院介绍。

3.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3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请患者积极配合。

4.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4.1.测量入院时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体温37.5以上每日3次。

4.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

4.3.若体温38.5度以上者,每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四次。

4.4.若体温39度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连续2次39度以下

每日测量4次,或遵医嘱执行。

4.5.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一次,或遵医嘱执行。

4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每4小时1次,或遵医嘱执行。

5.每日记大便次数一次。

6.每周测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9.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9.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

师,并配合治疗。

9.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

报告医师。

9.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

护理措施。

94危重患者按医嘱须执行特别护理者,应按制定护理计划,认真实施,做好特护记

录,并床头交接班。

10.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11.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

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2.遵医嘱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

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以取得配合。

13.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掌握饮食宜忌,并指导患者执行。

14.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4.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4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5.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内一科疾病护理常规

心悸

心悸是因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所致的心跳异常、自觉心慌悸动不安的疾病。

多由于久病体虚,或失血过多或思虑过重,情志所伤而致。病位在心。西医学中

的神经官能症、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1.心率,心律情况。

12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1.3.心理社会状况。

2.护理要点

2.1.一般护理

2.1.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1.2重者卧床休息,轻者适当活动,还可配合气功、太极拳等疗法。心慌气促

不能平卧者取半坐卧位,予以氧气吸入。

2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221观察患者心律、心率、血压、呼吸、神色、汗出等变化。

2.22观察心悸发作与情志、进食、体力活动等关系密切。

2.23出现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口唇青紫,脉结代,心前区剧烈疼痛等异常情

况,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

2.3.给药护理

2.3..1中药汤剂宜温服,心阳不振者应趁热服用,观察并记录服药后的效果及反

应。

2.4.饮食护理

2.4.1.饮食注意营养、水分和钠盐的摄入量,尤对水分凌心水肿者,应限制水和

钠盐的摄入。

2.4.2.饮食有节制,宜清淡可口,忌食辛辣、醇酒、咖啡之品。宜进食莲子、桂

圆、大枣、山药、甲鱼等。

2.4.3便秘者给予润肠通便之物,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切忌用力解大便。

25起居护理

251.慎起居,避风寒,防外邪入侵。

2.6.情志护理

261.心悸发作时有恐惧感者,应有人在旁陪伴,并予以心理安慰。

2.62加强情志疏导,平时多向患者讲解紧张、激动、思虑对病情的不良影响。避

免不良情志刺激,保持心情愉快,以畅血行。

2.6.3.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

法等。

2.7.临证施护

2.7.1心阳虚弱,水气凌心,喘促不能平卧者,取半坐位,并给予吸氧。

2.72心血淤阻,心阳虚弱,脉结代者,应正确测量短细脉,脉搏(60次/分应

卧床休息。

2.7.3.心虚胆怯、心脾气虚,阵发性心悸而无脉结代者,可采用敝气法、引吐法、

压迫眼球法、压迫一侧颈动脉窦法等,缓解心悸。

2.74水气凌心半水肿者,做好皮肤护理,避免皮肤损伤。

3.健康指导

3.1.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诱发因素。

3.2起居有常,劳逸结合。

3.3.指导患者正确选择低脂、易消化、富营养饮食,少食多餐。

3.4.控制食盐摄入量,少饮浓茶、咖啡。

35教会患者监测脉搏和听心率的方法。

3.6.保持大便通畅,切忌排便时因用力过度时发生意外。

胸痹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位为主症的一种疾

病。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病位在心。西

医学中的冠动脉粥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包炎、心肌炎等病可参

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LL疼痛发作时间、部位、性质,是否有辐射,伴随症状及缓解的方法。

12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1.3心理社会状况。

2.护理要点

2.1.一般护理

2.LL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1.2床边监测,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

2.1.3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

动。

2.1.4保持大便通畅,切忌用力解大便。

2.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22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辐射的部位。

222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及有无颈静脉怒张。

223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及24小时出入量,发现异常波形或尿量减少时,报

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3.给药护理

2.3.1中药汤剂一般温服。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观察药后效果及反应。

2.4.饮食护理

2.4.1少量多餐,宜进食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

的食物,避免饮食过饱及服用刺激性的酸、辣食物。

2.4.2心衰者宜低盐饮食。

2.5.起居护理

251.慎起居,避风寒,防外邪入侵。

2.6.情志护理

261.加强情志疏导,平时多向患者讲解紧张、激动、思虑对病情的不良影响,

避免不良情志刺激,保持心情愉快,以畅血行。

2.6.2.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

释放法等。

2.7.临证施护

2.7.1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注意防寒保暖,发作时绝对卧床休

息。

2.7.2心血淤阻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茶饮。

2.7.3喘促不得卧者,给予吸氧,取半卧位。

2.7.4心跳骤停时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并即刻报告医师进行抢救。

3.健康指导

3.1.保持大便通畅,遵医嘱排便时勿屏气,排便不畅时可用开塞露。

32合理调整饮食,适当控制进食量,禁忌刺激性食物及烟、酒、少食动物

及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3.3.起居有常,劳逸结合,避免紧张、劳累、情绪激动、饮食过饱、便秘、感

染等诱发因素。

32指导患者及家属在病情突然变化时的简易应急措施。

中风

中风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骞涩,或不经昏仆

而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脑。多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

气血亏虚,加之饮食、情志、劳倦等所致。临脑血管意外如脑溢血、脑血栓形成,

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及面神经麻痹等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1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状况。

13心理社会状况。

2.护理要点

2.1.一般护理

2.1.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1.2病室宜安静,光线柔和、避免噪声、强光等一切不良刺激。急性期危重患

者宜单间,室内备有急救药品、器械,必要时设特护。

2.1.3.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中经络者宜去枕平卧,中脏腑者头部略高。避免搬

动,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燥不安者,

应加床档保护。

2.1.4.半身不遂者,注意患肢防寒保暖,实施早期保护性护理措施,保持肢体功能

位置,防止患侧肢受压,发生畸形。

2.1.4.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

2.15便秘者,遵医嘱给麻仁丸或给大黄煎水灌肠或番泻叶5g泡水饮服。

2.1.6.伴神昏者参照神昏者护理。

2.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22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做好记录。

222.若病人出现神志不清、瞳孔由大变小或双侧瞳孔不等大或颈项强直、抽搐、

烦躁不安、喷射性呕吐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23注意病人呼吸情况,防止应痰液堵塞而发生以外。

2.3.给药护理

231.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毛巾擦干。服药后观察患者的逆顺变化。

2.3.2.及时记录服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清

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2.3.4.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2.4.饮食护理

2.4.1饮食宜清淡,、少油腻、低糖、易消化,蔬菜水果为主。

2.42中风昏迷病人和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流质,如米汤、果汁、菜汤等。

2.5.起居护理

251.慎起居,避风寒,防外邪入侵。

2.6.情志护理

261.神志清醒者,对患者与家属进行精神安慰,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

尤应忌怒,避免情志刺激,防止过度情绪波动,增强治疗信心,密切配合治疗与

护理。

2.6.临证施护

2.6.1.阳闭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高热不退遵医嘱给予掐穴位或物理降温。

262.脱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遵医嘱可灸

神阙、气海等穴位,以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2.6.3.呼吸困难,发绡者,遵医嘱给予吸氧。

3.健康指导

3.1.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去医院复查。

3.2饮食有节,一般宜软,易消化,切忌过饱。戒烟酒。

3.3调理情志,保持心情舒畅。

3.4起居有常,劳逸结合,避免劳累防止复发。

35指导患者坚持功能训练,应循序渐进。

眩晕

眩晕是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导致的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以头晕目眩、

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多由于素体虚弱、或房劳、或情志不畅所致。病位在

肝、肾、脾。西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以及

高血压病、动脉硬化、贫血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1.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

12生活自理能力。

1.3.心理社会能力。

2.护理要点

2.1一般护理。

2.1.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进行。

2.1.2.病室环境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室内光线宜柔和、稍暗、温湿度适宜,阴虚、

阳亢者居室宜凉爽。

2.1.2重症可卧床休息,轻症可闲目养神。

2.1.3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严重者坐椅、床铺

避免晃动。

2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221.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及血压等变化。根据病

情遵医嘱测量血压。

222.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音骞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血压

持续上升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3给药护理

2.3.1.中药汤剂温服,观察药后效果及反应。

2.32眩晕伴呕吐者中药宜冷服,或姜汁滴舌后服用,采用少量频服。

2.4.饮食护理

2.4.1.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腻、生冷、烟酒之品。

2.42凤阳上扰者,可食甲鱼滋阴潜阳之品。

2.4.3.气血亏虚者,多食血肉有情之品。

2.4.4.肾阴不足者,多食滋阴益肾之品。

25起居护理

251.慎起居,避风寒,防外邪入侵。

2.6.情志护理

261.关心、体贴患者,使其心情舒畅。

2.62对肝阳上亢情绪易激动者,减少情绪刺激,指导患者掌握自我调控能力。

2.6.3.对眩晕较重,心烦焦虑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和治疗成功的经验,增强患

者信心。

2.7.临证(症)施护

2.7.1.眩晕而昏仆不知人事,急按人中穴,并立即报告医师。

2.72出现中风证候时,可按中风病护理常规。

2.73药物中毒所至者,可煎服绿豆廿草汤频服。

3.健康指导

3.1.保持心情舒畅、乐观。

3.2.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切忌过劳和纵欲过度。

3.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4.为避免强光刺激,外出时佩戴变色眼镜。

35不宜从事高空作业。

3.6有高血压史者坚持服药,定期测量血压。

肾衰

肾衰是以急起少尿甚或无尿,继而多尿,或以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口中尿

味等为常见症状的肾病类疾病。多由暴病及肾、损伤肾气或肾病日久所致。病位

在肾。西医学中的临泌尿系统疾病引起慢性肾功能病退,败血症等疾病晚期引起

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1血压、水肿、尿量、恶心、呕吐等情况。

1.2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1.3心理社会状况。

2.护理要点

2.1一般护理

2.1.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1.2病室环境清新幽雅、温暖舒适,减少探试,以防交叉感染。脾肾阳虚者,

病室向阳,避免潮湿阴冷,久居湿地。浊泛上焦、下焦者,病室光线略暗,注意

消毒通风,必要时住单间。

2.1.3重者卧床休息,轻者适当活动。

2.1.4注意皮肤及口腔护理,勤洗澡,勤洗口,预防口腔感染和压疮发生。

2.1.5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定时测量体重、血压,有腹水者定时测量腹围。

2.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2.2.1严密观察患者神志、呼吸、血压、口中气味、水肿、二便、以及皮肤瘙痒

等变化。

2.2.2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甚至吐血、便血或出现

表情淡莫、头痛嗜睡、烦躁、精神恍惚,或神昏澹语、呼吸急促或深而慢时,立

即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3给药护理

2.3.1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频服。

2.3.2.应用大黄煎剂灌肠治疗时,观察药后效果及反应,做好记录,并注意保护肛

门周围皮肤清洁。

2.4.饮食护理

饮食宜低盐、低脂、低蛋白(每日不超过20-40g优质蛋白),及富含优质蛋质之

品,营养合理,少食多餐,可多食蔬菜和水果。忌生冷、肥腻。

2.5起居护理

251慎起居,避风寒,防外邪入侵。

2.6.情志护理

加强情志护理,进行心理疏导,减少感染,消除悲观绝望情绪,鼓励患者战

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7.临证护理

2.7.1脾肾阳虚,浊泛中焦者,呕吐频繁可用生姜汁数滴于舌面,燥结便泌者,

可用番泻叶泡水代茶饮。

2.7.2浊泛上焦、阴虚火旺灼络、热毒入营。鼻蚓时可用棉球蘸云南白药等粉末

堵塞。如鼻中膈前下方出血,可压迫鼻翼部。如出血不止,立即报告医师。

2.7.3浊泛下焦,口中尿味,遵医嘱给予蕾香10g煎汤含漱,并用大黄粉30g,醋

调贴于两足涌泉穴,或大蒜125g捣烂,敷于两腰部。

2.7.4神志不清、躁动不安或抽搐者,应设防床栏或保护性约束,防止意外。

2.7.5血液透析者,按血液透析法护理。

3.健康指导

3.1.指导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增强抵抗力,减少感染的发生,避免使用损伤

肾脏的食物和药物。

3.2.指导患者以根据肾功能检查结果,采用合理饮食。

3.3.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食物选择的范围、烹调方法、进食量等。

3.4.起居有常,劳逸结合,注意保持口腔、皮肤清洁。

3.5.按时服药,定期门诊复查。需维持血液透析者定时来院做血液透析。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

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

1.1.病室环境环境清洁、舒适、安静、陈设适宜,适应患儿乐趣,保证患儿安全。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儿到指定床位休息。

3.入院介绍

向较大患儿或陪护家长介绍主管医生、护士、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

作息时间、相关制度,并通知经管医生。

4.生命体征测量,做好护理记录。

4.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3岁以内一般免测脉搏、血压)。

42新入院患儿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体温37.5以上每日测3

次。

4.3.若体温38.5度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4.若体温39度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连续二次39度以下每

日测4次,或遵医嘱执行。

4.5.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4.6.危重患儿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5.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6.每周测体重1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9.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9.1.严密观察患儿的神志、面色、生命体征、卤门、哭声、指纹、二便等变化,

若发现异常,应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

9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若发现异常,应

报告医师。

93及时了解患儿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

理措施。

10.遵医嘱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年龄而定,婴幼儿

煎药一般50—100ML,采用少量多次喂服,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反应,并向患

儿家长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L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2.根据病情,对患儿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

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13.关心患儿,做好心理护理。

14.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4.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4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5.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肺炎喘咳

肺炎喘咳是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痰涎上壅,甚则涕泪闭塞、张口抬肩、

摇身撷肚为主证。多由于痰阻气道,使肺气郁闭所致。病位在肺。西医学中的小

儿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LL.发热、咳嗽、精神等状况。

12.X线、血常规等检查。

13.有无鼻煽、发绡、三凹症。

2.护理要点

2.LL一般护理

2.1.1.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1.2.病室内避免灰尘和异味刺激.风寒袭肺证注意保暖,风热犯肺证室内宜凉爽。

2.1.3.发热、咳喘期,应卧床休息,禁止活动。喘憋明显者,取半卧位,经常给

予变换体位。

2.14加强口腔和皮肤护理。

2.15保持呼吸道通畅,痰多时,轻拍背部,促使痰液排出。

2.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221.观察体温、呼吸、咳嗽、痰喘、腹部胀气、神色、汗出、二便和重症患儿

的生命体征,做好记录。

2.22出现面色灰暗、烦躁、肢冷汗出、呼吸急促、脉细微或出现体温骤降或超

高热,心率超过140/分或间歇脉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3给药护理

中药宜温服或频服,风寒袭肺证宜热服,药后可给予热米汤、热饮料以助汗出。

2.4.饮食护理

2.4.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忌食荤腥、油腻、辛辣之品。发热患儿可

适度多饮水。

2.42阴虚肺热者,可给予牛奶、鸡蛋、瘦肉、鱼类及蔬菜。

2.4.3.阴虚大便稀澹时,可用山药、穴实、红枣、糯米各适量煮成稀粥。

2.4.4.肺虚不足者,宜食百合红枣汤、梨汁、橘子汁,以助养肺生津止咳。恢复

期给正常饮食。

25起居护理

慎起居,避风寒,防外邪入侵。

2.6.情志护理

261.指导家长帮助年长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62稳定患儿情绪,避免烦躁,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7.临证施护

2.7.1.风热犯肺:患儿的穿衣盖被不宜过暖,痰少粘稠难出,可用生梨1个,加

川贝母10g、冰糖适量、隔水蒸熟,分2-3次服下。

2.7.2.痰热壅肺:患儿出现气喘较重时宜静卧,不要随便更换体位,及时吸氧。

喉间痰多可给萝卜、孽葬汁喂服。

2.73痰多粘稠、不易咳出时,遵医嘱给予中药雾化吸入,稀释痰液。

2.7.4.出现呼吸困难、面色紫缙时,及时吸氧。

3.健康教育

3.1.冬春季节少带儿童去公共场合,预防呼吸道疾病。

32指导家属患儿在进行户外运动时所需注意的事项。

33向家属讲解出院带药的目的、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4.指导家属给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偏食,保持大便通畅。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

1.1病室环境

1.1.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1.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1.3入院介绍

1.3.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通知医师,按规定做好相关护理。

1.3.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1.3.3介绍作息时间、探视及相关制度,请患者积极配合。

1.3.4根据患者情况,做有关的健康卫生宣教,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和保健

知识有一定了解,以积极配合。

1.4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4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询问有无过敏史,做好记录,

并通知医生。

1.4.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体温正常后改为每

日一次。

143若体温38.5C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144若体温39c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连测二次后体温

低于39℃或遵医嘱执行。

146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1.4.7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1.5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1.6每周测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1.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L8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重危患者按医嘱须行特别护理者,应制定护理计划,

认真实施,做好特护记录,并床头交接班。

1.9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9.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医师,并配合治疗。

1.9.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一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

时报告医师。

1.9.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

护理措施。

1.10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1.11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

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12遵医嘱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

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13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4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14.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14.2做好病位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15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内二科疾病护理常规

咳嗽

咳嗽是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肺系病症。多由外感六淫之邪,或内伤脏腑、

功能失调所致。病位在肺。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肺

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等疾病有咳嗽证候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1体温、脉搏、呼吸的变化

1.2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及伴随症状。

1.3咯痰的性状、颜色和气味。

1.4心理社会状况。

2.护理要点

2.1一般护理

2.1.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1.2发热初期,注意防寒保暖;汗出过多者,用毛巾擦干,及时更换衣裤。

2.1.3发热期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

2.1.4气息喘促不能平卧者给予半卧位,并遵医嘱给氧。

2.1.5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

时协助翻身拍背。

2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2.2.1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咳嗽、胸痛、汗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等

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组、汗出等伴随症状。

2.2.2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3给药护理

2.3.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3.2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2.3.3遵医嘱及时使用抗生素,观察疗效和副作用。

2.4饮食护理

2.4.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

烟酒。

2.4.2风寒咳嗽可服姜糖水,忌食生冷及瓜果,宜热饮食;风热、燥邪犯肺咳嗽

宜食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之品,如梨粥、藕粥、孽芹等,肺肾阴虚咳嗽可给麦冬煎

水代茶饮。

2.4.3高热多汗烦渴者,可给予生津清热之品;饮食宜流质或半流质,少食多餐。

鼓励患者适当多饮水。

2.5起居、情志护理

251起居有常,劳逸结合,饮食有节。适四时,慎风寒。

2.5.2为患者创造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避免不良刺激。

253保持精神愉快,做好情志调护,避免精神刺激,学会自我调节。

2.6临证(症)施护

2.6.1高热不退无汗者,可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穴位按摩。

262风寒束肺咳甚者,遵医嘱给予背部拔火罐或镇咳药。

2.63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干咳少痰、黏稠难咯,遵医嘱用中药雾化吸入。

2.6.4痰热壅肺咳嗽,遵医嘱可服竹沥水、川贝粉等清热化痰;痰中带血,可遵

医嘱给予三七粉或白芨粉分服,或用藕节水、鲜芦根煎汤送服。

3健康指导

3.1鼓励患者适当户外活动,平时注意身体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呼吸操等,

以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

3.2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寒暖,预防感冒。

3.3减少去公共场所的机会,定时服药。

3.4避免对呼吸道的不良刺激,鼓励患者戒烟。

肺胀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

-种疾病。多由于久病肺虚,感受外邪引发病。病位在肺。西医学中慢性气管炎,

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有上述表现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1咳嗽,咯痰,喘息,痰的性质、颜色和气味。

1.2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1.护理要点

2.1一般护理

2.1.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1.2病室空气清新,避免烟尘等刺激气味,应保暖防寒;室温宜凉爽,室内湿

度偏低些。

2.1.3重症患者应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注意预防褥疮护理,病情缓解

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2.1.4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应记录出入量。

2.1.5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2.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2.2.1密切观察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喘息、浮肿、咳嗽、咯痰、面

色、汗出、四肢、二便等变化。

222出现面赤澹语,胸中闷胀,烦躁不安,舌强难言等,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2.2.3出现神志不清,胸闷气促,额汗如珠或冷汗自出,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亡阳之证,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2.3给药护理

2.3.1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并做好记录。

2.3.2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注意观察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

2.4饮食护理

2.4.1饮食宜清淡可口,富营养易消化,忌辛辣,煎炸和过甜、过咸食品。

2.4.2寒饮束肺者忌食生冷水果。

2.4.3痰热盛者可饮孽芳、果汁、梨汁等清热化痰之品。

2.4.4有心衰和水肿者给低盐或无盐饮食。

2.4.5多汗者应给含钾的食物如香蕉、红枣、山楂。

2.4.6纳差者应少食多餐,并注意饮食的色、香、味,鼓励患者多进食,神昏者

给鼻饲饮食。

2.5起居、情志护理

251起居有常,劳逸结合,饮食有节。适四时,慎风寒。

2.5.2本病病程缠绵难愈,患者精神负担较重,应向患者讲解急躁、忧虑等不良

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253教会自我排解方法,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6临证(证)施护:

261痰热郁肺、痰粘稠难咯出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6.2呼吸困难,呼多吸少,动辄喘促,出现紫期,立即给低浓度、低流量持续

吸氧,观察吸氧效果,并作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工作,随时协助医师进行

抢救。躁动不安者,慎用或忌用镇静药。

3健康指导

3.1做好卫生宣教及出院指导。

3.2做好身体锻炼,坚持耐寒训练,如冷水洗脸、温水擦浴等,劳逸适度。

3.3慎风寒,防感冒。

3.4饮食有节、有洁及注意饮食宜忌,戒烟酒。

3.5积极治疗原发病,减少并发症发生,定时去医院检查。

哮喘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肺系疾病。因饮食、情志、劳倦再感六淫之邪而

发病。病位在肺、脾、肾。西医学中的支气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

源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疾病,有上述表现者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1既往史、家族史、发病的诱因及是否接触过过敏原。

1.2哮喘发作的症状及伴随症状。

1.3生活自理能力。

1.4心理社会状况。

2护理要点

2.1一般护理

2.1.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1.2病室空气新鲜,防止灰尘和药物、花草等刺激性气味,严禁吸烟。寒哮、

虚哮病室宜向阳温暖,胸背部保暖;热哮室温宜偏凉。

2.1.3喘发作时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或端坐位,立即给予氧气吸入。

2.1.4喘缓解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2.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2.2.1密切观察哮喘发作时间,特点、咯痰难易、痰量、神志、面色、汗出、体

温、舌脉及哮喘发作与季节、气候、饮食和精神等因素的关系,以及伴随症状。

2.2.2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张口抬肩,胸部满闷,不能平卧时,立即报告医师,

配合处理。

2.2.3哮喘持续发作、汗出肢冷、面青唇紫、烦躁不安,神昏时、报告医师,配

合处理。

224夜间喘甚、咯稀泡沫痰,心悸尿少,浮肿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3给药护理

2.3.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宜热服。

2.3.2哮喘发作有规律者,可在发作前1~2小时服药以缓解症状,服药后观察其

效果和反应。

2.3.3对喘证患者慎用镇静剂。

2.4饮食护理

2.4.1饮食宜清淡、富营养,不宜过饱、过甜过咸、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

烟酒等食物。

2.4.2喘憋多汗者,嘱多饮水。

2.4.3注意饮食调护,保持大便通畅。

2.5起居、情志护理

2.5.1起居有常,劳逸结合,饮食有节。适四时,慎风寒。

252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

2.5.3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6临证(症)施护

261痰气交阻,哮喘发作时,遵医嘱穴位按摩,拔火罐等。

2.6.2痰热阻肺,痰色黄黏稠时,遵医嘱给予中药雾化吸入,翻身拍背。

2.6.3哮喘伴有表证发热时,遵医嘱给予柴胡肌注或按摩曲池、合谷等穴位。

264缓解期可用耳穴埋籽如神门等穴。

3健康指导

3.1起居有常,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防寒保暖。

3.2居室内切勿放置花草,禁止养宠物及铺设地毯等。

3.3戒烟酒,忌食海鲜发物等易引发过敏的食物。

3.4保持良好的情绪,防止七情内伤,诱发哮喘发作。

3.5坚持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劳逸结合,节制房事。

1.6积极寻找过敏源,预防哮喘复发。

胃月兄痛

胃脱痛以称胃痛,以上腹部近心窝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多由忧思郁怒或饮

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所致。病位在胃、涉及肝、脾。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胃

与十二指肠溃、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有上述表现者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规律性及饮食的关系。

1.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

1.3心理社会状况。

2.护理要点

2.1一般护理

2.1.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1.2室内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2.1.3胃痛持续不己,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血,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

床活动。

2.1.4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志影响,合其保持乐观情绪,生活有规

律。

2.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22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

2.2.2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2.2.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

合处理。

22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

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3给药护理

2.3.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3.2脾胃虚寒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2.3.3遵医嘱给病人进行药物治疗并观察药效及不良反应。避免使用非幽体类解

热镇痛药和阿司匹林、消炎痛、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激素类药物。

2.4饮食护理

2.4.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4.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2.5起居、情志护理

251起居有常,劳逸结合,饮食有节。适四时,慎风寒。

2.5.2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戒烟,制定适合个人情况的

文化娱乐活动谱,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2.6临证(症)施护

261食滞胃痛者,暂时禁食6-12小时,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或半流饮食。

262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穴位按摩止痛。取穴:内关、中脱、足三里。

263虚寒性胃痛者,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腕部,或艾炙中腕、足三里、神阙穴,

以温中止痛。

264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3健康指导

3.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

改善原有饮食习惯,。

3.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3.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

和精神压力。

2.5指导出院带药的目的、剂量、使用时间、需要注意的副作用。

水月鼓

水曦是以腹胀如鼓,肤色苍黄,腹壁青筋显露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因肝病或

蛊虫病日久,或长期嗜酒,或腹内有徵积、瘠、癌等病,阻碍气血水液运行。病

位在肝脾。西医学中的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腹腔肿瘤等引起的腹水阶段,可

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腹部的形态腹围,体重

1.2患者对疾病的认各程度以及生活自理能力。

1.3心理社会状况。

2护理要点

2.1一般护理

2.1.1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1.2疑似传染性疾病者,执行消化道隔离。

2.1.3重症患者应卧床休养;因腹胀而致呼吸困难者,可取半卧位,轻者可适动,

应加强皮肤护理,好口腔护理。

2.1.4每日记录出入量,重症患者每日测量腹围1次,做好记录。

2.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2.2.1注意观察神志、腹部形态、尿量及喘促,出血、呼吸气味等,并记录。

222出现骤然大量吐血,便血或神昏,马上报告医生。

2.2.3出现烦躁失眠或静卧嗜睡,语无伦次、神昏澹语等肝昏迷之先兆,马上报

告医生。

2.3给药护理

2.3.1药汤剂宜浓煎温服。

2.3.2服攻下逐水药后的护理。

2.3.2.1治疗前向患者解释服药方法、作用,服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及注意事项。

2.322服药前和腹泻终止后各测并记血压、脉搏、腹围、体重各1次。

2.323清晨空腹服药后,安静休息2-3小时方可进食

2.324用药后一般1-2小时开始腹泻,要记录腹泻起始和终止的时间、次数、便

量,有无恶心呕吐及腹痛的程度

2.325食管静脉曲张者,药丸应研碎后服。

2.4饮食护理

2.4.1饮食以富营养,易消化为宜。

2.4.2厌食者饮食要清淡可口并多样化,忌辛辣、油腻、生冷、煎炸、刺激性或

硬固食品,戒烟酒。

2.4.3限制钠盐的摄入,高血氨时禁食高蛋白饮食。气滞湿阻可多食理气健脾如

柑橘、佛手、四仁、萝卜、山药、扁豆等;

2.4.5脾肾阳虚可食黄黄粥、党参粥、核桃粥等健脾益肾之品;

2.4.6寒湿困脾可常食健脾利水食品,如鲤鱼、赤小豆等。

2.5起居、情志护理。

2.5.1起居有常,劳逸结合。

2.5.2加强情志护理,鼓励患者树立信心,坚持治疗。

2.6临证(症)施护

261气滞湿阻实胀者,用大蒜,车前草各15g,捣烂贴脐,日1剂。

262寒湿凝聚实胀,用艾炙在腹部以脐为中心呈十字开炙(既上下左右艾炙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